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与皇后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2
历朝历代后宫制度【原创实用版3篇】《历朝历代后宫制度》篇1历朝历代后宫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皇帝的后宫管理制度。
由于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朝代的后宫制度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典型朝代的后宫制度:1. 秦朝:秦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单,皇帝的妻子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夫人。
皇后和夫人的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
2. 汉朝:汉朝的后宫制度相对复杂,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嫔妃。
皇后和嫔妃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十二人。
此外,汉朝还设有宫廷女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3. 唐朝:唐朝的后宫制度较为丰富,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妃嫔。
皇后和妃嫔的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
此外,唐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和服侍皇帝。
4. 宋朝:宋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化,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贵妃。
皇后和贵妃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四人。
此外,宋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5. 明朝:明朝的后宫制度较为复杂,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妃嫔。
皇后和妃嫔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九人。
此外,明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6. 清朝:清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化,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妾室则称为妃嫔。
皇后和妃嫔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分别为一人和四人。
此外,清朝还设有宫廷女官和宫女,负责管理宫廷事务。
《历朝历代后宫制度》篇2历朝历代后宫制度是指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宫廷中皇后、嫔妃、宫女等女官的选拔、管理、待遇和职责等方面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朝代的后宫制度概述:1. 秦朝:秦朝的后宫制度相对简单,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妾室则称夫人,此外还有宫女等。
2. 汉朝:汉朝的后宫制度较为复杂,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妾室则有贵妃、淑妃、昭仪、婕妤、娙娥等称号,此外还有宫女、才人等。
3. 三国:三国时期的后宫制度与汉朝相似,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妾室有贵妃、淑妃、昭仪等称号,此外还有宫女等。
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
宋朝的宫廷等级制度相对较为简化,相比之前的唐朝和后来的明清两代,宋朝的后宫等级制度相对较为松散。
宋朝的后宫分为皇后、贵妃、妃、嫔、贵人、常在、丫鬟等等等多个等级,具体的等级顺序可以根据具体时期和宫廷政策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然而总体来说,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比较平均,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严格划分。
在宋朝后宫中,皇后最高,贵妃次之,妃、嫔和贵人等是按照顺位排列的。
并不是每个等级都有固定的人数限制,根据皇帝的配偶数量和喜好,后宫中的妃、嫔和贵人等等可能会有所增减。
此外,在宋朝后宫中还有一些其他职位和制度,如太监的管理、宦官的权力等等。
总体而言,宋朝后宫的等级制度相对较为简单,相较于其他朝代,在后宫中的地位可能相对较为平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后宫中丫鬟的地位也较为特殊。
丫鬟是宫中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她们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后宫中的各个角落,负责皇帝和后妃的起居、服侍等各方面。
而且在宋朝后宫中,丫鬟的地位较其他朝代高,不仅有机会成为嫔妃,而且她们还有晋升宫女、出嫁等多种途径,而不是局限于在后宫生活一辈子。
总体来说,宋朝的后宫等级制度相对简单,但是宫廷政策和皇帝的偏好都可能对宫廷等级产生影响。
与此同时,宋朝丫鬟的地位也相对较高,他们作为宫廷中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力量,对宫廷日常事务和政治决策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代后宫体系
古代中国的后宫体系是一个严格分级和复杂的制度,主要存在于帝王制度下。
这个体系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而且也展现了当时的文化和价值观。
以下是古代后宫体系的主要构成和特点:
1. 皇后:皇后是后宫的最高位,通常是皇帝的正妻,负责管理后宫事务,有时还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
皇后的地位通常是由皇帝的家族和政治需要决定的。
2. 妃嫔:这是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女性。
根据不同的朝代,她们的称号可能有所不同,如贵妃、嫔妃等。
这些女性通常是皇帝的侧室,有时会因为生育皇子或得到皇帝的宠爱而提升地位。
3. 宫女和侍女:宫女和侍女是后宫中地位较低的女性,主要负责日常的杂务、服务皇帝和高级妃嫔。
她们通常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侧室,除非特别受宠。
4. 后宫的规则和仪式:后宫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和仪式,包括女性的服饰、行为习惯、与皇帝相见的规定等。
这些规则旨在维持后宫的秩序和皇帝的威严。
5. 政治角色:后宫的女性有时会参与到朝廷政治中,尤其是皇后和部分有权势的妃嫔。
她们可能通过影响皇帝或者参与朝政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6. 后宫的生活:后宫的生活虽然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充满了竞争和孤独。
女性们为了获得皇帝的宠爱和提升自己的地位,常常需要进行各种斗争。
古代后宫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角色和权力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体系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依然深远。
宋朝妃嫔位分表
在宋朝时期,妃嫔的位分制度有着独特的特点。
下面是一份详细的宋朝妃嫔位分表:
1.一品皇后:
皇后是宋朝宫廷中的最高女性统治者,位分一品。
她是皇帝的正妻,母仪天下,地位尊崇。
皇后在宫廷中拥有极高的权力和地位,可以参与朝政,对皇帝的决策产生影响。
同时,皇后还负责主持宫廷礼仪,确保宫廷秩序井然。
2.二品贵妃:
贵妃是宋朝宫廷中的重要妃嫔,位分二品。
她们通常是皇帝的宠妃或亲近的宗室女。
贵妃拥有较大的权力和地位,可以在皇后不在时主持宫廷事务。
她们通常住在宫中的豪华宫殿,享受着较高的生活待遇。
3.三品嫔妃:
嫔妃是宋朝宫廷中的中级妃嫔,位分三品。
她们通常是地方官员或皇亲国戚的女儿。
嫔妃的数量较多,负责协助皇后和贵妃处理宫廷事务。
她们住在宫中的专门宫殿,享受着一定的权力和待遇。
4.四品世妇:
世妇是宋朝宫廷中的低级妃嫔,位分四品。
她们通常是出身较低的官员或士人家庭的女儿。
世妇在宫廷中负责日常事务和杂役,如侍奉皇后、贵妃和嫔妃等。
她们没有太多的权力和地位,但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表现获得提升。
5.五品才人:
才人是宋朝宫廷中的最底层妃嫔,位分五品。
她们通常是出身贫寒的百姓家庭或宫女出身。
才人在宫廷中从事各种劳作和服务工作,如侍奉皇帝、打扫卫生和制作宫廷用品等。
虽然她们的位分较低,但仍然有机会通过得到皇帝的宠幸而获得提升。
以上是宋朝妃嫔位分表的主要内容。
这份表格展示了当时女性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宋代宫廷制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
清朝后妃等级制度如下:
皇后一人
皇贵妃一人
贵妃两人
妃四人
嫔六人
贵人不限人数
常在不限人数
答应不限人数
官女子不限人数(官女子是宫女晋封)
清朝后妃制度的形成有一个过程。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
这时妻妾没有名号。
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有了后妃之别,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官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
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
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
此外还有女官。
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
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
皇贵妃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和皇后有哪些区别?本文导读:但是,胡氏是明成祖选的,彼时作为皇太孙的明宣宗根本无法拒绝,只能接受既成事实。
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之后,因为名分早定,明宣宗只得册立胡氏为皇后。
孙氏虽然受宠,却只能屈居贵妃之位。
明宣宗为了彰显孙氏特殊的身份,违背祖制,给本应有册无宝的孙氏也颁发了皇后才配拥有的金宝。
即便如此,明宣宗仍然不满意。
不久之后,又在皇后之下给孙氏特设了一个临时等级,即皇贵妃,一应待遇只象征性地比皇后略低些许而已。
宣德二年,孙氏生下了明宣宗的长子明英宗,当然,也有一说是孙氏与明宣宗联手以明宣宗与宫女所生之子冒充孙氏亲子,但是并无确实证据,这种说法我们就不采纳了。
次年、也就是宣德三年,明宣宗以“无子”为由,逼皇后胡氏逊位、正式废后,改立生下皇子的孙氏为皇后。
之后,经过一些波折,皇贵妃最终成为了明朝后宫的一个编制等级。
所以说,皇贵妃当初设置时实际上就是妃嫔倒逼皇后的产物。
因此,皇贵妃无论地位、待遇等等,距皇后仅仅只有一步之遥,而这也注定了皇贵妃这一后宫等级的特殊性!清朝同样设置了皇贵妃这一等级,后金时期和清初,由于制度不健全,并没有后来的一系列等级设置,直到康熙年间,才逐渐形成定制。
但是,清朝首任皇贵妃却不是出现在康熙年间,而是更早的顺治年间,清朝的首任皇贵妃就是著名的孝献端敬皇后董鄂氏。
彼时董鄂氏的地位实际上和明朝的孝恭皇后孙氏有些类似,多少有那么点儿倒逼皇后的味道!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康熙年间形成定制之后,清王朝规定,皇后在位期间不设皇贵妃!为的就是避免皇贵妃倒逼皇后、威胁皇后的地位。
那么,在后宫中极其特殊的皇贵妃,和皇后有着哪些区别?第一:宗法地位的差别。
皇后的宗法地位是妻,皇后所生之子为嫡出。
皇贵妃虽然位居所有妃嫔之上,地位仅次于皇后,但是她的身份仍然是妾,皇贵妃所生之子也依然是庶出!虽然皇贵妃号称“副皇后”,却不是皇后的“副职”,只能算皇后的下级!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将皇后比作现在的省部级正职,那么皇贵妃只能算是享受副省部级待遇的正厅局职,根本不能算作省部级副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宣宗朱瞻基孙贵妃是怎么当上皇后的?导语: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长子,生母张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于北平燕王府。
其时,祖父成祖为燕王。
永乐九年(1411年)册为皇太孙。
仁明宣宗朱瞻基,仁宗嫡长子,生母张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生于北平燕王府。
其时,祖父成祖为燕王。
永乐九年(1411年)册为皇太孙。
仁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六日即位,宣德十年(1435)正月去世,终年38岁,在位十年。
谥号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庙号宣宗,葬于景陵。
宣宗聪明、英武,深受祖父成祖的喜爱。
据说,他出生前夕,成祖梦见太祖授之以大圭,上镌“传之子孙,永世其昌”8字,宣宗满月时,成祖见到他,喜出望外,兴奋地说:“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因此宣宗一出生就被成祖视为能实行皇帝梦的祥兆,因而对他另眼相待。
成祖篡位后,因讨厌仁宗,不愿立他为太子,曾密问阁臣解缙,解缙先是回答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不语;解缙又说:“好圣孙”,意指宣宗,成祖颌首。
所以仁宗能在永乐二年(1404年)被立为太子,宣宗起了很大作用。
宣宗幼年时期便被视为皇位接班人,是明朝第一个接受嗣君系统训练的皇帝。
成祖在为他慎选经师授帝王之学的同时,还注意培养他处理政务的能力,凡是巡幸征讨都带他在身旁,让他增长见识,加深阅历,熟悉军国大事。
为宣宗后来成为合格的君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洪熙元年(1425年)六日,宣宗即位。
在母亲张太后和内阁大臣的辅佐下,在位期间文治武功颇有建树,吏治民生也很有起色。
先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日亲征,平定叔父朱高煦的叛乱,彻底制服这位猖狂一世、自不量力的亲王。
同年,他果断决定从交趾撤兵,放弃交扯,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后妃制度范文古代后妃制度,是指在古代王朝统治下,皇帝身边的贵妃、嫔妃、妃子、娣妹等等后妃的家族体制和管理制度。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从西周至清代,皇帝的后妃制度一直是朝廷政务的一部分,也是皇帝权力的象征。
古代后妃制度各个朝代会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都与皇权相连,具有一定的等级秩序和规范。
在古代后妃制度中,后妃的等级是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皇帝的太后位居最高,其次是皇后,然后是贵妃、嫔妃、妃子,最后是妾室和娣妹等。
太后是皇帝的生母,享有最高的尊贵地位,也是皇宫内最重要的女性。
而皇后则是皇帝的妻子,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后才能正式册封为皇后。
贵妃、嫔妃、妃子分别是皇帝的后宫中的高级妃子,并有着各自的职责和权益。
妾室和娣妹则是低级的妃子,地位较为低下。
古代后妃制度中,后妃的选秀和册封也是一个重要的程序。
一般来说,后妃的选拔是由朝廷的负责宫廷事务的官员和太监负责。
这些官员会在皇帝身边派遣宫女为皇帝找后妃。
然后,宫女们需要接受严格的考核,包括仪容、聪明才智、品行等各方面的测试。
最终通过选拔的宫女会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然后由皇帝亲自挑选,并最终决定册封哪些宫女为后妃。
古代后妃制度也涉及到后妃的管理和待遇。
后妃在宫中有专门的宫廷人员负责照料和管理。
她们住在后宫中的各自的住所,有专门的丫鬟、太监负责服侍,还有丰富的礼仪和自己的仪式。
后妃享有特权,拥有丰富的财富,并可以影响朝廷政务。
然而,后妃们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她们不得干预朝政,也不得干预皇帝的其他后妃。
此外,后妃们需要遵守一系列的规定和礼仪,如遵守服饰、娱乐和居住的规范等等。
古代后妃制度的存在,既是君主权力的象征,也是朝廷权力的一种体现。
后妃们在朝廷中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能够影响朝廷政务。
她们的存在也是为了保证赞美衣冠禽兽的皇帝的血脉传承,维护皇室的地位。
然而,后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后妃的存在必然导致宫廷内部的斗争和纷争,后妃之间经常存在嫉妒和争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杨玉环为何只是贵妃而不封后?
导语:《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形
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既然唐玄宗这样迷恋杨玉环,为什么杨玉环一直
没有成为皇后
《长恨歌》中白居易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形容杨
贵妃受宠的程度;既然唐玄宗这样迷恋杨玉环,为什么杨玉环一直没有
成为皇后呢?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
杨玉环为皇后,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贵妃杨玉环:杨贵妃(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是我国
古代四大美女中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一位美女,也是我国在世界范
围内影响最大的一位后妃。
杨贵妃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生于容州(今广西玉林容县),出身宦门世家。
她不仅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而且
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三千宠爱在一身,后宫粉黛无颜色”的诗句来形容杨贵妃受宠的程度。
唐玄宗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重重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叔
父杨玄?、兄长杨、杨?、杨国忠等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她的三
位姐姐分别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由朝廷供应俸禄,可谓家族显赫。
但是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
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
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
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
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
卑下手段有关。
生活常识分享。
后宫故事-田秀英田贵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田贵妃与周皇后的冲突田秀英,明朝亡国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妃嫔,生年不详,去世于公元1642年,祖籍陕西西安,田秀英的父亲是客商田弘遇,自幼丧母,后举家迁往扬州,田秀英便是其父在扬州任千总时出生的,所以一般称田秀英为扬州人。
明末清初,朝代更迭,社会动荡,战争不休。
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时间段不仅涌现出了许多为人称赞的人物,同时也有许多很有意思,能触动人们心灵的故事。
所以这个时间段,一向都是历史剧编剧手中的热门题材,将社会背景放在这个时间段的历史剧多不胜数。
要写这个时间段,离不开当时的王朝主宰明思宗崇祯皇帝,写崇祯皇帝往往又会涉及到皇后周氏和贵妃田氏。
在这些电视剧的描绘中,周氏和田氏的形象好似是固定的。
周皇后是一位贤良淑德的皇后,田贵妃是一个长相漂亮,常常与皇后不对付的妖娆贵妃。
在电视剧的阐释中,田贵妃此人好似除了心思狠辣,长相漂亮就没有其他可写之处了。
那么历史上的田贵妃,真的如电视剧表现的那样,是一位一无是处的蛇蝎美人吗?显然不是!首先我们需要承认的是田贵妃的确长的漂亮,但绝不是一无是处。
实际上田贵妃在当时,是世所公认的才女。
田贵妃之父田宏遇在后来改道经商,小有成就,因而田秀英自幼生活富贵。
加之她从小聪慧,且爱好广泛,因而他的父亲不仅为她请来宿儒教导她读书写字,诗词歌赋,还专门为她聘请了一位琴师,教她音律乐器。
田秀英对这些课程极为认真,能很好的接受这些知识才艺。
以致她小小年纪就才名远扬,十二三岁时,已能吟诗作赋,每成一篇,总是秀艳典雅,传诵一时,成为她父亲的骄傲。
田妃的举止娴雅又多才多艺,文武双全,她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蹴鞠骑射无所不能,至于装饰居室、刺绣烹饪、改进宫中仪制等,她也样样出手不凡……她的字宗法钟繇、王羲之,已臻能品之境。
“凡书画卷轴,上每谕田妃题鉴之”。
田贵妃后来嫁给崇祯,并随崇祯一同入宫,成为风头无两的田贵妃,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她艺压群芳,凭借一手好琴获得崇祯帝宠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千宠爱的杨贵妃究竟为何没当上皇后?导语: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爱杨贵妃的情形:杨贵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爱杨贵妃的情形:杨贵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
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是十分深挚的。
这就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这一点比较奇怪,而且皇后的位子已虚悬多年了。
而杨贵妃又为什么不恃宠向唐玄宗提出册立皇后的要求呢?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因为唐玄宗看中的是自己儿子寿王瑁的妃子,唐玄宗为得到她,先让她做了一段时间的女道士,但毕竟是公公娶媳妇。
在重视礼制的封建社会,这种败坏伦常的妇女哪有资格做“母仪天下”的皇后呢?唐玄宗不能封,杨也不好提。
因而直到死,杨贵妃也未被立为皇后。
但也有学者持异议,认为这是宋朝以后的看法,思想较开放的唐朝并没有这种伦常观念,它的婚姻关系也比较自由随便。
唐高宗李治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妃子武则天为皇后,他这是“儿子娶后娘”。
儿子能娶后娘,公公当然也可以娶儿媳妇了。
所以以上说法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唐玄宗之所以不封杨贵妃为皇后,是从寿王身上考虑的。
杨贵妃被夺走,给寿王留下了感情上的创伤,同时也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
再加上杨贵妃长期没有生子,皇后的位子很长时间没有人选,一旦发生重大变动,很可能引发宫廷政变,因而,考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杨贵妃不能被封为皇后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直接
导语:唐玄宗迷恋杨玉环,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
叔父杨玄皂、兄长杨钳、杨铸、杨国忠等人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三位
唐玄宗迷恋杨玉环,不仅封杨玉环为贵妃,还提拔了杨贵妃的亲戚家人。
叔父杨玄皂、兄长杨钳、杨铸、杨国忠等人都被任命了重要的官职,三位姐姐也被封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唐玄宗如此宠爱杨玉环,为什么没有立她为皇后呢?
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唐玄宗得到杨玉环的卑鄙手段有关。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中都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
本来李瑁和杨玉环是一见钟情,结婚后杨玉环被册封寿王妃,两人幸福甜美。
可是这种幸福甜美的日子只过了五年,唐玄宗看见了杨玉环,一下子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跪拜在石榴裙下。
唐玄宗根本没有注重伦理道德,就把杨玉环接到宫里,自己开始享福。
李瑁面对自己的父亲抢走自己的老婆,怒不敢言。
唐玄宗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还是有违伦理,虽然当时唐朝很开放,但是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皇后必须要母仪天下,显然杨玉环是不合适的。
父亲抢了儿子的老婆,本来李瑁就是火大,有哭说不出,要是杨玉环当了皇后,那么必然就会激发李瑁造反的那点念想,这肯定不是唐玄宗想看到的。
女人在美,再好,也比不上江山。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的后妃与宫廷贵妃嫔妃与皇后的权势在唐朝,后妃与宫廷贵妃嫔妃以及皇后都是宫廷中的重要存在,她们的权势也各有不同。
本文将就唐朝后妃与宫廷贵妃嫔妃以及皇后的权势进行阐述。
唐朝的后妃与宫廷贵妃嫔妃以及皇后,尽管在宫廷中地位不同,但都对帝王的权力施加着重要影响。
首先,后妃在唐朝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后妃们是由帝王亲自选定的,她们通常是来自贵族家庭,也有部分是来自外戚家族,因此,她们身份高贵,地位崇高。
她们在宫廷中享有特殊待遇,并且拥有自己的侍从和宫女。
此外,后妃们还负责生育皇子,继承帝王的血脉,因而对于皇子的生育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她们通过给皇帝生育健康的皇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宫廷中的地位。
相较于后妃,宫廷贵妃嫔妃在权势上相对较低。
宫廷贵妃嫔妃是由后妃选择并招纳到宫廷中的。
她们的身份常常是来自贵族,但并非像后妃一样由帝王亲自选定。
宫廷贵妃嫔妃的地位居于后妃之下,但她们在宫廷中仍然有着一定的权势。
宫廷贵妃嫔妃们负责伺候皇帝的日常生活,她们通过与皇帝的亲近接触,有机会对皇帝施加影响。
在某些情况下,宫廷贵妃嫔妃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来赢得皇帝的喜爱,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然而,唐朝的皇后拥有宫廷中最高的权势。
皇后是唐朝宫廷中的最高女性地位,她的地位和身份是通过嫁给皇帝所得。
皇后在宫廷中具有最高的荣誉和地位,她不仅享有特殊待遇,还拥有自己的侍从和宫女。
皇后通常担任着皇帝的亲信和顾问,对于国家大事也有着发言权。
她们的重要性还体现在皇位继承中,因为皇后所生育的子女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皇帝。
因此,皇后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唐朝宫廷中是不可忽视的。
总结而言,唐朝的后妃与宫廷贵妃嫔妃以及皇后都在宫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对帝王的权势施加着影响。
后妃通过生育皇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宫廷贵妃嫔妃通过与皇帝的亲近接触来获得一定的权势;而皇后则拥有宫廷中最高的地位和权势。
她们各自的地位和影响力在唐朝宫廷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宫廷权力的根基。
《宋朝后妃等级制度》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了解一下宋朝的后妃等级制度,可有意思啦!
在宋朝呀,皇帝的老婆们是分等级的。
等级最高的是皇后,皇后就像班级里的班长一样,地位可高啦。
接下来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她们就像是学习特别好的同学,也很受重视。
还有昭仪、昭容、修媛、修仪等等,她们也有自己的职责和地位。
比如说,皇后要管理后宫的很多事情,要让大家都和睦相处。
就像我们的班长要组织大家一起打扫教室,一起做活动。
小朋友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呀?
《宋朝后妃等级制度》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讲讲宋朝后妃等级制度。
宋朝皇帝的妃子们等级分得很清楚呢。
除了前面说的那些,还有婕妤、美人、才人这些等级。
不同等级的妃子,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都不一样。
就好像我们在学校里,表现好的同学能得到更多的奖励。
比如说,有个妃子因为很善良,很会照顾其他妃子,皇帝就给她升了等级。
小朋友们,这样的等级制度是不是很特别?
《宋朝后妃等级制度》
小朋友们,“宋朝后妃等级制度”还有好多好玩的呢。
在这个制度里,等级低的妃子要听等级高的妃子的话。
就像我们在小组里,要听组长的安排。
比如说,有个才人很努力,对大家都很友好,慢慢就升到了美人的等级。
而且呀,不同等级的妃子在宫里的生活也不一样。
小朋友们,想象一下,是不是很像一个有趣的故事?。
古代副后的称呼摘要:一、古代副后的地位与称呼二、古代副后的分类及特点1.皇贵妃2.贵妃3.妃4.嫔5.贵人6.常在7.答应三、古代副后与正后的关系四、古代副后在宫廷生活中的作用五、总结正文:自从人类社会建立起君主制度,后宫便成为宫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后宫中,除了皇后这个最高地位的女性之外,还有一些被称为副后的女性。
她们在宫廷中有着仅次于皇后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古代副后的称呼繁多,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
古代副后的地位与称呼在古代,副后的地位仅次于皇后,她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称呼。
一般来说,副后的称呼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皇贵妃:皇贵妃是古代副后中地位最高的一种,她们通常是皇后的亲信,负责协助皇后处理后宫事务。
皇贵妃的权力很大,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干预朝政。
2.贵妃:贵妃的地位稍低于皇贵妃,她们通常是皇帝的宠妃,有着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贵妃在后宫中起着平衡各方力量的作用,也是皇后的重要助手。
3.妃:妃是古代宫廷中的一种称呼,地位较低,但依然高于普通宫女。
她们通常是皇帝的妾室,负责为皇帝生儿育女,传承皇位。
4.嫔:嫔的地位低于妃,她们是皇帝的侍妾,主要负责侍奉皇帝和皇后。
嫔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她们在宫廷生活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地位。
5.贵人:贵人是皇帝的宠妃,地位较低,但她们在宫廷中的人脉关系非常重要。
她们常常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族和亲友争取利益。
6.常在:常在是皇帝的侍女,地位较低,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生活起居。
她们在宫廷中的地位虽然不高,但与皇帝的接触较多,有时也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7.答应:答应是皇帝的妾室,地位最低,她们通常负责侍奉皇帝和皇后,生活相对艰苦。
答应在后宫中的地位虽低,但她们仍然是皇帝的合法妻子,有着一定的地位。
古代副后的分类及特点古代副后的称呼和地位各不相同,她们在宫廷生活中的角色和特点也各有千秋。
在这里,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各类副后的特点:1.皇贵妃:皇贵妃是皇帝的宠妃,地位较高,她们通常貌美如花、聪明伶俐,为皇帝和皇后所喜爱。
后宫职位表众所周知,古代帝王后宫中共有嫔、贵妃、皇贵妃、皇后等数十个不同级别的称谓,这些宫中职位也随着不同朝代的更替而有所变化。
本文将从唐朝、明朝、清朝三个朝代的后宫职位入手,为大家详细介绍古代后宫中的各级职位及其相应的权力和职责。
一、唐朝后宫职位表唐朝时期,皇帝谓自己为“圣人”,称皇后为“皇后圣上”,内宫称为禁中。
禁中宫女按照级别分为散人、婢女、御女、应制和婕妤。
婕妤是唐朝后宫最高级别的嫔妃,她们一般由千户和以上家庭出身的美女选拔而来,是代表着皇帝权利的“婕妤”。
下面是唐朝后宫职位表:散人:按照服侍对象的不同分为侍奉宫女、内侍及太监。
婢女:按照编珍的不同分为长编婢女、少编婢女及小婢女。
御女:按照按床的不同分为一品御女、二品御女。
应制:按照职分的不同分为六品应制、五品应制及四品应制。
婕妤:按照御红的不同分为左婕妤、右婕妤、临轩婕妤、绮霞婕妤和宣德婕妤。
二、明朝后宫职位表明朝后宫制度相对于唐朝稍有不同,皇帝称自己为“万岁爷”,称皇后为“皇后娘娘”,而后宫则称为后苑。
后苑内的妃嫔按照级别分为圣母、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等,下面是明朝后宫职位表:圣母:为皇帝的生母,它是所有嫔妃的最高荣誉,所以称为圣母。
妃:只有在皇帝没有正妻的情况下,第一位嫁入宫中的女子会被册封为妃。
贵妃:称为“国色天香”、“玉仙花貌”,是后宫中地位仅次于皇后的高级嫔妃。
皇贵妃:是皇帝太监特旨拣选的“上等瑰丽”、“风艳神仙”的青春美女。
皇后:地位最高,是天下万民的母亲。
专属于皇帝的妃嫔。
三、清朝后宫职位表清朝后宫制度与唐、明时期略有不同,但总体上与明朝类似。
皇帝称为“皇上”,皇后称为“皇太后”或“孝慈皇后”,后宫内则称为“妃嫔坊”,下面是清朝后宫职位表:常在:常常陪伴皇帝的嫔妃,地位最低。
妃:每逢皇帝正式加冕时,内宫中选择十二名嫁入宫中的女子景仰并被册封为妃。
贵妃:是皇后配合“诞辰”的男女双胞胎“一龙产一凤”所选。
皇贵妃:是宫女统制在内宫赐选,尤以养生法门为主。
皇贵妃和皇后之间有什么区别地位有什么不同本文导读:皇后是后宫之主,也就是说皇帝平时忙着公务处理,她就掌管这些后宫女人。
只要有谁不守规矩,就可以进行惩罚。
而且皇后享受的待遇和其他人不一样,就比如说,她会接受众多妃子们的朝拜,就像是皇帝面对大神们一样。
而且妃子享受的待遇也比较好,甚至说册封的过程也十分复杂。
她们出行使用的轿子穿的礼服,都有很大的差别。
最主要就是皇后生的孩子才能够成为嫡长子,只有她的儿子在以后才有机会继承皇位。
不仅如此,她的权力也是特别的大,皇帝可以不喜欢皇后,但是被宠幸的妃子,她们也不可以做出过分的事情。
甚至说不可以危及到皇后的地位,否则皇后就可以按照宫中的规则处罚她,甚至可以打压她,妃子连抱怨的机会都不可能有,否则就是以下犯上。
贵妃就相当于第二把手,也就是说皇后不在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听取皇贵妃的。
但是她的地位也不及皇后,而且这个名称在明朝时期才真正出现,之前是不存在的。
如果皇贵妃很受宠爱,那么她们可以排到皇后的后面。
但是就算是这样,皇帝也不会主动废后,不光是宠爱程度的问题,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如果后门没有子嗣还好,但如果她有儿子的话,那么废后会影响国家的发展。
说不定这件事情做完之后,她的儿子就会骑兵,无法这样对国家的发展十分不好。
而且两者在很多地方都有很大的差别,她们的朝服朝冠上所佩戴的垂珠,就有很大的不同,皇后有302颗,而皇贵妃只有192个。
而且皇贵妃出现的时期一般都是在丧期,也就是先皇后去世的时候。
这时他不想立新的皇后,也不想后宫没有人掌管,所以这时他就会在众多嫔妃当中,选一个人作为皇贵妃,暂时打理后宫之事。
有的时候皇帝的一些妃子,或是新皇帝生前的一些非常宠爱的妃子。
在她们死后,对她们加封的一种称号。
这是表达皇帝对于她们的思念之情,就比如说那时的乾隆非常喜欢令妃,就把她追封为了皇贵妃。
所以说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差别可能就在于一个是正妻,一个是妾室。
杨贵妃未被立为皇后之谜本文是关于杨玉环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杨贵妃深受唐玄宗宠爱,但为什么都没被立为皇后呢?原因是什么?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宠爱杨贵妃的情形:记述杨贵妃生前,有“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记述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
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是十分深挚的。
《明皇杂录》、新旧《唐书》等多种史书的记载,可以证明白居易的描写基本属实,并非文学夸张,例如《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这样一节文字专门描写杨贵妃所受到的宠爱:“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
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
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
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造,又数百人。
”《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有关于杜牧《过华清池绝句》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史实:“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死后,回到长安的唐明皇,一天深夜登上勤政楼,感慨系之,让高力士寻访旧人。
高力士第二天就为他找来了名叫红桃的昔日杨贵妃的侍女。
于是,让她唱杨贵妃生前所作的《凉州词》,玄宗亲自吹起玉笛伴奏,演唱结束,玄宗和红桃、高力士都掩面而泣。
一次重游华清池,玄宗又让人把新丰市上的女伶谢阿蛮找来,让她跳《凌波曲》。
阿蛮跳完舞,拿出金粟装臂环,说:“这是贵妃赠送给我的。
”唐明皇睹物思人,拿着臂饰就凄怨出涕、泪流满面了。
《新唐书・杨贵妃传》又记载,唐玄宗从成都避难之后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时,曾经想让太监祭祀一下杨贵妃,予以改葬。
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只得作罢。
不得已,悄悄吩咐太监,备了棺椁迁葬杨贵妃。
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
玄宗看着香囊,眼泪不禁流下。
他命令画工在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
明朝妃子的等级和封号明朝皇室的妃子们,不仅仅是深受宫廷贵族瞩目的美人,在宫廷礼仪体系中提供了效仿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在中央权力的变迁和扩大以及宫廷政治调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宫廷中,除了皇后固定的宗教角色外,妃子们则扮演着支撑皇权的重要角色。
明朝的妃子们主要以显贵和封号区分出等级,他们按照高低排列为皇贵妃,嫔妃,贵妃,正妃,皇后,以及后妃。
皇贵妃是在太子和未出宫的大女官职的配偶,而且往往都是皇上的侄女或表兄妹,地位较其它妃子更尊贵,由太子及其后裔所有。
它们成为皇上的庶妻,其它妃子与皇贵妃也没有任何分别。
嫔妃指的是皇子特意给自己的宠妃,地位略低于贵妃,而且只有太子拥有嫔妃,而且它也不能担任官职,不具备任何权利。
也有一些皇子让妃子给自己担任嫔妃,这种情况则稍微低一点。
贵妃是由皇上亲自挑选的,皇子也不是例外,贵妃的地位一般位于皇贵妃和正妃之间,地位略低于正妃,它们也被视作皇上最亲密的妃子,有权力担任宫中一些职位,也有可能获得官职,但要获得官职须经皇上批准。
正妃是宫廷中最尊贵的妃子,位居宫室首位,一般由皇上时任的头领们招裴正妃,正妃的地位要高于皇后,只有太子能有正妃,它们担任宫廷的重要职位,对皇室影响极大;随着职位的升迁,即使正妃版去,也有可能获得太子的批准,而比妃的地位就更加尊贵了。
皇后是宫廷中宗教上第一位的妃子,外界武官们和皇室都必须尊敬她,它们不担任任何官职,也没有参政权利,崇拜皇后为国效忠,在宫廷礼节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但在国家政治上只是象征皇后的存在。
最后一种妃子则是后妃,它们是宫廷中的负面人物,绝无任何权利,只能做一些服侍任务,可以说是最不受尊重的一类妃子了。
总之,明朝的妃子们按照封号和地位可以分为六种:皇贵妃,嫔妃,贵妃,正妃,皇后和后妃,而它们在宫廷礼仪体系及宫廷政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贵妃与皇后
有一个疑问始终困扰着后世学人,那就是既然当时唐玄宗这么迷恋杨玉环,杨玉环却为什么一直是个贵妃,而没有成为皇后呢?
关于这个问题,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只能从有关记载中发现和挖掘线索,进行相关论证和推测。
从史书记载中的蛛丝马迹来看,唐玄宗之所以没有册封杨玉环为皇后,很可能与他得到杨玉环的卑下手段有关。
根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杨玉环原为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唐玄宗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从儿子手中抢过来的。
开元二十二年七月,李瑁与杨玉环一见钟情,在武惠妃(李瑁之母)的再三请求下,唐玄宗下诏册立杨玉环为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而这时唐玄宗并没有见到杨玉环。
五年之后,唐玄宗才看见了杨玉环,并且一见之下便被杨玉环的姿色深深迷住了,而这时她已经嫁给寿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
但唐玄宗却不管这么多,他设计了一番表面文章,先是打着孝顺的旗号,说是要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荐福,便下诏令杨玉环出家做道士,并赐道号“太真”,命令杨玉环搬出了寿王府,住进了太真宫。
然后,他将大臣韦昭训的女儿许配给寿王李瑁,并立为妃,以此来安抚寿王。
五年之后杨玉环守戒期满,唐玄宗便下诏让杨玉环还俗,并接入宫中,正式册封为贵妃,自己养了起来。
这件事情自然给寿王李瑁以深重的伤害,但抢走爱妃的是自己的父皇,自己只能敢怒不敢言。
对此,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在诗歌《骊山有感·咏杨妃》中写道:“骊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
”此诗说明了当时唐玄宗抢走儿媳妇后,寿王李瑁的郁闷和唐玄宗的尴尬,然而杨玉环实在是太漂亮了,唐玄宗为了得到她这一切都不顾了,由此也可见杨贵妃的迷人之处。
另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的朝代,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各种外来风俗在大唐落地开花,封建伦理等级制度得到弱化,因此唐玄宗这样做并没有引来太大的反对。
但抢夺儿子王妃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寿王李瑁虽然表面不敢说,暗地里肯定是耿耿于怀的,所以唐玄宗虽然极其宠爱杨贵妃,将所有的恩惠都施加到她身上,连她的亲戚朋友都提拔为重要官员,由朝廷俸禄包养起来,甚至于民间产生了“不重生男重生女”的风气,但却一直不肯加封她为皇后。
一来是从儿子手中抢来的贵妃毕竟有违伦理,虽然其时风俗开化,但纲纪伦常的主体还是存在的,让这么得来的妇人做了皇后显然无法“母仪天下”。
二来是如果封杨玉环为皇后,势必将寿王李瑁心中压抑的怒气激发出来,到时候发生政变也很有可能。
其三是杨贵妃得宠后仙及鸡犬,她的兄妹亲戚都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已经发展成一股庞大的政治力量,如果再封她为皇后,必将引起大臣的反对和权力的倾斜,这对维护稳定是很不利的,所以唐玄宗一直不肯封杨贵妃为皇后。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让唐玄宗不能封杨贵妃为皇后,这就是杨贵妃跟随唐玄宗后一直没有子嗣。
至于杨贵妃为什么没有生育我们无从得知,但没有儿子肯定是封她为皇后的一大障碍,因为古代册立皇后是件非常重要的大事,要君臣参与,诏示天下,册立的皇后必须是懿德懿容,能起到垂范万众、母仪天下的作用,她所生的儿子也将被立为太子,日后继承大统。
因此皇后与太子一般应当是母以子显或是子以母显的,但当时太子已立多年,而且成长正常,杨贵妃又迟迟没能生个儿子出来,所以就没有理由封她为皇后。
如果霸王硬上弓,立杨贵妃为皇后,很可能引起太子、寿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对,发生宫廷政变,那样就得不偿失了,唐玄宗断然不会去冒这个险。
事实上,杨贵妃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她享受的待遇规格早就是皇后的标准了。
她一入宫便集“三千宠爱在一身”,民间还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传说,可见杨贵妃地位之高,承运之深,宫中的仪体规制都是为她而设了。
杨贵妃虽无皇后之名,但得皇后之实,而且比一般的皇后更受尊宠。
杨贵妃也比较聪明,没有反复请求唐玄宗立自己为皇后。
既然已经达到了一个女人所达到的极致,得到了天子的万千宠爱,何必还去在乎皇后的名号呢?她只需要发挥自己的美艳多才,把唐玄宗伺候得舒舒服服,便永远都是实际意义上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