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_民间工艺品制作
- 格式:docx
- 大小:20.43 KB
- 文档页数:2
精选doc民间工艺品制作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 了解民间艺术和泥塑的基本知识,体会泥塑在造型和色彩方面的特点,制作一个有创意的泥塑。
过程和方法: 经历感知民间艺术、赏泥玩具、合作制作,培养学生创造与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灵感、艺术感受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能从多元(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认识泥塑,尊重和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品德修养。
2新设计通过创设情景,贯穿多种活动:图片欣赏、视频欣赏、小组合作展示等,大胆进行知识整合,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内心体验。
3学情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美术素养较弱,但善于发现,充满了探索性、有创新意识。
九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和升学压力决定了他们创作的懒惰性,但他们的知识容量和对美的认识有所提升,所以应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于是我们进行了欣赏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注重造型能力的培养;构成能力的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新力培养的成果展示。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学习手捏成型的制作技法,尝试仿照民间艺人的风格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有创意的泥塑;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5.1.1新设计通过创设情景,贯穿多种活动:图片欣赏、视频欣赏、小组合作展示等,大胆进行知识整合,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内心体验。
5.1.2教学活动【练习】合作创新通过欣赏泥塑种类,分析和讨论泥玩具的造型特点、色彩特点,掌握泥玩具的制作技法和手法,小组一同走进制作工作室,共同体会一把泥土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一件具有艺术魅力的工艺品,所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造与审美能力。
【讲授】环节教学在教学中,我分成四个环节进行。
在第一环节中,我以视频的方式导入,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感知图片,形成初步感受;第三个环节中,我利用音乐、多媒体、亲自示范的方式,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制作泥玩具。
初中美术人美版九年级上册第10课《民间工艺品制作》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并学会制作剪纸作品;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2新设计
(1)将方形对边对折,要折整齐。
(2)在折好的纸上画上简单的花纹,花纹的线条要接连。
把要剪去的地方画上记号。
(3)按照纹样剪出,小心揭开(美妙的图案出来了)。
如:我们现在完成了这种对称式的作品,想得到四个这样的作品怎么办呢?运用折叠法同时让学生欣赏图片剪的好坏的效果图。
3学情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比较爱好学习美术,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有浓厚兴趣。
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
难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5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1【讲授】中国民间美术——剪纸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检查学具并点名。
二、导入:
教师出示《虎》的剪纸作品,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艺术作品?学生回答:剪纸。
引出课题。
《民间工艺品制作》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次初中美术课程学习主题为《民间工艺品制作(第一课时)》。
在这一主题中,我们将围绕中国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特别聚焦于其独特的制作方法和所蕴含的民间文化。
本节课主要探索工艺品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民间工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实际操作初步尝试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民间工艺品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特征,掌握工艺品制作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师的现场指导,观察工艺品制作过程,并进行简单的尝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培养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三、评价任务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提问、讨论和动手实践的活跃程度。
2. 作品质量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民间工艺品作品质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制作水平。
3. 自我反思评价:课后要求学生进行学后反思,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效及改进方向。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几件精美的民间工艺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简述民间工艺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知识讲解(10分钟)- 介绍民间工艺品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 讲解工艺品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观看教学视频(10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民间工艺品制作的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过程。
4. 动手实践(20分钟)- 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学生尝试制作简单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泥塑等。
5. 交流分享(5分钟)-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建议。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简单回答有关民间工艺品的问题。
2. 课后作业: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民间工艺品进行深入研究,并尝试独立制作一件作品。
将作品带至下一课时进行展示和交流。
六、学后反思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民间工艺品制作-人美版九年级美术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间工艺品制作的种类和意义。
2.掌握传统染绸技法。
3.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传统染绸技法的学习与实践。
2.难点:如何将传统染绸技法应用到现代工艺品制作中。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引入(5分钟)通过讲述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发展历程及其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民间工艺品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知识讲授(3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讲解传统染绸技法的发展历程、制作流程、工具材料等知识,并结合实物进行展示。
3.实践操作(80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染绸技法进行实践操作。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进行染绸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记录,以备后续评价。
3.学生完成染绸操作后,进行自主修改和创作,尽可能将传统染绸技法融入到现代工艺品中。
4.展示及评价(15分钟)1.学生展示自己的成品并进行简单的介绍。
2.教师进行点评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大班课讲授2.分组实践操作3.教师点评和评价五、教学准备1.课件和多媒体设备2.染绸材料和工具3.学生分组名单和评价表格六、板书设计1.传统染绸技法的流程2.现代工艺品中融入传统染绸技法的例子七、作业1.完成染绸操作并进行记录。
2.对自己的成品进行修改和创新,尝试将更多的传统染绸技法运用到现代工艺品中。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民间工艺品制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染绸技法的发展历程和制作流程,并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教学方法上还需不断改进和实践探索,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十课民间工艺品制作
一、教学目的:
中国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在特有的信仰民俗氛围中,在农耕经济、手
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风俗、宗教活动需要紧密相连。
通过利用网络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民间美术工艺作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民间工艺美术的悠久历史和及其享誉世界的、精妙绝伦的技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审美意识。
同时让学生到网上学习,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观念、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民间工艺的色彩、图案所包含的寓意,并学习到网上查阅欣赏更丰富的民间工艺资料,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
2.如何让学生透过民间工艺的独特的造型和色彩了解民间文化。
2、如何引导学生生动、自然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假期,有许多同学去外地旅游,除了饱览名山大川的景色之外、还带回一些当地很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比如:食品、工艺品,食品赠送亲友都已下肚,而那些工艺品都保留下来,并且时不时拿出来把玩一番,带给你无穷乐趣。
这些工艺品大都是一些民间艺术品,所以都有很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座的同学都去过哪些地方、看到或带回了哪些民间工艺品?拿出来让大家分享分享,并请你介绍一下你为什么选中这一件艺术品,它有什么让你喜欢的地方?谁来介绍一下给大家?
2、授课: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组陈部分,它运用最乡土、最自发的艺术语言,完美的体现了民间意识中最美好的愿望。
同学们带来的这些民间艺术品,种类很多,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民间美术都有哪些种类呢?(发言、归纳)
3、课下作业:
查资料:民间美术常表现的动物、植物如:鹿、鱼、喜鹊、荷花、莲蓬等各有什么内涵?搜集民间美术的图案资料。
下周带来。
课堂小结:
民间美术经常使用的色彩大体只有六种,但在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灵巧的手下却变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而我们同学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不光了解了许多民间美术的知识,更创造出如此出色的作品。
同学们都知道一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让我们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让中华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灿烂辉煌。
课后反思: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往往觉
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决不能照本宣科,只就色彩谈色彩,应从民间美术的内涵入手,让学生在听故事中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探讨民间色彩搭配的规律。
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对民间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