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 格式:pdf
- 大小:302.16 KB
- 文档页数:2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
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
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
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
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读后感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读后感杜牧被誉为唐代“豪放派”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深情厚意、含蓄细腻而闻名于世。
其中最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当属《秋夕》、《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作品,这些诗篇表达了对家国、自然和爱情的独特感悟,引人思索。
在细细品味杜牧的诗作后,我不禁沉浸其中,思绪万千。
以下是我对杜牧诗篇的读后感。
首先,让我深受触动的是杜牧对家国的深情厚意。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关切。
他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杜牧对祖国秋夜的热切思念和对家园的深情厚意。
他以独特的诗意,展现了对故国的眷恋之情,使得我们在阅读时不禁心生感慨,体味到家国情怀之美。
其次,杜牧作为一位优秀的文人,对自然界的表现也令人赞叹不已。
他的诗作中融合了自然景色的美与人文情感的交融,使得作品更具魅力。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写道:“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曹家沟溢西风浪,尚为椒房满夕声。
”诗中的景象极富生动力,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通过对秋夜的描写,他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凸显了人文主题。
这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悟到生活中的智慧和情感的韵味。
最后,杜牧的爱情诗亦是他诗篇中的一大亮点。
他的作品中对爱情的描绘十分细腻动人,以其纯真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令人动容。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描绘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他写道:“白发数茎插头上,青丝犹系两肩傍。
落井无声千尺雨,病树先枯五更霜。
”这些真挚的感受与情感的表达,使得读者共鸣于其中,感受到真爱的力量和情感的纯净。
通过阅读杜牧的诗作,我深深感受到他深情厚意的文字表达和对家国、自然和爱情的独到感悟。
他的诗篇内容丰富多样、情感细腻且深思熟虑,引人入胜。
不仅如此,他优美的诗句和精准的描写令人叹为观止。
古诗词点评杜牧的诗作风格与主题思想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作风格独特,主题思想丰富多样。
本文将对杜牧的诗作风格和主题思想进行点评。
杜牧的诗作风格具有清新、细腻之美。
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他写道:“古木阴中系短篷,杨花雪落覆白装。
车辕月明胡雁过,高楼花乱小区将。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杜牧展示了秋夜的美丽和宁静。
他使用“古木阴中系短篷”和“杨花雪落覆白装”两个比喻,生动地表达了秋夜的凉爽和景色的幽美。
同时,他以“胡雁过”,“高楼花乱小区将”两句便于形成对比,进一步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杜牧的诗作主题思想深沉并且多样化。
他关注社会现实,注重个人情感体验,也涉及到了人生哲理和对政治的思考。
他的诗作常常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例如在《秋夜将晓入室闻钟》中,他写道:“钟鸣鼎食之家,衣冠简朴何足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他通过对古人的回忆和今人的对比,表达了对当下社会浮华和功利之风的批判。
他认为现代社会很多人过分追求物质财富和虚名,而忽视了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此外,杜牧的诗作也展示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存在的追问。
在《秋夕》一诗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牵女郎。
”这首诗通过对秋夕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爱情和生命的思索。
他通过“天阶夜色凉如水”和“卧看牵牛牵女郎”两句,描绘了夜晚的凉爽氛围和对美好时刻的珍惜。
他通过这些细腻的描写,传递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杜牧的诗作风格和主题思想在唐代文学中独具一格。
他以细腻清新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以批判和思考的态度揭示社会问题,并通过对人生和爱情的思考展示了智慧和人文关怀。
他的诗作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通过对杜牧的诗作风格和主题思想的点评,使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诗歌之美。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杜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著名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诗歌激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灵,激发了无数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中国的千年悲剧。
在杜牧的诗作中,他记录了那段时期中国遭受着分裂、被侵略、人民遭受着苦难的历史,同时他也通过他的诗作表达了对故国的爱国之情。
杜牧的作品中最经典的一首诗作叫做《怀古》,这首诗写的是中国的悲剧和灾难,也是杜牧关于爱国的一个最精辟的宣言。
这首诗以很震撼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的中国,他以一种深切的情感从一个民族的角度讲述了他们的悲哀。
这首诗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是“乱世凋零乱离散,愁眉垂垂聚不起”。
这句诗描述了当时中国陷入极度混乱之中,人们因为政治和经济上的困境,无法聚集起来,而只能逃离苦难。
另外,杜牧还有一首著名的诗作叫《惜分飞》,这首诗描述的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在饱受苦难之中,他痛苦的感受到中国乱世的悲剧,有着深沉的悲伤之情。
在这首诗中,杜牧苦叹着大雕塔已然破碎,曾经冉冉升起的明朝也已灰飞烟灭,他用了一种引人泪水的美丽语句诉说出了他深切的爱国之情。
此外,杜牧也有一首名为《登楼》的诗作,这首诗描述了杜牧在登高观望时所发自内心的苦恼之情,他对中国的历史悲剧和灾难表达出了强烈的怨恨和痛苦,同时他也表达了对于他的爱国忧民之情。
他认为中国的国力已经衰落,而中国人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他试图从自己的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
总之,从杜牧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对于他的国家充满了爱国之情,也有著对故国的深深怨恨,他希望这个国家能够早日振兴复兴。
他的诗作激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爱国之心,他试图从他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中国的千年悲剧,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国家,这是杜牧关于爱国之情的最终体现。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杜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被誉为“清婉爽逸,含蓄精致”,其中表达了深厚的爱国忧民之情。
他对于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怀着深深的挚爱和关注,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于国家振兴和人民疾苦的呼吁和忧虑。
杜牧的诗歌中,最常表现出来的就是他对于国家动荡、战乱的担忧和忧虑。
他的《赤壁》中有“华夏正气信陵恭,烽火狼烟辽北宫”一句,意味着虽然从前信陵君有国家之政,但此时国家却陷入一片动荡,烽火遍地。
他的《気赋》中也有“战若蹉跎,几成东去矣”一句,表达了对于国家战乱的忧虑。
在《宋华阁序》中,他更是对五代时期的国家动荡和统治者的腐败大加批评,倡导国家要“求贤访贤”,才能振兴国家。
另外,他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出发,表现了爱国忧民之情。
他的《题西林壁》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意味着在乱世中,应当更加珍惜现在的欢聚时光,并在这个时候守护他人。
在《江南春怀古》中,他更是将个人的悲苦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直言这个春天和他的人生一般的短暂,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的、太平盛世的环境,“以待岁月静好”。
在他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罗判官》中,更是展现了他的爱国之情,表现了他对于国家文化的热爱与关注。
他在诗中写到:“灵芝仙洞,土木未殊,茫茫大海图南海,梦入江湖听暮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表示了由衷的热爱,更呼吁人们要突破传统的束缚,站在更高的视角上看待未来,建设一个更为美好的未来。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杜牧在诗歌中透露出的爱国忧民之情非常深沉,他不仅探讨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之间的联系,更关切于国家政治制度、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如今时代在变,然而,杜牧的爱国精神和爱民情怀,早已经历久弥新,激励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关注社会动态,勇往直前,为祖国繁荣富强、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唐诗之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中,尤以山水田园和思乡离愁之作为代表。
其中,有一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更是深刻地表现了他的情感与思想,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解析这首诗。
诗歌背景《将赴吴兴登乐游原》写于唐德宗天宝八年(749年),当时,杜牧已经在长安当了几年官,但他并不满足于官场生活,对于离家乡也十分思念。
另外,在当时,塞北的战乱依然没有结束,在边疆当兵的人们仍然面临着生死考验。
因此,杜牧写下这首诗,表达了自己思乡爱国的情感。
诗歌内容从全诗来看,杜牧通过描绘大自然和人的关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全诗分别描述了秋田、荡秋千、登高看远望、起身离去等情节,让读者对乐游原的风景和人文伦理有了深入的了解。
第一节“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首句给读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一方面,绿茵茵的荷叶和不远处的村庄都让人感到心情愉悦;另一方面,黄昏的气息和杜牧的客愁则让人不由自主地延伸出其他的连想。
第二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句则表现了乐游原的另一面。
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只有彼此凝望,极目远望,把周围的一切欣赏于若无其事,好像所有的神奇景色只属于他们的世界,别人无法侵入。
第三节“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这句则描绘了杜牧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受。
杜牧说常常担心,秋天来临后这绿树成荒岛,这花草变芰荷,目之所及,只有一片凄凉之景。
诗歌思想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看出,杜牧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不耐政治腐败、官场生活的悲观情绪。
他认为忠诚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最高尚的境界,而政治和商业的腐败是导致人类道德沦丧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杜牧的诗歌中,难免存在一些离愁别绪的情感,比如在这首诗中的思乡之情。
诗歌影响《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代表了杜牧的乡土情感与,反映了广大士人思想感情的内涵。
因此,这首诗的影响力也是很大的。
不仅是在唐代,更是在后世的文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在《唐诗三百首》中也是被收录其中的。
伟大的诗人杜牧的豪情诗歌与人生态度杜牧,唐代伟大的文学家与诗人,被誉为"豪放诗派"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豪情与抒情,表达出他对生活与人生态度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通过对杜牧的豪情诗歌进行分析,探讨他的人生态度。
一、豪情澎湃的杜牧诗歌杜牧的诗歌充满了豪情与激情的表达,他的作品常常展现出壮丽的景色和挑战命运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他的诗中,笔触犹如大海翻腾,激起阵阵涟漪。
例如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不盈门,绕树月疑霜。
"这些形象的描绘带给读者强烈的视觉和感官的享受,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豪情的奔涌。
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杜牧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多的是他对人生的独特看法。
他以豪放和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的起伏和挫折。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写道:"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阑干曲渺渺。
"这些诗句中流露出的豪情和乐观态度,传达出了杜牧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自信心理。
三、诗意与人生态度的融合杜牧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态度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诗歌中的豪情和人生态度之间的融合。
通过他对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他将诗意和人生态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例如在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通过描绘秋夜的寒凉和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人生态度的塑造。
这种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诗意和深度。
四、杜牧的诗歌对后世影响杜牧的豪情诗歌和他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豪情激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成为了许多后来文学家和诗人的借鉴和学习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生活的体验和表达,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的倡导。
五、结语伟大的诗人杜牧以其豪情诗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灵魂,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杜牧的浪漫情怀唐代诗人杜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他以其浪漫情怀和优美的诗词作品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从杜牧的生平背景、他的浪漫主题和表达方式以及他的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鉴赏他的浪漫情怀。
一、杜牧的生平背景杜牧,字牧之,号牧童,唐代文学家。
生于唐德宗贞元二年(785年),卒于唐宪宗开元二十四年(786年),享年45岁。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世显赫。
他的父亲是一位文学家,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游学于各地,结交了许多文化名流,这也为他的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杜牧的浪漫主题和表达方式杜牧的诗词作品充满了浪漫情怀,他善于运用意象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他对自然、爱情和人生的感悟。
1. 自然景观的浪漫描写杜牧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比如他描绘了杨柳依依、春风拂面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向往。
他还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江河,表现了他对宁静和美好的向往。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 爱情的浪漫表达杜牧的诗词中也经常出现对爱情的表达,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好和甜蜜。
他用婉约的语言表达了对女性的赞美和追逐,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中。
他的爱情诗词多情动人,给人以浪漫的感觉,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柔情。
3. 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杜牧的诗词中还有不少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反思的作品。
他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人生,用深刻的言辞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人生无常的感慨和思考。
他的诗词抒发了自己对世事无常和人生短暂的认识,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三、杜牧的代表作品1.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以杜牧亲身经历的秋夜为背景,描绘了秋天的美景和人们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杜牧对秋天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2. 《秋雨叹二首》这两首诗以秋雨为题材,表达了杜牧对秋雨的喜爱和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秋雨的情景,反映了他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
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古诗词赏析情深深几许杜牧诗篇古诗词赏析杜牧(803年-852年),唐代文学家,以其纯美的诗歌而闻名。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忧伤和动荡的时代,这也反映在他的诗作中。
杜牧的诗歌以凄凉和感伤为主题,表达了他对生活、爱情和人性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对杜牧的几首脍炙人口的作品进行赏析,深入探讨其中的情感与感悟。
其一,《秋夕》。
这首诗以描写秋天的晚上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人们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
杜牧通过运用富有节奏感的词句,将读者引入了一个安静而庄严的秋夜。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句诗通过使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秋天的夜晚描绘得逼真而富有诗意。
杜牧以平常的景物展示了一种人们常常在秋天晚上感受到的情感,即对家人的渴望和思念。
全诗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将读者带入了杜牧所描绘的秋天的夜晚,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其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逝去的时光的思考和感慨。
"银烛秋光冷画屏",这句诗开篇即给读者带来一种萧瑟凄凉的情感。
接着,杜牧通过描写自然景物的变化,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易逝。
"岁既不与儿同观,嗟嗟嗟嗟,余亦忆彼乐土",这句诗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情感饱满,感慨于时光易逝,表达了人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常的领悟。
其三,《泊秦淮洲》。
这首诗以杜牧游览秦淮河一带的经历为题材,表达了他对人生沉沦和人际关系的反思。
杜牧将秦淮河的景色与人们的变幻莫测相联系,抒发了他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微雨燕脂泪,乱红愁杀人",这句诗表达了对于情感的追求和苦恼。
整首诗以描写景色为主,但通过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忧伤和迷茫。
通过深情的描写和微妙的表达,杜牧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总的来说,杜牧的诗歌以真切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闻名。
他以自己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生活和人性等人们普遍关注的主题。
他的诗作以简洁而优美的语言,将读者引入了他所描绘的情感和境界之中。
忧国伤时爱国绝唱杜牧《泊秦淮》及赏析杜牧的古体诗题材广阔,笔力峭健,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下面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带来的杜牧《泊秦淮》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
入夜,我将小舟泊在秦淮河畔,临近酒家。
金陵歌女似乎不知何为亡国之恨黍离之悲,竟依然在对岸吟唱着淫靡之曲《玉树后庭花》。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lì)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泊:停泊。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称此曲为“亡国之音”。
创作背景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般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赏析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
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
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渲染气氛,朦胧中透出忧凉。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秋夕》:杜牧的家国之忧与哀思1. 引言:1.1 概述:《秋夕》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创作的一首诗歌作品,这首诗以富有情感的笔触描绘了杜牧对家国困境和社会不公的忧思之情。
通过细腻而深沉的表达,杜牧展现了自己对国家兴亡和社会氛围的关注,并在其中抒发出对这种困境带来的内心挣扎与哀思。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全文内容并说明文章结构安排;然后,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探讨杜牧背景及生平,并分析他对家国问题的思考和忧虑;接着,在第三部分中,我们将解读秋夕的象征意义及情感表达;而在第四部分,则会探究杜牧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和人生观矛盾;最后,在结论中进行总结,并提出对《秋夕》整体解读与评价以及对现代社会启示和反思。
1.3 目的:通过撰写本篇长文,目的是深入探索《秋夕》这首诗所传达的杜牧的家国之忧与哀思,并通过对其中涉及的文化背景、象征意义、社会现实等方面的分析,展示杜牧对家国和社会困境所产生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人生观矛盾和思考。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秋夕》的整体解读和评价,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给予我们的启示和反思,以引起对当今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2. 杜牧的家国之忧与哀思:2.1 杜牧的背景与生平: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江西进贤(今江西省进贤县)人。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乐府作家和政治家。
杜牧自幼聪慧好学,深受当时文化繁荣以及父亲的影响。
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开启了他在政治层面追求卓越的道路。
2.2 对家国的思考与忧虑:由于此时正值安史之乱(755年-763年),这场动荡不安的战争给整个唐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期,逼迫着杜牧对他所热爱并眷恋着的国家产生了深深的担忧和哀思。
为了表达对混乱局势和国家衰败现象的关切,杜牧选择通过文学来向人们传递自己内心深处真实而挣扎的声音。
2.3 《秋夕》中表达的家国之忧与哀思:《秋夕》是杜牧的一首抒发忧思之作。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杜牧,被誉为“北宋之星”,其诗作中即体现着他对家国的牵挂与爱国之情。
创作经历了漫长的朝代变迁,杜牧以文字缅怀,反映出他对祖国的爱。
他的诗作带给人们一种家国之情的深切感受。
例如,在他的《赠田渔》中,杜牧以游子的视角,望着远方的故乡,抒发出太多的惆怅:“天涯何处无芳草!一朝春尽红颜老。
”在这首诗中,杜牧用情深意切的文字勾勒出思乡之情,以长期远离故乡,人诗人倍加惋惜的心情,表达了他对家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此外,杜牧还能够从客观的角度深刻地揭示国家形势。
如《征西蜀郡杂兴》中,杜牧通过蒙恬、严正的文字,简单而真实地反映出他对于国家惨状的担忧:“龙蛇搏斗于天下,暗暗千古叹多少。
”他着墨不少,抒发出对国家衰弱的不满,向那些危害家国祖国的人表明自己深深的爱国之心。
杜牧的诗作中,不仅蕴含着着他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心,更渗透着他对祖国历史的沉思和对未来的憧憬与期望。
不仅如此,还引发了每个人的爱国情绪,他的诗留传至今,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_人文历史论文论文导读::杜牧。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论文关键词:杜牧,诗,解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2](P89)。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
他的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又精致婉约”。
【3】(P45)从其诸多诗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气,更有他拳拳爱国忧民之情,下面我们就通过作品来品读一下杜牧。
第一类作品,关心世事,爱国忧民。
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
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时边塞名将,爱好文学。
祖父杜佑,是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任宰相。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满报国之志的诗作,诗中写道“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生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
慨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歌颂太宗顺应民心,以文德治天下的业绩,肯定宪宗李纯武力削藩平叛的功勋,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中“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诗句,质朴简洁,感情真挚。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这一事件,对朝政的混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连元载这样曾经想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人文历史论文,尽管河湟的人民还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欣赏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诗人心头似压千斤重石。
读到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哭泣、流泪,甚至看到诗人心头在滴血。
《郡斋独酌》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表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惊飞四散的哀鸿则象征回纥侵略蹂躏之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
杜甫诗歌中的爱国精神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杜甫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精神是其诗歌的灵魂。
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诗的国度”,唐王朝的诗人、诗作可谓众多,但很多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而杜甫的诗作却愈来愈显出耀眼的光辉。
杜甫留下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从广阔的角度反映社会的离乱,记录人民的不幸,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表达对统治者的深恶痛绝。
这些诗无不体现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爱国精神可谓是其诗歌的灵魂。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的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儒家的传统教育,渴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但杜甫屡试不第,使他出世的幻想破灭。
在入世无门的情况下,杜甫的生活更加窘迫,他开始正视现实,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和人民一样流离失所,亲眼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惨景,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人诗句。
杜甫经历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他用自己的笔触铸就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杜甫诗歌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有着悲天悯人的精神,成就了其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诗中的杜甫有着忧郁的、激愤的情感,他的诗为国谋划,为民呼号,有着赤诚的爱国之心,有着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爱国情怀是非常丰富的,他有着更进步的爱国之情,将现实主义的诗风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赞美祖国河山古人常借助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杜甫也有大量描绘壮美山河的诗篇。
杜诗歌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具有广阔的内容,真挚的情感和高度的概括性,成为后世的楷模。
杜甫二十岁起就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年寄寓京华,晚年四处漂泊,所到之处均留有诗作,这些诗作无不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美河山的热爱之情。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概念,还包含着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以杜诗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还融入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关注。
唐代诗人杜牧的爱国情怀与政治观点分析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数以千计的文人墨客在这个时代涌现出来。
其中,杜牧(803年-852年)被誉为唐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其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独特的政治观点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杜牧的背景与影响、他对国家命运和社会问题的关注、他在诗歌中表达的爱国情怀、以及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反思。
杜牧的背景与影响1.出身名门望族:杜牧出生于杭州一个地位显赫、家族世袭功勋宋王族,这种背景使得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接触到了许多有才华、有见识之人。
2.学问渊博:杜牧通晓经史文集,尤其擅长音律和诗词创作。
3.受文学大师启发:杜牧深受当时著名文学家韩愈和刘禹锡的影响,受到他们的文学批评和赞誉,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学水平。
关注国家命运与社会问题1.对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忧虑:唐代时期正值安史之乱,杜牧深感国家地动山摇、社会风气败坏之严重程度。
2.对贪官污吏的抨击:杜牧在诗中多次表达对腐败官员的痛恨和对清官廉吏的追求。
3.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杜牧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苦难,他用文字揭示了民生问题,并呼吁改善社会状况。
杜牧的爱国情怀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杜牧在诗歌中常常讴歌中国传统文化、礼仪之美以及历史上辉煌壮丽的场面,表达了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2.对家园乡土的眷恋:杜牧反复写作了大量描绘故乡美景、思念亲友、怀念故土的诗句,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3.对国家遭遇困境的挂念:在国家面临战乱和政治动荡之际,杜牧表达出对祖国繁荣富强、民众幸福安康的渴望,体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
杜牧的政治观点与反思1.反对权势滥行:杜牧痛斥了当时权臣专权、越轨扩张以及各种不公正和虚假的行为,并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2.忧虑社会道义缺失:杜牧观察到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人心浮躁,他呼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以道德伦理为基础的社会秩序。
3.呼唤贤能之士:杜牧认为解决时代问题需要有才能而又忠诚有德行的士人来治理国家,他将希望寄托在未来有能力改革社会制度并重振国家威信的英明政治领袖身上。
晚唐诗人杜牧的爱国情怀与抒怀艺术引言晚唐诗人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才子,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才华,在晚唐诗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杜牧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表现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关切,同时也借由他优雅动人、意境深远的作品展示出了他精湛的抒怀艺术。
本文将着重探讨杜牧在晚唐时期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与抒怀艺术。
杜牧与政治背景晚唐时期正值长期动荡不安,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民生涂炭。
杜牧身处这样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时代,他对国家未来和百姓福祉无比关心。
尤其在他长期担任官职期间,亲眼目睹了当时政局风云变幻,深感民众苦难。
杜牧的爱国情怀杜牧将自己的爱国之情体现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中。
他通过抒发对祖国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的向往,表达了对安定团结的人民生活和国家统一的渴望。
他以辞章含蓄深厚的手法,以情感充沛动人的语言,唤起读者对祖国深深地眷恋之情。
杜牧的抒怀艺术杜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小诗家之一,在其作品中展示出了精湛的抒怀艺术。
他善于运用对景写意、以物寄情、咏史讽时等手法,在字里行间细腻地展示出自己内心世界的纷乱与秩序。
杜牧写得细腻而真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世态炎凉、对个人遭遇与命运变迁无限忧伤和愁苦之情。
杜牧作品分析杜牧留下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其中不乏体现爱国情怀与抒怀艺术相结合的佳作。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运用对景寄情的手法,描绘了家园的美景,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泊秦淮怀古》则以咏史讽时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历史兴亡和人间沧桑的思考与忧愁。
结论杜牧作为晚唐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展现出了浓厚的爱国情怀和卓越的抒怀艺术。
他通过深切关注社会民生、对祖国未来展望和自身遭遇所引发的思考,创作出了一系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佳作。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杜牧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纷扰不安、命运多舛的普遍心态。
杜牧留下的丰盈诗篇将永远受到后人推崇和赞美,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理解晚唐时期社会变革与文化风貌之窗。
浅谈杜甫诗中的爱国情怀姓名:霍清清指导老师:胡蓉邢台学院中文系05届汉语言教育专业专接本二班 6号【内容提要】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一生坎坷,生活在“安史之乱”时期。
其中写了很多反映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诗,称之为‘诗史’。
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主旋律,是杜甫诗中的灵魂,杜甫以悲慨的情感基调表达出对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热切关怀之情,也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极度不满和万般无奈之情,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坎坷的仕途,他仍保持着和屈原一样的赤诚的爱国之心,生于动乱的经历,丰富和深化了他的爱国思想。
【关键词】爱国思想忧国忧民安史之乱杜甫在诗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思想与其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纵观杜甫的一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现实主义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的爱国思想源于他的独特的人生经历。
杜诗现存一千四百余首,都是围绕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诗人自身遭遇而做的。
这些诗作,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
这些诗无不体现其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儒学世家,但是他屡试不第,献赋未成,他所在的时代,权奸当道,排斥能者,帝王昏庸,不识贤良,使他对唐王朝的统治甚忧。
直至进一步身陷“安史之乱”的逃亡生涯,亲眼看见国破家亡的惨景,体味了太多的人间辛酸,由官宦子弟成为地道的‘村夫子’,一个真正的‘穷儒’,诗人终于在国恨家愁白了青丝之后愤笔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这样感人肺腑的诗句。
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急剧变化的时代,杜甫用卓越的才华和惊人的毅力建造了现实主义的诗歌艺术的丰碑。
诗人始终将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统一起来,当国家统一中兴时他就纵情欢呼,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国家分裂时他就痛哭流泪,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诗人的苦难推及广大人民的不幸,诗人的激愤和忧郁的情感也达到了顶点。
唐代诗人杜牧的思乡情怀及对家国的忧虑唐代诗人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横塘。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而闻名于世。
其中,他对故乡、家国的思念和忧虑成为了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主题之一。
1. 杜牧对故乡的思乡情怀1.1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杜牧以浓厚的思乡情感描绘了自己与故乡之间深厚的联系。
他常常运用美丽壮丽的自然景观来表达对家乡的眷恋之情,“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即是其中一句经典代表。
这句诗描绘了杜牧离开故土后,在异地漂泊时所感受到的强烈思乡之情。
1.2 何处秋风至,落叶满阶红在《秋夕》一诗中,杜牧运用生动形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暗喻着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何处秋风至,落叶满阶红”这两句诗意味着杜牧在他流亡异国时,怀念家乡秋天的景色和亲人。
2. 杜牧对家国的忧虑2.1 记取西山宴游诗杜牧在《游子吟》一诗中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记取西山宴游诗”是这首诗中被广泛读者所传颂的名句。
这句话展示了他眼中变幻莫测和无常不定的世界,对家国变迁带来的难以预料和不安作出思考。
2.2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赤壁怀古》一诗中,杜牧表达了对唐朝由于战乱而衰弱的忧虑。
其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透露出了作者心头对祖国命运坎坷和昔日辉煌景象逝去的无奈之情。
结论唐代诗人杜牧以其富于激情的思乡之情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通过他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杜牧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一个为家园流离失所、深感焦虑与忧愁的诗人内心世界。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个人情怀,更反映了历史时代中普通人物对社会变迁和家国兴衰的关注。
杜牧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杜牧(803年-852年)是唐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在其创作的大量诗歌中表达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
他对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的观察,以及对人民疾苦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些代表性诗歌,探讨杜牧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1.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里加入具体内容...) "
2. 《秋雨叹》
"何处秋雨笼寒悲?黄叶衰草几时归?谁怜南陌车马迹,浸透重门不复开。
(这里加入具体内容...) "
3.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里加入具体内容...) "
4. 《秋思》
"灰霾月冷满屏风,一声吴语逆江东。
乡心夜梦秋风起,故园无此月明中。
(这里加入具体内容...) "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杜牧的诗歌中,忧国忧民情怀表达得深刻而真挚。
他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探讨人间悲欢离合等手法,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相结合。
他不仅关注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平, 而且对人们的疾苦和内心的愿望有着深刻理解。
总之, 杜牧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担忧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变迁和人世百态深刻而独特
的认知。
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和文化。
2012年12月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2第26卷第6期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26No.6
●中国文学研究
从诗作解读杜牧的爱国忧民之情
郭艺丁
(新乡学院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杜牧是晚唐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作品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济世经邦的抱负,其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关心世事,爱国忧民;品评历史,借古讽今;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疾苦。
关键词:杜牧;诗;解读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334(2012)06-0087-02
收稿日期:2012-08-21
作者简介:郭艺丁,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教师,硕士。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他在读书时非常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1]89。
杜牧的诗歌内容丰富,反映面广。
他的诗“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又精致婉约”[2]45。
从其诸多诗文里透露出的不只是杜牧少有的才气,更有他拳拳爱国忧民之情。
下面我们就通过作品来品读一下杜牧。
第一类作品,关心世事,爱国忧民。
杜牧的出身是值得骄傲的。
他的曾祖杜希望是唐玄宗时守边的名将,酷爱文学。
祖父杜佑为中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经出任宰相之职。
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
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杜牧就创作出以《感怀诗》为代表的饱含报国之志的诗作。
诗中写道:“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生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通篇夹叙夹议笔力雄健,慨叹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动荡和不安,赞扬唐太宗顺从民意的开明思想、以文德治天下的英明举措,肯定唐宪宗用武力削藩平叛的功绩,同时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诗中“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等诗句,质朴简洁,感情真挚。
又如《河湟》一诗: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箭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该诗抒发了作者对朝政混乱、国力衰微的悲愤心情。
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在哭泣、流泪,甚至看到诗人心头在滴血。
《郡斋独酌》一诗更是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不甘隐居山林而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哀鸿的惊飞四散则象征着遭受回纥蹂躏之下逃向祖国的边民。
回纥南侵,驱虐人口,杜牧忧念北方人民凄婉逃难,借雁以寄慨。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一联,用笔爽健,如飞鸟之出山林,而以“仙掌”、“长门”、“孤影”、“数声”的凄凉可悯,尤为警策。
诗歌中既暗示了统治者对百姓的漠不关心,也表达出诗人对难民的体贴与同情。
这一类作品是杜牧爱国忧民之心的最直接表现。
第二类作品是借古讽今之作。
杜牧很注意研究国家治乱的经验教训和经济、军事问题,且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如《题乌江亭》一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
78
知。
”
开篇直接点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常识,然后对那位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予以批判之意,接下来的议论不落俗套,让人想象一个“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再如《赤壁》一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作者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不禁起了“怀古之幽情”。
诗把赤壁之战胜利归于东风,看似难以想象,恐怕其意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抑郁不平之气罢了。
此外,诗人还针对晚唐政治的腐朽、黑暗、没落的社会现实,讽劝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
《过勤政楼》一诗云: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
这首诗是诗人极度感伤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
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
前两句写的是今日之衰,实际上诗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诗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
一衰一盛,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第三类诗,关注下层民众,大多为女性而歌。
《杜秋娘》是杜牧早年的一首名作。
太和七年春间,杜牧奉沈传师之命赴扬州聘问淮南节度使牛僧儒,路过润州,听到杜秋娘的故事,深有感触,写下了这首诗。
杜秋娘曾得宠于宪宗,穆宗时,放还故乡。
杜牧“感其穷且老,为之赋诗”(《杜秋娘诗序》)[3]71。
这首诗用叹唱的笔调、对照的手法,叙写杜秋娘一生遭遇的变化,篇终阐发议论。
诗中写杜秋娘入宫得宠一段,词采极为华丽:
联裾见天子,盼眄独依依。
椒壁悬锦幕,景奁蟠蛟螭。
低鬟认新宠,窈袅复融怡。
月上白璧门,桂影凉参差。
下面写她被放后的凄凉情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归来邻人改,茂苑草菲菲。
清血洒不尽,仰天知问谁?寒衣一匹素,夜借邻人机。
诗的末段就人生升沉难定、命运无常发了一大段议论,并举出许多古人事例作证,说明人不难掌握自己的命运,归结说“己身不自晓,此外何思惟”。
此诗在张祜、李商隐赠杜牧诗中都曾提到。
《张好好诗》也属于这一类作品。
大约在太和九年(835)八月中,杜牧在洛阳东城遇到歌女张好好。
张好好在宣州时嫁给沈述师为妾,与杜牧熟识,后来又被遗弃,流落在洛阳,当垆卖酒。
杜牧与张好好谈起别后的情况,一直谈到天晚。
他一方面同情张好好的身世遭遇,一方面怀念故交,尤其是沈传师的逝世,于是“感旧伤怀”,作了首描写旧时妇女悲惨命运的长篇五古《张好好诗》。
此诗以舒徐委婉、韵致馨逸见长。
篇中写张好好在江西幕中能歌善舞的一段,词采华艳,结尾变为疏淡,抚今感旧,情韵绵邈,有不尽之味:
尔来未几岁,散尽高阳徒。
洛城重相见,卓卓为酒垆。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
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门馆恸哭后,水云秋景初。
斜阳挂衰柳,凉风生座隅。
洒尽满矜泪,短歌聊一书。
读罢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的伤感情怀。
此外,杜牧的其他类诗作中也还有表现出对国家前途的关注、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的范例,此处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洪亮吉.北江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杜牧.上李中承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郭庆林]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