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歌曲繁荣成因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398.81 KB
- 文档页数:6
谈我国近代群众歌曲的创作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2.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点
3.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4.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一、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近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群众歌曲创作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个时期,群众歌曲创作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人民的呼声和愿望,对于宣传革命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主要特点
1.强烈的时代特征:近代群众歌曲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时代敏感性。
2.鲜明的阶级性:群众歌曲创作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阶级斗争,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简洁明快的形式:群众歌曲创作采用简单易懂的歌词和朗朗上口的曲调,便于传唱和普及。
三、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田汉:《黄河大合唱》
3.冼星海:《生产运动大合唱》
4.张寒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这些代表作品,深入人心,传唱广泛,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操和革命斗志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的影响和启示
我国近代群众歌曲创作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影响力至今仍在。
它告诉我们,文艺创作应该紧密结合时代背景,服务于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愿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立场。
第1页共1页。
近代传统音乐的发展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可以说是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形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经历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这一时期作为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崭新阶段,深刻的社会变革给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生机和推动力。
由于变革中的文化主动选择,西方音乐作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被纳入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潮流并被有所接受。
由此,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在其文化转形、衍化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与以往音乐历史现象迥然不同,并一直影响到今天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双文化现象”,即仍在中国古老土地上生存、衍变甚至新有发展的传统音乐与随着西方音乐(包括其音乐形态、技术理论、教育体制与音乐行为方式等)的传入而形成的新的音乐这两种文化现象的并存。
并且,这两者从一开始就处在相互影响、吸收、融合的文化转形过程中,但却又仍然保持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
这两者在动荡的时代风云与多姿多态的社会舞台上,都在不同程度上顺应着时代的进步与革命的需要而产生了一批宝贵的新的音乐文化成果。
这是中国近代音乐文化产生新的变化,成就新的文化风采所跨越出的一步。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这里的记述,与今后将产生的、认识更为深刻的历史论著相比,只能算作是了解这段音乐历史的“入门指南”。
1)民歌清末明初,民歌作为在民俗音乐生活中经广泛口头传唱而生存、发展的民间音乐体裁,依然同拥有众多居住人口的乡镇村寨的娱乐、习俗生活保持着密切联系,成为民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也由于民歌扎根、生存于民俗生活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生活发展新的历史变革、出现新的生活内容时,民歌中也势必不断产生出新型的、及时反映新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情感以及各类新的社会矛盾的民歌谣曲。
例如在太平天国、义和团与捻军起义农民运动中产生的民歌有:《大举旌旗》(广西)、《灾民投顺太平军》(湖南)、《洪秀全起义》(山东)、《义和团》、《义和团歌》(山东)、《打洋鬼子》、《练义和团》、《说唱义和团》(河北)、《捻军大战十二月》(河南)等等。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中国的现代民族歌曲是在近代国家建设进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承载了中国民族精神的表达,反映了社会进步和人民的心声。
从该类歌曲的发展过程和艺术风格来看,可以发现其丰富多样的特点。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中国的现代音乐开始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民族歌曲也开始体现出新的风格和主题。
以翻译西方歌曲为主的中国现代音乐家,如冼星海和聂耳,对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为现代民族歌曲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巧。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和战争,这对于民族歌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战争使得许多音乐家迫不得已地离开故乡,他们的音乐理念和风格随之发生了变化;战争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抗战精神,这些情感也通过民族歌曲来表达。
在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的创作体现出了更加悲壮和奋斗的主题,例如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
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主导。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发展,体现出浓厚的社会主义气息。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郭兰英的《走在大路上》,歌词中充满了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这一时期的现代民族歌曲除了传统的歌曲形式,还引入了许多西方音乐元素,如爵士乐和摇滚乐的节奏和和声。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现代民族歌曲开始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增加,同时也有更多的民间音乐风格进入中国。
这些新的音乐元素在现代民族歌曲中得到了融合和创新,使其风格更加多样,既有传统民族音乐的独特韵味,又有现代流行音乐的元素。
中国现代民族歌曲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不仅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有所改变,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时代的变化。
其艺术风格丰富多样,既有悲壮奋斗的主题,又有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赞美,同时还吸纳了不同音乐文化的影响,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创造力。
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探究引言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和思想解放,这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以往的传统音乐形式逐渐被现代音乐所取代,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层出不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国现代音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早期现代音乐的兴起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发展,我国现代音乐创作不断探索新的音乐语言和表现方式,反映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究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深入了解我国现代音乐的历史进程,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一艺术形式在中国的发展轨迹和现状。
1.2 研究意义研究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我国音乐发展的脉络和特点,了解我国现代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创新。
通过对早期现代音乐的兴起、新文化运动中的音乐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音乐创作、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发展等关键时期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规律。
研究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也有助于揭示音乐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音乐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各时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表现形式,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现代音乐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和功能,为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深化对我国音乐文化的认识,拓展音乐研究的视野,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 正文2.1 早期现代音乐的兴起早期现代音乐的兴起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历史进程中的重要阶段。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传统音乐形式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的新需求,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融合西方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现代气息的音乐作品。
在早期现代音乐的兴起阶段,一些音乐家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开始进行音乐创作实践。
论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及其演唱引言艺术歌曲是一种以歌曲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体验的音乐形式。
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当代中国的音乐风貌和审美趣味。
本文将探讨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演唱特点及其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
一、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早期的艺术歌曲主要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歌曲的形式多样,包括古典音乐、民歌以及戏剧音乐等。
随着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艺术歌曲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音乐进入社会主义时期,艺术歌曲成为宣传革命理念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注重歌词的内容,歌曲的表达形式更加热情和奔放。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使艺术歌曲的风格和内容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传统的宣传性歌曲到更加注重个体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的歌曲,中国艺术歌曲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道路。
二、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强调情感表达,通过音乐和歌词传递出歌手的情感体验。
无论是悲伤、快乐还是爱情,歌手都通过声音的表达来传递出真实的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同身受。
2. 技巧要求艺术歌曲对演唱者的音乐技巧要求较高。
艺术歌曲的音域广泛,需要演唱者具备较高的音程掌握和音色变化能力。
饱满而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准确的音准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是艺术歌曲演唱的核心要素。
3. 语言表达艺术歌曲在歌词的选择和表达上有独特的要求。
歌词通常是以文学性强的词句来表达情感和主题。
演唱者需要准确理解歌词的含义,通过声音的方式来准确传达出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4. 舞台表演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往往伴随着舞台表演。
演唱者通过舞台形象的塑造、舞蹈和舞美等元素来增强艺术歌曲的表现力。
舞台表演的细节处理和情感的展示也是艺术歌曲演唱的重要一环。
三、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在当代音乐中的地位近现代中国艺术歌曲作为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音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精选多篇)第一篇:中国近代音乐的发展学堂乐歌在中国近代新音乐发展中的启蒙作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以康有为和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极力鼓吹“变法维新”,主张效法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文明,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清朝廷在接受“戊戌变法”、“义和团”、“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事件的教训之后,于1901年颁布实行“变法新政”的决定。
于是,在国内译自日本的各种各样的唱歌书得以陆续刊出,国内许多新学堂逐渐普遍开设了“乐歌”课。
此外,从1902年后不断有人志愿到日本及欧洲专学或兼学音乐(如萧友梅、高寿田、冯亚雄、陈从志、路黎元等人)。
至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建立后,政府教育当局又明令规定“乐歌”课为中小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唱歌已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
这些新的歌曲,当时统称为“乐歌”课,后来音乐界将这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学堂乐歌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辛亥革命以前的将近10年;辛亥革命以后的将近10年;“五四”运动以后至全国解放以前。
浅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论文(通用)摘要: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受相应某某某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索的制约,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
本文以我国流行音乐近30年的发展为线索,回顾了我国流行音乐30年的发展概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行音乐、发展、历程、问题流行音乐(Popular Music,简称Pop Music)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基于其广泛传唱、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流行性”传播特性,流行音乐亦可称之为“大众音乐”。
流行音乐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从上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历经30年发展,流行音乐的广泛传播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流行音乐在开放30年来的发展,是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音乐商品化、国际化,传播手段现代化、表现方式多元化的过程,对繁荣社会音乐生活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近观30年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复苏开拓期。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特别是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放”的国策提出为触发,我国某某某治、经济形势引发了巨大变革。
在音乐文化领域,从意识形态方面某某某治主导、高度一致下的某某某歌曲一统天下,逐步发生了向抒情歌曲、娱乐性流行歌曲的转换。
在大陆,原创音乐方面,如施光南的《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打起手鼓唱起歌》;王酩的《边赣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王立平的《太阳岛上》、《大海啊故乡》、《红楼梦》;谷建芬的《校园的早晨》、《年轻朋友来相会》。
还有《牡丹之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等时代主流音乐。
此外港台、欧美音乐也成为国内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邓丽君、山口百惠、刘文正、谭咏麟及披头士等,国内流行音乐文化市场空前活跃,流行音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2、高速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中到90年代末期,流行音乐文化市场逐步发展和繁荣。
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概况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
伴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我国当时的经济发展,各地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并开设“乐歌课”,学校课堂中演唱的歌曲被称为“学堂乐歌”。
20世纪的前二十年,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歌曲就是“学堂乐歌”,歌曲内容是以唤醒民众的爱国热情,达到“富国强兵”为目的,学堂乐歌大部分歌曲都是填词作品,曲调借用日本或欧美的,填上中国的歌词。
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送别》(日本曲调、李叔同填词)等。
这是西方音乐元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学堂乐歌首先由学生演唱,后来也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可以说,学堂乐歌就是我国流行歌曲的雏形。
1.“上海时期”(1927—1949)—早期流行歌曲的发展近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则是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体以1927年黎锦晖创作《毛毛雨》这首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正式诞生。
从1927年开始,黎锦晖先后创作了红极一时的《毛毛雨》、《妹妹我爱你》等歌曲。
“他比较注重作品的通俗性,其创作是在大量吸取我国民间音调的基础上和外国的歌舞(如爵士乐等)曲调和节奏结合起来,形成我国30年代一直“洋金浜”式的风格”。
它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
但是,这些歌曲内容多反映“十里洋场”的生活,大都格调不高,与当时社会背景格格不入,黎派音乐被称为“黄色歌曲”、“靡靡之音”,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与指责。
而以抗日救亡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歌曲和救亡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电影音乐《渔光曲》(任光曲、安娥词);《天涯歌女》(贺绿汀曲、田汉词)等广为传唱的歌曲,则成为这一时期的佳作代表。
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流行歌曲的发展是畸形的、不全面的,这也是为何中国流行歌曲有‘先天不足,后天不良’一说,并且始终为主流文化所排斥的原因”。
2.“香港时期”(1949—1969)—流行歌曲的转移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原因,大陆不认可流行歌曲,中国流行歌曲从上海迁到了香港,因此称为“香港时期”。
小结影响国人音乐的因素一、系列的革命运动一系列的革命运动迫切需要一种强有力且便捷的宣传工具,而具有释义性强、学唱简单、易于传播等特点的歌曲恰恰与这些革命运动的要求一致。
由于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是由歌词来体现的,故在我国近代,包括各党派、各军阀的众多势力将他们的改革思想、革命动机甚至斗争纲领都通过歌曲来进行宣传和推广。
由于这些歌曲常采用广泛流行的曲调填写,歌唱者因之能够较迅速地学会歌唱,从而使得众多势力的思想和理念都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
如近代初期,冯玉祥为了宣传新式军队的训练要领和实战要求而编写的《射击军纪歌》、《战斗动作歌》和《利用地物歌》及中国共产党为了向根据地军民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而编写的《红军纪律歌》等歌曲都利用了歌曲的释义性强、便学唱和易传播的特点,采用文字读物、宣传画册等方式来进行宣传,无论从宣传成本、宣传速度和宣传效果来看,都比不过歌曲的“物美价廉”。
二、神教阿拉神教阿拉是近代歌曲繁荣的“催化剂”。
尽管神教阿拉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学校乐歌课对青少年宣传新思潮、新思想。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神教阿拉也使得歌曲形式深入近代人心。
因为神教阿拉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它不仅是中国新音乐的启蒙运动,也拉开了中国新音乐的序幕,且为新音乐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5]262。
此外,新式学堂的音乐课将歌曲体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容易使学生们将歌曲体裁作为音乐活动的主体。
故本人认为近代新式学堂的乐歌为近代青少年群体带来的不仅仅是新思潮和新思想,它也将歌曲体裁植入了人们的内心深处,这便使得“贵人声”的我和你说美更加深入人心。
三、洋鬼子乐当时的洋鬼子乐乐在中国刚刚起步,难以成为近代的主流音乐体裁,这就使得有更多的人选择歌曲体裁来进行创作、演唱和欣赏,从而使歌曲体裁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
在近代,洋鬼子乐乐已经进入中国,但它在中国的发展则显然逊色于歌曲。
因为近代中国的西洋乐器制造工业相当落后,且几乎没有西洋乐器制造工厂,大部分西洋乐器都是依赖进口。
中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轴线引言中国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风格。
本文将着重探讨近现代时期(1840年以后)中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轴线,分析其变迁、影响及主要成就。
近现代音乐艺术的起源与变迁近现代交替之际的音乐艺术(1840-191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国家,音乐艺术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
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交融逐渐增多,出现了许多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的作品。
例如,早期的基督教传教士就将西方的乐器和音乐理论带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
民国时期音乐艺术的繁荣(1912-1949)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音乐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西方音乐的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许多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相继成立,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这一时期的音乐艺术家也开始探索将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道路,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社会主义时期音乐艺术的发展(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大力支持音乐创作和演出,音乐学校和音乐学院也得到了扩建和充实。
在这一时期,中国音乐艺术家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如《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这些作品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影响与成就中西方音乐的交融近现代时期,中西方音乐的交融对中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音乐的传入为中国音乐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思路,使得中国音乐艺术更加多元化。
同时,中国音乐也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如作曲家约翰·凯奇就曾在作品中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近现代时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为中国音乐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繁荣。
如今,中国的音乐教育已经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全面体系,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浅谈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
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
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
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历史的回顾1.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
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
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
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
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2.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
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
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
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
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
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3.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
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
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
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4.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
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浅析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以《教我如何不想她》为例摘要:声乐作品有很多,其中,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最为喜爱。
整首作品包括了众多中国的特色,但又不乏有西方的音乐特色,其韵律分明,旋律悦耳。
个人以为,拿这首作品的钢琴声部分析和演唱处理来作为论文研究,能够增加本身对于音乐和声以及作曲的理解,亦能提高本身在唱歌时的情感和态度。
1920年,刘半农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写出了著名的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作品是中国较早时期时,广为流传的诗篇之一。
音韵的和谐,语言的流畅是这首歌最大的特点,于是在1926年,知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将诗词谱写成曲并流传至今。
“她”字被刘半农首次使用,这也是这个字的第一次使用,便受到了众多赞誉。
吴奔星,作为当年的诗人,说道:“他在构思技巧上虽传承了传统的反复与比兴手法,但在语言运用上却是生动活泼的……余意不尽,余韵悠然。
”赵元任进行精心的构思既体现在丰厚的内涵中,也体现在诗词的意境以及感情的部分,这也感衆着众多作曲家,这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该作品拥有很强的艺术性,有利于后学者提高自身文化内涵,艺术修养也得以提高,这也使我们可以更好的去了解作品;同时作品演唱情感和技术处理也别有一番韵味,对提高自身的演唱水平和表演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字:教我如何不想他;钢琴声部分析;演唱处理前言由诗歌、音乐所结合形成了艺术歌曲,当它们共同完成时便形成了一种音乐体裁,这个名称的由来源于西方音乐大师舒伯特,最终,歌曲的种类便出现了艺术歌曲。
人声以及旋律这两个音乐元素构成了艺术歌曲,强烈的表现力和欣赏力是艺术歌曲中最为明显的特征,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上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艺术歌曲得到了大力的发展。
这之中,众多的优秀作品被创造出来。
其中《教我如何不想她》就是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的杰出代表作品之一。
自发表以来,在中国广为传唱,同时也被称为中国近代最具艺术特色的歌曲之一,其诗词音韵、创作手法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中国近代的艺术歌曲是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的,以一些音乐家受到蔡元培从倡导的美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全国各地组织新型乐团。
这些音乐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为艺术歌曲的发展做了铺垫。
初期代表人物有萧友梅、赵元任、经过青主、黄自和贺绿汀的等音乐家的不断努力,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在专业音乐发展过程中占有了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并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多彩的风格和形式,产生了愈来愈深刻的影响。
艺术歌曲是音乐史上一种特定的体裁。
从德国的Lied和法国Melodie ,流传到中国,我们将它译为“艺术歌曲”。
它原本的意思是“这种微妙的艺术用不同于歌剧的方法,令人领会到歌词中戏剧性的内容”。
区别于歌剧和民歌的这种歌曲形式——艺术歌曲,具体说来是指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有以下几项特色:(1) 诗与音乐的结合。
歌曲根据原诗含义及原诗的抑扬顿挫等进行创作,所以歌曲所呈现的是作曲家对诗歌的主观看法。
(2) 以钢琴伴奏(独唱) 。
钢琴伴奏的地位和声乐旋律同等重要。
钢琴伴奏不只是起和声和节奏衬托的作用,往往用特定的音型或更复杂,更精致的织体以表现歌曲的意境与内涵。
如舒柏特歌曲的钢琴伴奏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结构精致。
艺术歌曲一般短小精致,是一种高度浓缩的音乐小品,在聆听或演唱时要非常注意细节,因为每个字、每个音都有特意的安排。
(4) 内容丰富。
由于歌词都是采用名诗人的作品(如歌德等大师),所以内涵丰富,艺术价值较高。
一20年代奠定基础最早传播艺术歌曲的音乐家主要是萧友梅和赵元任。
(一)萧友梅,他对中国新音乐的贡献以音乐教育最为突出。
他也是最先掌握欧式音乐创作手法的作曲家之一。
萧友梅从德国回国后即尝试创作艺术歌曲,他首先在选用新诗抑或旧诗作歌词做出抉择。
用新诗为歌词进行创作,但他在创作实践中所采用的歌词,大都运用半文半白的形式。
萧友梅创作的独唱歌曲大都结构严谨,采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写成,明显地受到德国艺术歌曲的影响。
浅谈中国现代民族歌曲发展过程及其艺术风格中国现代民族歌曲是指在20世纪以来,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民族思想、情感、生活等内容的歌曲。
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密切相关,经历了不同形式的演进,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随着中国近代史的进展,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渐渐觉醒。
在20世纪初期,大量的抗争、反侵略的战斗歌曲应运而生。
这些歌曲以热烈、激昂的旋律,铿锵有力、威武雄壮的歌词,表现了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决决心。
其中著名的代表有《义勇军进行曲》、《武昌起义歌》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中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在这一时期,民族歌曲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转化。
民族歌曲表达了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爱情与幸福的希望和向往。
同时也以深情、柔和的音乐语言表现人民对于祖国、亲人与家园的热爱和感恩。
在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有《茉莉花》、《千里之外》等。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
这一时期,中国现代民族歌曲为追求艺术多元化、具有广泛民众吸引力等特点,开始全面尝试融合多种音乐风格。
此时的民族歌曲风格大多数具有浓厚的流行音乐色彩,并融入了摇滚、乡村等多种音乐元素,包括了一部分情景及电影音乐。
这些歌曲既有独立的艺术价值,也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流行性。
在这一时期,代表性的民族歌曲有《黄土高坡》、《小苹果》等。
总体而言,中国的现代民族歌曲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艺术风格也从最初的战斗歌曲到后来的感性、情感、流行与多元化路线变迁。
这种发展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人民的情感与文化价值取向的变化。
民族歌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魅力,不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摘要: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具有重要的地位。
首先,由于“海派”的文化传统,上海成为中国新式音乐教育的试验场;其次,上海外国租界的音乐生活,为中国专业音乐人才的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第三,大量市民阶层的存在,以及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化传媒的兴盛,使上海酝酿滋生了中国第一代流行音乐。
关键词:近代中国音乐;上海;地位上海是近代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
它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国近代新文化形成中的地位,得到了学术界普遍的关注。
作为近代新文化一个方面的近代中国音乐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与上海城市独特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以及经济社会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研究上海在近代中国音乐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不但会使我们对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史有深入的理解,也通过一个侧面使我们对上海城市的个性有深切的体会?。
一、近代音乐传播先驱上海,由于独特的历史因缘和独特的文化环境,成为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播的桥头堡,也成为酝酿近代中国新文化的温床。
近代中国新音乐的形成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近代的音乐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近代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一是传统音乐的传承与改造?。
其中,尤以西洋音乐的传播和普及为近代中国音乐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内容。
近代西洋音乐的传播,大致通过以下途径:1、基督教堂所带来的西方宗教音乐;2、新式军队中输入的西洋军乐;3、海外留学生带回来的西洋音乐;4、近代学堂对西洋音乐的普及。
这四种途径先后出现,而尤其以第四种因素对中国近代音乐的面貌影响最为深远。
上海在近代中国夙得风气之先,在近代西洋音乐传播中亦是如此,其主要表现则在于它成为近代新式学堂普及西洋音乐之最早试验场。
上海自五口通商以来就成为海外基督教在华传教的大本营,因此基督教堂所带来的音乐对上海信徒的熏染尤为深远。
但教会音乐对于中国近代音乐形成的贡献毕竟有限,新音乐的形成更依赖于新式音乐教育的发展。
对“五四”时期以来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回顾与思考周为民艺术歌曲是由文学性较强的诗篇、人声歌唱声部及钢琴伴奏组成的一种音乐体裁。
作曲家用音乐表达诗的形象与内涵,用钢琴伴奏补足歌曲的未尽之意并衬托人声歌唱声部主线,通过作曲家的创作,使作品各个部分成为丝丝入扣、水乳交融的有机艺术整体,深刻细腻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创作是以本世纪20年代初期萧友梅、赵元任等人的作品为标志,至今已达大半个世纪,在这为时不长的数十年间,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经历了由初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本文拟循历史轨迹,在前人研究并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以作家、作品为线索,对我国“五四”时期以来的艺术歌曲创作及发展作如下论述与分析。
(一)本世纪2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使当时的知识分子在意识观念上产生了重大转变,推动了中国文化界探索新思想、新知识的热潮,从此,中国的音乐文化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当时各种音乐社团组织和音乐专门学校(科、系)的纷纷设立,以及各式各样音乐刊物的大量发行,标志了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活动开始全面地展开,音乐创作也由此开启了新的篇章。
特别是艺术歌曲的创作发展较快,一些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音乐家开始致力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他们开始尝试采用欧洲的作曲技法,冲破了中国传统以线性思维单音体系为主要音乐表现特征的创作手法,逐渐向和声、复调、多声部等一些能够产生时代效应和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创作方式上发展。
在他们的作品中,开始注重调性布局和曲式结构的安排,使其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萧友梅、赵元任、青主等人在此时的艺术歌曲创作具有开拓性意义。
萧友梅的《问》、《南飞之雁语》、《星空》等作品,是中国近代较早的艺术歌曲。
萧友梅早年曾留学日本和德国学习音乐,对欧洲的作曲技法有较深的理解,他的艺术歌曲创作已彻底改变了学堂乐歌的“选曲填词”创作方式,使我国近代的歌曲创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