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常保平,段新昱主编)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7.16 KB
- 文档页数:1
第1章计算与社会1.1计算概论
1.2计算装置发展简史
1.2.1机械式计算装置
图1 -1算盘
图1 -2重构的舒卡德计算器
图1 -3重构的巴贝奇分析机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
图1 -4图灵
1.2.2图灵机和图灵
图1 -5图灵机结构图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
图1 -6初始状态
图1 -7终止状态1.2.3现代电子计算机
图1 -8ENIAC计算机
图1 -9冯·诺依曼1.2.4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1.3计算技术的应用
1. 科学计算软件
2. 文字处理和办公软件
3. 管理信息系统
4. 计算机辅助系统
5. 人工智能系统
6. 多媒体技术应用系统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 7. 嵌入式系统
1.4信息化社会与人
1.5计算思维概论
1.6小结
1.7习题
图1 -10图灵机的状态变迁图。
思维导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牛永斌单婷婷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3期【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
笔者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特点,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来探讨思维导图的实际应用中,并总结出在应用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此来帮助师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214-01一、引言《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专门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与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物理等同样重要。
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系统组成及信息技术、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信息安全、基本应用技能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最终能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但对课堂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效果、作业完成情况及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四个原因:①生源地不同,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②课程内容多而杂,学生不容易理清楚知识的内在联系。
③教学资源供不应求,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出现脱节现象。
④枯燥乏味、师生缺乏互动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逐渐的丧失学习兴趣。
那么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这些繁琐而复杂的知识构建出一个整体的知识架构呢?笔者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在了解课程整体框架的基础上,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关键词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联想记忆,顺利完成复习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概述人类的大脑实质上就是一台发散性思维联想机器,具有接收、保持、分析、输出和控制信息的功能,人脑的思维过程就是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发散的“思维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