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不合格率中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5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标本采集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据统计,标本采集不合格率在不同医疗机构中普遍存在,且呈上升趋势。
标本采集不合格不仅会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还可能导致错误治疗和延误诊断,给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1.2 问题阐述标本采集不合格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诊断错误、治疗延误等严重后果。
目前,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较高,这给医疗质量和安全带来了一定风险。
问题主要集中在采样不规范、采样步骤不清晰、采样标识不明确等方面,造成标本质量不佳,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何有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品管圈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通过引入品管圈的概念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提高患者就诊体验和治疗效果。
品管圈的应用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标本采集流程和规范,有效避免人为因素和操作失误导致标本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还可以促进医疗机构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研究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意义重大,有助于深化医疗质量管理理论及实践,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患者安全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2. 正文2.1 品管圈的定义品管圈是一种质量管理的工具,它可以帮助组织从源头上预防质量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品管圈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持续改进和团队合作来实现质量管理目标。
品管圈通常由一组志同道合的员工组成,他们共同致力于解决质量问题,改善工作流程,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在品管圈中,员工通常会定期召开会议,分享和讨论工作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改进方案并实施。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引言在医学领域,标本采集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由于医护人员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的差异,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发生率依然较高,这给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如何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发生率成为了医院管理者和品质管理者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并探讨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意义。
品管圈的概念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源自日本的品质管理方法,也称为质量控制圈或者质量改善小组。
其核心理念是通过组织职工自发地成立小组,定期开展集体学习、讨论和改进工作,以达到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品管圈侧重于以小组为单位,鼓励成员主动参与,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在医院的临床工作中,标本采集是一项技术要求严格、操作规范性高的工作。
但由于医护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降低这一问题的发生率,可以采用品管圈的方法,即在医院内设立标本采集品管圈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自发参与和协作,定期开展标本采集技术培训、操作规范的学习和交流,以及标本采集流程的改进和优化。
品管圈小组成员可以由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质量管理人员和工程师等组成,他们共同关注标本采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制定并实施改进计划,并定期评价改进效果。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的标本采集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性,减少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发生率。
品管圈小组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医院信息化系统对标本采集过程进行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标本采集不合格的问题,及时通报并进行改进。
可以通过建立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的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对标本采集不合格率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品管圈的意义和效果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效果。
品管圈在降低患者大小便标本迟检率中的运用目的探讨品质圈在降低住院患者大小便标本迟检率中的应用。
方法成立品质圈,以降低住院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迟检率为活动主题,调查现住和归档病历,查阅大小便常规化验结果单,得出平均每份留取大小便标本迟检率。
结果通过品质圈活动,大便迟检率由活动开展前的23.6%降低到7.1%;小便迟检率由活动开展前的31.1%降低到活动后的11%。
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时间明显缩短,大便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由3.8d 降低至1.5d,小便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由2.6d 降到1.0d,改进标本采集流程,同时也减少了长期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达到预期效果。
结论品质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迟检率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护士解决患者潜在和存在问题的意识、能力提高,护患沟通增加。
标签:品质圈;大便标本;小便标本;迟检率我科QCC小组于2013年12月~2014年7月间开展以”降低患者大小便标本迟检率”为目的品质圈活动(命名为呵护圈),在降低大小便标本迟检率及缩短标本留取时间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成立QCC 小组确立”降低患者大小便标本迟检率”为活动主题,按照PDCA循环方法开展活动,成立QCC小组,小组共7人,成员均为本科室护士,包括辅导员1 名(护士长),圈员5 名,圈长1 名。
1.2实施方法1.2.1设定目标目标为在48h 之内留取大便标本;在24h 之内留取小便标本;大便标本迟检率达到8.5%,小便标本迟检率达到11.4%。
(排除标准:月经期女患者、由他科转入已完成大小便检查患者、冲击治疗当天办理出入院患者)。
1.2.2现状调查调查2013 年12 月~2014年2 月病历共340 份,查阅大小便常规化验单,大便标本留取超时80份,占总数的23.6%,小便标本留取超时105份,占总数的31.1%。
1.3原因分析分析患者留取大小便标本化验时间过长的各种原因,从医护因素、患者因素及其它等因素分析原因。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医疗行业中,标本采集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准确和规范的标本采集是确保诊断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标本采集可能存在不合格的情况,例如采集不足、采集位置不正确、标本污染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标本不合格可能影响到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对患者的治疗造成影响。
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成为医疗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品管圈作为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建立品管圈,医疗机构可以监测和改进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标本采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本文将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分析其效果和意义,为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提供思路和方法。
1.2 问题提出标本采集是临床诊断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治疗效果。
在实际操作中,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
问题的根源在于标本采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操作疏忽、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样本受污染、误差等情况,从而影响了后续的检验结果。
这不仅增加了医疗行业的风险,也给医疗机构和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
1.3 研究意义在医疗行业,标本采集不合格是一种严重的质量问题,可能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错误。
在当前医疗环境下,如何有效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的发生率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品管圈作为质量管理的有效工具,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品管圈体系,可以有效监控和控制标本采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提高标本采集的质量和准确性。
研究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品管圈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机构的标本采集质量,减少患者误诊率,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对于推动医疗质量管理的不断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病理标本采集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病理标本是医生确定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基础,因此准确、完整、可靠的标本是医学检验质量保证的基石。
然而,病理标本采集中常常存在许多问题,如不合格发生率较高、标本量不足、标本萎缩、标本标识错误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严重影响医学检验质量。
为了保证标本采集的质量,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不合格发生率。
品管圈是一种经典的质量管理工具,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品管圈是一种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德鲁克提出的工具,其基本原理是“Plan-Do-Check-Act”(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即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执行效果、根据结果改进计划,循环往复,持续改进。
品管圈的核心是持续改进,这也是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的关键。
首先,在品管圈中制定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制定计划需要明确的目标、详细的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在标本采集方面,制定计划需要明确目标是降低不合格发生率,方案是加强标本采集人员的培训和质量管理,实施计划是在标本采集人员中建立质量意识,加强技能培训和管理,以及建立标本采集的外部质量评价体系。
其次,执行计划是品管圈中的重要环节。
在标本采集方面,执行计划需要加强对标本采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特别是对新员工的培训和指导。
标本采集人员需要掌握标本采集的标准操作程序,熟悉各种标本采集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熟悉标本采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如标本采集位置、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量、标本采集前后的准备工作等。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标本采集流程的监管和管理,定期检查标本采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并改进。
再次,在品管圈中,检查执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检查执行效果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如标本采集率、标本合格率、标本损失率等。
标本采集率是指完成采样任务的标本数占应采样标本数的比例,标本合格率是指采集到的标本在质量合格范围之内的比例,标本损失率是指在采集、运输、处理等过程中发生的标本损失比例。
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儿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7-06-27T14:08:16.07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3期作者:巩雪于文凤[导读] 探讨品管圈活动(QCC)降低住院患儿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应用效果。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山东淄博 255029)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降低住院患儿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应用效果。
方法成立品质圈小组,通过QCC活动方法,针对儿科住院患儿痰标本采集合格率低的现象,进行主题选定、现状调查、制定目标、寻找原因、制订并实施对策;结果住院患儿痰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由37.5%下降至15% 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住院患儿痰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品管圈;痰标本采集;痰标本采集不合格品质管理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1962年由日本石川馨博士所创,即在同一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地组成数人的一个团体,然后全员参与、共同合作、集思广益,按照一定的活动程序,自动解决工作现场、管理、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问题,并持续质量改进[1]。
QCC作为一种持续质量改进的运作方式,已不断融入医院细节管理中,能有效提高工作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工作质量。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感染的病原菌中以细菌多见。
为了早日诊断及提供有效的指导治疗方案,必须收集痰液标本进行痰培养以助病原学诊断。
但由于婴幼儿主动意识差,咳嗽中枢发育未成熟、咳嗽反应差或无力咳嗽,留取痰标本具有一定的困难。
而检验前的标本质量控制是整个分析过程质量保证,都会直接影响的重要环节,不适宜的采集时机及不正确的采集方法,都会直接影响细菌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检出阳性率。
因此正确采集痰标本对患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6年1-7月我科开展了品管圈活动,并将降低住院患儿痰标本采集的不合格率为活动主题,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品管圈在降低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中的应用
品管圈是一种旨在改善产品质量和降低不合格发生率的质量管理方法。
在医疗领域,
品管圈的应用可以有效改进标本采集的质量,提高患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标本采集不合格发生率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可能会导致误诊、延误治疗和
患者满意度降低等严重后果。
通过引入品管圈的方法,可以明确采集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改进标本采集过程和设备,并重复检查和评估改进措施的有效性,从而降低标本采集不合
格发生率。
品管圈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目标和指标:明确标本采集的目标,例如减少不合格发生率、提高采集速度等,并制定相应的指标进行评估。
2.采集数据:通过记录发生率、采集时间、设备使用情况等信息,收集足够的数据以
评估标本采集的质量。
3.分析和识别问题: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导致不合格发生率高的原因,如技
术不熟练、标本容器不合适等。
4.制定改进措施:根据问题的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培训采集人员、更
换设备、改进流程等。
5.实施改进措施:将制定的改进措施付诸实施,并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措施的有效性。
6.持续改进:根据监控和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改进措施,以达到降低不合格发
生率的目标。
通过品管圈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标本采集过程的全面控制和改进,从而降低不合格发
生率。
品管圈还可以加强采集人员的意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对标本采集过程的重视,
减少人为因素对不合格发生率的影响。
品管圈还可以帮助医疗机构建立标本采集质量的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标本采集
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整体的标本质量和诊断准确率。
品管圈活动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发表时间:2018-08-27T11:54:22.9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8月第22期作者:周玲罗秋芳李明峡李姗姗齐保泰张晓敏李[导读] 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云南蒙自 661199)【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的效果。
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
结果:品管圈活动后,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达到9.13%,较活动前明显降低。
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
【关键词】品管圈;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063-03 品管圈是由工作场所相近或互补的工作人员自发组织的小团队,按照特定的科学程序解决工作现场、管理和文化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全面持续的质量管理改进[1]。
痰标本是感染科病区结核住院患者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痰标本质量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的诊断和指导用药具有重要意义,而痰标本的正确采集是保证痰标本质量的关键。
我科针对结核住院患者痰标本采集合格率低的情况,于2017年9月成立品管圈,确定了以“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为活动主题,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方法1.1 成立品管圈设圈长1名(自荐,护师),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圈员由2名主管护师、3名护师、2名护士、1名住院医师组成,护士长为辅导员。
在第2次圈会上确定沿用以前科室的“甜甜圈”为圈名。
1.2 主题选定由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列出所有待解决的问题,用L型矩阵对上级重视程度、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等四个维度打分,每人以1分为总分,分别评价4维度,得分越高的维度权重所占比例越大,得到上级重视程度、重要性、迫切性、圈能力的权重分别为:19%、31%、23%、27%。
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General Stomatology2019年11月 第6卷/第31期V ol.6, No.31 Nov. 2019140应用品管圈降低老年住院患者常规体液标本(尿、粪、痰)留取错误率的效果评价乔梦瑶,白云霞,胡梦曼(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湖北 宜昌 443003)【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常规体液标本(尿、粪、痰)留取错误率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定降低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常规体液标本(尿、粪、痰)留取错误率为活动主题,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分析常规体液标本(尿、粪、痰)错误率高的影响因素,提出改进关键点,拟定对策,比较 品管圈前后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常规体液标本(尿、粪、痰)错误率的改善情况。
结果 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常规体液标本(尿、粪、痰)的错误率,常规体液标本不合格率由5.70%下降至4.46%,目标达成率102%,进步率21.75%。
结论 品管圈活动降低了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常规体液标本(尿、粪、痰)错误率,完善了相应的工作流程,提高了宣教水平,丰富了宣教方式,同时提高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体凝聚力。
【关键词】品管圈;常规体液标本;错误率;老年住院患者【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9.31.140.01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老龄化日益加剧,老年人患病有种类多、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疾病影响严重等特点,老年患者入院都需要及时留取尿、粪、痰液等常规体液标本以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在住院过程中也需要随病情发展及时留取相关体液标本以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分析现状通过对2017年1月~9月及2018年1月至9月标本采集不合格情况进行归类分析,“标本中可见口腔分泌物,未见痰液”项118例(63.78%),“标本量太少”项35例(18.92%),“标本类型错误”项18例(9.73%),“标本送检时间错误”项9例(4.87%),“标本容器错误”项4例(2.16%),“标本数据不完善”项1例(0.54%)。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感染科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中的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02-09T09:40:14.66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11月下第22期作者:汤静[导读] 增加工作成就感度;对医院而言,积极响应优质护理服务,创建了医院服务品牌,也大大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江苏南京210003)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感染科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的作用。
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PDCA循环方法,确立“降低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把握,设定目标,分析原因及制定对策。
结果:通过圈员参与该项活动,使感染科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由改善前的27.27%降低至改善后的8.74%,。
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感染科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效果显著。
关键词品管圈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由日本品管权威石川馨博士发起的,从尊重人性出发,通过轻松愉快的现场管理方式,使员工自动自发地参与管理活动,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1]。
感染病科患者痰标本检查是三大常规检查之一,对感染疾病患者痰标本结果直接决定着抗生素的使用。
一份及时准确的报告能够帮助临床医生了解病情,对症下药并且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因此痰培养结果的准确尤为重要而痰标本的质量则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前提和关键一环[2]。
2016年4~10月,我科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降低感染科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中,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16年4月~2016年10月开展品管圈前后感染科痰标本送检未合格率查检资料及对比统计数据。
年龄21~65岁。
活动前调查99例,活动后调查103例。
1.2方法1.2.1品管圈组成品管圈成员采取自愿报名,护士长参与督导工作,设定圈名与圈徽,每1~2周活动1次。
共有副主任护师3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4名,护士1名。
品管圈活动实施日期为2016年4~10月。
应用品管圈降低住院患者痰标本不合格率
孙燕;任怡;黄淑敏
【期刊名称】《天津护理》
【年(卷),期】2016(024)002
【摘要】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对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送检现况进行调查,分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改进要点,提高宣教水平、丰富宣教方式、制定相应工作流程、改变痰标本采集容器样式、统一易混标本的收集容器,制定交接管理表格等,明显降低住院患者痰标本不合格率.
【总页数】2页(P163-164)
【作者】孙燕;任怡;黄淑敏
【作者单位】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300350;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300350;天津市海河医院,天津300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3
【相关文献】
1.品管圈在降低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率中的应用 [J], 柴海云;赵翠玲;李芳
2.应用品管圈活动降低住院患者痰标本的未送检率 [J], 陈云;吴红霞;殷桂梅
3.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不合格率中的应用 [J], 翟燕雪;魏桂菊;胡敏;邹芳荣
4.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身份识别不合格率中的应用 [J], 翟燕雪;魏桂菊;胡敏;邹
芳荣;
5.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标本不合格率中的运用 [J], 李春梅;邓艳;卢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痰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
李永红
【期刊名称】《现代临床护理》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探讨痰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对策。
方法2012年1~12月本院收集的1524份痰培养标本设为对照组,2013年1~6月收集的768份痰培养标本设为实验组,由专人负责调查分析对照组痰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提出对策并在实验组中实施。
比较实施前后两组痰培养标本不合格情况。
结果两组痰培养标本在采样时机有误、样本量不足、口腔未清洁干净、样本水样或唾液样、非肺深部的痰液不合格情况比较,均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不合格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采样时机有误、标本量不足、口腔未清洁干净、样本水样或唾液样等因素是引起痰培养标本不合格主要原因。
加强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患者的健康教育,规范痰标本采集流程等可提高痰培养标本合格率。
【总页数】3页(P21-23)
【作者】李永红
【作者单位】济南市中心医院,山东济南,25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
【相关文献】
1.品管圈活动在降低ICU人工气道患者痰培养标本不合格率中的作用 [J], 马丽军
2.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 [J], 杨秀云
3.环节质量管理在提高痰培养标本送检率及降低不合格率中的应用 [J], 徐梦
4.留置尿管患者尿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 [J], 罗莉;马华兰;陈春燕;黄冰冰;黎康
5.微生物室痰和尿培养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及预见性解决方案 [J], 李医;马新磊;张撼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不合格率中的作用作者:张文新任怡刘媛媛徐彩玲来源:《医学信息》2016年第11期摘要:目的探讨海河医院各科室痰标本留取不合格的原因,利用品管圈活动方式降低住院患者痰标本留取不合格率。
方法由10名护士组成“第一圈”,设计统计表收集我院患者痰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通过把握现状、设定目标,解析,对策实施等,与未执行品管圈活动前的痰标本留取情况进行效果比较。
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后,痰标本留取不合格率由13.48%降低到6.8%。
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品管圈;痰标本;不合格率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Haihe r hospital each department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the unqualified reason, method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reduc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not qualified. Methods Consists of ten nurses "first circle," design statistics collected from patients with sputum specimens unqualified reason, through grasp the current situation, goal setting, pars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untermeasures, and did not execute quality management circle activity the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before the effect comparison. Results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activities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not qualified rate reduced to 6.8% from 13.48%. Activitie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parativ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he quality control circle method is adopted to Haihe hospital patients with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to work on quality management, reduce the fraction defective of sputum specimens to return.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Key words:Quality control circles; Sputum specimens; Fraction defective品管圈是由工作场所相近或互补的工作人员自发组织的小团队,按照特定的科学程序解决工作现场、管理和文化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全面持续的质量管理改进[1]。
我院是天津市唯一治疗结核病的三级医院,天津市呼吸道甲类传染性疾病治疗定点医院、天津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在地;是以呼吸疾病诊治为主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我院的痰标本的检验项目在实验室检验项目中占有最大比例。
送检痰标本不合格需重新反复留取,延误患者治疗;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增加检验科及临床护士的工作量。
痰标本留取送检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提高标本的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依椐,避免治疗的盲目性,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负担。
1 方法1.1品管圈成立我们在护理部的号召下,自愿组成品质管理小组,为医院的护理质量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品管圈由护理部主任、主任护师担任辅导员。
护理部副主任、副主任护师担任圈长,。
其余均为各科责任组长。
此小组共十人组成。
确定圈名为第一圈,绘制圈徽。
意义为海河医院第一个品管圈,并有永争第一的意义。
1.2主题选定 2014年5月23日召开圈会,全体圈员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多项主题[2],经提议人论述选题依据、立题思路等,由全体圈员根据主题的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级政策等四方面进行多重投票,经两轮投票,最终“降低住院患者送检痰标本不合格率”以17.11分(最高分)被确定为我品管圈本期活动主题。
1.3现状调查每日涉及样本收集科室(呼吸科、胸外科、结核1科、结核2科、结合3科、结核4科、内科等7各临床科。
由主班护士负责记录送检痰标本数量以及化验室反馈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记录不合格数量,每周由第一圈负责资料收集的圈员将科室登记记录收集,并进行数量统计。
4 w为现状调查周期进行汇总。
从2014年5月31日~2014年6月27日。
痰标本留取不合格例数及构成比。
根据80/20原则,痰标本不合格主要原因为标本为唾液、收取标本不符、容器内无标本。
调查结果,见表1。
1.4解析经头脑风暴方式分析各种原因,再通过管理工具:鱼骨图、要因选定表等最终确定要因。
1.4.1护士宣教不到位对7个科室患者进行关于如何正确留取痰标本的宣教结果评价,能基本掌握留痰方法的患者仅为57%,此项确定为要因。
1.4.2无留取痰标本工作流程对7科室护士进行访谈(每科随机4人),流程存在不统一,此项确定为要因。
1.4.3宣教材料简单、形式单一现场查看科室关于痰标本留取宣教材料,只有护理人员进行讲解一种方法。
确定为要因。
1.4.4低年资护士对痰标本留取相关知识掌握不全面提问科室≤3年资护士,基本掌握率78%,但对于各种痰标本检验对应临床意义回答正确率为71%,此项确定为要因。
1.4.5痰标本容器口径小,材质不透明,不易于标本留取及质量检查。
访谈临床护士及患者,92%人员认为存在此项问题,此项确定为要因。
1.4.6一次发放痰标本收集容器种类多,患者识别困难易混淆,一次性留取多个标本造成痰量不足。
现场调查结核科室及呼吸科一般是将所有痰盒一并发放,多达十余个,此项确定为要因。
1.4.7痰标本留取种类划分过细,造成患者痰量不足,现场调查我院临床一般开具6~12种痰标本化验,每种均需取一个标本,此项确定为要因。
1.4.8痰标本留取工作的交接未执行,现场查看多科室未明确纳入交班内容,此项确定为要因。
1.4.9医生开具留取痰标本医嘱成模式化,个别患者确实无痰,此项问题目前因医院管理机制及临床人力不足等原因尚未解决。
1.5目标设定改善前送检痰标本的不合格率为:(不合格标本÷送检标本总数)100%=13.48%。
改善目标设定为: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圈能力×改善重点)=13.48-(13.48×0.55×0.8)=7.55%。
预期改善幅度:(现状值-目标值)÷现状值×100%=(13.48-7.55)/13.48=43.99%。
1.6对策拟定与实施循证最新有关痰标本采集的知识点,由健康教育组组织培训实施负责人以护患问答形式制作彩图详解采集痰标本可能涉及到的知识,在病室中张贴。
制作动态VCR进行宣教,节省护士人力,以病室为单位组织多名患者及家属共同学习。
教会患者咳深部痰的方法。
多方循证并经过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通过制作新的留取痰标本的工作流程,全院试用。
登记发放痰盒的种类,如患者有痰,查看患者留痰是否正确,正确送检,不正确咨询大夫予以雾化或者气管镜吸痰进行标本的留取。
对患者痰标本留取情况作为交接班重点之一进行交接班.对全员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对痰标本留取相关知识进行统一培训.参考兄弟医院痰标本容器的样式,与我院物资科协调更换痰标本采集容器。
原来我们采用白色无菌瓶,瓶口较小,瓶身不透明,无法很好地观察患者留取的痰液是否合格。
更换透明的广口瓶后,护士能很清晰地看到患者留取的是不是痰标本。
如不是请患者重新留取。
而且针对痰标本留取种类划分过细,我们与化验室联系。
原来真菌培养、普通菌培养、革兰氏染色,分别留在一个痰盒中。
经过改进,这三种痰标本只需吐在更改后的一个广口瓶后,就能检出这三个化验的结果。
减少了护士及护工的劳动量,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缩短了痰标本正确留取的时间。
1.7活动后从2014年10月11日~11月7日,痰标本留取不合格分布与构成比,见表2。
2 结果统计2014年品管圈活动后住院患者留取痰培养标本的情况,并与活动前5月31日~6月6日的数据进行比较。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改善后送检痰标本的不合格率为:(不合格标本÷送检标本总数)100%=6.8%。
目标达成率:(6.8-13.48)/(7.55-13.48)×100%=112.65%。
改善幅度:(改善前值-改善值)÷改善前值×100%=(13.48-7.55)/13.48=49.55%。
3 讨论3.1本次品管圈活动制定了新的痰标本留取工作流程,使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对痰标本的留取工作有据可依。
提高了痰标本留取的正确率。
制定了痰标本留取容器发放交接表。
痰标本留取知识循证,促进我院将康教育组的工作的积极发展。
制作了痰标本留取宣教视频、图册使宣教形式更加生动。
痰标本留取容器的改变方便了患者和临床护士。
3.2本次品管圈工作因是我院第一次做品管圈,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大多数圈员对管理工具的运用不熟练,应加强培训与练习。
团队人数相对较多,本意希望鼓励大家参与,但在活动中很难保证100%出勤。
资料收集时间可相对延长1~2 w更具说服力。
另外本次活动中未纳入对策的送检标本人员(护工)的培训规范应进行,进一步降低痰标本送检的不合格率。
下阶段应注重增加圈员内部培训同时争取参加质量管理院外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1]李丽,刘丽,邵丽.品管圈在手术室实习护生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12A):25-27.[2]葛引观,徐黛玉.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患者痰培养标本的采集质量[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2):60-63.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