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详解(教学课资)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国演义之三十六计讲解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述中国古代三国时期的历史小说,其中的“三十六计”是指中国古代智谋中的三十六种策略和技巧。
这些计谋在小说中被广泛运用,帮助各种角色在政治、战争和外交等方面取得优势。
其中第一计“瞒天过海”是指在准备周全、常见的事物中隐藏秘密,让人不产生怀疑,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目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是指通过攻击敌人的薄弱环节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从而解救被围困的友军。
这些计谋在小说中被各种角色所运用,如曹操、刘备、孙权等君主,以及诸葛亮、司马懿等谋士。
这些计谋的运用不仅展示了角色的智谋和策略能力,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智谋的瑰宝,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计谋的运用和意义,同时也可以领略中国古代历史的魅力和智慧。
三十六计详细解释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一种战略策略,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商业、军事等各个领域。
下面是对三十六计中每个计策的详细解释:1.瞒天过海:通过伪装和隐藏真实意图来迷惑敌人,使其陷入误判中。
2.围魏救赵:用诱敌深入的方式,将敌人引入困境来分散其力量。
3.借刀杀人: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消除对手,避免自己直接出手。
4.以逸待劳: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或时间来等待对手疲惫,再发起攻击。
5.趁火打劫:在混乱和紧急的时刻,抓住机会夺取对手的财产或资源。
6.声东击西:故意制造声音或动静,使对手分散注意力,然后从其他方向进行攻击。
7.无中生有:通过捏造事实或制造假象来迷惑对手,实现自己的目的。
8.暗渡陈仓:通过隐秘的方法进行行动,使对手不察觉,然后快速达到目的地。
9.隔岸观火:在敌对双方之间保持中立,观察双方的斗争状况,等待时机出手。
10.笑里藏刀:以友好和善意的态度与对手接触,隐藏真实意图并寻找机会。
11.李代桃僵:利用替身或代理人来冒险,并将对手引入陷阱。
12.顺手牵羊:趁对手不备时,偷取或抢夺对手的财物或资源。
13.打草惊蛇:制造一些让对方警惕的迹象,以打击其信心。
14.借尸还魂:利用他人或他方的力量来重新振作,并夺回已失去的优势。
15.调虎离山:以诱饵的方式引诱敌人离开本防御有利的地方,然后利用优势迎头追击。
16.欲擒故纵:故意放低姿态,制造自己的软弱形象,引诱对手陷入掉以轻心的陷阱中。
17.抛砖引玉:故意示弱或暴露自己的短板,以激发对方的反应,并从中寻找机会。
18.横扫千军:利用强大的力量和威势,以迅猛的攻势击溃对手。
19.以逸待劳:趁敌人疲于奔命时休息和恢复体力,以准备下一次行动。
20.十面埋伏:利用众多的埋伏点,将对手包围并击败。
21.白手起家:以无牵无挂的身份开始一项计划,以获得对手的低调和轻视。
22.金蝉脱壳:在遭遇困境时,利用巧妙的方法逃脱,并重新寻找机会。
23.关门捉贼:在事态达到关键时刻时,关闭退路,并将对手包围起来。
孙子兵法36计详解(完整版)永久收藏,终生研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一计一集,计计相扣,在展现中国古代兵法和东方智慧的同时,浓彩重墨描绘出一幅二千年前中国战国时期政治、军事与各阶层不同的人物情感相交融的历史画卷。
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在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的力量。
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十六计》详解,值得收藏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
第二套敌战计
第三套攻战计
第四套混战计
第五套并战计
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四计苦肉计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①。
童蒙之吉,顺以巽也②。
译:①人不自害,受害为真;假真真假,间以得行:(正常情况下)人不会自我伤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这种常理)我则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离间计就可实行了。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2. 培养学生的策略思维和决策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2. 策略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3. 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提升。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三十六计》策略的理解和运用。
2. 策略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三十六计》的起源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三十六计》吗?它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胜战计、敌战计等。
2. 举例说明《三十六计》中的策略,如瞒天过海、借刀杀人等。
3. 分析《三十六计》中的策略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三、课堂活动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三十六计》的策略进行讨论,分析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2. 情景模拟:每组设计一个情景,运用所选择的策略解决问题。
3. 课堂展示:每组进行情景模拟展示,其他小组进行点评。
四、巩固练习1.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学习了哪些《三十六计》的策略?请举例说明。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策略思维和决策能力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策略,提高自身能力。
六、课后作业1. 请学生选择一个《三十六计》的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写一篇心得体会。
2. 下一节课进行心得体会分享。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和策略,让学生了解到策略思维和决策能力的重要性。
2. 课堂活动设计合理,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
3.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实践性,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
孙子兵法之三十六计——(胜战计)《三十六计》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本篇介绍的是胜战计的六计。
《三十六计》01计【胜战】瞒天过海瞒天过海就是指有意制造一种假象,让人在毫无察觉中渡过大海的意思。
它用在军事上并不是专指瞒着人过海,而是一种假象,掩盖其真实意图的计谋。
【原文】备周则意怠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②。
太③阳,太阴。
【注释】①备周则意怠:防备十分周密,往往容易让人斗志松懈,削弱战力。
②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阳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和文化思想的基点,其思想笼罩着大千宇宙、细末尘埃,并影响到意识形态的一切领域。
阴阳学说是把宇宙万物作为对立的统一体来看待,表现出朴素的辩证思想。
阴、阳二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出现过,但作为阴气、阳气的阴阳学说,最早是由道家始祖楚国人老子所倡导,并非《易经》提出。
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在兵法上是说秘计往往隐藏于公开的事物里,而不在公开事物的对立面上,就是说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③太:极,极大。
此句意同上。
【解读】古人按语说:阴谋作为,不能背于秘处行之。
夜半行窃,僻巷杀人,愚俗之行,非谋士之所为也。
这是说“瞒天过海”之谋略决不可以与“欺上瞒下”、“掩耳盗铃”或者诸如夜中行窃、拖人衣裘、僻处谋命之类等同,也决不是谋略之士所应当做的事情。
虽然,这两种在某种程度上都含有欺骗性在内,但其动机、性质、目的是不相同的,自是不可以混为一谈。
这一计的兵法运用,常常是着眼于人们在观察处理世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故能乘虚而示假隐真,掩盖某种军事行动,把握时机,出奇制胜。
《三十六计》02计【胜战】围魏救赵战国时期,魏国围攻赵国。
齐国为救赵国,出兵直攻魏国京都,魏国被迫撤军回救,使赵国解围。
三十六计原文及解读三十六计总说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防备得周全时,更容易麻痹大意;习以为常的事,也常会失去警戒。
秘密常潜藏在公开的事物里,并非存在于公开暴露的事物之外。
公开暴露的事物发展到极端,就形成了最隐秘的潜藏状态。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进攻兵力集中、实力强大的敌军,不如使强大的敌军分散减弱了再攻击。
攻击敌军的强盛部位,不如攻击敌军的薄弱部份来得有效。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
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困敌可用积极防御,逐渐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强变弱,而我因势利导又可使自己变被动为主动,不一定要用直接进攻的方法,同样可以制胜。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此计是以“刚”喻己,以“柔”喻敌,言乘敌之危,就势而取胜的意思。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敌处错失丛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第二套〖敌战计〗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用假象欺骗对方,但并非一假到底,而是让对方把受骗的假象当成真象。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此计是利用敌人被我“示之以动”的迷惑手段所蒙蔽,而我即乘虚而入,以达军事上的出奇制胜。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此计正是运用本卦顺时以动的哲理,说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残自杀,时机—到而我即坐收其利,一举成功。
数学教学中的三十六计高博提起数学教学,总是会让人联想起一条条的定律、公理;一道道的计算题、应用题,简单枯燥的感觉油然而生。
其实,在数学中蕴含着许许多多的乐趣,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引导,那么,数学教学将让你和学生们一起获益。
这里,我们不妨利用兵法中的三十六计来谈谈今天的数学教学:第一计:暗渡陈仓对于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不妨先以思考题的形式让学生课前进行预习和研究,在预习和研究过程中,无论学生是否能够将重难点解决,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
比如:第九册的《简易方程》一节,学生们对于解简易方程以前有所接触,只是没有明确概念而已,那么难点应该是对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这几个概念的明确。
针对这一点,我事先给学生留了这样的连线思考题:方程一个值方程的解一个过程解方程一个等式这样,学生在课前对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有了初步的印象,在课堂上对于相关的知识就能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明确了听课重点,使知识学习得到深化。
这样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计:无中生有在我们现在使用的九义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一些课时的知识容量比较少,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这时,教师就要善于“无中生有”,从中发现和提炼研究的课题,使数学课变为研究课,体现数学的研究性。
例如,我在教学“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时候,抓住“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已学知识,让学生联系它去证明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自己总结、归纳公式;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时,我则是重点让学生去寻取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证明三角和的内角和是180度。
这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使他们体会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和关联性。
第三计:打草惊蛇教师往往容易有这样一个错误的想法,对于自己要讲的内容讳莫如深,深怕学生知道。
我倒认为,如果学生不知道才真是件糟糕的事情。
每每在有新行动之前,我都要提前和学生们渗透一下:“老师明天可能要讲什么课了,课上我要重点考察什么”“下节课堂上我有可能要测试大家的口算了”“明天我有可能要在三角形分类部分出一个思考题”等等。
《三十六计》讲义第3讲:胜战计(二)《三十六计》讲义第3讲:胜战计(二)教学内容:《三十六计》胜战计之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借刀杀人”和“以逸待劳”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探讨这两个计策的实质及在战争和博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借刀杀人”和“以逸待劳”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
第三计:借刀杀人“借刀杀人”之计意在自己不出面,假借别人的力量去消灭对手。
“借刀”既有明借和暗借之分,又有诱借和强借之别。
实质就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利用矛盾巧妙地借用第三方力量打击对手,借他人之手除掉对手,自己却不抛头露面。
【原典】敌已明,友未定①,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②推演。
【注释】①友未定:“友”指军事上的盟者,也即除敌、我两方之外的第三者中,可以一时结盟而借力的人、集团或国家。
友未定,就是说盟友对主战的双方,尚持徘徊、观望的态度,其主意不明不定的情况。
②《损》:即《易经·损卦》:“损: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
”孚,信用。
元,大。
贞,正。
意即,取抑省之道去行事,只要有诚心,就会有大的吉利,没有错失,合于正道,这样行事就可一切如意。
彖曰:“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
”意指“损”与“益”的转化关系,借用盟友的力量去打击敌人,势必要使盟友受到损失,但盟友的损失正可以换得自己的利益。
【释义】敌人的情况已经明了,而友方的态度尚未确定。
这就要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杀敌,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灭敌人,自己不需要付出什么力量。
这是从《损》卦推演出的计策。
【按语】敌象已露,而另一势力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
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缎,若盟状。
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
桓公袭郐,遂取之。
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
三十六计教案引言: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法的绝世经典之一。
它以智慧、机智和变通性为核心,通过36个策略为军事指挥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三十六计并不仅限于战争应用,它的智慧和策略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并提供一份教案,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这个古代智慧的精髓。
一、基本概念1. 来历和背景:三十六计最早出现在中国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源于古代军事家对战争策略的总结和总结,为战争指挥提供了广泛的参考和指导。
2. 概述和分类:三十六计以智慧和变通性为核心,总结了36种不同的策略,可以分为进攻、防守、扰乱和敌后等不同类型。
每种计谋都有其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
3. 核心思想:三十六计的核心思想是以弱胜强、机智灵活、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等。
它鼓励军事指挥者善于观察敌人,善于思考,并通过巧妙的策略来实现胜利。
二、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了解三十六计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了解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理解三十六计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会运用三十六计的策略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三十六计的背景和历史意义(30分钟)a. 简要介绍三十六计的来历和背景;b. 分享三十六计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c. 引导学生思考三十六计的智慧和策略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
- 第二课: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45分钟)a. 介绍三十六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分类;b. 分别阐述不同计谋的特点、应用场景和操作方法;c.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计谋的应用和威力。
- 第三课:三十六计的核心思想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60分钟) a. 引导学生思考三十六计的核心思想和智慧;b. 分享一些有关三十六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c. 分组讨论并发挥想象力,思考如何运用三十六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 第四课:运用三十六计策略解决问题(60分钟)a. 提供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分组运用三十六计的策略进行解决;b.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解决方案,讨论不同策略的优劣,并思考可行的改进措施;c.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反思。
三十六计讲解三十六计是一本传统的军事典籍,其内容以战争策略和战术为主。
下面是对三十六计的简要介绍:第一计:瞒天过海,通过隐瞒、欺骗、伪装等手段,欺骗敌人,使敌人措手不及。
第二计:围魏救赵,用一个强大的部队援助另一个薄弱的部队,以达到战争胜利。
第三计:借刀杀人,用别人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四计:以逸待劳,利用敌人疲劳、麻痹的机会,先行攻击。
第五计:趁火打劫,利用火灾、灾难等机会,突然袭击敌人。
第六计:声东击西,吸引敌人注意力,然后从未被预料过的方向发起攻击。
第七计:无中生有,诱使敌人相信虚假的信息,以达到战争目的。
第八计:暗渡陈仓,偷偷过河,突破敌人的防线。
第九计:隔岸观火,坐等敌人自行瓦解,以节省自己的力量。
第十计:笑里藏刀,伪装友善,然后从未被预料过的方向发起攻击。
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用无害的东西来代替有害的东西,欺骗敌人。
第十二计:顺手牵羊,趁敌人不备的机会,抓住物资、资源等。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引起敌人的注意,然后快速撤离。
第十四计:借箭射人,利用敌人的资源来打击他们自己。
第十五计:假道伐虢,虚张声势,吓唬敌人,以便增加自己的实力。
第十六计:中馈瓮牖,从敌人的内部寻找弱点,以便得以攻破敌人。
第十七计:釜底抽薪,攻击敌人的根本。
第十八计:淮南逐兔,用小部队的力量引开敌人,然后趁机进攻。
第十九计:欲擒故纵,逼迫敌人的进攻,然后趁机反击,获得胜利。
第二十计:抛砖引玉,给予敌人一些小利益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二十一计:擒贼擒王,攻击敌军的主要指挥官,以致敌军崩溃。
第二十二计:混水摸鱼,通过伪装,混淆视听,让敌人陷入混乱状态。
第二十三计:金蝉脱壳,利用一些巧妙的伪装技巧来脱身,使敌人无从下手。
第二十四计:关门捉贼,封锁敌人的出路,以便进行攻击。
第二十五计:立木军先声夺人,利用巨大或者可怕的形象来吓唬敌人,达到目的。
第二十六计:欺以其形,攻以其声,用声音、言语等手段欺骗敌人,使其放松警惕,以便进攻。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永久收藏!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冯”,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中华冯氏网” 再点击“关注”,即可成功加入中华冯氏大家庭。
让我们携手同行,弘扬冯氏文化,传播冯氏正能量。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1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2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3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
4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5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6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7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8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9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三十六计》讲义第1讲:概述教学内容:《三十六计》概述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何谓《三十六计》;为何开展《三十六计》教学;《三十六计》的基本内容及如何开展《三十六计》教学。
教学重点:《三十六计》的基本内容;如何开展《三十六计》教学。
一、何谓《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一部兵法和智谋的奇书,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这本书凝聚了我国古代的重要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是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东方思想宝库的“明珠”,与《孙子兵法》并称为古代兵法双绝。
《三十六计》不仅只是用于军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早已超越了军事著作的范畴,已经深入民间而与大众生活紧密相连,每一计都成为一句琅琅上口的成语,上至朝堂,下至市井,广为传诵运用。
军事家以它运筹帷幄,政治家以它捭阖纵横,商家以它争赢取利,平凡人以它为人处世,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有各自的读法,并在其中汲取各自所需要的精华和养分,将它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十六计”一语,最早出自南朝宋将领檀道济。
《南齐书·王敬则传》一书中记载:“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
”同时,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中也提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语。
及明末清初,“三十六计”已广为流传,于是有心人采集史料,编撰成书,名之《三十六计》。
作者为谁,已难考究,其内容来源之广泛,又在历代流传中不断加以总结发扬,并逐步衍变完善,成为现在妇孺皆知、吟诵如流的“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全书共分六套谋略,即胜战计、敌战计、功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又包含六计,按计名排列,总共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及其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书中有二十七处引用了《易经》中的原文辞句,每条计策都由一句话的意思演变而来。
二、为何开展《三十六计》教学?《三十六计》不仅是中国古代军事指挥理论的经典之作,其思想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代人的处世博弈、谋事为人、经商从政都有着积极的指导、借鉴意义。
《三十六计》详解(完整版)《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1第一计:瞒天过海备周而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译:认为准备万分周到,就容易松劲;平时看惯了的,就往往不再怀疑了,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排斥。
非常公开的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2第二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
译:树敌不可过多,对敌要各个击破,对现在还不忙于消灭的,要隐藏我们的意图。
3第三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出自力,以损推演。
译:作战的对象已经确定,而朋友的态度还不稳定,要诱导朋友去消灭敌人,避免消耗自己。
4第四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译:控制敌方力量发展的命脉来扼杀他,而不采取进攻的形势,这就是"损刚益柔"原理的演用。
5第五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译:敌方的危机很大,就乘机取利,用优势力量攻击软弱的。
6第六计:声东击西乱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敌人乱撞瞎碰,摸不清情况,这是《易经》"萃"封上所说的"坤下兑上"的混乱征状。
必须利用敌方失去控制力的时机加以消灭。
第二套敌战计7第七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译:无中生有是运用假象,但不是弄假到底。
而是使假象变真相,大小假象,掩护真相。
8第八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故意暴露行动,利用敌方固守的时机,便主动偷袭。
9第九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译:敌人内部分裂,秩序混乱,我便等待他发生暴乱,那时敌人穷凶极恶,翻目仇杀,势必自行灭亡。
我要根据敌人变动作好准备;作好准备之后,还要根据敌人的变动而行动。
36计详细讲解
(最新版)
目录
1.36 计简介
2.36 计的来源和历史
3.36 计的分类
4.36 计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正文
【36 计简介】
36 计,全名为《三十六计》,是一部古代中国兵书,主要总结了战争中的各种策略和计谋。
虽然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是其影响力却一直持续到现代,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政治、商业和日常生活中。
【36 计的来源和历史】
《三十六计》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时期之一,各种兵法、策略和计谋也应运而生。
到了南北朝时期,《三十六计》被正式整理成书,并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36 计的分类】
36 计可以分为六类,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
这六类计谋涵盖了战争中的各种情况和应对策略。
【36 计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36 计的具体内容和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胜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笑里藏刀和无中生有等六计,主要用于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2.敌战计:包括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痴不癫、上屋抽梯和笑里藏
刀等五计,主要用于对付敌人。
3.攻战计:包括抛砖引玉、擒贼先擒王、釜底抽薪、斩草除根和混水摸鱼等五计,主要用于进攻敌人。
4.混战计:包括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和远交近攻等五计,主要用于在混乱的战争中获取利益。
5.并战计:包括借刀杀人、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痴不癫和无中生有等五计,主要用于合并战争中的利益。
6.败战计:包括瞒天过海、围魏救赵、以逸待劳、笑里藏刀和无中生有等六计,主要用于在战争中避免失败。
三十六计及解析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一个古语。
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
后人便附会实有三十六种计策。
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
阴阳燮理机在其中。
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第一套〖胜战计〗第01计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
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太阳,太阴。
第02计围魏救赵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我阴。
第03计借刀杀人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第04计以逸待劳困敌之势,不以战。
损刚益柔。
第05计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第06计声东击西敌志乱萃,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第二套〖敌战计〗第07计无中生有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
少阴、太阴、太阳。
第08计暗渡陈仓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第09计隔岸观火阳乖序乱,阴以待逆。
暴戾恣睢,其势自毙。
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第10计笑里藏刀信而安之,阴以图之。
备而后动,勿使有变。
刚中柔外也。
第11计李代桃僵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第12计顺手牵羊微隙在所必乘,微利在所必得。
少阴,少阳。
第三套〖攻战计〗第13计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
复者,阴之媒也。
第14计借尸还魂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
借不能用者而用之。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第15计调虎离山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第16计欲擒姑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
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
需,有,孚,光。
第17计抛砖引玉类以诱之,击蒙也。
第18计擒贼擒王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
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第19计釜底抽薪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第20计混水摸鱼乘其阴乱,利其弱而无主。
随,以向晦入宴息。
第21计金蝉脱壳存其形,完其势;友不疑,敌不动。
巽而止蛊。
第22计关门捉贼小敌困之。
剥,不利有攸往。
第23计远交近攻形禁势格,利从近取,害以远隔。
上火下泽。
第24计假道伐虢两大之间,敌胁以从,我假以势。
困,有言不信。
第25计偷梁换柱频更其阵,抽其劲旅,待其自败,而后乘之。
初中教师三十六计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三十六计》的基本内容,理解每计的含义和应用。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智慧和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策略意识。
3. 通过学习《三十六计》,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三十六计》的基本内容和每计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智慧和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策略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每计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2. 将《三十六计》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三十六计》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学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三十六计》的背景和起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三十六计》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二、讲解《三十六计》(15分钟)1. 教师逐个讲解《三十六计》的每个计策,包括含义和应用。
2. 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每个计策的实际意义。
3. 引导学生思考每个计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人际交往、学习、工作等。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将《三十六计》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计策,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经验。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案例,让学生运用《三十六计》的智慧进行分析。
2. 学生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给出解决方案。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总结最佳解决方案。
五、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习《三十六计》的收获和体会。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三十六计》的智慧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计策进行运用和实践。
2. 学生完成作业,并将实践结果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三十六计》的基本内容和每计的含义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