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采样洗井和样品采集记录表
- 格式:docx
- 大小:20.59 KB
- 文档页数:1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二〇一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1)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1)5 监测报表格式 (8)附录 A 水样保存、容器的洗涤和采样体积 (11)附录 B 地下水采样参考方法 (13)附录 C 土壤采样技术 (22)附录 D 常见的采样器具及其所适用采样的样品种类 (22)前言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 2020年),保护地下水环境,规范地下水样品的采集过程,保证地下水样品的代表性,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
本指南附录 A、 B、C、 D为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水样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适用于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场地地下水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DZ/T 0064.2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HJ/T 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D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GBJ 145 土的分类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术语和定义3.1 地下水环境监测指通过采集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样,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监测点位附近水质动态变化情况。
3.2 地下水样品采集指通过使用适当的工具,从地下水监测点位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样品。
4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4.1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4.1.1 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二〇一三年七月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水样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适用于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场地地下水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DZ/T 0064.2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HJ/T 164-200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D 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GBJ 145 土的分类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术语和定义3.1地下水环境监测指通过采集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样,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监测点位附近水质动态变化情况。
3.2地下水样品采集指通过使用适当的工具,从地下水监测点位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样品。
4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4.1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4.1.1 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
4.1.2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背景值监测井和区域性控制的孔隙承压水井每年枯水期采样一次。
污染控制监测井逢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一次,全年两次。
作为生活饮用水集中供水的地下水监测井逢每年丰水期和枯水期各一次,全年两次。
同一水文地质单元的监测井采样时间尽量相对集中,日期跨度不宜过大。
遇到特殊的情况或发生污染事故,可能影响地下水水质时,应根据需要增加采样频次。
4.2 采样技术4.2.1 采样资质所有参与采样工作的人员需要通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考核后才可进行地下水、土壤样品采样工作。
未通过考核的人员不宜参与采样工作。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二〇一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1)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1)5 监测报表格式 (8)附录 A 水样保存、容器的洗涤和采样体积 (11)附录 B 地下水采样参考方法 (13)附录 C 土壤采样技术 (22)附录 D 常见的采样器具及其所适用采样的样品种类 (22)前言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 2020年),保护地下水环境,规范地下水样品的采集过程,保证地下水样品的代表性,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
本指南附录 A、 B、C、 D为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水样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适用于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场地地下水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DZ/T 0064.2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HJ/T 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D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GBJ 145 土的分类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术语和定义3.1 地下水环境监测指通过采集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样,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监测点位附近水质动态变化情况。
3.2 地下水样品采集指通过使用适当的工具,从地下水监测点位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样品。
4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4.1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4.1.1 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
地下⽔样品采集技术指南地下⽔样品采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〇⼀三年七⽉⽬录前⾔ (1)1 适⽤范围 (1)2 规范性引⽤⽂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地下⽔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1)5 监测报表格式 (8)附录A⽔样保存、容器的洗涤和采样体积 (11)附录B 地下⽔采样参考⽅法 (13)附录C ⼟壤采样技术 (22)附录D 常见的采样器具及其所适⽤采样的样品种类 (22)前⾔为贯彻实施《中华⼈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民共和国⽔污染防治法》,落实《全国地下⽔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保护地下⽔环境,规范地下⽔样品的采集过程,保证地下⽔样品的代表性,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样品的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
本指南附录A、B、C、D为资料性附录。
地下⽔样品采集技术指南1适⽤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样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适⽤于地下⽔型饮⽤⽔源地、场地地下⽔的监测。
2规范性引⽤⽂件GB/T 14848-93 地下⽔质量标准GB 12997 ⽔质采样⽅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 ⽔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 ⽔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DZ/T 0064.2 地下⽔质检验⽅法⽔样的采集和保存HJ/T 164-2004 地下⽔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D 2008-01 地下⽔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GBJ 145 ⼟的分类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其最新版本。
3术语和定义3.1地下⽔环境监测指通过采集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样,掌握地下⽔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监测点位附近⽔质动态变化情况。
3.2地下⽔样品采集指通过使⽤适当的⼯具,从地下⽔监测点位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样品。
4地下⽔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4.1 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4.1.1 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依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地下⽔监测井使⽤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反映调查对象的地下⽔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的。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二〇一三年七月目录前言 (1)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 (1)5 监测报表格式 (8)附录 A 水样保存、容器的洗涤和采样体积 (11)附录 B 地下水采样参考方法 (13)附录 C 土壤采样技术 (22)附录 D 常见的采样器具及其所适用采样的样品种类 (22)前言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落实《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 2011~ 2020年),保护地下水环境,规范地下水样品的采集过程,保证地下水样品的代表性,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样品的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
本指南附录 A、 B、C、 D为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样品采集技术指南1适用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地下水水样采集、保存及现场监测质量保证等内容,适用于地下水型饮用水源地、场地地下水的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2997 水质采样方案设计技术规定GB 12998 水质采样技术指导GB 1299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定DZ/T 0064.2地下水质检验方法水样的采集和保存HJ/T 164-2004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DD2008-01 地下水污染地质调查评价规范GBJ 145 土的分类标准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术语和定义3.1 地下水环境监测指通过采集并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水样,掌握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及监测点位附近水质动态变化情况。
3.2 地下水样品采集指通过使用适当的工具,从地下水监测点位中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样品。
4地下水样品的采集和现场监测4.1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4.1.1 确定采样频次和采样时间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监测井使用功能,结合当地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实际情况,力求以最低的采样频次,取得最有时间代表性的样品,达到全面反映调查对象的地下水质状况、污染原因和规律的目的。
地下水样品采集方法1、地下水监测井设置及洗井本次场地初步调查利用机械钻机在全场范围内共建设14口地下水监测井,监测井建设过程按照《工业企业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工作指南(试行)》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建设地下水监测井,井管外径63mm,壁厚4.7mm,井管由沉淀管、过滤管及井管组成,下部填充石英砂滤料。
采样井建设过程包括钻孔、下管、填充滤料、密封止水、成井洗井等步骤,具体要求如下:(1)钻孔钻孔直径应至少大于井管直径50mm。
钻孔达到设定深度后进行钻孔掏洗,以清除钻孔中的泥浆和钻屑,然后静置2h~3h并记录静止水位。
(2)下管下管前应校正孔深,按先后次序将井管逐根丈量、排列、编号、试扣,确保下管深度和滤水管安装位置准确无误。
井管下放速度不宜太快,中途遇阻时可适当上下提动和转动井管,必要时应将井管提出,清除孔内障碍后再下管。
下管完成后,将其扶正、固定,井管应与钻孔轴心重合。
(3)滤料填充使用导砂管将滤料缓慢填充至管壁与孔壁中的环形空隙内,应沿着井管四周均匀填充,避免从单一方位填入,一边填充一边晃动井管,防止滤料填充时形成架桥或卡锁现象。
滤料填充过程应进行测量,确保滤料填充至设计高度。
(4)密封止水密封止水应从滤料层往上填充,直至距离地面50cm。
若采用膨润土球作为止水材料,每填充10cm需向钻孔中均匀注入少量的清洁水,填充过程中应进行测量,确保止水材料填充至设计高度,静置待膨润土充分膨胀、水化和凝结,然后回填混凝土浆层。
(5)成井洗井地下水采样井建成至少24h后(待井内的填料得到充分养护、稳定后),才能进行洗井。
洗井时一般控制流速不超过3.8L/min,成井洗井达标直观判断水质基本上达到水清砂净(即基本透明无色、无沉砂),同时监测pH值、电导率、浊度、水温等参数值达到稳定(连续三次监测数值浮动在±10%以内),或浊度小于50NTU。
避免使用大流量抽水或高气压气提的洗井设备,以免损坏滤水管和滤料层。
地下水采样技术指引一、主要采样方法1.已有管路监测井不用洗井,直接取样2.普通检测井(标准环境监测井)微洗井方式,气囊泵采样3.水文调查井①大功率抽水泵洗井采样②贝勒管洗井取样二、已有管路监测井采样方法对于已设立的现有国家或地方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样品采集工作涉及到了采样器管材、采样设备连接、样品采集过程等诸多方面。
①采样器管材及采样井的确认套管和提水泵材料:应该是PTFE(聚四氟乙烯)、碳钢、低碳钢、镀锌钢材和不锈钢。
提水泵类型:采用正压泵(例如潜水泵)。
出水口条件:不能在沉淀罐、水塔等设施之后采样;提水泵排水管上需带有阀门,且距离井位不能超过30m。
②导水管路连接如果泵的排水管上安装有带阀门的支管,且排水口距离该支管的距离超过2m,则可将一管径相匹配的内衬PTFE的PE(聚乙烯)软管(软管的中部接有一段玻璃管,以下简称采样软管)连接到该支管上,在采样软管的另一端连接一长度约为350mm、内径约为5mm的不锈钢管。
如果泵的排水管上安装有带阀门的支管,但排水口与支管相距不足2m,则应在排水口连接一段延伸管,使排水口与采样支管的距离延伸至2m以上(如图3所示)。
如果泵的排水管上没有支管,但泵的排水口距离井口较近(例如农灌井),则应在泵口上图3 采样管路连接示例1连接一支管上带阀门的三通管件(不锈钢或PTFE材质),连接管路采用内衬PTFE的PE软管(如图4所示)。
③井孔排水清洗采样前必须排出井孔中的积水(清洗)。
清洗完成的条件是:所排出的水不少于三倍井孔积水体积且水质指示参数达到稳定。
④采样基本条件如套管和提水泵材料为PVC和HDPE(高密度聚乙烯),采集有机物分析样品时,应冲洗半小时以上。
如果出水口不具备阀门,则在出水口处需加分流管采样。
图 4 采样管路连接示例观察采样软管中部的玻璃管,不得有气泡存在,否则通过调解采样支路阀门消除气泡。
调整采样支路阀门使采样支管出水流率为0.2~0.5L/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