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间之“道”:小谈“沈澄”(最终版) 文库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444.00 KB
- 文档页数:15
1.第一部中,有一辆“叶府出殡”的车经过,这个人是警校的校长,第二部中曾和陈永仁一起吃饭,那时他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警校优秀学生。
陈永仁立正注目,行了个礼。
他一直都是个警察。
2.黄Sir坠楼,死在陈永仁面前。
后面交代,是黄Sir托Mary杀了阿仁的父亲,也是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哥哥倪永孝,说好的卧底三年,变成三年又三年,倪家倒了,转头又要他去韩琛手下卧底。
这样的黄Sir,死了。
他想到的却是第一次见面,黄Sir派他去做卧底;他撑不下去了,黄Sir拍拍他的肩;他生日了,黄Sir记得送他礼物。
这里的煽情也许是因为还没有能够呈现出后面两部的故事,但结合后面两部来看,陈永仁此时眼中的难以置信,显得更令人动容。
3.黄Sir死了,一团乱,傻强拉着陈永仁就跑,中了枪还开出去老远。
痛得满头冷汗跟陈永仁说:“琛哥说,今天谁没去,谁就是内鬼。
我没跟琛哥说你去按摩,被他知道你就死定了。
”第一次见面陈永仁还是个正义的警察,把打扮得一身流氓气的傻强打得满头血还铐起来。
后来在监狱里相见,又是打。
然后傻强父亲去世,抱着阿仁拼命地哭。
沈澄来找事,韩琛不管阿仁,傻强扑上去拿瓶子往头上一砸,救下了陈永仁。
他说以后我就是你大哥。
4.天台对决。
刘建明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想做好人。
而陈永仁说的最多的是,我是个警察。
这两句话的差别在于,刘建明一直在很努力地去成为一个好人,他早就模糊了这之中好人的真正定义是什么,到后来,他把陈永仁当成“好人”,一直想要成为他。
而陈永仁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是谁,自己要干什么,同样是卧底十年,一个,永远在“想”,一个,永远坚定。
5.陈永仁被林国平一枪爆头,电梯里鲜血淋漓,电梯门卡着他的腿关不上,一下,又一下。
最后刘建明从电梯里走出来,说,我是警察。
6.片尾重现当年陈永仁被派出去卧底走出警校,余文乐一回头变成了梁朝伟,凝视着他的陈冠希也变成了刘德华,说的还是当年那句话,我想和他换。
7.第二部开头,还是小弟的韩琛和黄Sir吃饭。
无间有道《涅槃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
”电梯门一开一合,夹着陈永仁的尸体,地上的血迹慢慢散开,望着四周黑洞洞的枪口,刘建明明白,一切都结束了。
是的,结束了,两个主人公终于逃脱了这噩梦般的无间地狱,虽然这方式未免有些悲壮。
(《无间道》在香港和内地上映时结局有两个不同的版本,此处以内地版本为准。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陈永仁和刘建明不是佛,他们只是人,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是白道的精英,一个是黑道的翘楚,一个想做回真警察的假黑帮,一个不想做真黑帮的假警察。
他们太优秀,优秀到还在少年时几乎就注定了他们一生的悲剧。
当他们选择去做卧底时,他们还只是孩子,与其说他们选择了这个职业,毋宁说是这个职业选择了他们。
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而只有这个职业的生活,从选择这个职业开始,一切都已经注定了,他们所做的,只能是随着命运的巨大转轮不停旋转。
所以当黑帮老大韩琛对着一帮刚刚加入黑帮的孩子大喊“一将成名万骨枯”时,一股可怕的力量向观众袭来,可怕的并不是韩琛的暴力和血腥,而是他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改变了几个孩子的命运,在他面前,这些孩子们只是被玩弄于股掌的玩具而已,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一生的悲剧就已注定了。
卧底恐怕是世界上最见不得光的职业了,做卧底就意味着你只能是个“双面人”,时时刻刻要提心吊胆,只能做些偷偷摸摸的勾当。
像陈永仁,除了他的顶头上司,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几乎所有人都当他是恶棍,他所有的档案资料都只掌握在上司一个人手里,对他而言,他几乎没有自己的真实生活,他只能以另一个人的面目出现在世上,而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
作为卧底,他差不多是一个已经消失了的人,没有自己的身份,没有自己的姓名,甚至连生日也不能有,在大厦天台上,当上司把一块手表当作生日礼物送给陈永仁时,我们分明能看到陈永仁眼中那闪过的感动与悲凄,也许在这刹那间,他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真实存在,感觉到与那个真实的自我统一。
无间之“道”:小谈“沈澄”文/荞麦花开注:《无间道3》(《终极无间》)情节颇复杂,豆瓣网友“天地孤影”的帖子《浅议终极无间》有助理解剧情:/review/4472118/?start=0#comments正文:之所以在标题中将沈澄打个引号,是因为军火商沈澄只是陈道明所演大陆卧底的假身份。
他不肯告知杨锦荣与陈永仁自己的真实姓名,唯是瘸着腿走远,背对二人潇洒的一竖中指,转身离去时,给了一个侧脸,嘴角咧开一抹略带沧桑、苦涩与自嘲的微笑:就叫我影子吧。
然而在谈这位影子先生“沈澄”之前,还得先简要谈谈全片。
《终极无间》作为《无间道》系列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历来以其时空穿插的猜谜式叙事令观众大费思索。
然而细细剥解倒也不难理清脉络:无非是陈永仁殉职前后两事——陈殉职前,杨锦荣联合大陆卧底,意图拿获韩琛罪证(惜乎韩琛老狐狸,沈杨陈三人都被涮了,功亏一篑,最后还是靠着陈永仁及心怀鬼胎的刘建明才做死韩琛(第一部));陈殉职后,“沈澄”二度来港,与杨锦荣联手查内鬼,终于查获刘建明。
《无间道3》与1、2部相比,更具深度,除情节更为错综复杂费人索解而外,对“堕入无间地狱,永世不得超生”的主题在精神层面的开挖也到了新的高度:刘建明费劲心血“我帮你们一个个杀掉其他内鬼”,只是为了“做一个好人”,卒未能够,片子意味已够浓黑悲凉;而片子更精华的内蕴乃在于刘建明的精神分裂,善与恶、幻觉与实际、飞升与沉陷、喜悦与痛苦在他的躯壳里日渐一日分裂成型为两个刘建明,彼此交战最终矛折盾毁,舟覆人亡。
这种原罪与新罪交织、充满了宿命和无常的悲凉浓黑,较之前两部,无疑是得到了更大的渲染。
片子以一种佛陀般悲悯的目光观照刘建明,体贴他的痛苦、悲凉和无助。
佛光普照,有悯无类。
这里必须要赞一下,片中李心儿医生这一角色的设置,可谓即是佛之化身:她在发现了刘建明就是内鬼之后,不动声色的惊诧之下,不是报案揭发,而是疼悯、抚慰和疗治。
只是一个医生对她的病人应做的,没有其他。
无间道3经典台词1、傻强:这几年来,你老埋怨没事做,出来混就是不用做嘛,你那么喜欢做事,何不去考警察?2、傻强:做人是这样的,不是你供我就是我供你,你不会供我吧?3、韩琛:我可真的是黑社会!4、傻强:砸人家的头,这有什么?出来混的,不是你砸人,就是被人砸。
5、李心儿:上天给我们脑袋,不是让我们来守秘密的。
记得小时候,我咋超级市场偷了一排巧克力,家庭装,有一尺长,我走到柜台时,经理抓住我,我好害怕,不停地哭,结果那经理把我放了,后来我跟我妈妈又到了那家超级市场,见到同一个经理,我觉得那经理老盯着我,老不自在,慢慢看见,问我发生什么事,我说那经理非礼过我,于是妈妈报警,警察来了,经理被带上警车,那经理始终没把我偷东西的事说出来,最后我再也没见过他。
直到我上了大学,我终于跟一天同学说了真话,我说完之后,觉得自己好像重新做人一样。
6、陈永仁:你解决不了问题,我的工作就是出卖身边的人,我不知道几时才能停止,我要生存,就要出卖身边的人。
其实,我是警察,我不想做韩琛的人。
7、陈永仁:对不起,我是警察。
8、沈澄:往往是事情改变人,人改变不了事情,但是他们,却改变了一些事。
9、地藏菩萨本原经卷上:如是等辈,如堕无间地狱,千万亿劫,以此连绵,求出无期。
10、沈亮:国家需要财富啊!黑社会谈的是生死,生意谈的是生财,……生意的事我们就不过问了,只要能生财生财,那主权的事就随便随便了。
11、黄志诚:你在干什么?杨锦荣:你觉得我在搞事吗?会死人的。
黄志诚:你知道就好。
12、杨锦荣:那你小心点刘建明:我小心什么?杨锦荣:你的车停在我旁边,我技术很差。
如果弄花了,找我。
刘建明:我技术很好,你可以放心。
13、陈永仁:人家李医生,好……好人,靠,你不懂。
14、陈永仁:李医生,我总觉得你对我特别好。
李心儿:妄想症。
15、刘建明:李医生,过了明天就没事了。
16、杨锦荣:你们两个真的不打算去医院:沈澄:干我们这行的,见不得光。
17、沈澄:人都他妈死了,这还有什么用?杨锦荣:有些事还是要去做的。
《澄明之境》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澄明之境》是一个中国期货人青泽写的关于自己20多年交易生涯的领悟,我连续都了3遍,比他的《十年一梦》写得好多了,因为现在的他不再是那个徘徊在天堂和地狱之间的投机客了,而是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思想。
1、关于哲学思想,即对市场的根本性观点:人为市场立法。
这个世界本身是没有规律的,股票市场也是没有规律的,任何祈求寻找市场本身客观规律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
这样的哲学观点就是我要的哲学观点,佛教中的唯识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康德哲学的现象无法认知,其实都是一样,就是世界本身无法认识,世界就是思想,思想就是世界。
2、关于投资的理论:趋势理论+结构理论,我想要再加上一个强者理论作为补充,所有的趋势和结构必须要在强者的前提下成立和运行。
关于股票市场的理论有太多了,我阅读了各种各种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有效市场理论,随机漫步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技术分析理论,心理分析理论,江恩理论,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易经理论,各种各样的理论都是用来解释市场的,解释价格运动的,最符合我思考的理论,就是趋势和结构,因为这两种理论的组合其实符合价格的机制,利弗莫尔的操作是遵循了这一个理论,尽管他的书籍中没有明确的写出来,但是他的操作方法是完全这样做的。
3、关于投资的具体操作策略:用最简单的几个字概括出来:领头羊+趋势+结构+突破点+止损(止盈)+金字塔式买卖法则。
4关于风险资金管理,心态资金分批进去,利润分批存放投机的心态:贪婪,恐惧,怀疑,焦虑,自负,我认为投资心态走到最后就是要超越人性的种种局限,超越自己。
5关于信仰永远相信,信仰的唯一性,纯粹性,坚定的相信自己的模型,自己的哲学思想,自己的操作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市场上钓到自己的鱼。
《澄明之境》读后感作者:境由心生(一)看完前言,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不会像《十年一梦》那样受众人追捧,因为投资哲学虽然深刻但也枯燥,人们更乐于接受那些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投资历程和投资心理书籍。
谈沉潜阅读答案【篇一:长沙市2015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附答案)】txt>谈沉潜古往今来,成大器者往往需要在人生道路上默默潜行,于无声处悄悄浮起。
所以沉潜就成了一种人生艺术。
①,人才辈出的谢氏家族在东晋时声名远扬,族人谢安却对如此显赫的家世不屑一顾。
他没有选择借助家族声望得官,却选择整日隐于群山之中,沉于万卷诗书,而在咸安年间政局动荡,举国面临倾覆的危难之时,他毅然选择出来任职,用积攒的满腹学识化解了内忧外患。
若谢安没有当年沉心静修的选择,恐怕谢家也只能与东晋王朝一同腐朽。
又如【甲】他们都有一种智慧的选择,就如上好的茶叶,没有选择在沸点水下急于散出芬香,而选择了在茶罐里潜藏多年,变得更加浓郁厚重。
沉潜,需要有一种纯净的品性。
剑客柳生从拜师学剑之日起,就只被安排去做一些洒扫庭院的杂事,既不允许他谈论剑术,也不准他碰剑,这种状况持续三年后,他的师傅竟然开始不分日夜地突袭柳生,迫使他在躲避及反击的练习过程中汲取剑术实战经验,最终成为剑术最精湛的剑客。
柳生练的是剑,修的却是一种沉潜的品性,蜕去浮躁的外壳,沉入名利所不及的僻静处,潜入常人罕至的深底,心无旁骛地追寻武道,最终攀上剑术巅峰。
剑道如此,为人处世也是如此,只有静下心来,心无杂念,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
沉潜,需要有一种深度的蓄势。
如【乙】又如企鹅,它身躯笨重,没有可以用来攀爬的前臂,每次将要上岸时,它都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
当企鹅到达适当的深度,再迅猛向上跃起,便能如离弦之箭般穿出水面,落于陆地之上,这种沉潜看似笨拙,却富有成效,让企鹅积聚起破水而出的力量。
企鹅如此,人亦如此,②。
(原文有删改)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19.从下列四个论据中选择最恰当的两个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两处。
(只填序号)(2分)①诸葛亮在天下大乱之时,隐居隆中卧龙岗,熟读史书,研究天下大事,直至刘备三顾茅庐。
时机已到之时,才欣然出山,辅佐汉室,留下千古美名。
《无间道3:终极无间》观后
感
《无间道3:终极无间》观后感
伊儿
无间道的终结篇,面对压力和内心的自责,刘德华饰演的刘
建明终日徘徊于心魔之间,堕入无间地狱。
第三部是续作,有了
陈道明、黎明等新人物故事的加入,再一次令我们感受了错综复
杂的无间道魅力。
三部堪称香港警匪片经典之作,推荐。
电影简介:
刘建明(刘德华)在陈永仁(梁朝伟)被杀10个月后接受警队内部调查,被架空职权,加上家庭的变故,他的精神状态每况
愈下,但他坚信局面很快就会扭转。
年轻警司杨锦荣(黎明)在同事看来是怪人一个,他正凭着过人的业绩迈向警队最高层。
为了
搞清楚杨锦荣的真实身份,刘建明开始对其调查。
刘建明渐渐发现韩琛旧日的生意拍档沈澄(陈道明)与杨锦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为了置杨锦荣于死地,也为了不让自己的
身份曝光,渴望做个好人已久的刘建明开始千辛万苦地找寻一个
又一个证据,可是他总在最接近真相时功亏一篑。
99No119国 产 影 片 评 论N e w C h i n e s e M o v i e s努力,谨守规矩的形象,是充满创业精神的年轻的企业家。
他们不会沉溺在一种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中,而是将这种生活变成自己循规蹈矩生活的调剂,一种“波波族”循规蹈矩和激情反叛的混合。
当年“顽主”的洒脱并不被新的社会结构所接纳,而是将之挤到了一个极为边缘的位置上。
这里徐静蕾以少女之眼看到的“爸爸”的痛苦,看到了一个崛起的社会已经有了新的规范和秩序。
这种规范和秩序乃是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的,是全球化的文化后果之电影创作的视觉表意是第一位的。
不论想在电影中表现什么,首先必须找到一种与所要表现的意义相对应的空间形态(视觉图景)。
如果没有一种能够与电影的叙事主题相对应的视觉化的表意空间,影片的任何意义都无法表述。
就像如果没有客栈、竹林、大漠就不成其为武侠电影,没有荒原、没有酒馆、没有集镇就没有西部影片一样,任何一种电影的空间形态都与它的表意系统密切相连,都与它的类型模式相互依赖。
所以对《无间道》系列片来说,导演是怎样把文学剧本所“书写的”无间世界用高度视觉化的影像展现在我们面前,它的无间世界在影片的叙事空间里是怎样被呈现的,便成为我们判断这部影片意旨的“第一视点”。
《无间道》的开篇引用了《涅槃经》第十九卷里说,“无间是八大地狱之中最痛苦的一个”。
既然是一部命名为“痛苦”的影片,那么,呈现与摆脱痛苦成为整部影片主导的叙事动机 。
地狱这个在现实的世界根本无法目睹的超验世界,在这部以现代都市为叙事背景的《无间道》系列电影中,却使我们时常感觉到它的存在。
统观《无间道》三部影片,笔者认为最能够凸现影片叙事主题的空间是电梯、天台与黑夜,它们作为影片叙事的标志性空间,共同完成了对电影无间世界的视觉呈现。
沉浸在这样一个影像化的世界里,我们感到:电影中的城市(不是香港)不仅成了一个宿命的、幻灭的城市,而且成了一个轮番映现人间与阴间、天堂与地狱的城市。
无间之“道”:小谈“沈澄”文/荞麦花开注:《无间道3》(《终极无间》)情节颇复杂,豆瓣网友“天地孤影”的帖子《浅议终极无间》有助理解剧情:/review/4472118/?start=0#comments正文:之所以在标题中将沈澄打个引号,是因为军火商沈澄只是陈道明所演大陆卧底的假身份。
他不肯告知杨锦荣与陈永仁自己的真实姓名,唯是瘸着腿走远,背对二人潇洒的一竖中指,转身离去时,给了一个侧脸,嘴角咧开一抹略带沧桑、苦涩与自嘲的微笑:就叫我影子吧。
然而在谈这位影子先生“沈澄”之前,还得先简要谈谈全片。
《终极无间》作为《无间道》系列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历来以其时空穿插的猜谜式叙事令观众大费思索。
然而细细剥解倒也不难理清脉络:无非是陈永仁殉职前后两事——陈殉职前,杨锦荣联合大陆卧底,意图拿获韩琛罪证(惜乎韩琛老狐狸,沈杨陈三人都被涮了,功亏一篑,最后还是靠着陈永仁及心怀鬼胎的刘建明才做死韩琛(第一部));陈殉职后,“沈澄”二度来港,与杨锦荣联手查内鬼,终于查获刘建明。
《无间道3》与1、2部相比,更具深度,除情节更为错综复杂费人索解而外,对“堕入无间地狱,永世不得超生”的主题在精神层面的开挖也到了新的高度:刘建明费劲心血“我帮你们一个个杀掉其他内鬼”,只是为了“做一个好人”,卒未能够,片子意味已够浓黑悲凉;而片子更精华的内蕴乃在于刘建明的精神分裂,善与恶、幻觉与实际、飞升与沉陷、喜悦与痛苦在他的躯壳里日渐一日分裂成型为两个刘建明,彼此交战最终矛折盾毁,舟覆人亡。
这种原罪与新罪交织、充满了宿命和无常的悲凉浓黑,较之前两部,无疑是得到了更大的渲染。
片子以一种佛陀般悲悯的目光观照刘建明,体贴他的痛苦、悲凉和无助。
佛光普照,有悯无类。
这里必须要赞一下,片中李心儿医生这一角色的设置,可谓即是佛之化身:她在发现了刘建明就是内鬼之后,不动声色的惊诧之下,不是报案揭发,而是疼悯、抚慰和疗治。
只是一个医生对她的病人应做的,没有其他。
那一刻,这个人间天使真的就是天使。
《无间道3》的灵魂人物和第一主角,自然是刘德华所演刘建明。
杨锦荣次之,“沈澄”又次之。
杨锦荣和“沈澄”是推动全片情节的重要关键,二人的关系是肝胆相照,联手出击。
至于陈永仁,对于全片情节的铺展和推进是不可或缺的关键人物,但单就“人物塑造”而言,实则只是延续了第一部,并无多少新的东西。
就演员的表演空间而言,也是刘建明这个角色最需要发挥演员演技,而事实上刘德华也确实很好的完成了演出任务(这里当然不是说演员的演技刘德华最好梁朝伟最末,只是谈导演和编剧对人物的设置)。
下面切回正题:无间之“道”,陈道明之“沈澄”。
为便于读者阅读,我先按片中事件发生次序简要列出“沈澄”的“行程表”:1、陈永仁殉职前,“沈澄”来港“行程”:1)21分钟,“沈澄”大屿山初会韩琛。
2)29分钟,沈亮被陈永仁打,杨锦荣出面制止,“沈澄”、韩琛及一干小弟到警局做笔录。
3)32分钟,“沈澄”带沈亮随韩琛到韩琛处收拾陈永仁。
4)66分钟,傻强和陈永仁到码头与“沈澄”沈亮谈交货。
5)93分钟,码头交货,激烈枪战,沈杨陈三人互明身份。
6)101分钟,码头激战后,互明身份的三人交谈、道别。
2、陈永仁殉职后,“沈澄”来港“行程”:1)106分钟,陈永仁殉职10日后,杨锦荣找“沈澄”返港,商议为陈永仁报仇、查找内鬼的计划,二人天台会面(此次会面被杨锦荣属下、另一个内鬼陈俊跟踪偷拍,偷拍的几张照片在片中出现多次)。
2)16分钟,“沈澄”返回大陆,又换了一个拥有三个上千尺物业的金菊投资有限公司老板的身份,他与杨锦荣联手查内鬼,查出了陈俊(这个片中没有直接演出来,是间接透露:刘建明找人查陈俊,查到的人告诉他陈俊与“沈澄”有关。
陈俊后来死于杨锦荣之前,说明他是杨锦荣查到的。
杨锦荣则应是在“沈澄”协助下查出陈的)。
3)21分钟,“沈澄”到墓地祭拜陈永仁,与祭拜完正离去的刘建明擦肩而过。
“沈澄”打电话给杨锦荣:“我回来了。
”杨锦荣说:“那咱们开始吧。
”杨锦荣已怀疑上刘建明(因为他发现刘建明在查他。
但他不能确定刘是不是内鬼,因为刘也可能是作为内务部的头来查他杨锦荣是不是内鬼的),故而再次招“沈澄”来港,两人这次联手的目标是刘建明。
4)50分钟,“沈澄”与杨锦荣联手做局,故意引刘建明跟踪,通过邮筒被烧,假磁带被毁,完全确定刘建明就是内鬼。
“沈澄”智甩刘建明。
5)这段戏片中也没有直接演出,推测得知——“沈澄”甩掉刘建明后,与杨锦荣会商,“他告诉杨锦荣,刘建明就是内鬼。
而证据一定也是一盘录音带,就在刘建明办公室的保险柜里。
只要打开他的保险柜,一切就ok了。
理由是,如果不是自己保险柜里存在着有关此事的重要线索,也不会对杨锦荣保险柜里的录音带如此紧张。
这叫推己及人了。
”(引号内文字引自豆瓣网友“天地孤影”的帖子《浅议终极无间》)——这个很重要,上面一步是已确定刘建明就是内鬼,但没有证据,这一步是沈杨二人商议找出证据(最可能的是一盘带子)钉死刘建明。
6)98分钟,刘建明杨锦荣最后摊牌,枪击混战中刘建明爆头杨锦荣,“沈澄”击倒刘建明。
7)106分钟,“沈澄”看到了杨锦荣留给自己的视频,杨锦荣拿着带子仰头对着监控摄像头微笑着说,“兄弟,你是对的。
”“沈澄”知道这话杨是对他说的(粤语版里这句话是用普通话说的),念及亡友,“沈澄”鼻酸眼红再不能禁。
8)108分钟,“沈澄”与李心儿祭拜殉职的陈永仁和杨锦荣。
陈道明自己对“沈澄”一角不大满意,曾作“狗皮膏药”的差评,意为可有可无(这牢骚倒并非认为自己演得不行,主要是剧本设置上,“沈澄”一角对全片情节及主题作用不大);出品人林建岳却说,陈老师是一只大白鲨,虽时隐时现戏份不多,但却很关键,不可或缺。
——呵呵,平心而析,两人说得呢,其实似乎都有点理。
我们详绎该片情节,“沈澄”的出现似乎的确是可有可无:一,为抓韩琛,香港警队高层联手大陆“军火商”卧底来做个局,是否小题大作?香港警队自己就有自己的卧底嘛,本港问题本港解决嘛,港人治港噻。
二,陈永仁殉职后,调查内鬼,警队应该也能自己解决噻,为何又要请大陆同志援之以手(有人说“沈澄”返港是他离开警察队伍后的个人行为,与大陆警方无关。
此说不确,下文另析)?所以我觉得这根本是老板林建岳为了片子的大陆市场而“生加”的陈道明(我们须知,在演艺圈几十年长青不老的陈道明,在2000-2004年间尤为如日中天)。
(呵呵这里我不妨再想多点,难不成该片创作团队在这儿暗讽大陆一贯的暗中插手主导港澳事务,譬如最明显的就是所谓的“选”特首。
比如杜琪峰的《以和为贵》的隐喻就是再明喻不过:香港社团内部选话事人,打得个你死我活七伤八残,最后是大陆来人施施然收拾了场面……这个打住,不能继续说了~)。
然而因为编导高超娴熟的叙事技巧,“沈澄”这个原本的“生加”,细读之下,倒也有些生米做成熟饭的感觉:一是要抓住韩琛很难,这个人太狡猾,你看最后几乎都做成定局了,还是被他把沈杨陈三人涮了。
从这个角度“前瞻”,香港警队请内地施以援手,在情理中,甚为必要。
何况内地和港澳特区的警务合作,原也在内地与港澳全方位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之内。
二是如上所析陆港本有合作,那么陈永仁殉职后香港警队抓内鬼,内地警方仍可协作办案;杨锦荣想到警队内内鬼难明,为保密谨慎起见,再找可靠的“影子”兄弟帮忙,应是上策妙招;更重要的是,“沈澄”的二度来港,这其中不仅有公义,更有私谊,有沈杨陈三人之间类似“与子同袍”的兄弟情谊,“沈澄”回来和杨锦荣联手查找并捕获内鬼boss,是对殉职的陈永仁兄弟的一个交代,对联手办案的杨锦荣兄弟的一个交代,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是对那日三人促膝互话的一个交代,是对所有“影子”们的交代。
衔接大陆来人的,是警队的保安部。
我在网上查了一下,香港警务处保安部的职能是“维持治安、出入境、海关管制、协助罪犯改过、协助戒毒,提供消防及急救服务。
负责多项与保安有关的事宜,包括保护显要人物、防范及对付恐怖活动,以及统筹保安工作”,看来连接上层、联系大陆、维持治安等方面业务,都是保安部的范围。
由此一来,保安部的杨锦荣,联系大陆来的卧底警员,就顺理成章了。
这是片子细致妥帖的地方。
(保安部联系内地,片中还有一例,杨锦荣吩咐属下们带大陆来公干的同志去澳门寻欢作乐,找几个老大埋单……这可就不是暗讽了,是赤裸裸的“诋毁”了^_^哈哈。
)有机会与闻高层机密的杨锦荣一定在一开始便得悉以“沈澄”为首的大陆军火商是为破获韩琛集团而与韩琛接上头的(片子85分钟时,杨锦荣带人阻止了正欲带队抓“沈澄”与韩琛交货现行的黄志诚,说“上头有命令,本次行动取消”。
说明上头对他是放了话的)。
但他不确定“沈澄”是否就是那个卧底(沈杨陈三人码头确认身份时,杨对沈说,“那你也不是沈澄”可证。
警队高层谨慎起见,未必一开始便把底全交给杨。
)。
下面谈谈“沈澄”在全片中我感兴趣的几场戏。
不是场场戏都谈,要谈的也有详有略:大屿山会韩琛“沈澄”的初秀,是与韩琛在大屿山天坛大佛处的会面,老大范儿十足。
的确是“小事嘛,就让小兄弟们去做”,前边一大篇气势嚣张的开场白,都是让沈亮这个棒槌跟韩大哥敲锣打鼓。
韩大哥心里自然是不爽,但不露声色;沈大哥自然也应知道韩老板的不爽,却也不露声色(关于沈亮是不是也是卧底,一直歧见纷纭。
但他的身份无关片子主旨,姑且认为他就是最近才跟了大哥“沈澄”的一个货真价实的马仔)。
“沈澄”似乎是想用嚣张的沈亮来探探韩琛的深浅(也不排除沈亮本就不知天高地厚,而“沈澄”对其缺乏管束,故而“你他妈是来惹事儿的”),韩琛后边却是想用砸沈亮的头来试试“沈澄”的真假。
——后话暂不表,且说“沈澄”一开口,却是游玄涉虚:韩先生,你真的信佛呀?颇有毛主席对尼克松只谈哲学,具体事务恩来去谈的气概作派。
这劈头一句,便令韩琛暗生此人莫测之感。
这段大屿山谈佛的两老大初会,在我心中一直甚为震撼。
“沈澄”是陈道明紧随聂明宇之后的又一个反派角色(揭明卧底身份之前),在气质和作派上颇有与聂明宇类似处,角色仍是一如既往的在深层次上印染了表演者陈道明的独有底色。
作为boss的聂明宇类似《大明王朝1566》中陈宝国所演嘉靖帝,明面上无为而治,暗地里操持权柄;聂明宇表面上寄情手风琴、道观上香……,公司一切让张峰打理,实际上暗中操控一切,张峰最后也没能翻出他的五指山。
这里“沈澄”根本不和韩琛谈生意上的具体事,好不容易开了金口,寥寥片语却是谈佛论禅。
接下来说要给过世的太太买块长生位,此语泄露出来他重情义之一面,也令人想到聂明宇对妹妹的怜爱到几乎骄纵。
然后话没说三四句,大屿山的地皮都没踩热,说完“小事嘛,就让小兄弟们去做”,侧身与韩琛一搭手,微笑,抽手,走开,下梯,离去。
这种倏忽来去,简练干净的风格,如豹,似禅。
很自然令人联想到聂明宇猫科动物般的类似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