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19
教案《法律保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章:人格尊严的含义与重要性1.1 引入话题:通过一个有关人格尊严的真实案例,引发学生对人格尊严的思考。
1.2 讲解人格尊严的概念:人格尊严是指每个人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包括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
1.3 强调人格尊严的重要性:人格尊严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保护人格尊严有利于维护个人尊严和社会公正。
1.4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的人格尊严侵犯行为,引导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意义。
第二章: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2.1 介绍我国法律对人格尊严的保护: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让学生了解我国法律对人格尊严的保护。
2.2 讲解人格尊严侵权行为:包括侮辱、诽谤、侵犯肖像权等,使学生明确何种行为侵犯人格尊严。
2.3 强调法律责任:对于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加害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4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侵权行为及法律责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格尊严的法律保护。
第三章: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3.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人格尊严价值,树立自信、自重的态度。
3.2 讲解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通过法律途径、调解、协商等方式,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3 强调自我保护意识:遇到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时,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4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维护人格尊严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借鉴。
第四章: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4.1 讲解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重要性: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
4.2 强调换位思考:在与他人交往中,要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避免侵犯他人人格尊严。
4.4 案例分析:分析案例中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
第五章:人格尊严教育的实践与应用5.1 提出人格尊严教育的重要性:人格尊严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础。
5.2 分析学校教育在人格尊严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人格尊严教育,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自我保护的意识。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深远含义,引发学生对“立业与做人”的深层次思考。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小中见大,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寓于几个平凡人物故事之中的结构特色。
3.德育目标:感受世纪老人独具的人格魅力,体会“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深远含义,引发学生对“立业与做人”的深层次思考。
二、教学重点体会“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的深远含义,引发学生对“立业与做人”的深层次思考。
三、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小中见大,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寓于几个平凡人物故事之中的结构特色。
四、教学用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云南大学生马家爵杀死五名同学;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熊;复旦大学研究生虐待30只小猫;大学校园的自杀案件……这些校园悲剧像一根根尖刺,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也给教育敲响了警钟。
人们不得不反思,当今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篇演讲辞,聆听白岩松的心声。
二、作者简介——白岩松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 1985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1989年分配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报》工作,1993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后正式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持人至今。
是“中国播音与主持”大奖特等奖、“中国金话筒奖”获得者。
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1997年开始,他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五十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第27届奥运会等大型现场直播节目,还担任过多次神舟飞船发射主持人。
他还参与策划并主持《焦点访谈》、《中国之路》等节目。
由于他亲自参与策划并负责大多数节目的撰稿,使其主持的节目风格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告别了简单播报与表演形式,成为新一代电视人的代表之一。
三、解题《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是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参加“演讲与口才杯”全国新闻界“做文与做人”演讲比赛时所作的演讲。
学位,是衡量人们学识的重要标尺,有学士、硕士、博士等。
mbti心理健康教育教案MBTI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背景介绍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种基于卡尔·荣格(Carl Jung)的心理类型理论而开发出来的一种心理测评工具,用于评估个体在认知、情感、行为和人格上的偏好。
MBTI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进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本教育教案将结合MBTI理论,设计一套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个体更好地管理情绪、发展潜力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MBTI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性格类型分类;2. 掌握不同性格类型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特点和需求;3. 学会运用MBTI理论的工具和方法,提升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水平;4. 培养积极的情绪管理技能,提高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
三、教学内容1. MBTI理论简介3. MBTI工具和方法的应用4. 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培养四、教学方法1. 讲座: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引导学员了解MBTI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性格分类;2. 讨论:组织学员讨论不同性格类型的特点和需求,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3. 实践:通过实际情景演练和案例分析,让学员学会运用MBTI工具和方法;4. 情景模拟:设计情景模拟活动,帮助学员实践情绪管理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五、教学步骤1. MBTI理论简介(1)介绍MBTI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讲解MBTI是如何评估个体的四个心理偏好:认知、情感、行为和人格;(3)解释MBTI的16种不同性格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1)分别介绍MBTI的四个维度:外向(E)vs内向(I)、感觉(S)vs直觉(N)、思维(T)vs情感(F)、判断(J)vs感知(P);(2)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特点和需求,提出相应的心理健康建议和技巧。
3. MBTI工具和方法的应用(1)介绍MBTI的测评工具和测试流程;(2)指导学员如何根据MBTI测试结果分析自己的性格类型,和他人进行性格匹配;(3)教授学员运用MBTI理论的工具和方法,提高自我认知和人际沟通能力。
《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教学教案第三章人格万花筒——高职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一、教学目的1. 了解什么是人格,人格的特征以及人格的影响因素。
2. 了解五大主要人格理论对人格问题进行了哪些探索,掌握从不同的类型和特质角度看待人格的方法。
3. 了解并辨析不同人格测验的方法,并能通过大五人格测试了解自己的人格特质。
4. 了解人格发展的过程,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二、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07-S09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从不同理论看待人格的方法、了解人格测验方法,并能借此了解自己人格。
教学难点:掌握自我人格完善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夏翠翠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教学过程(一)S07:人格概述1.案例引入佳琪的妈妈参加了毕业30年的大学同学聚会,最近打电话和佳琪沟通的话题都是聚会的事情。
无话不谈的俩人发现了很多趣事:时间变迁,很多人的长相都变了,声音也变了,但是一开始聊天,就发现过去熟悉的感觉找回来了,很快认出对方。
例如老李当时是个受男生“欺负”的老好人,现在是单位的管理者,这次聚会时还是话不多,憨憨地在一旁微笑,哪个同学的水杯空了,他总是第一个起来给满上。
还有当时班上的“风云人物”老夏,是个豪爽活泼的女子,这次见面明显成熟多了,表现出少见的温柔,但是眼见有同学被灌酒,她还是忍不住“出手相救”,颇有当年女中豪杰的影子。
佳琪也和妈妈分享班里同学的趣事,有的同学活泼开朗,有的同学稳重独立,各不相同。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的同学,到现在是否发生了一些变化,跟故事里发生的趣事是否相同,在3-5人的小组内分享,并尝试从这些趣事中探索一些特点。
2.人格概述(1)人格定义广义的人格等同于个性特点,是指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模式,它体现了一个人独特的精神风貌。
它具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兴趣、价值观及行为习惯等都会表现出我们独特的人格的差异。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概念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权的意识。
1.2 教学内容引入人格尊严权的概念。
解释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人格尊严权的概念和重要性。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人格尊严权的实际案例,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人格尊严权的含义与来源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含义和来源。
培养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讲解人格尊严权的具体含义和来源。
介绍人格尊严权的法律保护和文化背景。
2.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和来源。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人格尊严权的重要性。
第三章:人格尊严权的保护与尊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权的习惯。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强调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权的重要性。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尊重他人人格尊严权的实际操作。
第四章:人格尊严权与法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保护。
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严权的意识。
4.2 教学内容讲解人格尊严权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保护。
介绍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案例。
4.3 教学方法讲座法:教师讲解人格尊严权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保护。
案例分析法:分析涉及人格尊严权的法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保护的重要性。
第五章:人格尊严权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保护人格尊严权。
培养学生将人格尊严权原则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保护人格尊严权。
分享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人格尊严权原则。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保护人格尊严权。
陕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六课《平等对待你我他》第三课时:《人格尊严不容侵犯》教学设计城关一中谢静【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课程标准要求:3.2知道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任何非法侵害他人人身权利的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学习目标:1、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和包含的内容。
2、知道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的具体内容。
3、辨别侵犯人格尊严权的行为,能自觉尊重他人人格尊严。
4、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时,懂得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掌握维权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了解人格尊严的具体内容和法律保护,掌握维护人格尊严的方法和途径【教学难点】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的途径。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查缺补漏、强调重点、能力提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什么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包括哪些权利?【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绿领巾事件。
生:你怎么看待学校给差生佩戴绿领巾的行为。
(学校伤害学生自尊心,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等)引入课题: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自主学习,探索发现】课本P71-75.1、什么是人格尊严?人格尊严包括哪些权利?(人格尊严,指公民所具有的自尊心以及应当得到社会和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人格尊严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2、九年级学生吴天是个网络爱好者,因违纪受到廖老师的严厉批评。
他怀恨在心,便多次在学校网站上发帖子,说廖老师随意体罚和辱骂学生,还乱收费,吴天父亲也向教育局打电话诋毁老师。
一时间学校师生议论纷纷,对廖老师的声誉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廖老师忍无可忍,将吴天父子告上法庭,法庭认为吴天父子侵犯了廖老师的人格尊严,责令吴天父子公开向廖老师道歉,恢复名誉,赔偿精神损失费5000元。
(1)吴天父子侵犯廖老师的 B 。
A肖像权 B名誉权 C隐私权 D姓名权(2)法院对吴天父子的判决说明了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共同探究,明确概念】1、观看视频“小亮周末见闻”;(见闻一:照相馆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小亮舅舅和舅妈的结婚照贴在墙上用来招揽生意;见闻二:服装店老板和员工让小偷挂着牌子罚站;见闻三:王叔叔因为得罪单位领导而被取消了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见闻四:继父强迫小亮改名字和自己姓。
平谷区黄松峪中学秦秀兰继续教育编号:16003351第10课维护人格尊严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2、教学重点和难点:人格尊严的内容,人格尊严不容侵犯。
重点: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法律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尊严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3、教学方法: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
4、教学过程第一步: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提问:猜猜乞丐为什么这样回答?对“帮”乞丐的人,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
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总结:任何人,无论其年长还是年幼、聪慧还是愚钝、富有还是贫穷,也无论其是高官还是平民、是自由人还是在审押犯,都有人格尊严权。
在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的同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也是法律赋予我们的义务。
第二步:第10课维护人格尊严人格尊严不容侵犯发现之我谈: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有哪些?学生思考并回答侵害他人人身、侮辱他人人格、丑化他人形象、诋毁他人名誉、诬告陷害他人等行为.知识点拨:(人格尊严?包括哪些内容?)学生看书完成第三步:小组抽取材料。
(共六个事例,要求各小组讨论完成)事例1:小立的烦恼。
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第一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一.教材分析1.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懂得珍爱自己的名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增强自尊心的同时,自觉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能正确区分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具体行为表现;使学生关注自身尊严、关注他人人格尊严和名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尊严和名誉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尊严和名誉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2.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认识教学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教学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3.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框“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主要围绕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而展开——首先,叙述了人格尊严的含义、平等性、与其他人格权的关系等。
关于名誉权,则介绍了名誉权的含义与作用,法律确认名誉权的必要性,名誉权的内容,及侵害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
另外,本框还强调了在珍爱自己人格尊严权、名誉权的同时,尊重、关爱他人的人格权利。
二.学生分析1.针对的问题:①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老师及社会成员受封建传统思想、家长制遗风、错误教育观等影响,加之法律意识不强,常忽视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侵犯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行为时有发生。
②作为未成年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害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不懂依法维护自身人格尊严权的实现。
③另一方面,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教育影响,部分学生过分强调个人中心,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
④同学交往中,由于某些学生文明意识不强、行为习惯不良、心理品质和道德素质不够高,加之易冲动,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同学间的矛盾,说粗话脏话、诋毁他人名誉的行为时有发生。
幼儿园大班道德教育教案:品行培养与人格塑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而在幼儿教育中,道德教育更是备受关注。幼儿园大班作为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如何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行和人格,成为了广大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本文将就幼儿园大班道德教育教案进行深入探讨,以便更好地引导幼儿的品行培养和人格塑造。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素养,包括自律、守规、尊重他人等。 2.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激发幼儿的爱心、友爱和共享精神,培养其良好的品行和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 1.通过寓言故事、儿歌、诗词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和接受正面的道德观念。 2.开展各种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亲身经历中领会道德规范。 3.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定期举办主题班会,引导幼儿讨论和思考道德问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情境,引导幼儿模仿、感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评判能力。 2.激励引导法:通过表扬、奖励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3.身心教育法:注重培养幼儿的身心和品行,通过体验和锻炼,促进幼儿的品格发展和人格塑造。
四、教学活动 1.每日晨会:通过讲故事、讲道理等形式,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主题班会: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增强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3.游戏角色扮演:组织各种角色扮演和游戏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其道德情感。 4.手工美术:通过手工制作和美术创作,培养幼儿的耐心、细心和协作意识,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和人格。
五、总结回顾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品行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在幼儿园大班阶段,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至关重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行和人格。相信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品行和人格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塑造。 观点和理解 幼儿园大班道德教育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品行和人格。也需要关注教育环境的打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会做人,形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需要成为幼儿的榜样和引领者,引导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和人生观念。在幼儿园大班道德教育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引导者和榜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幼儿从小事做起,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守规习惯。教师可以利用日常活动和游戏时间,给幼儿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并引导他们积极遵守。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孩子们明白守规则的重要性和获得奖励的快乐。在道德教育中,激励引导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能够激发幼儿对道德学习的兴趣,并树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健全人格,树立信仰”的中学主题班会教案2篇中学主题班会教案:健全人格,树立信仰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并通过榜样引领、经典诵读等方式,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
2.引导学生认识信仰对个人成长及生活的指导作用,通过讲述经典故事和亲身经历启迪学生如何树立信仰。
二、教学内容:1.学生自我介绍,互相了解彼此,营造相互尊重、包容和关心的氛围。
2.通识一:引领榜样,成就完整人格----从自身出发,让学生了解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并感受不同界别的榜样对自己的影响与启示。
3.通识二:崇信信仰,使人生充满光彩----通过讨论、讲述经典故事、亲身经历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信仰对个人成长的指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1.开场: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学生互相了解,营造相互尊重、包容和关心的氛围。
2.通识一:引领榜样,成就完整人格(1)老师讲述真实故事老师讲述自己小时候认识的邻居大姐姐,她生活勤俭,为人热情大方,从未忘记帮助过自己。
后来,大姐姐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社区工作者,为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老师结合大姐姐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榜样的重要性,让学生深刻地了解健全人格的含义。
(2)经典诵读老师选择一些经典诵读材料,让学生沉浸其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气氛。
(3)角色扮演老师选择几个学生,让他们分别扮演社会不同领域的榜样人物,带领整个班级学习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正能量。
3.通识二:崇信信仰,使人生充满光彩(1)经典故事老师选择一些有关信仰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信仰对个人成长的指导作用,如“尼古拉·特斯拉的成就依赖于他的信仰”等。
(2)亲身经历学生之间分享自己在面对生活困难时的信仰和坚持。
让学生在分享中找到自己心灵上的支撑。
(3)心理疏导老师引导学生寻找打造健全人格的方法,让学生找到自己心灵上的根。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收获,是否能够理解信仰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2.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和言语态度,是否能够表现出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的态度。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教案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教案导入新课:我们经常提到或听到人格尊严这样的词语,那你能否说一说你所认为的人格尊严蕴涵的意思?(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更正、补充,指出人格尊严的正确含义和所包含的内容。
)人格尊严是指公民的名誉和公民作为一个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
它包括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板书)一、什么是人格尊严(板书)二、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板书)学生活动:(一)分析动画,判断他们分别侵犯了公民的什么权利。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知道,这些行为侵犯了公民的名誉权、荣誉权、姓名权、隐私权。
(二)分析案例,判断公民的哪项权利被侵犯。
学生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此种行为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
(三)在学生对案例能大致分辨所侵犯权利的类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辨别如下问题:1、小李参加爱心募捐活动,某新闻媒体为宣传此事,拍摄了一些照片,并广为刊登。
其中有一张可以清楚地看到小李。
小李认为这是侵权。
你怎么看?2、某照相馆为了招揽顾客,将一张效果不错的照片挂在橱窗内。
照片的主人听别人说起此事方才得知,他认为照相馆的这种行为侵犯了他的肖像权。
你怎么看?3、王涛爱给同学起外号,有些外号倒也无伤大雅,可有的外号却让被叫的同学抬不起头来,甚至不敢去学校上课。
老师批评王涛,他却认为这只是同学间的玩笑而已。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4、父母偷偷看过你的日记吗?如果他们说这是为了关心你,怕你思想出问题,你是赞同还是反对?为什么?(四)明确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的行为之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一些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事例。
学生小结。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认识到每个人都拥有人格尊严。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学会在受到侵犯时采取适当措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人格尊严的含义,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景模拟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尊重和维护人格尊严。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有关人格尊严的典型案例。
2. 教学道具:用于情景模拟的道具。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格尊严的短片,引发学生对人格尊严的思考。
2. 案例分析:分享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知识讲解:讲解人格尊严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拥有人格尊严,并要学会尊重他人。
5. 情景模拟: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尊重和维护人格尊严。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尊重和维护人格尊严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维护人格尊严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和践行。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并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五课时: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学习尊重他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案例分析:分析不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及其后果。
小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2. 第六课时: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学习识别人格尊严受到侵犯的情况。
讨论:在人格尊严受到侵犯时,应采取哪些合法手段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课题一 人格心理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确人格的概念、基本结构和形成理论,对人
格这一基本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授法、研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人格的基本结构
教学内容:
在心理学概念中,人格是最为复杂也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在本节中我们将对这一概念作出分析,探讨人格的基本内涵。 一、什么是人格 (一)人格一词的来源 要回答人格一词的概念,首先要从考证人格一词的来源说起。人格,“personality”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在希腊语中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所带的各种面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二)人格的含义 在心理学概念中,人格是一个有着颇多歧义、颇多界说的概念。综合各家的看法,我们可以将人格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综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这个含义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层是稳定的行为方式。当然,这不等于说人格是一成不变的。第二层是人际过程。它指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过程,指的是发生在我们内心、影响我们怎样行动、怎样感觉的所有那些情绪过程、动机过程和认知过程。
二、人格的基本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份,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等方面。 (一)气质 1.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个体产生心理活动时的动力特征,这些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发生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及指向性等方面。 2.气质类型 现代心理学认为气质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有规律的结合。古希腊学者希波克拉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气质类型最早的学说,后来人们多用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来总结,并把它们确定为气质的基本类型而使用至今。四种气质类型各自显示出独特的心理特征,就像春夏秋冬四季一样分明。 ⑴ 胆汁质——夏季的火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李逵的气质,叫做胆汁质。、这种气质的学生生性倔强,爱使性子,有股“十头牛也拉不回来”的倔劲儿,整个心理活动都笼罩着迅速而突变的色彩。 ⑵ 多血质——春季的雨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燕青的气质,叫做多血质。具有种气质的人总是像春风一样富有朝气。这种学生乖巧伶俐,思维灵活,行动敏捷,对各种环境适应力强,教育可塑性也很强。但是他们气质上的弱点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⑶ 抑郁质——秋季的风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林黛玉的气质,叫做抑郁质。这种气质给人以“秋风落叶”般无奈、忧伤的感觉。这种学生聪明而富有想象力,自制力强,注重内心世界,不善交往,孤僻离群,软弱胆小,萎靡不振。
⑷粘液质——冬季的雪 心理学家把类似于林冲的气质,叫做粘液质,这种气质就像冬天一样无艳丽的色彩装点, “冰冷耐寒”,缺乏生气。这种学生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这往往弥补了他们思维的不足。在学习上接受慢,但却很扎实,是踏踏实实的学生。 上述四种气质类型显示了人们“四季”般的天性。事实上,单纯地属于这四种典型气质之一的人并不多,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是这四种气质互相混合、渗透、兼而有之的人。有些人是两种气质的混合,有些人是三种气质的混合,有些人则是四种气质的混合。 3.如何看待气质 首先,气质是人的天性,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气质既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弊的一面。 其次,注意气质的自我调节。在学习中,不同气质的大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提高学习效率。面对外界的批评或遭受挫折时,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要防止出现不良反应,维持心理健康。 总之,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是气质的主人,而不是气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分析自己的气质特征中优与劣,在气质的自我调节中,只要能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气质,扬长避短,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显示出自己的气质美。 (二)性格 1.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对现实的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个人的人格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决定个人的活动方向,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最主要特征。 心理学家认为,气质受先天的影响,性格则更多地受到后天条件的影响。气质无好坏之分,而一个人性格往往受到好或坏的评价,所以性格具有道德评价的含义。 2.性格类型 性格类型是指某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长久以来心理学家尝试按一定标准对性格进行分类,但由于性格这一心理现象极为复杂,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分类标准。这里我们介绍2种具有代表性的性格分类学说。 (1)心理活动倾向类型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大类。典型的外向型或内向型的并不多见,大多数人是属于中间型,兼有内向和外向的特点,只是偏重程度有所不同。 (2)A、B、C型性格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曼和罗斯曼根据人们在时间上的匆忙感、紧迫感、好胜心等特点,把人的性格分为A型、B型和C型三种性格。 A型性格的人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成功意识,时间紧迫感强,生活节奏较快。这类人往往智商较高,能力较强。B型性格的人则表现平静,与世无争。C型性格的人一般来说能够把对别人的不满藏在心里,在行为上表现出与别人友好合作,没有什么原则,爱迁就别人,能够原谅本不能原谅的行为。有研究表明:A型性格的人容易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是B型性格的2倍;C型性格的人由于长期过分压抑克制,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疏泄,则易患癌症。 (三)自我意识 1.概念 自我意识,顾名思义,就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它与人的内部注意状态密切相关。当个人关注自己时,注意就出现了自我聚焦,这时就产生了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基本内容包含有三个方面: (1)生理自我 (2)社会自我 (3)心理自我 以上三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2.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等内容。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
感,自豪感与羞耻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主、自立、自强、自制等内容。 三、人格形成和发展理论 研究人格的心理学家很多,人格理论的种类也很多,各有侧重点。有的理论重在探讨人格的结构,有的理论重在研究影响人格形成的条件,有的理论重在揭示人格发展的过程。下面介绍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说、人格发展说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中心理念,这里主要介绍其中的人格结构说。 弗洛伊德于1923年提出“三我”人格结构模式,他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并将“三我”与早期的意识层次理论结合起来,构成人格的冰山图。 本我(又称生物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原始的力量来源。 自我(又称现实我),是个体出生之后,在现实环境作用下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来的,其作用在于调节现实要求与本我需要之间的矛盾。 超我(又称道德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部分,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代表人格中的道德部分。 本我、自我、超我这三个成份不断相互影响,一个结构成分的变化,必然导致其他成分的改变。 (二)罗杰斯的健康人格理论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以个体的自我为中心理论,一般称之为自我论。 罗杰斯相信人本性是善的,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努力保持乐观感受和对生活的满足。个体实现自我的倾向是一种基本的驱动力,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个体不但要维持自己,而且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对人性持有积极的态度,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无论是在普通的教育理论还是在心理咨询临床运用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上介绍的2种人格理论以及其他的人格理论中,没有哪种理论可以完满地说明、解释人格,或许要想全面理解人格,最好的方法是把这些理论综合起来。
[ 课题二 大学生的人格现状 教学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与讨论,使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并通
过联系实际分析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使学生对此问题有一清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重点: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教学内容:
一、大学生的人格特点 (一)大学生的人格状况 中国学者用修订过的“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CPI)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6所高校的1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人格总体特点 (1)中国大学生在谦让、克己、忍耐、谨慎、负责等人格特征方面突出,说明他们与现实社会有较好的适应。 (2)中国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通常会首先考虑社会和他人,但也绝不是一味地追求社会的赞许。 (3)中国大学生在支配与冲动特点方面表现不突出;在社交方面倾向于积极进取;他们具有稳健、从众的人格特点,具有良好的社会化程度。虽然他们在聪慧、敏感等与智力有关的人格特征方面较好,但他们的“独立成就”和灵活性的得分均较低。 2.不同专业的比较 不同学科大学生的人格特征以及性别差异,均有各自的相对独特性,表现如下: ⑴文科大学生中男女生的人格特征为综合型,无论在支配、冲动、自信、外向等方面,还是在谦让、克己、忍耐、谨慎等方面均兼而有之。不过,相对而言,男生前者较多,女性独立性、敏锐等方面较弱。 ⑵理科大学生中男生与文科男生相似,但女生在谦让、克己、忍耐,谨慎、内向等方面较突出。男女生在独立性、聪慧、敏锐等人格特征方面无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