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与《慎子》考
- 格式:pdf
- 大小:527.27 KB
- 文档页数:10
周朝的文人墨客历史上的名士与文化人物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孕育了众多杰出的文人墨客。
这些名士与文化人物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在周朝的文化繁荣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介绍周朝历史上几位著名的文人墨客,展示他们对周朝文化的重要影响。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孔子以其崇高的品德和宏伟的思想理念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论语》和《大学》等著作成为后世士人所推崇的经典著作,对于周朝的思想启迪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的学说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伦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佚名《诗经》作者《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诗歌集合,被誉为“诗的鼻祖”。
其中的《国风》、《雅颂》等篇章记录了周朝时期的各种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
虽然《诗经》的作者匿名,但这部作品代表了周朝文人墨客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和创作成果,成为后世文人创作的重要参照。
《诗经》不仅为后世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展示了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和表达方式。
3.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名况,字卿虎,生于齐国陈留(今河南内黄)。
“荀子”一名来自于他的封地荀。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和散文家,他的主要著作《荀子》被誉为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道家学派的重要篇章。
荀子的理论体系主张以人为本,关注人性的教化和社会伦理的塑造。
他的思想对于周朝的文化传承和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倡导作用。
4. 慎到(公元前479年-公元前402年)慎到,又名子路,字子贡,生于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
他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也是孔子门下七十二贤人之一。
慎到以其聪明才智和博大的学识备受推崇,被誉为“三9至人”之一。
他的著作《慎子》是一部对于政治、伦理和教育的思考和论述,为周朝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道法合流第一人慎到作者:暂无来源:《前进》 2020年第8期慎到,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人,因其年长学高,世人尊称为慎子。
慎到的生卒年不详,因而说法也很多,有说公元前350年到公元前275年,还有说公元前390年到公元前315年。
就其思想特质,可以说他既是道家思想的传承者,也是法家思想的开创者。
他曾经是“稷下学宫”的领袖学者,《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
现存有《慎子》七篇,从中可以发现慎到是由道家思想走到法家思想的第一人。
贯儒道之学作为一个思想家,慎到的思想与先秦三晋的学术可谓一脉相承。
明代学者慎懋曾提出,慎到师从于子夏,是三晋之儒的正统传人,与孟子处于同一时代,孟子擅长于《诗经》,而慎到则擅长于《易经》。
在这一记载中,慎到是一个博闻强识,且善于深究学问的人。
在稷下学宫时,慎到地位很高,被齐宣王列为“上大夫”,备受尊崇,享受着高门大户、弟子簇拥的显赫生活。
关于慎到的思想倾向,历来存在争议。
在《史记》中,司马迁将他归为道家的代表;而在《韩非子》中,则认为他是法家“势”论的先驱。
当然,考虑到先秦那样的学术思想环境,这一问题可以不必纠结。
因为,作为一个博闻强识且涉猎广泛的思想家,通几家之学是非常可能的。
如果单从思想上说,慎到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将道家的学说落实于具体的实践层面,使之不再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沉思,而能够成为可运用于现实政治和社会实践的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道法”一说,源于慎到。
由于历史记载遗失很多,慎到的形象是相对模糊的。
据记载,他是一位著述颇丰的学者,《史记》中说慎到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也记录慎到的著作有四十二篇,但今天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名为《慎子》的七篇残论。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因为我们无法从这些残存的文字中系统地梳理出慎到是如何将“道”的理念融入“法”的实践中的。
不过,其思想中的那些智慧与启示,却足以给后人留下一些震撼。
论慎到的法治思想□张涵毅比之战国其他法家人物,慎子显得相当特别,他强调法治,却不唯法是从;看重君权,却从不以君为尊。
他的思想有别于其他法家思想,这与其成长于三晋、游学于稷下的学术经历不无关系,这也使得慎子能够主动地吸收并融会先秦诸家学说,自成一派。
学界对于慎子思想的研究,主要文章有《慎子法治思想概述》(刘斌,《管子学刊》,1998年第1期),《慎子学术思想刍论》(范国强、田一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论慎子的学术思想》(李延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5期),这三篇文章主要集中在对慎到学术思想的总结概括,并对道法关系,慎到“势治”思想等内容做出了一定程度的讨论。
本文拟从法治运行主体这一角度来重新考察慎子的“法”思想,以期获得新知。
需要说明的是,《慎子》传世本的部分篇章和真伪问题在学界有着巨大争论,本文拟就《慎子》整体文本进行分析与梳理,这样的方式虽具有冒险性,但诚如史华兹所认为:思想史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冒险事业,相对于目前证据并不坚实的真伪考证,这也不失为一种谨慎理性的研究态度。
一、定法者、司法者与役法者在慎子看来,法治作为国家政治管理的手段,要让法在国家行政领域、世俗生活领域中顺利运行并产生作用,就缺少不了三个主体的努力,这三个主体便是:“以力役法者,百姓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以道变法者,君长也。
”(《慎子·逸文》)。
慎子认为,百姓、司法者(官吏)以及君主,他们构成了法治运行的三个必要主体。
百姓遵守法律,拥戴法律;执法官吏严格执法,以身作则;统治者根据国情、民情、世道变化来制定合适的法律,那么国家便会得到大治,有道社会的理想便能实现。
值得注意的是,百姓,司法者,统治者虽然是自下而上位处于社会的不同阶级,但法治地流通运行,并不只是相邻的两个阶级互相影响与渗透。
慎懋赏在注慎子时解释道:“百姓畏法,故能趋而使之;有司执法则事治,而百姓安也;随时变法而不失其道,人君之所以宰治万民也。
道家人物简介与道家古籍提要摘自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的《知识辑要》一、道家人物简介(一)老庄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
曾拜隐士商容为师,后一度担任东周王朝史官,接触大量古代历史文献。
继承并发展了古代的道术之一——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原始宗教文化的贵柔传统,创立了道家学派。
他有着众多弟子,如文子、关尹、阳子居、士成绮、崔瞿、庚桑楚等,向他们宣讲自然无为的学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有孔子向老聃问学的传说。
后辞官引退,骑青牛西出函谷关,逝世于秦地。
该关的长官尹喜,是老子的信徒,在他的力劝下,老聃出关前,写下了分上下篇的五千字《老子》一书,奠定了道家哲学的理论基础。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庄子》《史记》等。
关尹,一说姓尹名喜,活动于春秋末~战国初,老聃的弟子。
曾任函谷关的关长(关令或关正),以官名称之,故名关尹,后辞官追随老子出关而去。
关尹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学说,在传播道家思想过程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列子是其著名的弟子之一。
关尹著书立说,发展老聃的思想,著《关尹子》九篇,是老子逝世后,第一个有理论建树的传人。
认为宇宙本原“道”,是名为“太一”的“纯和之气。
”人类可以从水的动静中,找到效法“道”的途径:行动时,像流水一样处卑居下,随遇而安;思考问题时,心灵像静水一样完全客观地反映外物,不存主观偏见。
关尹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沿着老子学说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清静无为”方向发展,对战国前期老庄学派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哲学特质为“贵清”,而“清”与水的性质有关。
有学者认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篇》是关尹遗作。
事迹史料主要见于《列子》和《庄子·天下》等。
列子,名列御寇,郑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前4世纪的战国前期。
长期居住在“郑圃”(今河南中牟县西),生活穷困却拒绝郑国宰相子阳的馈赠。
除师从关尹外,还向老商氏学道术,并与伯昏瞀人同在壶丘子林门下。
慎子的主要内容《慎子》是《礼记》中的一篇,以慎独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少年慎思慎行的故事。
其主要内容如下:文章的开头便是对慎独的阐述,指出了慎独的重要性。
只有懂得独立思考,遵守自己的内心,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
随后,文章讲述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慎子孤身远行,途中遭遇了流寇的袭击,但他却没有屈服在强敌面前,而是通过机智和勇敢解救了自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危险和困境,必须要有勇气和决心,用智慧和勇敢来克服困难。
接下来,文章列举了慎独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慎思。
慎子在遭遇危险的时候,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准确、迅速地处理了问题。
这说明他具备了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快速反应的技巧,这是在平时生活中通过理性思考和知识积累培养的。
其次是慎言。
慎子在处理问题时不仅思考周全,而且言辞恰当,以谦虚、礼貌的方式向强盗传达自己的意愿,最终获得了和平解决。
这充分说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是如何被他人所接受、认可和评价的。
最后是慎行。
慎独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通过实践行动,去兑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
只有实践才能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守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等待命运的馈赠。
在慎子的故事中,最后故事提到了一个叫“勉师”的人,他听完慎子的故事之后深受启发,对慎独表示了高度的认同和赞扬。
这也提醒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能够教育他人,在他人的批评和意见中,也有可能汲取真知灼见,去改进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总的来说,慎子的主要内容是对慎独思想的阐述和描绘,强调了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例证,启示读者如何通过思考、言行和实践去成为一位高素质、独立自主的人。
《慎子》写于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十分多元化的时期,拥有独特丰富的文化背景。
周代的社会结构为封建制度,提倡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想影响到所有的经典著作,包括《慎子》。
在这个时期,人们关注着个人的道德修养,重视礼仪和秩序。
法家经典:《管子》《邓析子》《韩非子》《商君书》《慎子》《申子》1、《管子》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之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誉,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管仲博通坟典,淹贯古今;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
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
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
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
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
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2、《邓析子》邓析(前545-前501)】河南新郑人,郑国大夫,春秋末期思想家,“名辨之学”倡始人。
与子产同时,名家学派的先驱人物。
20XX年复习资料大学复习资料专业:班级:科目老师:日期:(周)慎到原著(民国)王斯睿校正(据上海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初版整理、排录)洛阳老庄研究院潇雨整理、排录慎子逸文(潇雨按:王斯睿《慎子校正》本逸文系采用缪荃孙所辑,较之钱熙祚校本《慎子》为少,且缪荃孙所作校勘记与王斯睿所作校正均为夹注而单行,故整理时以[]括号为校勘记,以()括号为校正,校勘记排在校正之前。
校勘记于每节之后注明逸文出处。
)行海者,坐而至越,有舟也;[1]行陆者,立而至秦,有车也。
[2]秦、越远途也,安坐而至者,械也。
[3]校勘记:[1]《六帖》十一,“舟”下有“故”字。
[2]句又见《六帖》十二。
[3]《御览》七百六十八。
礼从俗,政从上,使从君。
国有贵贱之礼,无贤不肖之礼;(1)有长幼之礼,无勇怯之礼;有亲疏之礼,无爱憎之礼也。
[1]校勘记:[1]《类聚》三十八、《御览》五百二十三。
校正:1.睿按:以上五句见《内篇》。
河之下龙门,[1]其流驶于竹箭,驷马追弗能及。
[2](1)校勘记:[1]《寰宇记》四十六,“河”下有“水”字。
[2](《六帖》六作“追之不及”,《寰宇记》亦有“之”字。
《御览》四十。
校正:(1)睿按:《文选·张平子南都赋》注引作:“西河下龙门,其流敌于竹箭。
”有虞之诛,以幪巾当墨,[1](1)以草缨当劓,以菲履当刖,以艾韠当宫,(2)布衣无领当大辟,此有虞之诛也。
斩人肢体,凿其肌肤,谓之刑;画衣冠,异章服,谓之戮。
上世用戮,而民不犯也;(3)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2]校勘记:1.《书钞》四十四引作:“画跪当黥。
”(潇雨按:“画(畫)”当作“昼”,原书误排。
)2.《御览》六百四十五。
校正:1.睿按:《荀子·正论篇》杨注引同。
2.睿按:《正论篇》注引“菲履”作“履▉(左糹右封)”,“韠”作“毕(畢)”。
(3)睿按:“戮”,辱也。
昔者,天子手能衣而宰夫设服,足能行而相者导进,口能言而行人称辞,故无失言失礼也。
《庄子·天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①,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②。
古之所谓道术者③,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
”曰:“神何由降④?明何由出⑤”“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⑥。
”不离于宗⑦,谓之天人;不离于精⑧,谓之神人;不离于真⑨,谓之至人。
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⑩,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⑪,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⑫,以参为验⑬,以稽为决⑭,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⑮;以事为常⑯,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⑰,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古之人其备乎⑱!配神明,醇天地⑲,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明于本数⑳,系于末度㉑,六通四辟㉒,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
其明而在数度者㉓,旧法、世传之史尚多有之;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
《诗》以道志㉔,《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㉕,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㉖。
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
虽然,不该不遍㉗,一曲之士也㉘。
判天地之美㉙,析万物之理㉚,察古人之全㉛,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㉜。
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㉝,郁而不发㉞,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㉟。
悲夫,百家往而不反㊱,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㊲,古人之大体㊳,道术将为天下裂。
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㊴,不晖于数度㊵,以绳墨自矫㊶,而备世之急。
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釐闻其风而说之㊷。
为之大过㊸,已之大循㊹。
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生不歌,死无服。
墨子氾爱兼利而非斗㊺,其道不怒。
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
黄帝有《咸池》㊻,尧有《大章》㊼,舜有《大韶》㊽,禹有《大夏》㊾,汤有《大濩》㊿,文王有《辟雍》之乐〔51〕,武王、周公作《武》〔52〕。
法家慎到生平资料简介慎到,尊称慎子。
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
下面是为你搜集慎到先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大爆炸的时期,无数的贤人大才横空出世,引发了一场文化风暴,诸子百家层出不穷,而在这之中,慎到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慎到他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人,被后人尊称为慎子。
慎到大概是活跃于战国中后期,他早年的时候曾经在稷下学宫之中讲学,是当时学宫之中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最早的时候他精研道家学说,但是和老庄不同的是,他看到天地自然的伟大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性,相信人类能够处理好自己和自然的关系,从道家思想之中逐渐脱离开来,将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是法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因为慎到的思想有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痕迹,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道法家。
根据史记来看,他有着《十二论》但是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就连在汉书中收录的《慎子》42篇现在也只能找到其中的五篇,可以说慎到的绝大部分著作都已经消失在了历史之上。
慎子的思想不仅是法家思想的开端之一,也深深的影响了道家学说,自他之后,中国的道家正式走上了参与政治的道路。
同时他基本的建立了法术势的体系,为后来法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慎到将自己的“法”和道家的“道”联系起来,认为为人君主也需要守法,是国家存在所以才需要国君,而不是国君存在才有天下,这样最基础最朴实的法治观念也影响了无数后人。
慎到变法故事慎到是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法家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是从道家分化出来的法家思想家。
虽然现在他的很多著作都已经遗失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是从残存下来的那些残篇之中就可以看出慎到对于法家思想有着很多深入的研究。
慎到的年代已经是战国中期了,当时一些有见地的诸侯国都纷纷开始了变法改革,随着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逐渐强大,他们走上了政治舞台,为了增强自己的统治力,压制奴隶主们,他们积极通过变法来增强自己的权势而慎到的思想就是在这么一种历史潮流之中诞生的。
历史上慎到是谁慎到是战国时期的赵国的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慎子。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慎到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慎到的简介慎到(约公元前395~约前315),先秦诸子之一。
赵国人,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其学术倾向至今有争议,有人认为属于黄老道家,有人认为属于法家,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
他长期在齐国稷下讲学,是稷下学宫的学术领袖人物之一。
《史记》说他有《十二论》,《汉书·艺文志》的法家类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
后来很多都失传了,《慎子》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五篇,《群书治要》里有《知忠》、《君臣》两篇,清朝时,钱熙祚合编为七篇,刻入《守山阁丛书》。
此外,还有佚文数十条。
慎到的生平简介慎到,生于赵国首都邯郸。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和梁启超《先秦学术年表》认为其卒于公元前299年(齐闵王时,今人以为错误)。
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后来成为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也有人鉴于其道法结合的思想倾向,称之为道法家。
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
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
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他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
又一说,慎到,赵人也,其著作多佚。
明慎懋编纂《慎子内外篇》,并辑录慎到传记大略谓:“慎到者,赵之邯郸人也。
慎到博识疆记,于学无所不究。
自孔子之卒,七十子之徒散游列国,或为卿相,或为士大夫,故卜子夏馆于西河,吴起、段士木、慎到之徒受业于其门,及门弟子者甚众。
慎到与孟轲同时,皆通五经;轲长于《诗》,慎到长于《易》。
齐威宣王时喜文学游说之士,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者流七十六人,命曰列大夫,为立馆稷山之下,高门大屋,尊宠之,不治而议论,天下诸侯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
是以齐稷下学士,多至数百千人。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慎到的主要思想是什么?慎到的“势”和“无为而治”本文导读: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慎到主张“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时必须完全依法行事。
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
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
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
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
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
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
慎到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治国无其法则乱”,坚决主张“法治”;而要实行“法治”,就必须尊君和尚法。
所以他说:“民一于君、断于法,是国之大道也”。
要求“民一于君”的主要理由是“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
为了尊君,他不仅反对与国君分庭抗礼的贵族,也反对儒、墨的尊贤、尚贤,认为“多贤不可以多君,无贤不可以无君”;主张“君立则贤者不尊”、“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
“民一于君”在法律上的表现,是只有国君才有权立法和变法,各级官吏只能“以死守法”,严格遵守和执行君主的法令。
一般老百姓则必须“以力役法”,受法令的役使。
但他的“民一于君”又是有条件的,即国君有权立法、变法,但不能随意立法、变法,而应“以道变法”,具体说,就是“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
他这种“人莫不自为”的人性论,实质上正是当时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新兴地主阶级私有观念的反映。
他认为国君如能“因人之情”来立法,立法以后凡事一断于法,就能治理好国家。
重“势”和“无为而治”他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
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
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
《慎子》原文及译文《慎子》原文及译文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赵国人,原来学习道家思想,是从道家中分出来的法家代表人物。
齐宣王、齐泯王时游学稷下,在稷下学宫讲学多年,有不少学生,在当时享有盛名。
在稷下时,与田骈、接子、环渊等有较多的交往。
他们一起被齐王命为大夫,受到尊敬,齐王还特意为他们建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道路。
齐宣王时,他曾长期在稷下讲学,对于法家思想在齐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先秦的法家代表人物中,慎到、申不害和商鞅分别重视"势"、"术"、"法",但都是在提倡法治的基础上提出的不同观点。
"势"主要指权势,慎到认为,君主如果要实行法治,就必须重视权势,这样才能令行禁止。
第一,慎到主张,即百姓、百官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在做事是必须完全依法行事。
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
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
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并取得功效。
在君主具体执法的过程中,慎到提倡法治,做到公平执法,反对人治。
主张立法要为公,反对立法为私。
用他的话说,就是"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他认为法治比人治优越,甚至说不好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好。
第二,提倡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
慎到把君主和权势分别比喻为飞龙和云雾,飞龙有了云雾才能飞得高,如果云雾散去,飞龙就是地上的蚯蚓了。
如果有了权势,即使像夏桀那样的昏庸残暴,命令也能执行,即"令则行,禁则止"。
如果没有权势,即使像尧那样贤德,百姓也不听从命令。
所以,慎到反对儒家主张的"德治",认为那样不可能使法律贯彻执行,会产生很多弊端。
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
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老子、列子、庄子、慎到、杨朱、王诩等。
那么你知道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吗?下面是有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1、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公认的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司马迁语),代表作是《道德经》。
其身世没有确定的说法,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三种观点:一说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人。
曾担任周守藏室之史,因见周德日衰,退隐西游,不知所终;二说老子是老莱子;三说太史儋即老子。
后人对这几种说法有不同的观点,引起了长期的争论。
2、庄子(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文哲大家,宋国蒙人,是老子之后道家理论重要开创者,与老子并称“老庄”。
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
主张尊重天性,逍遥处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睥睨于万物”,代表作品为《庄子》。
3、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生卒年不详,与郑缪公同时。
其学本于黄老,主张“秉要执本,清虚无为”(汉朝学者刘向语)、“贵虚”、“贵正”。
现存《列子》八篇,是东晋张湛所辑。
4、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今河南开封市)人,字子居,是老子之后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主张“贵生”、“重己”、“为我”,其名言是:“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
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5、文子:老子的弟子,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
现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认为是汉以后的伪书,但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所以确证是先秦著作无疑。
6、田骈:战国时思想家。
又称陈骈,齐国宗室。
曾在稷下讲学,因能言善辩,人称“天口骈”。
主张“贵齐”、“顺道”、“明分”、“立公”,其著作已经佚失。
《送孟东野序》韩愈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作者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
文章屡用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卓异不凡,寓意深刻,是议论文中的佳制。
作品原文: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1。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2。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3,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4。
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5。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6。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7,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夺8,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9。
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10。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11。
伊尹鸣殷12。
周公鸣周13。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14。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15。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6。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17。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8。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19。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20。
秦之兴,李斯鸣之21。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杨雄,最其善鸣者也22。
其下魏、晋氏23,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24。
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25?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26。
红林悟道《韩非子-难势》第一章慎子从今天起,开始讲《韩非子-难势》,这一篇韩非子主要讲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慎到及其思想。
慎到,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创始人之一,被世人尊称慎子。
《史记》中记载说慎到在齐宣王时曾长期在稷下讲学,是齐国法治思想的开创者,是稷下学宫中最具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政府智库,采取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管理形式。
稷下学宫始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所以叫稷下学宫。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开展的。
稷下学宫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各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为百家争鸣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基地,是中华文明智慧的结晶地。
慎到能成为稷下学宫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大家之一,足见其学识与主张的重要性,很可惜慎到的著作许多失传了,传世的很少。
慎到早年曾“学黄老道德之术”,黄老之学,为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是华夏道学之渊薮(sǒu)。
黄老思想尚阳重刚,既有丰富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感。
黄老思想发展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修行(个人修养)、经世(社会政治)、致用(科学技术),以形而上本体的“道”作为依据,结合形而下的养生、方技、数术、兵法、谋略等等,具有极强目的性、操作性。
黄老学派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既务虚,也务实。
慎到主张“抱法处世”与“无为而治”。
他认为“民一于君,事断于法”,即臣民都要听从于君主的政令,而君主须完全依法行事。
而且,立法权也要集中于君主之手,各级的官吏只能严格地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即“以死守法”。
百姓则要接受法令的规定,按法做事,即“以力役法”。
慎到认为这样才能实行法治。
国家律法是君主与臣民的行为准则与处世依据,使得国家律法上升到了宗法的境界。
慎到提倡重“势”和“无为而治”。
重“势”是为了重视法律,国家律法如同自然界中的“道”,具有推动自然有序发展的“势”。
慎到认为君主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证法律的执行。
百家姓[慎]姓氏的由来和名人历史来源1、出自禽滑厘之后,以祖字为氏。
春秋时期的禽滑厘是墨子的弟子,他的字为慎子。
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2、出自芈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期的楚国太子白公胜的后裔中有的被封在慎邑,他的子孙便以邑名作为姓氏,称为慎姓。
据《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楚国有个地方叫慎县,是白公之邑,其后人以地为氏,望出天水。
而根据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楚时的慎邑,在今安徽省颍上县西北。
望族居天水郡(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南)。
家族名人慎到:战国时期韩国大夫、法家名人,曾在齐国的稷下讲学,颇负盛名。
研习黄老的道德之术后得到启示,于是有了自己的学说,他主张“抱法处世”“无为而治”,从“弃知去己”出发。
著作有《慎子》四十二篇,是慎姓人的骄傲。
慎钺:宋代官吏,管理有方,严明但不苛刻,为民做主,得到人民的爱戴。
慎蒙:明朝嘉靖进士,字山泉,归安人。
在朝廷任监察御史。
著作有《天下名山诸胜一览记》。
慎温其:宋代词人。
宋代人改变唐朝人做律诗的习惯,开始做词,句式比律诗自由,又合谱可歌唱,也称为“长短句”。
慎温其对词学就很有见解。
慎知礼: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儿子,从小受家学家教,以知书识礼,年青有为并以至孝而闻名当时,做了兴元知府。
喜作诗,工医术,后官开封知府。
慎从吉:宋代词人慎温其的孙子,爱作诗词,又通医学,做过开封知府。
慎姓人在宋代名人辈出,家族昌盛。
慎东美:北宋京兆人,书画家,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钱塘江,沙上露坐,设大酒樽及一杯,对月独饮,意象傲逸,吟啸自若。
顾子敦适遇之,亦怀一杯,就其樽对酌。
伯筠不问,子敦亦不与之语。
酒尽各散去。
伯筠工书,王逢原赠之诗,极称其笔法,有曰:“铁索急缠蛟龙僵。
”盖言其老劲也。
苏东坡见其题壁,亦曰:“此有何好,但似篾束枯骨耳。
”伯筠闻之,笑曰:“此意逢原已道了。
”今惟丹阳有《戴叔伦碑》,是其遗迹。
迁徙分布(缺)慎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关于慎氏是来源有两个说法,一说是,慎氏是传自战国时代魏国墨子的学生禽滑厘,由于禽滑厘的字为“慎子”,所以其子孙才“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慎。
慎到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人物,先于韩非子。
其思想以法家为主,并杂糅道、名、儒三家。
他关于“势”的论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慎子》保存下来的篇章,主要有五篇与七篇两种说法,今所用底本为七篇,曰《威德》、《因循》、《民杂》、《知忠》、《德立》、《君人》、《君臣》,较五篇本多出《知忠》、《君臣》二篇。
历史上对《慎子》做注做校者甚夥,许富宏先生在对历代资料全面钩沉爬梳的基础上,写成《慎子集校集注》。
《新编诸子集成续编:慎子集校集注》主体部分由《慎子》原文、集注和集校三部分组成。
《慎子》原文以清钱熙祚《守山阁丛书》本为底本,参考采用《群书治要》本、《说郛》本、《百子全书》本等十余种重要的校本及注本。
《慎子》七篇之后分别是《慎子逸文》、《慎子逸文存疑》、《历代官私书志著录》、《历代序跋》、《慎子书目》、《慎子生平资料》、《慎子书与慎子之学》、《历代辨伪》、《历代评语》,全面呈现了历史上《慎子》研究之盛况,对广大读者而言,具有极高的资料参考价值。
《孟子》鲁欲使慎子为将军鲁欲使慎子为将军①。
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
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②,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gǔlí)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
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
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
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③。
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
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注】①慎子:鲁国的大臣,慎滑厘。
应该不是慎到或禽滑厘。
根据《庄子·天下》,禽滑厘属于墨家,慎到则是“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泠汰于物以为道理”。
此二人皆非用兵之人。
②南阳:即汶阳,在今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当时齐国和鲁国争夺的要地。
③俭:少于。
译文:鲁国有意任命慎子为将军。
孟子说:“不先教导百姓做人处事的道理,就要他们去打仗,这叫做加害百姓。
加害百姓的人,在尧、舜的时代是不被容纳的。
即使一仗就打败齐国,收回了南阳,这样也是不可以的。
”慎子脸色一变,很不高兴地说:“这我就不了解了。
”孟子说:“我明白告诉你吧。
天子的土地方圆各一千里;如果不到一千里,就不够条件接待诸侯。
诸侯的土地方圆各一百里;如果不到一百里,就不够条件奉守宗庙的典籍。
周公分封在鲁国,方圆各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够,但实际上少于一百里。
姜太公分封于齐国,方圆各一百里;土地不是不够,但实际上少于一百里。
现在鲁国有五块方圆各一百里的土地,你认为假如有圣王出现,那么鲁国的土地是在应该削减之列,还是应该增加之列?不费力就把那里的土地取来并入这里,仁人尚且不做这样的事,何况是用杀人来得到土地呢?君子侍奉国君,只是努力引导他走上正途,立志于行仁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