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勘误表
- 格式:doc
- 大小:110.0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03G101-1图集的答疑基础一、1、04G101-3图集第6页关于“加腋”注写的规定:“b×hYc1×c2”,“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
但是,基础梁有两种“加腋”,一种是侧腋,另一种是顶腋。
第6页没有说明此标注是侧腋还是顶腋?不过,看了第33页“基础主梁梁高加腋注写图示”与第38页“基础次梁梁高加腋”的图形语言,我认为第6页说的是“梁高加腋”。
——这个认识对吗?2、而且,我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基础主梁加侧腋”,设计时,在施工图上是不必进行注写的,施工人员“自动”按照第31页“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来进行操作即可。
——这个认识对吗?答:1.对.梁高加腋是计算加腋,需要标注.2.对.侧腋是构造加腋,由施工方面实施,设计不注.二、1、看了青来教授12月8日关于基础梁保护层的一个回复:“表中基础梁数据应加以修正。
在实际应用时,图集第38页已经明确规定最底层为基础底板,基础底板的钢筋已在表中明确规定(保护层)为40,而基础梁的钢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实际(保护层)将大于40。
但对于高板位和中板位梁板式筏形基础梁则应按规范执行”,再对比04G101-3图集第25页,感到现在有发布“勘误”的必要。
2、第25页“保护层”表中,“基础底板”的数据表现方式是好的,就是分别对“顶筋”和“底筋”列出保护层的厚度。
请教青来教授:括号里面的“防水:50”也是指底筋保护层的厚度吧?3、建议“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也按“顶筋”和“底筋”分别列出。
你看好吗?答:由于高板位筏形基础应用不多(中板位更少),所以不计划在101-3的构造详图中公布高板位和中板位的构造,而25页的通用构造主要服务于本图集的构造,且由于38页的构造中已明确梁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应用中不存在问题.对于低板位筏基,即便上翻基础梁中也可能有回填土,但属于无水"封闭土",不象自然土对钢筋有侵蚀性,所以基础梁侧面及梁顶的保护层不必采用40.就目前101-3所包括的低板位筏基构造,25页不存在勘误问题,但宜以加注解的方式适时修正以求全面.另外,防水为50系指低板位的板底筋三、在高层建筑中,有很多采用桩基方案,但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底下室,此时的底板和我们常说的筏板有什么区别呢?在结构计算中一般采用怎样的计算模型呢?在这里柱下是独立的承台,承台之间设有拉梁,且底板的厚度也比较厚,一般都是500左右。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勘误表1.P11,第3.2.1条注(2)、(3),(GB13788-1992)→(GB13788-2000),(GB/T5223-1995)→(GB/T5223-2002)2.P17,正数第5、6、7行,第5、6、7行注的内容应为图4.2.3-2的注3.P32,式(5.2.12-2)中,f sd A sd→f sd A sb4.P34,第5.3.4条,“5.3.4 小偏心受压构件”中“小”字删除5.P38,图5.39,-f sd→f sd6.P47,正数第16行,立方体抗压强度f cd΄→立方体抗压强度f cu΄7.P60,式(6.4.3-1),W tk→W fk8.P62,式(6.4.4-8),分子中的l→1(注:数字1)9.P63,式(6.5.2-1),分母中的(B0/B cr)2 +[(1- M cr/M s)2 ] B0/B cr →→(B0/B cr)2 +[1-(M cr/M s)2 ] B0/B cr10.P103,正数第7、16行,d s、C out的单位为mm11.P112,图C.0,.1,- f sd΄/E s、- f sd/E s、- f sd→f sd΄/E s、f sd/E s、f sd12.P117,公式中的αE→αEP13.P118,倒数第9行,40%≤RH<90%→40%≤RH<99%14.P118,倒数第4行,h=100mm→h0=100mm15.P137,正数第1、5行,(GB/T5224-1995)→(GB5224-2003),(GB/T5223-1995)→(GB/T5223-2002)16.P154,倒数第13行,……特大桥,大、中、小桥→……特大桥,大、中、小桥?17.P155,式(5-2),M p1= M p e pn→M p1= N p e pn18.P162,正数第11行,“5.3.4 本条公式(5.3.4-1)(5.3.4-3)用于计算小偏压构件…..”中的“小”字删除19.P164,正数第12行,ΣN=N d e +N sw→ΣM=N d e +M sw20.P165,式(5-16),分子中的l→1(注:数字1)21.P166,图5-3(一),右上角“HRB235钢筋”改为“R235钢筋”,从左起第1条斜线“=0.05”改为“ηe0/γ=0.05”22.P199,正数第7行,αEsαcc t≤f sd΄ →αEsσcc t≤f sd΄23.P210,式(8-21)和表8-2中的“b”→“b s”24.P227,式(附B-3)~(附B-5),ψy→ψy (注:y不是下角标)P228,正数第1行式中,ψy→ψyP229,正数第4行式中,ψy→ψy25.P230,正数第5行,ΣΔσ →ΣΔl。
03G101-1图集请教陈青来教授的答疑基础一、1、04G101-3图集第6页关于“加腋”注写的规定:“b×hYc1×c2”,“其中c1为腋长,c2为腋高”。
但是,基础梁有两种“加腋”,一种是侧腋,另一种是顶腋。
第6页没有说明此标注是侧腋还是顶腋?不过,看了第33页“基础主梁梁高加腋注写图示”与第38页“基础次梁梁高加腋”的图形语言,我认为第6页说的是“梁高加腋”。
——这个认识对吗?2、而且,我有这样的认识,对于“基础主梁加侧腋”,设计时,在施工图上是不必进行注写的,施工人员“自动”按照第31页“基础主梁与柱结合部侧腋构造”来进行操作即可。
——这个认识对吗? 答:1.对.梁高加腋是计算加腋,需要标注.2.对.侧腋是构造加腋,由施工方面实施,设计不注.二、1、看了青来教授12月8日关于基础梁保护层的一个回复:“表中基础梁数据应加以修正。
在实际应用时,图集第38页已经明确规定最底层为基础底板,基础底板的钢筋已在表中明确规定(保护层)为40,而基础梁的钢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实际(保护层)将大于40。
但对于高板位和中板位梁板式筏形基础梁则应按规范执行”,再对比04G101-3图集第25页,感到现在有发布“勘误”的必要。
2、第25页“保护层”表中,“基础底板”的数据表现方式是好的,就是分别对“顶筋”和“底筋”列出保护层的厚度。
请教青来教授:括号里面的“防水:50”也是指底筋保护层的厚度吧?3、建议“基础梁”的保护层厚度也按“顶筋”和“底筋”分别列出。
你看好吗?答:由于高板位筏形基础应用不多(中板位更少),所以不计划在101-3的构造详图中公布高板位和中板位的构造,而25页的通用构造主要服务于本图集的构造,且由于38页的构造中已明确梁筋在板筋之上,所以应用中不存在问题.对于低板位筏基,即便上翻基础梁中也可能有回填土,但属于无水"封闭土",不象自然土对钢筋有侵蚀性,所以基础梁侧面及梁顶的保护层不必采用40.就目前101-3所包括的低板位筏基构造,25页不存在勘误问题,但宜以加注解的方式适时修正以求全面. 另外,防水为50系指低板位的板底筋三、 在高层建筑中,有很多采用桩基方案,但由于高层建筑一般都带有底下室,此时的底板和我们常说的筏板有什么区别呢?在结构计算中一般采用怎样的计算模型呢?在这里柱下是独立的承台,承台之间设有拉梁,且底板的厚度也比较厚,一般都是500左右。
钢结构加固设计标准勘误表钢结构加固设计标准勘误表序号错误内容修改内容1 第2.3.1条第1段,将“标准GB12933-2019《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改为“标准GB12933-2021《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标准GB12933-2019《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修改为标准GB12933-2021《钢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2 第3.2.2条第2段,将“矩形加强板截面有效厚度计算公式为:对于矩形加强板的计算,其截面有效厚度的计算公式为”改为“矩形加强板截面有效厚度计算公式为:对于矩形加强板的计算,其截面有效厚度的计算公式应为”。
矩形加强板截面有效厚度计算公式为:对于矩形加强板的计算,其截面有效厚度的计算公式应为。
3 第4.1.3条第3段,将“至多3个连接件”改为“至少3个连接件”。
至多3个连接件改为至少3个连接件。
4 第5.2.1条第4段,将“厚度为4 mm”的规定改为“厚度应不小于4 mm”。
厚度为4 mm的规定改为厚度应不小于4 mm。
5 第6.1.2.2条第2段,将“翼板受剪作用最大值计算公式为:γ = V_max/(α×d×t_w )”改为“翼板受剪作用最大值计算公式为:VR = V_max/(α×d×t_w )”。
翼板受剪作用最大值计算公式为:γ = V_max/(α×d×t_w )应改为VR = V_max/(α×d×t_w )。
6 第7.3.1条第1段,将“使用公式(9)和(11)计算所得的抗扭刚度d2控制”改为“使用公式(9)和(12)计算所得的抗扭刚度d2控制”。
使用公式(9)和(11)计算所得的抗扭刚度d2控制修改为使用公式(9)和(12)计算所得的抗扭刚度d2控制。
7 第8.2.3条第1段,将“场地地震烈度分区(微震区、轻微震区、中度震区、重度震区)按GB/T 18312规定”改为“场地地震烈度分区(微震区、轻微震区、中等震区、强震区)按GB 18306规定”。
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勘误页行字误正前言4 1 3 本规范根据本规范系根据5 9 中国筑中国建筑28 倒8 …之1、3款规定且采用桩基的建筑。
…之1款规定的建筑及砌体房屋。
38 倒9 ρj k ρjk39 12、13 V ek i V Ek i 56 公式(6.2.5-1))H n)/H n57 10 其值可采用1.2剪力…其值可采用1.2;剪力…68 表6.4.5-3 一级(8度)一级(7、8度)68 倒9 …查表;…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按柱要求;106 图8.3.4-1 详图A r=335 r=35详图B bw≈6hw≈6175 7倒4 昆都仓四王子旗昆都仑四子王旗176 倒3 长春(难关、…)长春(南关、…)178 倒9 宁波(北仓宁波(北仑180 倒5 临驹临朐183 倒3 番禹番禺184 6 深圳(尤岗)深圳(龙岗)186 6 龙泽泉龙泉驿189 倒11 吴旗吴起199 式(D.1.4-1) 0.1ηj 1.1ηj219 倒7 …高度之比大于4 …高度之比不大于4 252 倒3 徐正中徐正忠341 图14 高跨比大于6的连梁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452 倒5 30% 50%关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的勘误页行字误正前言4 1 3 本规范根据本规范系根据5 9 中国筑中国建筑28 倒8 …之1、3款规定且采用桩基的建筑。
…之1款规定的建筑及砌体房屋。
38 倒9 ρj k ρjk39 12、13 V ek i V Ek i56 公式(6.2.5-1))H n)/H n57 10 其值可采用1.2剪力…其值可采用1.2;剪力…68 表6.4.5-3 一级(8度)一级(7、8度)68 倒9 …查表;…查表;端柱有集中荷载时,配筋构造按柱要求;106 图8.3.4-1 详图A r=335 r=35详图B bw≈6hw≈6176 倒3 长春(难关、…)长春(南关、…)178 倒9 宁波(北仓宁波(北仑180 倒5 临驹临朐183 倒3 番禹番禺184 6 深圳(尤岗)深圳(龙岗)186 6 龙泽泉龙泉驿199 公式(D.1.4-1)0.1ηj 1.1ηj219 倒7 …高度之比大于4……高度之比不大于4…252 倒3 徐正中徐正忠341 图14 高跨比大于6的连梁跨高比大于6的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