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灵魂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武魂的所有名词解释在讨论武魂的名词解释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什么是武魂。
武魂是指人们在武术修炼中所具备的一种特殊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生命力。
这种特殊能力或生命力通过精神力量的控制和操纵,可以使人在战斗中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技能。
一、武魂武魂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是武术修炼者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精神力量的控制而产生的。
每个人的武魂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是动物、植物、武器等形象的化身。
武魂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力、速度和敏捷度,还可以赋予人们特殊的技能和能力。
二、魂环魂环是指武术修炼者体内的能量集中形成的一种特殊能力,通常以圆环的形状呈现。
魂环的颜色代表武魂的等级和强度,颜色越深,代表武魂越强大。
通过不断修炼和提升自己的武魂,武术修炼者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魂环,从而获得更加强大的实力。
三、魂力魂力是指武术修炼者操纵和控制武魂的能力。
魂力的强弱决定了武术修炼者在战斗中的实力,同时也影响到武魂技能的威力和持久力。
魂力的提升需要长时间的修炼和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更高水平的魂力。
四、魂环升级魂环的升级是指武术修炼者通过不断修炼和挑战自己的极限,使自己的魂环等级提升的过程。
魂环的升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与此同时,也会使武术修炼者的实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魂环升级的过程需要修炼者在磨砺自己的技能和灵魂,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
五、武魂技能武魂技能是指武魂产生的特殊能力和技术,每个人的武魂技能都是独一无二的。
武魂技能的种类繁多,可以是攻击型、防御型、辅助型等,每种技能都有其特殊的效果和用途。
通过不断修炼和发展自己的武魂技能,武术修炼者可以在战斗中发挥出更加强大的实力。
六、武魂进化武魂进化是指武魂在修炼者的精神力量和身体条件达到一定程度后,发生的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突破和变化。
武魂进化是武术修炼者实力提升的最重要的一环,经过进化的武魂可以获得更加强大的力量和技能。
武魂进化需要修炼者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和跨越自己的极限,获得心境上的突破和领悟。
国内武术的形神兼备2019-09-241内化的“神”是中国武术外在的“形”所体现的灵魂在中国传统⽂化的发展过程中,“形”与“神”历来都被认为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关系。
荀⼦说:“形具⽽神⽣。
”强调精神对形体的依赖关系。
隋唐五代时的范缜提到“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是则形称其质,神⾔其⽤;形之与神,不相异也”。
“形”质⽽“神”⽤,是我国古代先哲对形神关系的认识。
清代的苌乃周认为“神者,⼼之灵妙触⽽即发,感⽽随通也。
”现代学者张⽴⽂认为“精神是指⼈的意识活动,是由⼼的思维器官所产⽣的机能以及客观世界的主观想象。
”[2]⽽武术中的“神”则是指“⼈的精神、⼼志、意向等内在活动。
它可以是流露在外,充滋于表的,也可以是潜藏内隐,含蓄深沉的。
”[3]形与神的关系,是武术运动中⼈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统⼀,外显表达的“形”是“神”的载体,内隐潜藏的“神”是“形”的灵魂。
作为中国传统⽂化的全息映像,中国武术中的“形神兼备”最终指向以“神”为主,因为“神”是主导武术动作形体表达的内驱动⼒与灵魂,我们在习武过程中,开始练的只是“化形于外”的肢体语⾔,其后的内练才是武术的精髓。
孙禄堂的《拳意述真》中也说道,“练拳不在形式,只在神⽓圆满⽆亏⽽已。
神⽓圆满,形式虽⽅,亦能活动⽆滞,神⽓不⾜,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也。
”由此可见,对武术技术动作的习练和修为,⾸先是要建⽴在形之上的,但是最终还是要逾越外形,由外向内、由表及⾥,实现由“形”到“神”的升华。
2“内外合⼀”的“形神兼备”是中国武术整体体现的关键武术追求内外和谐的技术特⾊是其区别于只追求外在⾝体协调的各类体育项⽬的主要特⾊,受中国传统哲学“⼀天⼈,合内外”思想的影响,武术中的协调却上升到了⼀种更⾼的⾼度———“内外合⼀、形神兼备”。
这⾥的“内”和“神”主要指通过外在的形体运动所表达的内在⼼神意⽓。
“外”和“形”主要指⼿眼⾝法步等形体活动所组成的外在形体动作。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精神象征。
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和平、正义、自我提升的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首先,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以德行武”,注重内外兼修。
传统中国武术注重武德的培养,追求“武德兼修”,即通过练习武术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在中国武术中,学习者被教导要尊重师长、尊重对手、尊重规矩,讲究礼仪和道德修养。
通过练武术,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增强自律意识,培养正直勇敢的品格。
其次,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注重“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学中强调忠诚、诚实、正直等品德,要求练武者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武术训练要求练习者做到言行一致,言出必行,行动中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承诺。
这种武学精神不仅仅在武术训练中有所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强调“忍耐与坚韧”。
在武术训练中,往往需要经历枯燥和辛苦的练习,需要长时间坚持和不断克服困难。
武学精神教导练习者要有忍耐和坚韧的品质,能够面对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通过长期的练习和坚持,练习者可以培养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强大的耐力。
最后,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还注重“自律与自控”。
武学训练要求练习者要具备自律和自控的能力,在实践中保持冷静、沉着,不受外界干扰,做到心如止水。
自律和自控是武学修炼的基本要求,也是武术者提高自身修养和技艺水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自律和自控,练习者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心,做到心神专注、意志坚定,从而在武术实践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弘扬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哲学理念。
这些武学精神不仅仅是武术训练中的修养要求,更是对每个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行为准则和人生追求的引导。
通过继承和弘扬中国武术的武学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心灵与身体的和谐统一。
松是太极拳的灵魂——为太极拳大师寇长青先生百年诞辰而作钱根波练杨式太极拳的要求很多,但最基本的要求是“放松”,“松”是杨式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练的好不好,不在外表,不在架式,不在招法,关键在于放松了没有。
松开了就有了太极拳的韵味儿,就有了太极拳的灵气,就有了太极拳的魂魄。
松不开,无论其拳功夫再大,拳式再美,招法再毒,也只能是有形无质,有拳无魂,拳味越重,离太极越远。
今练杨式太极拳者大多能按照太极拳理,遵循太极拳法,循规蹈矩,从“松”开端,逐次练习,体现了太极的“味儿”,找到了太极拳的“魂”。
但少数练太极拳者,忘记了杨式太极拳的祖师爷杨露禅所传是松柔为体的“沾绵拳”。
他们崇拜的拳师是霍元甲、李小龙。
学习霍元甲、李小龙的精神气势,摹仿霍元甲、李小龙的动作拳式,在习练太极拳的过程中,一招一式,硬开硬进,甚至吐气发声,砸砖磕树,把好端端的太极拳硬生生的变成了硬气功。
练的结果是一身横肉,两膀蛮力。
打倒是有了力气,但忽略了太极拳是养生为本的松柔拳术,借力为主的“四两拨千斤”的发人艺术。
更是忘记了霍元甲四十六岁气喘而亡,李小龙三十三岁猝然而死的教训。
练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松”。
所以,不能学霍元甲,更不能学李小龙,尽管他们是擂台上的英雄,甚至可称“中华英雄”,但为求“英雄”早早见了闫王是不值得的。
因而练太极拳必须从“松”上做起,并贯穿始终。
来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走上歧途。
有人主张练太极拳就是要打人,心中要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身外要四面树敌才能有效果,才能长功夫。
试想我们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的经济社会中,平时工作生活的压力难堪重负,心中本来就一腔火气难以释然,身上的僵硬之力难以松驰。
好不容易抽出一些时间练练太极拳放松放松,还要徒增压力,这无疑是在要命。
我认为练习太极拳要有心不思,有耳不听,有目不视,有口不语,有鼻不闻,平心静气,彻底松开思想,放开身躯,松开骨节筋肉,在没有外来压力的状态下,无妄无欲地飘荡在自然中,吸天地之灵气,收日月之精华,才能养浩然之气。
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演练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禅宗智慧赋予的。
少林功夫首先表现为一种信仰,一种对于超常神力的追求。
对于超常神力的渴望,对于超常智慧的追求,从来都是佛教徒的追求目标。
这是少林功夫表现为神奇的武术之根本原因,这也是少林功夫与其它武术区别所在。
少林功夫的灵魂是佛教禅宗智慧。
佛教徒非常重视愿力信仰对于修道过程的保障作用。
愿力信仰是少林功夫信仰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
它形成于唐朝《妙法莲华经》盛行时期,一直延续至当代,经历了观世音菩萨信仰、那罗延执金刚神信仰、紧那罗王信仰三个阶段,是少林功夫信仰的主要形态。
少林功夫信仰主神叫紧那罗王神;少林寺有紧那罗王神殿。
少林功夫信仰的最初形态是禅定。
六世纪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少林寺首传禅宗教法,后世尊少林寺为禅宗祖庭。
禅宗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玄学文化充分交流、理解的成果,是东方古代两大文明融合的结晶。
禅宗充满东方智慧对人生的洞彻。
禅宗教派的产生,使佛教原有的面对死亡悲苦之面貌,变为对人间生之欢乐的肯定。
禅宗,凝结着由中国历代高僧大德和优秀士大夫所构成的精英群体对于宇宙奥秘、人生真谛的体验和感悟。
唐、宋以来,由于禅宗教法的盛行和少林寺的祖庭地位,少林功夫的信仰内容和品质亦发生了变化,“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
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
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
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
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
少林功夫表现出特有的轻松、自在、神化之境界。
佛教僧人的生活受佛教戒律的约束。
戒律体现佛教“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宗旨,是宗教徒的生活准则。
武术家也应该是思想家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艺。
它不仅包含了技术和战术的训练,还融合了中国古典哲学、教育学、中医学、军事学、伦理学、宗教学、文艺学、社会学、民俗学、体育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武术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属于体育而高于体育。
武术并不是一般的体育运动,它脱胎于古战场搏杀技术,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它是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注重武德教育为鲜明特点的,以攻防格斗技术为核心的人体运动形式,既有技击防身自卫功能,又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益寿延年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一个独具民族风貌的系统性功夫修炼体系。
武术运动比其他任何体育项目更富历史、哲理、科学、实用与艺术性,最能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东方智慧。
武术发挥着巨大的运动价值和文化价值,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彰显出武术所承载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武术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和宗教意识,是先辈们与大自然作斗争和在冷兵器时代战斗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项运动项目。
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
武术不仅是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手段,更是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
武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拥有独特的综合素质教育功能,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崇文尚武的民族,对合格人才的培养是要求文武兼备,德艺并重的。
历史传承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要求和愿望,就是对武术功能价值和精神体现的真实写照。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受一定地域文化的影响,其文化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参加这场盛大的武术交流会。
在此,我谨代表本次交流会的组织者,向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武术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探讨武术的发展,交流武术技艺,共谋武术事业的繁荣。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回顾一下我国武术的发展历程。
自古以来,武术就是我国人民自卫、健身、娱乐的重要手段。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术”,到唐宋时期的“拳术”,再到明清时期的“少林拳”,武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武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武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如今,武术已经走向世界,成为了全球武术爱好者的共同追求。
在这场交流会上,我们不仅要回顾武术的发展历程,更要展望武术的未来。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武术理论研究和传承武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技能同等重要。
我们要加强对武术理论的研究,挖掘武术的内在价值,传承武术的优秀传统。
同时,要注重武术的创新发展,使之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提高武术技艺水平武术技艺是武术的灵魂。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做到内外兼修,德艺双馨。
在交流会上,各位同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同时,要注重武术技艺的普及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喜爱武术。
三、加强武术文化交流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
我们要积极开展武术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武术,让中国武术走向世界。
在交流会上,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展示我国武术的魅力,增进与世界各国武术爱好者的友谊。
四、推动武术产业化发展武术产业是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充分发挥武术的经济效益,推动武术产业化发展。
大众体育2021年5月SPORT LEISURE MASS SPORTS298体育经济现实社会,我们已见不到那种让人热血贲张、如梦如幻的场景,于是今天的人们对传统武术多有诟病,认为传统武术已经没有搏击的能力,只能属于舞蹈或体操的范畴。
但它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却随着社会的进步,日显突出。
著名武术家韩其昌先生曾说:“练武首先是练心性,其次是练身体,若只讲打杀,仅是一介武夫而已。
”许多武术先贤早就告诉我们,“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
习武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深度体验,是对宇宙规律的深层探究。
传统武术即使在如今社会,仍凸显着以下几方面的价值和作用:1 强身健体通过传统武术的锻炼,可以促进身体气血的循环,提高身体各部分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练传统武术的人常说:”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
”内练一口气就是练的我们身体的元气。
精、气、神是人身体的三宝,精、气、神饱满了,自然就有了强健的体魄。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对于健康的理解已不满足于从前的”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希望活得更长寿更充实,而体育锻炼就能满足这种需要。
目前,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约9亿人,其中武术人口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我们应对这支队伍进行合理的管理与引导,调动他们的骨干作用,让武术之花开得更广。
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武术能治疗伤痛,健身益寿�传说远古有个名叫彭祖的人,模仿动物动作做导引操,号称寿达800岁。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一幅《导引图》,用彩色描绘了不同年岁的男女体操动作40多个,并附文字说明导引与伤痛的关系,这是武术用于健身运动的较早记载,三国时的名医华佗创造”五禽戏”,时间许昌城外广场上有成百个人排队跟他学习,这是我国历史上有书记载的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术健身运动,以后,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创新,又相继出现了”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练功十八法”等武术及功法,广为流传,对增强人民体质,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广大武术工作者的努力下,挖掘整理了我国现有大拳种130个,这么多的内容,可以说是一个大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健身方法。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和内核一、武术是中华文化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植根于中华大地,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象征和标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智慧的结晶。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和血脉,伴随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并发展起来;它萌生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融合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
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以技击攻防技术为核心的健身、修身、防身、修道、参禅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文化,具有完整的修炼和锻炼体系与文化体系,其运动形式包括徒手和器械套路,武术对练、散打等,强调理论与技术相统一。
武术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超凡的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具有独特的运动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承担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它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武术,并促进它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体系的武术文化。
易、儒、释、道、墨、兵、医等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武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和文化对近代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武术与易、儒、释、道、墨等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生理学、心理学、养生学、美学、气功、艺术、民俗、宗教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中国古典哲学对武术的影响深远。
武术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多元性,古老“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周易哲学的武术阴阳观,以阴阳太极五行八卦生化观念为理论,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以及诸如尊道贵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自然、知行合一、贵和尚中等,共同汇聚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思想和文化。
五步拳一. 五步拳简介五步拳是武术入门套路,也是武术的基本拳术。
是武术运动员必须掌握与练习的基础拳法。
其套路包含武术中最基本的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拳、掌、勾三种手型及上步,退步步法与搂手、冲拳、按掌、穿掌、挑掌、架打、盖打等手法。
通过五步拳的练习可以增进身体的协调能力,掌握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要领,提高动作质量。
为进一步学习武术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五步拳动作名称预备式/提膝亮掌/仆步搂手/弓步冲拳/弹踢冲拳/马步架打/歇步盖打/提膝穿掌/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收式三. 武德与武术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武术界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智、仁、勇”称为三大德,即“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武德也要求智、仁、勇。
孟子则提倡“大勇”,反对“小勇”,他主张要把武勇用在为国为民的大事上,而不要那种只知好勇斗狠,任性使气的“匹夫之勇”。
说明自古以来就有武德之说。
谚语讲;“文武之道、德为艺先”短短八字精言,同样也是各行各业的金科玉律。
所以习武之人要有“厚德载物”的精神,做一名文以评心,武以观德的卓越人才!儒帅傅彪:文武之道德为艺先四. 五步拳对武术运动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华武术,源远流长,以其博大的体系与精髓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属于体育,但高于体育。
以独特的魅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因武术门派众多,内容丰富、拳术器械、繁若星辰。
练习之初如何掌握一套基础拳法,这对于运动员的未来武术进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万丈高楼平地起,浩瀚江海滴水汇。
没有根基,武术便是空谈。
五步拳作为武术的入门基本动作,犹如武术世界的基柱,全部动作包括:预备式、弓步冲拳、马步架打、歇步冲拳、仆步穿掌、虚步挑掌、收式。
五步拳包含了武术中最基本的弓、马、仆、虚、歇五种步型和拳、掌、勾三种手型及上步、退步步法和搂手、冲拳、按掌、穿掌、挑掌、架打、盖打等手法。
这与文字史上的“永”字八法,异曲同工。
武术之灵魂
中国武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虽然大多人不是习
武之人,却被中华武术的精神所感染,因为它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国文
化,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武术绝不是打打杀杀、用武力去征服别人,它的内在精神才
是武术灵魂之所在。我们要做的就是领会武术的精神,让武术精神渗
透到我们的精神世界。
什么是武术精神?千百年来,儒家思想是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它强调“仁政”。可能有人疑惑了:“仁”和“武”不是相抵触吗?
其实武术是提倡和平的,正所谓“止戈于武”。武术是在练的过程中,
逐渐领悟武德之道,修身养性,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中国武术一直
沉积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精神,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更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内涵。所以武术精神渗透了佛教、道教、美
学等传统文化。习武,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而且可以提高个人修养和
知识涵养。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
了解并热爱它,这就是武术的魅力。
当代社会需要有人去传播武术,传播武术精神。让人高兴的是,
现在有许多武术学校和社会团体,为武术的发展和武术精神的传播,
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学生们在进行系统的训练的同时也受到武术精神
的熏陶,学生自然地也成为了武术精神的传播者。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有许多,而武术精神的确给了我们不少的启
示。以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面貌面对生活,以坚忍不拔、坚持不懈
的精神战胜困难。完美人格的塑造、社会的健康发展都需要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