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不是修出来的》(詹婉园)-中华讲师网共38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38
8.禅宗故事百篇本来面目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饱学经论,后来参学师兄灵祐禅师,一天灵祐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多闻,现在我问你──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禅师一时语塞,回到住处,翻遍了书本,也找不到答案,再回来对禅师说:‘和尚慈悲,请您开示我,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沩山灵祐禅师斩钉截铁的说:‘我不能告诉你,因为我告诉你答案的话,那仍然是我的东西,和你不相干,我告诉了你,你将来会后悔,甚至会埋怨我的。
’智闲禅师一看师兄不指示他,伤必地把所有经典烧毁,从此就到南阳自崖山去看守慧忠国师的坟墓,昼夜六时如哑吧吞含火珠地思考这个疑团,有一天在田园除草,忽然锄头碰到石头,咯答一声,顿然身心脱落,而大彻大悟,于是沐浴焚香,对着沩山遥拜着说:‘和尚您实在大慈悲了,假如当初您告诉了我,我就没有今日的喜悦了!’禅的悟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要我们去心领神会的乞丐与禅挑水云水僧,是一位有名的禅师,曾在好几个丛林禅院住过,可以说饱参饱学,并在各地教过禅人。
他所主持的这一个禅院,因此吸引了太多的僧信学徒,但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忍苦耐劳,半途而废,使他不得不对他们表示,他将辞去教席,并劝他们解散,各奔前程。
此后,谁也没有发现挑水禅师的行踪。
三年后,他的一位门人发现他在京都的一座桥下,与一些乞丐生活在一起,这位门人立即恳求挑水禅师给他开示。
挑水禅师不客气的告诉他:‘你没有资格接受我的指导。
’门徒问道:‘要怎样我才能有资格呢?’挑水禅师道:‘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桥下过上三、五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
’于是,这名门人弟子扮成乞丐模样,与挑水禅师共度了一天乞丐的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挑水禅师于午夜时分伙同这位学生将尸体搬至山边埋了,事完之后,仍然回到桥下他们的寄身之处。
挑水倒身便睡,一直睡到天亮,但他这位学生却始终未能入眠。
天明之后,挑水禅师对门入说道:‘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伙还剩一些食物在那儿。
2021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禅理故事自己给自己幸福一天,一个老禅师来到一个渡口边,渡口上连着一条绳索,下面是一只孤零零的小船,随着水波轻轻地摇晃着。
禅师上了船,正准备拉绳索时,身后跑来一个脏兮兮的叫花子,一跃跳上了船。
禅师却赶紧走下船。
坐在岸边的石块上。
叫花子疑惑地问:“何必这样呢?你不渡我,我来渡你不行吗?”禅师平静地说:“我不渡你。
也不要你渡。
我要自渡。
”那叫花子听得懵懵懂懂,不屑地看了一眼禅师,哼着小曲,得意洋洋地走了,嘴里还嘟囔着“有人渡你还不要,还偏要自渡,真傻。
”叫花子一边跑一边不了地转头看一看趴在原地闭目养神的禅师,他真的就是不禁心中的疑惑,就又扎着船绳回去。
说道:“你这个老和尚啊,脾气怎么这样怪异呢?偏偏不与我同渡河河,这不是和自己过不去吗?”老禅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道:“搞什么事情都必须靠自己,不要无知别人去照料你,这就是没绝对确保的。
自己依靠自己,最可信。
因此,我不能涧你,你也不必涧我,我自己涧就行了。
”听完禅师的话,叫花子终于恍然大悟。
他马上跪在禅师的面前,感激地说:“大师的指点我铭记在心,我一定好好从头开始,不会辜负您,也不会辜负我自己的。
从今以后我要自渡,要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几个春秋过去了。
一天,一位气宇轩昂的信士走进老禅师跟前。
二话没说就抬起了。
禅师刺皮双目,静静地说道:“你就是当年的那个叫花子吧?”施主说:“正是,受您点化之后,我经过几年的努力,先是到一个裁缝店里当小伙计,后来自己开了个店,现在已经是镇上有名的裁缝店老板,富甲一方了。
我这次来,就是来报答您的,我带了一百两黄金,希望能让您的生活不再这么清苦……”禅师依然心平气和地说道:“佛不要告慰,我也不要告慰。
你如果真存有真诚,就在渡口处修筑一座石桥吧。
”没多久,河上就架起了一座彩虹似的石拱桥。
放下,或者练习网上流传一则警世小故事,一女子因情爱之苦向智者求救:“师父,为什么我还无法认输?”智者起身女子圣索弗桌子上的杯子,女子照做了。
《禪的名義》2001/2/3-4講於加州大覺蓮社大覺蓮社主人葉敏居士,各位法師、各位居士、各位法友,今天有因緣我到這裡,我們共同地學習佛法。
我原來和葉居士說這件事的時候,我是說這個講題是「禪與淨土」。
但是我現在想,這個題目太大了,我想可能我就講一半好了,就光是講禪,淨土不講了。
禪這件事,我們漢文佛教徒聽到這句話,很容易想到中國禪宗的禪,很容易這樣想。
在我個人的看法,古代的禪,達摩禪師來到中國,他傳的禪是非常殊勝的;但是後來的禪,另當別論。
現在我們要學習禪,也不限於禪宗的禪。
我認為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華嚴宗都是禪!禪是遍於一切佛法的,不是單獨地有一個禪,我個人的思想是這樣子。
現在看我寫的講稿。
禪是梵語,漢譯叫做靜慮。
「禪是梵語」,這不是中國話,「漢譯叫做靜慮」。
「靜慮」這句話,「靜」主要指我們的內心,內心能夠寂靜住。
我們的心從無始以來到現在一直是動亂的,現在學習佛法以後,要改變這種情況,要寂靜,不要亂,這是一。
「慮」是智慧,凡夫一直是沒有智慧的;但是學習佛法以後,要有智慧。
但是靜慮這個慮,這裡似乎又不是指佛法的智慧,是世間的智慧,但是超過了欲的境界。
這就簡單地說到這裡。
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
下邊我引《攝大乘論》上的話:「又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這是《攝大乘論》上的解釋。
能夠消除所有散動,就是經過長時期的靜坐,要有一個方法的。
用這個方法消除內心的散亂,使令心不要動、不要亂,就是明靜而住的意思。
「及能引得內心安住」,前面是動亂消除了,然後內心就能夠明靜而住,這就叫做靜慮。
這樣講靜慮,這不是佛法的靜慮,是世間人的靜慮,就是指色界天的那個靜慮。
我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是欲界,要超過欲界、達到了色界的境界的時候,他內心的寂靜住叫做靜慮。
所以這不是佛法中的禪,是世間上的禪。
但是我們現在學習佛法,為什麼講世間的禪呢?因為世間的禪,在我們初開始學習佛法的人也需要,也需要這個禪,所以要講這個禪。
静止的流水阿姜查现在,请你用心听,不要允许你的心追随其他事物而迷失。
想像这种感觉──当你独自地坐在山上或森林的某个地方,坐在这里,当下,有什么呢?只有身和心这两样东西,如此而已。
现在这个坐在这里的外壳里所含藏的一切叫做「身」。
而在每一刻中觉知和思考的则是「心」。
这两样东西也叫做「名(nAma )」和「色(rUpa )」。
「名」,意思是指没有「色」或形体。
所有的念头和感觉,或受、想、行、识四种精神上的蕴(khandha ),都是「名」,它们没有形体。
当眼睛见到形体时,那个形体叫做「色」,而那时的觉知叫做「名」。
它们总称为「名」和「色」,简单地说就是身和心。
要了解:当下这个时刻坐在这儿的,只有身和心。
可是,我们常把这两样东西给互相混淆了。
如果你想得到平静,就必须知道它们的真相。
目前,心的状态仍是未训练的──污秽而不清明,还不是清净的心。
我们必须透过修习禅坐来进一步训练这颗心。
有些人认为,禅坐的意思是以某些特殊的方法坐著,可是,事实上站著、走著和卧著都是禅修的工具,你可以在一切时中修习。
「三摩地(samAdhi,定)」,字面上的意思是「稳固地建立起心」。
要增长三摩地,并不必要去压抑心。
有些人试图以静静地坐著,完全不让任何事物干扰他们,来得到平静,但是,这就如死了一般。
修习「三摩地」是为了增长智慧和理解。
「三摩地」是坚固的心──心一境性。
它专住在那一境上呢?它专住在平衡的一境上,那就是它的境。
但人们试图以安静他们的心来修习禅坐。
他们说:「我试图禅坐,可是我的心连一分钟都无法静下来;一下子飞到这儿,一下子又飞到其他地方去......,我怎样才能使它停止下来呢?」你不必去停止它,重点也并不在这里。
有移动的地方就是理解生起的地方。
有些人抱怨说:「它跑掉了,我把它拉回来;它又跑掉,我就再一次把它拉回来......」因此它们就坐在那儿拉来拉去。
他们以为自己的心在到处乱跑,实际上,它只是看起来好像在四处乱跑。
举个例子,看看这间讲堂......,你会说:「噢,好大啊!」事实上它根本不算大。
四禅八定专题(五)禅修中的问题1.要离五盖——修禅定的方法有很多种。
按照我们佛教的禅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种禅定,都要进入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这样渐进地修上去。
要入定,就要具备一些因缘,就是当时要离五盖。
所谓五盖是:昏沉、掉悔、嗔、疑,还有贪欲。
当这些烦恼没有现前的时候,如果修法正确,都有机会入定。
如果有这些烦恼在的话,就很难入定。
除了烦恼的因缘之外,我们身体上有某些障碍,也会影响我们入定。
五盖也指财色名食睡!初禅的觉受——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觉受。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的身心都很舒适,修法又很正确,那么,他要入定之前会产生轻安的现象。
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觉是全身轻飘飘。
初学禅定的人,在入定前会有轻安现象:有些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大,甚至整个身体都在膨胀,大到他会觉得充满这个世间;有人会觉得身体越来越小,或身体浮起来。
这些都是轻安的现象,这种现象过后,就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这都是入初禅前轻安的觉受。
在禅定里,初禅、二禅、三禅都有不同的快乐感受,到了四禅就没有乐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会觉得全身很舒服很快乐,这快乐的感觉会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
另外,当他入定的时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匀、非常舒适的,呼吸一定会变得微细。
我们可以从这些现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
根据经典说,入初禅会生起觉、观、喜、乐、定五件事,称为初禅五支,初学者入定时是分不清楚这五支的,所以初学者不必先理会初禅五支,以免分心。
初学者可以从心念集中了、呼吸变微细了、身体非常舒服了,以这些现象来确定自己已经入定了。
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种感觉,就是他从非常舒服的感觉中出来之后,会觉得忽然脚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来之前却不知道痛。
为什么呢?因为初禅只有乐受没有苦受,所以,你静坐到心念很平静身体非常舒服的时候,一旦休息就感觉全身疼痛,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禅。
这是很多修禅定的人都有的经验。
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为何麻、痛,还会否定自己已经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讲经教的老师误导了。
禅门锻炼说一卷。
明·晦山戒显著。
又称《禅林锻炼说》。
收在《万续藏》第一一二册、《禅宗全书》第三十四册。
本书系仿《孙子兵法》十三篇之体裁所撰的禅众训练书。
作者自序云(万续112·985上)“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以正治国,以奇用兵,柱下之言确矣。
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由此可知本书内容,是兵法在禅门中之运用。
书中之十三篇之篇目为坚誓忍苦、辨器授话、入室搜刮、落堂开导、垂手锻炼、机权策发、奇巧回换、斩关开眼、研究纲宗、精严操履、磨治学业、简练才能、谨严付授。
◎附一:林元白《晦山和尚的生平及其禅门锻炼说》(摘录自《现代佛教学术丛刊》{15})晦山的著作,有《禅门锻炼说》、《现果随录》、《佛法本草》、《鹫峰集》(见《灵隐寺志》)及《沙弥律仪毗尼日用合参》(晦山订阅、济岳笺)等。
《佛法本草》和《鹫峰集》已不传。
《现果随录》四卷,是他晚年回忆平生所见所闻的因果报应随笔。
《禅门锻炼说》仿《孙子兵法》体裁分十三篇,是他阐述锻炼禅众方法的精心著作。
署名“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前有序,后有跋。
自序作于辛丑孟春(清·顺治十八年,1661)上元日,时住云居,而跋写于黄梅四祖方丈,未记年月。
考晦山自云居移笠黄梅,即于是年。
这部《禅门锻炼说》是他在云居山写成并自序,到了黄梅破头山加跋付梓的。
其自序云“佛法中据位者,治丛林如治国,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拈花一着,兵法之祖。
西天四七,东土二三,虽显理智,暗合孙吴。
(中略)嗣后黄檗(江西高安黄檗山希运)、临济(河北正定临济寺义玄)、睦州(浙江建德开元寺陈尊宿道明)、云门(广东乳源云门寺文偃)、汾阳(山西汾阳太平寺善昭)、慈明(湖南石霜山楚圆)诸老,虚实杀活,纯用兵机。
迨乎妙喜(大慧宗杲),专握竹篦,大肆奇兵,得人最盛。
五家建法,各立纲宗,韬略精严,坚不可破,而兵法全矣。
自元及明中叶,锻炼法废,寒灰枯木,坑陷杀人。
禅的特质耕云先生讲述一九九一年七月廿四日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禅学座谈会禅超越了宗教宗教的种类禅必须落实在生活里禅宗的悟是无字天书禅可以变化气质,转凡成圣直觉必须经过锻炼才有用禅的基本架构安祥禅的修行方法安祥禅的特色首先感谢方教授和邢博士的安排,使我们有这么宝贵的会晤座谈。
谈到禅,的确是向上一路,密不通风,找不到一点缝隙可以钻进去。
禅是很难入的,入了禅就能得到大解脱。
而禅的确像是壁立万仞,令人无径可循,无门可入。
禅超越了宗教禅是宗教吗?禅不是宗教,因为禅超越了宗教。
比如有位丹霞天然禅师,冬天太冷,把佛像劈了当柴烤火。
有人问赵州禅师:佛是什么?答:佛是老臊胡──是洋鬼子。
有人问云门:佛刚生出来,周围走了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下天下、唯我独尊,这是什么意思?云门说:我当时若在,一棍子打死喂狗吃。
这哪里像是宗教呢?所以说禅超越了宗教。
禅不是宗教吗?‘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记载著:佛在灵山会上,手拈一朵金色花朵,不言不语,人天咸皆罔测──大家都不知道佛拿著花不讲话是什么意思。
只有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破颜微笑、心领神会。
因此,佛在百子塔前,分一半座位给迦叶坐,然后告诉他:你以后传承禅宗,并且指定阿难为继承人,把法传下去。
因此,禅不是一般的宗教。
禅的‘不一般’,是说它打破偶像、没有崇拜,它要一切众生与佛平等,大家都跟佛一样。
只要向佛学习、向佛看齐,不要向佛崇拜,不要向佛祈求什么,这就是禅宗的特色。
禅宗不但不立文字,而且谁要在禅堂念一声佛号,就罚他挑水三担来洗禅堂,说他这句佛号,把禅堂给念脏了,所以要挑水三担把禅堂洗一下。
这表示什么呢?禅实在是超越宗教的。
禅不同意创造说,没有什么造物者。
它也不同意逻辑论,更不认同‘神造世界’。
因此禅是典型的无神论。
禅既然是无神论,为什么又承认佛祖?禅是既宗教而又超越宗教;它的艺术既具象而又抽象,既写实而又升华。
它既存在又超越。
因为禅充分表达了‘平等’的精神,宇宙平等,一切理、一切事平等。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禅无思精品素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禅无思精品素材一躁动到极点后,人都想停一停,喘口气,于是,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禅〞。
披着山花野草的禅,换了身西装,走进都市,时尚起来。
禅,本来无一物。
最早和其他东西扯上关系的,应该是唐咸通时的善会和尚。
老和尚每天下了蒲团都要用夹山碧岩泉的水煮牛牴茶,喝多了就从袅袅茶香中眇出了“茶禅一味〞。
从此,后人对谜团一般的禅有了月光般的朦胧.喔!原来禅就是茶.记得三岁上幼学,蓄短发的郑老师问我们,什么叫妈妈?大家都摇小脑袋。
郑老师把声音擦亮:妈妈就是——娘,娘--就是妈妈。
这是进幼学得到的第一门学问。
说到美人杨贵妃最馋人,杨贵妃到底长得如何一流的肥嫩,只有唐玄宗清楚,是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温泉水滑洗凝脂〞一连串的比兴,说书人张嘴才有了底气,听书的人脑壳里杨贵人的形象还是清晰不起来。
迷上电脑的现代人比千年前的善会和尚要善于发散性思维,不老是盯住一碗水不动,把什么禅歌、禅舞、禅书……糖葫芦般一串串举了出来,招摇过市.更有若干禅院、禅楼挤在闹市的电子屏下,和南朝四百八十寺不同的是这一座座禅院、禅楼像脸上盖了白粉倚在大门边招男人下水的拐子。
我熟悉的长沙一位茶叶老板,花大钱在白沙井也撑起座禅茶院,开业时去凑热闹,只见墙壁上、过道中、大厅里镶满了如来观音、十八罗汉、八洞神仙,前辈菩萨们几乎都到齐了,在杨老板眼里,禅,非佛莫属.我不由隐隐觉得刻在大厅正中我的那篇《茶禅赋》,赋中“千秋之外追唐诗宋词者,唯一叶一禅耳〞的话,就显得有点文不对题了.时下,全国流行形象广告语,什么大连“浪漫之都〞,深圳“精彩之都〞,等等,都很打中眼球。
若把香港“动感之都〞的帽子任意戴在一座城市的头上都合适。
至于“茶禅之市〞、“禅意之乡〞的口号就有点让人犯傻。
善于气沉丹田的古人尚且没几个坐出了禅意,今天,把GDP当口香糖嚼的领导者们,却想带领一州一市的老百姓整着队伍去入禅,这比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豪言还催人开胃。
梦之彼岸----梦籁引言我在成为职业操盘手之前进行过三年的知识准备,研究过各种派别的理论,也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操作方式、方法。
几乎在所有书店和图书馆都很难找到让我觉得内容陌生的相关书籍。
刚开始操盘时,虽然有过三年的精心准备,但心中依然没底。
每天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各种信息,进行各种各样的推理,并对盘面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思考和分析。
又是当天市场总结,又是第二天操作计划,又是短期行情走势分析,又是长期趋势状况分析。
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悲哀的是,我付出了难以想像的时间和精力得到的竟然是无法盈利甚至亏损的结局。
后来发现,所有消息都是片面的,片面的原因根本无法推论出全面的结果,所以通过基本面想完全把握行情,无异于痴人说梦。
从基本面的逻辑,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行情是不可预测的,走势是毫无规律的,市场是不可知的。
2010-08-31如果从基本消息的逻辑推理来看,市场必然是不可知的,毫无规则的,完完全全是偶然性的,行情不可能把握得住,操盘就是赌博。
但这种通过基本信息的逻辑推理并非基本面的真义。
基本面的真义是:把握一个可靠的价格变化规律,如价值规律。
只要符合这一规律的条件出现就可以操作,这时可以得出一个可靠的方向,虽然具体的行情无法把握,但这个方向是可靠的。
所以,真正的基本面分析,最多只需要看数字就可以了,盘面对基本面分析毫无疑义。
因为K线怎么走,指标如何显示与基本面所需要把握的东西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能把握一个可靠的规律,确定一个可靠的趋势,那么这个操作就可以不用看图而百分百正确(只要所运用的规律是可靠的,中途分析也没有出错)。
2010-08-31 15:40但这种现实市场的价格规律也不是那么容易把握的,资料的可靠性也是非常难以确定的,而且必须做长线,中途需要相当大的耐心。
如果资金雄厚,用这种做法是非常潇洒的。
只是有多少人生来是有雄厚资本的呢?!所以本人十年磨一剑,研究出了一套只要是有志气的人就可以扭转乾坤的让人生发生彻底质变的可达百分百正确率的技术。
禅门锻炼说锻炼说十三篇自序锻禅说而拟之孙武子何也。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柱下之言确矣。
佛法中据位者。
治丛林如治国。
用机法以锻禅众如用兵。
奇正相因。
不易之道也。
拈华一着。
兵法之祖。
西天四七。
东土二三。
虽显理致。
暗合孙吴。
至马驹蹴踏。
如光弼军。
壁垒一变。
嗣后黄檗临济睦州云门汾阳慈明东山圆悟诸老。
虚实杀活。
纯用兵机。
逮乎妙喜。
专握竹篦。
大肆奇兵。
得人最盛。
五家建法。
各立纲宗。
韬略精严。
坚不可破。
而兵法全矣。
自元及明中叶。
锻炼法废。
寒灰枯木。
坑陷杀人。
幸天童悟老人。
提三尺法剑。
开宗门疆土。
三峰藏老人继之。
恢复纲宗。
重拈竹篦。
而锻炼复行。
陷阵冲锋。
出众龙象。
灵隐本师。
复加通变。
啐啄多方。
五花八门。
奇计错出。
兵书益大备矣。
余昔居板首。
颇悟其法。
卜静匡山。
逼住欧阜。
空拳赤手。
卒伍全无。
乃不辞杜撰。
创为随众经行敲击移换擒啄斩劈之法。
一时大验。
虽当场苦战。
而奏凯多俘。
用兵离奇毒辣盖至极矣。
因思人根无论利钝。
苟得锻法。
皆可省悟。
以人多执死法。
不垂手险崖。
虽有人材。
多悲钝置。
遂不敢秘。
着为锻禅之说。
流布宗门。
老师宿衲。
虽得此说。
未必能行矣。
岂惟不行。
或反嗤议。
初踞曲盝者。
其身英强。
其气猛利。
依此兵符。
勤加操练。
必然省悟多人。
出大法将。
所愿三玄戈甲。
永见雄强。
五位旌旗。
不致偃息。
知我罪我。
所弗惜焉。
则虽谓之禅门孙武子可也。
岁次辛丑孟春上元日住云居晦山僧东吴愿云戒显自识禅门锻炼说目次坚誓忍苦第一辨器授话第二入室搜刮第三落堂开导第四垂手锻炼第五机权䇿发第六寄巧回换第七斩关开眼第八研究纲宗第九精严操履第十磨治学业第十一简练才能第十二谨严付授第十三No. 1259禅门锻炼说江西南康云居山真如禅寺晦山戒显著坚誓忍苦第一夫为长老者。
据佛祖之正位。
则应绍佛祖之家业。
作人天之师范。
则应开人天之眼目。
人天眼目者何。
佛性是已。
佛祖家业者何。
得人是已。
为长老而不能使众生开悟佛性。
是谓盗名。
据正位而不能为佛祖恢廓人材。
是为窃位。
然欲使众生开悟佛性。
导言当你看到这本书时,一定会想,这本书的书名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封面为什么这样设计?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当你有了这些疑问时,你就与这本书结了缘。
为了不浪费你的时间,在这篇导读里把这本书要表达的内容粗略地描述一下,几分钟就可读完,如有兴趣继续阅读,这是我们求之不得的事。
当下在人生过程中,有一句常说的话“活在当下”。
为什么要求人活在当下呢?就是因为人们从不活在当下。
在这方面人倒不如动物,不管它是什么动物,它们的心都是不动的,时时处在当下、活在当下。
动物们从没离开过当下,只是动物识性不全,认识能力不足而已。
所以动物们的寿命相对人来讲都很长,是它们的成熟期的10倍以上,而人只有自己成熟期的5到6倍。
会有人问:活在当下,只是为了长寿?回答:当然不是。
除长寿之外,还能让人不活在自己的情绪中。
没有情绪,就不会烦恼;没有情绪,对所有的事都会一目了然,就会表现得很智慧。
欲望欲望是中性词,不能把它贬义化。
如果人们没有欲望的话,就不会产生动力,那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现代的一切科技都不会出现。
只是我们把它放错了地方而已,如能把欲望放在集体、国家和人类上,它就是动力;如果把它放在自己身上,不管干什么都要想着自己的得失,势必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阻力;也容易因欲望的扩张而造成战争。
角度角度来自于一个人的经历,因人的经历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不同、遇到的人也不相同,产生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
目前地球上有七十亿人,就有七十亿种角度,没有完全相同角度的两个人,只有相近没有相同。
既是这样,角度就不是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只能说它是一个不实的概念而已。
也因角度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才产生了矛盾,多数的争吵就因角度而不能沟通。
了解自己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人们对自己全面了解的论述文章,所有对人类的论述都在“有”这个层面上。
但是这个世界是二元的,有“有”就有“没有”,“有”、“没有”本身就是矛盾双方的同现,“有”与“没有”相互交替才能形成规律,就像有声无声的交替才能形成语言、有念无念的交替才能形成思维一样。
【禅门第一论。
戒显大师伏藏】《禅门锻炼说》选讲3.0戒显大师全身舍利塔(江西云居山)。
顶礼!!!【禅门第一论。
戒显大师伏藏】《禅门锻炼说》选讲3.0(感谢文杰菩萨整理录像成文字)咱们今天把明代戒显大师的名著《禅门锻炼说》作一下简单的讲解。
我个人认为,对于禅宗来说,这本著作的重要性并不下于《六祖坛经》,为什么呢?我们看了太多的禅师语录,都是讲禅师悟后的见地,他们什么如何看待世间种种的现象、以及他们同别人交流的经验或他们对于佛法的体认,那么一个禅师开悟以后应该做些什么?专门讲解这个的著作就非常少了,而这正是《禅门锻炼说》非常突出的一点,正如赵州和尚所说,学禅开悟以后就象莲花出水结子了,结子以后干什么用呢?喂鱼喂鳖。
一个人悟了以后,他所做的就应该是佛菩萨的工作,弘法和救度众生,对自己而言也是通过这个工作来快速消自己八识里的残余种子,大乘的利他和自利是一体的。
那具体应该如何去做?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就比较少了。
我们讲金刚禅到关于古代那些大师著作及语录精华的部分,准备取名为"大师归来",有点取电影《星球大战》最后一集《杰迪归来》的用意。
以前曾准备取名"大师复活",后来我想到广钦老和尚曾讲过"祖师大德们其实并没有离开我们(没有死过),因为通过书本,他们还一直在给我们说法。
"这话使我们感到很安慰。
我们通过浅显的讲解,力图把被中国现在的学佛人都几乎忘掉了的那些古代一流大师之遗留文字里面的营养精华汲取出来,用浅显的文字重新表述以供养现代的众生,把以前那些大师的精辟思想,再"钩沉"上来,就是把快要沉没到海底的宝贝都拎出水面,再造福于现在的世人。
因为这部《禅门锻炼说》非常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第一经,是中国禅宗著作里最重要的一部。
所以在"大师归来"这个版块里,《禅门锻炼说》咱们先讲。
坚誓忍苦第一夫为长老者,据佛祖之正位这里所说的长老,类似于常言说的和尚,指的是禅宗丛林里的领袖。
禅宗公案大全1、比自已优秀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2、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缠中说禅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序)倘无禅宗,曾以儒道为主之中华古文化,本不足道;倘无禅宗,中华古文明亦难至如今不可企及之高度。
蓋中华古文明、中华古文化,得禅宗而孤峰直上、傲然于世。
宋明理学、心学,窃禅宗之残羹冷炙犹可蔚为大观,岂论禅宗哉!达磨东来,只履西归。
壁立千峰,拈花之旨于挑水担柴间逗漏;花开五叶,救世之心从名宗判教处显扬。
玄沙云:“若论此事,喻如一片田地,四至界分结契卖与诸人了也,只有中心树子犹属老僧在。
”穷诸玄辩,竭世枢机,若太虚一毫,似巨壑一滴。
永明曰:“一夏与兄弟东语西话,看翠岩眉毛在么?”。
人人无始以来,东语西话、此生彼灭,且看眉毛在么?世间、出世间一切学问、知识,无论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信仰,诸如此类、三教九流、东圣西哲、神魔鬼怪,皆不出此“穷诸玄辩,竭世枢机”矣。
徒叹一毫置太虚、一滴投巨壑者,大似无病呻吟,岂知太虚置一毫、巨壑投一滴,缠非缠、禅非禅,枯木龙吟照大千哉!千载以来,谈禅成缠,以学问、实践为禅者,古今多矣。
焉知禅者,非学问即学问,非实践即实践,非知即知,非行即行,非心即心,非物即物乎?诸如学问、实践、知行、心物者,皆无端自缠自绑也!蓋禅宗,自云门、法眼以来,公案、话头诸法门大开,而宗门日益凋零。
所谓各派宗师,自眼不明、盲传瞎练,禅于此而日益学问化、实践化、儒道化、政治化、神秘化,其败不足怪矣。
倘以禅宗为儒道之文字学问、身心修炼,则其解可笑而可怜也。
禅者,天地不能盖、古今不能载,非心非物,即心即物,岂可画地自牢、徒困化城哉!世之无禅,如人之无眼。
人之无眼,犹可以耳舌鼻身意替之;世之无禅,则替无可替矣。
然禅者,无得无失,吾非忧禅之无,忧世人之失眼而老婆心切固有此书矣。
本书以最平实之角度、最深广之宽度,还禅宗之本来面目、呈中西文化最深层之交锋,析世间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社会等最全面之问题。
此间,惟以见地、不以名闻,古今名哲、大德皆难逃检点,狮子、野狐,不辩而自辩也。
前言佛教的禅定,起源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的无上大觉。
佛陀在出家之后,原本师事于婆罗门教的阿罗逻与郁陀罗修学禅定。
但佛陀最后放弃了,认为两者的禅法都无法达到究竟的解脱,所以他自行在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修行坐禅而达到彻悟,开出了究竟无上的大道。
佛陀依于禅观而开悟成佛,同时也要求弟子修学禅观。
因此,在原始佛教中,禅定是佛教修行者每天的日课,也是解脱的重要基础。
“禅,梵语为‘禅那’,是寂静审虑的意思,也是使心灵安住于定惠均等状况的方法。
从原始佛教以来,禅定教学一向即以四禅为根本。
在大乘之六波罗密中,以‘禅波罗密’为菩萨定学的通称。
而菩萨的禅定,也是以四禅为根本,进而得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乃至引发五通无漏深智及菩萨的大禅。
”①“心”是禅定学的根本,佛教的禅法,不只是定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对宇宙人生要有正确的认知。
因此,在正见的指导下而修学的禅定,才是佛教禅法的重点。
而在正见指导下修学禅法,最后终于得到圆满的智慧而开悟解脱,则是佛教禅法的目标,这也是佛教徒经常说“止观双修”或“定慧双修”的缘由。
我们通常所说的禅定专指打坐--“坐禅”,而大乘的菩萨禅却突破了这一限制。
禅定在菩萨禅那里不单指打坐,更重要的是指修菩萨行。
大乘的菩萨禅虽然愈传愈多,愈传愈广,但那也是依慈悲方便为世间而作的种种施设与应对。
①洪启嵩,《作禅之道--作禅的原理与方法》,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年版 , p1.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一慧能、慧能南宗禅思想及其产生背景(一)慧能生平简介慧能(638-713),中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史称禅宗六祖。
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西南)。
幼年丧父,后靠卖柴养母度日。
传因听诵《金刚般若经》,乃投入禅宗五祖弘忍门下。
弘忍为选择嗣法弟子,召弟子作偈,上座神秀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也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深得弘忍赞赏,密授法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