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临床血脂常规测定的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55.50 KB
- 文档页数:15
临床血脂测定的标准化作者:赵奕项海靖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3期【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271-01【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都发生很大变化。
对人们血脂水平现状和异常特征,是现代人类关注健康的话题。
本文笔者根据工作经验对临床血脂现状进行分析。
【关键词】临床;血脂分析;现状一血脂分析的方法学近年来,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针对临床TC、TG、HDL、C、LDL、C、apoAI、apoB、Lp (a)的测定方法与临床应用等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包括前言、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血脂测定的方法学、试剂的选择原则与血脂测定的技术指标、血脂异常水平的划分及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等五部分内容。
试剂的选择原则与血脂测定的技术指标要考虑下列因素:1)不精密度与不准确度;2)灵敏度;3)可检测上限;4)特异性;5)干扰因素;6)试剂稳定性;7)反应速度;8)校准物及方法学等。
各级临床实验室可按照文件有关具体要求与建议执行。
对血脂测定的方法,最好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二血脂测定项目的合理选择与临床意义我国目前尚无涵盖全国范围的系统性血脂调查资料,总的来说,人群血清TC、TG水平均明显低于西方人群,男性血清HDL-C高于西方人群而女性与之接近。
不同经济条件、地理环境和职业人群间血脂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于1997年参考国外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组织制定了“血脂异常防治建议”,其中TC、TG、HDL-C 和LDL-C等4项血脂指标的合适范围和升高水平的划分为临床冠心病危险个体的筛选提供了具体标准,而且规定了饮食与药物治疗指针以及治疗所要求达到的目标值。
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GEP)提出了检测、评估、治疗成人高胆固醇血症的第3版文件( ATPIII),除再次明确规定降LDL-C治疗为冠心病防治的首要目标,要求将患者的 LDL-C控制在2.59mmol/L以下外,还提出应将具有冠心病等同危险性状态(CHD risk eguivalents)的个体血浆也降至2.59mmol/L以下。
附件1临床血脂测定建议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于2003年发表“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 26(3): 182-184] o此建议由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家委员会周新、范侠、庄一义、朱立华、李清华、钱士匀和鄢盛恺等7位委员分项目起草,后由鄢盛恺执笔整理,曾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基础医学、检验医学和临床医学专家的意见,李健斋、陈保生、诸骏仁等教授提出宝贵建议。
现根据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综合全国血脂异常防治专家委员会意见,就血清TC、TG、HDL-C、LDL-C、apo ΛK apo B及Lp(a)等项目的临床测定提出以下建议,以使临床实验室常规血脂测定进一步规范化与标准化,促进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影响血脂准确测定的因素很多,如标本的来源、测定方法、仪器和试剂等,其中分析前即临床实验室进行测定之前的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往往被忽视,应特别引起关注。
主要包括:1.生物学因素:如个体间、性别、年龄和种族等。
研究发现,TC、TG、HDL-C. LDL-C>apo AKapoB 和Lp(a)的平均生物学变异分别为 6. 1%~11. 0%, 23. 0%~ 40.0%, 7.0%~12.0%, 9.5%, 7.0%~8.0%, 6. 5%~10. 0% 和 8. 6%。
2.行为因素:如饮食、肥胖、吸烟、紧张、饮酒、饮咖啡和锻炼等。
3.临床因素:如疾病(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肝胆疾病及其他)和用药(抗高血压药、免疫抑制剂及雌激素等)等情况。
4.标本收集与处理:如禁食状态、血液浓缩、抗凝剂与防腐剂、毛细血管与静脉血、标本贮存等。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减少血脂和脂蛋白测定分析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1.血脂分析前受试者应处于稳定代谢状态,至少2周内保持一般饮食习惯和体重稳定。
2.测定前24h内不应进行剧烈体育运动。
定期检查血脂,4个建议基于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成年人中血脂异常比较多见,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群体,近年来有低龄化的趋势。
因此,定期检查血脂对保障人们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要定期检查血脂临床上出现轻度血脂异常的患者,除非有其他的并发症暴露出来,否则患者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
当患者出现糖尿病、脂肪肝等合并症表现出显著症状之后,再加强对血脂的关注,往往已经错过了临床的最佳治疗时间。
血脂水平异常对心血管系统的正常运行会造成严重的干扰,更甚者会构成生命威胁。
与此同时,由于高脂血症前期没有明显的症状表征,这就极易被绝大多数患者忽视,进而降低对血脂相关疾病危险性的重视。
针对这项疾病,临床上通过抽血检查可以快速准确的检测出人体内是否出现血脂异常的现象。
因此,普及关于血脂的常识,鼓励成年人定期进行血脂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
2血脂检查包括的内容一般而言,血脂检查包括如下四项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总胆固醇是血液中的胆固醇总含量,反映的是患者体内血脂的总体情况。
而我们常说的高脂血症一般是指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血液中的总胆固醇(正常值2.9-6.0mmol/L)、甘油三酯(正常值2.8-3.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0.5-1.7mmol/L)中的任何一至两项高于正常值。
进一步讲,我们认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数值越高,患者的健康状况越差。
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值1.2-1.9mmol/L)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它的存在可以将LDL-C从人体血管中带走。
科学家也因此将其称之为“冠心病保护因子”。
若在患者的检查指标中发现HDL-C数值低于正常范围,即提示患者出现了血脂紊乱。
除上述四项指标,还有三项指标经常被提及,他们分别是脂蛋白a、血清载脂蛋白A-I(APOA-I)、血清载脂蛋白B(APOB)。
临床血脂管理指检查时间、常规检查项目变动、重点筛查血脂人群及科学降血脂措施血脂检查时间40岁以下每2-5年测一次血脂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 5 年测量1次血脂,改为2年-5年测一次。
具体为:▼<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包括TC(总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TG(甘油三酯)。
▼≥40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
▼在上述人群接受的血脂检测中,应至少包括1次Lp(a)的检测。
其中,Lp(a)代表脂蛋白(a),是冠心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血脂检测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常规项目。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先证者一级和二级亲属应进行血脂筛查。
血脂常规检测项目变动增加项目:新版指南在临床血脂检测的常规项目TC、TG、LDL-C、HDL-C的基础上,增加了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作为血脂常规检测项目。
其中:▼载脂蛋白质A1:正常人群水平多在1.20-1.60g/L范围内,女性略高于男性。
▼载脂蛋白B:正常人群在0.80-1.10g/L范围内。
▼脂蛋白(a):浓度与遗传有关。
通常以300mg/L为切入点,高于此水平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重点筛查血脂人群▼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存在多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 65 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血脂控制“坏胆固醇”(LDL-C)对于血管健康非常重要,不同人群标准不同。
普通健康者“坏胆固醇”只要不超3.4毫摩尔/升;4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属于高危人群“坏胆固醇”在2.6毫摩尔/升以下青少年血脂20%多的青少年儿童血脂异常指南新增儿童青少年血脂筛查的部分。
检查血脂的注意事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脂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脂质类物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等。
正常的血脂水平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但是高血脂不仅会增加患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引发一系列其他健康问题。
定期检查血脂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检查血脂的注意事项:1. 饭后检查:血脂的水平受到饮食影响较大,一般建议在空腹8-12小时后进行检查,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也可以在餐后1-2小时内检查,来观察餐后血脂水平的变化。
2. 饮食控制:在血脂检查前的几天,应尽量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油炸食物、动物内脏等,以免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
3. 饮食指导:如果检查结果显示血脂水平异常,应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摄入动物脂肪、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增加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粗粮、蔬菜水果等。
4.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血脂升高,检查前需尽量避免这些不良习惯。
5. 吃药或补充维生素:如果患有高血脂症,可能需要长期服用降脂药物,检查前应按医嘱继续服药,同时也要注意补充足够的维生素E、C等抗氧化物质。
6. 身体状况:在进行血脂检查时,最好保持平静放松的状态,避免紧张焦虑,因为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脂水平升高。
7. 定期检查:建议成年人每年进行一次血脂检查,以及定期监测血脂水平的变化,尤其是有家族史或其他慢性疾病的人群。
检查血脂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检测,更是对自身身体健康的一种负责,及时了解并纠正血脂异常,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希望以上注意事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血脂检查,保持身体健康。
第二篇示例:血脂是指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
正常的血脂水平对于人体健康非常重要,过高或过低的血脂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及早检查血脂,保持血脂水平在正常范围内对于预防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下面就是一些关于检查血脂的注意事项:1. 检查频率: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年检查一次血脂即可。
检验科血脂常见检测与分析方法一、引言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中患上高血脂的人越来越多。
高血脂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易导致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血脂进行检测和分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检测方法和相应的分析技术,以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评估患者的血脂水平。
二、血脂检测方法1. 总胆固醇检测:通过血液样本中总胆固醇的测定来评估血脂水平。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法、酶法和计算公式法。
- 化学法:该方法使用特定试剂与总胆固醇反应生成可测定的产物,通过比色法或光度法测定产物的浓度来计算总胆固醇浓度。
- 酶法:该方法主要是采用胆固醇氧化酶催化总胆固醇反应,通过测量反应消耗或产生物质的浓度来确定总胆固醇水平。
- 计算公式法:通过根据血液中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来计算总胆固醇水平。
2. 甘油三酯检测:甘油三酯是体内主要的脂肪储存形式,其检测也是血脂分析中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方法包括酶法、比色法和液相色谱法。
- 酶法:通过甘油酯酶催化甘油三酯反应,测量反应结果中产生的物质浓度来确定甘油三酯水平。
- 比色法:该方法使用特定试剂与甘油三酯反应生成可测定的产物,通过比色法测定产物的浓度来计算甘油三酯浓度。
- 液相色谱法:该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测定,通过样品中甘油三酯的物质浓度来确定甘油三酯水平。
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通常被称为“好胆固醇”,对心血管健康具有保护作用。
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法、免疫分析法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 化学法:使用特定试剂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反应生成可测定的产物,通过比色法或光度法测定产物的浓度来计算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
- 免疫分析法:该方法通过免疫反应来检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常用的方法有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利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红外光谱的相互作用来分析其浓度。
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注意事项2Medicine,l,~/fl量吗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方医院麻醉科(222042)黄树敏本文观察小剂量吗啡(2m)硬膜外腔注射,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与常规用量3~4rag进行镇痛效果及并发症的比较,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急诊剖宫产手术80例,年龄21~35岁,体重60-85k,有产科手术指证.随机分为A,B两组,试验组40例,对照组40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着差异:1.2方法:术前均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安定10mg,人室后用多参数生理监泓仪监测血压,脉搏,血压饱和度,心电80例均择一行硬膜外腔穿刺.穿刺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4cm注.33%利多卡因(含1:20万肾上腺索),无异常5分钟后根据体重,身高,注人上述药液lO~l4ml,手术历时40分钟至2小时,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术毕A组由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mg+09%Nacl至5rot,B组推注3~4mg+0.9%Nacl至5tvl吗啡后拨管.观察5~10分钟无不良反应,进人病房,井于4,8,12,24小时随访观察镇痛效果,镇痛时间聂并发症:疼痛评价以4级评分法:1级完垒无痛,2级轻馥疼痛,3级疼痛较明显.可以不用止痛药,4级疼痛明显,需辅用哌替啶.t~2级为优,3级为良,4缎为差2结果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见附表常规量3—4mg吗啡硬膜外腔推注.从理论上讲增加药液对硬膜外腔穿透扩散,更广更太而达到止痛药的目的.互止痛效果好,止痛时间长但随着药量增加副作用也随之增加=吗啡可引起屎潴留,因术后常规留置导尿,无此顾虑,术后l0~l2 小时初乳分泌.附衰镇痛效果丑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对照镇痛效果P>0.05两组对照不良反应P<005 3讨论吗啡是一较理想的降低交感N反应,稳定循环对心肌收缩力影响最小的药物.剖宫产术后由于伤口痛瘩弓1起的焦虑,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血浆儿茶酚胺增加等均可抑制乳汁分泌过度镇静镇痛又会干扰哺乳,硬膜外微剂量的吗啡镇痛可使乳汁分泌增加,有效镇痛初乳时间提前.术后疼痛治疗可减轻各种伤害反应,如术后的内分泌反应,对器官功能的自主反射及肌肉抽搐等. 通过临束观察单次硬膜外腔注人2mg吗啡,对控制剖腹产术后疼痛的治疗非常有效.因剂量小,浓度低,镇痛后并发症如恶心发生率低呕吐现象更少,呼吸抑制少,安垒有效.吗啡剂量的减少,窖量增加,改善了产妇产后的精神状态,产妇活动量不受影响,泌乳素增多,授乳时间提前,间接刺激了子宫收缩,形成了良性循环.因此微量吗啡用于剖腹产术后镇痛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收稿:20o—一25)(编辑华忠)血脂分析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注意事项黑龙江省医院实验诊断部(150036)马虹宇孙丽芳孛晶血脂分析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近年研究表明,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及由分泌疾病等都伴有程度不同的脂质代谢异常.并且脂质代谢与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血脂主要是指存在于血浆中的胆固醇(CholestrolCh)和甘油三酯(Trig]ycerideTG),它们和磷脂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脂蛋白.脂蛋白可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MC),高密度脂蛋白(一densityilpoproteincholeste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rtsity[[poproteincho[est~ro]VLDL—C).血浆中的载脂蛋白在调节脂质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在肝脏和小肠中合成,并主要在肝脏中分解.载脂蛋白对脂质代谢的主要作用有:①载脂蛋白与脂质有裉高的亲和力,它与脂质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溶解于血浆中;②作为运载脂质的载体;③作为脂蛋白外壳的结拘成份,与脂蛋白外生物信息联系;④以配体的形式作为脂蛋白与特异受体的连接物.载脂蛋白只有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通过人膜作用进人细胞内发生复杂的生化反应.载脂蛋白(Apoliporprotein.Apo)可分为A,B,C,E等七类十多种,一般临床常检测ApoA和.A.poBAp0A为卜DL的主要结构蛋白,ApoB为LDL的主要结构蛋白,所Ap0A和ApoB的测定可直接反映HDL和LDL的含量.多年来,我们对健康人与冠心病,糖屎病POA与HDL,APOB与LDL具有显着相关性.另一种是ch与TG在正常范围,而APoA与APOB发生异常:可见,载脂蛋白含量检测是诊断冠心病不可缺少的生化指标;@糖尿病人的Ch,TG,LDL—C,AP(]B高,而HDL—C,APOA,APOA/APOB降低,而且此种变化趋势随着病史的延长愈加明显,常伴有心血管和视网膜病变;④绝经后妇女血清Ch,TG,LDL—C,AFOB随着雌二醇的降低而增高,卜DL—C却降低说明绝经后妇女血脂增高与内原性雌激素水平有关影响血脂测定结果的因素很多,包括:①生物学因素,如个体,性别,年龄和种族等;②行为因素,如饮食,吸烟,饮酒,饮咖啡,剧烈运动以及精神紧张等;③临床因素,如内分泌,肝脏与肾脏功能紊乱.及代谢性疾病等;④标本采集与处理不规范.82合医学杂志2001年第2卷第1期ChineseSvn为了避免血脂测定讨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应该注意以下几点:①受检者应空腹12小时以上,移:日清晨采取静脉血.进食脂肪,乳类和蛋类食物不仅影响血脂水平,而且可使血清乳化变浊将影响结果的正确性;②采甩后及时分离血清,最好立即测定.亦可置于4℃冰箱内保存待测,但保存时间不宜超过一周,因为时间过长载脂蛋白可披酶解;③溶血血清不能用于测定血脂,因为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血清呈涟红色或红色,其吸收光谱峰为500nM而cb与TG测定的终产物的吸收光谱峰为520nM,所以血清中含有血红蛋白会严重影响血脂测定;④受检者采血前禁饮咖啡类饮料,不应进行剧烈运动;⑤受检者在采血前一周内不能应用降血脂药,类固酵类澈索类(特别是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紊)制剂.收稿:20o0—10—23修回:2o0o—1l一10)(编辑鲁冰)钙化上皮瘤的针吸细胞学诊断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医院病理科(443003)裴学菊罗代珍李永香陈璐王飞湖北省宜昌市三医院细胞室柯芳钙化上皮瘤(Calcifyingepithelioma)亦称毛母质癌,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发生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良性肿瘤.以往报告是切豫活检确诊,至于术前行针吸细胞学(FineNeedleAspimti~n Cytology简称FYAC)诊断,经查国内文献未见报道.现将我科9年间(1990--1999)行FAC诊断的钙化上皮瘤并有病理检查对照的52倒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般资料:本组52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31倒,男女之比为1:1.5.年龄2岁~62岁.1O岁以下12例,11岁~2O岁15例,21岁--30岁17例,3l岁~40岁4例,41岁~60岁3 例,6O岁以上1例.病程:1月~半年30例,半年~1年16例1年~2年5倒,8年1例.部位:头颈及面部4I例占78.85%; 上肢6例占115496;下肢2例占3l吕596;腰部,胸部及臀部备1例.肿物大小:0.5cmx0.5cm--3cm×35cm:1.2症状与体征:皆以局部皮肤单发肿块为首发症状:表面微红5例,浅褐色16例,浅蓝色3例,28例皮肤颜色正常{触痛5例,痒感9例;47例质较硬,4谢质较软,l例有囊性感;40侧针嗳有砂砾感;临床诊断:皮脂腺瘤8例,表皮榉囊肿I4倒.淋巴结炎6例,皮肤奸维瘤10谢,硬化性血管瘤2例,钙化上皮瘤6例,6侧未诊断.1.3FNAC操作方法:触诊定位,均用一次性5m/无菌性注射器针吸涂片1~2张,瑞特染色镜检.2结果本组52例中,FNAC确诊50例,肿物切除病捡证实均为钙化上皮瘤;2例FNAc可疑诊断,病检1例为钙化上皮瘤囊性变,1例为皮脂腺瘤伴钙化,诊断符合率为98.08%(51/52);误诊率为1.92%(1/52)3讨论钙化上皮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张子诚等_1J报道<9岁者占15.6%,<19岁者占526%,<29岁者占7O.2%;Leve一2J 报道40%发生于10岁以前,60%发生在前20年.本组≤l0岁占230996,≤20岁占51.92%,≤3O岁占84.62%.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郑邦和【J报道为1:2,本组男与女之比为1:1.5.发病率:游庆明等J报道为0.1296,本塑占同期细胞学检查人移:的01396(52/41000).3.1钙化上皮瘤的好发部位:王德元川报道好发于眼部,额,颈部,上肢及躯干等部位,本组头颈及面部占78l吕5%;其次是上肢占】1.5496,下肢及躯干等部位少见.钙化上皮瘤单发为主,多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例有痒感或触痛,皮肤外观多正常也可发红,或因色素沉着而呈浅褐色,浅蓝色.肿物常与皮肤粘连,深在皮下结节,可随皮肤活动,基底界限清楚,如埋在皮下的一个钮扣6;大多数病例生长缓慢,少数病例早期可生长较快;病程愈长,质地愈硬,有质硬如石的记载.少数病例可发生囊性变,本组1倒发生囊性变后细胞特征不明显而未能确诊:临床较易误诊,本瘤不发生恶变17.3.2钙化上皮瘤镜下细胞形态特点,主要由嗜硷性细胞和影细胞组成.嗜硷性细胞酷似表皮的基底细胞,但不呈栅栏状排列,细胞成群聚集,也可敬在分布,分界不清,瑞氏染色胞浆浅蓝色,核紫红色,核相对较大,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一致,核染色质浓密,粒状.可见小核仁.嗜硷性细胞随病程长短变化,病程愈短.嗜硷性细胞愈多,病程愈长,嗜硷细胞愈少.影细胞呈浅红或浅灰蓝色.细胞紧密排列,有清楚的细胞边界,而核不着色,留一空影,影细胞能长期存在,并作为内生性异物而引起异物巨细胞反应,故涂片中常常可见到多棱巨细胞,另可见少量梭形细胞,探紫色或紫黑色不整形的钙化样物,发生囊性变后, 可见巨噬细胞,泡沫状细胞.3.3诊断依据:(1)凡儿童,青少年头颈部及面部,四肢及躯干皮肤出现无痛性质硬基底无粘连的单个皮下结节或肿块应想到本病的可能.(2)针嗳有砂砾感,抽吸物丰富,内宙灰白或灰黄色粉尘样物.(3)镜下具独特的细胞学特点.即嗜硷性细胞及影细胞,掌握以上诊断要点,诊断并非困难,当嗜硷性细胞丰富时,须与基底细胞癌,转移癌相区别,病程长者,嗜硷性细胞甚至消失,仅影细胞存在,需与表皮样囊肿区别本组52例术前FNAC诊断与术后病检符合率达98.0896.宴践证明,FNAC可作为钙化上皮瘤术前的一种重要诊断方法. 且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经跻及痛苦少等优点参考文献1张子试,李其烈钙化上皮瘤73倒扁理组甥学观察中华肿瘪杂志.1991;13:313~3152LeverMOHistopatholr~oftheSkha6thedfflo nPhiladelpl’fia—Londe~NewYork:BLippincottCompany,1983:530-5313.郏邦和毛基质瘤(钙化上皮瘤)中华眼科杂志.1983;19:294~2954.游庆明,方占瀛,韩爱国钙化上皮瘤58付临床病理分析河北医药,1997;19:43-445王德元肿瘤病理谤断第1版无津科学出版社,1987:710~7116郭健力,刘淑娟,江篓露等面部钙化上皮瘤l1倒临床病理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32:527.曾夸济钙化上皮瘤4侧报告中华皮肤科杂志,1984;17:290~291c收稿:2帅一l1—t6)(编辑华忠)。
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临床血脂测定是指通过检测人体血液中的脂类物质来评估患者的脂代谢状态和患有相关疾病风险的一种方法。
血脂测定主要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四项指标。
对于临床血脂测定,以下是一些建议。
1.确认检测对象:临床血脂测定适用于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但对于有患脂质代谢紊乱病史或风险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家族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等)特别重要。
此外,家族史中有早发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的人也应该进行血脂测定。
2.检测方法:目前一般采用静脉血检测法。
在采血前,患者要求空腹至少8小时,以保证准确性。
在检测前一天,患者需要避免高脂肪饮食和酒精摄入,以确保结果准确可靠。
3.检测指标解读:血脂指标的正常范围根据年龄、性别和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而异。
一般来说,正常范围如下:- TC: < 5.2 mmol/L- TG: < 1.7 mmol/L- LDL-C: < 3.4 mmol/L- HDL-C: ≥ 1.0 mmol/L(男性)/ ≥ 1.3 mmol/L(女性)4.评估指标的综合意义:单独看每个血脂指标的水平不能全面评估患者的脂代谢状态。
需要综合考虑不同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例如LDL-C/HDL-C比值,来评估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糖尿病患者,将LDL-C控制在更低的水平可能更有益。
5.参考标准的调整:血脂参考值随时间会有所调整,因此检测结果需要与最新的临床指南进行比较。
此外,个体差异也需要考虑,有些人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仍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6.随访与治疗:一旦发现异常的血脂测定结果,需要进行进一步评估和筛查,例如进行大规模筛查以确定潜在的风险因素,检测肝功能和血肾功能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需要的话,可能需要开始药物治疗或改变生活方式,例如改变饮食和增加运动。
血脂常规检查的意义与结果解读血脂常规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血液中的脂质水平。
血脂主要包括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它们在适量的情况下对人体有益,但过多的血脂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的风险。
本文旨在介绍血脂常规检查的意义以及具体结果的解读。
一、血脂常规检查的意义血脂常规检查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评估高血脂的风险,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高血脂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浓度超过了正常范围,通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1. 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异常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通过血脂常规检查,可以及早识别高风险人群,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2. 指导治疗方案:血脂异常有时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例如糖尿病、肝病等。
血脂常规检查结果可帮助医生判断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选择调整饮食结构、适量运动、药物治疗等,以达到控制血脂的目的。
3. 监测药物治疗效果:对于已经诊断为高血脂的患者,血脂常规检查可以用于监测药物治疗的效果。
通过定期检测血脂水平的变化,可以评估治疗措施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换用其他药物。
二、血脂常规检查结果解读血脂常规检查通常包括胆固醇总量、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等指标。
不同的指标反映了不同种类的脂质含量和分布情况。
1. 胆固醇总量:一般来说,成年人胆固醇总量应控制在5.18mmol/L 以下,过高的胆固醇总量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 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视为“好胆固醇”,它有助于从组织中清除多余的胆固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一般来说,HDL-C水平应大于1.04mmol/L,数值越高越好。
3.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坏胆固醇”,其过高的浓度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2022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要点(全文)近日,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专业委员会,等多个委员会共同于2022年10月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发表了临床检验相关指南-中国临床血脂检测指南。
本指南对推荐类别及证据等级的定义表述借鉴欧美相关血脂指南,具体表述如下。
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有益、有用或有效的治疗或操作,推荐使用。
II类:有用和/或有效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的治疗或操作。
∏a类:有关证据、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或有效,应用这些治疗或操作是合理的。
∏b类:有关证据/观点尚不能充分证明有用和/或有效,可考虑应用。
D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无用和/或无效,并对一些病例可能有害的治疗或操作,不推荐使用。
本指南对证据级别水平的定义表述如下。
证据水平A:证据基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荟萃分析。
证据水平B:证据基于单项随机临床试验或多项非随机对照研究证据水平C:仅为专家共识意见和/或基于小规模研究、回顾性研究和注册研究结果。
重要知识点共计19条:L临床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为TGTG x LDL-C和HDL-C o ApoA I、ApoB s Lp (a)等项目已被越来越多临床实验室作为常规血脂检测项目2、血脂检测注意事项1.检验前阶段影响血脂检测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因素、临床因素及样品因素,应采取措施减少检验前因素对血脂检测结果的影响。
2.早期发现血脂异常和监测其水平变化,是有效实施ASCVD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
3.推荐采用空腹血清样品进行临床血脂检测以减少样品类型对结果的影响。
4.非空腹血脂检测主要适用于ASCVD 风险评估、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血脂状况、诊断高TG血症、筛查FH 患者,儿童、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以及其他一些特殊状况时了解血脂水平。
3、基线确定若初次测定血脂异常,建议间隔1~ 2周再测1次,2次的差异若<15% ,可取平均值作为个体基线水平。
避免影响临床血脂检测的因素在临床中,对高血脂症的诊断以及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血管事件危险评估和防治中,血脂检测方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什么是血脂检测呢?血脂检测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检测方法,其主要作用是对血液中所含脂类进行定量测定的方法。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均与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认为高脂血症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同时高脂血症也是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中检测准确的血脂水平对此类疾病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血脂检测结果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受检者准备,采血方法,抗凝剂,标本处理方法,血脂检测方法,显色条件及血脂水平波动等多种因素均可对血脂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避免此类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临床中应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重视,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成为对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句依据。
哪些方面可以影响检测结果呢?1、受检者的准备(1)受检者的饮食准备。
影响患者的血脂水平,其重要的方面就是饮食,饮食是影响血脂检测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般在血脂检测中除胆固醇测定外,其他的指标,如三酰甘油,脂蛋白与载脂蛋白等的测定均要求空腹。
有资料显示,患者在进行标准餐进食后,甘油三酯的水平可比进食前增加50%,胆红素和糖的水平也会增加约15%,谷丙转氨酶的含量可增加10%,血液中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可增加5%。
而对长期饥饿一周后的患者进行检测时发现,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可增加25%,但均可在三周后下降至恢复正常,此时再进食,胆固醇含量可下降13%,而三酰甘油的含量却是上升的。
根据这些数据显示,可规定患者在采血前3~4天要注意自身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血脂水平检测结果能够反映出真实的水平,尽量的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引起错误的检测结果。
且患者应在采血前12小时进食,于清晨空腹时进行采血。
(2)生理因素。
有研究表明,女性经期,妊娠期以及日常生活中剧烈的运动均可引起血脂水平的变化。
血脂检验的临床应用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等也发生很大变化,一定程度上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两大因素而引起,即遗传因素和外界的环境,其中血脂代谢紊乱是较为关键的致病因素。
对此类患者,进行血脂检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血脂主要指的是血浆中含有的脂类物质,主要包括甘油三酯、磷脂、总胆固醇以及自由脂肪酸等。
血脂不仅可以在机体内肝脏、脂肪组织等合成以后释放入血,又可以从脂类食物中经消化吸收入血,血脂水平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饮食习惯、年龄、职业以及代谢等,并且其变化的范围比较大。
一、血脂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属于一种慢性且由多种因素而引起的动脉内膜疾病,在内膜的表面位置处逐渐形成斑块,此斑块主要由坏死的脂质以及纤维帽组成,而纤维帽中含有的胶原细胞以及胶原基质的数量对于斑块的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特点是血管壁粥样斑块中存在的代谢物主要为胆固醇、甘油三酯、脂蛋白等脂类物质。
血管壁中的脂质沉积与血脂水平关系比较密切。
二、临床常用血脂检验指标以及采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血脂指标主要有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载脂蛋白等。
在2003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关于临床血脂测定的建议,其建议中表示至少检测TC、TG、HDL-C、LDL-C四项,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检测脂蛋白、载脂蛋白等,如果仅仅检测血浆中的TG和TC水平,是不能够真正反映患者脂代谢紊乱的现象,TG、TC指标水平在正常的范围内,但是不表示HDL-C、LDL-C指标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血脂检测,需要禁食、禁水,抽取静脉血,采血时,一般取卧位姿势,另外注意在静脉穿刺时候,止血带的应用不宜超过1min。
血清或者血浆标本均可以用于血脂以及脂蛋白的检测中。
三、血脂指标检验的临床意义LDL-C水平异常上升属于冠心病中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另外HDL-C也是一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检测指标。
一、标本采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年) 建议:1.血脂分析前受试者应处于稳定代谢状态,要采取至少空腹12小时的血清或血浆;2.取血前应有2周时间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和体重稳定;3.取血前24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4.如血脂检测异常,应在两月内进行再次或多次测定,但至少要相隔一周5.妊娠后期各项血脂都会增高,应在产后或哺乳停止后3个月查血,才能反映其基本血脂水平6.因为血脂水平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对于体检对象,为了前后比较,应在每年同一季节检查二、TG测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的标准(2007)为:血清TG合适范围:≤1.70mmol/L边缘升高:1.70~2.25mmol/L升高:>2.26mmol/L临床意义1.TG增高常见于家族性脂类代谢紊乱、肾病综合征、DM、甲减、急性胰腺炎、糖原积累病、胆道梗阻、原发性TG增高症、动脉粥样硬化等轻至中度升高者:即 2.26~5.63mmol/L(200~500mg/L),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重度升高者,即≥5.63mmol/L(500mg/dl)时可伴发急性胰腺炎。
2.TG降低比较少见,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脑梗死、甲亢、营养不良和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可引起血清TG的降低三、TC测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提出的标准(2007)为:TC<5.18mmol/L为合适范围5.18~6.19mmol/L为边缘升高≥6.22 mmol/L为升高临床意义TC增高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原发性高脂血症、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总胆管阻塞、甲减。
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不能作为诊断指标,最常用做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发病估计、治疗观察等的参考指标。
2.TC降低常见于低脂蛋白血症、贫血、败血症、甲亢、肝脏疾病、严重感染、营养不良、肠道吸收不良和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溶血性黄疸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晚期等四、HDL-C测定功能:将肝外组织细胞表面的胆固醇摄入并酯化再转动到肝内的载体进行代谢。
关于临床血脂常规测定的建议(修改稿)2002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家委员会前言血脂分析不仅对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已经应用于其他诸多临床相关专业疾病的研究,如糖尿病、肾病以及绝经期后妇女内分泌代谢改变等。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于1995年分别就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测定提出了推荐方法,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血清总胆固醇的酶法测定”(WS/T 120-1999)和“血清载脂蛋白AI及载脂蛋白B免疫透射比浊测定法”(WS/T 121-1999),对于临床实验室提高血脂分析水平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在实际应用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如对TG的两步酶法测定有些不同意见;用沉淀法测定HDL-C与LDL-C 的单位已越来越少,许多实验室已改用直接匀相测定法(homogenous method);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apoAI、apoB与Lp(a)中的参数设置与多点定标问题;还应反复强调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的影响;等等。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血脂专家委员会就当前临床常规7项血脂测定项目,即TC、TG、HDL-C、LDL-C、载脂蛋白AI(apoAI)、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的测定方法与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讨论与研究,并参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的有关文件,就临床实验室常规血脂测定提出以下建议,以适应当前我国临床实验室在血脂测定及血脂分析的临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需要,进一步推动血脂测定和研究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分析前变异对血脂测定结果的影响对于血脂测定,应特别要注意分析前变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主要来源于:生物学因素,如个体间、性别、年龄和种族;行为因素,如饮食、肥胖、吸烟、紧张、饮酒、饮咖啡和锻炼等;临床因素,如①疾病继发(内分泌或代谢性疾病、肾脏疾病、肝胆疾病及其他),②药物诱导(抗高血压药,免疫抑制剂及雌激素等);标本收集与处理,如禁食状态、血液浓缩、抗凝剂与防腐剂、毛细血管与静脉血、标本贮存等。
建议采取一些方法减少血脂和脂蛋白测定分析前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如血脂分析前受试者应处于稳定代谢状态,至少2周内保持一般饮食习惯和体重稳定,测定前24h内不应进行剧烈体育运动;如血脂检测异常,在作出医学决定以及进一步处理前,应在两月内进行再次或多次测定,但至少要相隔一周;虽然有人认为TC测定可不用禁食,但应注意饱餐后TC会有所下降;对于TG和其他脂蛋白检测则需至少禁食12h标本;除卧床不起者外,采血时一般取坐位,抽血前受试者至少应坐位休息5min;静脉穿刺过程中止血带使用不应超过1min;血清或血浆标本均适用于血脂、脂蛋白测定,但现在主张一律用血清。
如用EDTA作抗凝剂,分离血浆后应马上放在2℃~8℃保存,以防组分改变,测定结果需乘以1.03;血清标本应及时测定,如24h内不能完成测定,可密封置于4℃保存1周,-20℃可保存数月,-70℃至少可保存半年;应避免标本反复冻溶。
血脂测定的方法学一、测定方法1.血清TC测定:化学抽提法—ALBK法为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参考方法,用于常规测定方法的评价与监控及参考血清的定值。
国内由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生化室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也已推荐作为我国TC测定的参考方法。
建议酶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TC的常规方法。
如胆固醇氧化酶- 过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比林和酚法(CHOD- PAP法)。
2.血清TG测定:目前尚无公认的TG测定的参考方法,甲醇-硅酸-变色酸法被NCEP 推荐为TG测定的参考方法。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建立的HPLC 测定总甈油和游离甘油的方法拟推荐为我国TG淋定盄卂考方法。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推荐脂蛋白脂肪酶Э甘油磷酸氧化酶- 迗氧化物酶-4-氨基安替䯔枟和酚滕(GPO-PAP )的二步酶法俜为血清TG常规测定方滕,对此法能否厛净渹离甘油方霢有人提出质疑。
建议酶沕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TG的常规方法。
如甘油磷酸氥化酶- 过氦化物酶-4-氨基安䛿比林咍酚法(GPO-PAP 法)あ血脂专家委员会的大多数委员同意临床常规实验室可采用一步GPO-PAP法,有条件的实验室(如三级以上医院)应考虑开展游离甘油的测定。
3.血清HDL-C测定:超速离心法为HDL-C测定的参考方法,主要用于校准物靶值的确立和常规方法准确性的鉴定。
硫酸葡聚糖-镁沉淀法(DS法)结合ALBK法被美国胆固醇参考方法实验室网络(CRMLN)指定的比较方法(Desingnated Comparison Method, DCM法)。
临床测定HDL-C的方法目前已发展到第3代。
第1代为化学沉淀法,如1995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在国内推荐的磷钨酸镁沉淀法(PTA法),但此类方法多受高TG影响。
第2代为磁珠-硫酸葡聚糖-镁分离法,国内应用较少。
第3代为匀相测定法(homogeneous methods),标本不需预先沉淀处理,可直接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建议匀相测定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HDL-C的常规方法。
此类方法主要是用一些表面活性剂、多聚物或抗体等将非HDL颗粒遮蔽或将将非HDL颗粒胆固醇预先反应除去,然后再测定HDL-C。
可供选择的方法主要有:选择性抑制法(Polyanion Polymer/ detergent HDL-C assay,PPD法),PEG修饰酶法(PEG-modified enzyme HDL-C assay,PEGME法),清除法(Clearance method)包括反应促进剂-过氧化物酶清除法(Synthetic polymer/detergent HDL-C assay , SPD法)和过氧化氢酶清除法(Catalase HDL-C assay,CAT法),免疫分离法(Immunoseparation method, IS法)包括PEG/抗体包裹法(International Reagents Corp HDL-C assay,IRC法)和抗体免疫分离法(antibody immunoseparation HDL-C assay ,AB法)。
4.血清LDL-C测定:超速离心法为LDL-C测定的参考方法,主要用于校准物靶值的确立和常规方法准确性的鉴定。
目前临床常规实验室直接分离测定LDL-C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代。
第1代为化学沉淀法,如1995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曾在国内推荐聚乙烯硫酸沉淀法(PVS法)作为LDL-C测定的常规方法。
这类方法主要缺点是TG水平较高(4.52mmol/L)时,有时因LDL沉淀不完全而使结果偏低。
第2代方法有免疫分离法(Immunoseparation Method)和磁珠-肝素分离法两类,国内应用较少。
第3代为匀相测定法,标本不需预先沉淀处理,可直接用于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
建议匀相测定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LDL-C的常规方法。
此类方法主要是用一些表面活性剂、多聚物或抗体等将非LDL颗粒遮蔽或将将非LDL颗粒胆固醇预先反应除去,然后再测定LDL-C。
可供选择的方法主要有:表面活性剂清除法(surfactant LDL-C assay,SUR法),过氧化氢酶清除法(Catalase LDL-C assay,CAT法),杯芳烃法(Calixarene LDL-C assay,CAL法),可溶性反应法(Solubilization LDL-C assay,SOL法)和保护性试剂法(Protecting reagent LDL-C assay,PRO法)。
血脂专家委员会的一部分委员建议在尽量减少TC、TG和HDL-C测定变异的影响基础上,仍可用Friedewald公式计算法估测LDL-C。
但在血清中存在乳糜微粒(CM)、血清TG 脂蛋白时[Ⅲ型高脂血症(HLP)]时不宜采用公式法。
4.52mmol/L (400mg/dl)、血清中存在异常5.血清apoAI和apoB测定:目前尚无公认的血清apoAI 和apoB测定的参考方法。
临床实验室早期多采用火箭电泳测定血清中apoAI/apoB的含量,以后相继出现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以及免疫浊度法〔包括免疫散射比浊法(INA)和免疫透射比浊法(ITA)〕等等测定方法。
其中以ITA法最为常用。
建议用免疫浊度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apoAI、apoB 的常规方法。
6.血清Lp(a)测定:目前尚无公认的血清Lp(a)测定的参考方法。
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Lp(a) 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用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的ELISA和免疫浊度法,其中以ITA法最为常用。
建议免疫浊度法作为临床实验室测定血清Lp(a)的常规方法。
试剂所用抗体应为多克隆抗体或混合数株识别 apo(a)上不同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
二、测定所需仪器设备分光光度计、自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均可用。
加样器、稀释器或经校正过的微量与常量吸管等。
建议用自动(全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临床血脂常规测定。
三、参数设置应按照仪器和所用试剂盒的要求合理设置测定及校准参数。
一般不宜随意更改参数。
四、质量控制采用符合要求的质控血清进行室内质控。
质控血清应至少包括有参考范围内水平和病理异常水平的两个值。
有条件的实验室可购买商品化的血脂质控专用的质控血清。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质控血清时,应考虑血脂测定的项目和所用测定方法以及质控血清的适用范围。
更换室内质控物时应提前做好准备,确保前后衔接。
还应重视室间质评工作。
试剂的选择原则与血脂测定的技术指标一、不精密度与不准确度各实验室进行血脂测定并非要求统一测定方法,而是要求对同一批标本的血脂测定值取得基本一致,要求测定值在可允许的“不精密度”(用变异系数CV表示)及不准确度(用偏差表示)范围内。
对于TC、TG、HDL-C和LDL-C四项,建议不精密度应尽量分别不大于3%、5%、6%和4%,不准确度应尽量分别不大于±3%、±5%、±5%和±4%,总误差应尽量分别不大于8.9%、15%、13%和12%。
总误差=偏差%+1.96CV(与参考血清的靶值比较)。
对于apoAI、apoB和Lp(a)三项,建议不精密度应尽量分别不大于3%、3%和4%,不准确度应尽量分别不大于±5%、±5%和±10%。
二、灵敏度酶法测定血清TC显色剂用酚时,TC 5.2mmol/L时的吸光度A500nm 约0.30~0.35,故A500nm=0.005时的TC浓度约0.08mmol/L。
酶法测定TG灵敏度为2mmol/L TG时A500nm≥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