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狼》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5.0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狼》讲述了屠户和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结尾耐人寻味。
小说形象鲜明,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
小说结构清晰,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议狼。
语言简洁,情节生动,适合通过默读,边读边思考,勾画出重点语句或段落等方式,把握段落大意,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学会概括文章的中心。
【学情分析】之前,已经学习过《世说新语》《<论语>十二章》《诫子书》几篇文言文。
有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基本疏通了文意,整体感知了课文。
所以,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安排“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得的学习经验来学习这篇文章。
在理解文言知识的基础上,有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受到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能力的提高,使语文学习开放而充满活力。
【教学目标】1.快速浏览课文,可以以自然段为基础阅读单位,在学生自主“圈点勾画”,的基础上,用批注的方式,梳理出情节。
2.跳读有关狼和屠户的句子,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归纳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重点】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整理出课文的情节。
【教学难点】跳读有关狼和屠户的句子,运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归纳狼和屠户的形象。
【教学过程】一、圈点关键,概括段意1.默读课文,圈点出语段中的关键词:主要人物、主要情节。
方法提示:把“狼”作文核心词,在前面加一个动词,概括各段的大意。
指导学生先划出关键句,然后圈出关键词,最后按照“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的方法概括。
最后一段属于作者的议论,不是故事的一部分,所以在概括时,主语有变化。
2.认识表达方式,梳理文章结构问题设置:本文前4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前4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前4段是讲故事,第5段是评论故事。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狼》优质精品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狼》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狼的贪婪、凶残以及作者对狼的深刻见解。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狼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相对较弱,对狼的了解也较有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了解狼的特点,并激发学生对狼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
2.能够理解狼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意图。
3.能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狼的特点的理解。
2.对作者意图的理解。
3.古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翻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与狼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狼,激发学生对狼的兴趣。
然后,教师朗诵课文,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的了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翻译,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个清晰的理解。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狼的贪婪、凶残以及作者对狼的深刻见解。
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狼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意图。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教师可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狼的看法,以及在生活中如何与狼相处。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狼的特点和作者的意图。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多阅读古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7.家庭作业(5分钟)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8.板书(5分钟)狼的特点:贪婪、凶残。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
3.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4.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朗读法、复述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文朗读视频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作品里,有关狼的话题可不少,这是因为一切野生动物中,就数狼跟人的关系最密切了。
在蒙古和北美的印第安人中间,关于狼的神话和传说最为丰富,它们常被描绘成性情“凶残”、“狡猾”的家伙;在西欧神话里,最强大、最凶悍的神也就是“狼神”!家畜,有时还会伤人。
深夜里的狼嚎声是最凄切可怖的了,光“鬼哭狼嚎”这几个字,看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狼似乎成了“恐怖”、“残忍”、“狡黠”的象征。
板书课题:狼(蒲松龄)二、走进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19岁中功名,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再中,4年后便死去, 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社会黑暗有深刻的认识。
他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的理想。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郭沫若同志称赞这部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朗读课文听读课文:播放视频朗读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一)读——读准字音。
(3分钟左右)缀行zhuì屠大窘jiǒng苫蔽成丘shàn bì弛担持刀chí眈眈相向dān少时shǎo目似瞑míng 数刀毙之bì隧入suì止露尻尾kāo假寐mèi 狼亦黠矣xiá(二)读——读准停顿。
《狼》教案第(1)课时引入从这些成语中大家可以看出狼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贪婪、阴险、狡诈狼的出现,是动物版图上最奇妙的一笔,凶残是自然界赋予它的本性,而在狼的凶残之中,又渗透着智慧的成份,这就使它成为人们比对其他猛兽更感兴趣的话题。
古今中外,有关狼的故事非常多,今天我们也要来欣赏记录在以谈狐说鬼著称的《聊斋志异》中记录的一个关于狼的故事……2、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以提问方式出现)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聊斋志异》是他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郭沫若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食刺虐入骨三分”。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预习过课文的同学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讲讲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讲、再点评)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就是要读,下面老师先请同学来试读一下,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如何。
1、指定个别学生(最好是程度较低者)朗读,以便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使讲解更有针对性。
2、其他生点评,师总结。
3、注意正音,纠正节奏停顿的错误。
我们读文言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读准字音,这个的生字比较多,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齐读)4、教师范读,学生细听,听时注意:听清节奏、体会感情。
朗读注意事项:第一段首句交代背景,宜读得平缓;次句才是情节开端,略带紧张语调;第二段首句“投以骨”,有试探阻狼缀行意,可稍停,看效果如何。
第二、三句说效果,无妨读得平缓些。
至“骨已尽矣”,则顿呈紧张,并一直保持到第三段“奔倚其下”,这是情节发生转折之处,再改用比较平缓的语调读——此刻,屠户已由完全被动状态转入半主动状态,形成了相持局面。
第四段首句是制造悬念,可用设疑语气轻声调——其实是为高潮蓄势。
“暴起”以下是高潮,要加快节奏,至“亦毙之”止。
末两句是结局,颇有喜剧色调,可读得轻松些。
《狼》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狼》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20课,它是一篇文言文。
二、设计思路本设计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杜郎口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文言文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自学和分组展示自学成果,使学生能读好课文并借助注释翻译全文,积累重点词语,理解作者蒲松龄的写作意图。
本文是一篇短小生动的寓言故事。
全文仅二百余字,有叙有议。
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
全文有五个层次。
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高潮部分是重点,写两只狼相互配合,企图用假相来欺骗屠户达到“攻其后”的目的。
屠户没有上当,利用第一只狼的假寐的时机,杀死了第一只狼。
又“转视积薪后”,发现第二只狼正打洞,又杀了第二只狼。
这样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让故事在两只狼全被击毙的高潮中结束。
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发表议论,点明故事的寓意。
本文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14篇文言文,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所以通过学生预习自学、展示交流、教师点拨、当堂检测是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的。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顺畅诵读课文,借助注释学会翻译,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小组分工合作自学和分组展示自学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懂得保护狼,保护其他动物。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并积累文言词汇。
五、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自学、合作能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1、了解作者作品,完成填空题。
《狼》选自,作者蒲松龄,字,又字,别号,世称,《聊斋志异》是他的代表作。
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的意思,“异”指。
2、朗读课文:(1)、指导学生注意注释中带拼音的生字及文中的多音字,可注上拼音。
缀行甚远(zhuì)少时(shaǒ)意将隧入(suì)(2)、指导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3、翻译课文:(1)注意以下重点实词和常见虚词的用法。
第1篇《狼》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2.把握文章主旨,领悟课文意味深长的寓意。
3.认识狼贪婪、凶狠、狡猾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2.概括人物形象、领悟课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谈话教学过程: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翻译。
二、新课教学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狼贪婪凶恶、狡诈阴险的本性?明确: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是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的?(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以文中句子为例加以分析)明确: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作者写出了屠户从妥协退让,到当机立断、奋起杀狼这一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
动作描写:“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护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果断智慧的形象。
3.文章结尾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明确: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
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三、课堂探究及拓展延伸1.本文从整体倾向看,主要写的是人呢,还是狼?明确:主要写狼。
以《狼》为题,体现出作者的着眼点;通过屠户的种种情态变化来反映狼的贪婪、凶诈,每段描写均落在狼上;作者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表明落脚点是在“狼”。
由此可知,屠户在文中的出现,是作为表现“狼”的对立面,其用意并不仅仅在赞扬屠夫的机智勇敢,更在于突出“狼无论怎样贪婪、狡诈,在勇敢机智的人的面前终究是要失败的”这一中心。
部编版《狼》说课稿部编版《狼》说课稿(精选5篇)部编版《狼》说课稿1说教材《狼》这篇小短文一直是初中语文低年级文言文阅读的经典篇目,是七年级学生学过《童趣》、《山市》之后第三篇清代文章,因为从时间分期上看,清代的文章已经向半文言进化,理解难度较小,比较适合来做学习文言文的启蒙篇目。
编者这样设计,也体现了由易到难的渐进顺序。
《狼》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并且跌宕起伏,学生读起来也比较有兴趣。
议论部分点明的主旨学生也能很容易理解。
新课标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理解内容。
”还有一点就是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
针对这些要求,再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这样三个方面的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
2、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这两点要求也正是课标里面要求学生积累的内容。
二、能力目标1、流利正确的朗读课文,基本达到背诵的程度。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并能结合注释翻译文句。
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对文言文的自读感悟能力,因为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这也是必须要运用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读懂文意的必要途径。
3、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强辨别假恶丑的能力。
其实也正体现了课标里面要求的感悟能力三、情感目标体会屠户心理变化过程,学会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作,其中也有一种价值判断在里面,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比成人更加鲜明的是非善恶立场。
根据以上目标我将把诵读、和落实字词的积累作为这一节课的教学重点。
预设的教学难点在于对狼和屠户的形象分析上。
说教法、学法因为这片文章点小易懂,所以在学习时以相信学生为前提,并在信任的基础上加以激励,学生能自己掌握的教师绝不代劳,一些基本的学习内容都安排在学生的自主预习当中去完成。
因此以自主学习为主,穿插教师的强化和点拨。
关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之前,我会教给学生如何学生利用课下注释,通大意,如何贴近文本更加精确的理解解释文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扣人心弦的情节。
2、了解文章用神态、动作来表现形象的写法。
3、对狼的性情有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以诵读为主,借助想象入境,体会神态、动作的描写。
教学难点把握学生探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教学设想这是一篇文言文,为自读课,计划用一课时完成。
考虑到本文叙事简练而情节跌宕,易于激发想象,因此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创作空间,让他们通过课前依文画图,课上生动朗读与描述,自然进入故事情境之中。
学生能入境,则解词,领悟主旨和记诵都可化难为易。
同时引导学生对狼的性情作一定的探究,培养其辨证、全面看待事物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学的成功与快乐。
课前预习1、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课文的意思。
划出疑难之处,提出不懂的问题。
2、试着把故事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
3、搜集有关狼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提到狼,大家会联想到哪些词呢?(学生各答:凶狠、贪婪、狡诈……)今天我们一同来欣赏《聊斋志异》中的一则故事《狼》,看看蒲松龄是如何出神入化地表现狼的这一本性的。
二、明确“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
三、初读课文,感受情节。
1、教师配乐范读。
教师的范读要有声有色,有徐有缓,力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故事的情境。
2、讨论朗读方法。
请学生略谈一下听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感受紧张的故事情节,意识到朗读时应身临其境,抑扬顿挫。
并因势利导,由学生总结出课文朗读的方法:“把握节奏,进入角色”(幻灯片展示)3、学生自由朗读,进一步揣摩朗读方法。
4、全体朗读。
教师慢慢引入情境:“现在,你就是故事中的那个屠户。
临近傍晚的一天,你挑着担子走在僻静的回家路上。
这时身后出现了两只饥饿的狼……”(全体朗读课文)。
四、疑难词句讨论。
以小组合作、师生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课前预习中的疑难词句。
重点字词: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顾:看。
《狼》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是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入门课。
很有必要在学法上加以指导。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来施教本课。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最常用的基本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和突出了诵读课文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兼顾到听、说、写。
蒋仲仁先生说:“朗读就是代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说话。
”“教学千法读为本”,“三分诗七分读”。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读,每读一次都有新的目标与收获。
本课设计了五读的教学环节:要求:一读,读准字音,理解字义;二读,读顺句子,读出语感;三读,分组分段读,解释重点字词,翻译句段;四读,读出故事情节,概括了段意,理清了文脉;五读,字、词、句、段美点寻踪欣赏,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此五读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渐入佳境。
以诵读为主线,以读促学,以读带练,让学生在不断的、多层次的朗读中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发展思维,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朗朗诵读声的引领下,让语文课堂生成的如此扎实、美丽。
【教学目标】(屏显)1.读准字音,掌握词义;2.读顺句子,体会语感;3.欣赏美点、熟悉写法、体会课文寓意。
【教学重、难点】(屏显)重点:正确诵读;难点:某些文言字词的特殊用法、一词多义的理解;【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教学主要分为5个诵读板块。
在读中学会、会学,在读中理解、训练、运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狼》这篇课文。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屏显):蒲松龄处于哪个朝代?(清朝)《狼》这篇课文选自于他的哪一部小说集?如何解释《聊斋志异》?(“聊斋”:蒲松龄书屋的名称。
“志”:记叙。
“异”:奇异的故事)《狼》这篇课文是什么样体裁的作品?(小说,短篇小说。
或小小说。
或文言小小说)《狼》塑造了哪两个形象?屠户,狼。
《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狼和屠户的形象。
2、认识人性的弱点,探讨故事里的深刻涵义,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由“狼”的甲骨文导入(板书课题:狼)但凡我们一提起“狼”,就会想到哪些和狼有关的成语和歇后语呢?可见狼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啊?(屏显:贪婪、凶狠、狡诈……)二、作者简介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个和狼有关的故事,是由蒲松龄先生为我们讲述的,蒲松龄大家知道吗?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作者蒲松龄?(简介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人,汉族。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
)今天我们来看看大作家蒲松龄故事里的狼和我们心目中狼的形象是否一样?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点生读)三、预习检测1、这个故事要读好不太容易,有些字很容易读错音,比如:(屏显1——)每个读两遍苫蔽(shàn bì)成丘奔倚(yǐ)其下少(shǎo)时意暇(xiá)甚意将隧(suì)入止露尻(kāo)尾狼亦黠(xiá)矣顷(qǐng)刻有两个句子也很容易读错,比如:(屏显2——)每个读两遍其一/犬坐于前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全班齐读课文3、本文讲述了一个屠户在晚归的途中遇到两只狼并最终杀死这两只狼的故事。
但由于这个故事是用文言文讲的,大家在预习的时候搞读懂了没有呢?老师这里有一组抢答题,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话,请快速地站起来并迅速地举起你的手,好吗?(1)起初那两条狼是远远地跟着屠户吗?(不是,是紧紧地跟着屠户。
因为文中说是“途中两狼,缀行(紧跟)甚远”。
)(2)发现被狼跟踪了,屠户的第一举动是什么?(屠惧,投以骨(以骨投之,把骨头投给狼)。
)(3)骨已尽时,两条狼就停止了追击吗?(“并(一起)驱(追赶)如故(跟原来一样)”)(4)面对着仍然紧紧跟随的狼,屠户最害怕的事情是什么?(恐前后受其敌(攻击))(5)当发现麦场有堆积的像小山一样的柴草时,屠户有何举动?(屠乃奔倚(靠着)其下,弛(卸下)担持(拿起)刀。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狼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
记叙了狼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儿,小羊据理申辩,狼虽然理屈词穷,最终还是蛮不讲理地扑上去。
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它是一定要干坏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借助对话与写狼三次找碴儿和小羊两次据理申辩,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寓言的寓意。
教学目标:1、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读好狼和小羊的对话。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总是找借口做坏事,他们是不讲道理的,应该勇敢、机智地作斗争。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重点是狼三次找碴儿的经过。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喜羊羊和灰太郎》)1、小朋友们,刚刚我们欣赏的是什么歌呀?(《喜羊羊和灰太郎》)。
2、你们喜欢这部动画片吗?那谁来说说,片中的小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狼呢?谁来说说“狼”字怎么写?(学写生字“狼”)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再一次走进《狼和小羊》这个故事,细细地品读课文,看看本文中狼和羊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齐读课题。
二、梳理文章脉络,整体了解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告诉大家,这篇课文讲了狼和小羊之间的一件什么事呢?2、谁来读读这个词?(出示:找碴儿)(注意读好儿化音)“找碴儿”是什么意思?3、那么狼为了想吃小羊,一共找了几次碴儿?(三次)那又是哪三次碴儿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快速读课文,并用横线划出来,并且认真地读一读。
(学生读、划)4、交流。
(逐个出示三次碴儿)你们划得一样吗?你们真棒,找得又快又准。
三、精读感悟(一)学习课文二、三小节(第一次找碴儿)1、投影出示:第一次找碴儿的句子。
(指名读一读)。
2、师诱导,让学生为羊辩一辩:哎,对呀,小羊怎么可以把狼喝的水弄脏呢?这明明是小羊做得不对呀!怎么说是狼在故意找碴儿呢?3、出示第三小节,谁来读一读小羊的话?(1 )请小朋友们看,这是一条小溪。
设计教师:谯城区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
3.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4.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并翻译课文。
2.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难点: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复述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文朗读视频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艺术作品里,有关狼的话题可不少,这是因为一切野生动物中,就数狼跟人的关系最密切了。
在蒙古和北美的印第安人中间,关于狼的神话和传说最为丰富,它们常被描绘成性情“凶残”、“狡猾”的家伙;在西欧神话里,最强大、最凶悍的神也就是“狼神”!
家畜,有时还会伤人。
深夜里的狼嚎声是最凄切可怖的了,光“鬼哭狼嚎”这几个字,看起来就令人毛骨悚然,狼似乎成了“恐怖”、“残忍”、“狡黠”的象征。
板书课题:狼(蒲松龄)
二、走进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
19岁中功名,但此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才再中,4年后便死去, 穷愁潦倒的一生使他对社会黑暗有深刻的认识。
他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聊斋志异》,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的理想。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
郭沫若同志称赞这部书: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三、朗读课文
听读课文:播放视频朗读
学生朗读:读准字音和停顿
(一)读——读准字音。
(3分钟左右)
缀行zhuì屠大窘jiǒng苫蔽成丘shàn bì弛担持刀chí
眈眈相向dān少时shǎo目似瞑míng 数刀毙之bì
隧入suì止露尻尾kāo假寐mèi 狼亦黠矣xiá
(二)读——读准停顿。
(2分钟左右)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其一/犬坐于前。
(三)读——读懂文意。
(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四、疏通文意
1.多媒体展示
2.结对检查,课堂展示
五、课后检测
比一比,赛一赛
1、解释文言词语:
缀行甚远:紧跟并驱如故:一起;原来
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弛担持刀:卸下
目似瞑:闭眼前狼假寐:睡觉
狼亦黠矣:狡猾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作假、欺骗;多少
2、词类活用
1 .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作动词,“打洞”
2 . 狼不敢前.“前”,方位名词作动词,“上前”
3 .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 . 意将隧.入……“隧”,名词作动词,“钻洞”
3、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同“只”一狼得骨止.:停止
意.暇甚:神情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想
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方
4、虚词的用法
(1)之
①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②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④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①介词,把投以骨
②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③连词,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
(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
(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
(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
(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
(指狼)
六、背诵课文
利用早读背诵课文,结对检查。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
二、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研讨,课堂展示:
1、本文前四段与第5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前四段是记叙,第5段是议论。
2、请大家叙述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本文按照屠户狼、狼、狼、狼的顺序来叙述故事情节的。
4、作者对此事发表了怎样的议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点明全文的中心
三、形象探究
请在课文中找出具体描写狼和屠户的语句,并分析狼和屠户的形象。
(一)分析狼的特性:
1、“缀行甚远”
2、“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凶狠、贪婪
3、“并驱如故”
4、两狼的计谋:一狼径去,一狼假寐
前狼假寐的姿势:犬坐于前
前狼假寐的神态:目似瞑,意暇甚阴险、狡诈
前狼假寐的目的:诱敌
后狼径去的目的: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二)分析屠户的形象:
1、请找出描写屠户心理的词。
惧-----大窘-----恐------悟
投以骨、复投之-----迁就忍让
倚其下,弛担持刀-----奋起反抗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果断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勇敢细心
四、深层感悟
学了这个故事,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狼和屠户两个角度加以阐述。
狼的角度──这个故事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屠户的角度──面对象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要存有幻想,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课外拓展
阅读《狼》三则之一、三
这三则故事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三则共同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相同点:都是写屠户遇狼杀狼的故事。
不同点:遇狼的情况不同,杀狼的方法不同。
共同道理: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能战胜狼,战胜像狼一样的恶势力。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做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才能取得胜利。
六、作业设置
1、请以“我要为狼辩护”为话题,写一篇富有新意的短文,题目自拟,200字左右。
2、请大家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白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