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 格式:docx
- 大小:24.06 KB
- 文档页数:4
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论诗词意境营构的虚实相生在一次中华诗词研讨会上,不少诗词界的前辈都把虚实相生作为诗词创作的经验之谈。
其实,明代诗论家屠隆早就说过,“顾诗有虚,有实,有虚虚,有实实,有虚而实,有实而虚,并行错出,何可端倪。
”从根本上说,虚实相生是诗词意境的基本内涵、基本审美特征和内在结构特征,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诗词创作的一个基本方法。
在意境与意象的关系上,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句名言:“境生于象外。
”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指出:“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
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意象好比细微的水珠,意境则是漂浮于天上的云。
云是由水珠聚集而成的,但水珠一旦凝聚为云,则有了云的千姿百态。
”(见《中国诗歌艺术研究》p47 )一首诗所蕴含的意境是一个浑融一体的艺术世界,是一个无限扩展的想象空间,是一个充满生气的活的机体,蕴含不尽之意、弦外之音、味外之味、韵外之致。
一首诗所蕴含的意境包含着无数意象。
诗人不可能也不必要将所有意象写入诗中。
换句话说,写入诗中的意象仅仅是整个意境所包含的全部意象的一部分。
整个意境包括两部分意象:一是有选择地写入诗中的意象,二是如唐代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即写入诗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所引发生成的想象中的“象”。
诗中之象加上象外之象形成诗的整个意境。
宋代欧阳修的《六一诗话》引用了梅尧臣的一句名言:“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里所说的“如在目前”的“难写之景”,指的是写入诗中的意象(景象、物象、事象等等);这里所说的“见于言外”的部分,指的就是“象外之象”。
写入诗中的意象及其组合是相对较实的部分,而象外之象是想象中的意象,是相对较虚的部分。
顾祖钊在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中明智地把一首诗的整个意境分为“实境”和“虚境”两个部分,指出:“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另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浅析古典诗词中的虚实表现手法摘要: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通过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或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关键词:古典诗词虚景实景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中对中国的戏曲、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的虚和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索后,指出中国传统艺术很早就创造了这种“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的民族独有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
其实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的艺术现象。
比如:辛夷坞王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在这个人迹既无、亘古寂静的山涧,却有芙蓉花历尽千载万载而生长着。
它开花时热烈盛开,使这空寂得发冷发白的山涧野地一片火红;它落花时也毫无惋惜地自行谢落,令人想到花瓣如缤纷红雨洒落山中,它自开自落,没有人欣赏它,它甘于淡泊,安于寂寞。
显然,这个在深涧中孤独寂寞地自开自落的芙蓉花的意象,富有深邃的象征意蕴。
而这诸多的思想意蕴,复杂微妙的心灵内容,都深藏于芙蓉花在空寂无人的涧户中纷纷开落的自然画面之中。
花开花落、涧户无人是实,通过花开花落,在寂寞无人的涧户引发的人们的想象、感受是虚,但这却产生了更为丰富真实的意蕴,产生了动人心魄的韵味。
以实出虚使这首诗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虚与实相生相长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由来已久。
宋人梅尧臣说:“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这句话含意十分丰富,其中有一层是告诉我们,意境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
意境从结构看,正是二者的结合。
所以后人干脆提出“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把意境中较实的部分称为“实境”;把其中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实境是指那些直接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则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又称“诗意的空间”,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又是伴随着这种具象联想而产生的情、神、意的体味和感悟,即“不尽之意”。
“虚实相⽣”艺术⼿法及表现形式2019-09-17虚实相⽣是古诗词艺术表现⼿法之⼀。
它因本⾝包含内容丰富,理解较为抽象,且⼜能对诗词意境的营造起到特殊的效果,因此⾼考诗词鉴赏题⽬中经常出现对这个知识点的考查。
下⾯我们先看看近年有关的⼏道⾼考题。
1.(2013年天津卷)阅读下⾯这⾸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弃疾⽩苎新袍⼊嫩凉。
春蚕⾷叶响回廓。
禹门已准桃花浪,⽉殿先收桂⼦⾹。
鹏北海,凤朝阳。
⼜携书剑路茫茫。
明年此⽇青云去,却笑⼈间举⼦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的考试。
②⽩苎zhu:⽤⽩⾊苎⿇织成的布。
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问题:请举⼀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的艺术⼿法。
参考答案:例如,“⽩苎新袍⼊嫩凉,春蚕⾷叶响回廓”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青云去,却笑⼈间举⼦忙”是虚写,想象⾦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情。
虚实相⽣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2011年安徽卷)阅读下⾯这⾸诗,完成8~9题。
琅琊溪欧阳修空⼭雪消溪⽔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中花。
问题:请从虚实结合的⾓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赏析。
参考答案:“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中花”。
实写花随溪⽔流出的景象;虚写⼭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的内涵。
3.(2008年江西卷)阅读下⾯这⾸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淮河四绝句(三)杨万⾥两岸⾈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拘管,北去南来⾃在飞。
【注】淳熙⼗六年⼗⼆⽉,⾦⼈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奉命送⾦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问题:请从“虚实”关系的⾓度赏析这⾸诗。
参考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奈。
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们⾃由来往的渴望。
何谓“虚实相⽣”?其实“虚实相⽣”,“实”就是指眼前能够看到的存在的实际景象,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暗现实;《⾬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
文学意境的虚实相生的例子虚实相生是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虚幻与现实的交织、对比与映衬,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效果。
下面是十个以文学意境的虚实相生为题的例子,符合题目要求。
1. 《月下独酌》在这个寂静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坐在月光下,手握着一杯酒。
山水如画,仿佛进入了仙境,而我是这幅画卷中的主角。
心情悠然,我品味着酒的醇香,仿佛与这美丽的自然融为一体。
2. 《梦幻花园》我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神奇的花园,花朵绽放,散发出迷人的香气。
鲜花中飞舞着小精灵,宛如仙境一般。
我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和幸福,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
3. 《夜行列车》站在夜行列车的窗前,我看着飞驰而过的风景,感受到了速度和自由的快感。
灯光交错,车厢里的人们各怀心事,仿佛进入了一个平行世界。
车轮滚动的声音在耳边回荡,我不禁陷入了思考和遐想。
4. 《雨巷》雨巷里,雨水滴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音。
我穿行在狭窄的巷道中,感受到了湿润和凉爽。
远处传来马车的嘶鸣声和行人的脚步声,仿佛回到了古代的街道。
雨水洗涤着尘世的纷扰,我身心得到了净化。
5. 《夜色港湾》夜色港湾,港口灯火辉煌,船只在水面上舞动。
我站在码头上,感受到了港湾的繁忙和喧嚣。
船舶的鸣笛声和海风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港湾是人们的归宿,它给人带来了希望和温暖。
6. 《林间小径》我走在林间小径上,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和鸟儿的鸣叫声。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生机,仿佛与树木和鸟儿交流着。
小径延伸到远方,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7. 《星空下的思考》我躺在草地上,仰望着星空。
无数的星星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仿佛与我对视着。
我沉浸在宇宙的浩瀚中,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
星空给予我无尽的启示和思考的空间。
8. 《山水画中的人生》山水画中,山川河流之间融入了人生的哲理和情感。
峰峦叠嶂,江水悠悠,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仿佛置身于画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古诗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凌苑玲老师古人云: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草木烟霞为实写,是正面描写事物的形象;春之精神山之精神为虚写,是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描绘出那些难以表现的对象特征。
在这里,虚写与实写的关系是以实为体,以虚为用。
古人写诗十分重视虚实相生的技巧,那么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的表现手法时,有时也要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比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前两句实写,交代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春色。
后两句想象是虚写:虽然主人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
结尾两句诗很富有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事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天门中断楚江开,看似写天门山,实则写水;碧水东流至此回,看似写水,实则写山。
这首诗也正是诗人李白的象征,李白是水,他无坚不摧、一往无前;李白是山,巍然屹立、坚强不屈。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我们从中不难想象出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宫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宝之富。
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于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便油然而生。
古诗表达技巧讲析——虚实结合虚实结合既是古诗词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也是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
诗词的虚实结合写法变化多端。
一、虚写与实写的类型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主要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所谓“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
从表现手法上看,“虚”就是指实体形象所暗示出来的空白形象,包括人物的心理、抽象议论、景中之情等。
从描写内容上看,“虚”就是指亲历的场景、历史场景、梦中场景和设想的未来场景。
1.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已逝之景主要指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
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
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上片中“春花秋月”、春风(东风)拂槛、明月照楼等都是词人眼前所见之美好景色。
下片中的“雕栏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宫中的红粉佳人也已迟暮。
这些都是虚写之景。
诗人竭力将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进行对比,在虚实对比中突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悲愁悔恨。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具体景物描写是实写。
下片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绘了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形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火烧赤壁这一史实,这都是对赤壁之战中人物、事件和场景的想象还原,是对历史事件的虚写。
词人怀古伤己,借对英雄人物周瑜的仰慕,抒发了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诗歌鉴赏辅导:虚实结合手法1、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2、虚实结合手法一般有几种(1)虚实对比,突出主题。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2)虚实相衬,烘托主题。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实写赤壁雄伟壮阔的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下片联想(虚写)三国周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史实,把雄奇的江山胜景与雄姿英发的英雄结合起来,虚实相生,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3、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4、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
6、举例赏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人实写“巴山夜雨涨秋池” 的眼前之景,虚写将来与妻子西窗剪烛的恩爱场景。
虚与实结合,以虚写实,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挚思念。
(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实写,写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巴山的孤寂;后两句是虚写,写的是诗人想像有一天与妻子相聚,一定会共剪烛花,谈论今日自己独在巴山的感受。
诗人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了自己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夜雨寄北李商隐手法 一般而言,诗歌创作是化虚为实,而诗歌欣赏则是借实显虚。
下面我们来赏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在运用“虚实”表现手法上的特色。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原因何在?这与其巧妙运用虚实手法有很大的关系。
首句起笔以自己所处时空为触发点,以“君”直呼对方,借对方来信之实,想象“君”对“我”的询问“归期”。
“问归期”三个字,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妻子对丈夫的牵挂与期盼,其实也是丈夫对妻子的思念。
接下来是“我”的回答:未有期。
看似生硬的三个字,却饱含深情:我又何尝不想早点回家?但如此天气,如此艰难的旅途,如此繁杂的事务,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会生出多少的担心呀!然而对此“我”只有满脸的无奈。
可以说这句诗诗人以换位思考写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来信,可能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这种不直接写自己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诗词中被大量运用,以委婉形式传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君”问为虚,“我”答为实,对方思“我”为虚,“我”思对方为实。
此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承前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既写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释。
“巴山”点明自己所处的位置,“秋”点明时令,“夜”点明时间。
“雨”与“涨”点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时间长还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长则不得而知,但一个“涨”字足令诗人苦闷。
此句通过实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无助与压抑:周围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身边无一亲友,使人倍感孤独与凄凉。
这“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饱含了诗人漫漫长夜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此为二。
第三句以“何当”一转,直点以下为“虚”境。
接下来,两句分别写了两个“虚”景:一个是“共剪西窗烛”,另一个是“话巴山夜雨时”。
而这两个景都是未来之情形。
这两个“虚”景,就未来的时间点而言,一为“未来现时之景”,一为“未来过去之景”。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虚实相生”是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也是诗词重要的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是指作者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来的,眼前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从字里行间能体味出空灵境界中的虚象、虚物、虚景、虚境,也即心中之景、想象之景;诗词中的“实”,是指作者描写客观世界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实象、实物、实景、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实相生在诗词中的运用,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方式,虚实相生运用的好,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虚实相生”是国画的传统技法,因为这种技法运用的好,常常传达出淡远的神韵。
但是“虚实相生”也是古诗词的重要表现手法。
诗词中的“虚”,指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在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像和空灵境界,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实”,是指诗人描写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
虚与实往往是相对的,虚实相生可以使作品结构更为紧凑,形象更加鲜明。
一、xx、情为虚的虚实相生
一首好的诗词自然是情景交融的,情景交融自然也就到达了虚实相生。
诗词中“实”之描写,缘于生活的写实。
人世沧桑,千古话别,江山更替,忧国伤时,壮志未酬,仕途坎坷……多少真情流笔端,万千思绪积心头,以“真”之描写,“实”之描摹,营造了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一个真实的话别场景、一个真实的“乌衣巷口”……诗词中“虚”之描写,缘于联想与想象。
作者驰骋联想与想象的骏马,可以假托梦境寄情怀,“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可以遥想未来之景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也可以梦回昔日叹今生,“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
“虚”是诗人营造的另一个空灵的境界,有“虚”则境界全出,自成千古名句、万世名篇。
xx曾经说过:
“一切景语皆情语。
”就是说景中有人。
唐代诗人司空曙的那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把雨、黄叶树、灯、白头人四景连缀,景中有人、有情。
安史之乱后,唐太宗已经疲惫,那一种人生的沧桑感。
实中见虚,虚寓于实。
欧阳修的《蝶恋花》也是实中有虚的典范。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幕,门掩黄昏,无计留春处。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庭院深深深……章台路”为写实,写庭院、杨柳、冶游,“泪眼……秋千去”为写虚,整个篇目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二、诗词中虚与实的不同关系的表现
著名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的虚和实》中指出,“虚”和“实”辩证地统一,才能完成艺术的表现,形成艺术的美。
诗词中的“虚”“实”也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具体阐之,或以虚衬实,或彼此对比,或渲染气氛,或侧面烘托,形成一种含蓄蕴藉和引发读者共鸣的艺术魅力。
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中“虚”“实”关系,往往以“虚”衬“实”,或正衬,或反衬,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收到一种耐人寻味、饶有情趣的艺术效果。
看看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一段: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景象壮丽,异彩纷呈,仙人盛会是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
然而这美好、幸福、快乐之梦境恰恰反衬出社会现实之黑暗,作者对美好生活之向往,对黑暗现实之憎恨不言而喻。
此时的梦境之描写是实写之景无力能及的。
彼此对比虚写诗中之人、之景、之境,跟实写之人、之景、之境进行比较,从而抒发心中郁积之情,抚今追昔、睹物思人、今昔对比类居多。
苏轼《江城子》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梦境与现实对比,诉说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夫妻至情。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有“虚”“实”对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诗人虚写叱咤赤壁的xx:
雄姿英发,年华方盛却卓有建树,实写自己光阴虚掷,早生华发,“虚”“实”对比,有志报国与壮怀莫酬之情溢于言表。
渲染气氛“实”之描写,从客观角度描绘情景,而“虚”之描写,有时以浓墨重彩之笔调,层层铺陈之笔法,写想象之景,渲染符合当时情景的气氛,使“实”之描写更真实、更感人,以有尽之乐写无尽之乐,或以有尽之哀写无尽之哀,使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言虽止而意无穷。
欧阳修《踏莎行》正是运用“虚实相生”艺术中“虚”的描写渲染一种凄清的离别气氛,更好地抒发情感。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仲春之融怡明媚风光反衬“行人”之离愁别恨。
下阕写虚,想象描绘出一幅楼头思妇图:
柔肠寸寸,千绕百转,晶莹的泪珠流过粉妆的双眼,画楼太高,且不要凭倚而望,行人在春山之春山外。
通过“行人”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念妻,画尽人间悲欢情。
侧面烘托虚写是为实写服务的,诗人虚写的对象是为了侧面烘托实写的对象。
写山之高,而想象轻云之萦绕,飞鸟之难进;状水之险,而设想环境之恶劣,行人之艰辛。
王之涣《登鹳雀楼》描写鹳雀楼正是运用虚写黄河入海来侧面烘托楼之高耸。
白日依山尽,xxxx。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轮落日向楼前一望无边、连绵起伏的群山西下,在视野尽头慢慢沉落,奔腾之黄河呼啸而南来,又向远处折向西流。
诗人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于笔下,真可谓“挫万物于笔端”,摹写出一幅宽广、辽远的巨画。
“白日依山尽”写实,而“黄河入海流”写虚,诗人想象黄河入海之磅礴气势,虚实相生,烘托鹳雀楼高耸入云之雄伟气势。
有时候,“虚”“实”关系一一渗透,互相融合,把艺术魅力推向另一个高度。
如:
送xx十四之xx
xx
xx相接水为乡,君去xx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朋友一别,心何惆怅,此为写实;而日暮黄昏孤帆何在?此为写虚。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一种分别后的失落、凄凉氛围,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一片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这里,对比、渲染相互融合,共同开拓一种怆然泪下、阔远凄凉的意境,写尽了离情别绪。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诗词中的虚往往带有非理性、荒诞的特点,如《牡丹亭》中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
《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的虚写都是非理性的,不符合生活的逻辑,但是符合情感的、心理的逻辑,因而到达了虚写的效果。
还如《西游记》中的妖魔鬼怪及神仙等的出现都为虚写,但却能够折射出现实。
幻中有实,对世态人情的透视却很深刻。
这些也不失为虚实相生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总而言之,诗词“虚实相生”艺术是指诗词中有实有虚,二者互相渗透,相互融合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丰富诗之意象,开拓诗词之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表现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