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第六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119.01 KB
- 文档页数:9
第六单元测试一、基础知识(25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7分)怒.而飞()志.怪者也()子固.非鱼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虽.有嘉肴()选贤与.能()女有归.()教学相长.()不独亲.其亲()一食或尽.粟一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执策而临.之()长夜沾湿何由彻.()系向牛头充炭直.()2.下面句中的“其”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虽.有嘉肴(即使) B.不知其.善也(代指“道理”)C.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 D.然后能自强也.(句末语气词)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大道..之行也(大道理) B.选贤与.能(同“举”)C.讲信修.睦(培养) D.是谓大同..(指理想社会)5.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A.盗窃乱贼而不作.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故.外户而不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C.是.谓大同是.鱼之乐也D.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也6.下列各句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分)A.策之不以其道. B.不足为外人道.也C.虽有至道. D.说不清,道.不明7.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执策而临之.C.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D.久之.,目似瞑,意暇甚8.下列对《卖炭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第六单元知识点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
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3分)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2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鲦.鱼(tiáo)濠.梁(háo)鲲.(kūn)北冥.有鱼(mín)B.佳肴.(yáo)骈.死(pián)槽枥.(lì)两鬓.苍苍(bìn)C.食.马者(sì)外见.(xiàn)执策.(chè)教学相长.(zhǎng)D.挂罥.(juān)塘坳.(ào)翩.翩(piān)选贤与.能(jǔ)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徙于南冥无所致极请循其本虽有佳肴B.骈死槽枥倚仗叹息唇焦口燥雨脚如麻C.蹁蹁两踦回车叱牛心忧炭浅闭而不兴D.矜寡孤独教学相长讲信修睦扶摇而上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切当的一项是( ) (3分)①醉驾者如果在一起起车祸面前 ,无疑会成为极其危险的人。
②新年联欢晚会上,同学们载歌载舞,大家都在欢快。
热烈的气氛中。
③刚步入生意场的他,凭借灵活的头脑, ,轻松赚得人生第一桶金。
④端午节与父母团聚,对于偏远山区的有些留守儿童来说,这只是一种A.无动于衷沉醉左右逢源奢望B.不动声色沉醉绝处逢生愿望C.不动声色沉湎左右逢源奢望D.无动于衷沉湎绝处逢生愿望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新建的广州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迷宫、超市等游乐设施。
C.有的宠物狗因其事迹和照片在网上传播而成为明星,这样的宠物狗被称为“汪星人”。
D.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5.结合语境,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①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第六单元梳理一、课文内容梳理《北冥有鱼》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本文讲述两位辩论高手,同游于濠水的一座桥梁之上,俯看鲦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因而引起联想,展开了一场人能否知鱼之乐的辩论。
其题虽小,其旨甚大。
除了第一句用叙述语言做故事背景交代外,通篇采用对话形式。
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顶真式地把这场辩论引向深入。
庄周肯定自己能知道鱼之乐,惠施则否定了庄周的说法。
且不说这场辩论谁是谁非,光是两人在辩论中反映出来的敏捷思路和睿智的交谈,就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一种怡情益智的享受。
《虽有嘉肴》一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以及工作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文章表示出“教”和“学”是息息相关的。
《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此人认为在大道施行的时候,一定能形成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
尽管在当时的战乱时期下那个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但那是儒家学者在乱世中的一个美好愿景。
《马说》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
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附答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
6、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美好感情的句子是:,。
《卖炭翁》白居易1、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矛盾而复杂心理。
2、《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他劳动艰辛的句子是:,。
5、《卖炭翁》中形象地写出了宫使狐假虎威、横行霸道、巧取豪夺的丑陋行径的句子是:,。
6、《卖炭翁》中最能揭示宫市霸道不公、公开掠夺本质的诗句:,。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3.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异曲同工之妙。
4.《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美丽的山光使鸟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诗句是:“,”,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6.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的诗句是:,。
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送友人》李白1.《送友人》点明送别地点的诗句是“,。
”2.文中运用比喻,写出了友人即将远行他乡,漂泊不定的未来生活让诗人无比担忧的诗句是“,。
”3.《送友人》中,诗人用比喻手法,表达对友人漂泊生涯深切关怀之情的句子是:,。
3.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诗句是:,。
5.《送友人》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1、上阕描写深夜院景色的句子是:,。
2、描写词人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的句子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题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全石以为底(用)心乐之(高兴)增其旧制(制度)B.横无际涯(广远)连月不开(放晴)朝晖夕阴(日光)C.冻风时作(起)波色乍明(初、始)大庇天下寒士(掩护)D.以游堕事(耽误)问君何能尔(这样)风掣红旗(拉、扯)2.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3.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设问)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对偶)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拟人)4.下列各项中有关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己亥杂诗》的作者龚自珍,他是清代作家,我们还学过清代作家的作品有王维的《童趣》和蒲松龄的《山市》。
B.、《行路难》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本首诗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C.杜甫,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D.岑参,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的代表作。
5.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及意思(6分)⑴玉盘珍羞直万钱同意思⑵百废具兴同意思⑶属予作文以记之同意思6.名句积累(10分)(1)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3)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
《行路难》(4)采菊东篱下,_________。
《饮酒》(5)《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摘要:一、前言二、第六单元的概述1.单元主题2.单元篇章三、单元篇章解析1.《桃花源记》1.作者背景2.作品主题3.文学价值2.《岳阳楼记》1.作者背景2.作品主题3.文学价值3.《醉翁亭记》1.作者背景2.作品主题3.文学价值四、学习建议正文:一、前言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人与自然”的主题,选取了《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三篇名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第六单元的概述1.单元主题:人与自然2.单元篇章:《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单元篇章解析1.《桃花源记》1.作者背景:作者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2.作品主题:《桃花源记》通过描绘桃花源这个理想世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3.文学价值:作品以优美的文笔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景色,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对后世影响深远。
2.《岳阳楼记》1.作者背景:作者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2.作品主题:《岳阳楼记》以描绘岳阳楼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
3.文学价值:作品以高超的文学手法展现了岳阳楼的美景,同时传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成为古代散文的佳作。
3.《醉翁亭记》1.作者背景:作者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
2.作品主题:《醉翁亭记》通过描绘醉翁亭的自然景色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3.文学价值:作品以生动的描绘、优美的文笔展现了醉翁亭的自然美景,同时传达了作者的生态理念,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四、学习建议在学习本单元时,学生应深入理解每篇作品的主题和文学价值,通过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26课、《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以后写的《永州八记》的第四篇。
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文章先写所见景物,然后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再写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写出了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
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第27课、《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文章是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
作者以“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滕子京的规箴之意。
全文内容充实,情感丰富,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自然结合起来,既有对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对湖光水色的描写;既有精警深刻的议论,又有惆怅悲沉的抒情。
句式以单行散句为主,间以骈偶短句,既流利畅达,又简洁凝练。
写景状物的骈句,辞彩华美,音韵和谐;议论抒情的散句,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这样骈散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28课、《醉翁亭记》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
文章在句式上骈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第29课、《满井游记》选自《袁中郎集笺校》,作者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他们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本文是一篇清新写景小品,生动地再现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拘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或脱笼之鹄”的欢快心情。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夜雨寄北》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全诗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5、“问“、“话”二字好在何处?答:“问”写出了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话”照应了“问”,写出了宦游人的乡愁和歉意。
6、赏析两处“巴山夜雨”妙在何处?答:(1)次句中的“巴山夜雨”是现实中的,描绘了秋雨连绵,阻隔了回家的路,增添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作者借凄凉的秋景抒写了孤寂凄凉的心情。
(2)尾句中的“巴山夜雨”则是虚写未来欢聚时回忆的话题,衬托了眼下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两处“巴山夜雨”相对照,更深刻的表达了现家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之情。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渲染凄清寂寥的情调;第二个“巴山夜雨”是写虚,是想象与妻子团圆,突出重逢的温馨和愉悦)7、“巴山夜雨秋涨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2分)答:渲染气氛,融情于景。
(各1分,意思对即可)8、《夜雨寄北》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诗句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答: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5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单元学习重点的文言词汇的含义和用法2、能理解文章中重点句子的意思,提高翻译句子的能力3、能感悟文章的主题,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4、能熟练背诵本单元学习的古诗文名句5、通过复习提升理解分析简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重点1、各类文言词汇知识的积累2、句子的翻译3、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共鸣4、能阅读课外浅显的文言文学法小组合作共同达标学习法展示法预习案学生课前自主复习本单元的文言常识,准备在课上展示(1)(2)(3)3、找出本单元的重点实词解释(重点举例)卷石底以出水尤清冽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迁客骚人去国怀乡薄暮冥冥把酒临风锦鳞游泳春和景明长烟一空宠辱偕忘野芳发而幽香杂然而前陈者顺林阴翳是进亦忧退亦忧临溪而渔风力虽尚劲呷浪之鳞秋天漠漠向昏黑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落红不是无情物4、找出本单元的一词多义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以乐可从观以极或则归而乐5、找出本单元的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重点举例)犬牙差互斗折蛇行凄神寒骨先天下之忧而忧百废具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泉而茗者,垒而歌者,红妆而蹇者6、会翻译本单元的重点句子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我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微斯人吾谁与归而城居者未知知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0、从本单元的诗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名句,抄写在下面如:探究案1、通过复习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1、自主复习,小组合作,理解文章的主题内容,体会诗文作者的感情(1)《小石潭记》中表现了柳宗元怎样的心境?(2)《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和抱负?(3)被贬至滁州的欧阳修是一个怎样的太守?(4)袁宏道仅仅是独恋满井的早春之景吗?(5)哪些诗句表现了陶渊明的怡然自得?(6)有人说李白怀才不遇而抑郁消沉,你同意吗?(7)杜甫的胸怀宽广博大,何以见得?(8)岑参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了什么?(9)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什么?2、复习理解本单元的写作方法(1)《小石潭记》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2)《岳阳楼记》是怎样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3)知道骈句吗?《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句式有何特点?(4)《满井游记》的比喻巧妙,妙在何处?(5)岑参善于奇思妙喻,体现在哪里?达标案一、各小组展示本组的复习重点,带领大家共同达标分词汇组、句子组、内容感情写法等组二、阅读《卖油翁》,回答后边的问题: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基础知识点汇总21《庄子》二则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是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 易错字音北冥.(míng)鲲.(kūn)徙.(xǐ)抟.扶摇(tuán)濠.梁(háo) 鲦.鱼(tiáo) 汝.(rǔ) 循.其本(xún)● 重点词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水运动)3.志.怪者也(记载)4.水击..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旋风)6.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7.野马..也,尘埃也(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8.亦若是.则已矣(这样)9.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完备)10.请循.其本(追溯)● 通假字北冥.有鱼(同“溟”,海)● 古今异义1.天池(古义:天然形成的水池。
例:南冥者,天池..也。
今义:高山湖泊名。
) 2.安(古义:怎么。
例:安.知鱼之乐?今义:安全。
)3.子(古义:对人的尊称。
例: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今义:孩子;儿子。
)● 词类活用1.其视下.也(名词作状语,向下)2.志怪.者也(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3.鲲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4.南冥者,天.池也(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一词多义1.其⎩⎨⎧其.正色邪(连词,表示选择)其.视下也(代词,代大鹏)2.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承接)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用)4.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 5.之⎩⎨⎧安知鱼之.乐(助词,的)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代鱼的快乐)子之.不知鱼之乐(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6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检测题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下划线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翩然(piān)骨骼(ké)褶皱(zhē)衰草连天(shuāi)孤衾独枕(qǐn)B.追溯(sù)缄默(jiān)狩猎(shòu)鸡毛掸子(dǎn)挑拨离间(bō)C.砂砾(lì)龟裂(guī)两栖(xī)叱咤风云(chì)强词夺理(qiáng)D.瞭望(liáo)弥漫(ní)绚丽(xùn)勤能补拙(zhuó)白发鬓鬓(bīn)2.下面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天簌消声匿迹污篾自圆其说B、复盖分崩离析严竣不知所措C、迁徙光明正大推崇相辅相成D、彷徨曲径通幽决择格物至知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锻炼,我的体育成绩由不及格达到良好水平。
老师我说:“你的成绩有所进步,和满分还有一段距离,还要再接再厉,加强锻炼。
”A.鼓励虽然而且因此B.鼓动即使但是因此C.鼓励虽然但是所以D.激励既然但是所以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B.面对我市多年来冬季大气污染严重的状况,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终于妙手回春。
据环境监测显示:优级天数增加,重污染天数减少。
C.在电视台播出的小学生参与的竞赛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选手姿态大方,技巧娴熟,学富五车,令人佩服。
D.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谁努力学习,谁就会取得优异成绩,这难道不是我们不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吗?B.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小石潭记》一、一词多义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差互5、以: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6、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二、古今异义1、潭中鱼可百许.头(古义:,今义:)2、乃记之而去.(古义:,今义:)3、崔氏二小生..(古义:,今义:)4、闻.水声(古义:,今义:)5、不可久居.(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2、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3、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4、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5、日光下澈(,名词作状语,)6、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7、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8、近岸(,形容词作动词,)9、隶而从者(,名词作动词,)四、重点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练习1、本文是一篇(体裁),选自于,作者,字。
他与同是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2、结构:发现小谭→→→潭中气氛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4、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5、对比阅读【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甲文和乙文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2、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3、游览到最后,作者怡乐的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是什么心情?我们怎么理解?《岳阳楼记》一、一词多义1、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2、居: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3、通: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初极狭,才通人4、旷:则有心旷神怡土地平旷,居舍俨然5、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6、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一:一碧万顷长烟一空8、开:连月不开旁开小窗开我东阁门9、为:或异二者之为全石以为底二、通假字1、百废具兴(通,)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三、古今异义1、越明年..,政通人和(古义:,今义:)2、增其旧制.(古义:,今义:)3、属予作文..以记之(古义:,今义:)4、前人之述备.矣(古义:,今义:)5、浊浪排空..(古义:,今义:)6、微.斯人,吾谁与归(古义:,今义:)7、气象..万千(古义:,今义:)7、至若春和景.明(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2、百废具兴(,形容词作名词,)3、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名词作状语,)4、或异二者之为(,动词作名词,)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四、重点句子(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5)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五、练习1、《岳阳楼记》选自《》,作者,字,宋朝家、家。
与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另外两座是、。
2、《岳阳楼记》为历代名篇,文章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劝勉友人学习古仁人的“”的高尚情操,并抒发了“”的远大政治抱负。
3、本文中,“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具体指的是什么?4、文章结尾“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醉翁亭记》一、一词多义1、而:泉香而酒冽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而不知人之乐已而夕阳在山2、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3、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名之者谁4、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5、秀: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佳木秀而繁阴二、词类活用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2、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3、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4、太守宴也(,名词作动词,)5、故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6、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7、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三、古今异义1、野芳.发而幽香(古义:今义:)2、晦.明变化者(古义:今义:)3、负.者歌于途(古义:今义:)4、射.者中(古义:今义:)5、山间之四时.也(古义:今义:)6、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古义:今义:)7、醒.能述以文者(古义:今义:)8、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今义:)四、文章成语1、: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
形容宴饮尽欢。
2、: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
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也称:)3、: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4、:来自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本谓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
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5、:野味和野菜。
6、: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7、: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
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8、: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形容车船人马等前后相接,往来不断。
五、重点句子(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六、练习1、本文作者,他是代的家。
字,自号,晚年又号。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1个字)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3、对比阅读【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的“乐”与“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乐”,内涵有什么不同?4、“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5、《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满井游记》一、一词多义1、时:冻风时作春和景明之时2、为:山峦为晴雪所洗故为之文以志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3、得:欲出不得悠然自得得道多助4、乍: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二、通假字恶能无纪(通,)三、古今异义1、柔梢披风..(古义:,今义:)2、土膏.微润(古义:,今义:)3、恶.能无纪(古义:,今义:)4、夫不能以游堕.事(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活用的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用作动词,词义:)(2)鳞浪层层(,名词作动词,)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四、重点句子(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五、练习1、《满井游记》作者,代文学家。
2、本文画龙点睛之笔的一句是3、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的一句是4、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气息的?5、“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诗五首》一、一词多义1、安:安得广夏千万间多歧路,今安在风雨不动安如山2、得:安得广夏千万间将军角弓不得控二、通假字1、玉盘珍羞直万钱(通,)2、玉盘珍羞直万钱(通,)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通,)三、古今异义1、高者挂罥长.林梢(古义:,今义:)2、忍能对面..为盗贼(古义:,今义:)3、将军角弓不得控.(古义:,今义:)4、结.庐在人境(古义:,今义:)5、心.远地自偏(古义:,今义:)6、轮台东门送君去.(古义:,今义:)四、词类活用1、中军置酒饮归客(,名词作状语,)2、中军置酒饮归客(,动词的使动用法,)3、去时雪满天山路(,形容词作动词,)4、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作动词,)5、落红不是无情物(,形容词作名词,)6、散入珠帘湿罗幕(,形容词作动词,)7、秋天漠漠向昏黑(,形容词作动词,)五、练习《饮酒(其五)》○1这首诗的诗眼是○2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3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4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5为什么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行路难(其一)》○1品味“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妙处。
本联巧用比喻手法,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世现实,以路途艰险比喻仕途的艰险,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作者当时无法施展抱负的苦闷抑郁状况。
○2“黄河”与“太行”在诗歌中被赋予了象征意义,表现了:○3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从破屋到广夏,而且风雨不动,安稳如山,这是诗人形象思维的突然飞跃。
杜甫抛开自己的种种寒冻悲愁,为解除广大“寒士”的痛苦而呼号,这种忘我的精神,这种博大宽广的胸襟,是多么可贵啊!今天,人们仍然用这些诗句来抒发先人后己、舍己为人、为大众谋利益而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怀。
(2)诗人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想象奇特,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无限的温暖与希望,同时也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在全文的作用及它表现的情感:(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己亥杂诗》○1全诗写出了哪三种心境?○2怎样理解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的内涵?这两句诗以落花为喻,表明作者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