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3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及以上水平
- 格式:pdf
- 大小:57.10 KB
- 文档页数:1
长江大学科研机构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了规范科研机构管理,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汇聚学术人才,推动科研创新机制体制改革,从而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推动学校学科建设,根据中央和湖北省有关文件精神,以及《长江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长江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长大校发[2011]2号文)的有关规定和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科研机构的类型1、科研机构分为四个层次: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系、部)级。
其中,校级和院(系、部)级科研机构统称为校内科研机构,包括学校正式发文成立的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研究所、研究室、实验室等。
2、科研机构按其管理体制分为两类:(1)直属的科研机构:是指学校直接管理的科研机构,主要包括国家级、省部级和部分校级科研机构(跨学院的科研机构)。
(2)挂靠的科研机构:是指挂靠学院(系、部),由院(系、部)进行管理的科研机构,包括院(系、部)级科研机构和部分省部级、校级科研机构。
3、科研机构的命名:(1)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按其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命名。
(2)校级科研机构命名为“长江大学×××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院(系、部)级科研机构命名为“长江大学×××研究所(研究室、实验室)”。
研究中心(研究所、研究室)侧重于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
工程中心侧重于搭建产业与科研之间的“桥梁”,开展新技术及其工程化等成果研究,推进成果转化。
实验室侧重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
(3)与校外合作单位联合建设的校内科研机构命名为“长江大学—×××(合作单位名)×××联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研究所、实验室)”。
二、科研机构的设立1、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的设立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条件,从校级及以上的科研机构中择优推荐申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设立。
长江大学2023年将进入“双一流”大学,真的吗长江大学2023年将进入“双一流”大学日前,长江大学召开干部教师大会。
会上,长江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平指出,长江大学要在2025年进入一流学科,这也是长江大学对“双一流建设”正式给出明确的时间点。
王建平重点强调:“要下决心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取得一流高校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要坚定信心,敢于梦想。
一定要争取今年进入重点建设学科行列。
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接近实现一流大学的目标;要善作善成,重点突破。
我们一定要在2025年进入一流学科。
要尽快在重大人才、重大奖励、重大平台等方面尽快实现突破。
”众所周知,湖北高校云集,有7所211大学,并且这7所211大学都入选了双一流高校。
但,尴尬的是,这7所也是湖北全部的双一流高校。
与四川、江苏、广东包括隔壁的2个省河南和湖南都有省属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的是,湖北省属高校为0所!针对这种情形,在年前,湖北省召开了湖北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工作推进会。
会上,湖北省副省长邵新宇强调,要按照“一流理念、一流规划、一流人才、一流平台、一流成果、一流机制”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一流学科培育行动,力争2025年2所以上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湖北省将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省属高校一流学科建设,建设期内以“赛马”制方式,将建设成效不突出的重点建设学科调整为培育建设学科,将工作力度大、进展快、成效显著的培育建设学科纳入重点建设学科,将工作进展慢、成效不明显的培育建设学科调出建设范围。
对于长江大学进军“双一流”的目标,长江大学的所在城市荆州市也是给了有力的支持,荆州市相关领导明确表态,全力支持,全力服务,助力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
2021年,荆州市市长周志红表示,长大在荆州,就是荆州的大学,是荆州高教的龙头,是荆州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地,荆州市要全力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
2022年,荆州市委书记吴锦强调,要主动对接、主动作为,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全力支持长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确保学校早日跻身国家“双一流”高校行列。
附件3:长江大学科研工作考核量化细则一、科研项目申报与立项(单位:分/项)说明:①申报与立项均只计长江大学为第一主持单位的负责人。
②科研项目报出指由学校科技处组织报出。
③省级教研项目报出与立项参照省部级科研项目执行。
二、科研经费YAK其中:Y —科研经费量化分,A —年度内个人实到科研经费(万元), K —每万元科研经费分值。
根据科研经费项目来源不同K 取值如下:说明:横向项目经费不参加奖励性绩效分配。
三、学术成果 (一)论文11110y k mx其中:y 1—论文分值;k 1—论文权重系数;m —排名的分配系数(见附表);x1—署名(指署本人名字,下同)的同权重、同排名的论文篇数。
论文权重系数(k1)(二)专利1、专利申请22215y k mx其中:y 2 —专利申请分值; k 2—专利权重系数;m —排名的分配系数(见附表);x 2—署名的同权重、同排名的专利数。
专利权重系数(k 2)2、获得专利授权后追加的分数(分/项)(三)成果鉴定与奖励(包括教学、科研成果) 1、鉴定成果(含审定品种、新产品、制订标准)33320y k mx其中:y3—鉴定成果分值;k3—鉴定成果权重系数;m —排名的分配系数(见附表);x3—署名的通过鉴定(或验收)的同权重、同排名的成果数。
鉴定成果权重系数(k 3)2、成果奖申报(单位:分/项)说明:只计长江大学为第一主持单位或者第二主持单位的负责人。
3、获奖成果44460y k mx其中:y4—获奖成果分值;k4—教学、科研成果奖权重系数;m —排名的分配系数(见附表);x4—署名的同权重、同排名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奖数。
说明:①对国家级奖励,学校排名第二及第三的,特等k 4=60,一等k 4=40,二等k 4=20;学校排名第四及以后的,特等k 4=50,一等k 4=30,二等k 4=15。
②其它级别奖励,学校排名第二及以后的,k 4值按学术成果署名人员(单位)排名分配系数折算。
[学者简介]曾磊一、基本情况曾磊:男,1979年9月出生,讲师,工学博士。
2001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建筑工程专业,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习,获防灾减灾及其防护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和结构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2008年7月至今任教于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
二、主要讲授课程(1)混凝土结构设计,本科生专业课程(2)工程项目管理,本科生专业课程(3)防灾工程学,研究生专业课程(4)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研究生专业课程(5)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三、目前承担科研课题(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异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参与(2)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人才项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破坏准则研究,主持(3)湖北省建设科技研究项目,基于粘结性能的再生骨料混凝土高性能化应用研究,主持(4)长江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地震损伤演化及失效机理,主持四、主要获奖情况(1)陕西省高等教育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2)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2008(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2008五、专利申请一种用于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混凝土,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041959.5六、论文发表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3篇,EI收录2篇,ISTP收录4篇,中文核心4篇。
以第二、第三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其中EI收录4篇, ISTP收录5篇。
(一)教材《组合结构设计原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本人参编约6万字。
(二)主要论文[1] 曾磊,许成祥,郑山锁,吕营.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恢复力模型,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09,31(s)(中文核心)[2] 郑山锁,曾磊,孙庆刚,吕营,王沛钦.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建筑结构学报,2008,29(3)(EI收录)[3] Shan-Suo Zheng, Lei Zeng et al.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n mix proportions of HSHPC applied to SRC composite structur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Simulation and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2008, 2(3)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4] 曾磊,许成祥,郑山锁.考虑高强度混凝土脆性影响的型钢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建筑结构,2010,40(4) (中文核心)[5] 曾磊,许成祥,郑山锁.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32(2) (中文核心)[6] 曾磊,许成祥,郑山锁,查春光.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节点承载能力试验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10) (中文核心)[7] 曾磊,查春光,郑山锁.基于混合惩罚函数法的型钢混凝土框架柱优化设计,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36(2) (中文核心)[8] 曾磊,郑山锁,查春光. 型钢混凝土矩形截面梁优化设计.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07, 39(s)(EI收录)[9] 曾磊,郑山锁,吴敏哲,车顺利,张亮,邓国专.适用于型钢混凝土结构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及其力学性能分析.建筑结构学报,2006, 27(s)(EI 收录)[10] Lei Zeng, Shan-suo Zheng, Shunli Che, Optimum design of SRC frame beams based on bond-slip theory. The 10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for Young Experts, Changsha, China,2008(ISTP 收录)[11] Lei Zeng, Shansuo Zheng, Peiqin WANG. Crack pattern of steel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and high performance frame joints.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eel, Space & Composite Structures, 14-15 Oct, Beijing, China(ISTP收录)[12] S.S. Zheng, L. Zeng, L. Li, S.L. Che, L. Zhang. Seismic damage model for steel reinforced high strength and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frame joint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2007,Vols.(EI收录)[13] 曾磊.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索. 高等建筑教育, 2009, 4[14] 曾磊. 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在土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高等建筑教育, 2009, 6电子邮件:zenglei28#[学者简介]陈娟姓名:陈娟性别:女出生年月:1980年9月职称职务:讲师最后学位:博士学习和工作简历:1998.9~2002.7湖北农学院城镇建设系土木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2.9~2005.7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材料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9~2008.6武汉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社会兼职:无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为水泥混凝土材料、钢管混凝土结构;主讲本科生课程,《钢结构基本原理》、《钢结构设计》科学研究及学术成果:公开发表论文11篇,其中ISTP、EI收录2篇。
长江大学拟进行表彰的“2017年度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清单附表一2017年度“国家科学基金先进集体”获奖单位
附表二2017年度“科研经费总量先进集体”获奖单位
附表三2017年度“科研经费增幅先进集体”获奖单位
附表五2017年度“高级别科研平台建设奖”获奖单位
附表六2017年度“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贡献奖”获奖个人
附表七2017年度“知识产权贡献奖”获奖个人
备注:括号里面的数字为排名。
附表八2017年度“科研成果获奖贡献奖”获奖个人
备注:括号里面的数字为排名。
附表九2017年度“艺术体育类成果贡献奖”获奖个人
附表十2017年度“学术专著贡献奖”获奖个人
附表十一2017年度“科研经费贡献奖”获奖个人
附表十二2017年度“社会服务贡献奖”获奖个人
备注:括号内数字表示排序
附件十三2017年度“高级别论文贡献奖”获奖个人。
长江大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加快我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规范和加强我校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平台是组织科学研究、聚集和培育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其主要任务是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我校学科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开展创新性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第三条科研平台是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是科学研究的组织机构,包含各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工程)中心、研究基地(院、所)等。
学校分为四个层次的科研平台,即国家级、省部级、校级和院(系)级。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校级及以上层次科研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第二章科研平台的建设第一节管理职责第五条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是学校科研平台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领导机构,主要职能是:1.制定学校科研平台发展规划;2.科研平台的立项审批、经费投入、检查评估和验收等;3.聘任科研平台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科研平台主任;4.指导科研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5.遴选、推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第六条科学技术处是学校科研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主要职能是:1.组织科研平台的立项评审、检查评估和验收;2.审核科研平台的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3.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的管理和建设过程的监督;4.负责科研平台的年度考核;5.协调解决科研平台建设中出现的重大问题;6.组织申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
第七条科研平台所依托的院(系)主要职能是:1.组织科研平台的立项申请;2.提供科研平台建设的配套条件和后勤保障;3.落实科研平台的人员配备;4.组织做好科研平台检查评估和验收等相关工作;5.遴选、推荐科研平台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和科研平台主任;6.对科研平台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并计入本单位的年度考核。
第八条科研平台负责人的主要管理职责是:1.编写科研平台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2.负责科研平台建设的具体实施;3.编写科研平台的年度报告、检查评估报告;4.制定科研平台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
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08.15•【字号】荆政办发〔2020〕20号•【施行日期】2020.08.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荆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荆州开发区,纪南文旅区,荆州高新区,市政府有关部门: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020年8月15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措施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全市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制定以下措施:一、进一步谋划和推进创新项目建设(一)大力谋划、积极争取中央、省创新项目。
对接中央支持湖北发展一揽子政策,紧盯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中央、省科技重大专项,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石油科技、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谋划创新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库,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
实施“科技助力经济2020”“百城百园”行动、揭榜制科技项目等中央、省重点专项。
每年争取中央、省创新项目资金不低于全省份额的10%,将向上争取项目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二)优化实施市、县两级科技计划项目。
持续推进科技计划项目改革,建立市、县两级科技研发计划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聚焦智能制造、石油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统筹实施市、县两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政府国资委、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各县市区政府、功能区管委会)二、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动力(三)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
长江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我校科学研究工作,凝聚人才,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全面提升我校科研水平和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科研创新团队每三年评选一次;第二章基本条件第三条创新团队一般应以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为依托,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相对稳定的研究群体一般不少于5人及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第四条科研创新团队应具有合理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团队主要成员应由本校教师组成,鼓励跨学院、跨学科构建科研创新团队;第五条科研创新团队近三年至少应承担或完成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项人文社会科学类2项;工科科研项目经费到帐超过200万元、理科超过5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超过10万元;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近三年人均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在1篇含以上创新团队中的成员为第一作者,有省部级成果奖2项含以上;人文社会科学类团队,近三年有省部级成果奖1项含以上,且有1篇论文被SSCI、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或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第六条团队学术带头人应为具有正高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副高级职称的教师,近三年至少主持一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者二项省部级科研课题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的第一完成人,同时应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创新性学术思想,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精神及凝聚力;第三章审批程序第七条创新团队由学术带头人提出申请,学院推荐,科技处审核;第八条科技处根据通过审批的创新团队的研究领域,组织召开相应学科专家论证会;专家委员会主要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根据需要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参加论证;专家根据创新团队的申报材料和现场答辩情况对团队研究方向的先进性、人员构成的合理性、预期目标的可行性以及科研的基础条件、科研环境进行评议;专家论证会应提出是否同意建立创新团队的结论性意见;第九条对通过论证的创新团队,根据专家论证意见修改建议书,报学校审批,审批通过后,进行公示,如无异议,正式公布获资助的创新团队名单,并签团队建设任务书;第四章支持方式第十条创新团队的资助经费纳入学校预算;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资助20万元,人文社会科学类团队资助10万元;第十一条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应在各方面给予创新团队支持,创新团队应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开辟经费渠道,在竞争中发展提高;第五章组织与管理第十二条创新团队实行学术带头人负责制;第十三条创新团队在接到批准的第一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签订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任务书;第十四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执行期为3年,执行过程采用“2+1”的阶段预考核和最终验收模式进行;建设期第一年,团队向专家及教师公开汇报工作开展的情况,第二年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考核,第三年进行验收;第十五条创新团队每年须填写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年度进展报告,经所在院系学术委员会审查、签署意见后于每年12月15日前报送校科技处;第十六条创新团队应加强对国内外学术交流,建立自己的网站,在建设期每年应至少组织或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第十七条创新团队依托单位应高度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在科研条件、科研时间、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提供切实的保障,并对团队建设任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团队负责人因故不能继续履行职责,依托单位应及时报告科技处,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处理意见;第十八条在执行期内升格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终止本计划资助而自然转为相应的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已资助的经费仍可继续使用;第六章建设目标与考核第十九条创新团队的主要任务是产出原创性的重要科研成果;承揽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优秀的中青年创新人才;第二十条创新团队三年建设期内的具体考核目标如下:A、自然科学类创新团队:至少取得以下内容中的四项①实际到账经费工科不少于400万元,理科不少于100万元;②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科技成果奖1项含,或获省部级三等以上科技成果奖2项含团队成员必须是第一完成人;③团队人均发表被SCI、EI、ISTP等收录论文在2篇含以上团队成员为第一作者;④团队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项,或实用新型专利5项;⑤团队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国家进步奖等;⑥团队获准为省部级及以上创新团队创新群体;⑦团队依托、支持的学科或基地被新增批准为一级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或被新增批准为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被新增批准为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B、人文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至少取得以下内容中的三项①实际到账经费不少于20万元;②承担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③发表论文被SSCI、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重要期刊收录2篇含以上,或在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含以上;④团队依托、支持的学科或基地被新增批准为一级学科学士学位授予点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或被新增批准为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或被新增批准为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研究基地等;第七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由负责解释;。
朱业宏导师简介朱业宏:男,1962年11月生,湖北仙桃人。
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长江大学党委书记。
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及教学工作。
科研成果: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1部。
主持及参与石油企业新技术应用研究和企业创新管理研究项目近30项,获省、部级及中国石化行业协会科级奖励多项。
兼任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会员,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白宗新导师简介白宗新:教授,硕士,湖北洪湖人,中共党员,硕士生导师,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评价、大学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研究。
科研成果:主持和参与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近10项。
在国内核心期刊、CSSCI源刊以及其他公开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CSSCI收录3篇。
获奖情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教育部职成司课程开发成果二等奖1项。
陈竞蓉导师简介陈竞蓉: 教育学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教育科学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陶行知研究会理事。
主讲课程:《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等。
主要研究方向:中外教育史、教育原理科研成果:先后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编丛书(三卷本)1套,主编“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部,公开发表论文近30篇。
主持省级科研课题2项,参与主持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多项。
获湖北省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荆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获奖情况:曾获得长江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学生最喜爱的老师等荣誉。
胡成功导师简介胡成功:研究员,硕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其它省级课题2项。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文摘报》等报刊转载、摘登5篇。
获奖情况:研究成果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湖北省第四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参与者完成的教学研究项目获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
长江大学关于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意见长江大学组建初期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决心用20年左右时间跻身全国高校百强。
十年来,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已基本实现了前两步的战略目标:获得了博士授予权、取得了教评优秀、建成了**基地、入选了“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了省部、省企共建高校等,办学实力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学校进入了第三步发展战略关键阶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实现学校发展第三步目标,现就深化学校内部改革提出如下意见:一、改革的意义与指导思想(一)改革的意义。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内涵式发展。
长江大学通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雏形。
但是,学校存在着人才质量不高、学术水平不高和办学效益不高的现实,与我们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实现百强高校的梦想还有很大差距。
为此,实施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激发院系办学活力,增强教师创新动力,就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积极探索地方高校现代大学制度,以百强长大为战略导向,以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提高质量与水平为核心,践行“长大长新”校训,形成“尊重学生,尊敬学者,尊崇学术”的浓厚氛围,力争将学校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
(三)改革目标:建立符合长江大学校情的现代大学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将学院办成实体;以改革促进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四)改革内容:理顺学校内部治理结构,转变机关职能;管理重心下移,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实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事制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
长江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长江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为让大家了解长江大学硕士学位是如何授予的,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长江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全文如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修定本工作细则。
第二条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和授予专业学位的领域,应是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和授予专业学位的领域。
第二章硕士学位第三条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硕士生),通过硕士学位课程考试和学位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硕士学位。
(一)在本学科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第四条硕士学位的考试课程和要求:(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要求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三至四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要求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三)一门外国语,全日制毕业研究生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在职研究生要求通过国家相应的英语水平考试,能熟练地阅读和笔译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能写作论文摘要;(四)圆满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了所属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
我校硕士生学位课程及其它课程考试结合培养计划安排进行。
第五条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条件:(一)按培养计划要求修完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圆满完成个人培养计划,达到了所属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二)在校期间达到《长江大学申请硕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的基本要求。
(三)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达到硕士学位学术水平;(四)全日制毕业研究生英语水平要求1、全日制毕业研究生按百分制计算(满分为710分的按对应系数折算),非英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成绩要求在55分及以上,英语专业的毕业研究生应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八级考试且取得合格证书;2、对英语成绩达不到要求,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授予硕士学位:(1)考取博士研究生;(2)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SSCI检索收录1篇及以上者,作者单位署名为“长江大学”;(3)获得1项已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有专利证书,且排名前三位)或为实用新型专利第一发明人(有专利证书);(4)获得1项与所申请学位的学科专业相关的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有获奖证书,且排名前五位)。
长江⼤学教育学院相关推荐长江⼤学教育学院 长江⼤学教育学院的前⾝为成⽴于2001年的教育科学系,学院负责长江⼤学教育学、⼼理学学科建设及相关专业的⼈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负责全校师范⽣的教育学、⼼理学、学科教学论的教学组织、师范技能训练及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负责预备役军官“三战”培训与研究⼯作,并培育、发展相关学科;承担“国培计划”的'实施、学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等⼯作。
长江⼤学教育学院简介 长江⼤学教育学院现有⼼理学系、教育学系、学前教育系三个教学系。
建有⼼理学实验教学中⼼、⼼理健康教育中⼼、图书资料室。
设有长江⼤学预备役部队⼼理教育训练研究中⼼、长江⼤学教师教育研究中⼼、长江⼤学预备役军官培训中⼼。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6⼈,其中专任教师32⼈,兼职教师14⼈;教授15⼈,副教授10⼈;硕⼠⽣导师21⼈;博⼠11⼈。
专任教师中有2⼈获曾宪梓教育基⾦奖,2⼈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1⼈被确定为湖北省新世纪⾼层次⼈才⼯程第三层次⼈选,有14⼈次获长江⼤学优质教学奖。
学院现设有应⽤⼼理学、教育学、学前教育3个本科专业;教育学⼀级学科硕⼠点;教育学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建有3门校级精品课程。
现有全⽇制在校本科⽣712⼈,研究⽣63⼈。
学院⼼理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室⾯积373M2,实验仪器设备213台(件),仪器设备总值248.7万元。
已购置⽤于教学及科学研究的脑电事件相关电位仪和眼动仪,建有团体⼼理咨询室。
图书资料室有专业学术期刊50种,专业图书近6500余册。
学院建有10余个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与荆州市司法局、沙市中学等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近五年来,教师共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4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项⽬5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3项,教育部⼈⽂社科研究项⽬3项;出版专著、教材30部,参编教材1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264篇,其中核⼼期刊论⽂84篇。
逐步形成了⾼等教育学、教育⼼理学、⼼理咨询与⼼理辅导、教师教育、预备役部队⼼理训练、课程与教学论等稳定的科学研究⽅向。
长江大学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研究生学院2006年8月学校简介长江大学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学校位于长江中游的历史文化名城—荆州市。
是湖北省属高校中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全的综合性大学,是湖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
长江大学校园占地面积3338亩,校舍建筑面积107.99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7亿元,馆藏图书249.0万册,长期订有3000多种中外文期刊,并拥有20余个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校图书馆建立了馆际互借关系。
学校拥有大型现代化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田径场、游泳池以及三级甲等教学医院。
学校现有专职教学科研人员1800余人,其中教授245人,副教授78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851人,其中博士195人;“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7人,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9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湖北名师5人,聘请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一批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学校拥有3个博士点,46个硕士点,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80个本科专业,覆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全日制研究生,普通本、专科生和外国留学生40000余人;拥有2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88个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其中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2002~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学校“矿产普查与勘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2个学科在全国同类学科排名中位列前10名;学校在石油科学与技术、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研究、荆楚文化研究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余维初余维初,男,生于1965年10月,现为长江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自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钻井完井过程中油气储层保护和井壁稳定性的应用基础理论以及评价方法、评价仪器以及评价标准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在我国相关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
由余维初主持完成的“渗透率梯度测试仪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成果1997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该成果在我国建立一整套用于石油勘探与开发、油气层保护新的评价手段、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相关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还使得其在理论和实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其实验研究结果对油气田勘探与开发方案的科学决策、油气田的发现、提高油井产量、延长油田的开发周期以及保护油气层领域的基础科学理论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成果主要完成人研究完成的“化学固壁与保护油气储层的钻井液技术及工业化应用”研究成果200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
三年来,已在新疆、辽河、吉林、大港等油田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据不完全统计,推广应用6621口井,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59.8亿元人民币,在复杂地层钻井效果更加显著,全面提升了我国钻井液和储层保护技术在国内外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确保安全和优质高效钻井、提高油气井单井产量与降低"吨油"成本、保护油气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发的高端仪器及精细化工产品形成了产业集群,社会效益巨大。
另外,余维初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计11项,3项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取得国家专利11项,其中包括2项国家发明专利,同时又申请了9项国家专利(含4项发明专利),这些研究成果都在全国各大油田得到大面积的使用,在油田的科研与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油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还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长江大学三级岗位申报条件(二)三级岗位1.基本条件申报三级岗位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教书育人业绩显著。
承担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及指导工作,教学效果良好;负责博士点、硕士点的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稳定的以本人为核心的教学或科研团队,主持(或作为骨干成员参加)本学科领域重点和前沿的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项目,取得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2.可直接申报的条件(任现职以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或“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及以上人选,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或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或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或省级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2)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前七名或二等奖的前五名;或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科技成果推广、社会科学成果奖等五项奖励(以下简称“省部五项奖励”)一等奖的前三名、二等奖的前二名;或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前三名、二等奖的前二名,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前二名;(3)省部级及以上劳动模范或先进工作者;(4)符合二级岗位可竞聘申报条件者。
3.可竞聘申报的条件(任现职以来)-1-聘任正高级职称满12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满8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二者、满5年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三者可申报竞聘三级岗位:(1)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或二等奖的获得者;或省部五项奖励一等奖的前六名或二等奖的前三名;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的前二名;(2)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3)国家教学质量工程项目负责人(含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团队、国家双语课程、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国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区);(4)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前四名或二等奖的前三名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等次优秀的前二名;(6)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前四名、二等奖的前三名;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前三名或二等奖的第一名;(7)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前四名或二等奖的前三名,或三等奖的第一名;(8)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的前四名或二等奖的前三名或三等奖的第一名;(9)文化部主办的每五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或每四年一次的全国音乐大赛或每三年一次的全国舞蹈大赛等比赛的金奖(一等奖)的前四名、银奖(二等奖)的前三名;或国家有关部(委)与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国家级专业协会联办的全-2-国性美展或全国性音乐、舞蹈大赛等比赛的金奖(第一名)的前三名、银奖(第二名)的前二名;(10)中国新闻奖的前三名,或湖北新闻奖的第一名;(11)以第一作者在SCI一区或SSCI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2篇以上;(12)主持过1项国家级或5项省部级科研、工程技术推广项目,并经省部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13)以第一完成人获得3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被开发转化且年产值4000万元以上;(14)主持育成省级及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动物新品种1个或植物新品种3个以上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15)研究项目成果被国家有关部委采纳、推广应用并产生重大影响,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