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格式:pdf
- 大小:413.47 KB
- 文档页数:4
我国边坡研究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自人类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一直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最早见于古书《左传》,它曾说过:“自上古以来,国之有患也,虽水旱不能避”,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我国对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视。
而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逐渐提高,在工程建筑领域开始对岩土、土壤等环境造成污染。
因此,对岩土体稳定性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边坡研究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岩土稳定性的研究和治理已经成为了岩土工程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就我国边坡研究治理现状与发展趋势做出了初步探讨。
1.1我国边坡研究治理现状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人们便将目光投向岩土体稳定性的研究,希望借助一定的手段来对其进行稳定性判别。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力学知识的欠缺,无法通过力学作用来进行岩土稳定性的判别。
后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才逐渐建立起了岩土稳定性判别的概念。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的科研部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岩土体的抗剪强度试验仪器和手段,使得这项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
进入80年代以来,有关单位积极开展了对滑坡的防治工作,使我国的防治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且也已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另外,在对滑坡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许多新型防治技术也不断涌现,比如说支挡结构、锚固、加筋、排水以及加固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我国对滑坡的研究,同时也带动了整个工程建设领域对该问题的重视。
1.2我国边坡研究治理发展趋势在工程设计方面,由于计算机的应用以及人们对其理论的不断深化认识,传统的岩土工程分析计算方法正在逐步被更加先进的、便捷的计算方法所替代,从而为滑坡灾害防治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另外,有关部门还在不断深入研究边坡稳定性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努力找出一种适合于各种边坡的、能够综合考虑边坡自身结构特征以及边坡周围环境条件的方法。
除此之外,针对滑坡的预测预报工作,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能够保证精度的、可以用于实践的技术路线。
第一节岩溶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研究现状第一节岩溶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研究现状第一章总论第一节岩溶水资源及水环境保护研究现状一、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北方山西、山东、河北、河南、辽宁、陕西、内蒙古、北京、天津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有大片碳酸盐岩地层,岩溶裂隙地下水丰富,原始流1在InvVs以上的岩溶大泉有60多处,其中山西省的娘子关泉、天桥泉、辛安泉不仅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而且也位列世界干爭及半干旱区的岩溶大泉之中。
与南方岩溶区的地下河不同,北方岩溶泉水流景稳定而集中、水质优良、地下调蓄能力强,在供水方面有很大优越性,成为北方很多城市及工农业供水水源地。
据统计,H前山西、陕西、山东、河南4省岩溶太原的晋祠泉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一)我国北方岩溶水资源开发研究现状我国北方岩溶水研究工作在20 Ik 纪50 70年代,主要集中于地面调查、水源地勘探地下水开采量达24.39亿很多岩溶泉区具有景观和历史价值,如济南的趵突泉、与矿山涌水的治理方面,岩溶地F水幵发利用程度较低,岩溶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仅在局部对岩溶水的次生环境地质问题基本没有涉及。
地区出现。
1981年在太原市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北方岩溶和岩溶水”会议提交的论文中,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大规模岩溶水源地勘探、评价与幵发阶段,与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相伴生的泉水流ft衰减、岩溶地下水降落漏斗形成与扩展、岩溶地下水污染、地面塌陷等一系列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也逐步凸显并受到人们关注。
1989年完成的《中国北方岩溶地下水资源及大水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的研究》中,得出我国北方岩溶水资源在60年代后处于衰减过程的结论,并提出“衰减是否会导致岩溶水的逐步枯竭,应议上,岩溶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问题已成为讨论的重要内容。
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1991年在济南市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北方岩溶和岩溶水研究”会环境水文地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水文地质界的研究主题,与能源建设关系最密切的岩溶地下水环境问题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第一章岩溶研究国内外现状就世界范围讲,岩溶水是居民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地层岩性和构造的原因,地表水和污染物常常直接进入地下岩溶含水层。
由于地下水系统十分脆弱,非常容易受到污染,一旦污染,挽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尤其是在美国,针对岩溶地下水的保护及基础研究工作非常深入,已取得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如在美国Kentucky,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得到广泛应用,井水与泉水提供了公共家庭用水的1/3左右,地面溪流作为Kentucky 主要水源,主要由邻近的含水层维系,这种资源很容易受地面活动污染,一旦污染,这种地下水很难或不可能挽救,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将优先权放在地下水污染预防上,这种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到州的不同区域对于污染的敏感程度不同,显然,区别这种差异,进行适当的土地开发,对于水污染的防治非常重要,因而,Kentucky Department for Environment Protection Division of Water Groundwater Branch,主要依据三个水文特征:补给区域、流动速度和分散潜能来建立州水文地质敏感分级图,依据敏感程度分为5级,以对土地开发活动进行指导。
1988年NPS依据国会法成立了国家岩洞和岩溶研究院,该机构的目的就是通过研究将洞穴学深入,增强公共教育,促进环境合理的岩溶和岩溶管理。
1988年在美国成立了水文地质协会,其隶属于Florida 州立大学的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研究中心,其主要的目的是关注和保护含水层的质量,发展必要的科学知识,收集现场资料,提高对水文地质环境和相关模型的理解。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与NPS合作,将1:7,500,000比例的地图数字化,一个更详细的岩溶地图也正通过USGS与Kentucky和Morehead州立大学领导下的协会的紧密协作在准备着,以满足工程和环境保护的需要。
岩溶区(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现状与成因分析[摘要]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分布区,在实现了造林灭荒和绿化达标后,石山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问题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针对桂林水土流失特点、现状及成因、主要人为因素及治理等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关键词]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分析桂林0引言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
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
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
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它可导致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1桂林市水土流失现状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分布区,土地总面积276.23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87.72hm2,石山总面积30.0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97%,占林业用地的16%。
按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土地类型划分,石山面积中属林业用地(可造林)石山面积7.89万hm2,非林业用地(不可造林)石山面积22.15万hm2,分别占石山总面积的26.3%、73.7%。
2000年底,全州、灌阳、灵川、临桂、阳朔、平乐、永福、雁山八个县(区)纳入广西石漠化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建设规划,根据《广西石漠化生态治理一期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技术方案》的有关技术要求,对规划区铁路、公路两边及农村居民点四周能见第一面坡石山绿化状况进行了调查规划,并完成了一期工程规划设计。
规划区石山总面积14.3万hm2,其中,已达标面积2.1万hm2,未达标需治理面积12.2万hm2,占规划面积的85.3%。
2水土流失成因分析2.1自然因素2.1.1气候条件的影响桂林属亚热带气候,日照长,热量多;雨量充沛,平均降雨量一般为1400~1800mm,最多的超过3000mm,最少的也在1000mm以上,而且雨量集中,多在5~9月。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岩溶塌陷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地理现象,对工程建设地基的稳定性、承载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对岩溶塌陷的研究,主要从当前社会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及支撑方法三方面进行探究。
标签:岩层结构;岩溶塌陷;支撑技术引言:现代工程建设应考虑多方面因素,除了常见的施工技术领域,同时也应注意地质环境的分析,合理规划工程地理结构,能够提升工程建设的稳定性。
当前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中,岩溶塌陷最具代表。
为了解决工程施工中岩溶塌陷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寻求有效的支撑方式,成为稳固工程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岩溶塌陷问题,随着地下资源开采或者地理环境挖掘的不断深入,研究程度也逐步提升,依据我国地质相关部门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2016年,国内岩溶塌陷区域共计5897处,其中自然塌陷为35%,人为塌陷区域60%,以及5%其他原因造成。
当前,我国岩溶塌陷相关性研究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2017年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加7%和13%,国内岩溶塌陷逐渐从简单性防护,向着及时处理、合理应对、以及防护处理三合一的方向转变,为解决我国岩溶塌陷问题带来了更充裕的保障。
二、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及产生原因岩溶塌陷是指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力或者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地面形态破坏,导致地面下陷,是地面塌陷较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随着国内建筑工程、地理资源采集等形式的研究结果来看,2014年-2016年以来,国内岩溶塌陷的数量呈现递增,再加上多雨天气等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国内岩溶塌陷发生越来越频繁。
依据我国勘查人员的相关理论,将国内岩溶塌陷的发展趋势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其一,地质岩层的自我运动,发展趋向相对缓慢、有规律。
地质考察人员发现,岩溶塌陷发生的区域地质环境,主要是第四纪松散式的沉积岩,岩石间的密度缝隙较大,当底部岩层出现震动,上部沉积岩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随着底部震动频率,上部岩层发生变化;其二,岩溶区域底层开采挖掘时,挖掘人员对沉积岩的岩层结构造成破坏,或者岩层上部的压力超出了岩层的承载能力,就会造成岩底层塌陷,从而产生岩溶塌陷问题。
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标准摘要:一、引言二、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三、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标准四、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案例五、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和展望正文:一、引言岩溶地区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其土壤和岩石的特性使得这个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尤为严重。
水土流失会给这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对这个问题进行综合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标准、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案例以及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和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首先,岩溶地区的土壤质地疏松,容易被水冲刷;其次,这个地区的降雨量大,且多集中在夏季,暴雨的冲刷力更强;再次,过度的人类活动,如开垦土地、建设房屋等,也会破坏地表的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会给这个地区带来以下危害:一是土地资源流失,二是生态环境恶化,三是农业生产受影响,四是地质灾害增多。
三、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技术标准在岩溶地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技术标准:首先,进行土地整治,包括平整土地、建设梯田等,以减小水流的速度,降低冲刷力;其次,进行植被恢复,种植适应当地环境的植物,以固定土壤;再次,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如沟渠、挡土墙等,以拦截水流,防止水土流失;最后,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如减少耕作面积,增加林牧业用地等,以降低人类活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
四、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实践案例在我国,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例如,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等措施,成功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泗水河项目区平南小流域工程中标公告,也是对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一种实践探索。
五、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和展望从上述实践案例可以看出,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治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治理资金的充足、治理机制的建立等。
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岩溶地区是指地质构造中石灰岩、石灰石等岩石上发育特殊的地貌、水文、土壤及生态系统的区域。
由于石灰岩和石灰石具有较高的可溶性,岩溶地区水文特征复杂,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
近年来,针对岩溶地区的特殊情况,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岩溶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一、岩溶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岩溶地区水资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两部分,其中地下水占主导地位。
但是,由于岩溶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地下水的分布不均匀,且水质受影响较大,因此开采难度较大。
同时,由于岩溶地区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常受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因此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适度性和可持续性备受关注。
二、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为保证岩溶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1.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案。
采用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方案,合理规划用水,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浪费,保持水资源供应平衡。
2.保护生态环境。
岩溶地区具有灵敏的水生态系统,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对岩溶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开发节水技术。
通过节水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用水量,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选用循环冷却水、再生水等技术,采用蓄水量适中的水箱、集雨设施等,积极推广干式厕所、浸润洼地等措施,减少用水浪费。
4.加强科研和技术创新。
岩溶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深入研究并开展技术创新。
如开展地下水资源利用规划研究,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开发高效的水资源开采技术等。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和普遍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深入了解该地区水资源的特点和规律,推广可行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结语岩溶地区是我国的重要水资源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岩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现状及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人口不断增加,随水土破坏不断提高。
新修编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已于2019年颁布实施,新标准明确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工作内容和遵循的技术要求,強化了前期调查与勘测,调整了水土流失防治目标指标值,加强了对主体工程建设方案与布局的分析与评价,对表土剥离与保护提出了新要求,在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方面进行了简化,并与《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GB51018-2014)做了衔接。
同时,在附录中补充了水土保持措施变更报告书内容及章节编排,尤其是对取土场、弃土场变更方案补充报告书进行了规范,对水土保持典型措施布设提出了新要求,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新颁标准进行了剖析,提出部分完善建议,供从业人员参考。
标签:水土保持;生产建设项目;强监管;途径我国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危害严重。
据有关统计,全国各类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比自然状态下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危害十分严重,恢复难度大。
加快水土流失防治进程,尤其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等各类生产建设活动实行严格监管,使水土保持监管制度落到实处,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1、水土保持的危害及现存的问题2018年全国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73.69万km2。
水利部把生产建设项目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作为监管的重中之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全国审批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达3.79万个,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1.10万km2,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7.02万个在建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对2.83万个生产建设项目下达了整改意见,对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不力的生产建设单位进行约谈、督促整改,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36万起。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生产建设项目所呈现出的点多、面广的特点给水土保持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监管方式和手段已难以适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这也成了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重要短板和面临的突出问题。
岩溶塌陷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其支撑技术方法摘要: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国内岩溶分布区和边缘也出现了更多的工程。
同时,也时有触发塌陷灾害,并且明显威胁到民众人身财产安全、严重制约城市建设和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本文从岩溶塌陷出发,探讨了当前的研究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和有关的支撑技术方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岩溶塌陷;支撑技术方法;发展趋势我国作为岩溶大国,境内分布的岩溶占据国土总面积的36%左右。
在岩溶区除了蕴藏着大量的地下水、矿产、旅游资源外,还会面对岩溶塌陷、内涝干旱、涌水、污染等方面的地质环境问题[1]。
其中岩溶塌陷是岩溶区众多地质环境问题中最主要的一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人类活动及各种极端气候的影响下,更是高频发生岩溶塌陷地灾,并且呈现出日益突出的新变化趋势。
当前,对岩溶塌陷展开的研究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涌现出很多有效的支撑技术方法[2]。
一、岩溶塌陷当前的研究现状岩溶塌陷是指在岩溶区范围,由于岩溶作用影响而产生地面破坏、变形的一类灾害。
一般都是岩、土体在人为或自然影响因素影响下而出现变形破坏,并且出现地面塌陷坑的现象。
伴随持续深入开采地下资源、挖掘地理环境,岩溶塌陷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性地质灾害,因此国内外对岩溶塌陷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并以此来妥善处理岩溶塌陷问题。
从岩溶塌陷角度上看,喀斯特地貌发育会诱发溶洞、裂缝。
在潜蚀、土压力的综合作用下,溶洞顶板会加快上覆土体坍塌情况[3]。
此外,这些地区内的地下水也会提升流速,而带来更多的岩溶塌陷现象。
同时,碎裂岩石、发育后的裂缝,还提供给地下水很大的流动通道、滞留空间。
如果地下水下降至岩石面下部,在土层中就极易出现吸蚀而破坏土体平衡。
尤其是河槽、渍水洼地、高地过渡带等的水位还会更大幅度地变化,且流速快易产生塌力。
而在软弱土层下的溶洞形成时,还会减弱抗塌力、打破土洞平衡而诱发坍塌现象。
在雨季据塌陷统计显示,交替干湿季节时会大幅波动水位,而极易诱发塌陷情况,但秋冬季节很少出现塌陷。
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勘察现状分析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造成了水资源的缺口越来越大。
本文根据目前的情况阐述了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状况,介绍了岩溶地下水勘测开发历史,分析了当前岩溶水勘察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近期各地区岩溶水的勘察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资源勘察;现状;配置;地下水开发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increase of population, caused the water gap is more and more big.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karst groundwater resources described th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karst groundwater survey, analyzes the survey for the karst water is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recent regions of the karst water survey for the key ideas and working.Keywords: karst groundwater; Resource survey;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nfiguration; Groundwater development一、岩溶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开发勘察现状地下水资源勘察是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而进行的地质勘察,其成果可作为水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
随着建设和工农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明显增加。
我国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作者:苏程烜来源:《人间》2016年第10期摘要:对我国岩溶地区近年来水土流失研究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价,引用文献作者的相关研究理论与观点,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中图分类号:[K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100-01位于我国岩溶连续地带的西南岩溶地区,受特殊岩溶环境以及人为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水土流失程度日趋加重,甚至某些区域已经无土可流[2],最终导致及其严重的石漠化现象,进而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它是岩溶区最伺机解决的问题,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表象[3]。
岩溶地区的水土流失研究因为中国南方石漠化发展的严重程度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岩溶区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现阶段的水土流失研究依然有许多值得完善的方面。
一、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受岩溶环境制约,岩溶区的母岩大都为碳酸盐岩,其成土物质先天不足,因而造成区域成土速度极为缓慢[4]。
在西南岩溶区,土层稀薄,植被稀疏,通常几场降雨就会是土壤大量流失殆尽,形成特有的岩溶石漠化[5]。
因此,岩溶区土壤侵蚀的危害丝毫不亚于黄土高原地区[6]。
目前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所产生的生态破坏主要表现在:区域内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0.55万 km2,并仍以每年2.1%的速度在扩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造成耕地逐步丧失或贫瘠化,人均耕地每年减少4%,50%以上的耕地沦为中低产田;引发了旱涝灾害(170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造成河道壅塞、水库淤积,对流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水土流失过程中的岩溶塌陷、泥石流和滑坡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很多地区成了“无水可饮,无地可耕,无柴可烧”的“三无”地带,加强岩溶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流域土壤侵蚀刻不容缓[7]。
1.岩溶环境与水土流失。
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及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作为中国地理条件最为独特的地区之一,岩溶地区在地理、地质、气候、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和条件,也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资源和环境财富。
然而,在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岩溶地区总是处于艰难的平衡之中。
为此,岩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岩溶地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显得异常重要。
一、中国岩溶科学的发展岩溶学是从19 世纪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最初是在欧洲和美洲进行的。
20 世纪初,中国的岩溶学研究也开始了。
1956 年,中国科学院的叶柏林和黄宗中两位研究员第一次考察了贵州龙洞、自贡大佛等岩溶地区。
这次考察,标志着中国岩溶研究的开始。
之后,很多学者逐渐加入到岩溶研究的队伍中来,目前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岩溶科学体系。
我国岩溶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岩溶学研究会的时期。
1959 年,中国岩溶学会在国内成立,这也标志着中国岩溶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岩溶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考古、储油、水利以及地质学等。
这个时期的岩溶学研究,主要还是在对岩溶地貌进行了解和描述的阶段。
第二阶段是生态环境保护法颁布以后的时期。
1989 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岩溶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这个时期,岩溶研究逐渐向生态环境保护方向转化,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了水文、水质、植被和土壤等。
凭借着丰富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学者们对于岩溶科学研究的深入挖掘,国内岩溶学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第三阶段是研究方法更新后的时期。
21 世纪以来,我国的岩溶科学研究向更加深入、专业化的方向转化。
科技的不断发展为研究带来了更多更好更快的方式,如遥感、GIS 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岩溶科学的研究变得更为全面、精准,触角也伸向了岩溶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
虽然我国岩溶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岩溶区土地退化研究述评摘要:岩溶山地研究是当前国内外地学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在我国有着较大的分布面积。
本文从成因、现状、治理措施等方面综述了我国岩溶山地的石漠化问题、生态环境效应影响、岩溶塌陷状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岩溶山地土地退化的治理与发展进行展望,从而实现岩溶山地地区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环境、岩溶塌陷Abstract: the study of karst mountain is one of the highlights in agro-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current geological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t has larger distribution area in our country. Starting from the orig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e control measures were reviewed the problem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of karst mounta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ffect, the condition of karst collaps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d for the futur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karst mountainous land degradation was discussed, so a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karst mountain region ecological and economic.Key words: karst mounta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karst collapse1引言岩溶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地表起伏较大,是我国国土的重要主成部分,占国土面积的近1/3,并且在我国具有分布范围广,占有面积大的特点,南方集中分布于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省份(表1),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省份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岩溶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