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静电事故案例84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8.45 MB
- 文档页数:84
[爆炸]静电事故案例分析2002年12月,在江苏丹阳某厂浆料车间,工人用真空泵吸醋酸乙烯到反应釜,桶中约剩下30kg时,突然发生了爆炸。
工人自行扑灭了大火,1名工人被烧伤。
经现场察看,未发现任何曾发生事故的痕迹,电器开关、照明灯具都是全新的防爆电器。
吸料的塑料管悬在半空,管子上及附近无接地装置,有一只底部被炸裂的铁桶。
此案例为较典型的静电事故,此次爆炸事故的原因是:醋酸乙烯的物料在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产生静电积聚,当塑料管接触到零电位桶时,形成高底压电位差放电,产生火花引爆了空气中的醋酸乙烯蒸气。
具体分析如下:(1)醋酸乙烯是无色液体,有挥发性,曝光容易聚合成固体。
其蒸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星、高热、氧化剂有火灾危险。
闪点:-7.78℃;爆炸极限:2.6%-13.4%。
属于易燃液体。
(2)物料在管道输送过程中有静电积聚现象,塑料管由于其导电性能差,使静电积聚情况更加严重,物料中及塑料管壁上含有高位静电。
(3)醋酸乙烯蒸气与空气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
(4)当带有高位静电的塑料管接触到铁桶时,形成放电,产生火花,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
二、静电引爆可燃性混合气体的事故案例分析2002年7月,江苏姜堰某厂二车间的离心机(封闭式),在刚开始分离从搪瓷反釜卸出的W-100-1纺织用抗氧化剂和甲苯溶剂时,突然发生爆炸,致使1名职工死亡,1名职工重伤。
调查发现,此物料经过23小时不停地机械搅拌,又经过塑料导管直接送入离心机,离心机转鼓内垫有非导电体的化纤过滤布袋。
因此,可以判断,经长时间搅拌,含有甲苯溶剂的物料产生静电积聚,快速流经塑料管道时,静电荷得到加强。
当物料进入离心机时,带有很高的电位,但如果没有电火花是不能引爆的。
低电位点是转鼓上部暴露的螺丝,当物料冲击到离心机的转鼓时,高压电位与螺丝顶端的零电位形成高低电位差而引发放电,产生了火花,引爆了离心机内混合性爆炸气体。
具体分析如下:(1)物料在反应釜中经长达20多小时机械搅拌,积聚了静电荷。
静电引起甲苯装卸槽车爆炸起火事故某年7月22日9时50分左右,某化工厂租用某运输公司一辆汽车槽车,到铁路专线上装卸外购的46.5t甲苯,并指派仓库副主任、厂安全员及2名装卸工执行卸车任务。
约7时20分,开始装卸第一车。
由于火车与汽车槽车约有4m高的位差,装卸直接采用自流方式,即用4条塑料管(两头橡胶管)分别插入火车和汽车槽车,依靠高度差,使甲苯从火车罐车经塑料管流入汽车罐车。
约8时30分,第一车甲苯约13.5t被拉回仓库。
约9时50分,汽车开始装卸第二车。
汽车司机将车停放在预定位置后与安全员到离装卸点20m的站台上休息,1名装卸工爬上汽车槽车,接过地上装卸工递上来的装卸管,打开汽车槽车前后2个装卸孔盖,在每个装卸孔内放入2根自流式装卸管。
4根自流式装卸管全部放进汽车槽罐后,槽车顶上的装卸工因天气太热,便爬下汽车去喝水。
人刚走离汽车约2m 远,汽车槽车靠近尾部的装卸孔突然发生爆炸起火。
爆炸冲击波将2根塑料管抛出车外,喷洒出来的甲苯致使汽车槽车周边一片大火,2名装卸工当场被炸死。
约10min后,消防车赶到。
经10多分钟的扑救,大火全部扑灭,阻止了事故进一步的扩大,火车槽基本没有受损害,但汽车已全部烧毁。
二、背景材料据调查,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
没有严格执行易燃、易爆气体灌装操作规程,灌装前槽车通地导线没有接地,也没有检测罐内温度。
三、事故原因分析(1)直接原因是装卸作业没有按规定装设静电接地装置,使装卸产生的静电火花无法及时导出,造成静电积聚过高产生静电火花,引发事故。
(2)间接原因高温作业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因而引发爆炸事故。
事发时气温超过35℃。
当汽车完成第一车装卸任务并返回火车装卸站时,汽车槽罐内残留的甲苯经途中30多分钟的太阳暴晒,已挥发到相当高的浓度,但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直接灌装甲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