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分享
- 格式:docx
- 大小:39.47 KB
- 文档页数:5
实用民间中医药谚语一、防病治病谚语腰痛吃杜仲,头痛吃川芎。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斧剁。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伴毒蛇眠。
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
马齿苋,地绵草,痢疾腹痛疗效好。
甘草外号叫国老,解毒和药本领高。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敢进我家。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服了奶长流。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轻松。
二、预防疾病谚语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吃米带点糠,老少身体壮。
吃了马齿苋,到老无病患。
冬吃萝卜夏吃姜,体强力壮病不生。
吃了萝卜菜,啥病都不害。
管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
夏天常喝绿豆汤,防暑解毒保安康。
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不干不净,吃了得病。
干干净净,吃了没病。
生吃瓜果要洗净,吃得卫生少生病。
要想身体好,吃饭别太饱。
暴饮暴食易生病,定时定量保安宁。
不喝酒,不吸烟,病魔见了都靠边。
三、药名食疗歌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若要皮肤好,米粥加红枣。
若要双目明,粥中加旱芹。
若要肝功好,枸杞煮粥妙。
血压高头昏,红萝卜粥灵。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
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
口渴心烦躁,猕猴桃粥好。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
若要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四、食用功效歌盐醋防毒消炎好,韭菜补肾暖膝腰。
吃芹菜,降血压,萝卜消胀又化痰。
驱寒除湿数胡椒,葱辣姜汤治感冒。
吃大蒜,治肠炎,绿豆解暑功效显。
胃炎通便吃香蕉,健胃补脾食红枣。
番茄补血美容颜,益智强身吃鸡蛋。
润肺乌发食核桃,生津安神乌梅好。
蜂蜜益寿又润燥,葡萄悦色令年少。
瓜豆消肿又利尿,降胆固醇花生好。
白菊明目又平肝,黄花泡茶把热散。
其它、实用小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三月茵陈四月蒿,华佗劝君须记牢。
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有谁找得到,肿毒一把抓。
这些民间健康谚语背后的传统中医药文化解读#健康科普挑战赛# 文/陈明导读:我国民间健康谚语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语,它题材多样、活泼、风趣幽默。
数量之多难以计数,从古典书籍中摘录下来的清代《古谣谚》就有3000多条,经过历代的民间流传更是数不胜数。
《古谣谚·序》中写说:“欲探风雅之奥者,不妨先向谣谚之途。
”说明了我国历代亿万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中的形成宝贵的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贡献。
尽管现在进入信息时代,这些健康谚语仍然被民众所采用,所认可,充分证明了这些健康谚语的普遍性、实用性、科学性、延续性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下面桃花岛陈药师列举其中的一些民间健康谚语,解读它背后的中医药文化魅力,以飨今日头条的读者。
1、“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注:福州语系称“凉九捂三”)“春捂”是指春天气候乍暖还寒,室内外温差较大,特别是南方天气常有倒春寒侵袭,因此春天(农历三月左右)尤其注意保暖,衣服不宜骤减,使人受寒。
“秋冻”是指秋天(农历九月左右)室外温度虽然渐冷,但室内温度还尚热,此时不宜过早地穿上过厚的衣服。
在南方福州语系方言称“凉九捂三”,也正是这个道理。
中医学就有“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也就是“薄衣御寒”的养生法,在正常情况下初秋季节即使不添加衣服或适当少穿衣,也不至于感受风寒而得病,反倒有利于调动人体免疫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
2、“冬令进补,三春打虎”冬令进补,三春打虎意思就是说,冬季进补对健康大有裨益,能够为下一春全年的身体健康打下基础。
传统中医认为,冬天天寒地冻,寒为阴邪,人体受寒冷影响,阴气也增加了,这时往往伤及人的阳气。
这样的季节人体为抵御寒气,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
冬季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因此冬季到来之时我国民间就有冬令进补的习俗。
传统的中医理论认为,补药(这里指补气、补血、补阳等食物或药物)一般多温性,特别适宜于冬季服用,从而达到扶正固本,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所以民间才有“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之说。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作文1:关于中医学谚语一百条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医学谚语的知识。
中医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有很多深刻的格言和谚语,这些谚语概括了中医学的精髓,对我们理解中医学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条:以病为本,以人为药。
这句话说的是中医强调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同样的病症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主张“个体化”治疗。
第二条:先食饮,后服药。
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理念之一。
中医认为,调理饮食可以改善身体的状况,对一些病症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所以,中医治疗疾病的时候,首先要调整饮食结构。
以上是两句中医谚语的简单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强调个体化治疗和治疗前要特别注重调整饮食,这些都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健康生活方式。
了解中医学谚语,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健康知识,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
要点分析:本文的重点是介绍中医学谚语。
开篇作文引入了主题,并简单介绍了谚语的重要性。
接下来,主要介绍了两个中医谚语,分别是“以病为本,以人为药”和“先食饮,后服药”。
在介绍每个谚语的时候,作者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阐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谚语的含义和应用。
同时,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中医学术语,例如“个体化治疗”、“饮食结构调整”等,这些词汇准确且适当,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文2:中医学谚语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启示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探讨一下中医学谚语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中医学谚语有很多,每句话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生活智慧,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几句。
第一句:疫情防控,中药在行。
疫情最近很严重,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自己。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它强调采用综合方法治疗疾病,因此中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了很重要作用。
第二句:万病之源在于口,万病之治在于脾。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习惯直接关系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要想保持身体健康,首先要注意饮食。
中医学讲究饮食起居,这其中蕴含着很多的健康智慧。
【中药文化俗语有智慧,细品有收获】
1、家有半边莲,可以伴蛇眠。
——半边莲可以解蛇毒
2、穿山甲王不留,吃了乳长流。
——穿山甲、王不留行都能下乳。
3、无牛膝不过膝。
——牛膝为引经药,引药下行。
4、以枝走肢。
——用树枝类药物治疗肢体病症,如桂枝、桑枝。
5、以子明目。
——用种子类药物治疗眼睛,如决明子、青葙子、枸杞子、车前子。
6、子以润肠。
——用种子类药物润肠通便,如决明子、紫苏子。
7、凡仁皆润。
——果仁能润肠通便,如桃仁、杏仁、郁李仁、核桃仁。
8、铁杆威灵仙,骨鲠软如绵。
——威灵仙硬,可以治骨鲠。
9、家有地榆藏,不怕烧烫伤。
——地榆治疗烫伤,皮肤溃烂。
10、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细辛的使用量不能超过3克。
11、日食十个枣,一生不易老。
——大枣能补中益气,养气安神。
12、逢子必炒。
——种子类药物一般需要清炒。
13、逢仁必捣。
——种仁类药物入汤剂之前需捣碎
简单明了,含义深刻,老中医的智慧宝贝。
中医药文化走进课堂的谚语一、养生类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这谚语可太实用啦。
你想啊,冬天的时候,人都在屋里猫着,身体里的热气散不出去,萝卜呢,就像个小清洁工,能把身体里多余的热气和浊气给打扫干净。
夏天呢,大家都贪凉,吃凉的喝凉的,这时候姜就像个小火炉,能把肚子里的寒气给赶跑。
在课堂上讲这个,孩子们肯定能明白养生其实就在日常的饮食里。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吃完饭啊,别就躺着或者坐着不动弹,出去走走,活动活动,就像给身体的小机器上点润滑油,这样身体的各个零件都能运转得更顺畅呢。
这多简单的事儿,孩子们听了就会想,原来健康长寿这么容易做到呀。
二、药材类谚语“知母贝母,不如自己的亲娘母。
”哈哈,这谚语有点俏皮呢。
知母和贝母都是中药材,它们虽然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但是啊,再怎么着也比不上自己的亲娘照顾自己来得贴心。
不过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知母和贝母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讲,他们就会对这些中药材印象特别深刻,知道这些药材就像妈妈的照顾一样,能给身体带来好处。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这就很形象啦。
穿山甲和王不留行这两种药材,对于产后的妇女来说,可是有助于乳汁分泌的好东西呢。
把这样的谚语讲给孩子们听,他们就会好奇,为啥这两种东西有这样的功效呀,然后就会对中药材的神奇之处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治疗类谚语“单方一味,气死名医。
”有时候啊,一个简单的单方就能把病治好,让那些名医都觉得不可思议呢。
这就告诉孩子们,中医药文化里有很多简单却有效的治疗方法。
比如说,有的时候上火了,用点蒲公英泡水喝就能降火。
这就是中医的智慧,不一定要用很复杂的药,简单的东西也能解决大问题。
“寒从脚下起,病从口中入。
”脚要是着凉了,寒气就容易钻进身体里,所以要注意脚部保暖。
吃的东西要是不注意卫生,病就容易找上门来。
在课堂上给孩子们讲这个,他们就会知道生活中的小细节都和健康息息相关,中医就是这么细致入微地关注着我们的身体。
中草药谚语集锦中草药介绍2010-4-12 17:23 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药经验智慧及知识的大成,读起来琅琅上口,又富于哲理,使人从中增长了中药的知识。
中草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谚语涉及到药物的采收、鉴别、贮存以及功用、治疗等诸多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
现摘几则如下。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知母好刨,就怕拔毛。
粗皮横纹菊花心,不问就是西洋参。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家中一碗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方。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
穿山甲、王不留,妇人吃了乳长流。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若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
识得半边莲,不怕和蛇眠。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
家有七叶一枝花,无名肿毒一把抓。
跌倒地上爬,快用八厘麻。
不怕到处痛的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抗癌中草药——槲寄生槲寄生抗癌中草药 2009-9-18 15:23 【大中小】【我要纠错】别名:桑上寄生(《唐本草注》),北寄生、柳寄生(《中药志》),冬青(东北),桑寄生,黄寄生,冻青,寄生子。
性味功效:性味功效:味甘、苦,性平。
祛风湿,强筋骨,养血安胎。
临床应用:适用于多种肿瘤,如肾癌、骨肿瘤、骶尾部脊索瘤、宫颈癌、乳腺癌、卵巢临床应用:癌等。
常与补骨脂、杜仲、牛膝、山茱萸等配伍治疗肝肾不足,瘀血凝滞的肾癌、骨肿瘤,或骶尾部脊索瘤。
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晚期癌肿,肿瘤骨转移出现的骨节疼痛、腰膝酸软等。
常与乳香、没药、寻骨风、川牛膝等配伍治疗晚期癌肿,肿瘤骨转移出现的骨节疼痛、腰膝酸软等。
此外,还适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以及高血压、心脏病。
用法用量:每日6~12g,水煎服。
用法用量:抗癌中草药——棉花根棉花根抗癌中草药 2009-9-18 15:22 【大中小】【我要纠错】别名:土黄芪。
中医药谚语
1. “药到病除” - 指正确使用药物可以治愈疾病。
2. “治病先治人” - 指在治疗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身心健
康及环境因素。
3. “勤洗手,少生病” - 指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
4. “食疗养生,远药方” - 指通过合理的饮食和养生方法可以保
持健康,减少对药物的依赖。
5. “药补不如食补” - 意思是食物的营养价值比药物更有益健康。
6. “病从口入,药从口出” - 意思是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而药物则是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7. “上药越辣,中药越苦” - 指有些药物对疾病的治疗可能会引
起一些副作用,但也是为了更好地治愈疾病。
8.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意思是苏州和杭州的风景非常美丽,可以让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恢复健康。
9. “食物即药物,药物即食物” - 意思是一些食物具有药物相似
的疗效,可以起到保健和治疗作用。
10. “冷则凝滞,热则扬发” - 指身体出现寒冷症状时,适当保
持温暖可以缓解病情,而身体过热时,适当增加通风可以排出病邪。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中医学谚语一百条,中医精华要记牢!古人常将医理之精粹、临证之心得,以一语概之,其文简,其意深,其风格独具,其文辞不拘,故无以名之,称为医学谚语,其内容多为前贤的名言警句。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共分为6大类:天人合一类2条,脏腑经络类20条,病因病机类38条,诊断类12条,治则类28条。
可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之用。
一、人身小天地二、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三、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四、上工治未病五、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六、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七、肺朝百脉八、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九、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十、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十一、肾者胃之关也十二、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十三、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十四、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十五、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十六、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十七、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十八、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十九、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二十、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十一、六腑以通为用二十二、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二十三、脾为胃行其津液二十四、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二十五、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二十六、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二十七、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二十八、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二十九、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三十、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三十一、肺为水之上源三十二、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三十三、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三十四、气有余便是火三十五、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三十六、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三十七、胃不和则卧不安三十八、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三十九、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四十、聚于胃,关于肺四十一、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四十二、久痛入络四十三、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四十四、脏寒生满病四十五、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四十六、气伤痛,形伤肿四十七、怪病多痰四十八、治痿独取阳明四十九、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五十、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五十一、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十二、气乱于卫,血逆于经五十三、脾胃虚则阴火升五十四、亢则害,承乃制五十五、金实不鸣,金破不鸣五十六、二阳之病发心脾五十七、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五十八、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五十九、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六十、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六十一、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六十二、临病人问所便六十三、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六十四、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六十五、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六十六、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六十七、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六十八、肥人多痰,瘦人多火六十九、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七十、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七十一、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七十二、肝为女子先天七十三、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七十四、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七十五、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七十六、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七十七、治病必求于本七十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七十九、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八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八十一、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八十二、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八十三、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八十四、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八十五、甘温除大热八十六、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八十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八十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八十九、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九十、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九十一、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九十二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九十三、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九十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九十五、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九十六、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九十七、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九十八、脓成决以刀针九十九、喉痈应放脓,喉痹当刺血,喉风倒其痰,喉蛾烙其核一百、疮疡初起宜消,脓成宜托,溃后宜补常用中医养生谚语1、剃头常洗澡,身体自然好。
1、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2、萝卜小人参,常吃有精神。
3、常吃萝卜和葱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4、吃萝卜,喝热茶,郎中改行拿钉耙。
5、萝卜、干姜、梨,治咳有效又便宜。
6、青龙白虎汤,喉病保安康。
(俗谓橄榄是治喉病的“青龙”,萝卜是治喉病的“白虎”)
7、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8、一日不吃姜,身体不安康。
9、姜开胃,蒜败毒,常吃萝卜壮筋骨。
10、冬天一碗姜糖汤,去风去寒赛仙方。
11、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12、晨吃片姜,赛过人参鹿茸汤。
13、酸枣加白糖,安眠帮大忙。
14、早晨喝杯淡盐汤,胜过医生去洗肠。
15、早喝盐水如参汤,晚喝盐水如砒霜。
16、一天吃点枣,气壮身体好。
17、药补不如食补,药补的功效大,但是食补的根本作用更厉害。
18、男子不可百日无姜
19、饭不香吃生姜
20、
21、
我的见解:
一、冬天的时候多吃萝卜,夏天的时候多吃生姜。
二、早上必须吃生姜,晚上绝对不吃姜;早上必须喝盐水,晚上绝对不喝。
晚上睡觉前用莲子泡水喝,这样可以安眠。
三、多吃生蒜可以减少自己的痛苦。
四、每天吃三颗红枣,可以补充自己的气
五、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中医脾胃指消化系统,可以说脾胃如果与行不正常,对消化系统有严重的影响,我的脾不好,对身体有影响的,消化系统肯定是有问题的。
初学者须知道的中医知识1、《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2、《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4、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5、百病皆由痰起。
百病皆因于气。
久病有瘀,怪病有痰。
百病挟痰6、癍是阳明火毒。
7、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8、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9、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10、辨证前提记牢11、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12、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13、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14、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7、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18、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19、长期用药须知:柴胡劫肝阴,葛根竭胃津。
20、肠梗阻如同无水之帆船,唯有放水通风方可行之。
补津液,行气。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23、出入停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2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25、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26、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27、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28、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29、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30、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1、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32、带状疱疹初期(天内),用火针点刺患处,之后拔罐,~次止痛,次治愈,患者自述结痂出现痒的现象就是好的前奏。
33、但愿人间无疾病,何妨架上药生尘34、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5、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龙源期刊网 谚语中的中医药文化作者:温长路来源:《保健与生活》2010年第02期斗转星移,阴阳交替。
刚刚在一家电视台讲过“火烤三伏,护头护肚”的故事,又接到另一家电视台要诠释“秋蝉鸣,懒妇惊”谚语的邀请。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不断升温,民众对与自身健康密切关联的医药卫生谚语也越发关注。
与医药卫生相关的谚语,蕴含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值得引起重视。
我国谚语的数量之多、历史之久、运用之广泛,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步的。
这些谚语,像满天星斗,难以计数,仅见于清代《古谣谚》的已近3000条;而在清以后形成和整理出的新谚语,恐怕就远远不止这个数目了。
医学谚语,大都具有哲理清晰、医理确实、诗意芬芳的特点,不仅能使人有知识的获取,而且能给人以美妙的享受,寥寥数语就可以把人带入充满乐趣的医药文化境界中去。
在表现形式上,谚语的运用,调动了各种修辞手法。
生动的比喻,是谚语中运用得最典型的手法之一:“刀越磨越快,脑越用越灵”,以磨刀的运动喻用脑的学问;“打铁还要亲兄弟,知冷知热是夫妻”,以打铁需要的密切配合,喻夫妻间的和谐关系。
艺术的夸张,是谚语中运用得最抢眼的手法之一:“唾沫一口,价值千斗”,把唾液夸大到千斗之价。
其他诸如形象的借代、亲切的拟人、鲜明的对比、巧妙的对偶、趣味的回环等手法,都在谚语中被普遍运用。
一些本来枯涩难解的问题,立时就被谚语的无限魅力化解了。
难怪有人赞誉说:“好的医学谚语是科学的诗、防病的药。
”事物的两面性规律是无法逾越的,伴随着谚语特殊表达效果而来的,是它的“水分”问题和如何处理好这些水分与医学的关系问题。
“四季不离蒜,不用去医院”“十月萝卜小人参,家家药铺关大门”等,强调的都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不能把大蒜、萝卜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石榴止肚痛,简单又易行”“生姜拌蜜,咳嗽可医”,说的是石榴、生姜、蜂蜜作用的一个侧面,既不是腹痛、咳嗽治疗的唯一方法,也不是这些药食兼用之物功能的全部。
谚语的泛指性,与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是颇有距离的,不能用纯医学的观点去看待它、理解它、应用它。
中药谚语,国人的智慧!中草药谚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用药经验智慧及知识的大成,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富于哲理,使人从中增长了中药知识。
中草药谚语涉及到药物的采收、鉴别、贮存以及功用、治疗等诸多方面,对于指导中药学的学习和临床应用大有益处。
药名四季歌春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夏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光大。
冬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时,门外户悬白头翁。
中药谚语半夏南星溪边长,车前葶苈路边寻。
三分吃药,七分调理。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舍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元胡就要松。
屋有七叶一枝花,毒蛇不进家。
常山与草果,摆子无处躲。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见了奶长流。
有人识得半边莲,夜半可以伴蛇眼。
补肾祛风除湿,强身保健最佳。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
有毛能止血,有刺善祛风,肿节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茎黏风湿,中空消水肿,花叶能升散,籽实专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涩可收敛,甘味补气雄,苦寒泻火热,辛辣善温中,咸味能软坚,质重能镇静。
一味丹参药,功同四物汤。
知母贝母款冬花,止咳化痰一把抓。
打得满地爬,离不了祖师麻。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铁脚威灵仙,骨见软如棉。
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身藏杠板归,吓得蛇倒退。
要睡得好,常服灵芝草。
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中药养生小谚语中药养生小谚语“枸杞补身还童年”、“菊花明目治头眼”······这些俗语您都听说过吗?您知道他们都有什么含义吗?您知道还有哪些有关中药的谚语和俗语吗?几个字,一句话,教给您一个中药养生秘诀;一则小故事,让您轻松记住一味中药的功能、效用。
民间流传的中药养生箴言、谚语、俗语,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释其中深刻的医药学道理。
所选的中药材,容易取得,所选的小验方,养生功效明显,具有简单实用的优点。
一、中药养生1. 枸杞补身还童年2. 五味提神又保肝3. 健脾益气用怀山4. 当归补血又通脉5. 人参扶元把气转6. 白术利湿脾胃健7. 八仙长寿熟地填8. 滋补肝肾用续断9. 灵芝能把寿命延10. 泽泻能把血脂减11. 鹿茸又把精血添12. 甘草益气毒气减13. 句话名目治头眼 14. 红枣益气脾胃健15. 蜂蜜润肺气还原16. 红花丹参淤血散17. 三七活血能扩冠18. 山楂降脂血压减19. 头痛天麻与命还20. 杜仲强腰筋骨健21. 茯苓利水治失眠22. 家有刘寄奴,不怕刀砍头23. 一口咽入喉,鲠骨软如棉24. 穿山甲,王不留,产妇服了乳长流25.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26. 不怕到处痛得凶,吃了延胡索就轻松27. 有人识得千里光,全家一世不生疮28.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家有地榆炭,不怕皮烧烂29. 一味单身要,功同四物汤30. 头痛吃川穹31. 宁得一把五加,金玉再多不拿;补肾祛风除湿,强肾保健最佳32. 吃了马齿苋,到老无病患33. 管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一根葱二、药粥与养生1.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2. 若要皮肤好,米粥加红枣3. 头昏血压高,胡萝卜粥好4. 便秘补中气,藕粥很相宜5. 夏令防中暑,荷叶同粥煮6. 欲得水肿消,赤豆煮粥好7. 欲增血小板,花生衣煮饭8. 口渴心烦躁,猕猴桃粥好9. 血虚夜不眠,米粥煨桂圆10. 若要补虚损,骨头与粥炖。
中医宣传谚语"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难听利于人。
" "以草木之道养生,天地之道长寿。
"
"若要身体健康,中医养生最为灵。
"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
"
"食疗养生,草本调理,身体自然健康。
" "身体有病,先补元气。
"
"寒病暖治,热病寒治。
"
"治未病,重在养生。
"
"药食同源,食补为上。
"
"心病还需心药医,药到病除志气高。
" "心宽体胖,药少病远。
"
"三分治病七分养,先治其气后治其病。
" "防病在于调气补血。
"
"用草木调养,携手中医守护。
"
"药食同源,食补益身。
"
"中医治未病,西医治已病。
"
"食补为先,草本为王。
"
"中医养生,草木皆宝。
"
"身体若寒,以热补之;若热,以寒补之。
" "养生先养气,气补身体壮。
"。
中医的谚语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和经验。
这些知识和经验被总结成了许多简洁而深刻的谚语,它们既有实用的医疗指导意义,又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谚语,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精髓。
1. 疾病从口入,药物从口出这句谚语强调了中医对于饮食和药物的重视。
中医认为,许多疾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许多疾病。
这句谚语还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开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 一根草治百种病中医强调了草药的疗效。
根据中医理论,草药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能够治疗多种疾病。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世界上的草药种类繁多,每一种草药都有它独特的疗效和应用范围。
中医通过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为人们解决了许多疾病的困扰。
3. 上二阳下三阴这句谚语体现了中医关于人体阳气和阴气平衡的重要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保持着人体的健康。
阳气负责体外活动,阴气负责体内活动。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中医治疗中要注意调节人体的阳气和阴气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病从口入,寒从足起这句谚语提醒人们要注意饮食和足部的健康。
中医认为,饮食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适当的饮食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同时,足部是人体的第二心脏,通过足底按摩和保暖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功能。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健康和足部保护。
5.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疾病的发展和治疗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展会像山峰一样高大和难以逾越,而治疗过程需要耐心和持久的努力,就像抽丝一样,需要一点一点地进行。
这句谚语提醒人们要坚持治疗,对疾病要有相应的预期和耐心。
6.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中医重视预防,它将许多疾病的成因归结为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因素。
这句谚语告诉人们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良环境的影响,预防疾病的发生。
预防胜于治疗,通过提高免疫力和健康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抵御各种疾病。
趣味中医:这些谚语中蕴含丰富的中医药理知识谚语是古人在长期的治疗实践中将医理的精粹、治病的心得加以总结,用简短的话语表达出来,言简意赅,好学易记,这对于指导中医的学习和临床运用大有益处。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
食,同饲。
五气,不应指臊、焦、香、腥、腐,而应指天之风、暑、湿、燥、寒,因《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
”如果不是与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气,又如何能从鼻窍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呢?可见“天食人以五气”,就是指与人息息相关的呼吸之气。
五味,即饮食物内含的酸、苦、甘、辛、咸之味。
饮食物主要来源于地面种植的五谷,故说“地食人以五味”。
古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最明显地表现在呼吸方面,不可一息停止;地与人的关系,表现在饮食方面,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这五句医学谚语分别见于《黄帝内经》、《难经》及后世医著中,现述如下:“肺为娇脏”,语出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论》。
杨仁斋说:“夫肺为娇脏……易为冷热。
”清代江笔花著《笔花医镜》进一步说:“肺主气,司呼吸……凡声之出入,气之呼吸,自肺司之。
其性娇嫩,故与火为仇;其体属金而畏燥,故遇寒亦咳。
”《黄帝内经》指出;肺合皮毛而主气,最易罹受寒热之邪侵袭,且肺脏娇嫩,过寒过热均不耐受,以寒为畏,以火为仇,偏则为病。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在论述咳嗽时,把肺比做钟,风寒入侵,从外撞击而鸣;火热上炎,也可由内撞击而鸣,由此可见肺脏娇嫩,不耐邪气的侵扰。
“心为火脏”,指因为心和自然界的火属性相同,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气化相通。
《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在天为热,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地为火,在脏为心,在体为脉。
中药的谚语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中药的谚语,那可真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
“家有地榆皮,不怕烧脱皮。
”就说这地榆吧,那可是具有止血、解毒敛疮功效的良药。
记得有次我不小心烫伤了,家里老人赶紧找来地榆皮,捣碎了敷上,嘿,还真就慢慢好了,神奇得很呐!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这句谚语说的太在理了!茵陈这东西,得在特定时间采摘才有药效。
就像咱做事一样,得抓住时机,时机不对,那可就白费力气喽。
我就见过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随便乱采,结果完全没作用,这不就白折腾了嘛!
“知母贝母款冬花,专治咳嗽一把抓。
”一提起咳嗽,很多人就想到这句谚语。
有回我朋友咳嗽得厉害,那真是吃啥药都不管用。
后来找了个老中医,开了含有知母、贝母、款冬花的药,没几天就好多了,你说厉害不厉害!
“认得半边莲,不怕和蛇眠。
”哇塞,这半边莲对解蛇毒可是相当厉害呀。
想象一下,要是在野外遇到蛇,咱知道有半边莲这个宝贝,那心里得多踏实呀!
中药的谚语那真的是太多太多啦,每一句都蕴含着深深的智慧。
这些谚语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小贴士嘛,告诉我们怎么更好地照顾自己,应对各种情况。
它们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呀!咱可得好好把这些宝贝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中药就是这么了不起,这么神奇,你能不喜欢吗?反正我是对中药佩服得五体投地啦!。
民间中医药谚语范文一:《民间中医药谚语的智慧》我相信不少人都听到过许多的民间中医药谚语,这些谚语是我国民间智慧的结晶。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了解的民间中医药谚语,它们并不是单纯的代表着民间医学的某些经验,而是蕴含着中华医学的精华。
谚语一:吃饭易清早,吃饱易晚宵。
这句话是说早饭应吃好而晚饭要少吃。
我国有句谚语“早餐吃得好,午餐吃得饱,晚餐吃得少”,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在早晨,人的胃口好,肠胃的蠕动频率快,食物能迅速地被消化吸收,所以早饭应该吃得好。
而在晚上,人的胃肠系统进入了松弛状态,肠胃蠕动缓慢,如果吃得过饱会给肠胃造成更大的压力,不利于消化吸收,甚至会引起肥胖等问题。
谚语二:早睡早起身体好,不劳不食没人照。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和节制的生活方式。
睡眠是身体恢复的最佳时机,充足的睡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健康,并且从饮食方面来说,饥饿可以促进身体内部代谢,促进体内有益物质的生成,不劳不食自然会让人的身体不舒适。
谚语三:丑人无病,病从口入。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健康与个人生活习惯直接相关。
不良的生活习惯,尤其是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病症。
长期吃不健康的食品会引起脾胃不调,容易引发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过度饮酒抽烟会直接伤害内脏,导致多种疾病;压力过大、不锻炼身体更可能会引起身体的各种病症和精神问题。
总而言之,这些民间中医药谚语不仅代表了民间的传统智慧,也蕴含了第一手的口耳传承。
它们是中华医学传统的精华所在,既要发扬其传统智慧,也要坚持往实用性和科学性方向发展,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和国家的医学事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要点分析:本文的主题是民间中医药谚语及其智慧,其中,文中谈到了中医药谚语的类型和内容;并分别对三个谚语进行了具体论述,阐明了它们所蕴含的健康智慧;最后强调了民间中医药谚语传统智慧的重要性,并提出应该发扬传统智慧,同时更注重实用性和科学性。
用词分析:本文词汇实用,具有普及性,一般读者容易接受,并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
谚语中的中医药理知识分享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出自《素问?六节脏象论》。
食,同饲。
五气,不应指臊、焦、香、腥、腐,而应指天之风、暑、湿、燥、寒,因《素问?六节脏象论》有“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声音能彰。
”如果不是与人呼吸息息相通之气,又如何能从鼻窍而入,藏于心肺呢?又如何能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呢?
可见“天食人以五气”,就是指与人息息相关的呼吸之气。
五味,即饮食物内含的酸、苦、甘、辛、咸之味。
饮食物主要来源于地面种植的五谷,故说“地食人以五味”。
古人认为:天与人的关系,最明显地表现在呼吸方面,不可一息停止;地与人的关系,表现在饮食方面,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这五句医学谚语分别见于《黄帝内经》、《难经》及后世医著中,现述如下:
“肺为娇脏”,语出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论》。
杨仁斋说:“夫肺为娇脏……易为冷热。
”清代江笔花著《笔花医镜》进一步说:“肺主气,司呼吸……凡声之出入,气之呼吸,自肺司之。
其性娇嫩,故与火为仇;其体属金而畏燥,故遇寒
亦咳。
”《黄帝内经》指出;肺合皮毛而主气,最易罹受寒热之邪侵袭,且肺脏娇嫩,过寒过热均不耐受,以寒为畏,以火为仇,偏则为病。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在论述咳嗽时,把肺比做钟,风寒入侵,从外撞击而鸣;火热上炎,也可由内撞击而鸣,由此可见肺脏娇嫩,不耐邪气的侵扰。
“心为火脏”,指因为心和自然界的火属性相同,存在着内在联系,所以气化相通。
《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脏为心,在体为脉。
”自然界的火,可以直接侵袭人体,首先引起心的病变,而心之为病,也多表现为火的偏盛、偏衰。
“脾为土脏”,言脾属土而蓄养万物,故位居中央而灌四旁。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
”又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
“肝为刚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肝为牡脏、肾为牝脏”。
牡,刚之象;牝,柔之象。
《笔花医镜》说:“肝与胆相附,东方木也,其性刚。
”
“肾为水火之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胃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黄帝内经》着重从肾水方面阐述,《难经》则指出肾中元气亦有阴阳之分,肾精乃属元阴范围,属水,还应该有火的一面。
只有“肾水”与“命火”相济,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故说“肾为水火之脏”。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经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指过亢之火,过亢之火能销蝕元气,使元气衰弱,故为病理之火。
少火,指平和之火,平和之火能饲养元气,使元气亢盛,故为生理之火。
《类经》指出:“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平和则气乃壮。
”
“壮火食气”,指阳气过亢,火热耗气,使正气衰弱。
火邪伤于人多见高热,或恶热、烦渴、汗出、脉洪等,这是由于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液耗伤。
临床上除上述症状外,多伴有口渴、喜饮、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伤津耗液的病理现象。
再则在临床上治疗疾病时,过于使用辛热燥火之品,也可耗伤元气,故说“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指生理之火、平和之火,有滋生元气,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少火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脏腑的作用,是为人身之阳气。
例如,肾阳虚弱,就易造成命火不生脾土,而引起脾土虚弱。
《医学正传》说:“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真阳,壮则烧灼乎元气。
”这就具体指出了“少火”和“壮火”的不同功用。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灵枢?营卫生会篇》。
书上说:“血者,神气也,故血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意思是,血液耗损过度的人,不宜再去发汗。
汗出过多的人,也不可再耗损其血。
“夺血者无汗”,指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汗血皆同源。
所以《伤寒论》认为亡血者、失精者、衄者、疮者皆忌重剂发汗之品,就是本“夺血者无汗”之理而来。
“夺汗者无血”,指出汗过多,或者津液耗损的病人,不要再伤其血分,因津液皆源于血液,否则,必然加重病情。
成无己注《金匮》时说:“水竭则无血。
”若汗出过多的病人,再度使用刺血疗法或投以伤血之剂,必然会引起伤津脱液之变。
【脏寒生满病】
“脏寒生满病”,这句医学谚语出自《素问?异法方宜论》。
经说:“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也。
”由此说明,北方高寒地带杀厉之气损伤内脏,易成胀满之病。
治以火灸之法,宜用温阳祛寒之品。
鼓胀之病亦属满病,其症多表现为腹部胀大,绷急如鼓,自觉胀满。
鼓胀腹满的原因很多,但“脏寒生满病”则主要是说寒胀之症、水臌之症等。
凡阴症必寒,寒症多虚,若因谷食不化,小便不利,脾之阳气不能运化水湿,浊阴不降,累及肾阳受伤,阻于肺所主之皮里膜外,肺卫之阳气皆伤,水气不得发越,则形成胀满之病。
可见“脏寒生满病”之病理仍然关系到肺、脾、肾三脏,其病发于中年以上,由日积月累而来,其症必有虚寒之候,其治必用温阳之法。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两句医学谚语出自《黄帝内经》。
有胃气则生,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经说:“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
”无胃气则死,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经说:“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
”由此可见,人体以胃气为本。
胃气的强弱,关系到人体的盛衰;胃气的有无,更关系到人体的生死。
所以,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胃气来推测疾病的预后。
原文有两种含义:一是人体在疾病中,如脉弱以滑,则是有胃气的表现,疾病治疗就比较容易。
二是正常人的脉象是受气于胃的,所以有胃气的脉称之为常脉,人的脉象如果没有胃气,说明病情比较严重,治疗就较难。
故《望诊遵经》说:“诊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