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16 诗歌比较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讲练(全国通用附答案和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06.40 KB
- 文档页数:12
第 1 页 共 12 页
重难点16 诗歌的比较阅读
题型一 比较诗歌形象(意境)
题型二 比较诗歌语言
题型三 比较诗歌表达技巧
题型四 比较诗歌感情态度
总结:
鉴赏原则: 整体把握,寻同辨异
解题方法:
1.审题关键:“同”“异”“同和异”
2.答题指向:比较点——寻同辨异
3.答案层次:分值、分布
2022年全国甲乙卷,诗歌鉴赏的简答题,考查的都是比较阅读试题。
【设题角度】
从大方面看,一般从“求同”、“求异”或“求同和异”三个方面来设计问题。
从小方面看,可以从诗歌的体裁、题材、形象、语言、感情、思想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设题。
【比较类型】
1、不同诗歌选取的同一意象的寓意比较。(湖北卷)《丹阳送韦参军》严维和《暮春浐水送别》韩琮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诗与画的意境比较。(广东卷)《春日登楼怀归》寇准
问题: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一船天睡舟尾,横一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第 2 页 共 12 页 3、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福建卷)《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问题: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4、不同诗歌相同用词的比较。(湖南卷)《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和《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问题: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5、不同诗人描写同一情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天津卷)州歌(其六)》汪元量
问题: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6.不同诗歌描写同一对象的表现手法比较。
一、【河南省洛阳市一中2023届高三11月调研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唐】皮日休
家资是何物?积快列梁梠①。
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
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
案头见蠹鱼②,犹胜凡俦侣。
读书
【宋】陆游
归志宁无五亩园,
读书本意在元元③
灯前目力虽非昔,
犹课蝇头二万言,
【注】①梠(lǚ):屋檐。②蠹鱼:虫名,这里借指书籍。③元元:黎元。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皮诗首联运用设问,表示他没有其他的家产,值得夸耀的就是能堆到屋顶的书。
B.皮诗颔颈两联叙自己读书的情况和心得,尾联通过比较,强调自己不爱“俦侣”。
C.皮诗中“圣人”“英贤”,指书的作者,或者指书中记录的对象,或二者兼而有之。
D.陆诗三四句通过自叙,给读者呈现出了一个在孤灯下老眼昏花读书的诗人形象。
第 3 页 共 12 页 15.两首诗写的都是读书,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B 15.①皮日休侧重写读书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开卷之乐,指明读书是与圣贤的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
②陆游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表达了他为平民百姓坚持苦学而别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B.“强调自己不爱‘俦侣’”分析错误。作者此处是强调自己对读书的热爱。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比较阅读知识的掌握能力。
从皮日休《读书》中的颔联“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可知,作者早晨在房内打开书本,就像与古代圣人对面座谈一般,这是作者表达读书开卷之乐。而颈联“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则是说古代那些圣贤虽然和自己不生在同一个时代,因为他们留下了体现他们思想的书籍,通过阅读这些书籍,可以与古代贤人进行精神对话,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圣贤精神,并从中获得给养的机会。这两联重点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情感体验。
陆游的《读书》与皮日休的《读书》不同,从前两句“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作者读书的目的是为了百姓谋利益。而后两句“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则是写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不怕付出辛苦。从中可以看出,陆游的诗是侧重写读书的目的和态度。
二、【广西柳州市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高台
王融
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临高台
谢眺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①。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注】①绮翼,这里指窗帘。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4 页 共 12 页 A.王诗和谢诗都属于登高诗,开头均紧扣题目,直截了当交代登台原因。
B.王诗登台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谢诗登台映入眼帘的是归巢的孤鸟。
C.王诗中的“含月”和谢诗中的“朝夜”都表明诗人登高望远直至深夜。
D.王诗和谢诗虽然所写之景不同,但都能够体现出“诗以言志”的特点。
15.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4.B
15.①王诗生动描摹登高所见之景,又融入虚写想象,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
②谢诗描写了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B.“见到了莲桂花开的盛景”错。“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是说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可见,诗人并未见到盛开的莲花和桂花。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王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
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诗人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将未见景象融入其中的写法,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流露出了诗人纵目游览的惬意与自在。
谢诗首两句写游子登高而思乡,首句点明一篇主旨——“思归”。“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写登台所见
接着“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写身所感受。“谁知倦游者”句,与首句照应,揭示“思归”之意。全诗八句,从“思归”起,到“故乡忆”结。明写“思归”之情,实写“倦游”之意。
第 5 页 共 12 页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以登高所见的肃杀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苦闷,表达了诗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和思归不得的愁苦。如走珠流玉,读来意味深沉,凄楚动人。
三、【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23届高三上开学检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和周显先韵二首
辛弃疾
暖日晴风晚蝶忙,平林先著夜来霜。
寒花毕竟无聊甚,野菜畦边惨淡黄。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①泥。
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②只在远山西。
[注]①辇路:天子驾车所经路,此指临安。②南楼:据《舆地纪胜》卷六六《荆湖北路·鄂州》记载,南楼在湖北鄂州境内黄鹄山顶。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与周显先以诗相唱和时,依照周显先诗作的原韵而作的酬答诗。
B.“寒花”二句,以野菜边上生长的寒花风光不再为喻,表现其孤寒不俗。
C.第二首作于舟行江上之时,诗人虽赴任卑职,但仍然表现出满腔的热情。
D.两诗虽为组诗,但写法与情感却不相同,它们之间也没有诗意上的关联。
18.第二首诗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用以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7.D 18.第二首写赴任途中狂风卷起的怒涛洗尽青衫所沾染的尘埃,“秋风一帆足”直送至南楼,表达自己报效祖国之志;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则引用典故,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为国立功的情感。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写法……不相同”错误,第一首用“野菜畦边惨淡黄”来表明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用“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来表达自己报国之志,都是融情于景,写法有相似之处;“没有诗意上的关联”错误,第一首借野菜边上的寒花的风光不再来写自己的孤寒不俗,第二首写自己虽然赴任卑职却依然满怀报国之热忱,前者为后者做了铺垫,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所
第 6 页 共 12 页 以诗意上是有关联的。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先看第二首。
“怒涛千里破空飞,洗尽青衫辇路泥”,前一句以“怒涛千里”来形容自己赴任途中的情形,后一句中“青衫”代指官职卑微,而怒涛洗尽青衫上沾染的尘埃则表明诗人虽然赴任卑职却热情不减;“更惜秋风一帆足,南楼只在远山西”是说秋风让自己的船只直达赴任之地,借以表达自己高涨的报国之志,这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
再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使用孙权的典故,孙权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在迁都建业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使用刘裕的典故,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几乎可以克复中原。词人赞扬了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这是借用典故来抒发情感。
四、【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
黄庭坚〔宋代〕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①,身闲心苦一舂锄②。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③窗归了读残书。
【注】黄庭坚于1080年(元丰三年)秋入京改官,授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秋天从汴京出发赴江南。这首诗就写在他赴任途中因风雨而留滞池口(今安徽贵池)的时候。①双属玉:诗中指远山像属玉鸟。属玉鸟:似鸭而大,长颈赤目,紫绀色。②舂锄:指白鹭。③莫:通“暮”。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照应题目,描绘了一幅孤城风雨图,小市人们避雨在家,以菜蔬艰难度日,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同情。
B.颔联远近结合,远眺山水,近观白鹭,这些景物又触动了他的情怀,于是触景生情,于闲适宁静中见出内心的波澜。
C.颈联以人起兴。渔翁刚从屋舍来水边收网,这一偶然的景象却触动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