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我爱你中国》小提琴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
作为一个爱乐之地,中国拥有着无数优秀的音乐家和音乐作品。
在中国的音乐领域中,小提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一直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一员,也成为现代音乐演奏和创作中的必备工具。
小提琴作为一种弦乐器,具有优美的音色和广泛的音域,能够表达出各种情感和情绪。
它的音色柔美浑厚,既可以表达出悲壮的情感,也能演奏出欢快的旋律,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小提琴成为了表达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媒介。
不仅如此,小提琴还被广泛运用于古典音乐、交响乐、室内乐等各个领域。
中国的音乐家们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有着非常高的造诣,他们以精湛的技巧和深邃的艺术修养演绎出了许多令人震撼的音乐作品。
如同一把魔杖,小提琴让音乐在空气中舞动,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音乐的力量。
在我看来,小提琴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对音乐的热爱和追求的象征。
通过小提琴的演奏,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音乐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总而言之,小提琴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乐器,不仅在中国的音乐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喜爱和认可的乐器之一。
它既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对中国音乐的深深热爱的象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布局进行说明,包括各个章节的内容安排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同时介绍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目的。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初步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动机。
正文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第一个要点和第二个要点。
在每个要点中,我们会详细阐述与之相关的内容,包括背景介绍、相关概念解释、详细论述和案例分析等。
每个要点之间应该有逻辑组织,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观点和论证。
|Yin Yue Wu Dao•音乐舞蹈|■一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法探究侯潜草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摘要:自小提琴传入我国后,与我国音乐发展相融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作品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
本文通过阐述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发展史及中国小提琴风格迥异的作品特点,探讨了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传达出的艺术美学形象,之后对中国小提琴演奏技法和作品的创作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技法作品创作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9-0065-03近代以后,中国人逐渐接受和学习西方传统文化,并持续引进西方文化,对西方音乐及演奏方法的学习也很广泛,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正确看待西方音乐文化和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关系,将西方传统音乐艺术文化与中国东方音乐艺术文化有机结合。
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是东西方传统音乐艺术文化相互融合和结合的典型,这是东西方古典音乐艺术文化相互沟通和融合的结果,在传统演奏艺术技法上,系统的、创意性的探索形成了中国化的音乐作品和小提琴演奏技法,因此对现阶段中国小提琴作品及演奏技法的探究,是使小提琴演奏更加凸显中国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中国小提琴音乐艺术发展史小提琴是一种小型的弓弦乐器,现代小提琴音乐起源于意大利,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演奏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在弓弦乐器中占据了重要的主导地位,有“乐器之后”的美称。
小提琴从明末、清朝初期开始传入近代中国,逐渐在文化发展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充分吸收和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音乐艺术的特点以及民族乐器的传统演奏艺术技法和民族艺术家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传统小提琴音乐。
根据不同的音乐素材和不同地域的民族特色,创作出了不同艺术表现力、不同地域民族色彩的小提琴音乐作品。
二、中国小提琴作品的特点在现代中国小提琴家的音乐创作中,其作品风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创作题材的单一性。
小提琴入门:小提琴发展历史从有史料记载起,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镇布里细亚(Brescia)名叫达萨洛制成的(Gaspa ro da salo 1542-1609)。
但在同一个时期,格里蒙那(Cremona)城中的 A.阿玛蒂(AndreaAmatil520-1580),也制作了与现代小提琴更为相近似的小提琴。
从16世纪到18世纪,意大利的小提琴制造业随着音乐艺术的空前繁荣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G.P玛基尼、N.阿玛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爪内利四位杰出名匠。
18世纪以后,世界各国的小提琴制造业都是仿照意大利这些小提琴制作者的琴型和尺寸来制作小提琴的。
近百年来,小提琴的结构也没什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意大利是小提琴的故乡。
而玛基尼、阿玛蒂、斯特拉第瓦利、爪内利当年所制作的小提琴,现今已成了稀世珍宝、旷世杰作。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
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对其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
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成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近代小提琴约在1550年就已为人们所熟悉,系由当时流行的乐器雷贝克和臂提利拉琴演变而来。
通常所说小提琴前身维奥尔,在构造、调弦、演奏技巧等方面,对现代小提琴的形成都无决定性影响。
人们曾普遍认为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威尼斯、布雷西亚和克雷莫纳一带是小提琴的诞生地。
16世纪后期,意大利的小提琴制作业出现了两个的小提琴制作流派,一派是以阿马蒂父子为代表的克雷莫纳制琴派;另一派是以萨洛的加斯帕罗(1540~1609)和他的学生G.P.马吉尼为代表的布雷西亚制琴派。
这两派制作的小提琴各有特长,经历了几百年,至今仍属上等珍品。
1650~1750年,是小提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小提琴制作家,如N.阿马蒂、J.斯坦纳,以及被人们认为最杰出的制作家A.斯特拉迪瓦里和G.瓜尔内里等人。
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艺术用小提琴演奏中华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亲切自然,深受人们喜爱。
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对他们的成长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小提琴艺术要走向世界,除了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反映我们五千年文化背景的、表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目之外,还需有一大批既能掌握国际比赛曲目又能掌握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风格曲目的小提琴演奏家。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
从1920年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
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
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药剂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提琴教育获得重大发展。
一是国家陆续恢复了各大行政区原有的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并有不少音乐专科学校升为艺术学院,最近,又将一批艺术中专学校升为艺术职业学院,使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音乐艺术教育网络,在这些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中,绝大多数开设有小提琴专业;二是全国各地的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系、音乐系,并设有小提琴专业;三是一大批小提琴爱好者,从小便受到了较正规的教育,从而使小提琴教学得到了普及。
随着小提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小提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并出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
二、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
中国小提琴史小提琴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小提琴在18世纪时已经比较成熟,成为社会上最为受欢迎的乐器之一。
20世纪之后,小提琴在中国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成为了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在清朝时期,小提琴便已经传入中国。
1861年,清太后慈禧在北京颐和园听国家乐师演奏小提琴,此后,小提琴逐渐走入中国作为西方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
20世纪之初,中国的小提琴家常常是西方音乐团体的一分子,他们吸取了欧洲小提琴文化的精华,使小提琴在中国的发展跨足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1924年,新民乐派的创始人聂耳将小提琴引入中国的音乐舞台,并将其成为其音乐风格的一个标志性乐器。
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小提琴作为独奏和协奏曲的作曲家之一。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小提琴开始走向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优秀的小提琴手层出不穷,杨洪基、马上、梅兰芳、寸川德二等人都是当时表现突出的小提琴家。
但承认名头应归于上一代小提琴家名家层出,如谢芳、阮咸、霍元甲、费启鸣、丁善德等。
1950年代,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国家乐团,从此中国小提琴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了小提琴专业,逐渐培养上了许多优秀的小提琴人才。
1971年,中国小提琴家余清和以第一在布达佩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上的成绩,开创了新的局面。
1979年,正在美国皇家音乐院任教的宁崔虎回国,成为中国现代小提琴艺术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他在中国小提琴界的推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1年,第八届“普利兹克”国际音乐大赛上,陈浩然成为首个获得小提琴金奖的中国人,他这一成绩激励了一大批刚刚踏入小提琴界的青年人。
1987年,小提琴家艾沙与其他小提琴手一起创立了“中国新小提琴派”,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开创了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新天地。
类似于此的组织还有“中央音乐学院的院乐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小提琴家的成就越来越让人刮目相看。
第五届“萧邦”国际小提琴比赛上,中国小提琴家孙子涵成为首个获得金奖的亚洲人。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本土化发展路径探析贾 彦(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摘要】小提琴是西方音乐的典型乐器之一,从明朝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小提琴带入中国,直至民国初期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才得到初步发展,由于受到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本土化历程也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
小提琴艺术的本土化对民族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针对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本土化发展路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小提琴艺术的本土化发展进程及阶段,旨在形成对小提琴艺术本土化发展的清晰认知,为中国音乐艺术的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中国;小提琴艺术;本土化;路径【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小提琴属于弦乐器,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最主要乐器。
关于小提琴的起源有众多说法,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印度,部分学者认为其起源于北非,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在1556年出版的《音乐摘要》中明确记载,15世纪小提琴已经在欧洲广泛流行。
小提琴的制作与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伴随其制作技艺和演奏技艺的不断优化,在西方音乐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
一、小提琴艺术本土化发展的初始阶段小提琴艺术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指1919年之前。
小提琴最早出现在我国始于明朝末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时携带大量的西方文化用品,其中就有弦乐器——小提琴[1]。
而小提琴最早出现在公众视野是在1673年,法国传教士徐日昇朝见清朝当时的皇帝——康熙,用小提琴演奏了一首中国民谣,此次演奏是小提琴第一次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在中国宫廷,并受到皇帝及众臣的广泛欢迎。
在1686~1722年,康熙皇帝听过南光国、聂云龙等多人的小提琴独奏,并应用小提琴与中国传统木管乐器进行合奏,但是由于当时中国政府排外政策的影响和限制,使小提琴艺术在民间的流行受到制约。
直到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的失败使闭关锁国的政策逐渐削弱,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殖民,使更多的外国商人、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范围愈加广泛,小提琴也逐渐走向民间。
小提琴的中国民族化演奏技巧浅析
小提琴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西洋乐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意大利。
在中国,小提琴传入并得到广泛传播后,受到了中国音乐家的喜爱。
在与中国音乐的结合过程中,
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也逐渐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和发展,具有了中国民族化的特色。
首先,中国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主要体现在演奏技巧上。
中国音乐的传统乐器大
多是弦鸣乐器,小提琴也有着与其相似的结构和演奏方式。
这是小提琴可以适应中国音乐
的首要条件。
在中国民族化演奏技巧方面,小提琴演奏者通常会采用拨弦、滑音、颤音等
技巧对小提琴音色进行调整和处理。
这些技巧的运用可以让小提琴更好地融入中国音乐的
旋律和节奏中,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其次,在小提琴的配器方面,中国民族化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乐器的音色和声音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部分,因此小提琴在与其他中国
古乐器的合奏时,应该注意自身音色和声音在整个乐团中的角色和定位。
小提琴演奏技巧
的民族化,可以让小提琴的音色和声音更好地和其他乐器相融合,达到更好的和声和平
衡。
最后,在中国民间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演绎方面,小提琴演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小提琴常常被用来演绎一些古老的民谣和传统的民族舞曲,通过小提
琴的演绎,可以更好地传递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在这种情况下,小提琴演奏
技巧的民族化要求演奏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民间音乐的情感和表达方式,通过自己的
音乐表达,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众。
小提琴谱曲带指法大海我的故乡第一部分:小提琴谱曲的背景介绍1.1 小提琴谱曲的起源和发展小提琴作为一种弦乐器,源自欧洲,起初在意大利被广泛使用,并逐渐传入其他欧洲国家。
其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使其成为交响乐队中的主要乐器之一,同时也在室内乐、独奏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1.2 小提琴谱曲在我国的发展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西方音乐文化逐渐被引入我国,小提琴谱曲也逐渐受到我国音乐界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我国音乐家开始学习和演奏小提琴,小提琴谱曲也成为他们的学习重点之一。
第二部分:小提琴谱曲在我国的特色2.1 融合我国传统音乐元素在我国,许多小提琴谱曲都将我国的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例如模仿二胡、琵琶等乐器的音色,或者采用我国传统曲调作为基础进行改编。
这样的作品既带有异域情调,又保留了我国音乐的特色,受到了广大乐迷的喜爱。
2.2 探索新的演奏技法我国的小提琴谱曲作曲家也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技法,例如通过左手指法的变化来模仿我国传统乐器的演奏方式,或者通过特殊的扫弦、颤音等技巧来表现我国风情的独特韵味。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小提琴谱曲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样。
第三部分:小提琴谱曲《大海我的故乡》3.1 作曲背景《大海我的故乡》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一首小提琴谱曲,是他根据我国传统曲调《渔舟唱晚》改编而成。
这首曲子表达了冼星海对家乡的深情眷恋,以及对大海的无限崇敬。
3.2 曲调特点《大海我的故乡》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浪漫的小提琴谱曲,曲调富有变化,旋律悠扬流畅。
整首曲子表现了大海的广阔和深远,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3 指法技巧在《大海我的故乡》中,冼星海巧妙地运用了小提琴的各种指法技巧,包括颤音、滑音、扫弦等,使得曲子的演奏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
他也注重左手与右手的配合,让演奏者能够更好地表达曲子的情感。
第四部分:小提琴谱曲《大海我的故乡》的演奏与传承4.1 演奏特点《大海我的故乡》作为一首具有我国特色的小提琴谱曲,在演奏时要求演奏者不仅要掌握西方小提琴演奏技法,还需要对我国传统音乐有深入的了解。
小提琴毕业论文小提琴毕业论文引言:小提琴,作为西方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力。
在音乐教育中,小提琴的学习和演奏一直是学生们的重要课程之一。
在这篇毕业论文中,我将探讨小提琴的起源、演奏技巧、音乐教育以及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
一、小提琴的起源与发展小提琴起源于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最早的小提琴是由意大利制琴师制作的。
它的形状和结构经过多次改进,最终形成了现代小提琴的基本样式。
小提琴的声音独特,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情绪,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现代流行音乐中。
二、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研究小提琴演奏技巧是学习小提琴的关键。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探讨小提琴的演奏姿势、手指技巧、弓法以及音色控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研究这些技巧,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小提琴演奏的水平,并且更好地理解和表达音乐的内涵。
三、小提琴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小提琴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探讨小提琴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角色。
通过学习小提琴,学生们可以培养音乐素养、提高集中注意力和耐心等能力。
同时,小提琴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我将探讨小提琴在古典音乐、爵士乐、电子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中的角色和表现形式。
通过分析这些不同音乐类型中的小提琴演奏,可以更好地理解小提琴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结论:小提琴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乐器,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通过学习小提琴,我们可以培养音乐素养、提高音乐表达能力,并且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的美。
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变革,小提琴在现代音乐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形式,为音乐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风格下的小提琴艺术
付雅勤
【期刊名称】《大舞台》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及发展过程rn小提琴被传入中国要追溯到清朝末年.从1920年代开始,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这一艺术文化的交流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中国青年开始小提琴的学习.众多小提琴大师来华工作,掀起了一股小提琴艺术的风潮,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冼星海等.
【总页数】1页(P56)
【作者】付雅勤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大学艺术学院,3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建立现代化中国风格的装帧艺术(下)--起步历程及最初的理论成果 [J], 于庆林
2.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小提琴艺术个性化养成研究 [J], 张慧敏;
3.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小提琴艺术个性化养成研究 [J], 张慧敏
4.尊重孩子的梦想和选择让艺术远离功利下的期盼专访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柴亮[J], 雷慧君;柴亮;
5.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小提琴艺术个性化养成研究 [J], 张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小四弦基础教学一、中华小四弦概述中华小四弦,又称为“小提琴”,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弦乐器。
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广泛认为是西方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中华小四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的欧洲,但在中国,它的普及和发展也是近年来才开始的事情。
二、中华小四弦的形与魂中华小四弦的形状和结构是其独特之处。
它有着优雅的曲线和精致的琴头,整个乐器小巧玲珑,便于携带。
此外,中华小四弦的灵魂在于其音色,它能够演奏出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从古典到流行,从民间到摇滚,都能完美呈现。
三、中华小四弦的演奏姿势正确的演奏姿势是演奏好中华小四弦的关键。
演奏者应保持身体放松,坐姿端正,将琴身放在左侧锁骨上,用腮部和左手将琴夹紧。
右手持弓,在琴弦上正确运弓,力度适中,以保证发音清晰、音质纯净。
四、中华小四弦的弹奏技巧弹奏技巧是中华小四弦演奏者的必备技能。
包括手指按弦、手指滑弦、手掌移动、左手拨弦等技巧。
其中,手指按弦是基础,要求演奏者的手指有足够的力度和准确性;手指滑弦可以制造出流畅的音色;手掌移动可以帮助演奏者控制音乐的起伏;左手拨弦则可以制造出独特的音色效果。
五、中华小四弦的乐曲理解与表现理解并表现好中华小四弦的乐曲是演奏者的必修课。
演奏者需要对乐曲的风格、情感和结构有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旋律和和声。
通过技巧和情感的结合,将乐曲的内涵表现出来,给予听者深刻的感受。
六、中华小四弦的配乐演奏配乐演奏是中华小四弦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
演奏者可以结合其他乐器或者声音效果,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
例如,与钢琴、吉他等乐器的合奏,或者利用电子音乐制作软件添加特效,使音乐更加立体和生动。
七、中华小四弦的音乐理论掌握中华小四弦的音乐理论是成为一名优秀演奏者的基础。
这包括对音阶、和声、调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学习。
通过深入学习音乐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从而提高演奏水平。
八、中华小四弦的传承与创新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乐器,中华小四弦既需要传承优秀的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中国民族风格的小提琴艺术
用小提琴演奏中华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作品,亲切自然,深受人们喜爱。
孩子从小就接触很多本民族的民歌和民间音乐,这对他们的成长将具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中国的小提琴艺术要走向世界,除了需要有数量众多的、反映我们五千年文化背景的、表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风格的小提琴曲目之外,还需有一大批既能掌握国际比赛曲目又能掌握具有中国民族特点和风格曲目的
小提琴演奏家。
一、小提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小提琴传入中国是在清朝末年。
从1920年开始,世界著名小提琴大师先后到中国演出,鼓舞了许多热爱音乐的青年学习小提琴;许多高水平的小提琴家来华工作,同时也培养了众多中国自己的教师和演奏家,如:马思聪,刘天华,冼星海和黎国荃等。
从这一时期开始,也陆续出版和翻译了不少《小提琴演奏法》,并有作曲家创作出许多经典的中国小提琴曲,像《梁祝》和《苗岭的早晨》等,都是由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陈刚先生所作。
从1980年代开始,一批中国自己培养的青年小提琴家分别在众多的国际大赛中获奖,胡坤既是其中第一位。
他曾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师从林药剂教授,并获得芬兰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提琴教育获得重大发展。
一是国家陆续
恢复了各大行政区原有的音乐专科学校和艺术学院,并有不少音乐专科学校升为艺术学院,最近,又将一批艺术中专学校升为艺术职业学院,使全国形成了空前规模的音乐艺术教育网络,在这些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中,绝大多数开设有小提琴专业;二是全国各地的综合类大学都开设了艺术系、音乐系,并设有小提琴专业;三是一大批小提琴爱好者,从小便受到了较正规的教育,从而使小提琴教学得到了普及。
随着小提琴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我国小提琴教育的师资队伍也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并出现了一批享有盛誉的小提琴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小提琴演奏人才。
二、小提琴音乐创作素材的民族化
我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各民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差异,产生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艺术,成为了作曲家创作素材的主要源泉。
这种利用民族素材进行加工再创造的方式,使小提琴等外来音乐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生命力。
在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中,作曲家非常重视从民族民间音乐形态的各个领域广泛选取素材。
有直接引用民族音乐曲调作为作品的音乐主题并加以展开的;有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有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全曲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的。
1.以一个基本完整的民族音乐曲调构架作品,再技术自如地融合
各种音乐语汇,以获得音乐性格与内涵的进一步深化。
这一创作方式体现了作曲家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直接认同与吸收。
2.根据民族器乐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以及创作歌曲、歌舞音乐等移植、改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够看到这种创作思维的运用。
3.采用选取民族音乐作品中的部分曲调或片段,形成完整音乐主题的方法进行创作。
4.以或多或少受到民族民间音乐影响的创作歌曲、歌剧、舞剧以及影视音乐的主题为素材创作的小提琴曲。
5.主题并没有直接引用现成的民族民间音乐曲调,但在旋律的风格、特色上或多或少与民族民间音乐有着联系的小提琴曲。
6.有些小提琴曲表面上似乎以反传统为旗帜,而其节奏、韵味和表现手法是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古典文学、美学、哲学和民族精神中获取灵感,实质上是对民族文化更深一层的继承。
7.少量小提琴曲与欧洲音乐、中亚伊斯兰音乐关系密切,而与中国汉族音乐联系很少或没有什么联系。
三、中华民族风格小提琴曲的特点
第一,是音调的旋法特点(调式体系的特点)。
音乐的旋律线条风格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特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最明显的特点是五声旋法,或者说是与西方大小调体系相异的五声调式体系。
五声旋法并不限于五声音阶或五声音列,就是说即使一首乐曲是六声、七声,甚至是八声、九声的,但它的旋律进行的线条、运动走向的
方式和形态仍是五声的。
第二,是音腔的特点。
欧洲诸民族的语言,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字音往往怎么读也只有一个意思,这样音乐中每个音的音高都是稳定不变的,而在我国(特别是汉族),由于字调存在阴阳上去等所谓“四声”的不同声腔导致不同字意的自然要求,乐音在表现意图的过程中往往呈带腔的情况。
所谓腔指的是音过程中有意运用的、与特定的音乐表现意图相联系的音成分(音高、力度、节奏、音色)的某种变化。
也就是说音过程中某些抑扬顿挫的变化。
音乐学家沈洽曾指出:“音腔的客观存在及其体系性是汉民族传统音乐音体系区别于欧洲诸民族传统音乐音体系的最基本的特征”。
就是说,后者音过程中的表现是直线状的音,而前者则是曲线状的音腔,那什么是音腔呢?“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特定样式的音”。
无论在我们民族传统声乐还是器乐中,一音之出,其音头、音腹、音尾,在音高、力度、速度和音色方面往往具有或隐或显、或多或少的可变性。
这好比中国的书法,十分讲究怎样下笔,怎样行笔,怎样收笔,或纵、或敛、或刚、或柔、或方、或圆、或断、或连……即使在一点、一划里也充满了韵律感。
这是我们民族审美意识的一个鲜明特征。
在我们民族传统音乐中,音腔千姿百态、变化无穷、自成体系。
每一个接触过民族音乐的人都能不同程度地领悟到包含在这些变化中的微妙神韵。
第三,是音律方面的特点。
中立音程(或称微分音程)的存在,虽然不像在印度、阿拉伯音乐中那样普遍,但由于在我国某些地区或某些乐种中常常出现,使一部分小提琴曲的某些音在音律上出现了用五度相生律、纯律和十二平均律无法准确体现的情况(如150音分和350音分的音程)。
如果我们对这种音高的微妙关系和音级感的生动性处理地不好,就会使听众感到“不入调”,当然,更谈不上此处所富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了。
所以,了解中立音程现象能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统审音习惯和特殊的调式色彩、特殊的唱腔韵味有更深刻的体验。
四、总结
中国小提琴曲在外来文化发展的基础上,从中国民间音乐的深厚土壤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从而进入了现代中国小提琴演奏和教育事业的鼎盛时期。
小提琴艺术民族化是中国小提琴艺术带有方向性的成功经验。
当然,民族化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的范围广、程度高、层面深。
所谓“民族化”,是“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艺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