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抗高血压药物(本科)
- 格式:ppt
- 大小:6.18 MB
- 文档页数:58
抗高血压药(降压药)常用抗高血压分类药物及代表药:1、利尿剂氢氯噻嗪2、钙拮抗剂硝苯地平3、β-阻断药普萘洛尔4、ACE抑制剂卡托普利5、AT1受体拮抗剂氯沙坦6、α-阻断药哌唑嗪一、利尿药——氢氯噻嗪降压机制:应用:氢氯噻嗪 12.5-25mg/天,可使多数病人达到抗高血压的作用。
不宜超过25mg/天(加大剂量,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2~4周显效。
单用治疗轻、中度高血压、与其他降压药联合治疗重度高血压(基础降压药)效果较好:老年人高血压以及合并心衰的患者不良反应:1.低钾、钠、镁,缺钾促发室性心律失常。
合并使用留钾利尿药或补钾或合用ACE抑制剂2.代偿性激活RAAS系统,使肾素活性增高,可与β-R阻断药合用3.升高血脂、血糖、血尿酸4.禁忌:高脂、糖尿病、痛风二、 Ca2+ 通道阻断药降压机制:抑制Ca2+的内流,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缺乏足够的Ca2+,导致血管平滑肌松弛、小动脉扩张、血压下降。
药物分类:1、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选择性作用于血管2、非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作用于心脏和血管常用药物: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一)硝苯地平(心痛定)体内过程:1.口服后30min起效,短效,每日口服3-4次;现多用缓释片,每日1次2.在肝脏氧化代谢。
肝功能降低者半衰期延长。
药理作用:1、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增加肾血流量,可保护肾功能2、降胞内胆固醇缺点:3、扩血管作用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心输量增加、肾素活性增加,合用β受体阻断药可对抗之(缓释片可减轻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加)临床应用:1、伴冠心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哮喘、高血脂及恶性高血压患者。
2、不宜用于伴不稳定型心绞痛及心梗的病人。
有报告短效制剂加重心肌缺血。
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痛、眩晕、潮红、心悸、乏力、踝部水肿等,发生率约10% ,可能由于其扩张血管引起。
(二)氨氯地平(Amlodipine)☆缓慢温和:p.o1~2周起效,6~8周达峰,维持降压24h☆生物利用度高☆靶器官保护作用:扩张肾动脉、冠脉;减轻、逆转心肌肥厚☆扩张外周动脉,无反射性心动过速。
抗高血压药物药理综述生工1201班林超霸1202140112摘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衰竭、主动脉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危险因素。
本文就当下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研究和其发展前景进行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药理学正文:一、抗高血压药的作用部位及分类目前已知许多神经体液因素参与血压的调节,例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L-精氨酸-NO途径、血管舒缓肽-激肽-前列腺素系统、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例子浓度等。
通过不同抗高血压药物影响神经体液从而达到降血压的目的。
1.1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药:如可乐定、α-甲基多巴。
1.2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阿方那特。
1.3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药:如利血平、肌乙啶。
1.4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
1.5血管扩张药:如肼苯哒嗪、地巴唑、长压定、硝普钠。
1.6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如琉甲丙脯酸。
1.7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隆。
1.8Ca2十阻断剂:如异搏定。
二、常见抗高血压药药理及临床介绍2.1利尿剂利尿剂除具有利尿作用外,还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可但用于轻度高血压,也可与其他降压药合用治疗中、高度高血压。
其机制是通过排钠利尿,使得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而降压,长期用药由于血管壁扩血管物质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等生成增多,且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使得血管平滑肌舒张,血压下降。
用于临床20多年,经长期临床试验对其有了新的认识,至今仍列WHO推荐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中。
上世纪70年代几组大剂量抗高血压药物临床试验发现大剂量使用噻嗪类,可引起糖、血脂、尿酸及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上的副作用,故而逐渐被冷落。
80年代后,欧美诸大临床试验如SHEP、STOP、MRC等通过应用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发现它比大剂量更明显降低脑卒中和冠心病事件的发生、逆转左室肥厚,且对糖、脂肪、电解质代射无不良影响。
PHARMACOLOGY药理学第十八章抗高血压药学习目标●掌握:氢氯噻嗪、普萘洛尔、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硝普钠的作用特点、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熟悉:抗高血压药的分类及其他抗高血压药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了解: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1抗高血压药分类2常用抗高血压药3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原则抗高血压药分类01抗高血压药是一类能降低血压、减轻靶器官损伤的药物。
1.利尿药如氢氯噻嗪等2.交感神经抑制药(1)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2)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①α受体阻断药,如哌唑嗪等。
②β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③α、β受体阻断药,如拉贝洛尔。
(3)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滞药:如利血平、胍乙啶等。
(4)神经节阻断药:如美加明等。
3.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等。
4.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等。
5.血管扩张药(1)直接扩张血管药:如肼屈嗪、硝普钠等。
(2)钾通道开放药:如吡那地尔、二氮嗪等。
常用抗高血压药一、利尿药氢氯噻嗪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azide)又名双氢克尿噻,是最常用的基础降压药。
【药理作用】降压作用温和而持久。
用药初期,因排钠利尿造成体内钠和水的负平衡,使细胞外液和血容量减少,血压下降。
长期用药,因持续排钠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Na+含量降低,Na+-Ca2+交换减少,使细胞内Ca2+含量降低,导致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NA等的反应性降低,从而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临床应用】可单独用于治疗轻度高血压,也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治疗中、重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引起低血钾、高尿酸血症,可使血浆胆固醇和血糖升高,并可增高血浆肾素活性。
一、利尿药吲达帕胺吲哒帕胺(indapamide)为新型强效、长效降压药,兼有利尿和钙通道阻滞双重作用。
药理学对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可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并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降低血压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药物治疗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近年来,药理学研究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取得了一系列进展,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选择。
本文将对药理学在抗高血压药物研究中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ACE抑制剂通过抑制ACE酶的活性,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起到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的作用。
目前,ACE抑制剂已成为高血压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研究表明,ACE抑制剂不仅能有效降低血压,还能改善心脏功能,减轻心脏负荷,并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钙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通过抑制细胞内钙离子的进入,减少心脏和平滑肌细胞的收缩,从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该类药物可分为二氢吡啶类、非二氢吡啶类和苯二氮䓬类。
其中,二氢吡啶类药物应用最广泛,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耐受性。
三、利尿剂利尿剂通过增加尿液排泄,减少体液潴留,达到降低血压的效果。
常用的利尿剂有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
研究表明,利尿剂可用于一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并与其他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四、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β受体,减少交感神经对心脏和血管的影响,从而降低血压。
该类药物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患者,并在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显示,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降低血压,还能减少心脏重塑,改善预后。
五、抗血小板药物高血压患者常伴随血小板活化和凝集的异常,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改善血管炎症和血管内皮功能。
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减轻高血压引起的动脉损伤,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六、新型降压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新型降压药物相继问世。
例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具有降压、改善内皮功能和心肌重构的作用;直接肾素抑制剂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压。
综上所述,药理学在抗高血压药物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