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感知层安全
- 格式:ppt
- 大小:266.50 KB
- 文档页数:34
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的安全问题物联网作为一个多网的异构融合网络,不仅存在与传感器网络、移动通信网络与因特网同样的安全问题[4],同时在隐私保护问题、异构网络的认证与访问控制问题、信息的安全存储与管理等问题上还有其自身的安全特点。
物联网相较于传统网络,其感知层的感知节点大都部署在无人监控的环境,具有能力脆弱、资源受限等特点,并且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网络基础上扩展了感知网络与应用平台,物联网应用比一般的网络系统更易受侵扰,传统网络安全措施不足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从而使得物联网的安全问题具有特殊性,其安全问题更复杂。
如Skimming问题[5]:在末端设备或RFID持卡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信息被读取;Eavesdropping问题:在一个通道的中间,信息被中途截取;Spoofing问题:伪造复制设备数据,冒名输入到系统中;Cloning 问题:克隆末端设备,冒名顶替;Killing问题:损坏或盗走末端设备;Jamming问题:伪造数据造成设备阻塞不可用;Shielding问题:用机械手段屏蔽电信号,让末端无法连接等。
所以在解决物联网安全问题时候,必须根据物联网本身的特点研究设计相应的安全机制。
以下分析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的安全问题。
1.1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问题物联网感知层主要解决对物理世界的数据获取的问题,以达到对数据全面感知的目的。
目前研究有小范围示范应用的是基于RFID的物联网与基于WSN(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
(1)基于RFID的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RFID是物联网感知层常用的技术之一,针对RFID的安全威胁主要有:1)物理攻击:主要针对节点本身进行物理上的破坏行为,导致信息泄露、恶意追踪等;2)信道阻塞:攻击者通过长时间占据信道导致合法通信无法传输;3)伪造攻击:伪造电子标签产生系统认可的合法用户标签;4)假冒攻击:在射频通信网络中,攻击者截获一个合法用户的身份信息后,利用这个身份信息来假冒该合法用户的身份入网;5)复制攻击:通过复制他人的电子标签信息,多次顶替别人使用;6)重放攻击:攻击者通过某种方法将用户的某次使用过程或身份验证记录重放或将窃听到的有效信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传给信息的接收者,骗取系统的信任,达到其攻击的目的;7)信息篡改:攻击者将窃听到的信息进行修改之后再将信息传给接收者。
8、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物联网感知层安全
1.引言
1.1 概述
1.2 目的
1.3 范围
1.4 参考文档
2.物联网感知层安全基础
2.1 物联网感知层的定义
2.2 物联网感知层的架构
2.3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要求
3.物联网感知层安全威胁与风险评估
3.1 威胁来源分析
3.2 安全威胁与风险评估方法
3.3 常见的安全威胁与风险案例分析
4.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控制措施
4.1 身份和访问管理
①设备身份认证
②用户身份认证
③访问授权与权限管理
4.2 数据加密与传输安全
①数据加密算法
②传输安全协议
4.3 安全检测与监控
①网络安全监控系统
②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
4.4 硬件与设备安全
①物理安全控制
②设备固件安全
4.5 漏洞管理与补丁更新
①漏洞管理流程
②漏洞补丁更新策略
5.物联网感知层安全管理
5.1 安全策略与规划
5.2 安全培训与意识
5.3 安全演练与应急预案
5.4 安全审计与合规性
5.5 安全评估与改进
6.结论
1.本文档涉及附件:
●附件1: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检查表
●附件2: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法律名词1:《物联网安全管理条例》:指中国颁布,于X年X月日开始实施的法规,对物联网安全管理进行了规范。
●法律名词2:《个人信息保护法》:指中国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于X年X月日开始实施的法律,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和合法使用。
●注释: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需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
以下为物联网感知层安全问题,一起来看看:1、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威胁物联网感知层的任务是感知外界信息,完成物理世界的信息采集、捕获和识别。
感知层的主要设备包括:RFID阅读器、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红外、超声、速度等)、图像捕捉装置(摄像头)、全球定位系统装置、激光扫描仪等。
这些设备收集的信息通常具有明确的应用目的,例如:公路摄像头捕捉的图像信息直接用于交通监控;使用手机摄像头可以和朋友聊天以及与他人在网络上面对面交流;使用导航仪可以轻松了解当前位置以及前往目的地的路线;使用RFID技术的汽车无匙系统,可以自由开关车门。
各种感知系统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各种安全和隐私问题。
例如,使用摄像头进行视频对话或监控,在给人们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会被具有恶意企图的人利用,从而监控个人的生活,窃取个人的隐私。
近年来,黑客通过控制网络摄像头窃取并泄露用户隐私的事件偶有发生。
根据物联网感知层的功能和应用特征,可以将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概括如下。
(1)物理捕获感知设备存在于户外,且被分散安装,因此容易遭到物理攻击,其信息易被篡改,进而导致安全性丢失。
RFID标签、二维码等的嵌入,使接入物联网的用户不受控制地被扫描、追踪和定位,这极大可能会造成用户的隐私信息泄露。
RFID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干预。
由于RFID标签设计和应用的目标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大多采用“系统开放”的设计思想,安全措施不强,因此恶意用户(授权或未授权的)可以通过合法的阅读器读取RFID标签的数据,进而导致RFID标签的数据在被获取和传输的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安全威胁。
另外,RFID 标签的可重写性使标签中数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完整性也可能得不到保证。
(2)拒绝服务物联网节点为节省自身能量或防止被木马控制而拒绝提供转发数据包的服务,造成网络性能大幅下降。
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近几年,跟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惹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宽泛关注。
“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就是物联网,可是此刻物联网在涉密网络中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
一、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当前物联网已经被宽泛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如:安全监控、二维码扫描等,能够绝不夸张地说,将来将是一个物联网的时代。
由于物联网的中心基础是互联网,所以物联网在发展中也见面对着涉密信息遭受黑客侵袭的安全问题,所以物联网快速发展的一大阻挡就是信息安全问题。
一是物联网在应用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应用层是三层构造的最顶层。
从物联网三层构造上边剖析,网络层和感知层在技术层面已经相对成熟,而应用层在重视程度和技术成就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数据”、“应用”是应用层的中心功能,物联网的应用层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剖析办理、整理,最后将整理出来的数据和各样应用联合起来。
比如: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就是经过对医疗数据办理、整理,而后联合平台系统进行应用的。
物联网的应用层作为数据的最后接收方,在信息安全问题上有着不行推辞的责任。
二是物联网在网络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物联网的网络层是三层构造的中间层,主要功能为“输送”,所以也能够称为输送层。
从物联网的三层构造上剖析,网络层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连结物联网的感知层和应用层。
由于网络层需要对感知层的信息进行获得,而后安全的传递到应用层,所以物联网在网络层也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
由于物联网的基础中心是互联网,而互联网拥有不稳固的环境特色,所以物联网在传输层面很简单成为非法分子窃守信息的目标。
三是物联网在感知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感知层在物联网的三层构造中,处于最基层,也是最简单攻破的一层。
由于感知层主要的功能就是对与数据信息进行获得。
二、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应付的举措一是物联网在应用层的应付信息安全问题的举措,应当增强对数据应用的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提出“感知中国”的概念.北京、江苏等地纷纷提出智慧城市的规划,物联网应用广泛开展,物联网安全成为焦点问题.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自2011年就开展物联网安全研究,包括《物联网及其应用安全防护方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测试研究》、《北京市政务物联数据专网安全性测试》、《物联网安全测试方法和测试平台》等.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在2013年11月向市质监局申报了《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并得到批准。
根据《关于印发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京质监标发〔2014〕36号),《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通用技术要求》列入了2014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是一类项目(即标准制定项目),是一项推荐性标准。
在地方标准工作基础上,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联合其他单位2014年底申报制定《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设备安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关于通报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14年信息安全标准项目的通知》信安秘字[2015]003号,隶属于WG5/WG6工作组),标准制定单位为: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威海北洋光电信息技术股份公司。
由于本标准不仅关注感知类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而且更关注该类产品的部署和应用安全,而用“感知设备”容易让读者误以为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性能安全,并且感知设备容易与传感器概念混淆,根据标准制定过程中的专家意见,把标准名称调整为《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意义、研究目标和内容随着物联网在感知中国和智慧城市中的广泛应用,安全保障越来越迫切。
国家专门成立了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
98Internet Application互联网+应用王鑫荣(1969.01),男,汉族,浙江桐乡,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毕业,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传输网络规划和技术管理工作。
参 考 文 献[1]杨珩.中国移动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中关于分纤点的测算[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1,24(01):16-19.[2]马晓亮.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规划方法[J].电信快报,2017(02):33-35.[3]林何平,高志英,韩剑,谭哲.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应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6,29(11):45-49.[4]杨峰,陆闻静,王岩,陈秀锦,祝遵坤.面向未来的综合业务接入点建设探索[J].邮电设计技术,2017(11):26-29.[5]田洪宁,张红,尹祖新,顾荣生.末端站点接入模式及关键问题研究[J].邮电设计技术,2017(11):30-34.[6]袁文国,李洪栋,王智,蓝鑫冲.本地接入主干光缆和接入配线光缆优化思路探讨[J].邮电设计技术,2017(11):85-88.[7]程东洋,付琪.关于传输接入波分网络部署策略的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7,37(11):11-14+26.[8]杨龙发. 综合业务接入区及家庭宽带建设发展方案探讨[A]. .内蒙古通信(2017年第3期 第112期)[C].:内蒙古通信学会,2017:5.[9]陆冰.移动光纤基础网建设思路探讨[J].通讯世界,2017(20):75-76.[10]陈銮雄,方伟津,程广展,王师克.微网格规划方法及演进策略研究[J].电信技术,2017(10):18-19+23.[11]王琳,谭伟,朱宁,欧阳云峰.面向业务收敛层的光纤网络建设和优化典型案例剖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7(09):177-178.[12]申大伟,于莉.浅谈通信线路专业如何向综合接入专业拓展[J].中国新通信,2017,19(16):34.[13]张天宇.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7,19(13):77.[14]侯程远. 综合业务接入区优化建设探讨[A].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7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7:2.[15]冯春河,李海霞.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与设计[J].电子世界,2017(02):102-103.[16]谭哲,康帅,韩剑,林何平,嵇道举,陈良军.综合业务接入区微格化应用及优化案例[J].电信科学,2016,32(S1):187-193.[17]黎健骢. 面向全业务的移动城域光接入网建设方案探讨[A]. 广东省通信学会.2016广东通信青年论坛专刊[C].广东省通信学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移动通信》杂志社,2016:4.其对综合业务接入区规划质量和效率双提升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同时有助于加强运营商网络与前端市场的有效配合,助力运营商精准配置资源以及降本增效的实施,是保证今后运营商网络建设、业务持续深化发展的重要数字化技术手段。
2012年10月1日第35卷第19期现代电子技术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Oct.2012Vol.35No.19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分析与建议马纪丰,梁 浩(北京中电华大电子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102)摘 要: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人全面互联的网络。
其概念一经提出,得到了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以及各类企业的大力推广和积极发展。
感知层作为物联网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其信息安全问题是物联网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对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研究,并对现有的安全防护机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最后,针对感知层目前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措施。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建议中图分类号:TN915.08-34;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2)19-0076-03Analysis and suggestion on information security of Internet of Things perceptual layerMA Ji-feng,LIANG Hao(CEC Huada Electronic Design Co.,Ltd.,Beijng 100102,China)Abstract:Internet of Things(IOT),with the help of perception technology,aims to build a total connection network be-tween human and things.Since the conception of IOT was proposed,IOT has been largely promoted and actively developed bythe governments,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enterprises.As perception layer is the major source of IOT information,its infor-mation secur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OT.This paper studies the key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security threats of perception layer,and then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security mechanism.Finally,thispaper gives securit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urrent security concerns on the perception layer.Keywords:Internet of Things;perception layer;information security;suggestion收稿日期:2012-05-100 引 言物联网是以感知为核心的物物互联的综合信息系统,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电力物联网感知层设备安全认证技术要求1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规定了电力物联网中感知层设备的安全认证技术要求,包括非智能业务终端、智能业务终端、智能涉控涉敏业务终端的身份标记、安全认证、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物联网建设运维单位对感知层设备进行安全选型、部署、运行和维护。
本标准也适用于指导感知层设备设计和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GB/T 17799.1 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居住、商业和轻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GB/T 17799.2 电磁兼容通用标准工业环境中的抗扰度试验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5069 信息安全技术术语GB/T 36951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终端应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4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网关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25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数据传输安全技术要求GB/T 37044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安全参考模型及通用要求GB/T 37093 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感知层接入通信网的安全要求3 术语和定义GB/T 4208、GB/T 17799.1、GB/T 17799.2、GB/T 22239、GB/T 25069、GB/T 36951、GB/T 37024、GB/T 37025、GB/T 37044、GB/T 3709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电力物联网electric internet of things(eIoT)围绕电力系统各环节,充分应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通信技术,实现电力系统各个环节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具有状态全面感知、信息高效处理、应用便捷灵活特征的智能化服务系统。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一、物联网系统的概念物联网系统是指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络、传感器等技术将各种实体物品与虚拟物品连接起来,实现智能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它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组成,涵盖了传感器、控制器、网络设备、平台系统等多个方面。
二、物联网系统的安全问题1.物理安全:包括设备被盗、损坏、滥用等风险。
2.数据安全:包括数据泄露、篡改、伪造等风险。
3.通信安全:包括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拦截、窃听、篡改等风险。
4.隐私保护:包括用户隐私泄露、个人信息滥用等风险。
三、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1.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常见的加密算法有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
2.认证技术:验证参与物联网系统的设备、用户和数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常见的认证方法有数字签名、证书颁发机构(CA)认证等。
3.访问控制技术:限制和控制用户对物联网系统的访问权限,确保系统资源的合理利用。
常见的访问控制方法有角色访问控制(RBAC)、属性基访问控制(ABAC)等。
4.安全协议:制定安全通信协议,保证物联网系统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常见的安全协议有传输层安全(TLS)、安全套接层(SSL)等。
5.安全存储技术:保障存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安全,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
常见的安全存储技术有加密存储、访问控制存储等。
6.隐私保护技术:对用户的隐私信息进行保护,防止泄露和滥用。
常见的隐私保护技术有匿名通信、差分隐私、同态加密等。
7.安全监控技术:对物联网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发现并处理安全事件。
常见的监控技术有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
8.物理安全技术:保障物联网设备的物理安全,防止设备被盗、损坏等风险。
常见的物理安全技术有防盗锁、监控摄像头等。
物联网系统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是当前物联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通过采用加密技术、认证技术、访问控制技术、安全协议、安全存储技术、隐私保护技术、安全监控技术以及物理安全技术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解决物联网系统在安全与隐私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物联网感知安全探析摘要物联网,英文名称为Internet of Things(IOT),也称为Web of Things,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信息传递与控制。
本文主要研究了影响物联网感知层信息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感知层安全防护的策略。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早在2009年,温家宝总理就曾提出“感知中国”的理念,并将物联网行业正式列入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重点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如今,随着淘宝、天猫等营销成功的物联网模式在我国的全民推广,物联网行业日渐受到全民关注,物联网也将成为下一个推动世界高速发展的“重要生产力”!由于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感知层的信息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物联网的普及、发展与兴衰,因此,讨论物联网的感知安全,具有重要的时代性。
1 物联网及其感知层的安全研究1.1 物联网的安全研究物联网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它有别与传统的互联网络,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与业务层安全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将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集成于原有的移动网络。
虽然移动网络可以为物联网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成熟的安全防御措施的运用,但物联网有其独特的运行特性,以往的传统安全认证远不能保障物联网感知层信息的的绝对安全,因此物联网在攻克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安全问题的同时,还应重视其有别于移动通信网络安全的特殊信息安全问题。
1.2 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研究众所周知,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部分组成。
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对监测信息的感知和标识,并提供原始信息的收集。
由于感知层中的收集器、感知器和信息管理设备的运行环境是最容易受到病毒、黑客攻击、控制、破坏的薄弱终端环节,因此保证物联网感知层的运行环境安全,是物联网能否顺利运转的关键所在。
物联网感知层是由RFID设备、传感器、摄像头、CPS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设备组成。
当感知层进行数据采集时,信息通常采用无线网络方式传输,这种传输方式如果运用在公共场,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保护措施,极易被他人非法干扰、窃听、盗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