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精细分类
- 格式:doc
- 大小:71.50 KB
- 文档页数:4
脾虚的各种症状1、脾热2、脾寒3、脾湿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
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
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
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
(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
)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
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
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
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
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
脾到肺的升化失常。
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
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
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
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
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
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
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
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
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
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
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这就用炒薏米煮粥。
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
1 概述1.1 中医对脾的认识《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均描述了脾主运化的作用;《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乃化而为血”,指出气血生成由脾胃相互协调完成;《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傍者也”,说明脾主司肌肉和充养四肢百骸的属性;《金匮要略》曰:“四季脾旺不受邪”,指出脾气健旺则外邪不易入侵;《养生四要》曰:“受水谷之入而变化者,脾胃之阳也;散水谷之精气以成营卫者,脾胃之阴也”,表明脾也有阴阳之分。
上述有关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为之卫”以及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功能,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而且与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免疫、生殖、运动系统功能也密切相关。
正是由于脾在脏象理论中所处的特殊地位,使得对脾本质的研究历久不衰并取得了长足进步。
1.2 脾虚证诊疗标准的变迁脾虚证是证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开展研究最早的证候之一,对其诊疗标准的探索呈现不断扬弃和演变的过程。
20世纪70年代中期,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组最早提出脾虚证诊断方案[1]。
198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制订脾虚证辨证诊断标准[2]:1)食欲减退;2)食后或下午腹胀;3)大便溏薄;4)面色萎黄;5)肌瘦无力;5项之中具备3项以上即可诊断,由此初步有了脾虚证全国性辨证诊断标准。
1986年该专业委员会对1982年的辨证标准进行修改,将大便溏泄列为第1项,食后腹胀增加了喜按的条件,并推荐尿D-木糖排泄率(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研究所提出)和唾液淀粉酶酸负荷试验(原广州中医学院脾胃研究室提出)作为辅助实验室疗效参考指标[3]。
1987年原国家卫生部、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相关标准都含有脾虚证的诊断和疗效标准[4-5]。
怎样看出小孩是脾虚一、脾虚症状1、消化不良:脾主运化,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出现了问题,那么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而且小孩经常会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
2、身体疲惫无力:脾主运化水湿,如果小孩出现了脾虚的情况,那么就会发生水液不运,小孩就会出现身体疲惫无力,走路都变得吃力。
3、口干舌燥:由于脾主肌肉,所以脾虚的表现之一就是肌肉无力,小孩的嘴巴和舌头会干燥发热,还会出现干咳、咽喉干痒等症状。
4、面色苍白:脾虚还会导致小孩面色苍白无华,容易感到乏力和疲劳,这是因为脾主气血,如果脾虚了,气血流通就会受到影响。
5、其他:小孩经常会出现体寒、易出汗、精神不振、记忆力差等情况。
二、脾虚的治疗方法1、中医调理:针灸调理是中医治疗脾气虚的一种传统方法,可以通过针灸手法来调整小孩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2、饮食调理:脾虚的小孩需要特别注意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一些粗粮、蔬果、肉鱼等食品,注意控制油腻和辛辣等食品的摄入,避免加重脾虚的症状。
3、药物调理:中药调理是治疗脾虚的另一种方法。
一般是通过中药调理配方,采用草药调理的方式来改善小孩身体的脾虚症状,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4、运动调理:适当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小孩体质,增强身体的运动能力和脾气虚的调节功能。
建议小孩多做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活动,如游泳、球类运动等,同时也可以加强体育锻炼。
三、脾虚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依赖药物:脾虚的小孩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治疗,但是不要过度依赖药物。
只有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地根治脾虚症状。
2、要有规律的生活:脾虚的小孩需要有规律的生活方式,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休息,坚持规律的饮食,最好定期进行身体检查。
3、避免辛辣食品:脾虚的小孩在饮食上应该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品,坚持清淡饮食和均衡营养,不要给小孩食用零食和含糖饮料。
4、要注重营养:脾虚小孩要注重营养,坚持适量的饮食,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量,让小孩吸收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从而缓解脾虚症状。
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儿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儿童中医体质分类及其判定标准:
1.平和质:营养良好,体型匀称,肌肉结实,耐受寒热,手足温和,面色红润,睡眠好,饮食正常,二便正常。
2.气虚质:性格内向,声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劳,精神不好,易出汗,易患感冒,病后恢复相对缓慢。
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
3.阴虚质:性格急躁易怒,体型偏瘦,怕热,喜凉,口渴,盗汗,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多梦,大便干结,小便黄。
4.阳虚质:性格沉静内向,肌肉一般松软,怕冷,可有自汗,喜温,手足不温,口唇淡白,面色恍白,嗜睡,大便澹薄,小便清长,夜尿次数多。
5.痰湿质:性格温和稳重,体型偏胖,多汗,身重,不喜动,喜油腻,口中粘腻,嗜睡,面色少华,大便正常或澹泻,小便不多。
除了以上分类外,还有特禀质等其他体质类型。
对于儿童的体质判定,需要结合其生理特点、平素喜好、体温调节、体态行为表现、口味爱好等多个方面进行观察。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或健康管理师。
中医养生之道调理脾虚的七个方法在中医养生中,脾虚是指人体脾胃功能的减退或失调。
脾虚的症状包括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溏、乏力等。
针对脾虚的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调理方法,下面将介绍七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方法一:合理饮食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
因此,合理饮食对于调理脾虚至关重要。
中医建议脾虚体质的人要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粥类、煮熟的蔬菜和水果等。
避免食用油腻、生冷、过于刺激的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方法二:调理作息脾胃喜欢有规律的生活,良好的作息可以调理脾虚。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尤其是早睡早起,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晚餐要提前两三个小时吃完,避免睡前进食。
方法三:适度运动适度的运动有助于增强脾胃的功能。
中医建议每天坚持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可以促进气血循环,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方法四:保持情绪稳定情绪不稳定会影响脾胃功能,易导致脾虚。
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内心的平静。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缓解压力,提高脾胃的功能。
方法五:适当补益脾虚的人可适当进行补益。
中医推荐的补益方法包括食补和药补。
食补方面,可选择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糯米等;药补方面,可根据脾虚的具体症状选用适当的中药,如党参、黄芪等。
方法六:穴位按摩按摩适当的穴位可以刺激脾胃功能,有助于调理脾虚。
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关元、中脘等穴位是调理脾胃的重要穴位。
可以通过指压、按摩的方式刺激这些穴位,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方法七:中医药膳疗法中医药膳疗法是一种通过食物疗法来调理脾虚的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药膳食材,如黄精、山药、糯米等,搭配烹饪方法制作成具有调理脾虚功效的药膳。
例如,可以炖制脾补汤、蜜枣粥等,运用这些药膳来调理脾虚。
综上所述,脾虚是中医养生中常见的问题,但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作息、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适当补益、穴位按摩和中医药膳疗法,我们可以有效地调理脾虚。
通过这七个方法的结合应用,我们可以改善脾虚症状,提升整体的身体健康水平。
4种常见“脾虚”舌象的调理方法脾虚之所以难搞,是因为它虚起来会不断升级,一路把你往——全身的亏虚上带。
所以我说,悄无声息一点点掐断你的气血来源。
这才是脾虚——最阴森可怕的地方。
而脾虚,又似乎是我们东方人天生的特质。
舌头伸出来,舌苔厚腻、有齿痕的舌相,大概占了80%,脾虚,已然成为了我们的常态。
为了我们不被脾虚困死,花花特邀黄老师来给我们解读了:4种常见脾虚舌相,及其调理方法。
无论你已经虚到了哪个阶段,都可以对照自己的舌头,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疗方法,以及艾灸外治法。
这一期,真的是干货满满,需要大家花一点耐心,仔细阅读。
观察自己的舌相,找到辩证的依据,对症调理。
找回脾的力量!来,伸个舌头看看,你是脾虚的哪个阶段?▼️入门级脾气虚:舌淡苔白,齿印明显;️脾虚+阳虚的脾阳虚:舌淡胖苔白滑;️柔弱的寒湿困脾:舌淡胖苔白腻;️油腻的湿热蕴脾:舌红苔黄腻。
Ps:看舌象,刚吃过东西的时候不行。
4种常见脾虚舌相的调理方法脾胃为中土,分属阴阳,脾为脏为阴,胃为腑,为阳。
脾胃是我们身体饮食化物的的重要脏器,是气血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
但常因外邪、起居,饮食的不当,最易损伤脾胃,所以看过中医的好像大多人都是“脾虚”。
入门级脾气虚脾气不足,运化失健舌象舌淡苔白,齿印明显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典型症状: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倦怠懒言,面色萎黄或㿠白或浮肿,眼肿脸肿(小朋友最常见)脾的功能受限,消化迟缓,水液代谢功能减弱,致水湿内生。
所以就出现不想吃了,食后腹胀,甚至有人吃饱了就必须睡了(饭后困)。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因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甚至会出现中气下陷,就是脾气亏虚,升举无力。
常见有脘腹重坠,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子宫下垂……脾不统血,就是脾气虚导致的便血,尿血,肌血,齿衄,或妇女的月经过多,崩,漏……也是脾气虚伴有的症状。
脾虚的初级阶段调养思路▼这种一般要用“补”法,补脾“气”。
1、食疗补起来:多吃具有益气健脾的膳食,如陈皮,砂仁,茯苓,白术。
脾的分类及功能主治一、脾的分类脾脏是人体重要的淋巴器官之一,位于腹腔,左上腹部。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脾可以被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按形态分类:1.人类脾:呈半月状,位于上腹部,体重约150-200克。
2.哺乳动物脾:形态各异,大小与种类有关。
•按功能分类:1.免疫功能:脾脏是免疫细胞的主要储存地,参与抗细菌、抗病毒等免疫反应,也能清除血液中的老化、变性细胞,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
2.造血功能:脾脏能在某些疾病或紧急情况下,发挥一定的造血功能,如骨髓受抑制时,脾脏可以代偿性地产生细胞。
3.抗肿瘤功能:脾脏能够参与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免疫细胞的功能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按疾病分类:1.先天性脾功能异常:如先天性脾功能缺失、巨脾症等。
2.获得性脾功能异常:如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低下等。
3.其他脾脏相关疾病:如脾出血、脾囊肿等。
二、脾的功能主治脾脏在中医和中西医学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功能主治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以下是脾脏的功能主治的详细解释:1.脾脏的主要功能–脾主运化:脾脏疏通运化水谷精微,是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脾主升清:脾脏升发营卫,掌握上升清阳的力量。
–脾主肌肉:脾脏与肌肉密切相关,肌肉的营养和功能都与脾脏的健康有关。
2.脾的功能主治–脾气虚弱:脾气虚弱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乏力、便溏等症状。
中药调理脾气虚可以通过补益脾气、健脾化湿等方式进行。
–脾胃湿热:脾胃湿热主要表现为口苦、咽干、脘腹胀闷、大便稀薄等症状。
中药调理脾胃湿热可以通过清热燥湿、健脾化湿等方式进行。
–脾阳虚寒:脾阳虚寒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肢体乏力、畏寒、脘腹冷痛等症状。
中药调理脾阳虚寒可以通过温阳健脾等方式进行。
三、脾的保健方法为了保持脾脏的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合理饮食–建议多吃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百合等。
–避免暴饮暴食,不要吃过多的生冷食物。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2.定时进食–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餐。
脾胃虚弱的10种表现症状
1、胃肠蕴热——表现:爱喝冷饮,口臭口干,打嗝嗳气,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或黄燥。
2、饮食积滞——表现:口臭酸腐,嗳气,没胃口,进食后加重,大便干结或者黏腻,苔黄腻。
3、湿热内蕴——表现:油光满面,头发油腻,脘腹胀满或者疼痛,怕油腻,大便黏,舌苔厚腻。
4、脾胃虚寒——表现:口淡无味,食少便溏,易腹胀,面色无华,乏力怕冷,久泄,舌淡苔白或白厚。
5、淤血内停——表现:痛点固定,面色灰暗,皮肤干燥,有包块或者气胀,舌质暗,有瘀点。
6、寒湿内阻——表现:肚子凉,易腹胀,遇寒就不适,得温而解,爱吃热食,苔白腻。
7、寒湿内停——表现:肠鸣腹痛,怕冷喜热,口淡无味,四肢酸痛,大便不成形,舌淡白,苔白腻或者水滑苔。
8、肝胃不和——表现:胸肋胀满,嗳气多,爱生气,或者忧郁,情志不遂就加重,舌鼓胀,苔薄白。
9、肝郁脾虚——表现:爱生气,脾气暴躁,嗳气食少,腹胀频发,生气后腹泻,舌苔薄白或者薄腻。
10、肝胃阴虚——表现:口干舌燥,隐隐作痛,嗳气胀满,手脚发热,烦躁易怒,舌红少苔或者无苔。
脾虚精细分类
一)脾气虚
在气虚证基础上,以运化功能减退为突出是本证的特点。
表现为面色萎黄,肌肉消瘦,倦怠无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或腹泻。
(二)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或“气虚下陷”,是脾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表现除上述气虚症状外,尚有气陷症状。
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小腹坠胀,便意频数,经久大便溏泻,肛门重坠,甚则脱肛,子宫脱垂,小便混浊如米泔等均是中气虚甚不能固摄而下陷的表现。
(三)脾不统血
脾不统血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
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兼见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肌衄(皮下出血),齿衄,鼻衄等出血症状。
“脾不统血”与“气不摄血”本无严格划分,二证表现基本相同。
若从理论上说,气不摄血的出血是全身性的,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肌衄等均可能是气不摄血所致,其所指范围较广;而脾不统血主要是指脾气虚所致的出血,主要表现为便血与崩漏,可以认为脾不统血是气不摄血的一部分。
(四)脾阳虚
脾阳虚,往往胃阳也虚,故亦称脾胃虚寒证。
本证是脾气虚
的进一步发展。
在脾气虚的基础上,尚有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稀溏,白带量多、清稀,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寒象。
脾阳虚=脾气虚+里寒。
(五)寒湿困脾
本证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所表现的证候。
湿邪困脾有寒象者属之,表现为脘腹痞闷胀痛,口粘乏味,不思饮食,泛恶欲吐,腹痛溏泻,头身困重,面色黄晦,妇女可见带下绵绵,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寒湿困脾与脾阳虚都有脾失健运、寒象及湿阻表现,但前者是寒湿外侵,湿为因,中阳受阻,病程短,属实证;后者是阳虚失运,寒湿内生,湿为果,病程长,属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六)湿热蕴脾
湿热蕴脾又称脾胃湿热。
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酪酿湿生热,内蕴脾胃所致。
表现为口苦粘腻,脘腹痞闷,纳呆厌食,恶心呕吐,口渴不欲饮,肢体困重,小便短赤,大便臭秽不爽,或有身热起伏,或见色泽鲜明之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湿热蕴脾与寒湿困脾,在病机上皆为湿邪阻遏脾气所致,都表现为脾失健运的症状,其不同点在于前者为湿热,后者为寒湿。
(七)胃阴虚
胃之虚证,虽有气虚、阳虚及阴虚三种,然胃之阳气虚常随同脾之阳气虚出现,而胃阴虚则常独立成证。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虚热郁于胃中,影响胃纳及和降功能。
表现为胃脘嘈杂、隐痛及虚痞,饥不欲食,食后饱胀,口燥咽干,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八)胃寒证
本证是胃的实寒证,由阴寒凝滞胃腑所致,故又称寒凝胃脘证。
腹部受凉,过食生冷,寒邪凝于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
表现为胃脘冷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或伴见胃脘水声漉漉,口泛清水,舌淡苔白滑,脉迟或弦。
胃寒证须与胃气虚寒鉴别。
前者为实寒证,当寒邪袭胃后而急性发病,病势较剧,病程短;后者为虚寒证,发病缓,病程长,迁延难愈,且多在脾胃虚证中出现,伴有脾阳虚不能健运的症状,如腹部胀满,食后更甚,大便溏薄清稀等。
(九)胃热证
本证是胃的实热证,又称胃火证。
据其表现又可分为胃中郁热与胃火上炎两种证型。
前者的病变局限在胃中,又称热炽胃中或胃中伏火,表现为胃脘灼痛,吞酸嘈杂,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尿赤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后者的病变不仅在胃,且循经上熏,沿胃经循行部位,致牙龈肿胀疼痛,面颊肿胀,牙龈出血,咽峡及扁桃体肿痛,口臭等症。
胃热证须与胃阴虚证鉴别。
前者为胃之实热证;后
者为胃之虚热证。
(十)食滞胃脘
食滞胃脘又称伤食。
由暴饮暴食,饮食过度而急发。
表现为胃脘胀闷,甚则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吐出酸腐馊食,吐后胀痛得减,或矢气便溏,泻下物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
了解以上脾胃的基本功能和病机,就能对自己的病有个基本了解,找医生看病的时候可以更好反映病情,并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食疗保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