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心理学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 格式:doc
- 大小:138.00 KB
- 文档页数:23
第六章青少年道德心理一、填空题1.道德是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行或道德、操行等等。
2.“四要素论” 将道德的心理成分区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感情、道德意志和四个成分。
3.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的认识。
4.道德认识包含:、、、等方面。
5.道德感情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力量,它能令人悔悟自新,保持优秀的行为。
6.道德意志表此刻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与的力量。
7.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8.道道德为包含道道德为和道道德为。
9.在道德构造中,道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一致体中。
10.在外国道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和班杜拉的是最具代表的两种理论。
11.皮亚杰归纳出一条小孩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从到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区分为、、、公正阶段等四个阶段。
12.依据皮亚杰的见解,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小孩达到,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互相尊敬和的基础上拟订的。
13.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的理论和方法,并创办了不停完美的。
14.柯尔伯格发现道德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跟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为道德不过是社会进行道德结果的传统看法。
15.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良为。
16.理论最先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 世纪 60 年月提出的。
17.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道德发展的参数作为道德质变的依照。
它们是、、、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别。
18.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靠于的掌握、确实立和的发展三个维度。
19.内化了的道德看法是的道德看法,并内化为自己的,成为进行道德评论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20.道德信念的形成使青少年的道道德为更拥有和。
21.中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理想、理想和理想等三种水平。
22.道德感情从形式上分,主要有三类:、和的道德感情。
23.伦理性的道德感情拥有清楚的和明确的及较强的。
24.人们在达成特定的道德任务时,往常都是在道德动机的驱遣下,将某些必需的行为和组成必定行为模式。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教学目标: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理解品德的含义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培养良好品德和矫正不良品德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一)品德的概念(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所属范畴不同反映的内容不同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三)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迄今为止,人们在对品德心理成分的划分上意见并不一致。
影响较大的是“四因素论”,它将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大部分都持这种观点。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它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这种体验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
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根据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同,大体上分为唯知派和行为派,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复杂性;整体性;历时性与共时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第二节品德的发展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7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2、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我国近代才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上对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心理一、填空题1.品德是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2.“四因素论”将品德的心理成分划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四个成分。
3.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的认识。
4.道德认识包括:、、、等方面。
5.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6.道德意志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与的力量。
7.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
8.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和道德行为。
9.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统一体中。
10.在国外品德发展的研究中,皮亚杰、柯尔伯格的品德发展和班杜拉的是最具代表的两种理论。
11.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从到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公正阶段等四个阶段。
12.根据皮亚杰的看法,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相互尊重和的基础上制定的。
13.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系统地扩展了的理论和方法,并创立了不断完善的。
14.柯尔伯格发现道德能力是内在于个体身上,并随着个体的成熟而发展,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认为品德仅仅是社会进行道德结果的传统观点。
15.柯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
16. 理论最初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17.林崇德确定了六个方面品德发展的参数作为品德质变的依据。
它们是、、、量变与质变及个体差异。
18.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依赖于的掌握、的确立和的发展三个维度。
19.内化了的道德概念是的道德概念,并内化为自己的,成为进行道德评价和指导自己言行的标准。
20.道德信念的形成使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更具有和。
21.中学生道德理想的发展经历着理想、理想和理想等三种水平。
22.道德情感从形式上分,主要有三类:、和的道德情感。
23.伦理性的道德情感具有清晰的和明确的及较强的。
24.人们在完成特定的道德任务时,通常都是在道德动机的驱使下,将某些必要的行为和构成一定行为模式。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本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
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人们依据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
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
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
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本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
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人们依据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
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
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
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3.品德与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谐的发展而制定了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正是这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赋予了道德的力量。
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的需要。
个人为了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社会所接纳,就必须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协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性需要(归属、交往与尊重的需要)促使人们的自觉地按照道德要求发展与完善自我品德。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他们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品德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在社会道德舆论的熏陶和道德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因此,社会道德风气的发展变化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品德面貌的变化,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前提。
可以说,离开了社会道德,品德就无从谈起。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风气。
某些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品德可以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对社会风气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离开了社会中具体人的道德品质表现,道德就只能成为无实际意义的行为规范了,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更谈不上发展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德是道德的基础。
总之,品德和道德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伦理学、社会学研究社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个体品德不能脱离一定的道德环境和规范,心理学对个体品德的研究成果反过来又丰富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促进了社会道德的发展。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研究品德的心理结构,有助于人们了解品德的心理实质,为有效地进行品德教育与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
品德的心理结构非常复杂,它是由多种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综合结果,是多层次、多水平的有机统一整体。
下面,我们将分三个步骤进行探讨。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迄今为止,人们在对品德心理成分的划分上意见并不一致。
影响较大的是“四因素论”,它将品德分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
我国近年来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大部分都持这种观点。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如学生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公物和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都有了较好的了解和理解,就表明他们的道德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道德认识包括:道德观念(即道德表象)、道德概念、道德信念、道德评价等方面。
其中,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信念的形成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一般地说,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或是他人、本人的行为,凡是符合自己的道德认识或自己所维护的道德观念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例如,我们对英雄模范人物产生敬佩之情,对损人利己的人产生厌恶的情感,对自己的舍己为人的行为感到欣慰,对自己的过失言行感到羞愧等等。
可见,道德情感是一种自我意志监督的力量,它能使人悔过自新,保持良好的行为。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既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它体现在实现道德目标过程中的支持与控制行为的力量,象有的学生长年帮助走路困难的同学上学就是意志支持的结果。
道德意志还能使人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不以外界环境为转移,始终坚持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的作用就在于发动与既定目的相符的行动,制止与既定目的相悖的行动。
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三个阶段。
4.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指一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动。
它是品德的外显成分,是实现道德动机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习惯并无本质的区别,只是在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了道德的性质。
道德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实现道德目的,它将指导道德行为做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事情,不致于好心办坏事。
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着人的道德行为,使其贯彻始终,经过多次反复和实践,便形成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品德形成的客观标志。
例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因此,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及其习惯,才使学校的品德教育具有社会价值。
(二)品德心理成分的交互作用在品德结构中,品德的四种心理成分是处在一个互动的、开放的统一体中。
它们的发展虽然是有阶段性的,但严格地说,它们是不能单独地割裂开来的,而是互为前提、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
一般来说,道德认识是品德心理结构的思想基础,是道德情感产生的依据。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在一定的情境下,道德情感的激发又会促进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
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和交融的结果就产生了道德动机。
道德动机是一股内部动力,推动个人产生道德行为,它驱动人以道德意志来实行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换句话说,道德意志只有支配道德行为的实现才具有其意义。
道德行为是道德认识、情感和意志的具体表现和外部标志。
道德行为习惯是在道德知、情、意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掌握行动技能与养成习惯的途径中形成起来的。
道德行为的一个客观特征是其行为后果的直接现实性,亦即道德行为的结果是客观的。
因此,道德行为是品德一个循环中的终末环节,也是更高循环中的依据和基础。
道德行为既可使道德知、情、意得到检验,又可以加深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
以上我们可以看到,品德的四种基本成分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密不可分的。
如果某一成分有所偏离,就会相互削弱,影响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
如果对道德观念认识不清,那么知、情、意、行就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如果道德情感体验不深,就会缺少推动道德行为的力量;如果意志不坚定,道德信念就会动摇,情感也不易控制;如果不重视对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就可能使学生言行脱节,产生只会说不会做的情况。
因此,品德的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
根据对品德结构中诸因素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不同,大体上分为唯知派和行为派,他们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唯知派认为人的品德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和智力与道德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他们认为大部分不道德举动,都是由于愚昧无知,由于缺乏对各种事物的健全概念所形成的。
因此,他们重视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强调伦理性的谈话,讲解系统的道德知识,但却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因而可能使学生产生言行脱节的现象,即儿童对道德标准和规范说得很清楚,但往往不去遵守。
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甚至整个人格都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的最终产物。
因此,强调只有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
因此,他们重视行为训练、环境因素、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客观条件对品德行为的影响,而忽视了让学生懂得道德行为的依据。
这将会导致学生在道德评价中是非不明、道德行为的原则性与灵活性以及道德行为的迁移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在道德行为中还会出现盲目的行动,有时甚至会出现“好人办错事”的情况(如帮助坏人,对敌人“诚实”等)。
品德结构中的心理成分不但是交互发展的共同体,而且它是和外部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
在品德的心理结构中,哪一种成分是核心,占主导和支配地位,这取决于主体与情境、事件的性质及完成事情的难易程度。
品德的核心是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着的。
品德的发生、发展不是服从于线性决定说,而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
同一种行为可能同多种道德认识与情感发生联系,道德认识与情感同行为之间的联系也可能存在着种种冲突。
总之,品德的结构是发展变化的,它是主体与外界环境双向互动、相互开放的运行关系。
(三)品德心理结构的特征1.品德心理结构的复杂性品德的心理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它是多维度、多形态、多层次、多水平、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一种道德行为的实现往往依赖于多种心理因素及外界环境。
社会生活,特别是道德本身所存在的矛盾,反映在人的头脑中常常表现为情感、动机内部及与行为之间的种种冲突。
品德的发生、发展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的。
对品德心理结构复杂性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至少可以告诉教育者在品德的评价和品德教育中切忌过于简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