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表格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2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第一单元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1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1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刘春菊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本周工作计划1、加强学生上课的具体要求,包括坐姿、作业、及上课的基本要求。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二、本周集体备课1、备课内容:小数乘法2、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发现、探究的意识。
4、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5、难点:会正确运用小数乘法的竖式来计算。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积的近似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8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2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娄婷婷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课堂教学正常。
2、加强学生的上课纪律。
3、规范学生的作业。
二、本周工作计划1、本周的课堂教学继续加强。
2、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优辅差落实到位。
三、本周集体备课备课内容:积的近似数。
知识目标:理解积的近似数,掌握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活动主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集体备课科组数学中心发言人黄文娟活动时间2016-9-22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室周次第4周出席人数4缺勤人数0活动主持人黄文娟活动记录人黄文娟活动内容记录一、上周工作总结1、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对积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保留相应的位数。
2、对学生的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联系。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课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备课人:XXX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备课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解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运用韦达定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即使用韦达定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学会运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
3. 拓展(20分钟)结合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展示与疑难解答(1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应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年级组教研活动记录表
注:以上表格为数学年级组教研活动记录表,记录了每次教研
活动的日期、活动内容、主持人和参与教师的信息。
教研活动包括
讨论教研目标与重点、分享教学经验与方法、分析学生研究状况与
问题、探讨教材解读与教学内容安排、研究课堂评价方式和提高学
生成绩的策略、规划教学活动和探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
方法、分享教学资源与案例分析、回顾教研活动并总结成果等内容。
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主持人和参与教师,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
合作,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_^]: translation:
- Title: Record of Math Grade Group Teaching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 Content:。
小学数学课程集体备课会议记录会议时间:[填写具体时间]会议地点:[填写具体地点]会议主持人:[填写主持人姓名]会议议程1. 课程目标讨论2. 教学内容安排3. 教学资源分享4. 课后作业设计5. 其他事项会议记录会议开始时间:[填写具体时间]1. 课程目标讨论- 讨论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确定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和学习目标。
- 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性。
- 提出了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和学习动机的方法和策略。
2. 教学内容安排- 围绕本学期的学习目标,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顺序。
- 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 提出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活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教学资源分享- 分享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如教学PPT、教学视频等,以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
- 强调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 课后作业设计- 讨论了合适的课后作业设计,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 提出了一些互动式作业设计,如小组讨论、实际应用题等,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其他事项- 讨论了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评估方法,以及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 强调了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会议结束时间:[填写具体时间]下一步行动- 教师们根据会议讨论的内容,制定每个单元的详细教学计划。
- 教师们准备好相应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 教师们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以上是本次小学数学课程集体备课会议的记录。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二年级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表<认数>课前讨论苏瑜:这一个星期,我们就<认数>一单元进行了认真教材解读,今天我们就各自谈谈自己队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设计思考。
沈小岑:我觉的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认识数位、数与数之间的换算、认识1000,还有如何读数。
唐明秋:是这样的,关键是数位之间的关系,数与数之间的换算,如五个十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弄错。
(苏瑜质疑:你们认为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一块对学生来说最难)唐明秋:数位之间的关系。
(苏瑜:准备怎么突破)蒋娇:孩子们知道10个100是1000吗所以在拨计数器时可以突破。
苏瑜:我认为我们可以再看教材的安排。
(1)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材注意了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按几百——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顺序分段安排数的认识,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
我们就第一课时如何安排这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如果这一点突破了,刚才我们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就迎刃而解。
教材中借助木块和计数器认识数。
木块是第一次出现的学具,以往都是以小棒作为数数的工具,由于这个学期学的是千以内的数,用小棒很难表示,所以选用小方块作为学具。
我们来看P16的例题,可以看到一个方块表示“一”,10条方块拼成一片表示“一百”,10片方块堆成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新的学具,尽快让学生熟悉1个、1条、1片、1堆小方块表示的意思。
利用计数器读数、写数,同时落实千位,拓展学生对数位顺序的认识;苏瑜:(2)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读、写、计算,教材里有很多,如电表度数、字典页码;(3)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如P20第四题、P30第四题(看一看),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小学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2015——2016学年度小学四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活动地点:教研室活动时间:2016、5、16课题:数据的表示和分析学习目标:1、结合调查班里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获得统计活动的经验。
2、根据统计图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并进行简单推测。
3、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体验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使学生交流数据整理的方法,并会对数据进行描述和分析。
教法:练习法、启发法学法:练习法,调查法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激趣促学1.说一说你的生日在什么季节?你的好朋友呢?2.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人最多?二、玩中学1、说一说。
说一说你的生日是几月几日?你知道是什么季节吗?2、分一分:哪几个月是春季?哪几个月是夏季?哪几个月是秋季?哪几个月是冬季?四季是怎样划分的?(1)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3)说一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四季的划分?3、调查。
(4)小组交流:怎样收集和整理调查得到的数据?4、涂一涂。
在统计表格中涂色,整理数据。
5、说一说。
(1)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2)夏季和冬季过生日的同学有几名?(3)如果你们班某个同学的生日你不知道,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
(4)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5)如果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生日?三、实践应用我的女儿生日快到,你们说说送给她什么礼物好?(出示书、布娃娃、果冻、鲜花)怎样才能知道大家的意见呢?1.调查、记录2.汇报、交流四、师生小结、课后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生日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1、2月是冬季。
三年级数学组集体备课记录《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34~3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它们的角都是直角。
2.通过围一围、涂一涂、剪一剪、说一说、找一找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情境图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能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规则形状纸若干,剪刀,三角板,直尺,钉子板,水彩笔,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多媒体课件播放同学们放学时的情景(主题图)。
师:这是我们熟悉的场景,你都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小组反馈,汇报结果。
(学生说的同时,课件闪出各种图形)师:你能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各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袋(各种形状的学具),分一分,看哪组分得合理。
(小组合作,分一分)小组反馈,汇报结果。
(课件同步显示分类情况)二、讨论、抽象出四边形的概念1.课件隐去其他图形(三角形,圆形),抽象出四边形。
问:这些图形是一类的,叫什么名字呢?(四边形)(板书课题)为什么叫四边形?它们有什么特征?(小组讨论)反馈:有四条直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课件在图形下闪现相应文字)2.引申。
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再出示两个不规则四边形。
师:它们都叫四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呢?师:用三角板和直尺比一比它们的角,量一量它们的边,你们能发现什么?小组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
三、动手实践,寻找四边形(活动中配以音乐)1.围一围。
活动内容:请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自己想象的四边形,教师参与活动。
反馈展示(有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以及不规则四边形)2.涂一涂(教材35页例1)。
小学数学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
时间:11/3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刘景龙、刘秀芹
学习内容
研讨“学习活动设计”《认数》(有效反思之二)
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老师
活动情况摘要:
本次业务学习采用先独立解读教材,再集体研讨对话的形式进行:
刘景龙:这一个星期,我们就<认数>一单元进行了认真教材解读,今天我们就各自谈谈自己队教材的理解,以及自己的设计思考。
宋桂真:我觉的这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有认识数位、数与数之间的换算、认识1000,还有如何读数。
刘秀芹:是这样的,关键是数位之间的关系,数与数之间的换算,如五个十是多少?学生很容易弄错。
(刘景龙质疑:你们认为这些重点内容中哪一块对学生来说最难?)
刘秀芹:数位之间的关系。
(刘景龙:准备怎么突破?)
祝先仕:孩子们知道10个100是1000吗?所以在拨计数器时可以突破。
刘景龙:我认为我们可以再看教材的安排。
(1)本单元的知识点较多,教材注意了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按几百——几百几十——几百几十几的顺序分段安排数的认识,这样的安排遵循了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的认数规律。
我们就第一课时如何安排?这值得我们思考。
我认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
如果这一点突破了,刚才我们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就迎刃而解。
教材中借助木块和计数器认识数。
木块是第一次出现的学具,以往都是以小棒作为数数的工具,由于这个学期学的是千以内的数,用小棒很难表示,所以选用小方块作为学具。
我们来看P16的例题,可以看到一个方块表示“一”,10条方块拼成一片表示“一百”,10片方块堆成一个正方体表示“一千”。
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新的学具,尽快让学生熟悉1个、1条、1片、1堆小方块表示的意思。
利用计数器读数、写数,同时落实千位,拓展学生对数位顺序的认识;
刘景龙:(2)提供现实生活中的数让学生读、写、计算,教材里有很多,如电表度数、字典
页码;(3)介绍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各学科知识的整合。
如P20第四题、P30第四题(看一看),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4)用多种形式表示数,加深对数的意义和大小的理解。
除了刚才所提到的用木块、计数器表示数以外,P17第一题出现了数轴,P20出现了人民币,P21出现了木料堆,P21出现了邮票书本,P23出现了练习本。
(5)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
如P30的第一题,要求学生“用10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培养学生用量化的思想观察生活中的事和物,用数精确地描述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6)重视估计,继续练习用日常用语表示数量间的大小悬殊状况。
如P17的第一题、P18的第三题、P25的第五题、P28的第六题、P29的第七到第九题、P32的第十二和十三题,老师们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刘秀芹:谈教学设想及意图。
想用故事导入,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为认数还是比较枯燥的。
宋桂真:从学生自己收集的信息入手,让学生自己读解决会读的问题。
祝先仕:我认为可以先复习数的组成。
突破满十进一的迁移。
刘景龙总结:不管怎样导入,只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好。
中间对整百数的认识和对这些数的真实感觉也是这节课重中之重。
准备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将是我们这节课重点思考的。
下星期我们每个人就这节课进行实践,然后主要对课堂导入部分和如何认识整百数进行薇格分析。
我们也思考一下,这节课完了以后,给学生留下了什么?这一单元上完了,孩子们会在哪些方面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