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解决生成性问题的教师指导策略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
”生成性的信息也是一种资源,它们和各种预设性的生成资源共同构成精彩的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资源”,很大一部分指向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生成,在面对这些资源时,更要以积极的态度与科学的策略真诚应对。
策略一:以退为进,伺机而动劳伦斯·斯滕豪斯说:“当课堂上提出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秉持中立的原则。
”课堂中出现有争议的问题绝大部分是非预设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此时教师加入争议的任一方,都会导致结果的倾向,与另一方形成对立。
而一旦师生处于争论状态,教学效率将大打折扣,甚至陷入“动态不生成”的状态。
例如,笔者在执教《葡萄是酸的》一课后,就记录下课堂中“以退为进”的一幕:当我出示“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这句话时,黄婷婷站起来,字正腔圆地展示读。
我们班的陈先锋马上就说:“老师她读错了,这句话应该用生气的语气读。
”“不是的,应该是像黄婷婷一样用难过的语气读。
”这时,教室里议论声响起,有的说用着急的口气读;有的说用可惜的口气读;有的说用骗人的口气读;有的说用惭愧的口气读。
显然,这几种理解仅有一点点合理成分,有的基本是错误的。
怎么办?若不置可否,学生无所适从;若赞赏肯定,显然违背文旨;若断然否定,又伤学生自尊心。
于是,我沉默了几秒,伸手示意学生安静,然后以退为进:“大家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仅仅争论没有根据,到底该用什么语气读?只有联系下面的内容,想想狐狸当时的情景,才能下结论。
”一听我这么说,学生马上开始重新走进文本,寻找依据。
不久,生1举手回答:“我觉得该用故意的语气说,因为狐狸是吃不到葡萄才说的。
”“还把原因说出来了,真不错!”我马上表扬。
生2:“我觉得是用嫉妒的语气读好,狐狸很想吃但又吃不到,就说葡萄不好吃。
”生3:“我用不屑的语气读,吃不到就不吃呗!”生4:“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酸,他这话更酸,应用酸溜溜的语气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探讨一、引言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或挖掘出来的一种教学资源。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从生成性资源的定义、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的意义以及具体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三、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的意义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生成性资源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进行创造和挖掘,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激发学习动力。
生成性资源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和探究,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3.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4. 个性化教学。
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对策能够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得到有效的教育。
四、生成性资源开发与运用对策1. 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和表达。
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将其整理为成文,形成生成性资源。
2.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任务,通过讨论和合作产生的成果可以作为生成性资源。
3. 鼓励创新与创造。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法,允许学生在作文、演讲等形式中进行创意表达,形成生成性资源。
4.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设置一些情境,例如故事情节、角色扮演等,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表达,也可作为生成性资源的一种。
5. 注重资源的保存和共享。
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保存,并在适当的时候与其他学生共享,使学生不仅仅是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借鉴。
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是一个有计划地安排学生研究机会的过程,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生成性的,而不是僵化不变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因此,注重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还有哪些课程资源有待于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和开发?一、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了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只是空谈,很难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成果,所以大力开发并且利用适宜的课程资源是课程实践的前提,而课程实施者对课程资源的认识程度又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强度,也就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二、无穷无尽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发掘1、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自然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当前,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把“课本”视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现象,而忽视了丰富多采的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使用。
从而导致了师生唯“课本”“教材”是从,严重束厄局促了师生的四肢举动、阻碍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及素养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我们语文组的教师,结合教材单元训练的重点,启发并率领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亲自去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与神奇天下。
如:在教学有关美景描述的第一单元之后,我特地率领学生去踏青,了解我们的家乡。
这样以来,不仅增加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也陶冶了学生的爱美情操;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同时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因而,自然资源的公道、有效地开发与使用,对作文教学来说大有益处。
如在阳光明媚、春风融融的周末,我让家长率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瑞安,去观察各种花卉树木的变化,充分变更起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悟、触摸大自然。
2019年07月DANGDAIJIAOYANLUNCONG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互动十分关键,课堂生成性资源往往由各种互动引发。
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重视程度不高,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注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十分关键,但是当前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无法将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与当前教育相结合。
传统教学模式在我国实行时间比较长,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影响非常大。
当前,依然有不少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习惯性单方面灌输,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1]。
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严重不足,教师难以真正将课堂生成性资源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利用率普遍较低,学生也无法真正巩固语文知识点,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其二,教师没有合理开发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
与其他教学资源不同,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主要需要生成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需要教师学会捕捉与开发,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掌握合理开发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策略,无法将课堂生成性资源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有效提升。
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效率与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升,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与利用1.注重课前设计,在模拟和想象中生成课堂资源传统教学模式当中,教师需要提前设计好课堂活动内容,然后根据教学方案开展课堂教学,导致教学内容与方式均比较古板[2]。
针对这种情况,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做好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把持,还需要更加注重课前设计,在课前设计中,不需要将细节内容设计出来,而是进行框架设计,然后根据课前设计的框架,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在想象与模拟当中,不断生成课堂资源,并且将其充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发表时间:2020-12-07T03:01:14.252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0期作者:陈燕[导读] 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发现这种看起来近似完美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漏洞,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海南省东方市红泉农场中心学校 572636摘要:语文的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积累,这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定律。
随着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转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开展一些新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
随着教学的不断整改,生成性资源也被使用起来。
但是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发现这种看起来近似完美的方式也存在着一些漏洞,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结合小学语文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资源;利用策略引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又迎来了新一次的整改,生成性资源也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成为了教师眼中的“新宠”。
而作为基础性的学科,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不容小觑,即使是一点小问题,也需要被解决,否则将给学生造成深远的不利影响。
因此,很多教师都开展了大范围的教学研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缺陷,旨在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不仅有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还可以推动语文改革。
一、生成性资源生成性资源表述包含两种潜在意义:一是资源形成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版的,即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是在教权学动态进行的过程中才生成的,它不是预先计划和设定的产物: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既不是教学前就安排好的,也不能够预先安排。
二是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而最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资源作用的结果是生成性的、有生命力的,动态生成性课程资源能够转化为课程的因素来源,最终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之加以合理的利用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创造良好教学气氛,从而有利于教学生动活泼地展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解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摘要:学生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行为及活动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这些资源对教师教学的利用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生资源进行研究,探讨教师怎样对学生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资源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062-01在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过程中,教师是这个行为的主体,教师对学生资源的开发程度就决定着教师对资源的利用程度,目前,我国教育界对此认识不够深入,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有很多误区,对此,我们要共同探讨如何对学生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实现有效教学需求。
1 学生资源的概念认识不清对于知识的看法,没有统一标准的概念对其定义,在过去的记录中存在两种说法,一是唯理论,即认为知识来源于理智;二是唯实论,即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尽管两种观点强调的观念不同,但目的是不谋而合的,都是对真理及客观规律的表达,认为知识就是真理,是普遍存在的。
然而,时代的转变,新时期对知识观的认识也有所转变,在新时代背景下知识不在是封闭的,而是逐渐走向开放,多元化的,因此,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认识,高度调动积极性,对学生学习中所表现的个性化、多元化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加以重视,进一步对学生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加以利用。
目前,部分教师对学生资源的理解程度不够,范围狭隘。
1.1 对学生资源概念模糊不清对于目前教师对学生资源认识程度做了个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有很多教师对学生资源的概念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访谈中也得到确认,很多教师有的根本不知道,有些知道一些,也只能说出简单的基础概念,含糊不清。
1.2 对学生资源内容认识不够目前,有很多教师对学生资源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认识到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理会学生的“为什么”,可以说是一种不尽职,工作不积极态度不认真的体现,对资源内容理解肤浅,传统的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老师教课学生只管接受的局面,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思想动态。
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发表时间:2011-11-21T09:28:41.113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云燕[导读] 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
李云燕(北海市银海区福成一中广西北海536015)课堂教学是一个富有变化的动态生成系统,是一个不断前进发展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常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生成的教学资源是很珍贵的。
它有时能超越老师的思维,它有时是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它有时是节外生枝,脱离教师讲解的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是能正确处理和利用课堂当中的生成性资源,就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达到相当默契的程度。
让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得。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就是一座知识宝库。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资源,带领学生在宝库中体会、领悟、收获,并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成功教学的设计,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
中学生的课堂,不能静若止水,而需要波澜起伏,需要激荡人心,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个美的艺术境界,让学生在秦砖汉瓦中找寻中华文化的轨迹,唐诗宋词中汲取古典文化精髓,元曲明清小说中领会历史人物的传奇,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
没有艺术境界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是苍白无力的,无论是描述、抒情还是说理,都需要创设一个的情境,才能为课堂教学创造出无穷的生命力。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内心的想法尽情的表达。
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语文上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因为鲁提辖这样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人物,而电视中又正在热播《水浒传》,学生对鲁提辖这个历史人物有极大的兴趣。
于是我设计了一个讨论题:我心目中的鲁提辖。
教学篇•高效课堂生成性学习理论确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重新认识新知与已有长时记忆内容与信息相互联系的作用,但也承认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动态生成的课堂,存在一些误区。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为生成而迷失教案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
因为只有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明老师思考的真实性。
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只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评价过于单一,导致课堂结束后学生根本弄不明白这堂课的重难点和学习任务。
这种课堂教学忽略了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看似热闹,其实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维,教师的思考代替了学生独立的思考。
2.淡化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任。
而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关键在于立足课本,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教师被生成牵着鼻子走,语文教学没有了边界,语文课堂逐渐失去了“语文味”。
由于没有掌握新课标的精髓,语文生成教学变成了走过场,搞形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越来越远。
3.重赏识激励,轻客观评价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世界、人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固定的看法,所以反应在语文课堂教学上他们的想法可谓是天马行空。
另外,由于一些课文的主题本来就是见仁见智的,就决定了语文课堂上学生必然是不按照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的,他们必然会生成许多问题。
对于小学生能够克服胆怯、打破常规、勇于怀疑的精神和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该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但是一些语文老师由于问题答案的主观性而忽视了答案的科学性,难以很好地把握分寸,对学生的回答不管青红皂白,一味地夸奖鼓励,就有过空或过头的嫌疑。
因为无原则的赏识和激励,会助长学生的骄傲自满情绪。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每个教师用心思考和探究:在我们真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面对学生?如何面对课堂进程?面对课堂生成性资源,又怎样让它成为有效的教育契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这需要我们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别有用心”。
一、风平浪静——营造课堂动态生成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教学中往往有很多突发事件,我们不仅要临危不乱、沉着应对,还要积极捕捉教育契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将课堂上的意料之外转化为意料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在成长中享受学习过程的快乐。
[案例1]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课《夕照》第2课时。
课前,我布置学生留心观察一下夕阳西下的景象,然后用画笔和颜色描绘下来。
当我组织学生把桌子排成“∪”型时,我放在纸杯里的红、黄、蓝三种颜料被小倩一不小心打翻在地。
在学生惊呼的同时,小倩已是满脸通红,低着头等我训斥。
我火气有些上来,抬头想说她几句时,发现小倩因紧张而颤抖着身子,看到这种情景,我忍住了火气。
随之低头惊呼:“看,地上的图案多漂亮呀,像什么?”学生全被吸引过来,似乎忘记了刚才的紧张气氛。
赞美声此起彼伏:“真美呀,像一幅风景画!”“像一片美丽的树叶!”“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小倩也加入进来:“老师,像灿烂的烟花!”……学生的想像力真丰富呀!这不正是老师所希望的吗?这堂课,我以此为契机进行导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几种颜色渗透后的变化过程,感受色彩变化之美。
学生通过留心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根据不同的体会将它们画出来了。
由于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他们画出了《夕照》的美景,画出了夕照的神韵,画出了不同的个性,画出了独特的感受。
[感悟]案例中,我抓住了一次“意外”因势利导,将一场“暴风雨”机敏地转化为“风平浪静”,烦人的“事故”变成动人的“故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中生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面对“生本资源”的大量流失,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一重要教学资源,提高识别有效“生本资源”的能力,并积极捕捉、开发与利用“生本资源”,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本资源开发利用【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40-02自从我校开展生本教育以来,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丰富的“生本资源”,但由于其存在的潜隐性,教师对丰富的“生本资源”缺乏清晰的认识,忽视对“生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致使大量“生本资源”的流失。
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一重要教学资源,提高识别有效“生本资源”的能力,并积极捕捉、开发与利用“生本资源”,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本文所研究的“生本资源”是指在学校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有利于教学的环境、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背景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和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等非情意性资源。
一、充分认识语文教学中“生本资源”的价值生本教学资源是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产生的、能进一步规定知识意义有效生成的“动力资源”。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生本资源”的教学价值,充分认识到学生学习的天性和法则的无限潜能,使自己在教学中能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积极利用有效资源”,真正体现出“尊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资源和利用的资源”。
教师应将“生本资源”转化为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灵感源,为教学进一步的开展提供原材料,让意外、突发的教学资源所隐含的教育价值,经过教师的教学机智充分得到利用并产生出额外的附加值。
如,在讲《社戏》一课时,由于农村地区有类似于“社戏”这样的场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环境资源,调动起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先体会自己所“看戏”的情景之后,再开展学习《社戏》课文,教师只是起到引领和指导的作用,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如何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新课程理念中特别强调课堂生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堂生成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情况、新问题,即在言语、行为、情绪表达方式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
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
准确、即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资源并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持续涌现出精彩、鲜活的画卷,让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作为教师,如何准确对待和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一、精心预设,培育课堂生成资源预设是生成的前提,没有精心的预设,生成可能会偏离三维目标,谈何生成性课堂资源? 教师在实行教学设计时,只有深入钻研文本,体察学情,反复思忖,大胆创新,才能在课堂中持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
当然,预设不该是静止的,应该富于灵动性,才能成为源头活水。
教师应弹性设计教学计划,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为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生成留有充足的时间、空间。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开放意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加以推测。
这就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具备互动环节,对能实行互动的教学内容,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和空间,这样才会形成培育课堂资源生成的土壤。
二、构建互动平台,促动课堂资源生成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互动平台。
课堂生成资源是在课堂动态教学、师生真实体验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
如果按传统的讲授教学模式,按固定准备好的教学步骤实行,课堂缺乏过程性、灵活性和变通性,很难促动课堂资源的生成。
所以,教师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学生的主体性来安排课堂教学,注重课堂动态,构建互动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实行,才能有效地促动课堂生成资源的生成。
2、与学生平等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是有个性的主体,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现实思考,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同教师对话。
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
贾淑萍
教师应当树立开放的教学资源观,善于通过偶发和意外事件,捕捉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树立“学生资源”意识,追求生成
在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
由于他们的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学业水平和生活经历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这种差异性使课堂教学充满了很大的变数,也隐含了更大的生成性。
我们要把学生当成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来对待,课堂上要尊重和善待这种资源,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都能从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已知起航。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促进生成
善于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大胆设想,这是影响学生生成性资源形成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能力因素。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学生生成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科学精心的教学设计,催化生成
为了更好地生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要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及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预留更大的空间。
教学目标既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弹性预设,又要根据学科特点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因人而异,作分层要求,寻找知识的生成点。
四、提升教师素质,驾驭生成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教师要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审视和反思,即时修订、更改、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