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学期期中物理易错题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300.13 KB
- 文档页数:5
高一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及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摩擦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当两物体间的弹力消失时,摩擦力仍可存在一段时间B .摩擦力的存在依赖于正压力,其大小与正压力成正比C .运动的物体有可能受到静摩擦力的作用D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2.把竖直向下的90N 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一个分力在水平方向上等于120N ,则另一个分力的大小为( )A .30NB .90NC .120ND .150N3.有下列几种情形,正确的是( )A .点火后即将升空的火箭,因为火箭还没运动,所以加速度一定为零B .高速公路上沿直线高速行驶的轿车为避免事故紧急刹车,因紧急刹车,速度变化很快,所以加速度很大C .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因速度很大,所以加速度一定很大D .100米比赛中,甲比乙跑的快,说明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A .逐渐减小 B .逐渐增大 C .保持不变 D .先增大后减小5.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它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224 1.5(m)x t t =-,当质点的速度为零,则t 为多少:( )A .1.5 sB .8 sC .16 sD .24 s6.如图所示,此时表演者静止在弯曲倾斜的竹竿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表演者对竹竿的弹力是由竹竿形变产生的B .表演者对竹竿的力竖直向下C .表演者对竹竿的摩擦力一定为零D .表演者对竹竿的力大于竹竿对表演者的力7.某同学用如图所示方法做共点力平衡实验.M 、N 为摩擦不计的定滑轮,O 点是轻质细绳OA 、OB 和OC 的结点,桌上有若干相同的钩码,他已经在A 点和C 点分别挂了3个和4个钩码,为使O 点在两滑轮间某位置受力平衡,在B 点挂的钩码数可能是( )A.1个B.3个C.5个D.7个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时没有惯性B.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伽利略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认为,重物比轻物下落的快D.研究月球绕地球运动轨迹时不能把月球看成质点9.《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实施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智能机器制造是一个重要方向,其中智能机械臂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高一上册 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 Word 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A .60 km/hB .29 km/hC .19 km/hD .9 km/h2.如图所示,竖直平面内固定的半圆弧轨道两端点M 、N 连线水平,将一轻质小环套在轨道上,一细线穿过轻环,一端系在M 点,另一端系一质量为m 的小球,不计所有摩擦,重力加速度为g ,小球恰好静止在图示位置,下列说法疋确的是( )A .轨道对轻环的支持力大小为mgB .细线对M 点的拉力大小为3mg C .细线对轻环的作用力大小为32mg D .N 点和轻环的连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3.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才有惯性B .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具有惯性C .惯性是指物体具有的保持原来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D .两个物体只要速度相同,惯性就一定相同4.在某次检测国产某品牌汽车的刹车性能时,通过传感器发现踩下刹车后,汽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满足2305x t t =-,则关于该次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4s 内的位移是40mB .汽车的加速度是﹣5m/s 2C .汽车的初速度是20m/sD .汽车刹车2s 后的速度是10m/s 5.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可求出的物理量是( )A .物体的初速度B .物体的加速度C .物体的平均速度D .物体通过的路程6.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A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B .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C .伽利略认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D .伽利略用实验直接证实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7.如图所示,手沿水平方向将书压在竖直墙壁上,使其保持静止,现增大手对书的压力,则书( )A .将沿墙壁滑动B .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不变C .对墙壁的压力不变D .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8.水下潜水器某次海试活动中,完成任务后从海底竖直上浮,从上浮速度为v 时开始计时,此后匀减速上浮,经过时间t 上浮到海面,速度恰好为零,则蛟龙号在()00t t t <时刻距离海平面的深度为( )A .2vtB .0012t vt t ⎛⎫- ⎪⎝⎭C .202t t vD .()202v t t t- 9.如下图所示,两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 1和m 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 1和k 2,上面木块压在上面弹簧上(但不拴接),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上面的木块,直到它刚离开上面的弹簧.在这个过程中,下面木块移动的距离为( )A .11m g kB .22m g kC .12m g kD .21m g k 10.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该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B .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该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C .某同学沿着400 m 的环形操场跑了一圈,位移为400 mD .高速公路路牌标示“上海80 km ”涉及的是位移11.一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加速运动,在前2s 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 ,在前6s 内的平均速度为22m/s,则该汽车的加速度为()A.6m/s2B.4m/s2C.3m/s2D.12m/s212.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A.B.C.D.13.如图所示是某同学从学校到购物中心的手机导航部分截屏,该导航提供了三条可行线路及相关数据,行驶过程中导航曾提示:“前方有测速,限速40公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三条线路的位移不相等B.“限速40公里”指的是限制汽车的平均速度C.图中显示“14分钟,5公里”分别指时间和路程D.研究汽车在地图上的实时位置时,汽车不可视为质点14.某一质点沿直线ox方向做变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x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为x=8+2t3(m),它的速度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v=6t2(m/s),该质点在t=0到t=2s间的平均速度和t=2s时的瞬时速度的大小分别为( )A.12m/s,8m/s B.8m/s,24m/s C.12m/s,24m/s D.8m/s,12m/s 15.关于速度和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大B.加速度为零的物体速度也为零C.加速度大的物体速度变化快D.加速度不为零的物体速度必定越来越大16.如图,光滑斜劈A上表面水平,物体B叠放在A上面,斜面光滑,AB静止释放瞬间,B的受力图是()A.B.C.D.17.两个共点力,大小分别是4N和9N,则它们的合力大小()A.最小是4NB.最大是9NC.可能是4ND.可能是9N18.下列作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中,表示质点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是()A.B.C.D.19.如图所示,汽车里有一水平放置的硅胶魔力贴,魔力贴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小花瓶.若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向前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小花瓶受到三个力B .因为汽车向前开,所以摩擦力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C .小花瓶所受的合力为零D .魔力贴对小花瓶的摩擦力大小为mg20.将一小球竖直向上抛出,经时间t 回到抛出点,此过程中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在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路程、位移和平均速度分别为()A .路程2h 、位移0、平均速度 2h tB .路程2h 、位移0、平均速度0C .路程0、位移2h 、平均速度0D .路程2h 、位移h 、平均速度 2h t二、多选题21.如图甲所示,为测定物体冲上粗糙斜面能达到的最大位移x 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将某一物体每次以不变的初速率沿足够长的斜面向上推出,调节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θ,实验测得x 与斜面倾角θ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 取10m/s 2,根据图象可求出( )A .物体的初速率v 0=3m/sB .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75C .取不同的倾角θ,物体在斜面上能达到的位移x 的最小值x 小=1.44mD .当某次θ=300时,物体达到最大位移后将不会沿斜面下滑22.如图所示,物体P 、Q 用轻绳连接后跨过定滑轮,物体P 静止在倾角为37°角的斜面上,斜放木板上悬挂着Q ,已知P 、Q 的质量P m ,Q m 大小的关系为34Q P m m ,今将斜放木板的倾角从37°增到60°,物体P 仍保持静止而没有滑动,若不计滑轮处的摩擦,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绳子的张力变大B.物体P受到的静摩擦力将先减小后增大C.物体P对斜板的压力将变大D.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将变大23.水平面上有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t=0时物体的速度为1m/s,以此时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0-1s内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B.1s末的速度为2m/sC.2s末物体开始反向运动D.3s末物体离出发点最远24.如图所示,一根很长且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绳两端系着三个小球A、B、C,三小球组成的系统保持静止,A球质量为m,B球质量为3m,C球离地面高度为h.现突然剪断A球和B球之间的绳子,不计空气阻力,三个小球均视为质点,则()A.剪断绳子瞬间,A球的加速度为3 5 gB.剪断绳子瞬间,C球的加速度为gC.A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2hD.A球能上升的最大高度为1.6h25.如图,在斜面上木块A与B的接触面是水平的,绳子呈水平状态,两木块均保持静止。
高一物理期中考试总结范文(通用6篇)高一物理期中考试总结范文(通用6篇)总结就是对一个时期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物理期中考试总结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一物理期中考试总结1开学进入高中以来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一切效果都体现在了一张试卷中,诸多问题都出现了,系统总结如下。
一、卷面1、心态:考试中的情绪调控没有处理好。
如些来讲是由于觉得题量少难度自然大了,所以在每道上都一字一字去读,绝不漏一个字,但整个考试过程中心情仍处于紧张状态中。
2、知识:选择题:⑴分析过程不细化,对于一些题如5题结果可能有2种情况,不敢选,对知识不够确定。
⑵对知识模棱两可,⑶思考问题角度,(就是研究对象的选取的问题,具体说就是在包含多个对象时如何根据需要合理的在多个对象间来回变换)选择第10题中是由于车的运动而带动球的运动,以球的运动来推测弹簧是否是压缩,而我则以球的运动来带动车的角度思考。
⑷公式使用条件不明确。
选择11题,涉及平均速度的问题,我使用平均速度等于中点时刻的瞬时速度,忽视了公式的适用前提,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此题是曲线的v—t图像。
是变加速运动。
实验题:主要问题是逐差法的原理概念是怎么来的不明确。
(知识的来源过程不明)但由于公式的基本构成是可以写出来的,(在考场上临时推,由于时间,心态的影响,可能推不出来,所以还需课下的及时整理,弄清)所以这道题是不该错的。
大题:第16题是物理情景过程不清,没有思考到正确的空间结构。
3、习惯:画图是解题很重要的方法,然而不习惯画图是这次考试发现很严重的问题4、答题技巧与经验:⑴本次考试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安排不合理,用在选择题上的时间太多了,后面的题给的时间太少。
然而大题是需要时间性的,所以根据题量来安排各部分时间是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⑵答题技巧没有。
高一上册 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含解析一、选择题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A .60 km/hB .29 km/hC .19 km/hD .9 km/h2.如图所示为某医院体检中心的身高测量仪。
测量仪顶部向下发射波速为340m/s 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测量仪接收,测量仪记录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
已知测量仪没有站人时,顶部距离台面3.0m ,当一学生站在台面规定位置后,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0.01s ,则该学生的身高最接近( )A .110cmB .130cmC .150cmD .170cm3.如图所示,表示五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恰分别构成正六边形的两条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已知F 1=10 N ,这五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为( )A .0B .30 NC .60 ND .90 N4.在某次检测国产某品牌汽车的刹车性能时,通过传感器发现踩下刹车后,汽车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满足2305x t t =-,则关于该次测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汽车4s 内的位移是40mB .汽车的加速度是﹣5m/s 2C .汽车的初速度是20m/sD .汽车刹车2s 后的速度是10m/s5.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0t =时速度大小为1m/s ,方向向西;在2s t =时速度大小为5m/s ,方向向东.则在此过程中该物体的加速度( )A .大小为22m/s ,方向向东B .大小为22m/s ,方向向西C .大小为23m/s ,方向向东D .大小为23m/s ,方向向西6.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该质点A .在第1秒末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B .在第2秒末加速度方向发生了改变C .在前2秒内发生的位移为零D .第3秒和第5秒末的位置相同7.把一个重为G 的物体,用一个水平力F =kt (k 为恒量,t 为时间)压在竖直的足够高的平整的墙上,如下图所示,从t =0开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 f 随t 的变化关系是( )A .B .C .D .8.一辆汽车由静止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从开始运动到驶过第一个100m 距离时,速度增加了10m/s ,汽车驶过第二个100m 时,速度的增加量是A .4.1m/sB .8.2m/sC .10m/sD .20m/s 9.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属于矢量的是( ) A .位移和路程B .时间和时刻C .力和加速度D .平均速度和速率10.从发现情况到采取相应行动经过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2018年高一物理期中考后易错知识总结第四节1、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适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几个方面:(1)明确了惯性的概念:定律的前半句话“一切物体总保持勾适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揭示了物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的属性—惯性,即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津又叫惯性定律。
(2)定性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定律的后半句话“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回答了因扰人类几千年的“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对“不受外力作用”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指出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它描述的只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为“合外力为零”。
惯性与质量: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说明:①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②惯性与运动状态无关;不论物体是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惯性总是存在的,当物体原来静止时,它—直想保持这种静止状态;当物体运动时,它一直想以那一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与速度大小无关。
惯性与质置: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而一个物体惯性的大小,则意味着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难易程度。
(1)牛顿第一定律叙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不受外力的物体时不存在的,那么牛顿第一定律是观感造出来的吗?由于完全不受其他物体作用的孤立物体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意思由实验直接验证,但许多简单的事实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定律的含义。
牛顿第一定律是从大量实验观察中,间接推导出来的结论,伽利略著名的理想斜面实验,把第二个斜面外推到极限位置——水平面,提出“小球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需要沿潜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的科学猜想,从而提出惯性概念。
高一上册 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蹦床”运动时奥运会新增的比赛项目之一,运动员在空中展示着优美的动作,深受观众欢迎,假设某运动员在弹力的作用下以8m /s 的初速度从蹦床上跃起,则可以估算运动员从跃起到落回蹦床瞬间,可以在空中展示动作的时间是(g 取()210m/s )?A .1.6sB .0.8sC .0.4sD .0.2s2.如图所示,有3000个质量均为m 的小球,将它们用长度相等的轻绳依次连接,再将其左端用细绳固定在天花板上,右端施加一水平力使全部小球静止.若连接天花板的细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则第1218个小球与1219个小球之间的轻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的正切值等于(sin37°=0.6,cos37°=0.8)A .17814000 B .12194000 C .6092000D .89120003.如图所示,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木块A 、B 保持静止.若木块A 与B 的接触面是水平的,且F≠0.则关于木块B 的受力个数可能是( )A .3个或4个B .3个或5个C .4个或5个D .4个或6个4.几个水球可以挡住子弹?实验证实:4 个水球就足够了!4个完全相同的水球紧挨在一起 水平排列,如图所示,子弹(可视为质点)在水球中沿水平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恰好穿 出第 4 个水球,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子弹在每个水球中速度变化相同B .由题干信息可以确定子弹穿过每个水球的时间C .由题干信息可以确定子弹在每个水球中运动的时间相同D .子弹穿出第 3 个水球的瞬间速度与全程的平均速度相等5.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等边三棱柱静止在水平放置的斜面上.已知三棱柱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斜面的倾角为30°,则斜面对三棱柱的支持力与摩擦力的大小分别为()A.32mg和32mgμB.12mg和32mgC.12mg和12mgμD.3mg和12mg6.关于重力、重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风筝升空后,越升越高,说明风筝的重心相对风筝的位置也越来越高B.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C.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的时候,其重心相对身体的位置不断变化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7.拿一个长约1.5m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然后把玻璃筒里的空气抽出,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B.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均做自由落体运动C.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D.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比小羽毛下落快8.一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减速滑动.若已知物体在第1秒内位移为8.0 m,在第3秒内位移为0.5 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为3.75 m/s2B.物体的加速度可能为3.75 m/s2C.物体在第0.5秒末速度一定为4.0 m/sD.物体在第2.5秒末速度一定为0.5 m/s9.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位科学家开创了以实验和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了落体运动的规律,这位科学家是()A.伽利略B.牛顿C.库伦D.焦耳10.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力学中引入“质点”的概念,从科学方法上来说属于()A.极限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B.观察实验的方法C.等效替代的方法D.建立理想物理模型的方法11.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由甲地出发,沿平直公路开往乙地.汽车先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接着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开到乙地刚好停止,其v-t图象如上页图所示.那么在0~4s和4~6s两段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速度大小之比为2:1B.位移大小之比为1:2C.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2:1D.平均速度大小之比为1:112.如图,物体沿两个半径为的半圆弧由A到C,则它的位移和路程分别是A. 4R,2πR向东B.4R向东,2πR向东C.4πR向东,4R D.4R向东,2πR1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人正常行走时,鞋底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B.特警队员双手握住竖直的竹竿匀速上爬时,双手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C.手将酒瓶竖直握住停留在空中,当增大手的握力时,酒瓶受到的摩擦力将增大D.在冰面上洒些细土,人再走上去就不易滑到,是因为鞋底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增大了14.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图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物体一直往正方向运动B.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C.4s末物体位于出发点D.2s后的物体做减速运动15.下列叙述中完全正确的是A.女士开车超速被警察拦住,警察说此处限速60km/h,老太说“这段路10千米我开了2小时,没超速呀”B.某段笔直的高速公路设有“区间测速”,即通过一定距离测速区间内两次拍照,两次拍照的时间进行对比,就可以判断是否超速.这里测出的是瞬时速度大小C.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越大,它的速度一定变化得越快D.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为v o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减速过程中,它的速度和位移都在变小16.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均是矢量的是()A.力,加速度,路程B.位移,速度,加速度C.力,位移,速率D.力,加速度,质量17.静止在斜面上的重物的重力可以分解为沿斜面方向向下的分力F1和垂直于斜面方向的分力F2,关于这两个分力,下列的说明正确的是()A.F1作用在物体上,F2作用在斜面上B.F2的性质是弹力C.F2就是物体对斜面的正压力D.F1和F2是与物体的重力等效的力,实际存在的就是重力18.一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依次经过A、B、C三位置,B为AC的中点,物体在AB段的加速度为a1,在BC段的加速度为a2.现测得B点的瞬时速度v B=(v A+v C)/2,则a1与a2的大小关系为( )A.a1 >a2B.a1<a2C.a1=a2D.无法比较19.如图所示,手沿水平方向将书压在竖直墙壁上,使其保持静止,现增大手对书的压力,则书()A.将沿墙壁滑动B.受到的合外力增大C.对墙壁的压力不变D.受到的静摩擦力不变20.如图所示,真空玻璃管内的鸡毛、铜钱由静止开始自由下落。
高一物理学习中的错题整理与分析在高一的物理学习中,错题是每位学生都无法避免的经历。
面对这些错题,深入分析和整理会成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还能在未来的学习中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错题整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错题本的重要性建立一个专门的错题本是一个优秀的起点。
这样不仅便于回顾,也能在思考错误的同时强化记忆。
错题本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题目与解答:将错题的原题和自己的解答步骤完整记录下来。
错误分析:对每一个错误原因进行详细分析。
例如,是计算失误、理解错题意还是选择错误的公式?每一个小细节都有助于加深思考。
正确解法:在这一部分,写下正确解法的思路与步骤,必要时补充相关定理与公式的导出过程。
这样的错题本不仅存储了错误,更是知识的积累,形成了一个自我检索的有效工具。
常见错误类型在整理错题时,识别管理错误类型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错误类型及其解决方法:概念性错误:这类错误往往由对物理概念的误解引起,例如混淆牛顿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深入了解相关概念。
计算错误:常见于初步应用公式时,由于不够细心,容易在计算中出现失误。
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在于,初步解决问题后,尽量多花一段时间进行复核,确保每一步都没有遗漏。
公式应用错误:物理公式的应用需要熟练掌握,如果没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式,那么就会导致错误。
这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渐熟悉各类题目的特点。
整理技巧在上述工作完成后,进行整理是让错题本更加高效的重要一步。
可以采用分类的方法,按知识点、题型进行归类。
这样在复习时,能迅速找到需要强化的部分。
按知识点分类:将错题按照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比如运动学、力学等,便于针对性复习。
按题型分类:将错题按照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分类。
这样在提高经济学的思维能力时,可以顺利地识别出哪些题型是自己薄弱的环节。
还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卡片,将每道错题的核心要点抽取出来。
高一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 Word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某质点在0~3 s内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关于质点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点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第2 s内的平均速度B.t=3 s时,质点的位移最大C.质点在第2 s内的加速度与第3 s内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D.质点在第2 s内的位移与第3 s内的位移相同2.关于力、重力和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画力的图示时,力的作用点可不画在受力物体上B.把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就是木块受的重力C.把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保持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D.形状规则的任何物体的重心都在它的几何中心上3.如图所示,表示五个共点力的有向线段恰分别构成正六边形的两条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已知F1=10 N,这五个共点力的合力大小为( )A.0B.30 NC.60 ND.90 N4.如图所示,粗糙的A、B长方体木块叠放在一起,放在水平桌面上,B木块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牵引力,但仍然保持静止,则B木块受力个数为A.4 B.5 C.6 D.35.利用无人小飞机进行航拍,地面操控者进行以下操作时,能把无人机看成质点的是A.观察飞机通过一个标志杆所需时间B.调整飞机的飞行姿态C.调整飞机旋转机翼D.调整飞机与被摄物体的高度差t=时刻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和B是原点x t-图线6.如图所示,一质点从0上的两个点,该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A .24m/s 7B .22m/s 3C .25m/s 8 D .22m/s7.拿一个长约1.5m 的玻璃筒,一端封闭,另一端有开关,把金属片和小羽毛放到玻璃筒里.把玻璃筒倒立过来,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然后把玻璃筒里的空气抽出,再把玻璃筒倒立过来,再次观察它们下落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B .玻璃筒充满空气时,金属片和小羽毛均做自由落体运动C .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和小羽毛下落一样快D .玻璃筒抽出空气后,金属片比小羽毛下落快8.汽车A 在红绿灯前停住,绿灯亮起时起动,以0.4 m/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30 s 后以该时刻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设在绿灯亮的同时,汽车B 以8 m/s 的速度从A 车旁边驶过,且一直以相同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方向与A 车相同,则从绿灯亮时开始( )A .A 车在加速过程中与B 车相遇B .A 、B 相遇时速度相同C .相遇时A 车做匀速运动D .两车不可能再次相遇9.诗句“满眼波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A .船和山B .山和船C .地面和山D .河岸和流水10.在水平面上有a 、b 两点,相距20 cm ,一质点在一恒定的合外力作用下沿a 向b 做直线运动,经过0.2 s的时间先后通过a、b两点,则该质点通过a、b中点时的速度大小为()A.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大于1 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小于1 m/sB.若力的方向由a向b,则小于1 m/s;若力的方向由b向a,则大于1 m/sC.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大于1 m/sD.无论力的方向如何,均小于1 m/s11.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位移与路程都用来反映运动的路径长短B.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就是路程C.某一运动过程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路程D.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12.如图所示,位于斜面上的物块M在沿斜面向上的力F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则斜面作用于物块的静摩擦力()A.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上B.方向一定沿斜面向下C.大小一定等于零D.大小可能等于F13.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取物体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A.B.C.D.14.自由下落的物体第n s内通过的位移比第(n-2)s内通过的位移多A.3(n+2)m B.4.9(2n+1)m C.19.6m D.221 nnm15.如图所示,甲同学用手拿着一把长50cm的直尺,并使其处于竖直状态;乙同学把手放在直尺0刻度线位置做抓尺的准备.某时刻甲同学松开直尺,直尺保持竖直状态下落,乙同学看到后立即用手抓直尺,手抓住直尺位置的刻度值为20cm;重复以上实验,乙同学第二次用手抓住直尺位置的刻度值为10cm.直尺下落过程中始终保持竖直状态.若从乙同学看到甲同学松开直尺,到他抓住直尺所用时间叫“反应时间”,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高一物理易错题(整理)【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 9 0 o ,两底角为 9 0 o 和 9 0 o . 9 0 o 、 9 0 o 为两个位于斜面上的质量均为 9 0 o 的小ab木块,已知所有的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 9 0 o 、 9 0 o 沿斜面下 滑,而楔形木块不动,这时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 )A. 9 0 oB. 9 0 oC. 9 0 oD. 9 0 o例题 1:【答案】A【解析】本体最好以整体的方法受力分析,直接就可以得到 9 0 o下面我们用隔离的方法来解决一下:取 9 0 o 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则加速度沿斜面向下,设大小为 9 0 o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9 0 o 9 0 o 9 0 o同理, 9 0 o 的加速度也沿斜面向下,大小为 9 0 o .将 9 0 o 和 9 0 o 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进行分解, 9 0 o 、 9 0 o 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分别为90o再取 9 0 o 、 9 0 o 和楔形木块的组成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仅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桌面支持力9 0 o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9 0 o又 9 0 o ,所以 9 0 o则90 o 90 o 90 o【例2】 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 9 0 o 的 9 0 o 、 9 0 o 两小球以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定点 9 0 o 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 9 0 o 作用于 9 0 o 球上,此时三根轻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 9 0 o 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三根轻绳的长度之比为 9 0 o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9 0 o 绳中的拉力小于 9 0 oB. 9 0 o 绳中的拉力大小为 9 0 oC.拉力 9 0 o 大小为 9 0 oD.拉力 9 0 o 大小为 9 0 o例题 2: 【答案】BD 易错:先分析 B 球,根据平衡应该知道 AB 绳子是不受力的,而不是受到三个力。
高一上册物理期中考试总结整理( Word 版含答案)一、选择题1.“蹦床”运动时奥运会新增的比赛项目之一,运动员在空中展示着优美的动作,深受观众欢迎,假设某运动员在弹力的作用下以8m /s 的初速度从蹦床上跃起,则可以估算运动员从跃起到落回蹦床瞬间,可以在空中展示动作的时间是(g 取()210m/s )? A .1.6s B .0.8s C .0.4s D .0.2s2.如图是在购物商场里常见的电梯,左图为阶梯电梯,右图为斜面电梯,设两电梯中各站一个质量相同的乘客随电梯匀速上行,则两乘客受到电梯的A .摩擦力的方向相同B .支持力的大小相同C .支持力的方向相同D .作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均相同3.如图所示为某医院体检中心的身高测量仪。
测量仪顶部向下发射波速为340m/s 的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被测量仪接收,测量仪记录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
已知测量仪没有站人时,顶部距离台面3.0m ,当一学生站在台面规定位置后,测量仪记录的时间间隔为0.01s ,则该学生的身高最接近( )A .110cmB .130cmC .150cmD .170cm4.已知物理量λ的单位为“m”、物理量v 的单位为“m/s”、物理量f 的单位为“s -1”,则由这三个物理量组成的关系式正确的是( )A .v =f λB .v =λfC .f =vλD .λ=vf5.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可求出的物理量是( )A.物体的初速度B.物体的加速度C.物体的平均速度D.物体通过的路程6.如图所示,此时表演者静止在弯曲倾斜的竹竿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表演者对竹竿的弹力是由竹竿形变产生的B.表演者对竹竿的力竖直向下C.表演者对竹竿的摩擦力一定为零D.表演者对竹竿的力大于竹竿对表演者的力7.火车从甲站出发,沿平直铁路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紧接着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到乙站恰好停止.在先、后两个运动过程中A.火车的位移一定相等B.火车的加速度大小一定相等C.火车的平均速度一定相等D.所用的时间一定相等8.手机导航越来越多成为人们出行的必备工具,绍兴多风景名胜,某游客游完兰亭后驾车去东湖,他打开手机导航,搜索了驾车线路,线路显示走常规路线距离19.8km,需用时27分钟,选择走距离较短则有17.4km,需用时30分钟,如果走高速优先则有22.3km,需用时29分钟,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走常规路线的19.8km指的是位移B.走“距离较短”说明路程最小C.选择走“距离较短”,则瞬时速率一定最小D.走“高速优先”,平均速度最大9.如图所示,一个重200N的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右运动,物体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同时物体还受到大小为10N、方向向左的水平力作用,则水平面对物体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A.大小是10N,方向向左B.大小是20N,方向向左C.大小是20N,方向向右D.大小是10N,方向向右10.如图所示,一攀岩运动员正沿竖直岩壁缓慢攀登,由于身背较重的行囊,重心上移至肩部的O点,总质量为60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