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十一五全市经信工作总结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25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思路国家十一五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次重要的战略规划,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央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实现了显著进步,并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期。
一、基本思路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国际化进程,以提高全民福祉为出发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利用,加快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促进城乡、区域间协调发展。
我们还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竞争,加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等快速发展区域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二、主要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政府和各级机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1. 经济增长:在科技创新和区域发展带动下,逐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率和质量。
应重视高新技术行业的研发和应用,培育新产业,发展知识经济。
加强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以提升我国城市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2. 资源环境:在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和环境保护。
应加强生态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
3. 社会建设:坚持发展和平、稳定和谐的社会,注重人才培养和发展,推进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开放性,实现城乡、区域间均衡发展。
4. 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化战略,实现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表彰江苏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先进管理工作者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布日期】2011.12.06•【字号】苏经信科技[2011]1104号•【施行日期】2011.12.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表彰江苏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先进管理工作者的通知(苏经信科技〔2011〕1104号)各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省有关部门:“十一五”期间,全省经信科技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中心任务,着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切实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为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中,全省涌现出许多业务精、作风硬的管理工作者。
为表彰先进、营造氛围、促进工作,根据《关于评选“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先进管理工作者的通知》,经各地推荐,现决定授予韦智等117名同志江苏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先进管理工作者称号。
全省经济和信息化系统广大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工作者要以先进为榜样,学习他们勤奋工作、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积极探索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新思路、新举措,努力开创我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
希望受表彰的先进管理工作者再接再厉,不骄不躁,以更加踏实的作风和更加优良的工作业绩,为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省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附件:江苏省“十一五”企业技术创新先进管理工作者名单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六日附件:“十一五”江苏省企业技术创新先进管理工作者名单(排名不分先后)张娟、吴新明、李克贵、祁梅华、王群依、陈克建、叶华、许慧、蒋菊英、朱建国、朱伟、石冬梅、韦智、曹爱军、詹明杰、史建兵、赵肖文、王祖洪、刘先艳、娄美丽、华蓉、陆建华、王网珍、徐昆贤、张薇、孙东亮、张根顺、朱莲、徐兆艺、吴麟、陆桂发、徐晖、曹东亮、祁建伟、那叶青、陆军、刘家祺、裴静娟、邵锡芳、汤平扬、戚惠良、赵明、肖弢、丁洪胜、潘文华、杨雪峰、杨燕、王建平、胡云涛、经军、郭德才、赵连华、贾代武、魏国华、唐兰、陈虎、戴安庆、厉正林、杨洪森、姚荣俊、周萍、卢震华、魏小飞、王艳、鲍锦东、杨军、潘树祥、姚高岭、杜永朝、李炜、XXX、陆燕飞、孙德祥、傅旭红、刘京华、陶琦、张娟、陈锦龙、伍安军、钟雷声、王冬、刘香郁、周洪涛、王静、魏敬玲、胡楠、童玉祥、姚家福、刘林舟、郭桂文、孙志刚、陈运飞、刘斌、吴超、朱庆祝、周加印、刘源、刘海祥、穆家录、王厚明、卞学文、李凯、骆德金、冯燕芹、张成义、胡晨、来凤彬、吴同标、徐继远、王新岗、李建华、胡鹏、陈永高、钱黎明、高方彬、韩景、陈晓芳。
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市节能奖获奖单位、个人和成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威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5.19•【字号】威政发[2011]23号•【施行日期】2011.05.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市节能奖获奖单位、个人和成果的通报(威政发〔2011〕23号)各市、区人民政府,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单位:“十一五”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和节能降耗的艰巨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节能降耗作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和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全市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节能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涌现出一批节能先进典型和优秀成果。
为表彰先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动“十二五”节能工作,根据《威海市人民政府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威政发〔2008〕59号)、《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节能奖励办法〉的通知》(威政办发〔2010〕13号)精神,市政府决定,授予荣成市人民政府等19个单位“威海市节能先进单位”称号,每个市区政府(管委)奖励5万元,其他每个单位奖励2万元;给予董港等10名“威海市节能先进个人”记二等功;授予三角集团有限公司、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市节能突出贡献企业”称号,每个企业奖励20万元;授予山东华鹏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威海市节能先进企业”称号;授予山东华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Y VF3系列变频调速三相异步电动机”等16项成果“威海市优秀节能成果”称号,每个成果奖励5万元。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之年。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扎实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2024年经发办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一、 2024年工作总结作为经发办,我们在2024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以下是对部分工作进行总结:1. 经济发展在2024年,我们积极推动经济发展,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
经过努力,本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预期目标。
我们积极引进外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创新与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在2024年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我们积极支持企业创新,推动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
我们重点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园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同时,我们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 城市建设城市建设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在2024年,我们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
我们修建了一批道路和桥梁,改善了交通状况。
我们建设了一批公园和绿化带,增加了居民的休闲活动场所。
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城市的环境质量。
4. 就业和社会保障就业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
在2024年,我们努力提高就业率,加大了对企业招聘的支持力度。
我们积极开展了职业培训,提升了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同时,我们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5. 政府效能提升作为一支政府工作部门,我们在2024年努力提升了政府的服务效能。
我们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绩效评价体系。
我们优化了公共服务流程,提供了更加便民高效的公共服务。
我们加强了与企业和居民的沟通,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升了政府的公信力。
二、2024年工作计划在2024年,我们将继续努力,以更高的目标和更大的决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以下是我们的工作计划:1. 经济发展我们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落户本地,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威海调研报告威海调研报告威海,位于中国山东省东部,处于黄渤海交界处,是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中唯一的滨海港口城市。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威海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人口情况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情况。
经济发展状况:威海市的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主要是由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构成。
在旅游业方面,威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资源,如山东半岛最高峰蓬莱山、独具特色的白色沙滩等。
此外,威海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威海卫和威海湾防线等。
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威海市的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人口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截至2020年底,威海市的人口总数约为312万人,属于中等规模的城市。
人口结构方面,威海市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区和沿海地区,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同时,威海市还吸引了一大批外来人口的流入,主要是因为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旅游资源:威海市作为中国东部的滨海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首先,威海市拥有美丽的海滩和沙滩,特别是威海市区的威海湾和草庙沙滩,是游客们喜欢的旅游目的地。
其次,威海市还拥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如威海卫、刘公岛等。
这些景点既凸显了威海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最后,威海市的山水风光也以其自然美景而闻名,如蓬莱山、望海楼等。
这些旅游资源使得威海市成为一个热门的旅游目的地。
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威海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旅游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人口情况方面,威海市的人口数量适中,人口密度相对较高。
最后,在旅游资源方面,威海市拥有丰富的海滩、历史文化景点和山水风光,这些资源使得威海市成为一个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威海2023工作报告一、引言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威海市2023年的工作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威海市作为一个位于山东半岛东北端的沿海城市,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和城市发展。
2023年是威海市发展的关键之年,我作为市领导,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方针,全力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本报告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经济发展情况、城市建设情况、社会事业发展情况、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情况以及未来工作展望。
二、经济发展情况2023年威海市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市GDP增长率达到了8%,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
这些数据表明威海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动力日益增强。
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威海市继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2023年,全市投入资金200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进驻。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鼓励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这些举措为威海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城市建设情况威海市在2023年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城市建设成果。
首先,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显著提升。
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改善道路交通情况,全市道路通行能力得到提升。
此外,威海市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扩大了公交网络覆盖范围,提高了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
其次,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
威海市推行了一系列环境保护和绿化工程,加强了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改善了空气质量和水质情况。
同时,市政府还大力推动城市绿化工作,增加了公园和绿地面积,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城市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威海市加大了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举办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养。
此外,在城市规划方面,威海市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完善了历史建筑保护措施,使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融合发展。
经信部门安全工作总结范文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工作计划、心得体会、讲话致辞、教育教学、书信文档、述职报告、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work plans, reflections, speeche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etter documents, job report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经信部门安全工作总结范文6篇当我们的工作结束后,你肯定有很多的收获想要和大家分享,赶紧写份工作总结吧,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要写好工作总结,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经信部门安全工作总结范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发展环境“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在“十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发展期,也是我区抢抓世界产业转移和打造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机遇,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全区上下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科学发展,自主创新,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为把我区建设成为和谐、富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康社会而奋斗。
(一)“十五”发展回顾“十五”期间,我区认真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指导,以优化投资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国内外技术、资本、人才,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提前一年完成“十五”制定的主要目标,为“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工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2005年完成区域生产总值83.6亿元,年均递增31.6%;人均区域生产总值达到50039元,年均增长15.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7:65.1:31.2调整为2005年的1:72.4:26.6,工业强区初见成效,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及其制品、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四大高新技术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0.3亿元,年均增长39.6%,投资率达50.4%,高于市平均水平9.4个百分点。
孵化器二期、三期、威高集团新增项目、金猴工业园、华东数控、职业大学、海悦国际等一批重点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
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亿元,初村新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亿元,基本路网、水网、电网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成效明显,为持续发展积累了巨大的潜力。
十一五期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规划调研报告“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战略眼光审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开展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对于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以供讨论。
一、“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评价“十一五”以来,我县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效能不断提升,各项指标总体完成情况良好,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正逐步迈向宽裕的小康社会。
“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
gdp从的19.36亿元发展到的31.59亿元,年均增长17.9%,人均gdp由5574元增加到8975元,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农业产值由的3.76亿元发展到的5.7亿元,工业总产值由的10.92亿元提高到的2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9%、26.1%。
财政总收入由的1.81亿元提高到的2.1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的1.26亿元提高到的1.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9%、21.9%。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由的25.27亿元提高到的42.06亿元,比期初增16.79亿元,年均增长18.5%。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十五”期末,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8.5:48,调整为11.9:36.9:5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业继续稳步发展。
十一五全市经信工作总结报告威海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06-2010)市委、市政府:为总结成绩经验,分析差距不足,以此为基础统筹安排2011年工作,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市经信委对2010年的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十一五”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回顾。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发展情况回顾“十一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主动抢抓机遇,积极破解难题,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呈现出“两化”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持续升级、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的良好态势。
主要实现了“六个突破”:——全面加强组织协调,工业经济规模快速扩张。
2010年,全市各类工业企业总数达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18家,比2005年增加473家。
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1072家,比上年新增76家。
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有82家,新增10家;过50亿的有5家,新增2家,三角集团、威高集团、家家悦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全市拥有36个工业行业大类、146个行业中类、272个行业小类,产品达3000多种。
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达60.7万人,总资产2637亿元,是2005年的2.2倍。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3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185亿元,实现利税400亿元,实现利润25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13.1%、19.9%和20.9% ,与2005年相比,年均分别增长14.9%、18.9%、17.6%和16.7%。
——积极推进高端项目建设,产业转型步伐明显加快。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435.4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183亿元,是上个五年的2.3倍。
威高集团医疗器械、三角集团高效全钢载重子午胎、华东数控重型数控机床、新船重工整船研发及零部件配套、新北洋IT产业等“十大高端产业园区”项目总投资500亿元,累计完成投资 189亿元。
着力培育“三大造船聚集区”和“十大造船骨干企业”,造船完工量由20万载重吨扩大到126万载重吨。
启动了地毯、家纺、海产品等3个传统优势产业核心聚散地建设,文登家纺和荣成海洋产业成为我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多年的大投入和大改造,促进了新材料、新信息、新能源、新医药、海洋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了船舶、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装备、轻工纺织、食品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2028.0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7.2%,比2005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不断完善创新支撑体系,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高。
坚持“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连续多年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
围绕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创新体系”,市经信委与发改、科技、人力资源等部门密切合作,建立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9个、省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101个、市级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128个;认定船舶、地毯、家纺3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金猴集团成功入围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
积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与11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战略联盟,10家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家企业建成院士工作站,全市95%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连续多年实施“千项技术创新工程”,今年完成技术开发项目1541项,五年累计完成开发项目6105项。
其中拓展纤维、心脏支架等一大批科技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巨型工程子午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威高、双轮等3个项目获得二等奖。
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中国驰名商标20件,分别比2005年增加11个和13件。
——加快推进“两化”融合,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
设立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园1个、省级5个;认定软件企业13家、系统集成企业10家;全市电子信息企业发展到370余家。
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是2005年的2.8倍。
深度推进“两化”融合,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项目,规模以上企业60%以上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40%以上开展了电子商务。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信息化全面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
先后建成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房地产网上交易平台、劳动保障业务网、金盾工程等一批重点业务网络和系统,“中国威海”网站在全国地级城市网站综合排名第7位,威海名列全国城市信息化50强。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节约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百户重点用能企业17项主要产品单耗指标全部下降。
组织开展了1个园区、14家企业的省级循环经济试点,组织实施重大循环经济项目56项,完成了35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认定省级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9家、市级48家,年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220万吨。
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
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改造和产业化项目150个,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30多项。
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全市拆除立窑水泥生产线14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24.3万吨,关停“小火电”27.1万千瓦,提前一年多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关停任务。
2010年,万元GDP能耗0.81吨标准煤、万元GDP取水量15.8吨,分别比2005年下降22%和20%。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多元融资体系逐步形成。
按照“企业筹、上市募、金融贷、财政扶、招商引”的思路,积极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积极培植上市资源,加大上市推进力度。
目前境内外上市公司达13家,累计融资86.9亿元。
抢抓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
2010年,市经信委累计推荐400多个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扶持计划,会同财政部门,为企业争取各类无偿扶持资金1.2亿元;鼓励企业用好技改项目购置设备进项税抵扣政策,争取税务部门抵扣税款7.8亿元。
与人民银行、金融办等部门联手,连续多年实施“百项重点银企互动工程”。
2010年,为企业协调金融贷款150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协调金融贷款300多亿元。
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先后组织开展了30多次国内外招商活动。
“十一五”期间,工业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引进过千万美元工业外资项目134个。
总之,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在科学发展的指引下加快创新、深化调整的五年,是在“率先发展”的道路上不畏艰难、开拓前进的五年,也是地级市成立以来综合实力提升最快、产业结构变化最大、发展质量最好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信系统各级、各部门全面加强对经济运行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全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经验做法总结五年来,全市经信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立足威海实际,努力探索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在探索和实践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经验。
(一)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工业化阶段,制造业是城市经济的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主导力量。
纵观美欧日等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一条基本规律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一、二、三次产业逐次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目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
现阶段,制造业是实现“富民强市”战略的重要支柱,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制造业,率先实现工业化,才能加快城市化、促进现代化。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的目标和“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站在世界范围和东北亚区域把握形势,立足国际市场和威海实际谋划发展,工作思路实现了从“加工制造基地”到“高端产业集聚区”的转变。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开展了《威海制造业基地研究》,牵头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快威海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加快工业调整振兴的意见》,参与制定了《关于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威海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并牵头编制了船舶、汽车零配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等八个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了发展高质、高端、高效先进制造业的思路。
全市经信系统牢牢把握“对上当好参谋、对下搞好服务”的职能定位和“心系企业,真诚服务”的理念,坚持宏观指导和微观组织相结合,注重对事关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注重涉及企业发展困难问题的组织协调,注重加强对经济运行的分析预测和指导服务,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推动了工业经济和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8%以上,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超过60%,工业的支柱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二)坚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实施产业集聚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规划是无形资源,也是现实生产力。
科学的规划可以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布局,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化。
规划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坚定性,对区域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高度重视区域布局和产业规划。
首先,在生产力规划布局上。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A字型城市规划,组织开展了规范园区建设和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专题调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打造“三区两带”的产业布局思路,并被市政府纳入《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目前,以工业新区为载体的中部制造业聚集区、以科技新城为载体的西部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以中心城区为载体的北部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千里海岸线为依托的东部临港产业带、以309国道为轴心的南部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已初具规模。
其次,在产业结构调整上。
按照“积极发展高端、改造提升中端、淘汰转移低端”的原则,确立了加快发展船舶、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机械装备等高成长性产业,积极培育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战略性产业,改造提升轻纺服装、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淘汰小水泥、小火电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培植了高性能子午胎、碳素复合布、多功能打印机、功能玻璃、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发展了新北洋、威高集团、华东数控、广泰空港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为推进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强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关停14条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熟料产能124.3万吨;关停“小火电”规模达到27.1万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