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系统布置指南
- 格式:doc
- 大小:1.79 MB
- 文档页数:19
超实用汽车指南-拐弯时左右前轮的朝向不同
转动方向盘时前轮向左或右转动,同时车也改变方向。
其转动角度叫操舵角,实际上这个操舵角左右方向不同。
在拐弯处前轮以圆形轨迹转动,内侧前轮所画圆的轨迹比外侧前轮的轨迹半径小,因此内侧前轮的操舵角大。
车轮的这种转动方式叫阿克曼式,这个发明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种方式,汽车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行驶顺畅。
可以降低耗油量的电动动力转向系统
现在的汽车大多都安装有动力转向系统。
目前占据主流的是油压动力转向系统,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发动机的动力转动油管,生成的油压支持动力转向系统运行。
最近,取代油压式的电动动力转向系统以小型车为中心被大量采用。
其工作原理简单地说就是发动机帮助转向系统运行。
根据发动机的装载位置不同,电动动力转向系统可以分成不同种类。
和经常驱动油管的油压式比,电动式只在必要时才利用发动机,这使耗油量降低,这是它最大的优点。
不仅如此,它还能简化装置构造,减轻重量。
有些车采用的是由电动油管产生油压的电动油压动力转向系统。
进车库时可以不用来回调车的转向系统
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转向系统,它能够根据汽车行驶速度改变齿轮比和转动方向盘的次数。
被称作"积极的转向系统"的这种机构通过电控控制转向系统的
齿轮比。
低速时齿轮比小,随着速度增快,齿轮比也增大,这样泊车时对转向系统的操作就可以减少,而且汽车在高速行驶时也能保持稳
定。
通过这个积极的转向系统和避免冲突系统的相互配合,提高了安全性能的汽车也出现了。
转向系统交流培训资料⼀、转向系统的功⽤及组成⼆、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三、转向器的结构型式四、动⼒转向系统设计五、液压动⼒系统的使⽤特点和作⽤原理六、匹配计算的原理七、边界讨论⼀、转向系统的功⽤及组成汽车转向系统的功⽤是通过对左右转向车轮不同转⾓之间的合理匹配来保证汽车能沿着设想的轨迹运动的机构。
它由转向操纵机构、转向器和转向传动机构组成。
1、转向操纵机构转向操纵机构包括转向盘、转向轴、转向管柱。
2、向传动机构包括转向摇臂、转向直拉杆、转向节臂、转向梯形及横拉杆等。
3、转向器是将司机对转向盘的转动变为转向摇臂的摆动,并按⼀定的⾓传动⽐和⼒传动⽐进⾏传递的机构。
4、对转向系统的设计要求:A、保证汽车具有⾼的机动性(指最⼩转弯半径);B、转向时内外转向轮绕同⼀瞬时转向中⼼旋转,即保证车轮纯滚动⽽⽆侧滑C、转向盘与车轮的运动协调(转⾓和⼒特性)D、有良好的转向⾃动回正和直线⾏驶性E、转向盘承受的路⾯反向冲击要⼩F、转向传动机构与悬架导向装置的运动⼲涉要⼩⼆、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转向系的主要性能参数有转向系的效率、转向系的⾓传动⽐与⼒传动⽐、转向器传动副的传动间隙特性、转向系的刚度和转向盘的总全数。
⼀、转向系的效率转向系的效率由转向器的效率转向操纵及转向传动机构的效率决定转向器的效率⼜分正效率和逆效率正效率是功率由转向轴输⼊、转向摇臂输出情况下求得的传动效率;逆效率正好相反正效率越⼤,摩擦损失就越⼩,转向操纵就越容易。
逆效率表⽰转向器的可逆性。
根据逆效率值的⼤⼩,转向器⼜分为可逆式、极限可逆式和不可逆式。
可逆式转向器的优点是:1、司机有好的路感2、在汽车转向后能保证转向轮与转向盘的⾃动回正,使⾏驶稳定它的缺点是:坏路时以出现打⼿现象,同时转向轮容易产⽣摆振所以该类转向器宜⽤于良好路⾯上使⽤的汽车。
不可逆式不会将转向轮受到的冲击⼒传到转向盘上。
使司机失去路感,⼜使转向轮失去⾃动回正作⽤,故现在汽车已不采⽤。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第2章 转向系统布置2.1 简述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2.2.1转向系的基本形式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2.12.2.2 电动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转向轴助力转向。
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c)单独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 19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图2.1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 2.4.1转向梯形的确定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内点B 、C 的位置,直拉杆外点A 、D 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
如下图2.2中所示。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0图2.22.4.2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在确定转向系统传动比之前,需要给定两个输入条件,他们分别是:a)方向盘整个转角范围。
转向系统设计指导书目录前言...............................................................................................................I I 1范围 (1)2概述 (1)3规范性引用文件 (1)4符号、代号、术语及其定义 (2)5设计准则 (3)6转向系统总布置设计要求 (4)7模块化设计 (8)8零部件标准化结构 (9)9数据表达要求 (9)10部件(材料)选用要求 (9)11设计计算 (13)12 几种客车悬架与转向传动装置的运动校核 (18)13设计评审要求 (23)14装车质量特性 (26)15输出图样和文件的明细 (27)16制图要求 (27)前言为了更好的指导我司底盘部转向系统的设计工作,现将其进行系统化的总结。
形成我公司底盘部转向系统设计作业指导书,作为设计者在工作过程中的基础参考资料。
本设计作业指导书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1、转向系统的设计原则;2、设计及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技术要求及布置要求;3、转向系统与整车其他系统之间的工作联系;4、转向系统的性能验算。
本文件是第一次修订。
随着今后产品开发体系的完善,以及设计经验的逐步积累,将每年进行修订。
对于下述两项内容:1、国家、行业、企业标准;2、设计需要形成的设计文件、评审文件的基本要求;具体内容不在本文中体现。
请参阅相关资料。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布置要求,结构设计要求,材料选用要求,性能,设计要求,设计计算,设计评审要求,装车,设计输出图样;本标准适用于百度客车产品转向系统设计过程控制、试验标准的确定及评审验收的标准;本标准不适用于非客车类产品的转向系统设计及应用规范。
2.概述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驶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驶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第2章转向系统布置2.1 简述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2.2.1 转向系的基本形式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 2.12.2.2 电动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转向轴助力转向。
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c)单独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9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储液罐转向泵转向管柱转向机转向管路图 2.1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2.4.1 转向梯形的确定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内点B、C的位置,直拉杆外点A、D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
如下图 2.2中所示。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0图 2.22.4.2 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在确定转向系统传动比之前,需要给定两个输入条件,他们分别是:a)方向盘整个转角范围。
货车转向系统的组成
货车转向系统是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控制货车的行驶方向,确保车辆能够安全、稳定地行驶。
货车转向系统的组成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转向盘:也称为方向盘,是驾驶员操纵车辆方向的设备。
转向盘通过连杆机构与转向器连接,驾驶员转动转向盘时,连杆机构会将转动传递给转向器。
转向器:是一种常见的机械装置,用于将转向盘的转动转化为转向轴的转动。
转向器通常包括齿条、齿轮和齿扇等部件,它们通过相互的转动和移动,将转向盘的转动转化为齿条的移动,进而控制转向轴的转动。
转向轴:是一条贯穿车辆的轴,它的一端与转向器连接,另一端与转向节臂连接。
转向轴的转动会导致转向节臂的摆动,进而改变轮胎的指向,实现车辆的转向。
转向节臂:是位于转向节上的一个杆状结构,它的一端与转向轴连接,另一端与车轮连接。
当转向轴转动时,转向节臂也会随之摆动,带动车轮转向。
转向拉杆:是连接车架和转向节臂的重要部件。
当转向节臂摆动时,转向拉杆会被拉伸或压缩,使车轮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进行转向。
轮胎和轮毂:轮胎是直接与地面接触的部分,它负责提供车辆行驶所需的摩擦力。
轮毂是轮胎安装的部分,它通过轴承与转向节臂连接,使轮胎能够随着转向节臂的摆动而转动。
综上所述,货车转向系统是通过驾驶员操作转向盘,经过连杆机构、转向器和齿条等部件的传递,最终使轮胎和车轮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进行转向。
这个系统确保了货车能够安全、稳定地行驶在各种路况下。
转向系统工作原理
转向系统是一种用于控制汽车方向的系统,它能够将驾驶员的转向指令转化为车辆的转向动作。
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转向指令传递: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时,转向指令通过转向柱传达给转向系统。
转向柱是一根连接方向盘和转向系统的杆,它将驾驶员施加在方向盘上的力或扭矩传输给转向系统。
2. 助力转向:在许多现代汽车中,转向系统通常配备有助力转向装置,以减小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所需的力量。
助力转向装置通常包括液压助力装置和电动助力装置。
液压助力装置利用液压系统提供增加的力量,而电动助力装置则利用电动机辅助转动方向盘。
3. 转向机构:转向机构是转向系统中的关键部件,它负责将转向指令转化为车辆的转向动作。
常见的转向机构包括齿轮齿条机构和蜗杆蜗轮机构。
通过转向机构,转动方向盘的力或扭矩被传递给车轮,使车辆发生转向。
4. 前轮转向:转向机构通过连接悬挂系统和车轮,使车轮发生转向。
在前轮转向时,转向机构会使左右车轮产生不同的转向角度,从而使车辆完成曲线行驶或转弯动作。
5. 角度传感器:为了确保转向系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角度传感器通常安装在转向柱上,用于监测方向盘的转角,并将转角信息传递给转向系统。
转向系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相应的
调整和控制。
综上所述,转向系统通过转换驾驶员的转向指令,利用助力转向装置和转向机构,实现了车辆的转向动作。
在整个过程中,角度传感器起到了监测和反馈的作用,保证了转向系统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转向运动校核
转向系统的作用是接受驾驶员的方向操作,带动连杆动作,使轮胎产生转向角来实现行驶车轮的转向;在汽车转向行驶时,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向关系。
对转向系的要求是:操纵轻便、安全可靠、有自动回正功能;传到方向盘上的逆向力冲击要小。
1 校核要求
转向系统运动过程中要保证操纵方便,转向件与周边件间隙合理,设计要求有以下两个方面。
1.1 转向管柱运动校核要求
(1)一般情况下,转向管柱轴夹角在可调范围内相差不大于10°,以小于6°为宜;
(2)在齿条行程范围内,转向拉杆两端球头销的摆角应在允许范围内;
(3)转向管柱与周边件间隙大于10mm。
1.2 转向梯形运动校核
(1)在转向器齿条行程范围内车,校核转向轮的转向角:车轮内外转向角之差一般小于10°;转向系统各部件与轮胎(轮辋)不得干涉,间隙以10mm以上为宜。
(2)在齿条行程范围内,校核转向拉杆两端球头销的摆角,摆角应在允许的范围内。
2 校核内容
转向系统运动校核的内容及转向各零部件在极限状态时与周边件的最小间隙推荐值见下表。
Park the vehicle on level ground.With the A/C off,let the engine run until the radiator cooling fan cycles on and off twice.Then turn off the engine.NOTE:For accurate results,wait at least 60seconds,and no more than 90seconds,after turning off the engine to check the fluid level.If the level is below the lower mark,add fluid into the filler hole to bring it to the upper mark.Pour the fluid slowly and carefully so you do not spill.Clean up any spills immediately;it could damage components in the engine compartment.Always use Honda ATF-Z1(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If it’s not available,you may use a DEXRON III 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 as a temporary replacement.However,continued use can affect the shift quality.Have the transmission flushed and refilled with Honda ATF-Z1as soon as it is convenient.1. 5.U.S.model Transmission FluidAutomatic Transmission(CVT)140To thoroughly flush the transmission,the technician should drain and refill it with Honda ATF-Z1,then drive the vehicle for a short distance.Do this three times.Then drain and refill the transmission a final time.Insert the dipstick all the way back into the transmission securely as shown in the illustration.If you added fluid,return to step 1to recheck the fluid level.The transmission should be drained and refilled with new fluid according to the time and distance recommen-dations in the maintenance schedule.If you are not sure how to add fluid,contact your Honda dealer.Remove the transmission filler bolt,and carefully feel inside the bolt hole with your finger.The fluid level should be up to the edge of the bolt hole.If it is not,add Honda Manual Transmission Fluid (MTF)until it starts to run out of the hole.Reinstall the filler bolt and tighten it securely.6.CONTINUEDTransmission Fluid141。
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维护与保养指南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在不断攀升。
作为一种绿色出行方式,新能源汽车的转向系统维护与保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新能源汽车转向系统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帮助车主更好地保养和维护自己的爱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新能源汽车的转向系统。
新能源汽车的转向系统主要由转向机构、转向助力系统和转向传动装置组成。
转向机构负责将驾驶员的转向指令传递给转向轮,转向助力系统则通过电机或液压泵等装置提供力量辅助驾驶员转向,而转向传动装置则将转向力传递给车轮。
在日常使用中,车主需要注意一些常见问题,比如转向助力失效、转向轮不正常回正等。
当转向助力失效时,驾驶员会感到转向沉重,这可能是由于助力系统故障或电池电量不足引起的。
此时,车主应及时检查助力系统的工作状态,并确保电池电量充足。
如果转向轮不正常回正,可能是由于转向机构的问题,车主可以尝试将车辆停在安全地带,然后检查转向机构是否有异常。
除了常见问题,新能源汽车的转向系统还需要定期保养。
首先,车主应定期检查转向机构的润滑情况。
转向机构需要保持良好的润滑状态,以确保转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车主可以根据车辆使用手册的要求,定期更换润滑油,并确保润滑油的质量符合标准。
此外,车主还应定期检查转向助力系统的工作状态。
转向助力系统通常由电机或液压泵等装置组成,这些装置需要定期检查和保养。
对于电动助力系统,车主可以检查电池电量是否充足,以及电机是否正常工作。
对于液压助力系统,车主可以检查液压泵的工作状态和液压油的质量。
最后,车主还应注意驾驶习惯对转向系统的影响。
合理的驾驶习惯可以减少对转向系统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比如,避免长时间连续转向,避免急转弯等。
此外,车主还应定期对车辆进行定位和动平衡,以确保转向系统的正常工作。
综上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转向系统维护与保养是确保车辆安全行驶的重要环节。
车主应定期检查转向助力系统和转向机构的工作状态,保持良好的润滑和清洁,注意驾驶习惯对转向系统的影响。
线控转向系统(SBW)在车辆高速化、驾驶人员大众化、车流密集化的今天,针对更多不同水平的驾驶人群,汽车的易操纵性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线控转向系统(Steering-By-Wire Systerm,简称SBW)的发展,正是满足这种客观需求。
它是继EPS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转向系统,具有比EPS操纵稳定性更好的特点,它取消转向盘与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完全由电能实现转向,彻底摆脱传统转向系统所固有的限制,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和驾驶的方便性。
5.1线控转向系统的构成SBW系统一般由转向盘模块、转向执行模块和主控制器ECU、自动防故障系统以及电源等模块组成。
转向盘模块包括路感电机和转向盘转角传感器等,转向盘模块向驾驶员提供合适的转向感觉(也称为路感)并为前轮转角提供参考信号。
转向执行模块包括转向电机、齿条位移传感器等,实现2个功能:跟踪参考前轮转角、向转向盘模块反馈轮胎所受外力的信息以反馈车辆行驶状态.主控制器控制转向盘模块和转向执行模块的协调工作。
5。
2线控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当转向盘转动时,转向传感器和转向角传感器检测到驾驶员转矩和转向盘的转角并转变成电信号输入到ECU,ECU根据车速传感器和安装在转向传动机构上的位移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转矩反馈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并根据转向力模拟,生成反馈转矩,控制转向电动机的旋转方向、转矩大小和旋转角度,通过机械转向装置控制转向轮的转向位置,使汽车沿着驾驶员期望的轨迹行驶。
5.3线控转向系统特点(1)取消了方向盘和转向车轮之间的机械连接,通过软件协调它们之间的运动关系,因而消除了机械约束和转向干涉问题,可以根据车速和驾驶员喜好由程序根据汽车的行驶工况实时设置传动比.(2)去掉了原来转向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刚性机械连接,采用柔性连接,使转向系统在汽车上的布置更加灵活,转向盘的位置可以方便地布置在需要的位置。
(3)提高了汽车的操纵性.由于可以实现传动比的任意设置,并针对不同的车速,转向状况进行参数补偿,从而提高了汽车的操纵性.(4)改善驾驶员的“路感”。
编号:版本: 1.0 密级:秘密转向系统碰撞建模指南编制/日期:高勇丽校对/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奇瑞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院CAE部2007年02月24日目录1 前言转向系统是车辆被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整车碰撞过程中直接影响到驾驶员头部、胸部的伤害值。
转向系统数值模拟涉及材料(金属/非金属)动态本构关系以及材料动态破坏规律等众多理论课题,如何准确的模拟管柱压溃的特性至今仍是汽车碰撞安全分析的技术难题之一,因此,对转向系统的碰撞建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建模指南结合奇瑞CAE工程师的经验和当前的工程应用背景,旨在规范转向系统建模的一般要求和准则,确保不同团队、不同平台在转向系统建模时的一致性和规范性,提高碰撞建模效率。
建模时以HyperMesh7.0为前处理器。
2 几何结构描述2.1 转向系统结构简介转向系统作为主动安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方向盘、转向横拉杆、转向器、转向直拉杆、转向梯形、转向节等基本部分组成。
有些汽车还装有动力转向器、转向减振器和防伤机构等。
图2.1所示的是S18的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1 S18转向系统结构示意图2.2 转向吸能结构简介在碰撞发生的过程中,由于无论是方向盘的后移还是驾驶员碰撞到方向盘。
都能使驾驶员受到伤害,因此为了在碰撞的过程中更大限度的保护车内驾驶员的安全,常将转向系统设计成吸能结构。
现在用到的一般有三种形式:1. 轴承式(过盈配合):其特点是碰撞溃缩后管柱不会脱落,结构较为简单2. 冲撞块式:其特点是结构简单。
3. 钢带式:其特点是可根据碰撞要求调节吸能曲线来达到理想吸能。
3 数据需求●转向系统在整车坐标系中的3维CAD数据(CATIA或UG格式);●转向系统各零部件质量;●转向系统零件所用材料的牌号,零件厚度;●转向管柱压溃方式及相应的压溃曲线。
4 网格划分一个完整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包含对正确数模的几何清理、几何结构规划、网格剖分、单元类型的选择,连接构件关系的处理,局部结构的简化,焊接关系的建立,材料类型及本构模型的选择,一定应变率下材料应力应变曲线的输入,单元算法的选择,零部件属性的定义等。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6第2章转向系统布置2.1 简述汽车转向系是用来保持或者改变汽车行使方向的机构,在汽车转向行使时,还要保证各转向轮之间有协调的转角关系。
驾驶员通过操纵转向系统,使汽车保持在直线或转弯运动状态,或者使上述两种运动状态相互转换。
2.2 汽车转向系统的基本形式和特征2.2.1 转向系的基本形式可根据转向轮、转向器、转向杆系布置以及动力转向能源进行分类。
表 2.12.2.2 电动转向系统电动转向系统直接利用电动机完成转向助力功能,它由转矩传感器、车速传感器、控制器、电动机、电磁离合器和减速机构等组成。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7根据电动机布置的位置分为转向轴助力式、齿轮助力式、单独助力式及齿条助力式四种形式。
a)转向轴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固定在转向轴一侧,由离合器与转向轴相连接,直接驱动转向轴助力转向。
如下图中所示。
b)齿轮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与小齿轮相连,直接驱动齿轮助力转向。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8c)单独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离合器固定在齿轮齿条转向器的小齿轮相对另一侧,单独驱动齿条助力实现转向动作。
d)齿条助力式该电动转向系统的电动机和与齿条为一体,电动机转动带动循环球螺母转动,使齿条螺杆产生轴向位移,直接起助力转向作用。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192.2.3 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由:转向机、转向管柱、动力转向储液罐、转向泵、以及转向管路等几部分组成。
储液罐转向泵转向管柱转向机转向管路图 2.12.3、布置设计应满足的基本要求1)应满足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
2)传动效率高,力矩波动小。
3)在发生碰撞的过程中能尽量保护乘员安全。
2.4、布置设计过程2.4.1 转向梯形的确定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转向机构转向直拉杆内点B、C的位置,直拉杆外点A、D的位置,优先考虑的是沿用原有平台车型的相关数据。
如下图 2.2中所示。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0图 2.22.4.2 前轴内外转向轮的最大转角确定在确定转向系统传动比之前,需要给定两个输入条件,他们分别是:a)方向盘整个转角范围。
b)转向机齿条的行程。
一般而言,方向盘的转角范围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人机工程方面,通常情况下推荐如下的转角范围:3.0圈~3.5圈之间,比较常见的是3.2圈左右。
转向机齿条的行程由转向梯形以及转向轮的内外侧车轮最大转角来确定,一般齿条的总行程在150mm左右,因此必须首先确定转向轮内外侧车轮的最大转角,下图中表示了计算内外侧车轮最大转角需要的参数。
图 2.3前轴两主销轴线与地面交点间距离K 整车轴距L整车最小转弯半径要求Rmin前轴两主销轴线接地点与车轮中平面接地线的最小距离r数值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1相关输入数据:表 2.2整车前轴内外转向轮最大转角的计算:一般而言,无论选择哪一种转向梯形方案,必须在正确选择转向梯形参数的同时,做到汽车转弯行使时,保证全部车轮绕一个瞬时转向中心行使,使在不同圆周上运动的车轮,做无滑动的纯滚动运动。
两轴汽车以低速转弯行使,可忽略离心力的影响,假设轮胎是刚性的,忽略轮胎侧偏影响的时候,此时若各车轮绕同一瞬时转向中心进行转弯行使,则两转向前轮轴线的延长线,交在后轴延长线上,如图 2.4所示。
内侧车轮的最大转角为:公式(一)2.4.3 确定转向机输出轴线的位置,中间轴两端万象节中心位置方向盘输入轴管柱的长度一般而言,在平台沿用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开发车型的转向机输入轴轴线的位置沿用原车型,下面是确定相关参数的步骤。
a、平台沿用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开发车型的转向机输入轴轴线的位置沿用原车型。
b、根据相关经验值初步确定中间轴两端万向节中心坐标。
c、根据方向盘中心位置初步确定方向盘输入轴芯轴端点坐标。
d、从力矩波动的角度检查中间轴万向节中心布置位置的合理性。
相关关键参数的初步确定:下面是相关关键尺寸的描述以及经验值。
输入轴与中间轴夹角输出轴与中间轴夹角输入轴与整车 XY 平面夹角输入轴与整车 XZ 平面夹角管柱芯轴端部与安全气囊激发器最小间隙转向机输入轴长度相关代号β1 β2 βxy βxz L1 L3 经验值<=30°<=30°<30°<=1.5°20mm-25mm 190 左右表 2.3注:从减小力矩波动的角度考虑一般要求:|β1-β2|〈3.3°,相关尺寸表示如下图中示例。
图 2.423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图 2.5中间轴万向节中心布置位置的合理性计算检查:通常情况下,转向管柱连接机构采用十字轴万向节,如下图中所示。
图 2.6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4相关角度定义:Ψ:中间轴相位角,定义为中间轴主动叉所在平面(图中L2线所代表位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到中间轴被动叉所在平面(图中L1线所在位置)所旋转的角度。
图 2.7α:输入轴和中间轴所在平面与中间轴和输出轴所在平面的夹角。
θ:输入轴转角,也即方向盘转角。
T2:输出转矩T1:输入转矩两万向节等效角度βe=((β12-β22×cos2(2(α+ψ)))2+β24×sin2(2(α+ψ)))1/4力矩波动T2/T1=((1-sin2βecos2θ)/cosβe)通常情况下:0.97〈=T2/T1<=1.03是比较合理的范围2.4.4 转向管柱与周围配合件间隙检查一般情况下,将整个转向系统的相关关键硬点确定以后,就可以将相关硬点坐标值提供给底盘部门,然后由底盘部门完成转向机以及转向管柱的结构设计工作,最后将设计好的转向系统交由车型部进行下面的相关确认检查:a)设计状态下转向管柱与踏板机构的间隙,如图2.8中所示。
b)馈缩后转向管柱与踏板机构的间隙(如果转向管柱输入端馈缩后输入端的万向节点也跟着移动),如图 2.9中所示。
c)考虑组合开关护罩与仪表板的配合间隙。
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5一般而言,转向管柱分为两向可调(上下角度调节)以及四向可调(上下角度可调以及轴向伸缩调整)两种,必须考虑到转向管柱调整到各个状态位置时组合开关护罩与仪表板的配合间隙是否满足要求,详见内外饰布置指南-----组合开关护罩的布置。
d)考虑组合开关以及点火锁与转向管柱的配合情况,详见电器布置设计指南。
设计状态时转向管住与踏板机构的最小间隙D1,一般要求D1>=20mm图 2.8馈缩后转向管柱中间轴与踏板机构最小间隙D2>=5mm2馈缩后转向管柱输入端万向节点由图中的1点移动到2点位置1图 2.9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6上图中1点为设计设计状态(还未馈缩时输入轴万向节中心位置),2点为方向管柱被压馈后输入轴万向节中心沿方向管柱轴线运动到的极限位置。
2.4.5 转向管柱的人机工程组合开关护罩如左图中所示,转向管柱调节手柄伸出组合开关护罩的外面,这样是不合理F 的,一般要求组合开关护罩罩住整个调节机构,同时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考虑,组合开关护罩距离人体小腿膝部间隙F>=60mm调节手柄图 2.102.4.6 转向管柱的固定如左图中所示,转向管柱固定于仪表板横梁上,一般由四点固定。
考虑到方向管柱的振动,一般而言,四点平均分布在管粱的两侧比较好,这样固定比较牢固,同时不会形成悬臂梁,可以减小方向管柱的振动。
图 2.11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72.4.7 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布置要求:a)要求吸油胶管与动力转向储液罐连接端的管口尽量高于动力转向泵的管口。
动力转向泵吸油胶管口转向储液罐管口图 2.12b)要求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位置易于进行动力转向管路布置和动力转向液的加注。
动力转向储液罐动力转向泵吸油胶管图 2.13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28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动力转向储液罐距离动力转向泵较近,这样布置吸油胶管比较方便。
下图中是动力转向加注枪的数据相关尺寸。
图 2.14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在加注的过程中加注枪体有42mm的长度是伸入到动力转向储液罐内部的,在考察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布置位置是否满足加注空间要求时必须先将加注枪按照要求装配到加注的位置,然后看加注枪体是否与周围件存在干涉现象,如果不存在干涉现象,一般要求加注枪与周围件的间隙D>=30mm.D图 2.1529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c )要考虑动力转向储液罐与周围件的间隙,以及转向储液安装和拆卸的方便性。
SECTION 1-1SECTION 2-2图 2.16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0图 2.17相对运动件的间隙要求:如SECTION 1-1中D1>=25mm相对静止件的间隙要求:如SECTION 1-1中D2>=8mm与机舱盖的间隙要求:如SECTION 2-2中D4>=70mm与大灯的间隙要求:如果动力转向储液壶布置在大灯的后部,考虑大灯更换灯泡的可行性,需要留出的一定的空间如SECTION 2-2中D3>=60mm常见的动力转向储液罐的安装固定形式:d )通过螺栓固定与车身。
如左图中所示红色区域部分为动力转向壶的固定点,这种固定方式固定牢固,但需要考虑足够的工具操作空间,同时要考虑安装和拆卸的方便性。
图 2.18e)通过插拔的形式固定图 2.19 2.4.8 动力转向管路的布置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如左图中所示,动力转向储液罐直接插入车身上的焊接支架来固定,这种固定方式简单,安装和拆卸都比较方便。
动力转向软管(含带消声作用)31回油胶管吸油胶管连接胶管动力转向硬管(冷却油管)图 2.20直径长度作用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2 硬管10mm 根据需要确定散热和传输转向液软管(含消声)20mm >=500mm 消声连接胶管17mm >=170mm 连接两段硬管,方便安装和拆卸同时隔离振动吸油胶管29mm >=350mm 连接动力转向泵和转向储液壶,同时隔离来自发动机振动回油胶管16.5mm >=200mm 连接硬管和动力转向壶表 2.4布置要求:a)与周围件的间隙要求硬管与车身板金间隙要求:D5>=5mm硬管或软管与相对运动件的间隙要求:D6>=25mm硬管或软管与相对静止件的间隙要求:D7>=10mm硬管或软管与热源(三元催化)间隙要求:D8>=60mm(要求管路上包裹相关隔热材料)如左图中所示,转向管路与三元催化的间隙为65mm,同时此段管路需要考虑包裹隔热材料。
图 2.21b)安装固定要求整车技术部设计指南33Point 5 此段管路为油冷管路,一般布置于冷Point 4凝器的前部Point 3Point 2Point 1图 2.22如上图中所示的动力转向管路由5个点固定其中point 1一般直接布置在转向机上,而point 2\ point 3两点一般布置于车身或者是其他相对车身静止件上,而前面的一段管路(如果是要求有油冷)则此段管路一般布置于车身的前面进风口后部冷凝器的前面,同时在冷凝器上焊接支架做两个固定点,如上图中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