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与灾难医学--教案教学文案
- 格式:ppt
- 大小:29.72 MB
- 文档页数:418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件心悸与心律失常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心悸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提高对心悸症状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临床诊疗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急诊与灾难医学的重要性,增强急救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病因及临床表现。
难点: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荧光笔、教科书。
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个心悸与心律失常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知识讲解:a. 心悸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
b. 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病因及临床表现。
c.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几个典型的心悸与心律失常的病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诊断和治疗。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几个实际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问。
6. 板书设计:将心悸与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内容板书在黑板上,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7.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心悸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
答案:心悸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心脏跳动有异常的感觉,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等。
心悸的分类包括功能性心悸、器质性心悸等。
常见原因包括焦虑、紧张、劳累、电解质紊乱等。
题目2:请详细描述心律失常的定义、分类、病因及临床表现。
答案: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包括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心律失常的分类包括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等。
病因包括心肌病变、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临床表现包括心悸、胸闷、头晕、乏力等。
题目3:请简述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答案: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包括心电图、Holter监测、心动图等。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心悸与心律失常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了心悸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掌握了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课程偏码:YXZB4450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总学时:24总学分:1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单定向)先修课程:内科学开课院系:医学院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现代急诊与灾难医学属于二级学科,必修课程.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
急诊与灾难医学与其他专科不同的是其认识规律与处理原则都密切地围绕着时效概念和生命第一原则而展开,对健康危机状况及灾难事件的认识、评估、治疗和处理是一种时效依赖的过程,通过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处理为后续的专科治疗与康复创造条件。
本课程的任务,通过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救与灾难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症及灾难事件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所以,该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授予学生急救与灾难医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学会首先抢救生命,边救治、边观察、边诊断的急诊临床思维,以及灵活缜密的临床诊疗思路。
教学内容以现代医学所需要的急救与灾难医学基础为主,力求反映现代医学技术所涉及的急救与灾难医学临床思路及基本技能,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保证教学质量又不使学生负担过重。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与实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本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开创性。
为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倡学生自学,增加了学生自学的内容。
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深度,在教材中增加了一些急救新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急性发热教学内容1. 发热的概念、正常体温、生理变异。
2.发热的病理生理机制。
《急诊与灾难医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Medicine of Emergency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2.课程性质/类别:专业限选课/考试课目3.学时/学分:32学时/ 2学分4.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急诊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以创伤、严重感染、复苏、灾害医学、中毒以及内科危重病诊治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二级学科。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救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及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不断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和病死率。
本大纲通过急诊医学概论讲述,使学生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掌握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熟悉急诊医学的现状,了解急诊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
本大纲包含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急诊基本技能,如气管内插管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气管切开术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常用洗胃液的种类及用途,以及心肺脑复苏基本理论和操作步骤的进展。
增加了危重病患者监测等在急救诊断和治疗上与急诊有关的知识点,重点讲述休克的分类,临床表现和治疗,熟悉休克致呼吸与循环衰竭的急救和支持措施及其病理生理。
三、教学安排建议第一章绪论(1学时)1. 主要内容⑴急诊医学发展史⑵急诊工作特点⑶急诊医学的范畴①院前急救②复苏学③危重病医学④灾难医学⑤创伤学⑥毒理学和急性中毒⑦急诊医疗管理学⑷现代急诊医疗服务体系①院前急救②医院急诊室和急诊科⑴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⑵掌握现代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⑶了解急诊工作特点第二章心肺脑复苏(4学时)1. 教学内容(1) 心搏呼吸骤停的原因。
(2)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
(3) 心肺复苏术(初期复苏方法、要领、有效指标和后期复苏方法、步骤)。
(4) 脑缺氧病理生理,脑复苏疗效评价。
急诊与灾难医学一、名词解释1。
心脏骤停(S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2.心肺脑复苏(CPCR):指心脏有效搏出功能停止后,以恢复心肺脑功能为目的的救助过程。
3。
灾难医学:是指因灾害事故中涉及人员伤亡而必须迅速实施的医疗救援。
是一门研究在各种灾难情况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保障的学科.4。
急诊医学:是指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急救过程中的急救措施和组织管理。
5。
淹溺:又称溺水,是一种淹没或沉浸在液性介质中并导致呼吸损害的过程,由于罹患者无法呼吸空气,引起机体缺氧和CO2潴留,因窒息导致死亡。
6。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7。
湿性淹溺: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重赛呼吸道和肺泡发生窒息。
8。
干性淹溺: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者无水吸入,喉痉挛导致窒息。
9.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10.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的全身性损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大类。
11.急性中毒:一定量的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产生相应的毒性损害,起病急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
12。
慢性中毒:长时间反复接触小剂量毒物而引起的中毒,起病隐匿病程长,已漏诊与误诊。
13.院前急救:指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
14.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指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6.阿托品化:即应用阿托品后患者出现意识好转,皮肤干燥,颜面潮红,肺部湿罗音消失,瞳孔较前扩大,心率较前增快等表现。
17。
胆碱能综合征:指出现流涎、大汗、瞳孔缩小和肌颤。
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1.急诊医学:、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程中,其主要任务是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症)有的疾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展模式。
)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MODS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其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
恶化的结局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B.A.从原发损伤到发生器官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时间间隔;MODS的临床特征:循环系统处于高排低阻的高动力功能障碍的器官大多是受损器官的远隔器官;C.使内脏器官缺血缺氧利用障碍,持续性高代谢状态和能源利用障碍;状态;D.E. 氧,氧供需矛盾突出。
最终是机体对致病因子防御性的应激反应过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3.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损伤因素导致的转变为全身炎症损伤病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为体温、的病理生理机制。
炎性细胞激活和炎性介质释放失控是SIRS 白细胞及呼吸、心率的异常变化。
项以上可诊断2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符合以下2项或:SIRSPaCO次/min,或℃;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2036①体温>38℃或<299,或未成熟粒细胞>/L/L 或<4××<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10 0.10。
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性损害。
4.病情变症状严重,急性中毒是由于短时间内吸收大量毒物所致,起病急骤,一慢性中毒是长时间吸收小量毒物的结果,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危及生命。
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多不属于急诊范畴。
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根据来源和用途不同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有毒动植物。
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文案急诊与灾难医学急诊与灾难医学一、名词解释1.心脏骤停(SCA):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
2.心肺脑复苏(CPCR):指心脏有效搏出功能停止后,以恢复心肺脑功能为目的的救助过程。
3.灾难医学:是指因灾害事故中涉及人员伤亡而必须迅速实施的医疗救援。
是一门研究在各种灾难情况下实施紧急医学救治、疾病预防和卫生保障的学科。
4.急诊医学:是指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急救过程中的急救措施和组织管理。
5.淹溺:又称溺水,是一种淹没或沉浸在液性介质中并导致呼吸损害的过程,由于罹患者无法呼吸空气,引起机体缺氧和CO2潴留,因窒息导致死亡。
6.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环境下,由于水和电解质丢失过多,散热功能障碍,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热损伤性疾病。
7.湿性淹溺:喉部肌肉松弛,吸入大量水分重赛呼吸道和肺泡发生窒息。
8.干性淹溺:呼吸道和肺泡很少或者无水吸入,喉痉挛导致窒息。
9.创伤:是指机械性致伤因素作用于人体所造成的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或功能障碍。
10.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的全身性损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两大类。
11.急性中毒:一定量的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产生相应的毒性损害,起病急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
12.慢性中毒:长时间反复接触小剂量毒物而引起的中毒,起病隐匿病程长,已漏诊与误诊。
13.院前急救:指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
14.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指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6.阿托品化:即应用阿托品后患者出现意识好转,皮肤干燥,颜面潮红,肺部湿罗音消失,瞳孔较前扩大,心率较前增快等表现。
《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总学时】36 【学分】 2【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无【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
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关于关于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学分。
36个学时。
理论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与学。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二)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急诊病情的分类(三)熟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观念(四)了解急诊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三教学内容(一)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与范畴1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急诊医学教案以下是一份以急诊医学教案为主题的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急诊医学的重要概念和常见急诊情况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常见急诊病症的识别与初步处理。
难点: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三、教学准备相关案例资料、模拟急救工具。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急诊医学,大家知道急诊医学都包括哪些方面吗?生:不太清楚。
师:那好,咱们先来了解一下急诊医学的范畴。
比如说突然的受伤、疾病发作等等。
那谁能说说遇到有人晕倒了该怎么办呀?生:打 120?师:对,这是第一步。
那在等待急救车来的时候,我们能做些什么呢?生:不知道。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学习的。
比如要检查呼吸、心跳,把患者放在合适的位置。
接下来咱们通过一些案例来具体学习。
(展示案例资料)这个案例中,有人受伤流血了,我们首先要怎么做呢?生:止血?师:没错,那怎么止血呢?有同学知道吗?生:用纱布包扎?师:可以,还有其他方法哦,比如按压动脉等等。
咱们来实际操作一下模拟急救。
(带领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师:大家做得都不错。
那对于一些心脏骤停的情况,我们要进行心肺复苏,谁知道怎么做呀?生:按压胸部?师:对,还有人工呼吸。
(详细讲解和演示心肺复苏的步骤)五、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急诊医学有了初步认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更多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急救技能。
同时,要不断丰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