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室隔离制度新生儿室隔离制度 1、感染性疾病患儿应在隔离室隔离治疗,所用物品均应先浸泡后清洗再高压灭菌消毒。
操作护理时应穿隔离衣。
2.患儿入院时,首先确定是否为感染病,对疑似患儿不能同确诊患儿同住一室,确定感染病后,按病种分别安置,病室外挂明显隔离标志。
3.感染患儿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
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
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洗手。
4. 感染性患儿与非感染性患儿分房处理与安置。
5. 感染患儿应在指定的范围内进行诊疗,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6.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患儿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病室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后的敷料要焚烧。
7.如病区内有几个病种,工作人员应按不同病种调换隔离衣,有计划地进入各病室进行工作,并严格消毒双手,在脚垫上擦鞋。
11.患人使用过的物品应经初步消毒后再送洗衣房、供应室。
13.医疗器械严格按要求进行消毒和更换,各种消毒液及无1/ 14菌器械要定期更换。
14.病历牌、医嘱本不得带入病室,医生查房完毕后,要洗净双手,脱去隔离衣,然后再翻阅病历牌,开医嘱。
一、新生儿室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小扫除,每周大扫除。
清洁工作用湿式打扫,卫生工具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应有醒目标志。
室内不得有蚊、蝇、蚂蚁、蟑螂、老鼠等。
二、正常新生儿室每日通风 2 次,每次 15~20 分钟,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为 55%~66%之间。
三、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婴儿抱出喂奶时照射),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 500 个/m3.四、新生儿被服、尿布、洗澡手术等,以及和其他新生儿所接触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
五、新生儿床套,每周更换二次,出院后更换被褥,全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奶具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
每次哺奶前,应消毒小毛巾,产妇拭净乳头、双手。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1、加强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管理,建立《新生儿探视制度》、《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2、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
3、新生儿病室要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4、新生儿科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监测。
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
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受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5、新生儿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
(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要进行终末消毒。
6、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7、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8、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9、医务人员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当实施手卫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篇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筑布局1、区域相对独立,周围环境安静、清洁。
应当做好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二、人员管理1、根据监护室病人多少合理配备医护人员2、监护室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医院感染相关预防与控制基本知识。
3、医务人员患有皮疹、腹泻、呼吸道综合征及传染性疾病时应离岗或调岗。
非本室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室,所有人员进入监护室必须更衣、洗手。
发现一人/次医、护人员不更鞋进入监护室者,罚款20元。
主任或护士长不更鞋进入者罚款50元环境管理1、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min,2、手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各种仪器表面、门把手、洗手池、治疗台等,每日湿式擦拭不少于2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3、地面每日湿式擦拭不少于2次,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4、窗台、墙面定期是式擦拭,有明显污染时使用消毒剂擦拭。
5、监护室内使用的清洁用品英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分开清洗消毒晾干备用,与其他区域的清洁用品分开放置。
不得混用。
医疗废物分类放置不得和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得混放,至少每天两次送出。
四、物品管理1、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
2、婴儿保温箱使用后应终末清洁消毒,使用中应每日更换湿化液,湿式清洁恒温罩内外表面,特殊感染患儿(包括多重耐药菌)还应消毒。
每周或遇污染时应进行彻底清洁消毒。
3、雾化器、防护面罩、体温表、浴巾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管、吸痰管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
4、患儿使用后的奶嘴、奶瓶清洗干净后,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五、隔离措施1、在诊疗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并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以及无菌操作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2、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应当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
3、对患有具有传播可能的感染性疾病,有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生儿应当采取相应隔离措施并作标识。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医疗过程中由医源性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各种感染。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会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新生儿病房来说,医院感染的危害更加明显,因此需要特别重视和加强管理。
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1.人员管理制度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新生儿病房应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增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知识的学习,手卫生、穿戴防护用品等操作规范的讲解。
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和评价。
2.感染监测和上报制度新生儿病房应设立感染监测和上报系统,及时掌握新生儿病房的感染状况。
每天定时检查病房环境和患儿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定期对患儿进行感染相关指标的检测,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及时发现感染迹象。
3.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制度新生儿病房的医疗设备使用和维护非常重要,对于预防医院感染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医院应建立医疗设备的清洁和消毒规范,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清洁卫生。
同时,还要加强设备的维护和定期的检修,及时更换老化的设备。
4.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的环境卫生管理要做到精细化。
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病房空气的流通和清新。
注意病房内的垃圾处理,定时清理和更换垃圾桶,并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处理。
另外,要加强对病房隔离区的管理,对于有传染性疾病的患儿进行隔离观察,防止感染的扩散。
5.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应制定相关的父母亲和访客的管理制度,确保他们的行为不会给患儿带来感染风险。
在病房内应设置洗手设施,并要求父母亲和访客在进入病房之前进行手卫生,并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严禁患儿接触有传染性疾病的人员,并对父母亲和访客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指导。
三、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执行和评价实施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需要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病室应当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建立并落实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按照医院感染控制原则设置工作流程,降低医院感染危险。
二、新生儿病室应当通过有效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医疗设备消毒灭菌等措施,减少发生感染的危险.三、新生儿病室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
有条件者可使用空气净化设施、设备。
新生儿病室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要换(室内)工作服、工作鞋。
四、新生儿病室按照规定建立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开展必要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针对监测结果,应当进行分析并进行整改.存在严重医院感染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接收新患儿,并将在院患儿转出.五、新生儿病室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应当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4、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用后一消毒.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消毒一次,用后终末消毒。
5、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氧气管、体温表、吸痰管、浴巾、浴垫等.6、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奶瓶由配奶室统一回收清洗、高温或高压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每日必须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病室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建立消毒清洁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七、新生儿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八、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患儿,要按照传染病管理有关规定实施单间隔离、专人护理,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所用物品优先选择一次性物品,非一次性物品必须专人专用专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引言概述:新生儿院感制度是指医院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和规定。
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反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类病原体。
因此,建立健全的新生儿院感制度对于保护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新生儿院感制度的重要性1.1 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1.2 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1.3 降低医疗纠纷的风险二、院感防控措施2.1 严格的洗手制度2.2 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2.3 限制探视和陪护人员三、新生儿疾病预防3.1 新生儿疫苗接种3.2 婴儿喂养和护理规范3.3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四、医护人员培训和管理4.1 医护人员健康检查4.2 培训医护人员的院感知识和技能4.3 加强医护人员的监督和管理五、家长教育和参预5.1 家长参预院感防控工作5.2 家长教育和宣传5.3 家长的合理要求和建议的接纳正文:引言概述:新生儿院感制度是指医院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和规定。
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彻底发育,反抗力较弱,容易感染各类病原体。
因此,建立健全的新生儿院感制度对于保护新生儿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内容和重要性。
一、新生儿院感制度的重要性1.1 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
通过规范的院感防控措施,减少了新生儿感染的风险,降低了新生儿死亡率和发生并发症的概率。
1.2 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院内感染的传播。
通过严格的洗手制度、定期消毒和清洁工作,以及限制探视和陪护人员的数量,可以减少病原体在医院内的传播,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1.3 降低医疗纠纷的风险医院新生儿院感制度的建立可以降低医疗纠纷的风险。
通过规范的院感防控措施和新生儿疾病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医疗事故和感染的发生,降低医疗纠纷的概率,保护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合法权益。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有健全的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并履行职责。
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医务人员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少于6小时,并建立培训记录。
三、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洁、污分开,符合功能流程。
四、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清新。
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各种监护仪器、婴儿暖箱、蓝光照射箱等保持清洁,污染时及时清洁消毒。
循环风动态空气消毒机按规定使用,过滤网定期清洗,并有记录。
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操作规程。
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患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六、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规范》要求,及时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七、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患儿分开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先非感染患儿,后感染患儿。
特殊感染(MRSA、VRE等)病儿单独安置,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八、新生儿各种用物专人专用,按规定清洗、消毒或灭菌。
九、诊疗过程中凡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接触人体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各种灭菌物品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十、严格按照我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及反馈制度》的要求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及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避免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
十一、严格按照卫健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十二、按要求每季度对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和使用中消毒液进行生物学监测并记录,且不得有致病菌检出。
不合格者,必须分析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后再次监测,直至合格,确保医疗安全。
十三、严格按照我院《医疗废物管理规定》要求进行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和运送。
交接登记内容完善、资料保存齐全。
十四、加强对陪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卫生宣教。
新生儿病室的医院感染风险控制如何做!2020年版的《三级医院评审标准》(第三部分-第二章-第十节-第一百二十六):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要监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医院感染率及其变化趋势,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并持续改进诊疗流程;定期通报医院感染监测结果并加强横向比较。
针对新生儿病室风险级别“高”的风险因素,需制定措施对感染风险进行控制。
一、针对“手卫生不规范”,制定措施如下:(一)手卫生设施①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房应每床1套。
②手消毒剂宜采用一次性包装。
③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④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⑤医务人员对选用的手消毒剂有良好的接受性,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二)加强管理与培训①加强手卫生行为的指导与管理,将手卫生纳入医疗质量考核,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②定期开展手卫生的全院培训,加强手卫生的培训教育,对象包括医生、护士、进修人员、实习学生、保洁人员等;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正确的手卫生方法,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19)。
(三)加强督导①定期进行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监测与反馈。
②每季度对新生儿病室的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
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关时,应及时及逆行监测,并进行相应病原微生物的检测。
二、针对“新生儿常用生活用品污染”,制定措施如下:(一)新生儿奶具、奶液污染1.环境设施: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由专门人员管理,并保持清洁、干净,定期消毒。
2.人员规定:配奶间工作人员应当经过消毒技术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3.管理制度:①制定配奶间制度,降低发生医院感染风险。
②按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母乳收集和储存。
③配奶工作应当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负责,并严格手卫生,认真执行配奶流程、奶瓶奶嘴清洗消毒流程等。
④配奶应当现配现用,剩余奶液不得再用。
4.消毒灭菌措施:①患儿使用后的奶嘴用清水清洗干净,高温或微波消毒。
新生儿病房感染管理制度一、建立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小组人员职责明确,指定专人负责本科室感控工作,制定其岗位责职责,统一接受感控管理部门业务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将医院感染管理纳入科室质控内容。
二、新生儿病室独立设置,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醒目;新生儿病室的每张床位占地面积应不少于3㎡,床间距不少于1m;入口处有手卫生设施;工作人员进出新生儿室应按照“穿/脱防护装备流程图”执行;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定期更换。
三、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应无传染性疾病,新上岗的工作人员应进行体格检查;未经允许患儿家属和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新生儿病室,如因特殊情况必须进入,须经新生儿病室负责人允许,并规范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进行手卫生后方能进入。
四、新生儿病室严禁收治成人患者;感染性疾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应隔离收治,诊疗用品专用。
五、新生儿病室应保持环境清洁、整齐,物品摆放有序,室内不得存放与诊疗无关的物品;调节适宜的温度(22℃-24℃)、湿度(50%-60%);病室每日通风两次,每次15-30分钟。
六、每日对新生病室、治疗准备室、配奶间等进行空气消毒,并作好记录。
使用动态消毒机作空气消毒,每月对消毒机内网进行清洁,每季度对空气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七、每个房间至少设置一套洗手、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为非接触式,床旁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八、手术、穿刺等使用的器械、器具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各种诊疗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符合国家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九、蓝光箱、暖箱湿化液每日更换;呼吸机湿化瓶、氧气湿化瓶、吸痰瓶每日更换清洗消毒,呼吸机管路消毒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十、室内地面、环境物表每日湿拭清洁2次,采用适宜的清洁剂、消毒剂,清洁用具应分区、分单元使用,标识清楚;使用中的新生儿床、蓝光箱、暖箱内表面每日清水擦拭,遇污染及时清洁,患儿出院后终末消毒。
目录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消毒隔离制度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防控管理制度一次性医疗器具及消毒药械管理制度病例的采样与送检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病例的采样与送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消毒隔离制度一、目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证医疗安全二、适用范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三、依据[1]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2012[2]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2009[3]卫生部:《新生儿病房建设与管理指南》2009[4]卫计委:《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2017[5]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480号四、内容(一)新生儿病房应相对独立,内设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病房、隔离病房、配奶室、治疗室等,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二)新生儿病房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 1M。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新生儿病房入口处应设有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非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
(四)非本室工作人员及家属不得入内。
本室物品不得外借,非本室物品不得随意带入。
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等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得接触新生儿。
(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在 22~24℃之间,相对湿度为55~65%。
每日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15-30分钟;空气净化设施按要求更换过滤网,有记录。
(六)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和进行各项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或进行卫生手消毒。
任何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避免血液及分泌物污染环境。
(七)为新生儿进行各种穿刺和其他浸入性操作时,应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常规。
(八)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避免交叉感染。
(九)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灭菌,保持清洁,每日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病房是医院中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部门,因为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所以他们更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医院感染对新生儿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成为新生儿病房管理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一、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管理1.保持病房清洁卫生:定期清洁和消毒病房,使用有效的消毒剂,确保病房内环境的卫生。
2.通风换气:保持病房空气流通,每日通风不少于几次,每次几分钟,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
3.严格控制人员流动:限制非必要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特别是患有感染性疾病的人员。
4.合理布局:新生儿病房应合理布局,确保床位之间的适当距离,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二、加强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管理1.洗手意识:提高医务人员对洗手的认识和重视,确保在接触每个新生儿前后都进行彻底洗手。
2.手卫生设施:提供充足的洗手设施,包括肥皂、水和洗手消毒剂,并定期检查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
三、加强新生儿的保护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的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避免尿布疹和皮肤感染。
2.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营养支持: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新生儿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设备和工作流程的消毒管理1.设备消毒:对呼吸机、暖箱、雾化吸入器等设备进行每日清洁和消毒,确保设备无细菌污染。
2.工作流程:建立和完善工作流程,确保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操作中遵循预防感染的原则。
五、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1.感染监测:开展新生儿病房的医院感染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感染病例。
2.报告制度:建立感染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及时报告感染病例,以便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六、加强教育和培训1.感染预防教育: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感染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2.家长教育:向家长提供感染预防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参与新生儿的感染预防工作。
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一、引言新生儿病房是医院内重要的特殊病房之一,为了保障新生儿的健康和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建立和规范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的基本要求和操作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控的意识和能力,有效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病房感染的发生和传播。
三、适合范围本制度适合于医院内新生儿病房的管理和操作,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相关人员。
四、责任与义务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本制度,并配备专职感染控制人员;2. 新生儿病房负责制定和执行感染管理制度,并组织相关培训;3. 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感染管理制度,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和处理感染事件;4. 患者及其家属应积极配合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遵守相关规定和要求。
五、感染防控措施1.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医护人员应时常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者消毒剂,特殊是接触患者先后、进食先后、上厕所后等;2. 保持病房的清洁和通风,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空气流通;3. 严格控制病房的访客,限制患者的陪护人数,并要求访客和陪护人员遵守相关的卫生要求;4.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检查,特殊是对有患者接触史或者感染病史的人员进行筛查;5. 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措施、使用个人防护装备等;6. 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和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做好感染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六、应急处理1. 发生感染事件时,医护人员应即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隔离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等;2. 及时报告感染事件,向上级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工作;3. 对感染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查找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七、培训与教育1. 新生儿病房应定期开展感染防控培训,包括手卫生、消毒灭菌、个人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2. 医护人员应参加培训并通过考核,持续提高感染防控的能力和水平;3. 定期组织感染防控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防控意识。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为了确保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医疗环境安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患儿的生命安全,特制定以下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感染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进入重症监护室前、接触患儿前、手接触被污染物品后、暴露于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进行洗手。
2.严禁进入患儿监护区的人员有呼吸道感染、呼吸道疾病、皮肤感染或其他传染病的症状和体征,有近期发生过医院感染疾病的人员。
3.患儿监护区内必须保持空气新鲜,保持通风良好,防止空气污染。
4.患儿监护区的医疗设备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5.配有消毒专用器具,如洗手液、消毒剂、无菌巾等,确保消毒措施的有效性。
二、感染监测与报告1.对患儿监护区内的感染进行定期监测,包括血液感染、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
2.对患儿监护区内的感染事件进行及时报告,确保信息流通畅通。
3.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感染的原因和传播途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三、患儿家属教育1.对患儿家属进行感染防控知识宣教,告知家属们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洗手等基本防护措施。
2.多次鼓励家属进行手卫生认识教育,并提供实践指导以确保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
3.严禁患儿家属携带感染性疾病进入患儿监护区,并对此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环境卫生管理1.对患儿监护区内的空气、水源等环境进行定期检测,确保环境的卫生状况符合规定的标准。
2.患儿监护区内的地面、墙壁、床铺等物品要保持干净整洁,并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3.定期对患儿监护区内的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确保使用的设备符合卫生要求。
五、感染管理人员责任1.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感染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并对患儿监护区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2.感染管理人员要参与感染监测和调查工作,及时报告感染事件,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3.感染管理人员要组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家属的感染防控意识和能力。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院感管理规范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是医院中一个特殊区域,主要收治病程较重、需要密切监护和加强护理的新生儿。
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因此,NICU院感管理对于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和降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一、概述1.1 目的本规范旨在明确NICU院感管理的具体要求,提高新生儿安全管理水平,降低医院感染风险。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二、组织管理2.1 成立NICU院感管理小组NICU院感管理小组由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等组成,负责制定和落实院感管理措施。
2.2 制定院感管理制度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制定NICU 院感管理制度,包括手卫生、无菌操作、环境清洁、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理等方面。
2.3 培训与教育对NICU全体医护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新入职人员必须接受感染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三、环境管理3.1 环境布局NICU应设置在清洁、安静、通风良好的区域,远离污染源。
分区明确,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2 环境清洁与消毒3.2.1 地面、物体表面每日进行清洁和消毒,地面采用湿式清扫,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3.2.2 空气采用空气净化器进行空气净化,保持室内空气质量。
3.2.3 仪器设备每日对仪器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特殊设备如暖箱、呼吸机等每周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四、人员管理4.1 人员配备根据NICU工作量合理配备医护人员,确保医护人员在岗期间能够充分休息。
4.2 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新生儿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
4.3 人员防护医护人员应穿戴清洁工作服、帽子、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必要时穿戴隔离衣。
五、无菌操作管理5.1 无菌操作原则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无菌物品的合格率和无菌操作的安全性。
5.2 无菌物品管理无菌物品应专柜存放,标识清晰,定期检查有效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
特制定《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感染管理制度》。
2.参考文件:2.1《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2.2《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 311-20232.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20192.4《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 509-20163.名词定义:3.1新生儿:指胎儿娩出母体并自脐带结扎起,至出生后满28天这一段时间的婴儿。
3.2新生儿监护室: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新生儿患儿的专业病房,为因各种原因导致一个或多个器官与系统功能障碍危机生命或具有潜在高危因素的患儿,及时提供系统的、高质量的医学监护和救治技术。
3.3器械相关感染:患者在使用后某种相关器械期间或在停止使用某种器械(如呼吸机、血管插管等)48小时内出现的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
4.内容:4.1NICU建筑布局应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设早产儿病室、足月儿病室和感染患儿隔离病室,分别收治相应患儿;抢救单元≥6m²,其他床位≥3m²;床间距应≥1.0m。
4.2减少不必要人员进入新生儿病房,确需入室,应做好手卫生,避免不必要的室内环境表面接触。
4.2.1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应更换(室内)工作服;工作人员患有传播风险的感染病时,应暂时离岗,待隔离期结束后再返岗;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考虑开展医务人员相关病原体携带的筛查。
4.2.2医务人员在诊疗与护理操作时,应按照“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原则进行。
4.3患儿的安置与隔离4.3.1发现特殊或不明原因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儿时,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额外预防措施,并做好隔离标识。
4.3.2采取隔离措施的患儿尽量单间安置;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儿,或患有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实施分组护理或专人护理;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患儿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
新生儿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与措施
一、 工作人员要求
1、工作人员入室前换专用工作服、换鞋、洗手或手消毒。非本室人员不得随便进入。
2、对患儿实行保护性隔离,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肠炎、痢疾、肝炎或皮肤感染应调
离新生儿室,防止交叉感染。
3、 工作人员进行各项操作前后洗手,严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环境与物品消毒要求
1、坚持每日清洁制度,定时开窗通风,室内空气每日用空气消毒机消毒2次。
2、地面每日湿拖2次,遇污染时用含氯消毒剂消毒。
3、保持桌面、窗台、婴儿床、监护仪等仪器表面的清洁,每日擦拭,必要时进行消毒。
4、体温计一人一用一消毒,用75%酒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
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消毒,早产儿暖箱的湿化液每日更换,用毕终末消毒、
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
6、连续使用的新生儿暖箱内表面每日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消毒,患儿出院后进行终末
消毒处理。
7、哺乳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专人专用,用后消毒。隔离新生儿用具专用。
8、新生儿用眼药水、粉扑、油膏、沐浴液、浴巾、浴垫、治疗用具等,一人一用。
9、空调过滤网每周清洗一次,空气消毒机过滤网每月清洗一次并有记录。
三、病人管理
1、根据患儿疾病合理安排病室,感染性疾病患儿给于床边隔离,必要时置隔离病室。
2、对特殊感染(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或高度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
耐万古霉素金葡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患儿,应严密隔离。
三、医院感染监测
1、发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应24h内上报院感科,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流行应立即报告,并做
好科室登记。
2、每月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合格应立即整改。
四、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标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