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229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3-7-15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6
环境工程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环境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环保技术应用、环境规划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系统掌握清洁生产技术、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保护设施设计与运作维护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能在环境保护、环保设施设计、制定环保政策等方面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工作。
二、学制与课程设置1. 学制环境工程硕士学位课程学制为3年,其中前两年为学术学习期,第三年为毕业设计及实习期。
2. 课程设置(1)学术学习课程1) 环境科学导论2) 环境科学原理3) 环境化学4) 环境与资源经济学5) 环境监测与评价6)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7) 水污染控制工程8)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9) 废气与废水处理工艺10) 环境工程项目管理11) 环境规划与管理12) 环境保护设施设计(2)实习及毕业设计1) 实习课程2) 毕业设计三、培养方案1. 培养模式本专业采用导师制培养模式,学生在选择导师后,由导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和设计项目等,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的培训。
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通过实验室实践、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途径,全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2. 课程设计根据学生的学术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并完成个人研究论文。
3. 实习设计学生在第三年进行实习设计,可以选择在环保部门、环保企业、科研单位等实习,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四、培养实施1. 师资力量学校拥有环境工程方面的知名教授和专家,他们在环境工程领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学校还将邀请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和专家来校授课,丰富学生的学术训练和实践机会。
2. 实验设备学校具有一流的环境工程实验室和设备,可以满足学生的实验和研究需求。
3. 学风建设学校将重视学风建设,加强学术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科研活动等。
五、质量保障学校将严格按照教育部和学校的相关规定,对环境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进行质量保障与监督,加强与社会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合作,不断改进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型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环境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环境问题分析、设计和解决能力,能够在环境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从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相
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1.具备坚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理论,熟悉环境工程领域的最新发展;
2.具备先进的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操作能力,熟悉环境工程实践中的
常用技术方法;
3.具备较强的环境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能够独立开展环境工程设计
和规划;
4.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
5.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员
合作。
三、课程设置
1.环境工程学科基础课:包括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
污染控制工程、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
2.环境工程专业课:包括环境数学模型与计算、环境化学与生物技术、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管理等;
3.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如环境监测与分析、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环境法与政策等;
4.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室实习、工程实践和科研实践等环节,培养学
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环境工程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定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环境工程方向应用型专门人才。
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环境工程学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1)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身心健康。
2)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良好国际视野。
3)应接受至少6周的企业实践训练。
4)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和探索环境污染控制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地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3.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培养方式(领域代码085229)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科研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研究生的培养依托企业力量,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打造联合培养体。
通过基地共建、人员互通、项目合作等,积极探索联合培养新途径、新方法、新思路,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元一体的合作培养模式。
4.课程学习及论文工作时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原则上用0.75~1学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用1~1.25学年完成专业实践和硕士学位论文。
5.课程体系及学分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总学分要求为26学分,学分分配基本要求见表1,其中学位课15学分,选修课8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学位课见表2,选修课见表3。
表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分要求表2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目录表3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目录(1)学位课学位课总学分为15学分。
页眉内容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培养方案(2012级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852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工程硕士专业领域代码:专业领域名称:环境工程学制:三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二、专业领域介绍:环境工程学科作为环保科技发展的核心和源泉,对“绿色科技、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人类从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的过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环境工程学科将成为21世纪的带头学科之一,它对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的兴国战略,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广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领域以循环经济思想为指导,注重广东地方建设的需要,致力于从源头削减污染、废物资源化和处理高效化,开发了一系列固体废物资源化、有机废气和特殊工业废水治理等实用技术,形成了资源再生循环利用、源头控制污染的研究特色。
通过承担广东省科技计划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厂新技术及其示范工程”、“电解锰无铬排放清洁生产工艺研究”以及“低温等离子体催化净化有机废气反应自由基及机理研究”等标志性科研项目,开展了生物质吸附重金属、低温等离子体氧化分解挥发性有机物、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含酚废水、硫酸盐还原菌处理酸性废水等污染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发了剩余污泥制作吸附剂和陶粒、硫酸渣制备复合水处理剂等以废治废的实用技术,在污泥的处理技术上可望取得突破。
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与化学修复技术相关理论,在环境放射性核素的污染防治和修复技术方面亦有技术优势。
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方面,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咨询与污染治理等多项工作。
三、培养目标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本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要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对环境工程技术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应有较全面的了解。
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领域代码:0852291、领域简介环境工程领域属国家高新技术范畴,对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工程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体系,它不仅研究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而且研究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技术、改革生产工艺、发展少害或无害的闭路生产系统,以及按区域环境进行运筹学管理,以获得较大的环境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些都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领域拥有一支优秀的学术队伍,其中包括教授15人,副教授14人。
2、培养目标本工程领域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学技术人员。
具体要求如下:系统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选题,并解决科研和生产实际问题;掌握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基本理论与专门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高校教学或独立承担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科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112室3、学习年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年,课程学习不多于1年,论文工作不少于1年。
如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答辩,研究生本人需在学习期满之前3个月向研究生学院提交延期毕业申请,最长可延期一年。
5、培养方式与方法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位研究生制订培养计划。
导师要全面地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使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圆满地实现培养目标。
我校研究生的培养,要求系统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必须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一般也在学校进行。
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应积极采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的能动性和自觉性。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环境保护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具体要求是:(一)政治上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科学,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学风严谨,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立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二)在业务方面具有坚实宽厚的环境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该专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学科前沿动态,具有科学的思维能力,能不断创新和探索。
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先进的仪器设备;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三)身体健康,符合所学专业对身体素质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方向根据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以及本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本专业设有以下4个研究方向:(一)污染土壤修复与利用本研究方向以农田和工矿区污染土壤治理与生态修复及其利用为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物质的类型和来源及其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转化与迁移规律、植物吸收和富集机理,阐明污染物质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对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提出污染土壤的化学和生物学评价标准,同时研究和开发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为农村和城市的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环境生态建设与农业减灾本研究方向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为目标,以农业水土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线,重点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和信息传递规律,农业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技术,农业清洁生产监控体系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技术。
为农业清洁生产,控制农业污染,确保农产品安全,减轻农业自然灾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三)水污染控制工程本研究方向以城镇和农村的水污染控制及污染源治理为研究目标。
河池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代码:085229)环境工程是一门应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来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新兴技术学科,其研究内容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它对于实施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兴国战略,促进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解决广西特有的环境问题如有色金属矿区重金属污染、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矿山复垦、酸雨防控、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修复、水土流失控制、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珍稀物种保护等起着重要作用。
我校的环境工程学科是在广西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学科和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科的基础上,依托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桂西北特色资源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校地校企共建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桂西北地方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生物实验中心、环境检测室等教学科研平台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方向为区域环境污染的工程控制及修复重建、喀斯特地区环境的生态保护及评价管理等。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面向广西区域环境规划管理、环境污染控制、资源综合利用、环境生态修复等环保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知识技能过硬,掌握资源循环、环境工程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前沿动态,具有承担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的工作能力,能够从事环境工程专业设计、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运行和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管理、环境监测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包括但不限于:(1)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动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2)能熟练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具和实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环境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的能力。
(3)能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科学论文写作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083002)专硕培养方案一、培养方案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责任感,在“知识”、“能力”、“做人”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环境保护专门人才。
3.具备环境工程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防治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的能力。
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南京大学环境工程系成立于1999年,前身为1993年由张全兴院士创建的环境工程教研室。
该系设有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硕士点、环境工程和环境材料工程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工程系依托环境学院理工结合的优势,在国内兄弟院系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教学上在强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致力于发挥南京大学文理工科齐全的综合优势,培养功底扎实、文理融汇、视野开阔、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该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与美国、欧洲以及港台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有着广泛的合作,自08年起每年选派优秀研究生前往欧美各著名高校进行科学之旅的暑期交流。
研究方向1. 水污染控制过程2. 毒害有机污染物控制及资源化3. 清洁生产工程与环境友好材料4. 大气污染防治5.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6. 生态修复工程师资力量环境工程系现有教授13名,副教授1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育部长江学者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和第二梯队)成员3名,并有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学位类别代码及名称:0852工程硕士专业领域代码及名称:085229环境工程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城镇规划设计部门、工矿企业等各类企事业单位和政府行政部门培养具有环境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环境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与所从事工作相适应的外语运用能力,能独立进行环境工程规划、技术研发、设计、施工、监测、运行和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应达到如下培养要求: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掌握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了解环境工程技术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综合运用现代环境工程技术最新成果的素养,具备较强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独立从事环境工程技术研究、改造、开发、设计与工程管理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
二、研究方向1.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主要研究环境污染控制与废弃物资源化的理论、方法、工艺、技术、材料与设备等,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治理、控制、处置与资源化等研究领域。
2.绿色技术与清洁生产主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研究开发绿色技术,包括绿色化学与化工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环境友好材料技术、高效反应与分离技术、绿色生物技术、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等;研究化学工业、制浆造纸工业、木材工业等行业清洁生产的基础理论,开发物料和能源利用率高、废弃物少且无害、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和技术,探讨以清洁生产为目标的生产模式、管理模式、测评指标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实际应用。
3.环境材料工程与装备主要研究具有污染控制或生态修复功能的环境功能材料的制备、性能及应用,研究开发与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工艺配套的设备、装置、器件以及集成化、系列化装备。
工程硕士(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类别名称:工程硕士专业类别代码: 0852
专业领域名称:环境工程专业领域代码: 085229
一、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硕士学位主要目标是培养环境工程领域的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式的高层次环境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为:
1.1、思想品德方面
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和较高的人文修养,具有良好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1.2、专业基础与实践能力方面
掌握坚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本理论、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先进的工程应用方法和实用的技术手段,对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和工程技术前沿领域具有较深入的了解。
对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政策有较深认识和了解,了解国际上节能减排的发展前沿。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科技文献资料。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仪器设备操作能力,能应用计算机及其它先进的仪器设备研究、设计和解决环境工程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1.3、综合素质及业务能力方面
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具有从事环境工程领域技术研究开发、专业教学和独立承担相关工程设计应用的基本工作能力,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能适应现代化建设中对本专业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要。
具有从事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能耗测算的基本工作能力,适应我国节能减排队人才的需求。
二、学习年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 年,申请学位最长年限为4 年(即:自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到校学位委员会讨论通过其学位论文的时间为4 年)。
硕士研究生提前完
成培养计划并符合相关的毕业条件,经过本人申请、导师和学院同意、学校批准可以提前毕业,申请学位。
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以延期1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
1、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在校学习方式。
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进行多学科、宽口径培养。
2、实行双导师制。
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主要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学术水平,包括学位论文的撰写和学位申请等方面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论文或项目报告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3、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加强与政府、企业、事业或实体等单位合作,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四、研究方向
1. 生物质能源利用研究:进行生物质能源热化学转化研究。
包括生物质气化、生物质快速热解和热解油催化加氢制运输燃料油研究,及其中试和产业化研究。
实验室拥有生物质流化床气化技术、焦油催化脱除技术、气化制氢技术、生物质快速热解制生物油和生物油催化加氢制高品质运输生物燃料油技术。
2. 节能减排研究:开展省、市、企业节能目标框算与分解研究,政府节能目标预测预警体系建设研究,经济结构及工业结构调整研究,高耗能行业和区域能源消耗、节能潜力和碳排放研究,以及节能减排政策框架研究。
开展高耗能企业节能潜力咨询分析,帮助企业进行能耗诊断并制定节能方案。
3. 环境污染研究与治理:主要开展大气污染(PM2.5和灰霾)及控制研究、生活污水生态修复技术和典型污染物的环境分析、监测与环境化学研究。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理论讲授和实验研究相融合,突出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运用和实践研究。
1、课程体系模块化。
分别设置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行业前沿知识模块、
综合素养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学位论文。
基础知识模块体现为该专业领域研究生必备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模块体现为该专业领域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行业前沿知识模块体现为该专业领域的行业知识前沿、技术前沿和发展趋势;综合素养模块体现为该专业领域研究生人文、经管,以及信息检索、知识产权等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实践模块体现为通过专业实践训练,提高对行业企业的感悟和认知,基本熟悉所在专业领域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及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或技术创新能力,并结合实践内容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
2、课程实行学分制。
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应修满课程学分和论文学分不低于46学分。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由导师根据专业要求确定学位课程,学位课程总学分不得低于18学分,原则上在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选择确定。
实践环节≥6学分,开题报告3学分,预答辩3学分,学位论文10学分。
学位课程成绩不低于75分获得相应学分,其它课程成绩不低于60分获得学分。
郑州大学环境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工程硕士)
备注:1.课程类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实践环节、学术活动、培养过程。
2.每个课程模块可根据课程数量灵活设置,自行增加或减少行数;
3.每个课程模块的课程总学分要符合备注要求;
4.补修模块如没有,上报时请自行删掉。
5.专业英语的代码各院系自行设定。
六、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专业实践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3 年制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训练不能少于 1 年。
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培养方案要求,与导师一起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列出专业实践的具体内容。
专业实践结束后需提交“郑州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完成1 篇不少于5000 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并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交流。
培养单位组织专业实践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专业实践成绩,经所在学院审核通过后,填写《郑州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结果汇总表》,报专业学位办公室审核,给予相应的专业实践学分6 学分。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最重要的环节,是综合衡量硕士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标志,也是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须按照《郑州大学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工作细则》执行。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2年,论文要求字数一般为1.5到3万字。
1.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2.环境工程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二学期末或第三学期初,在导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第四学期开学后完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须在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就课题的研究范围、意义和价值、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进度作出说明,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认可后方能进行课题研究。
3.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实践导向,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有明确的行业或职业背景,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 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选择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的课题,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学位论文依据专业特点,可采用工程设计、产品研发、应用研究、调查分析报告、企业/行业部门诊断报告等形式,探索多样化学位论文形式。
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先进性,应反映出作者对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掌握情况,反映出作者综合运用有关理论、方法和手段解决科学技术问题的能力。
5.环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应用汉语撰写,要求参照《郑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规范》。
论文内容应层次分明,数据可靠,文字简练,说明透彻,推理严谨,立论正确。
一般由封面、中文内封、英文内封、声明、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符号说明、论文正文、参考文献、必要的附录、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等部分组成。
6. 学位论文的开题和答辩环节实行“三三制”,即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和行业部门的专家参加。
阐述所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拟解决的问题、拟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资料情况、技术手段或试验条件、工作进度、预期成果等,供专家组和导师评议审核。
导师和专家组应对学位论文选题严格把关,加强对论文写作的指导和监督。
注重培养研究生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学位论文内容应在理论上或实际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7.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的要求和程序按照《郑州大学授予硕士学位工作细则》的
规定进行。
8.必须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对学位论文工作的全过程,如开题报告、论文中期检查、论文评阅和答辩程序等环节做出严格的要求,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八、学位授予
研究生学习期满,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环境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