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际交往心理学1

人际交往心理学1

人际交往心理学1
人际交往心理学1

第一章

1、人际交往的概念:

指人与他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互动,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在内心、情感方面的全部交往。它是以研究人际交往为对象,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际交往的发生、发展、构成及表现的规律。

2.人际交往的心理结构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分为知、情、意三层结构

(1)人际认知,是指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的相互认知,即通过彼此相互感知、识别、理解而建立的一种心理联系。包括自我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三个方面(2)人际情感,是指人际交往中各自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3)人际行为,是指双方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外在行为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们的仪容仪表、服饰打扮、言谈举止、礼仪礼节等。

3.人际交往的类型

人际交往类型归纳为八种: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型、无规则型。

按人际交往的心理倾向性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

按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情感型、功利型、混合性交往

按人际交往的联结纽带来分,可分为血缘、地缘型、业缘、趣缘型

4.马斯洛五种血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级别最低

安全需要。同样属于低级的需求

爱和归属的需要。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

尊重的需要。属於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

自我实现需要。

5.人际交往的功能

一、身心保健功能。

二、知识信息功能。

三、自我认知功能。

四、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

1.人际沟通概念

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如眉目传情表达爱意)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

达感情和需要等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沟通能使群体内部个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彼此协调,相互统一。

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叫信息交流,指的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人际沟通的类型

一、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根据沟通的组织渠道,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1.正式沟通是指通过一定的组织结构和渠道所进行的有明确目的的人际沟通。

2.非正式沟通是指正式渠道以外的信息交流和意见、情感沟通。

二、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根据是否借助一定的中介进行沟通,分为直接和间接沟通。

1.直接沟通是指双方面对面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传递信息、交流意见、交流思想感情。

2.间接沟通是需要经过中介环节(如中间人、中介物等)才能实现的人际沟通。

三、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根据沟通使用符号媒介划分

(一)语言沟通。

1.口语沟通。

2.书面沟通(人际交往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写作技巧)

二)非语言沟通(解读沟通对象的身体语言)。

1、定义。非语言沟通即除语言沟通之外的各种人际沟通方式,包括形体语言、空间距离、衣着打扮等,又叫身体语言沟通。在人际沟通中,人们大量应用非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态度兴趣和思想观念。

2、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1)目光:(2)表情:(3)动作:(4)姿势:(5)空间距离:(6)修饰:

【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简述题:

◆1.倾听的艺术

人际沟通是一种双向的行为,我们在说的同时,必须去倾听别人的说。但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善于高谈阔论、侃侃而谈,却忽视了倾听的生要性。听实际上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哈尔·博伊尔指出,现在没有一个人愿意听别人讲话,好的听众拥有广阔的市场。那么什么是倾听?如何倾听呢?

倾听:是指用耳听、用眼观察、用嘴提问、用脑思考、用心灵感受。它是收集和筛选信息的关键,直接影响所获得信息数量和性质

1.专注地倾听。

(1)在沟通过程中,学会排除干扰。

(2)关注说话内容。

(3)听清全部内容。人在说话时每分钟说多少个字,播音员语速是多少?耳及脑对语言反应速度与语速的关系?

(4)捕捉要点。

2.移情地倾听。

3.公正地倾听。

(1)要区别话语中的观点与事实。

(2)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以免曲解对方的话语。

4.学会恰当鼓励。

(1)正确的启发

(2)学会提问。

◆简述题 2.说话的技巧

说话的技巧。个人良好说话,包括正确发音、适当速度、丰富语句、话中略含幽默与优美姿态等方面,这些都可以靠学习和锻炼而成功,我们要在与人沟通中用心体会和斟酌。说话是一门艺术

1. 了解人和人性---人们首先关心的是自己”

(1)了解听话者(感兴趣的话题,了解对方所擅长)了解听话者的需求情况。

(2)了解听话者的个性。

2.决定恰当的话题(寻找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说话内容

(1)当你与别人沟通时,请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话题。

(2)恰当话题可以寻找共同点--双方都感兴趣话题,沟通关键。

3.恰当地表达(说话方式)

(1)注意说话的具体场合

(2)说话必须考虑听话者的性别、年龄、文化层次和背景等因素。

(3)充分利用说话的时机。

(4)说话时要情理相融,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5).话不在于多而在于精,简洁精炼言语最能吸引听话者注意力

(6). 美化自己的声音。

4.巧妙地赞同别人.重要的一点,就是掌握“赞同别人”这一艺术。

(1)学会赞同和认可。

(2)当你赞同别人时,一定要说出来。

(3)当你不赞同别人时,请先不要告诉他们,如必须要委婉。

(4)当你犯错误时,要敢于承认。

(5)避免与人争论。

(6)正确处理冲突。

第三章

1.自我认知的案例分析

某男生过分内向,腼腆

自我认知(自我意识)1.定义。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状态认知、对自己心理状况的认知、对自己社会关系的认知,它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它要求每个个体做到自知自明,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恰当位置。如你是什么样人?你可能会在若干不同时刻给我若干个答案,你可能告诉我你是一名大学生,也可能告诉我你是一个有主见人,甚至告诉我你是个连自己也不了解人。然而就在你思考如何回答问题时,启动了人类最特殊心理意识。

二是自我评价过低,自轻自贱自卑。

与自负者完全相反,自卑者看不到自我价值,很容易轻视自己。与人交往时候言词唯唯诺诺,表现畏首畏尾,认为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别人善意的玩笑也会当做挖苦讽刺。自卑者常常以讨好别人方式来争取友谊,可事与愿违,连自己都看不起人,别人就更是不屑与之交往了。

那么如何获得正确的自我认知

客观性与全面性是获得良好的自我认知的前提条件。全面性即要看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也要看到自身长处。客观性即客观正确的对待。做到扬长避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