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6
2012年增刊云南农业科技Yunnan Nongye Keji的生产经营与规范用标,以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品牌形象。
一是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开展以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等生产资料为重点的投入品监管,联合打击制售假劣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的违法行为。
二是认真组织或配合国家或省级有关部门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或针对无公害农产品的监督抽查、抽检工作,对抽检产品不合格的单位通知整改或取消标志。
三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已获证企业生产产地的环境和用药台账情况。
四是定期开展以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规范使用为重点的市场监督检查,积极配合工商、质监等部门严厉打击过期用标、乱用标的假冒伪劣行为,以进一步增强用标单位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维护品牌公信力。
实践证明,无公害农产品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
今后,应继续以服务“三农”,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增效为核心,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不断提高开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安全。
周福桥(怒江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云南怒江673100)怒江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收稿日期:2012-08-08近年来怒江州农业局开展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立足“依法行政、制度监管、技术保障”,以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稳步推进怒江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发展进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就怒江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作一个简述,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思路。
1怒江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情况多年来怒江州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础上,立足本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实际,重点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使违禁投入品在源头上就得到有效的控制。
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病虫害是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病虫害,农业生产需要采取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
加强疫病预警与监测。
通过建立病虫害预警系统,监测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及时预警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这样可以提前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损失。
推广绿色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
绿色农药是指对人体和环境无污染的农药,可以安全使用。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有益昆虫、细菌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方法。
通过推广并使用这些技术,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有效控制病虫害。
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通过选育出具有抗性的农作物品种,可以减少病虫害的侵害。
抗病虫害品种具有较高的抗性,能够抵御病虫害的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
合理施肥与土壤调理也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环节。
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土壤调理可以改善作物生长环境,提高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
加强农业管理也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方面。
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除病虫害部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加强田间病虫害检查、规范灌溉和施用肥料的方式,都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也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
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强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控技术的开发,推广科学防病虫害的方法,提高农民的科学防控意识,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绿色防控的意识和技术水平,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现状及可持续治理对策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对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障农作物生产的持续稳定,各地都在积极探索病虫害防控的现状和可持续治理对策。
本文将从病虫害防控现状、可持续治理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虫害防控现状1.化学农药的使用目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控的主要手段是化学农药的使用。
化学农药有较好的杀虫、杀菌效果,能够迅速控制病虫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长期过度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的防治效果。
化学农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会影响土壤和水质的环境质量,对农民和消费者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一种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病虫害防控手段。
通过引入天敌、捕食者等对病虫害进行控制,或者利用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等进行病害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而且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小,逐渐成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手段。
3.综合防治传统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常常是单一手段的使用,效果有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综合防治,即多种手段综合使用,比如化学农药与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二、可持续治理对策1.加强综合管理综合管理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核心。
只有充分了解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不同的农作物、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病虫害,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加强综合管理是可持续治理的关键。
2.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未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方向。
政府及农业部门应当大力支持和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为农民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技术指导,鼓励农民使用天敌、捕食者和微生物制剂等进行病虫害防治。
3.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需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对化学农药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力度,逐步淘汰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鼓励农民使用低毒、低残留的绿色农药。
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蔬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种植蔬菜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病虫害不仅会影响蔬菜的品质和产量,还可能对农田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因此,合理有效地防治蔬菜病虫害是保障蔬菜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蔬菜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帮助农民科学种植蔬菜。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注重综合治理。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首先要保持蔬菜健康的生长环境。
合理安排蔬菜的种植结构,避免连作连茬,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加强农田管理,定期清理杂草、病残株和虫害源,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二、优化施肥管理,增强蔬菜抵抗力适量施肥是保持蔬菜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科学合理地施用有机肥、矿质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蔬菜的抗逆性。
此外,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过度施肥,以防止蔬菜过旺生长,易被病虫害侵袭。
三、选择抗病虫害品种,提高防御能力选择抗病虫害品种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品种选育中,应优先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蔬菜品种,尽量减少病虫害对蔬菜生长的危害。
同时,注重品种的抗逆性和适应性,提高蔬菜的生长抵抗能力。
四、合理轮作,破坏病虫害生存环境合理轮作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轮作不同的蔬菜作物,可以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和传播途径,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不同蔬菜作物之间的轮作还可以有效地调节土壤养分,减少病虫害对蔬菜的危害。
五、合理使用农药,注意安全施用农药是蔬菜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合理使用和安全施用。
选择适宜的农药种类和施药时间,避免过量使用农药,并注重农药的安全使用。
同时,注意农药的喷洒技术,保证农药能够均匀覆盖蔬菜表面,提高防治效果。
六、及时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及时监测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定期巡视和病虫害监测,及早发现蔬菜上的问题,采取及时的处理措施。
一旦发现病虫害的迹象,可以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如人工捕捉害虫、拉网防治、灌溉熏蒸等方式,快速、有效地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浅谈蔬菜病虫害的绿色综合防控措施作者:姜艳王璐刘勇吴进成来源:《吉林蔬菜》2020年第04期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人们的衣食住行水准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资源供给以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给予的关注度也与日俱增。
对于生活水准的要求不断攀升,也对于我国的蔬菜设施栽培技术追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社会的关注,政府层面的重视,使得绿色无污染健康无公害这些食品安全问题愈发提到日程上来。
未来的农业发展要以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为目标,保障产品安全优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走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优质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这些要求都与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密切相关。
一个充满希望的美丽社会就要着力构建农防为基础、生防为主体、化防为补充的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管理体系,针对生态环保和谐友好发展的新要求,蔬菜生产绿色防控已经势在必行,这也是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与食品安全生产和人民健康平安生活的基本要求。
1 农业生态防治措施从农业生态环保角度来看,采取农业生态防治就要首先抓农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着重强化田间管理,技术层面创造有利于植株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规避病虫害或减轻其对植物危害。
1.1 选用抗病耐病优质品种选择应用抗病和耐病蔬菜品种是有效预防蔬菜病害发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诸如蔬菜的霜霉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等各种危害蔬菜生产病害,通过选用优质抗病品种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2 加强轮作倒茬农业管理方面的一些预防措施在实际应用中效果良好,加强蔬菜轮作倒茬栽培,注意调整好蔬菜的种植茬口,就能较好地预防多种土传病害的发生。
例如栽培瓜类蔬菜时未取得预防细菌性角斑病、炭疽病、枯萎病的良好效果就要注意与非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倒茬;栽培番茄时一定要避免与茄科蔬菜重茬种植,可以有效预防枯萎病、叶霉病发生;种植青椒、辣椒时要注意与瓜类或豆类实行3年的轮作倒茬,这对于预防发生炭疽病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同样的道理,要大幅度减轻白菜发生菌核病、黑腐病和白斑病对白菜造成危害,种植大白菜就要注意与非十字花科蔬菜也要实行隔年轮作的种植措施。
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与措施病虫害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损害,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农药的大量使用,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很大的风险。
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防控策略和措施变得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用的绿色防控策略和措施:1.优质种子选择:选用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优质种子,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研发和推广具有优良病虫害抗性的新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培育生物对抗: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真菌、细菌和线虫等,与有害病虫害进行竞争,阻碍其生长和繁殖。
例如,可以使用益生菌作为生物农药来代替化学农药,达到绿色防控的效果。
3.模式轮作:通过轮作不同的作物,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因为病虫害往往对一种作物敏感,轮作可以打破它们的生命周期,减少发生的风险。
4.生物多样性增加:提高农田周围的生物多样性,如设置花坛和悬挂香蕉等,吸引天敌和杀虫的有益昆虫。
这些天敌会吃掉有害昆虫从而帮助农作物抵抗病虫害。
此外,增加植物的多样性也可以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5.合理施肥:过量的施肥会导致植物的生长过旺,且营养不均衡,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因此,根据植物的需求,合理施肥,保持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6.早期监测和预警:通过建立病虫害的监测网络,可以实时收集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无人机和远程传感器等,可以更加快速准确地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7.精准喷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智能农机设备,可以实现精准喷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在病虫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使用局部喷雾的方式,减少对农田整体环境的影响。
8.保持农田的卫生环境:及时清理农田内的杂草、秸秆和病虫危害的植物残余物,减少病菌和虫害的滋生地。
定期清理水渠和灌溉设施,保持良好的水质和通畅度。
总之,绿色防控策略和措施的目的是实现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选择抗性种子、培育有益微生物、轮作作物、增加生物多样性、合理施肥、早期监测和预警、精准喷药以及保持农田的卫生环境,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并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
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成效农业生产中,蔬菜生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蔬菜种植中经常存在着病虫害问题,这是制约蔬菜产量和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蔬菜病虫害防治常常采取农药喷洒的方式,但这种方法存在许多弊端,一方面会造成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也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为了实现绿色农业的目标,采取绿色防控策略,减少农药使用量成为趋势。
绿色防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抗病虫害品种。
在蔬菜品种选育中,挑选耐受性高、免疫力强的品种,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
第二、土壤调理。
通过合理施肥、翻耕等方式,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提高土壤抵御能力。
第三、加强田间管理。
采用多措并举的方法,如合理排防、旋作轮作、及时清洁病株等,保持田间环境的清洁和整洁,减少病虫害发生。
第四、生物防治。
通过引进和培育天敌、利用微生物和植物提高病虫害防治的自然力量,制约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实践证明了上述绿色防控策略的有效性,可以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伤害,提高蔬菜品质和农产品安全性。
另外,对于农用农药的使用量,也需要进行限制和减量。
限制农药使用的政策,使得农民从过去的“农药先行”向“预防为主、绿色防控”转变。
合理使用农药,低剂量、低毒、高效,是当前农药管理的关键。
同时,在农药的选择和使用上,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低毒、低残留农药。
在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第二、遵循“安全期”和“安全间隔”。
在蔬菜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农药的作用持续时间和耐药性等因素,规定安全使用期和安全间隔,同步增强对农药的管理力度。
第三、遵循农药使用指南。
根据农药本身的使用特点,以及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季节变化等因素,合理使用农药,遵循农药使用指南,加强监测和评估,同时确保农民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总的来说,绿色防控策略和减量农药使用的方式,已经在蔬菜生产中初见成效。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蔬菜是我们人类日常饮食中重要的一部分,一些蔬菜的种植地也已经成为全球的重点营养来源。
然而由于季节性气候变化和病虫害,给蔬菜种植带来了严重的损害,这对今后的粮食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即使不引起负面影响,也会影响蔬菜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蔬菜病虫害的防控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用环境友好、安全、有效的防控技术,将有助于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率,改善蔬菜的品质,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实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首先,针对不同种类的蔬菜,应根据地理位置和病虫害特征,采取适当的抗病虫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其次,我们应该采用环保的农药和生物农药,避免使用化学杀虫剂和其他有害农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减少污染和残留。
再次,要及时和合理使用适当的除草剂及其他农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及时识别病虫害,及时采取病防治措施,以减少蔬菜植物受害率。
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非化学病防治技术来提高病虫害的抗生能力,如增强抗病虫抗性的驯养品系,并采取有效的土壤改良措施,利用物种多样性和有机肥料等来提高蔬菜种植的抵抗能力。
最后,实行科学的农产品流通管理,利用植物检疫、农药残留检测等技术,建立有效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以满足消费者的安全需求。
综上所述,要实施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除了要采用安全有效的药物外,还应积极推广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实施科学的病虫害管理,优化蔬菜生产结构,形成绿色生产的常态化,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效地维护我们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食品。
怒江州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及发展对策作者:杨丽梅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0期摘要介绍怒江州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蔬菜病虫害,确保蔬菜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促进农业的增产增效。
关键词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发展对策;云南怒江中图分类号 S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0-0158-03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州)地处滇西横断山脉纵谷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全境高山深谷,从东到西,山、川相间排列,构成了深切割的澜沧江、怒江、独龙江三大峡谷,海拔最低738 m,最高5 228 m,最大高差4 490 m,一般高差均在3 000 m左右。
气候为亚热带山地气候,气温垂直差异大于水平差异,形成了显著的立体气候特点[1],年平均气温11.2~20.2 ℃,年平均降雨量≥1 000 mm。
日照时数1 323.7~2 005.0 h,具有河谷亚热带、温带、中温带、高山草原地带4种气候带,蔬菜品种丰富,十分适宜蔬菜种植。
全州辖泸水、兰坪、福贡、贡山4个县,共有29个乡镇,53万人。
2013年全州蔬菜种植面积0.89万hm2,产量0.74万t,产值11 278万元,占农业产值(85 424万元)的13.2%,蔬菜生产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来源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加快,商品蔬菜需求量也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蔬菜种植面积也随着商品蔬菜需求量的增加而增大。
由于怒江州蔬菜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不高,蔬菜单产低,品质不稳定,特别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蔬菜的供给和人们的消费安全。
为进一步提高怒江州蔬菜的生产水平、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确保农药安全使用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近年来,怒江州州、县农技植保工作者围绕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开展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和宣传培训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现就怒江州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1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1.1 建立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展示区近年来,怒江州州、县农业植保部门高度重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采取综合技术点上示范和适用技术面积推广的发展思路,陆续在境内的泸水、福贡、贡山和兰坪4县城郊蔬菜生产基地建立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展示区,根据各县蔬菜生产的实际情况,每个示范展示区的面积在10~20 hm2,示范展示点则选择在城郊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的乡镇,如泸水县在上江镇、六库镇;福贡县在上帕镇、鹿马登乡;贡山县在普拉地乡、茨开镇;兰坪县在金顶镇、通甸乡。
1.2 推广了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抓住蔬菜生产中的关键环节,从技术方面入手,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不利于病虫发生和危害的条件,减轻病虫害发生或减轻病虫危害[2]。
1.2.1 农业防治技术。
一是选用丰产、优质、抗病虫的品种。
根据目前怒江州的蔬菜生产情况,种植黄瓜选用津春3号、津春5号、津优1号、津优10号、津优35号、津优38号及唐秋黄瓜等品种;种植甘蓝选用京丰一号、中甘11、中甘12等品种;种植大白菜选用天津青麻叶、沈阳快菜1号、精选中白81;种植青菜选用宽叶青、绿杆青、粉杆青等品种。
二是品种的合理布局,也可减少病虫害发生。
如水旱轮作,大蒜、葱后种植大白菜,可减轻白菜软腐病等。
三是加强田间管理。
施足腐熟的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技术,提高植株抗病力;注意田间排水,降低湿度,减轻病害发生;适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侵染源;结合中耕除草,清除田间、埂边杂草,减少病虫越冬、越夏场所。
四是农技、农艺相结合。
如种植马铃薯要选择脱毒种薯,能减少马铃薯病害的发生;瓜类、茄果类嫁接可以有效防治多种土传病害。
1.2.2 物理防治技术。
利用害虫的趋光性配以高压电网触杀害虫的一项物理防治技术。
如用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鳞翅目(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小菜蛾、螟虫、黏虫、地老虎等)、鞘翅目(金龟子等)等害虫的成虫,以减少成虫产卵,降低田间虫口数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
杀虫灯安置采用棋盘法布设,每盏间隔200 m,边距100 m,约3.33 hm2蔬菜地设置1盏杀虫灯,灯底部离地的距离可根据作物的高度来确定,一般高出作物80~100 cm为宜。
每天傍晚自动亮灯,次日早上自动关灯。
及时取出虫子,清洁灯具。
在虫害发生早期,利用斑潜蝇、蚜虫、白粉虱、蓟马等昆虫对一些色谱的趋性进行诱杀,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如黄板或黄卡可以诱杀有翅蚜、斑潜蝇、潜叶蝇、葱蝇和种蝇、白粉虱;蓝板或蓝卡可以诱杀蓟马。
通常挂设25 cm×30 cm的色板300~375块/hm2,每块间距10 m左右,悬挂高度高出作物15~20 cm,黄瓜、丝瓜、豇豆、菜豆等高杆作物应悬挂在行间并与作物同高。
粘虫板粘满虫子时需及时更换,以提高防效。
防虫网是以人工构建的屏障,将害虫拒之网外,达到防治虫害的效果。
主要用于夏秋季小白菜、甘蓝、花菜以及茄果类、瓜类、豆类等蔬菜的育苗和栽培,既可防止粉虱、蚜虫、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等害虫的危害,又可提高蔬菜的出苗率、成苗率和秧苗质量,减少农药的使用和蔬菜的污染。
蔬菜上一般采用20~30目,幅宽1.0~1.8 m、白色或银灰色的防虫网效果较好。
高温闷棚灭菌。
充分利用夏秋季节高温期,深翻土壤,耙平地面,浇透水,铺上地膜,选晴天盖棚膜密闭棚室7~10 d,使棚内最高温度达50~70 ℃,可有效杀死设施内土壤中病原菌和害虫。
1.2.3 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其他对植物无害的生物来抑制或控制病原物生存和繁殖的方法,从而降低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其不仅可有效减轻害虫的数量,而且可减少环境污染,是今后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2]。
如推广天然除虫菊防治菜蚜、小菜蛾等蔬菜害虫;用绿僵菌防治甜菜夜蛾、菜青虫等;用宁南霉素防治蔬菜病毒病;苏云金杆菌防治小菜蛾、菜青虫等鳞翅目害虫,用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用烟蚜茧蜂防治桃蚜、棉蚜,释放广赤眼蜂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用农抗120或武夷菌素防治瓜类白粉病、炭疽病、灰霉病、枯萎病、叶霉病、黄瓜黑星病等多种病害,用新植霉素、农用链霉素等防治多种细菌性病害。
1.2.4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见效快、防效高,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仍然是不可缺少的防治措施。
主要是使用化学信息素和化学药剂。
化学信息素(性诱剂)是一种昆虫释放的、能引起同种其他个体产生特地行为反应的信息化学物质。
通过性诱剂诱杀雄蛾,减少雌蛾交配繁殖,降低卵孵化率。
重点示范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的性诱剂防治技术。
斜纹夜蛾性诱方法:放置诱捕器30个/hm2,诱捕器离地面100 cm,采用棋盘式分布挂诱捕器,每个诱捕器放1支诱芯,15 d换1次诱芯(换下的诱芯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每5 d清理诱捕器1次。
小菜蛾性诱方法:放置诱捕器45个/hm2,诱捕器离作物顶部20 cm,采用与种植行一致的直线分布挂诱捕器,每个诱捕器放1支诱芯,15 d换1次诱芯(换下的诱芯集中处理,不得随意丢弃),在高温干旱情况下,可适当缩短时间。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首先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根据植保部门发布的病虫趋势预报,做到适时防治,对症下药;根据蔬菜病虫发生种类,选择对口农药,胃毒作用的农药只对咀嚼式口器的害虫有效,而对刺食口器的害虫收效甚微,甚至无效。
其次要注意农药施用的时间和方法,要熟悉害虫的活动规律,选择适宜的时间喷药,以提高防治效果,如夜蛾科的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等幼虫喜欢在傍晚或晚上觅食,喷药时间最好在傍晚,可以提高杀虫效果。
菜青虫每天有2次取食高峰期,分别在9:00和16:00左右,幼虫活跃在叶片表面,此时喷洒农药极易杀死幼虫[3]。
同时,严格按照产品推荐的稀释倍数和使用剂量;提倡交替轮换或复配用药,延缓病虫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治效果;第三要掌握农药的安全间隔期,严格按照安全间隔期采收蔬菜,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第四是采用新型施药器械,提高药液雾化效果和农药的有效性。
如:卫士牌WS-16 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泰山牌-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机等精准施药药械,其雾化程度高、雾滴细,可节水省农药,降低劳动强度,安全性能好,避免“跑、冒、滴、漏”等问题。
1.3 改变了病虫害的防治观念,提高了防治效果通过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点上示范和面上的推广,示范展示区关键技术到位率达到85%以上,综合防治效果达到90%,减少农药使用量50%以上,降低防治成本15%,危害损失控制在10%以内,确保示范展示区蔬菜产品农药残留不超标,节本增效。
同时,提高了农民对绿色技术的认识和了解,直观感受绿色防控取得的明显效果,从思想、观念上改变了原来单纯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习惯,促进绿色防控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在蔬菜生产中把杀虫灯、粘虫板、防虫网、性诱剂和生物农药的使用有机结合,既可以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还能提升蔬菜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存在的问题2.1 病虫害发生日益频繁,发生面积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各地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蔬菜生产从季节性生产转变为周年生产;从露地栽培向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等设施化栽培的转变,为病虫的安全越冬提供了优越的栖息繁殖场所。
同时,随着蔬菜种植种类丰富多样、复种指数提高和多种蔬菜的周年种植,为害虫发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养料,满足了营养需求,增加了虫源基数,导致蔬菜病虫危害逐年加重。
2.2 蔬菜种植面积分散、品种繁杂,不便于病虫害统防统治由于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怒江州耕地坡度>25°的占75%,蔬菜生产多数集中在4个县政府驻地的城郊周围,蔬菜种植规模小,种植面积零星、分散、不集中;蔬菜的种植管理模式仍然是一家一户种植经营,种植品种多而杂;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不利于蔬菜病虫害的统防统治。
2.3 对绿色防控认识不足,认为化学药剂是防治病虫害的唯一手段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对绿色防控技术认识不足,绿色防控技术在生产一线得不到全面实施,新技术试验示范得不到积极配合。
由于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具有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地区季节性限制的优点;使多数蔬菜种植户“见病就打药、见虫就喷杀”和“三天一小打、七天一大打”的用药习惯,认为喷洒化学药剂是防治病虫害的唯一手段,根本不考虑农药使用不当可对植物产生药害、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微生物、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
2.4 受资金限制,推广步伐缓慢怒江州蔬菜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农户自我发展能力弱,对蔬菜生产投入不足,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小,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步伐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