化学中考经验交流思路指导
- 格式:docx
- 大小:13.79 KB
- 文档页数:2
第12讲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知识要点】1.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金属单质→某些金属氧化物→碱→盐例如:Ca→CaO→Ca(OH)2→CaCO3非金属单质某些非金属氧化物→酸→盐盐例如:C→CO2→H2CO3→CaCO3酸、碱、盐溶液之间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
判断酸、碱、盐溶液中两种化合物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依据是:反应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的另外两种化合物中有一种是沉淀或是气体或是水。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对应的酸,如CO2、SO3。
CO2+H2O==H2CO3SO3+H2O==H2SO4某些金属氧化物可以与水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对应的可溶性碱,如CaO、Na2O等。
CaO+H2O==Ca(OH)2Na2O+H2O==2NaOH2.化学反应的现象之一是颜色的变化,要熟记一些常见物质的颜色(1)溶液的颜色①蓝色溶液: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CuCl2溶液(带绿色)。
②浅绿色溶液:含Fe2+的溶液,如FeSO4溶液、FeCl2溶液。
(2)沉淀的颜色①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物是AgCl、BaSO4。
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且能产生大量气泡,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白色沉淀物是CaCO3、MgCO3、BaCO3。
⑤不溶于水的蓝色沉淀物是Cu(OH)2。
④不溶于水的红褐色沉淀物是Fe(OH)3。
⑤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物是Mg(OH)2、Al(OH)3。
【试题精析】1.(2009年广州)A、B、C、D、E五瓶无色透明溶液,分别是HCl溶液、Na2CO3溶液、MgCl2溶液、NaNO3溶液、NaOH溶液中的一种。
分别进行下列实验:I.将A分别滴入B、C、D、E中,均没有明显现象。
II.将B分别滴入A、C、D、E中,C、E中均产生白色沉淀,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III.将C分别滴入A、B、D、E中,B中产生白色沉淀,D中有气泡冒出,其余没有明显现象。
为伊消得人憔悴——九年级化学复习计划、措施与困惑我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家长、学校、社会对成绩的期望值高。
学生基础相对较好,但整体素质良莠不齐。
尽管我校在上学期已将第七章讲完,但就校内期末考试中对第七章考查情况来看,学生掌握的情况不好。
本学期开学第三周,我校已正式进入一轮复习。
我校实行的是集体备课制度,由主备人提前一周备好课,其他教师提前复备,在周三、周六的集体备课时进行集体研讨,进行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作业内容的讨论,进行相应的删减、修改,形成统一的教案、课件。
针对我校的校情和学情,我们制定了以下复习计划,供大家参考、批判。
一、总体思路任它东南西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不跟风,不赶时髦。
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标准”,研读近5年的扬州市中考试卷,稳打稳扎,什么时候干什么事,坚决不一轮复习时干三轮复习的事、三轮复习再干一轮复习的事。
一轮复习阶段,侧重基础,注意习题的覆盖面,尽量做到不遗漏、有变式、不过难、综合性不要太强。
要强化解题规范。
二轮复习阶段,整合知识,充分利用过去的中考题,整合出几个专题,让学生了解中考解题的常规套路。
三轮复习阶段,围绕一些热点、重点,改编或原创一些试题,让学生在中考前练手、预热,提前进入状态。
但也要遵照课标,不能无谓地超标。
二、序时进度三、具体措施第一阶段章节复习,夯实基础按教材章节顺序将知识考点进行梳理,注重记忆,适度提高能力。
做到夯实基础、全面系统的让学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记忆。
精选一本资料《中考复习方案》与《中考指要》结合使用。
充分利用中考指要上的典型题目和《中考复习方案》上的基础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回顾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突出以题带点复习法,杜绝老师再将知识点过一遍的简单做法。
本阶段是提升合格率的关键时期,务必抓紧、抓实、抓到位。
我们提出必须过好三个关:一是记忆关,最有效做法进行小板块的听写,每次听写时间3-5分钟,内容不宜多,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是扫清知识盲点关,每次考试或练习中总会出现一些题目难度不大但得分率却较低,这些题目较多的就是学生的知识盲点,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我们平时要求不够严格或者复习中疏漏,第一阶段复习必须突出诊断并及时反馈、补漏,我们将充分运用答题卡训练的平台扫清学生的知识盲点。
第15讲 溶液的浓度【知识要点】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可利用上式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并根据需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2.溶液的稀释计算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下等式:稀释前溶液的质量×稀释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的质量×稀释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3.溶液的配制(1)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①计算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氯化钠3g ,水47g 。
②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氯化钠,放入烧杯中。
③把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 3。
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氯化钠的烧杯里,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溶解。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氯化钠溶液(2)用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 g/cm 3)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 ①计算配制50g 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所需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25g ,水25g 。
②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氯化钠溶液24mL 和水25mL ,倒入烧杯中。
③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把配好的上述两种氯化钠溶液分别装入试剂瓶中,盖好瓶塞并贴上标签(标签中应包括药品名称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放到试剂柜中。
【试题精析】1.(2014年广州)将50g 98%的浓硫酸溶于450g 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A .9.8% B .10.2% C .10.8% D .19.6%分析: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设稀释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则:50×98%=(50+450)×x x =9.8%答案:A2.(2011年广州)向100g 10% NaOH溶液中加入12.5g NaOH固体,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A.12.5% B.20% C.22.5% D.25% 分析: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中考状元的各科学习经验方法总结中考状元的各科学习经验方法总结一、初中物理学习经验:物理的试卷组成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选题、填空题、作图题、计算题、实验探究题总共六大部分。
总分90分,其中选择题占34分,第二卷占56分。
单选的丢分点可能会在关于阿基米德原理浮力方面、动静摩擦的分析比较、或者给一个比较新奇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告诉你它的作用,让你分析其特点,要求我们完全掌握比热容、热值、浮力、压强的基本知识、做题的时候再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对于多选题,如果有不确定的选项,能少选不多选,多选题是允许丢分的,因为题目给的选项语言可能比较模糊,再好的同学也可能分析不准导致丢分。
填空题则是偏送分的,一个空两份,一个题四分,填空题的分都要全部拿在手里,做填空的时候注意不要有错别字,是照相机而不是照像机,一个错别字两分,丢分非常不值还有一个注意的点是每个填空题有两个空,是互相联系的,读题要认真,第一个空不要分析跑偏了,否则可能导致四分全丢作图题有六分,注意题目的要求,重力or拉力,看看清楚。
计算题需要背过公式,多多练习,计算题不是你丢分的地方。
最后是实验探究题,这方面可能是大家都比较困惑的,实验探究题如何得分?为什么我写的满满的却一分不得?实验题的得分有几个要点,首先不管什么叙述都要注意控制变量,不写控制变量就要白白丢分。
然后是在学新课的时候,老师可能会就实验提出让大家思考的问题,同学们也可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像这些问题,都有可能成为实验题的叙述题,要求大家上课认真听物理老师讲,认真记在脑子记,如果可能,可以记在笔记本上,日后多拿出来看看。
当你在考场上,发现这个叙述题你没见过,且没有思路,你就要去读题目,找出题目中的关键词,看看能否对你有所启发。
在一些辅导书上,也有一些物理的实验难题,大家可以去做一做,有疑问记下来,再去问老师。
二、初中化学学习经验:化学是比较简单的科目,这里就分三步走,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层次来选取提高成绩的方法。
2011 年中考化学复习的思路和中考热点分析
2011 年中考化学复习的思路
和中考热点分析
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胡巢生
一、基础性
1.掌握基本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在中考复习中,要将分散在各个章节里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按照知识体系的关联度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形成小的系统,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
这些基础知识可以按照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式和化合价、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类型、溶液等内容来分别整理复习。
1.(2010·兰州)生活中常常会发生一些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樟脑球在衣柜中渐渐消失
B.吃进的食物一段时间后被消化了
C.给电熨斗通电产生热能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白色晶体
(2)实验基本操作常结合图示说明操作要点和正误原因。
2.(2010·北京)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B.称量固体C.检查气密性D.加热液体
热点一:(1)以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来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对常见典型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判断.BC
热点二:运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化学现象,元素符。
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5篇总结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的书面材料,他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总结1这一年来也是我在教学领域履行教师职责,勉力耕耘、不断进取的一年。
回顾自己亦年的教学历程。
本人能按照教学计划,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
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中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学生解决处理一些生活实际小问题。
在本学期中,我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得与失,现总结如下:1、一学年教学工作回顾: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兴趣,让学生喜欢你和你的学科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都很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
但当发现学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琐碎,尤其学到微观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往往会把化学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化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对化学逐渐失去兴趣。
这时就需要教师做好引路作用。
引路就是要在大方向多给学生指明方向,多做鼓励工作,从诸多方面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让学生感受到你的对他的关系和爱护,让学生有内动力。
2)、备课方面精讲精练,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规划,认真写好每一句要讲的话。
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备课时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研究这些问题,让他们动手练习或口头表达练习以达到掌握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初中化学需记忆的知识是比较多、比较繁杂,时间又十分紧张,因此我从第一节课时就将化学的特点告诉学生,提醒他们注意巧记的一些方法。
教学中将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浓缩成几句顺口溜,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记忆。
例如: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操作步骤简记为7个字,查装(茶庄)定点收离熄(利息)。
第19讲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知识要点】1.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气体装置药品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氧A-1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MnO22KClO3MnO2∆2KCl+3O2↑A-2 高锰酸钾2KMnO4∆K2MnO4+MnO2+O2↑B-1B-2双氧水与二氧化锰2H2O2MnO22H2O+O2↑二氧化碳B-1B-2石灰石与盐酸CaCO3+2HCl==CaCl2+CO2↑+H2O氢气B-3B-4锌与稀硫酸Zn+H2SO4==ZnSO4+H2↑A.固体+固体,加热装置A-1 装置A-2B.固体+液体,常温反应装置B-1 装置B-2 装置B-3 装置B-4 2.气体收集根据气体性质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收集方法。
气体性质溶于水或能与水反应(或不溶于水)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收集方法和装置置图向下排空气法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举例收集氢气、甲烷收集氧气、二氧化碳收集氢气、氧气、甲烷【试题精析】1.(2011年广州)实验室常用排空气法收集干燥气体。
右面是两种简易的排空气集气装置,用编号填空:(1)实验室收集CO2选用__________,收集O2选用__________。
(2)如果要收集SO2应选用__________,收集CH4应选用__________。
分析:用排空气集气法收集气体时,要根据气体的密度(或相对分子质量)与空气密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空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9)相比较的结果,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本题所给的四种气体中CO2、O2、SO2的密度都比空气密度大,应选用向上排空气法,CH4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应选用向下排空气法。
答案:(1)A A(2)A B2.(2014年广州)甲、乙两个装置均可用于证明SO2易溶于水。
(1)甲装置中,在水面下松开橡皮塞,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2)收集一瓶SO2,按乙装置组装仪器,打开活塞K,向长颈漏斗加水至如图位置,关闭活塞K,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中考经验交流思路指导
备考循环思路:备考计划——研究考情——构建和谐课堂———小组合作——分层备考。
一、备考计划:
1—6周:新课阶段,争取第六周结束新课。
7—10周:第一轮复习,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过关。
11—13周:第二轮复习,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训练以及提升。
14—16周:第三轮复习,侧重于中考试题的实战演练以及查漏补缺。
二、紧扣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
考纲就是指南。每年的中考备战前,我都要找来近几年中考的试卷,分析他们的命题题型
和考察内容。分析试卷结构,分析重难点。做到复习时心中有数。根据近几年的命题走
向,对试卷结构进行了预测:化学科满分100分。试题主要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36分,填
空题约20分,简答题约12分、实验探究题约20分和计算题约12分。各部分内容比例
为:身边的化学物质约占42%、物质构成的奥秘约占23%、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22%、化
学与社会发展约占13%。
只有紧扣新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才能瞄准目标,把准中考试题的脉搏,掌握好复习内容
的深浅度。
我们要吃透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掌握中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和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教法的总结,加强学法指导和考法指导!
三、备考具体方法和措施:
1、建构“知识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复习课容易变成“炒剩饭”,陷入“题海战术”,变成教师的“一言堂”。复习课不是旧
课的重复与罗列,它是对既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2、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
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教学过程并不是
一个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植到另一个头脑中去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间心灵的接触
与交往的过程。因此,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
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
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
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3、注意细节,分层备考
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有很多知识点需要记忆。化学学科的特点就是零零碎碎,细节末梢
很多,细致耐心对于稳定拿分比其他科目更为重要。
对于不同层次的考生最好是进行分层备考,第一轮复习,基础较差考生主要是补好基础,
对新课学习时没有学好的概念、化学用语等知识点重新学习和反复记忆。成绩好的,除了
巩固好基础知识外,也多对实验探究、计算题等难点进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