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四部葡萄酒电影
- 格式:doc
- 大小:16.08 KB
- 文档页数:5
费斯帕克醇享【杯酒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出产的葡萄酒中,你始终信任其品质的39家酒庄之一。
”——《葡萄酒评论家》“在费斯帕克酒庄,人们排队购买葡萄酒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这家酒庄出产的高端葡萄酒十分美味,但更让我感到震惊的是那些入门级的葡萄酒的品质,可以说是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葡萄酒之一。
”——罗伯特·帕克《葡萄酒倡导者》【费斯帕克酒庄】成立于1989年,以前庄主兼著名演员——费斯帕克先生(1924-2010)的名字命名。
作为在五十年代影响了数百万美国人的知名演员,帕克先生并不仅仅满足于活跃在荧屏之上。
1964年时他出演的电视系列剧《丹尼尔·布恩》,该剧连续6年蝉联最佳电视剧榜首;当时他不仅作为演员,还导演了部分剧集。
帕克先生一生参演了数十部电影、电视剧,并且为迪斯尼、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创下了不菲的票房记录。
或许是在热情好客的德克萨斯州长大,又或许是因为常年与影迷互动,帕克先生不仅深谙待客之道,并且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之一。
因此,所有造访过帕克先生产业的人,都对其服务及品质赞不绝口。
费斯帕克酒庄及葡萄园以出产圣巴巴拉郡最佳葡萄为承诺。
自1989年起,帕克家族的葡萄园就是该产区内最负盛名的葡萄园之一。
经典酒款秉持传统不懈探索诚信致远酒庄的两位酿酒师:伊莱·帕克和布莱尔·福克斯,在过去的十年中双双被“旧金山国际葡萄酒大赛”评选为年度酿酒师。
品质优异的果实,搭配技术高超的酿酒师,费斯帕克酒庄以这两者为核心,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葡萄酒。
酒庄以适宜圣巴巴拉郡凉爽气候的最佳葡萄品种为重心:黑品诺、雷司令、霞多丽、西拉和维欧尼。
众多葡萄酒业界权威媒体都对费斯帕克酒庄给予了高度评价。
醇享【杯酒人生】看过电影【杯酒人生】的朋友,一定记得男主角迈尔斯接到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那个电话的一幕。
它,就是在费斯帕克酒庄的品酒室中拍摄的。
“黑品诺需要持久的关心和照料,只能在世界的少数几个地方才能茁壮生长,只有最耐心最精心的种植者才能种它,只有那些真正愿意花时间的人,真正理解黑品诺潜力的人,才能引导它进入全盛阶段。
世界经典电影鉴赏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形式,承载了人类丰富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世界上有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它们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非凡的魅力。
下面将介绍几部世界经典电影,并对它们进行简要的鉴赏。
1.《教父》《教父》是一部由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执导的美国黑帮电影,于1972年首次上映。
该片根据马里奥·普佐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意大利移民家族的黑帮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紧张的剧情和深刻的家族关系展示了黑帮世界的残酷和复杂。
《教父》的出色表演和精彩的剧本使其成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2.《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美国犯罪剧情片,于1994年上映。
该片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和自由的故事。
影片通过主人公安迪·杜弗雷恩在监狱中的经历,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的内心力量。
《肖申克的救赎》以其深情而动人的故事以及精彩的演出而闻名,被誉为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3.《国王的演讲》《国王的演讲》是一部由汤姆·胡珀执导的英国传记剧情片,于2010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英国乔治六世在二战前夕成为国王并克服语言障碍的真实故事。
影片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湛的演技,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如何成为一位伟大领导者的过程。
《国王的演讲》凭借其出色的表演和深入人心的内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成为了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4.《泰坦尼克号》《泰坦尼克号》是一部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美国爱情灾难片,于1997年上映。
该片以1912年泰坦尼克号轮船沉没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富家女露丝和穷画家杰克之间跨越社会阶级的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精致的制作和感人的表演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和爱情的追求。
《泰坦尼克号》以其壮丽的场景和动人的故事成为了一部票房和口碑皆佳的经典之作。
5.《黑暗骑士》《黑暗骑士》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于2008年上映。
《葡萄酒从业者必看的六部葡萄酒电影》葡萄酒,以其天然的芬芳和醇厚的口感,洗涤着人类早已快餐化的味蕾;葡萄酒,以其高雅的品位和独特的个性,熏陶着人类日益商业化的思维。
正是由于这些独一无二的元素,葡萄酒注定在万紫千红的电影世界里留下流芳百世的沉香。
让我们回到过去,在霓裳丽影中重温一部部与葡萄酒相关的电影。
1.《杯酒人生》(Sideways)一部讲述两个男人葡萄酒之旅的轻喜剧。
影片贴近生活,以酒喻人生,无论是中学教师迈尔斯对长期努力的小说无法付印的沮丧和离婚的失落,还是杰克在结婚前的恣意,都以喜剧冲突的方式表现,令人忍俊不已。
片中点睛之笔是主人公迈尔斯和玛雅关于葡萄酒的一番对话,使这部喜剧片隐含着人生哲理的思考。
该片寓教学于娱乐,不仅通过主人公迈尔斯传播了极为丰富的葡萄酒知识,也传达了欣赏葡萄酒的哲学——欣赏葡萄酒是生活中的快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感受,而不必是精通葡萄酒的酒迷。
最好的酒是为最亲爱的人和最重要的时刻而开的,可以在家中欣赏,可以在高档餐馆中欣赏,也可以在风景优美之地欣赏,在野餐时欣赏……2.《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云中漫步》,一部充满了拉丁风情的唯美感人的爱情影片。
影片的背景是一片美丽的葡萄园,同时也展示给观众酿造葡萄酒过程中的每个阶段。
故事始终围绕葡萄酒庄展开——美丽的庄园,采摘葡萄的劳动场面,庆祝丰收的舞会,葡萄酒节,无一不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享受。
而一个温馨的爱情故事正是在这浪漫情景中诞生。
在影片中,那薄雾笼罩的葡萄园宛如仙境般使人迷醉。
如梦的田园景色和丝般的表现技巧使观众不由得迷醉其中。
尤其是人们在深夜点火,像蝴蝶般展翅般,将葡萄催熟的情景,堪称葡萄酒电影中最华丽的一幕。
3.《芭贝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芭贝特的盛宴》,一部轰动世界影坛的饮食电影,带起了西方近十几年的饮食电影风潮。
通过饮食来反映人文主义的精神即强调了饮食的文化内涵,又突出了电影家们看待社会的独特视角。
视觉和味觉的双重享乐_美食可以带来视觉和味觉双重享受一部好电影就像一瓶好酒,风格鲜明,回味悠长;一瓶饱受赞誉的葡萄酒,也正如一部经典电影,能直击你的心灵。
在这个悠长的假期里,何不为你喜欢的电影配一款钟爱的好酒,慢慢看,细细品……《色・戒》(Lust, Caution)导演:李安主演:梁朝伟汤唯王力宏陈冲剧情简介:《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
这万余字的短篇小说中,描述的是抗战时期,女大学生王佳芝欲施美人计,刺杀汪精卫身边的大红人易先生。
当佳芝成功勾引易先生准备下手时,却发现自己对他动了真情,佳芝通风报信让易先生逃过一劫后,易先生却决定要赶尽杀绝。
点评:媒体大都在渲染着《色・戒》的情欲和裸体,却忽略了“色”与“戒”内敛的矛盾冲突。
张爱玲用细腻的文字描述着乱世中的人性和革命,小心翼翼地在两者后画上了一个问号;李安则以唯美的影像复原了那个乱世,可是他却将张爱玲的问号画上了句点,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影片中,试图给出张爱玲追问着的疑惑。
张爱玲以一贯的傲慢刻意将答案隐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这样刻意的隐晦本就是值得深思的。
一个隐晦的解答并非问题的终结,给未来、给思想都留下了无数的可能性,然而答案一旦确定,一切的回味都变得寡淡了。
很难说《色・戒》是不是李安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但是绝对会带给你不一般的情感体验。
李安以他的热情重新绘画了张爱玲的傲慢和冷漠。
Chteau Gassier 2003普罗旺斯桃红桃红葡萄酒一直被人们认为是葡萄酒中最能表现浪漫与甜密的酒,尤其是在很多时候,一款好的桃红葡萄酒能为爱情注入欢乐的元素:温馨的颜色,芬芳的香气,甜美的口感,就像是为爱情蒙上了幸福的婚纱。
如果与心爱的人一起看《色・戒》时,被影片中忧伤的气氛所感染,那么这款Chteau Gassier 2003普罗旺斯桃红则能恰到好处让你感受到眼前的爱是多么宝贵、多么甜蜜。
酒色粉红,充满娇艳浪漫的感觉,香气很讨人喜爱,以香甜的红果香为主,桃子、樱桃,还有香蕉、草莓、覆盆子,点缀以花香和英国糖的气息,让人十分快乐,讨你喜爱。
带您重温那些经典电影中的葡萄酒在电影中出现葡萄酒的镜头不胜枚举,而好莱坞电影中从来不缺乏葡萄酒的身影。
有一些情况下,葡萄酒都是串起剧情的主线,这些电影总有那么几出经典的葡萄酒片段来彰显葡萄酒的魅力所在。
不管是巨星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主演的《美好的一年》(A Good Year)还是以1976年“巴黎审判”为背景的《酒业风云》(Bottle Shock)。
《教父》(Godfather)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导演的黑帮家族史诗电影是银幕经典,其中葡萄酒的也扮演这非常重要的份量,准确反映了意大利的酿酒和饮酒的传统家族文化。
眼尖的爱酒人士会发现,在他儿子的聚会上,迈克·柯里昂 (Michael Corleone)喝的正是著名的巴多利诺酒(Bardolino)。
唐维多·柯里昂(Don Vito Corleone)陷入沉思,思忖着他自己现在为何比过去更喜欢喝更多的葡萄酒,而这也成为电影的经典镜头之一。
詹姆斯·邦德系列(James Bond)尽管马提尼 (Martini Shaken But not Stirred)是邦德的最爱,但邦德也会偶尔来上一杯上好的波尔多酒。
在《金手指》(Goldfinger)中,他就选择了一瓶木桐酒庄干红葡萄酒(Chateau Mouton Rothschild);而在《皇家赌场》(Casino Royale)中,他又捧上了右岸圣埃美隆名庄酒金钟(Chateau Angelus)。
当然,007系列电影中也不乏别的著名葡萄酒的身影,如泰亭哲香槟(Champagne Taittinger)、德国雷司令(Riesling)、基安帝(Chianti)等,偶尔还出现一些来自希腊科孚岛上的不知名白葡萄酒。
《料理鼠王》(Ratatouille)皮克斯公司打造的这个卡通巨片讲述的是一只叫做雷米(Remy)的老鼠立志成为巴黎最顶级餐厅之一的主厨的故事。
《看电影学礼仪》之《杯酒人生》学葡萄酒礼仪精彩介绍:神奇的葡萄酒世界新旧世界葡萄酒—初识葡萄酒一观二摇三嗅四尝—初品葡萄酒葡萄酒的品鉴—走进葡萄酒以下文字节选自《看电影学礼仪》一书只要有人际交往,就会有饭局,有饭局,一般都离不开酒。
现在,喝葡萄酒的人越来越多,那我们就先从葡萄酒说起,而且我在这儿要选取的电影《杯酒人生》也差不多就是说葡萄酒的。
至于中国式的酒饮,我会在本章最后论及。
通常来讲,葡萄酒给人的总是一种独特的韵味。
当你面对一瓶葡萄酒,不远不近,它就静静地躺在哪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当你从酒窖中,拂去它身上的灰尘,细心地拔起它的木塞,品闻着橡木塞散发出来的果香,你的心情如何?当你端起葡萄酒杯,注视着里面的液体,轻轻摇晃,感受葡萄酒液在杯壁上流过的痕迹,你的心情如何?当你轻吸一口葡萄酒,用心体会酒液在你的舌头上流淌,品味每一个味蕾所受到的轻抚,你的心情如何?当这一些葡萄酒品尝的片段,被你精彩地演绎时,你有什么样的联想?你想起要用哪些文字来描绘?你想急着找谁来分享?葡萄酒礼仪可谓十分繁琐,但是葡萄酒的品评乐趣偏偏就体现在这一系列的“繁琐”当中。
要想真正体味到葡萄酒内在的品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喝出它最好的味道,不懂得葡萄酒的基本酒水知识,不讲究葡萄酒礼仪,是无法品味其中乐趣的。
葡萄酒礼仪中常见的问题如果要给葡萄酒礼仪一个定义的话,我会将它表达为:为了更好地品尝葡萄酒的乐趣而所应该具备的一切葡萄酒知识及品鉴方法,它不仅仅是一种对葡萄酒美味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与自然界交流的方式。
《杯酒人生》是一部很好地介绍葡萄酒礼仪的电影,它在演绎一段感情故事的同时,将加利福尼亚的葡萄酒生产基地的美景及葡萄酒饮用的知识及礼仪全面地展现在你面前。
跟前面的章节一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杯酒人生》这部经典的葡萄酒品味电影之旅。
?葡萄酒命名的依据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的葡萄都可以用来酿酒??酿酒的葡萄有哪些?著名的有哪些?你能说出10种以上吗??喝葡萄酒该用什么样的酒杯??葡萄酒分为哪些类型?为什么葡萄酒有颜色之分??该如何正确地品尝葡萄酒??葡萄酒的饮用和温度有关系吗??哪些葡萄酒值得收藏??饮用红白葡萄酒所用的杯具有何不同??为什么有人说葡萄酒是有生命的精灵?。
10部拉美最佳电影推荐根据拉美朋友的推荐,选出3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十部拉美电影供大家欣赏,有几部自己还没看过,不过看影评就相信一定不容错过,希望大家喜欢。
1. Cidade de Deus(上帝之城)国家/地区: 巴西上映时间:2002 语言: 葡萄牙语上帝之城可能是最有名的拉美电影之一,所谓的“上帝之城”其实就是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更是魔鬼也会叹息着转身的地方。
阿炮自小生活在这里,因为性格胆小怕事却又谨慎细微的性格一直能够在这随时随地都充满危险和死亡的环境中苟且度日。
透过他的眼睛,导演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副被残暴、贪婪、复仇、野心、背叛、掠夺所裹挟的混乱之地以及终而复始的黑帮争斗......影片拍摄手法写实而凌厉,镜头快速的切换如同一把反复磨砺的匕首闪耀出夺目的寒光。
干脆、直接地表现一切值得表现的事物和感情,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真实的场面让人身临其境。
正是这种对里约热内卢的真实写照让这部电影在02-04年囊获了包括奥斯卡在内的各大奖项,真正复兴了巴西电影。
2.Machuca(那年阳光灿烂)国家/地区: 智利上映时间: 2005 语言: 西班牙语故事开始于1973年的智力首都圣地亚哥。
出生贫民窟的马丘卡,在左派校长的努力下得以进入当时的贵族学校,在哪里他和来自中产阶级的冈萨罗结为好友,大人间因为阶级的对立,仿佛在孩子的世界悄悄瓦解了。
然而智利政局持续不安,最终在美国CIA的幕后策划下使军队重新执政,智利历史由此改写,两个好朋友到政变那天都没想到他们的友情可能会因此遭到伤害。
本片根据导演童年成长经历改编而成,透过孩子纯真的眼光,贫富阶级的对立和残忍的政治都在没带批评的观点下呈现。
不仅如此,导演更用心以细腻的笔触完成了少年成长记事,虽然家境富裕,但常年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冈萨罗却在马丘卡的友谊中得到了种种慰藉,发人深思.....流畅的叙事方式加上两位童星的自然出色的演技,本片也在各大影展频频获奖,让人们了解到南美人热爱生活,拥抱生命的无穷力量。
《恋恋醉美》绝美的葡萄庄园比红酒令人易醉乍看翻译名称,会误以为是爱情片,但剧情主轴在于学习种植葡萄与酿酒,佐以亲情、爱情,两者参半,让剧本更扎实,更多元。
这是一部步调十分悠閒的电影,有种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在田园的閒散感,十分舒服,值得细细品味。
《恋恋醉美》的剧情梗概是男主角查理与父亲争执,不愿继承葡萄酒庄,负气到巴黎闯荡,成为有名的品酒师。
父与子理念不合,并不特别,关键在于男主角查理的职业「品酒师」,除了象徵他对家族的羁绊、不忘本,也串起了一切剧情,因为他是品酒师的身分,肯定比别人有更佳的味觉与嗅觉,也因为他选择做为一位红酒的品酒师,剧情才能顺理成章让他在因缘际会之下重回酒庄。
剧中一共有三位要角,男主角查理、男主角的父亲以及女主角布兰琪。
先谈男主角查理、男主角的父亲,从导演安排的桥段来看,会令人以为男主角查理自私,而男主角的父亲固执,但从细微处来看,他们父子有个相似处,就是偏执,男主角查理虽回酒庄酿酒,却一反常态,採用更古老的罗马人酿酒方式,面对嘲笑也不以为意,这是他的偏执面;男主角的父亲坚守酒庄,不愿跟法官、公务员打交道,提到要卖庄园土地,连陪在他身边20年的理专,他都不给面子,这是他的偏执面。
庆幸电影并无花费太多时间著墨在父子间的对立,而是把重心放在男主角查理种植葡萄与摸索製酒的过程,并在这过程中,逐渐去了解和体谅他的父亲的想法,以及开始对葡萄庄园产生归属感。
返回家乡重拾技艺的题材并非格外新颖,所幸电影提到不少种植葡萄及酿酒的知识,以及无数个拍摄出风景优美的葡萄园镜头,有空拍、有特写,也有远镜头,黄橙橙的葡萄田尽收眼底,让电影画面更加丰富,更增添了些看头。
电影拍摄的葡萄庄园选在知名的冠军名酒产地勃根第,放眼望去,满山的葡萄园无边无际,显然周遭没有海,但男主角的父亲却打造了一艘船,这在电影裡是一个相当吸睛的安排,想想看在四面环山的葡萄庄园製船,会产生一种反差,自然有聚焦的效果,同时暗示出男主角父亲的意向,他也不想一辈子守在庄园裡,当一个每年种植葡萄淮备酿酒的农民,他也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于是他对男主角查理说:「你做了我不敢做的事。
《酒业风云》:追忆美国葡萄酒的“文艺复兴”毫无疑问,1976年是世界葡萄酒界的“特殊年份”,新世界酒业的转折点著名的巴黎酒评就发生在这一年。
32年后的今天,美国人将这个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取名《酒业风云》(Bottle Shock),《星际迷航Ⅺ》中的男主角克里斯?派恩以及艾伦?瑞克曼与比尔?普尔曼及克里斯?派恩、蕾切尔?泰勒等联袂主演。
事实上,关于酒类题材的影片并不少见,4年以前,戛纳电影节就推出了内容丰富、情节完整的纪录片――《美酒家族》,颇带醉意的美国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旧世界国家探索如何对抗全球化、宣扬反美主义的影片。
心有不甘的美国人很快推出了从一个侧面展示美国酒文化的电影《杯酒人生》(Sideways),而且在4年后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又推出了可以令美国洒业扬眉吐气的《酒业风云》。
这部电影是根据加州Napa葡萄园的真实故事改编的,重现了巴黎酒评的伟大时刻――在巴黎酒评事件中,法国人败走麦城,被赶回他们的葡萄园,而美国美酒则比“可口可乐”赢得了更多声誉。
2008年,影片选择在美国的葡萄酒之乡――加州的卡利斯托加市(Calistoga)举行首映礼,不仅是因为与影片的主题相符,更重要的是影片的拍摄地,充斥着浓郁的美国乡村风格,还有大片的葡萄园。
著名导演Randail Miller兼《酒业风云》的导演和编剧于一身,至于这部戏到底会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惊喜,这就取决于你的口味了。
但无论如何,《酒业风云》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而归――巴黎酒评本身就极其精彩。
重现伟大时刻1976年著名的巴黎酒评起源于当时居住在法国的英国酒商斯迪文?斯波若。
斯迪文最初像当时大多数酒商一样、认为只有法国才能酿造真正的葡萄酒,而美国只有可口可乐。
然而,他和合作人帕特里夏?葛拉菲于1975年访问加州,观察到加州葡萄酒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而法国人却不了解这一情况,便萌发了组织一次邀请法国著名葡萄酒专家品评加州葡萄酒的想法。
5月24日下午,当以法国国家葡萄酒原产区协会首席检察官皮埃尔?布瑞纠克斯为首,包括特级酒庄协会总书记皮埃尔?塔瑞,法国烹饪作家协会主任瑞蒙德?奥立佛等9名法国葡萄酒权威组成的评判团在内陆饭店的会场就座时,仅知道将要品评部分来自加州、部分来自法国的葡萄酒。
卡萨布兰卡影评卡萨布兰卡,这部1942年上映的经典电影,以其深情的故事和令人难以忘怀的表演而成为了一部不朽的作品。
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将从多个方面来评价这部电影,并强调它给我带来的感觉和共鸣点。
首先,卡萨布兰卡的故事情节令人心醉。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摩洛哥的一家酒吧,主人里克(由亨弗莱·鲍嘉饰演)与他的过去相遇,同时也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
这个故事充满了爱情、背叛、道德困境和个人牺牲,使观众们陷入了情感的漩涡。
尽管这个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但其中的人性和情感冲突在任何时代都是永恒的。
其次,卡萨布兰卡的演员们的表演令人赞叹。
亨弗莱·鲍嘉的里克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冷酷外表下隐藏着一颗痛苦的心灵。
伊莎·伯格曼饰演的伊莎贝尔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角色,她的出现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活力和激情。
同时,卡萨布兰卡中的配角们也都表现出色,他们的演技使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和感人。
此外,卡萨布兰卡的摄影和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电影中的黑白摄影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复古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紧张氛围。
而那首著名的主题曲《卡萨布兰卡之梦》更是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它深情的旋律和歌词充满了对爱情和追求自由的渴望,让观众们陷入了深深的共鸣。
最后,卡萨布兰卡的主题和价值观也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电影。
电影中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牺牲,以及追求自由和正义的重要性。
尽管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但其中的主题和价值观在今天依然具有启示意义,使观众们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卡萨布兰卡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电影。
它的故事情节、演员表演、摄影和音乐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给观众们带来了深刻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它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也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社会意义的作品。
无论是当年的观众还是现在的观众,卡萨布兰卡都能够触动人心,让我们对爱情、勇气和自由有着更深入的思考。
70Food and Life 食品与生活 《坠落的审判》再怎么审,也别忘了喝一杯类似“改天一起吃饭”;另一方面是对方应不应,本身也和“改天一起吃饭”的听者反应一样。
究其原因,想来是因为喝一杯比一起吃饭的成本低很多,因此更容易成为日常社交的一种选择。
这倒不是说法国人小气不请人“吃大餐”,只是由于体面餐厅的法餐通常价格不菲,因此法国人往往邀请自己认为值得的人,或者在值得纪念的时候才会去吃。
传统法国人对于“请客”的用法比较严谨:他们语境里的“请客吃饭”,基本对应我们国人概念里的“大餐”。
对于普通朋友或者想拉近关系又不到“请客吃饭”关系的人,“喝一杯”就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间:酒因为有酒精,因此不会是工作时间的首选;同时,喝一杯酒意味着放松,至少淡化了些直白的公对公——这就让影片女主人公出现的第一组镜头显得意味深长。
镜头里先是出现了两杯红葡萄酒,继而是访谈的两位女性——年轻的法国女生与已经成名的作家在访谈,然而她们不同寻常地摇晃着杯中的红葡萄酒,那种暧昧的氛围令人疑惑——直到临近尾声,由检察官揭露女主曾经婚内出轨同性两天的事实,让开头这幕有了更多暗示情感的意味。
我还发现,导演对于“prendre un verre(喝一杯)”的刻画贯穿在三场重点情节中。
我由此捋出一条线,即与女主人公有强情感关系的人物都有一种代表性的酒品:暧昧的女大学生——红葡萄酒;情感破裂的丈夫——白葡萄酒;想谈心的、未成年的儿子——存在于台词而未出现的威士忌;暧昧多年的爱慕者(律师)——糯米酒(绿瓶)。
这四处代表或明或暗的情感关系的酒品意象中,前两处都是葡萄酒。
略了解葡萄酒工艺的读者大体知道,红葡萄酒就是将葡萄皮与果肉一同酿制,因此文 | 孟渐新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委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开春不久,国内大银幕就迎来了一部高品质的法国电影:《坠落的审判》,其中| 乐 活 | 时影新味|文海报上赫然标注着“荣获全球280项大奖及提名”,这就注定了围绕影片的评论及衍生话题不会少。
提到葡萄酒和葡萄园,相信大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一定是风景优美、如仙境般的法国田园风光。
其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葡萄酒的认知和需求增加,各国爱酒人士都开始研究如何酿制本土的葡萄酒,比如美国加州。
电影《酒业风云》改编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1976年,正逢美国建国200周年,美国加州Chateau Montelena葡萄庄园主詹姆斯及其儿子博一直致力于酿制世界优质的霞多丽白葡萄酒。
葡萄学会创始人史蒂文不相信美国加州葡萄酒能动摇法国葡萄酒世界第一的地位,于是策划了一场法美葡萄酒盲品大赛。
以Chateau Montelena葡萄庄园的霞多丽白葡萄酒为代表的美国加州葡萄酒,赢得了漂亮的一仗,从此打开了美国葡萄酒的国际市场。
在1976年这场著名的法美葡萄酒盲品大赛中,摘得皇冠的Chateau Montelena葡萄庄园1973年份的霞多丽白葡萄酒是最大的功臣。
酿制霞多丽白葡萄酒有很多的学问,比如在种植葡萄的时候,詹姆斯曾说过“环境适宜,浇灌得当,肥料充足的葡萄,酿出的葡萄酒味道难闻,酒体单薄”,唯有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葡萄树才能酿制香醇的葡萄酒。
而在酿制过程中,近乎完美的酿制程序反而会弄巧反拙,詹姆斯就是如此。
他严禁在装瓶时有空气进入,结果导致白葡萄酒全部变成褐色。
其实在葡萄酒发酵后,应尽可能在酿制时除去氧气,但在白葡萄酒中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褐色酶,这种酶只要碰到一点点氧气,就能够被中和,如果没有氧气进入,那么瓶中的酒就会变成褐色。
追溯Chateau Montelena葡萄庄园的历史,可谓历史悠久。
1882年,Alfred L. Tubbs在纳帕谷购得了圣海伦娜山脚下(Mount SaintHelena)一块254英亩的土地,并开始种植葡萄,以及建造葡萄庄园,取名为Chateau Montelena。
后来受到禁酒运动和“二战”的影响,庄园一度近乎荒废。
直到1972年,詹姆斯(James Barrett)买下了酒庄,重新种植葡萄树,引进现代酿酒设备,创新酿酒方法,努力酿制世界顶级的葡萄酒。
情人节在家怎么过?7部温暖的葡萄酒电影伴你度过美好夜晚!葡萄酒杂志点开这篇文章的你,是不是正在愁情人节该如何过?原本和心爱的她约好了烛光晚餐,还特意订了她最喜欢的餐厅,但由于疫情的原因也不得不取消。
两个人或分隔两地不得相聚,或只能宅在家里两两相对,不知该如何将2月14日这一天过得有仪式感些。
实际上,只要有心准备,在家里也可以过个别出新意的情人节!若是与心爱的她不能在同一个空间,也可以营造同一场约会。
两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打开同一瓶酒,播放同一部电影,谈谈彼此对于这款酒、这部电影的感想,不失为一场跨空间的别致约会。
若是与她宅在家里已久,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庆祝这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节日。
那就拿出酒柜里珍藏的葡萄酒,把灯光调暗,两个人舒服地窝在沙发里盖着同一张毯子看部电影,共度一个温馨的夜晚。
看什么电影好呢?别急,小编已经为你准备好了7部关于葡萄酒的电影。
这里,不仅有浪漫动人的爱情,也有至真至纯的亲情,以及弥足珍贵的友情。
有的故事,讲述在葡萄园里的爱情,美好的田园风光,为所有的浪漫定下基调;有的故事,描绘葡萄园里承载的亲情,就如树藤与葡萄之间联结,果实的丰收离不开葡萄藤的孕育;也有的故事,述说友情,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痛快,没体验过的人不会懂。
人生百味,在酒里,也在电影里。
爱情:当你将智慧酝酿成红酒,仍可一醉自救在一年四季里,秋天的葡萄园总是最美的,一串串挂在树藤上的葡萄仿佛都在散发着令人微醺的酒香。
在这样充满喜悦的收获季节,也难怪《秋天的故事》中女主角马嘉利会在葡萄园里为了无法收获的爱情而黯然神伤。
幸福总是来之不易,我们都不知道要路过多少人才能遇到那个对的人。
我们都有人到中年的那一天,现在的无知和不解,或许在那时还未得到答案。
但有了岁月的沉淀,我们才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就像马嘉利,她早已清楚自己的心,唯一坚持不肯放的,就是对“相遇”的期待。
电影的最后,她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不知她那刚刚萌发的爱情是否能够像她的葡萄园那般茁壮成长,只愿如片尾歌所唱:“Si la vie est un voyage, on y souhaite plein beau temps(如果人生是旅行,愿它总有风和日丽)。
影评知识《莱姆酒日记》是根据注明记者亨特〃S汤姆森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很多人看这部片子,是因为“杰克船长”德普大叔出演了这部电影,然而在这部电影当中,他饰演的记者保罗却失去了《加勒比海盗》中的灵性,让人失望。
在这部表现50年代波多黎各的动荡和贫富差距的电影当中,表现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层差距,那时的贫富差距明显,富人每天醉生梦死,挥金如土,极尽奢华,而穷人却终日操劳,看不到希望。
富裕与贫穷,奢华与简陋,饕餮大餐与清茶淡饭,镜头之间的切换表现出社会阶层差距过大的现实,这种对比反映出的现实问题让人深思。
相较于杰克船长那种亦正亦邪的风格,个人认为的德普在这部戏中间出演的报纸记者保罗〃坎普并未表现出德普的灵性,外形上给人感觉并没有多大的特色;在人物性格上,风度翩翩的保罗反而压抑了演员本身所有的特点;从人物心理的角度来看,除了艾梅柏〃希尔德扮演桑德森的女友切诺特出场的惊艳让人期待外,本片除了性吸引之外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女主也没给观众展现一点除了她身材相貌之外的可取之处。
《莱姆酒日记》早在2000年就开始酝酿拍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被拖到今天才被提上拍摄日程。
电影四分之三的场景里都是有在喝酒的,各种饮酒、出现酒的场景,让人觉得酒似乎无处不在,导演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对应主题,然而却没有拍出原著的精神内核——酒鬼汤姆森想表达的是普通人其实活着跟行尸走肉一样,天天被精神**,不如及时行乐,饮酒逃避。
未来的洛杉矶,如今的上海,她们相遇于这部电影《her》。
现实的上海,每个人如黑色像素,在某一固定的时刻,随着熙攘的人群流动,从此到彼,步履匆匆。
似乎城市从来不带感情:永远是远处在建的摩天楼,眼前永不熄灭的霓虹,以及从不停脚的陌生。
浮华背后,是一种人与周围世界巨大的疏离。
就如现在,人们渴望从手中的电话寻找寄托,到头来却发现,整个世界都被孤独占领。
因为,交流总在依靠于不相见。
然而导演斯派克〃琼斯的眼里,似乎只有上海才配得上镜头中的未来之城。
电影RedObsession如果说记录行程的游记是“编年史”的话,我的法国游记只能算是“纪传体”了。
记录一路上由事件、现象、人引发的各种联想。
没有时间脉络,不讲前后逻辑,但求抛砖引玉,可以引发一些讨论。
今天的话题,是最近颇火的电影——《红色情结》(Red Obsession)。
因为是不久前在法国,我又一次看到了这部影片,如此深的触动让我觉得,法国之行游记的第一篇,应该从《红色情结》开始。
葡萄酒纪录片《红色情结》(Red Obsession)海报话题不断的热门大片Obsession直译为着迷/痴迷,这是一部描述中国同波尔多红葡萄酒关系的纪录片。
澳洲出品,聘用了澳洲的葡萄酒大师安德鲁·卡雅做为联合制片人,奥斯卡影帝罗素·克洛配音。
采访了葡萄酒行业里最最重要的一系列重要人士,包括罗伯特·帕克、Steven Spurrier、Michel Bettane、Jeannie Cho Lee、Ch’ng Poh Tiong、斯蒂安·莫伊克斯(Christian Moueix)、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的导演)。
如果你排一张葡萄酒行业最重要的50人名单的话,影片里至少采访到了一半。
仅仅是这些名字已经证明了影片的实力与将会在葡萄酒行业带来的影响力。
柏林国际电影节、纽约翠贝卡电影节、西雅图国际电影节、悉尼电影节参评影片。
刚刚在澳大利亚电影与电视学院奖斩获了最佳纪录片导演奖。
携着得奖的余威,原本只在日本、南美、澳洲、北美、北欧小规模上映的影片有可能在英国和法国实现更大规模的放映。
影片从描述从葡萄酒的历史开始,继而转入描述波尔多葡萄酒的历史。
详细介绍了波尔多的分级系统以及期酒的销售方式。
顺理成章地开始讨论最近的年份——2009与2010年份的波尔多酒。
而后影片的另一个重点——中国篇。
罗列了多组现象,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富豪数量人数的激增、中国富豪对波尔多一级庄,尤其是拉菲的追捧、葡萄酒投资、香港拍卖市场的火热、中国国产葡萄酒、新兴市场需求的上升对传统市场的影响、波尔多的未来等等。
看电影识葡萄酒2016年5月22日 10:28:14 葡萄酒智库摘要:很多电影里都有设置人物喝葡萄酒的桥段,这时候不仅能够欣赏电影情节的精彩,还能普及葡萄酒,真是一举两得!ABSTRACT: In many movies, we can see people drink wines. From movies we can not only enjoy the scenario but also learn about wines.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人开始从刚刚进入内陆的香港电影中听说拉菲、康帝、白马这些顶级红酒的名字。
常出现会出现一幕:风流倜傥、多金豪气的男主角轻描淡写地对服务生说:“给我开一瓶拉菲,要82年的。
”然后,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
其实这些电影曾经也是我们最初的葡萄酒记忆。
1. 《门徒》顶级佳酿:1982年柏图斯(Chateau Petrus)影片剧情:2007年,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尔冬升一部《门徒》震撼了不少影迷,影片描写了一个毒贩的生活经历。
在影片第57分钟左右出现了一幕看似无意间的喝酒段落:与妻子去泰国度假的昆哥大手笔开了一瓶1982年的Petrus。
我觉得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画面足以让这部影片上升一个档次,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人物不仅仅是一个毒贩,同时也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在这个层面上给主人翁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酒庄简介:柏图斯酒庄(Chateau Petrus)位于法国波尔多右岸的波美侯(Pomerol)产区,是产区最知名的酒庄。
柏图斯酒庄拥有近12公顷土地,这在区内大多是袖珍型小酒庄的波美侯已算得上是杰出的代表。
最初,柏图斯酒庄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庄,在波美侯地区也仅排名第四、第五。
直到1925年,艾德蒙·罗芭夫人(Madame Edmond Loubat)从前任庄主阿诺德(Arnaud)家族手中购得酒庄,柏图斯酒庄的辉煌历程才由此开启。
柏图斯酒庄的平均年产量不超过3万瓶,数量极为有限,价格也十分昂贵。
推荐四部葡萄酒电影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简希丝?罗宾逊
作为一名葡萄酒迷兼电影迷,我已经记不清关于葡萄酒的情节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影之中。
阿根廷电影《葡萄酒之路》(El Camino del Vino)讲述了一名南美侍酒师(Sommelier)失去自己味觉的故事,澳大利亚拍摄的《红色情结》(Red Obsession)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和波尔多(Bordeaux)之间的关系,观察性影片《勃艮第的一年》(A Year in Burgundy)记录了著名法国葡萄酒进口商马蒂尼?索尼尔(Martine Saunier)的事迹,自我介绍性的纪录片《朗格多克
的风土》(Les Terroiristes du Languedoc)介绍了该产地的特点,《侍酒师》(Somm)则呈现了四位美国葡萄酒达人参加大师侍酒师(Master Sommelier)考试的经历。
为什么一时间突然有这么多关于葡萄酒的故事被搬上银幕?也许仅仅是因为如今葡萄酒在全世界范围内都非常流行,而且根据平均分布规律来看,总会有一些葡萄酒爱好者同时是电影圈中人。
也许葡萄酒行业内的事件或现象给了他们很多的灵感,并且让他们有冲破各种阻挠而把这些记录下来的冲动。
正如我在参与和制作众多电视节目的过程中所了解到的,愿意将葡萄酒故事搬上银幕的人有很多。
很多葡萄酒爱好者都对一个问题感到困惑,那就是为什么电视节目中关于烹饪类的如此众多而关于葡萄酒类的却寥寥
无几。
事实上葡萄酒节目真的不容易拍摄,因为实在没有太多动态镜头可以呈现给观众。
烹饪节目的吸引人之处在于做菜时有太多辗转腾挪来夺人眼球,而且将原料转换为最终的菜品是一大亮点。
反观葡萄酒节目,观众能够看到的动静除了风吹藤动的声响,手起刀落断枝条,就是采摘大军用一周的时间在葡萄园里进行没有什么观赏价值的收割工作。
在酒厂中可能有些东西能够吸引摄像师的注意,比如橡木桶的处理、紫色发酵液的破顶过程以及忙碌的装瓶生产线。
作为葡萄酒节目中最有意思的品尝过程,在受关注方面也显然非常小众。
其实烹饪节目中的品尝环节也何尝不是最不吸引人的呢?人们在这种环节中采用的无非都是些诸如“唔”或者“真是好吃极了”这样苍白的词汇。
那么这些电影是怎么克服上述困难的呢?现年三十岁的《葡萄酒之路》的导演尼古拉斯?卡雷拉斯(Nicolás Carreras)当时本来想要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拍摄成为纪录片,主人公是阿根廷一场葡萄酒活动中的顶级侍酒师们。
在片中登台亮相的迈阿密(Miami)侍酒师查理?亚图拉奥拉(Charlie Arturaola)为《葡萄酒观察家》(Wine Spectator)杂志吐槽道:“这部电影本来要讲的是世界各国侍酒师的故事,我们的阵容可以被称为梦之队,但这个梦之队对观众来说实在太无亮点可寻。
”
考虑再三后,卡雷拉斯决定在片中注入戏剧元素。
亚图拉奥拉失去了味觉,从而开始了一段自我探寻之旅,最终在感官上重获新生。
我也曾有过一次与主人公相同的痛苦经历,我认为丧失味觉的病根更多是在嗅觉方面,而且我推荐穴位针灸疗法。
不过别忘了,这不是现实生活,而是电影,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亚图拉奥拉确实塑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高大全英雄形象,导演也将影片拍摄得非常有说服力,因为片中的很多情节取材于真实的葡萄酒人物,比如波美侯(Pomerol)
地区的酿酒顾问米歇尔?罗兰(Michel Rolland)和门多萨(Mendoza)地区的酿酒师苏珊娜?巴尔博(Susana Balbo)。
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做Ways of Wine,在伦敦(London)干草市场(Haymarket)的世界电影(Cineworld)影城办过首映式——很巧,那一天正好也是世界马尔贝克日(World Malbec Day)。
红色情结》鲜明地采用了纪录片的拍摄形式,著名演员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此次甘当绿叶衬红花,在片中担任旁白。
这部影片的情节多以访谈形式进行表达,其中还包含了我的一段。
片中露脸的几乎都是波尔多葡萄酒行业中的名人,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利布尔纳(Libourne)酒商(négociant)让?
皮埃尔?穆埃克斯(JP Moueix)家族的克里斯蒂安?穆埃克斯(Christian Moueix),他在节目中坦言自己是个好酒之人,而
不是葡萄酒评论者——实际上他刚刚与人豪饮了几瓶1.5升装(Magnum)大瓶酒。
波尔多红葡萄酒在中国的受宠是一个很好的电影题材,影片中有很多来自北京的情节非常棒,包括一个在中国销售玛歌庄园(Chateau Margaux)葡萄酒的小伙子如何参与到选美比
赛中的故事。
尽管故事以中国市场波尔多葡萄酒价格泡沫的爆发而唐突结束,但整体情节安排仍非常引人和巧妙。
由于个人喜好的关系,我对《红色情结》这部电影有着自然而生的好感,在这里要祝贺导演沃维克?罗斯(Warwick Ross)和
大卫?罗奇(David Roach),他们在影片拍摄过程中听取了来自澳大利亚的葡萄酒大师(Master of Wine)兼葡萄酒拍卖人
安德鲁?凯拉德(Andrew Caillard)的很多建议;同时还要恭喜的是影片的摄影技师李?帕尔布鲁克(Lee Pulbrook.)。
《勃艮第的一年》这部影片拍得很有乡土气息,因为勃艮第(Burgundy)本身就是一个乡土气息非常浓郁的地方。
该片主角马蒂尼?索尼尔(Martine Saunier)几十年来一直向加州(California)进口着她最好的葡萄酒。
不过片中最吸引我的元素是它向我展示了勃艮第一些没有那么显眼的人物和地区,而且马蒂尼的表现非常率真,毫不做作。
《朗格多克的风土》则有太多东西要表达。
勃艮第总是强调地区特征,其魅力在于历经多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而从未改变。
而朗格多克(Languedoc)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从种植各种
作物的乡村转变为法国的葡萄酒工厂,继而又成为农业宣传鼓动员的摇篮,最终华丽变身为彻底抛弃唯产量论而追求品质的葡萄酒产区(而且风景也非常宜人)——产区大多数高质量葡萄酒资源都由当地付出很多而回报很少的理想主义
者所掌控。
这是美国导演肯?佩顿(Ken Payton)的第二部电影,属于小成本制作,应该会非常受各地葡萄酒学生的喜爱。
而另一个美国人杰森?维斯(Jason wise)已经开始了自己的
随意拍摄,内容是一些自2008年底就开始准备大师侍酒师
考试的同学。
等影片成型后,发行商萨穆埃尔?古德温(Samuel Goldwyn)打算六月在美国市场上映。
虽然只看过预告片,但我已经被大师侍酒师瑞吉?纳瑞托(Reggie Narito)
充满激情的告白所折服:“何以令我哭泣?双亲逝世之悲伤,孩子出生之欢喜,通过大师侍酒师考试之刹那。
”一部《侍酒师》,让全世界的葡萄酒侍者昂起了头,挺直了腰。
-------------------------------------------
葡萄酒迷给电影的评分:
《葡萄酒之路》:四颗星
《红色情结》:五颗星
《勃艮第的一年》:五颗星
《朗格多克的风土》:五颗星
译者/马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