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第二章:人体平衡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285.74 KB
- 文档页数:3
《运动康复生物力学》理论教学大纲(供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Ⅰ前言运动康复生物力学是根据人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及力学性质,用力学原理和方法探讨人体机械运动的规律,研究合理的运动动作技术,分析各种因素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以及运动损伤的原因、机理,为制订合理的治疗及康复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讲授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生加深对各项运动技术的理解,掌握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及康复治疗过程中对动作技术的分析。
为运动技术分析、身体训练、预防运动创伤、理解运动技术原理及提高体育运动项目技术教学的理论水平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在日后工作中确定医疗方案、选择康复手段、制定运动处方提供必要的生物力学知识保障。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给学生自学。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实践8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之比3.5:1。
四教材:《运动生物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陆爱云,1版,2010年。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任务、研究方法、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趋势二教学要求(一)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二)熟悉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
(三)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课程内容和学科发展趋势。
三教学内容(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人体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基础一教学目的学习人体动作结构的基本形式,人体运动的复杂性,人体简化模型与惯性参数。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动作结构概念、动作系统的分类、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进行动作分析(二)掌握单运动链、多运动链、开放运动链、闭合运动链、人体惯性参数的概念,理解人体运动的复杂性,能运用相关原理进行简单的人体重心测量。
人体平衡的生物力学一、人体平衡动作的力学原理(一)基本概念1、力与力系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人体运动中的力主要是人体与地面、器械、流体的相互作用。
力系是反映作用与物体上的一组力。
在实际运动中作用于人体的力是非孤立的力,而是有2个以上的力组成的力系。
在力系作用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下不发生改变。
2、约束、约束反力、主动力约束是指阻止物体自由移动的限制。
约束反力是指约束作用于物体的力,其大小等于物体加在约束上的力,方向与之相反。
主动力指与约束反力性质相反的力。
它与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势。
3、力的可传性原理4、力的平移定理(1)力矩、力偶矩(2)力的平移定理:力可平行于自身移动到任一点,但需要增加一力偶,其力偶矩等于原力对于新作用点的力矩。
二、人体整体平衡的生物力学条件和特点(一)人体平衡的力学条件∑F=0 ∑M0(F)=0(二)人体平衡的类型1、人体重心的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人体重心或人体总重心。
2、人体平衡的分类(1)根据支点相对重心位置分类上支撑平衡: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上方的平衡,如各种悬垂动作。
下支撑平衡:支撑点在人体重心下方的平衡,如手倒立混合支撑平衡:即非完全的上支撑,又非完全的下支撑(2)根据平衡的稳度分类稳定平衡:人体的位置不论有多大偏离,都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有限稳定平衡:人体位置的偏离在一定范围内仍能恢复到原来的平衡位置。
不稳定平衡:人体位置稍有偏离就会倾倒。
随遇平衡:人体位置不论怎样改变,都能保持平衡。
3、人体平衡的稳定性(1)支撑面:物体的支撑面越大,其稳定性越好(2)重心高度: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综合上面两个因素,可以用稳定角的概念来表示支撑面和重心高度对人体的影响。
稳定角越大,稳定性越好;稳定角越小,稳定性越差;稳定角为零,人体处于临界状态(3)体重稳定力矩(重力矩)与翻倒力矩(外力矩)之比称为稳度系数。
人体重力矩越大,稳度系数越大,破坏平衡所需的外界翻倒力矩就越大,即人体平衡稳定性越好。
第二章人体平衡一、力学基础理论●运动学特征: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与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特征(运动轨迹、路程、角度、位移、动作的先后次序与持续时间等)●以经典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时把人体及器械看作是质点、刚体或刚体系统处理概念:质点:具有一定质量忽略其大小、形状的几何点刚体: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1.相关参数空间特征参数:位置矢量(空间矢量)、轨迹、路程与位移速率、速度、即时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时间特征参数:运动何时开始和结束、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的时间结构(节律)等2.运动形式根据运动轨迹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运动时各点是否平行分:平动、转动、复合运动3.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力的作用效应有内效应与外效应;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4.力学平衡二力平衡: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任何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其余一力的作用线亦必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力系(多力情况):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分类力系的平衡:平面任意力系的一般简化结果为一个主矢FR’和一个主矩M ’。
当物体平衡时,主矢和主矩必须同时为零。
5.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6.约束和约束反力自由体:可以在空间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非自由体:由于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或阻碍)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约束:事先对物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
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非自由体的力。
(简称:约束力或反力)主动力:除约束力外,非自由体上所受到的所有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的力。
二、人体或人体局部受力分析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第二章人体平衡
一、力学基础理论
●运动学特征:物体的运动在空间与时间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特征
(运动轨迹、路程、角度、位移、动作的先后次序与持续时间等)
●以经典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
●研究时把人体及器械看作是质点、刚体或刚体系统处理
概念:
质点:具有一定质量忽略其大小、形状的几何点
刚体: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
1.相关参数
空间特征参数:位置矢量(空间矢量)、轨迹、路程与位移
速率、速度、即时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
时间特征参数:运动何时开始和结束、持续时间、运动频率、运动的时间结构(节律)等
2.运动形式
根据运动轨迹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根据运动时各点是否平行分:平动、转动、复合运动3.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离不开物体;
力的作用效应有内效应与外效应;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学平衡
二力平衡:作用于刚体上的两个力,使刚体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同一条直线。
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当刚体受三个力作用而平衡时,若其中任何两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则其余一力的作用线亦必交于同一点,且三力的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
力系(多力情况):作用于一个物体上的一群力称为力系
力系的简化;力系的分类
力系的平衡:平面任意力系的一般简化结果为一个主矢FR’和一个主矩M ’。
当物体平衡时,主矢和主矩必须同时为零。
5.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沿同一直线,分别作用在这两个物体上。
6.约束和约束反力
自由体:可以在空间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非自由体:由于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或阻碍)而不能作任意运动的物体。
约束:事先对物体的运动所加的限制条件。
约束反力:约束作用于非自由体的力。
(简称:约束力或反力)
主动力:除约束力外,非自由体上所受到的所有促使物体运动或有运动趋的力。
二、人体或人体局部受力分析
解决力学问题时,首先要选定需要进行研究的物体,即确定研究对象;然后考查和分析它的受力情况,这个过程称为进行受力分析。
1.分离体——把研究对象解除约束,从周围物体中分离出来,画出简图。
2.受力分析图——将分离体所受的主动力和约束反力以力矢表示在分离体上所得到的图形。
1.分析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取分离体(抓住主要矛盾,分离次要矛盾);
2.先画主动力,明确研究对象所受周围的约束,进一步明确约束类型,什么约束画什么约束反
力。
3.必要时需用二力平衡共线、三力平衡汇交等条件确定某些反力的指向或作用线的方位。
2.人体运动的内力与外力
内力:人体内部各个部分互相作用的力(肌力、韧带张力、软骨应力、骨应力)
外力:重力;摩擦力;弹性力;器械的其他阻力;支撑反作用力;流体作用力
3.人体平衡:人体保持某一姿态的稳定性或动态中的控制能力。
基本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人体平衡的生物学特点:
1)人体不能处于绝对的静止状态
2)人体内力在维持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3)生物体在平衡控制中有补偿动作
4)人体具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5)人体平衡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6)人体平衡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量
三、人体的重心及人体重心的测量方法
1.人体的重心:地球对人体各部分引力合力的作用点
人体所受的重力,严格而言是个汇交力系;但可视作平行力系
●当人体自然站立时,总重心的位置一般在身体正中面上第三骶椎上缘前方7cm处
●男子的重心高度约为身高的56%,女子约为身高的55%
2.人体重心的变化特点
●几何形状固定的物体,不管他怎样运动,其重心相对于自身的位置是不变的。
●人体重心的变化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一致,距离与其环节质量和运动幅度一致。
3.人体重心测量方法
1)重心板(一维或二维)实测静态人体的重心位置
2)摄影和录像获得的人体图像中通过测量和计算获得
1.以人体左下角边缘处O点为原点绘出直角坐标系(OXY)。
2.确定各环节点位置。
3.确定头和手的重心位置。
头的重心在耳廓上缘中点正面观时在两眉间,手的重心在中指的掌指关节处。
4.连接关节点构成人体棍图。
5.开始测量各环节的相片长度(以毫米为单位),填入环节长度一栏内。
6.把各环节重心至近侧端距离占环节长度的比值填入半径系数一栏内。
见表2—1中具体的布拉温—菲
舍尔环节相对重心位置数据。
7.环节长度乘以环节相对重心位置百分比,填入环节重心近侧端实长一栏内。
8.按环节质心到近侧端实际长度一栏的数据,在照片上的环节上点出环节质心位置。
头手的位置不必计
算,可以直接点出。
9.从照片上测量各环节质心的坐标。
10.把人体模型中已知的环节相对重量数据添入表内(P)。
11.计算出各环节对轴之矩Px,Py。
12.求出Px,Py的和,即为人体总重心位置。
13.在照片上点出总重心。
四、人体平衡的分类
1.根据人体重心与支撑点的位置关系
1)上支撑平衡(悬垂平衡)
2)下支撑平衡(倒立平衡)
3)混合支撑平衡(肋木侧平衡)
2.根据平衡的稳定性(稳度)
1)稳定平衡(吊袋、悬垂)
2)有限度的稳定平衡(人下支撑平衡)
3)不稳定平衡(单臂倒立)
4)随遇平衡(球的平衡)
五、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
从生理学角度:年龄、性别、神经控制能力、肌肉力量、身体状态(特殊疾患)、药物使用、运动疲劳等。
从力学角度:支撑面大小、重心高低、稳定角、平衡角、稳定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