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海岸典型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储量和碳氮垂直分布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499.45 KB
- 文档页数:7
热带雨林不同地形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生态环境和气候系统交换质量和能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内部循环和外部营养物质循环的核心环节,研究其分布、转化和演化过程对于揭示生态系统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而热带雨林的不同地形特征也会对土壤中有机碳分布产生影响,本文将从这一角度对其进行探讨。
由于热带雨林的地形复杂多样,土壤类型也各不相同,土质、坡度、高程、水文条件等因素对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山地、平地、河岸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
其中,河岸土壤的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或许是因为这些土壤充分利用了河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生物种群丰富,土壤微生物活动活跃,导致有机碳积累明显。
此外,受降雨和通风影响较小的山地和丘陵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也相对较高,可能是因为土壤氧含量较低,有机物分解速度相对较慢,从而有机碳积累能力较强。
而坡度较陡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则相对较低,可能是因为高能量的水流和风力会将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带走,阻碍有机碳积累。
因此,在考虑热带雨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对不同地形进行综合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热带雨林的人类活动对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人类开发用地、砍伐森林、开采矿产等行为会改变土地覆盖和土壤结构,导致有机质的消耗或增加,进而对土壤碳循环产生影响。
应对这些影响,需要从政策层面出发,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措施,保护热带雨林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热带雨林不同地形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十分显著。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资源。
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会越来越深入,我们也能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个珍贵的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总结地球上的植被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和地形条件,植被分布也各具特点。
主要的植被类型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湿地和冰川等。
下面将对这些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总结。
森林是地球上最为广泛的植被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
森林可以分为针叶林和阔叶林两大类。
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寒冷的高纬度地区,如北美洲的加拿大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阔叶林则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如欧洲和东亚地区。
森林植被茂密,树木高大,植物种类丰富,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
草原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草原可以分为温带草原和热带草原两大类。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大平原、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热带草原则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大草原地区。
草原植被覆盖度较高,植物种类以草本植物为主,适合牧业发展。
沙漠是干旱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沙漠地区。
沙漠植被稀疏,植物适应干旱环境,多为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
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生长受到限制,是地球上最为恶劣的生态环境之一。
湿地是水域和陆地交错的特殊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沼泽、湿地草地和水生植被等类型。
湿地分布广泛,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海岸等多种类型。
湿地植被丰富多样,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和鸟类栖息地。
冰川是高山地区特有的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极地和高海拔地区。
冰川植被覆盖度较低,多为苔藓和低矮灌木等耐寒植物。
冰川地区气候寒冷,降水充沛,是珍稀的生态环境,也是重要的淡水资源来源。
总的来说,地球上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各具特点。
不同的植被类型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人类生存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对不同植被类型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土壤碳氮磷分布特征》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不仅支撑着植物生长,还承载着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
其中碳、氮、磷是土壤中重要的元素,它们的含量和分布特征对土壤的质量和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在土壤中,碳的分布特征主要体现在有机质中。
有机质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碳源,它来源于植物残体和微生物的降解产物。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水平。
一般来说,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更适合植物生长,并且能够更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结构。
氮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元素,它主要存在于有机质和无机氮的形式。
土壤中的氮含量通常取决于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和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
在一般情况下,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通常也含有较高的氮,这对植物的生长十分有利。
磷是植物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的分布特征主要影响着土壤的磷素供应能力。
土壤中的磷主要来自于岩石和有机物的磷酸盐,它对植物的生长和开花结果都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磷含量高的土壤更适合植物的生长,而磷含量低的土壤则需要通过施肥等手段来提高土壤的磷素供应能力。
总的来说,土壤中的碳、氮、磷分布特征对土壤的肥力和植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了解土壤中这些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并且更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
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对水热变化的响应大兴安岭是我国北部典型的多年冻土区,其中森林土壤作为该区域的重要碳汇之一,其碳氮垂直分布特征及对水热变化的响应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的形成机制、碳氮垂直分布及其对水热变化的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的形成机制多年冻土区森林土壤的形成机制受到气候、地形、土父材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大兴安岭区域,气候条件寒冷、降水年限短、蒸发量小,导致树木生长缓慢,枯死树干积攒较多,成为森林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同时,多年冻土层位上覆盖的厚度也是影响森林土壤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大兴安岭区域,多年冻土覆盖层厚度较大,限制了森林土壤的垂直发育,使其主要分布在多年冻土下1米以内,土壤发育度相对较低。
二、森林土壤碳氮垂直分布特征森林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土壤养分的来源和分配有关。
在大兴安岭区域,森林土壤的碳氮主要分为有机层(O层)、腐殖层(A层)、粉壤层(E层)和冻土层(C层)四个层位。
其中,O层主要是由枯枝、落叶等有机物堆积形成的,含有丰富的有机碳和生物活性元素,主要集中在土表面。
A层由O层和下层土壤经生物作用和地球化学作用分解后形成,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元素,主要分布在O层下方的10-30厘米深度处。
E层为粉壤、流末砾等物质混合形成,含有较高的氮和矿质元素,分布在A层下方的30-60厘米深度处。
C层为多年冻土层,富含一些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但其平均含量较低,分布在E层下方的60厘米以深处。
三、森林土壤对水热变化的响应由于多年冻土区气候特征明显,水热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明显影响。
在大兴安岭区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可以有效地改善森林土壤的生物活性和养分转换效率。
同时,降水增加也可以增加O层和A层的厚度,提高森林土壤的生产力和土地利用能力。
但是,极端干旱或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对森林土壤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
在此基础上,森林土壤的管理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热带作物学报2019, 40(11): 2294 2299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收稿日期 2019-02-13;修回日期 2019-04-26基金项目 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No. 201304320)。
作者简介 薛 杨(1963—),男,博士研究生,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森林生态学。
*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陈毅青(CHEN Yiqing ),E-mail :138********@ 。
海南岛东北部5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薛 杨,宿少锋,林之盼,王小燕,陈毅青*,薛雁文,陈平妹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摘 要 为揭示海南岛东北部森林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本文对该区湿加松林(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木麻黄林(Casuarina equisetifolia )、椰树林(Cocos nucifera )、次生林和混交林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 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差异显著(P <0.05),其中次生林最高,为3.78 g/kg ,木麻黄林最低,仅有0.90 g/kg ;5种森林0~100 cm 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46.06 t/hm 2、混交林40.52 t/hm 2、湿加松林39.08 t/hm 2、椰树林31.26 t/hm 2和木麻黄林15.22 t/hm 2。
浅海沉积土上的次生林、滨海沙土上的混交林均具有相对较高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显著地高于同一母质上的椰树林和木麻黄林(P <0.05)。
综上,该区不同类型森林的建立深刻地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库储量,次生林和混交林的建立可能有助于该区增加土壤固碳。
关键词 海南岛;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 中图分类号 S718.5 文献标识码 ASoil Organic Carbon Distribution in Five Forest Types in the North-east of Hainan IslandXUE Yang, SU Shaofeng, LIN Zhipan, WANG Xiaoyan, CHEN Yiqing *, XUE Yanwen, CHEN PingmeiHainan Forestry Institute, Haikou, Hainan 571100, ChinaAbstract To reveal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forest types in Northeastern Hainan, the data of SOC content and storage under five forest types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 Cocos nucifera , Secondary forest and Mingled forest) in this regio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the 0–100 cm soil profile, the average SOC content of the five forest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0.05). The highest was found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soil (3.78 g/kg), while in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the values were the minimum (0.90 g/kg); SOC storage values were 46.06 t/hm 2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40.52 t/hm 2 in the mingled forest, 39.08 t/hm 2 in Pinus elliot-tii ×P. caribaea , 31.26 t/hm 2 in Cocosnucifera and 15.22 t/hm 2 in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 The secondary forests on shallow marine deposits and mingled forests on coastal sandy soil had relatively high SOC storage,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ocos nucifera and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on the same parent material respectively (P <0.05). In summary, the planting of different types of forests within this region would have a profound prospect on SOC stora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econdary forests and mingled forests may help the increment of SOC sequestration. Keywords Hainan Island; forest type; soil organic carbon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9.11.027森林是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在调节区域乃至全球碳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
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土壤有机碳是指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分解和转化后形成的碳元素的总量,是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因地域、气候、土地利用方式等因素而异,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其范围。
1. 地域差异由于地球各地区的气候、植被、地形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土壤有机质来源和分解速率也不同,因此其有机碳含量也会存在差异。
在我国,东北黑土区、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农业主产区的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通常在10~20 g/kg之间;而西南山地区、青藏高原和新疆盆地等干旱或寒冷环境下的草原和森林土壤则相对较低,一般只有2~5 g/kg左右。
2. 气候影响气候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暖湿润气候有利于植物生长,促进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分解,因此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而寒冷干旱气候则不利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积累,因此在高寒和沙漠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
3. 土地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也会产生影响。
例如,在耕作过程中,由于农作物根系、秸秆等残留物的添加和深翻等操作,会导致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加速和流失增加,从而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
而草原、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
4. 管理措施影响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改善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采用轮作、间作、绿肥种植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在森林经营中实行保护性采伐、人工更新等措施也能够减少土壤有机碳的丢失。
总结综上所述,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地域、气候、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实际生产和环境管理中,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维护或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
小兴安岭草本泥炭沼泽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分布特征小兴安岭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片大型深林,草本泥炭沼泽是小兴安岭地区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是充满独特的特色,其中有机碳、氮和磷的分布特征十分重要。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介绍草本泥炭沼泽土壤的特征。
有机碳是土壤中含量最高的物质之一,草本泥炭沼泽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较为丰富。
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在0.68%~19.81%之间,平均含量为7.56%。
有机碳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表层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要高于深层土壤。
这是由于表层土壤中光合作用和腐殖作用的可能性更大,所以生长在表层的植物死亡后的有机物分解也较容易。
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草本泥炭沼泽土壤中的氮含量也相对较高。
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中的全氮含量在0.02%~1.35%之间,平均含量为0.22%。
与有机碳类似,氮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垂直分布。
表层土壤中的氮含量也要高于深层土壤。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元素,但是在草本泥炭沼泽土壤中的磷含量却相对较低,以可提取磷的含量为例,该地区土壤中的最高含量为17.19 mg/kg,最低含量为1.02mg/kg。
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水平分布,不同样地之间磷含量的差异较大。
这是因为草本泥炭沼泽土壤的主要供磷源来自于通过沉淀、过滤、或悬浮物质等转化而来的磷,这一转化的过程受到水文条件的限制。
总之,草本泥炭沼泽土壤的有机碳、氮和磷分布特征较为独特。
有机碳和氮的含量较高,而磷的含量较低,且磷的分布呈现明显的水平分布。
这些特征为草本泥炭沼泽生态系统的生长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
秦岭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氮垂直分布王棣;耿增超;佘雕;和文祥;侯琳【摘要】以秦岭典型林分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松栎混交林、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林分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全氮、有机碳储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秦岭地区,随着土壤剖面深度增加,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不同林分的土壤有机碳、氮素的积累和分解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云杉和松栎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含量较低,不同林分土壤剖面有机碳、全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46-26.41 g/kg、4.47-9.51g/kg,大小顺序均为云杉>松栎混交林>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油松>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各个林分的土壤C/N在5.93-15.47之间,C/N平均值大小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油松>云杉>锐齿栎(辛家山林区)>锐齿栎(马头滩林区);各个林分0-6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大小为云杉>锐齿栎(马头滩林区)>松栎混交林>华山松>锐齿栎(辛家山林区)>油松,分别为150.94、135.28、124.93、109.24、102.15、96.62 t/hm2;各个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全氮与C/N则没有明显相关性.【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5(035)016【总页数】9页(P5421-5429)【关键词】垂直分布;有机碳储量;土壤有机碳;全氮【作者】王棣;耿增超;佘雕;和文祥;侯琳【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杨陵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杨陵712100【正文语种】中文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为森林生长提供养分[1]。
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储存格局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变得严重。
森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碳储量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氮、磷储存库之一。
研究土壤碳、氮、磷储存格局和影响因素,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和土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地区。
然而,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储存格局的研究尚不全面和深入,这对于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储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1.调查和分析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储存量。
2.探讨影响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储存量的因素,如土地利用、气候、土壤性质等。
3.基于统计模型分析土壤碳、氮、磷在不同土层的分布和格局。
4.分析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储存格局与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的关系。
四、研究方法1.野外采样:在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中选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代表样地,采集土壤样品。
2.样品分析:采用土壤分析方法分析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储存量。
3.多元统计分析:运用多元统计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储存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4.模型构建:根据野外数据,构建模型分析土壤碳、氮、磷在不同土壤深度的分布规律。
五、预期结果1.揭示亚热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储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2.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储存量的影响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的影响。
3.构建土壤碳、氮、磷在不同土层的分布模型,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
4.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海南岛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对土壤因子的响应陈小花;杨青青;陈宗铸;余雪标;杨琦;雷金睿【摘要】为了揭示热带海岸森林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分布规律,探讨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利用高锰酸钾氧化-比色方法测定研究区域内不同林分类型(香蒲桃天然次生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采用简单相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方法评估土壤因子对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m深剖面内,土壤易氧化有机碳的变化范围为0.60~9.05 g.kg-1,各土层间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变化差异显著,均值表现为椰子人工林(4.36 g·kgt)>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3.99 g.kg-1)>香蒲桃天然次生林(3.83 g·kg-1)>大叶相思人工林(1.29 g·kg-1)>木麻黄人工林(0.85 g·kg-1).5种林分类型下,土壤有机碳活度均表现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在0~20 cm土层,不同林型间均表现为木麻黄人工林>大叶相思人工林>香蒲桃天然次生林>椰子人工林>琼崖海棠天然次生林,说明木麻黄与大叶相思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EOC的分布受土壤因子(BD、SWC、pH、TN、C/N)的影响,其中,EOC与TN具有最大的正相关性,与BD具有最大的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海南岛热带海岸不同林地土壤碳库的敏感性和稳定性,研究了不同林分类型土壤EOC和土壤养分的关系,有助于了解热带海岸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的供应环境及碳汇响应机理,为评价热带海岸林分类型对土壤碳吸存能力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This study is aimed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EOC) in tropical coastal forest,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soil factors on the EOC.The contents of soil easily oxidized organic carbon in five kinds of forests were determined.The name of five kinds of forests are Calophylluminophyllum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CIS),Syzygium odoratum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SOS),Cocos nucifera planted forest(CNP),Acacia auriculiformis planted forest(AAP),Casuarina equisetifolia plantedforest(CEP).The results show that:(1)EOC had obvious vertic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and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EOC also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t forest land(CNP > CIS > SOS > AAP >CEP).(2)The activ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soil depth.The sort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ctivityis:CEP > AAP > SOS >CNP > CIS.(3)The distribution of EOC was affected by soil factors (BD,SWC,PH,TN,C/N),among which,EOC and TN had the biggest positive correlation,and the BD had the biggest negative correlation.This study further shows that the st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tropical coastal forests of Hainan island is relatively low.This study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soil carbon storage condition and its response mechanism in tropical coastal forest land.【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11【总页数】6页(P140-145)【关键词】热带海岸;林分类型;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因子;土壤有机碳活度【作者】陈小花;杨青青;陈宗铸;余雪标;杨琦;雷金睿【作者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8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asily-oxidized carbon,以下简称“EOC”)是土壤有机碳(Soil total organic carbon, 以下简称“SOC”)组成之一,对外部环境变化响应非常敏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SOC的有效性和时效性[1]。
热带\亚热带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的测定摘要: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热带、亚热带主要森林土壤发生层A层和B 层有机碳含量,通过有机碳、发生层厚度、土壤密度计算有机碳密度,结果表明热带、亚热带主要森林土壤,两个热带地区有机碳含量相对其余亚热带地区有机碳含量低,原因是热带地区温度较亚热带地区高,加快了有机质的分解转化。
土壤密度越小,土壤结构就越好,富含的有机质含量就越高,导致腐殖质的分解转化快,使得土壤中有机碳积累量高。
四种土壤类型有机碳变动程度A层红壤>棕壤>砖红壤,B层砖红壤>红壤> 棕壤。
变动程度越大,土类中有机碳含量波动性越大,有机碳在土类中含量稳定性差。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密度,土壤密度,森林Abstract: The determination of tropical, subtropical forest soil layer A layer and B layer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by potassium dichromate volumetric method, through the organic carbon, layer thickness,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density calc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ropical, subtropical forest soil, two tropical areas of organic carbon content relative to the other subtropical regions with low organic carbon content the reason is the tropics, semi-tropical area temperature is high, accelerate the decomposition of organic matter. Soil density is the better soil structur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rich is higher, resulting in decomposition of humus is fast, the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soil. Four typ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hange degree of A layer of soil, brown soil > latosol, lateritic red soil > > B layer of soil. The greater the degree of chang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the greater the volatility, organic carbon in soil was poor stability.Key words: soil, organic carbon,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il density, forest1研究内容研究热带、亚热带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本次试验所用土样来亚热带土壤有丽江、石林、安宁、玉溪易门,热带土壤有西双版纳勐腊保护区坝卡梁子、景洪曼典回火村。
海岛森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和植物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张增可;吴雅华;黄柳菁;刘兴诏【摘要】该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福建省东部海域的平潭岛林区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土壤和植物的C、N、P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演替阶段土壤和植物的C、N、P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探讨植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由于土壤C、N、P 的来源不同,导致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STN)含量随着演替进行逐渐增加,土壤全磷(STP)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C∶N随演替进行呈增加趋势,土壤C∶P 和N∶P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植物叶片碳(LC)含量随着演替进行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叶片氮(LN)和磷(LP)含量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反映了各演替阶段植物采取不同的生态适应性;植物叶片C∶N和C∶P随演替进行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植物叶片N∶P呈逐渐增加的趋势.(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SOC与STN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C、N元素有较强的耦合关系;植物LN与L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共同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叶片LP与土壤ST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植物叶片N∶P在各演替阶段均大于16,说明平潭岛植物生长主要受到土壤P限制.【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年(卷),期】2019(039)005【总页数】10页(P925-934)【关键词】生态化学计量;演替阶段;平潭岛;生态策略【作者】张增可;吴雅华;黄柳菁;刘兴诏【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州3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18生态化学计量学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态学研究的前沿热点之一,为土壤-植物相互作用和C、N、P循环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是生态系统研究领域的新方向[1-2]。
海南乐东5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比较邢维奋;石珊奇;薛杨;王小燕;林之盼【摘要】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oil 0~100 cm deep from 5 different forest plantations (Secondary forest, Acacia auriculiformis, Casuarina equisetifolia, Eucalyptus robusta, Cocos nucifera) in Ledong county of Hainan province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density and storage of organic carbon in the soils under the forest planta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 the soil 0~100 cm deep ranged from 1.55 to 8.52 g/kg from the soil samples of the 5 plantations, the highest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and the lowest in the plantations of both A. auriculiformis and C. equisetifolia.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ranged from 1.51 to 9.49 kg/m2, the highest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and the lowest in C. equisetifolia.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was 94.86 mg/ha in the secondary forest, 73.72 mg/ha in A . auriculiformis, 44.93 m g/ha in C. equisetifolia, 30.80 mg/ha in E. robusta and 15.10 m g/ha in Cocos nucifera. The secondary forest had the highest organic carbon storage in the soil.%对海南乐东的次生林、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桉树(Eucalyptus robusta)、椰树(Cocosnucifera)等5种典型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密度及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介于1.55~8.52 g/kg,以次生林最高,大叶相思和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51~9.49 kg/m2,以次生林最高,木麻黄最低;5种森林0~100 cm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次生林94.86mg/hm2、椰树73.72 mg/hm2、桉树44.93 mg/hm2、大叶相思30.80mg/hm2、木麻黄15.10 mg/hm2,4种人工林土壤碳储量要低于天然次生林.【期刊名称】《热带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6页(P14-19)【关键词】海南;次生林;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作者】邢维奋;石珊奇;薛杨;王小燕;林之盼【作者单位】乐东县黄流镇农业服务中心海南乐东 572500;乐东县林业局海南乐东 5725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 5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14.9森林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
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王艳丽;字洪标;程瑞希;唐立涛;所尔阿芝;罗雪萍;李洁;王长庭【摘要】森林土壤在调节森林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由于林型、林龄以及环境因子(海拔)的差异,至今对于森林土壤碳、氮储量的估算依然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利用森林土壤实测数据估算了青海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和碳、氮储量,分析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的垂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密度随海拔的增加呈单峰曲线变化,在海拔3100-3400 m 达到最大34.33 kg/m2;氮密度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范围为1.39-2.93 kg/m2.2)在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氮密度均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范围分别为3.84-4.63 kg/m2、0.22-0.27 kg/m2.3)青海省森林土壤碳储量为1098.70 Tg,氮储量为61.78Tg.4)海拔与氮含量和密度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0.01).土层深度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有机碳密度、氮密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P<0.01).说明海拔和土层是影响青海省森林土壤有机碳、氮分布的关键因子.【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9(039)011【总页数】10页(P4096-4105)【关键词】土壤碳储量;土壤氮储量;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海拔梯度【作者】王艳丽;字洪标;程瑞希;唐立涛;所尔阿芝;罗雪萍;李洁;王长庭【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成都610041;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研究院,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土壤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约有1500 Gt碳、95 Gt 氮是以有机质形态储存于地球土壤中[1-2],其积累和分解的速率决定着土壤碳、氮储量。
热带雨林的碳储存热带雨林被誉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它在全球的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热带雨林的碳储存机制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一、热带雨林的碳储存机制热带雨林的碳储存主要包括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两个方面。
1. 生物量碳:热带雨林以其丰富的植被种类和巨大的生物量而闻名。
树木、灌木和其他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
这些有机物质以生物量的形式储存在植物体内,形成生物量碳。
热带雨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植被密度使其成为碳储存的理想场所。
2. 土壤有机碳:热带雨林的土壤层富含有机物质,其中包括树叶、植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这些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分解,并释放出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热带雨林土壤的高含水量和强酸性,有机物质往往很少分解完全,从而形成了大量的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的储存量在热带雨林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碳循环的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热带雨林的碳储存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热带雨林的大量碳储存不仅对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还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减少温室气体浓度:热带雨林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来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
研究表明,热带雨林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30%,对抑制全球变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维护水循环:热带雨林的树木和植被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并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到大气中。
这种水循环过程有助于维持地球的水平衡,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气候变化。
3. 保护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栖息地之一。
保护热带雨林不仅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还可以保护许多濒临灭绝的物种。
而这些物种的存在和繁衍又将进一步促进热带雨林的碳储存。
三、热带雨林碳储存的挑战尽管热带雨林的碳储存对全球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但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1. 毁林和森林退化:由于人类活动和非法砍伐,全球每年都在失去大量的热带雨林。
森林退化会导致生物量碳和土壤有机碳的大量释放,从而加剧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
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储量张固成;傅杨荣;何玉生;杨奕;郭跃品;张家友;马荣林;李随云【期刊名称】《热带地理》【年(卷),期】2011(31)6【摘要】利用2005年海南岛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8713件表层土壤和2197件深层土壤样品,计算分析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0~20cm、0~100cm、0~180cm3个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2.86、9.48、13.72kg/m2,与国内其他典型地区相比,几乎处于最低水平。
区域土壤有机碳密度图显示,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与地貌类型关系密切,高值区分布在山地、丘陵、火山岩台地等地区,其次是平原区,最低为滨海地区。
统计显示,土地利用类型、土类不同,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明显,不同地类土壤有机碳密度:园地>林地>其他土地>耕地,土壤有机碳主要贮存在林地和耕地中;不同土类土壤有机碳密度:黄壤>赤红壤>砖红壤>水稻土>燥红土,土壤有机碳主要贮存在砖红壤、赤红壤和水稻土中;0~180cm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为478.13Mt。
【总页数】5页(P554-558)【关键词】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密度;有机碳储量【作者】张固成;傅杨荣;何玉生;杨奕;郭跃品;张家友;马荣林;李随云【作者单位】海南省地质调查院;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鄂东北地质大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1.4【相关文献】1.上海崇明岛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碳储量估算 [J], 申广荣;葛晓烨;黄秀梅2.白洋淀湿地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J], 李瑾璞;于秀波;夏少霞;赵玮;王树涛;许策3.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及全氮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J], 任玉连;陆梅;曹乾斌;李聪;冯峻;王志胜4.焉耆盆地绿洲农田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 [J], 史常明;柳洋;张富荣;赵云飞;肖锦锦;汪霞5.基于HNSOTER的海南岛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吕成文;崔淑卿;赵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