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课本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
- 格式:ppt
- 大小:245.50 KB
- 文档页数:20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知识的重要教辅资料,而在学生从高中开始逐渐进行议论文写作的练习时,教材中的素材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将通过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可以用于议论文写作的素材,以期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有所帮助。
1. 古诗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学生在学习诗歌鉴赏时接触到的重要素材。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些都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可以在议论文中引用古诗词对某一现象或主题进行评述,通过古诗词的艺术表达和情感描绘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
古诗词中也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可以用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增加议论文的说服力和深度。
2.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
文言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和思想观念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文言文中的论述和观点,借鉴其中的古代智慧,来为自己的议论文提供观点和论据。
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也是学生可以借鉴和运用的资源,可以为议论文的写作增添文学风采和文化底蕴。
3. 名著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名著作品,这些作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宝贵素材。
通过对名著作品的学习和理解,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议论文写作素材,如人物形象的分析、情节的解读、主题的揭示等。
通过对名著中的人物、事件和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评述,可以为学生的议论文提供深刻的论据和观点,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深度。
4. 历史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历史文化内容也是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素材。
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和底蕴,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文化传统等都可以为议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学生可以在议论文中引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故事,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自己的观点提供论据和依据。
整合教材资源,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任何一套教科书,优缺点总是并存的。
民国时期,叶圣陶亲自撰写或与其他名家合编的国文教材、国语教材,堪称时代之经典,但叶老本人并不满意。
时过境迁,我们回望当年教材,赞赏之余,不难找到其中的缺陷。
基于此,作为教材的实施者一线教师,在看到教材不足处的同时,要更善于发现其优点,扬长避短,发掘手中教材的潜在资源,就地取材,灵活调整、主动重组,使之更好地为教与学服务。
笔者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为例,谈谈如何整合教材,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
不少语文教师觉得人教版必修教材编写的作文不实用,因此在作文教学时,对表达交流板块比较轻视:有的教师布置学生自读,然后从写作练习题中选一道给学生练笔,至于这道题要训练学生哪方面作文能力,目标非常模糊;有的教师,能按部就班地认真指导学生学习表达交流里的相关知识,但成效似乎也不大;有的老师则主动些,从课外搬来一套套的作文方法,瞄准高考要求,按步推进,表面上学生作文写得像模像样,可写作水平并未切实提高,写作兴趣更是淡漠,这种过早通过应试技巧操练出来的学生,作文能好吗?上述三种类型教师的做法,都没真正挖掘教材里丰厚的写作宝藏,也就谈不上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
要用好教材,第一步得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
每册必修教材的开头,有编者写的一封信《致同学们》。
信中提到编写作文教材的一些想法:‘表达交流’包括‘写作’与‘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写作’共20个专题,每册4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一个相对集中的写作话题和写作指导,还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练习,供你们使用。
‘口语交际’全套书共设计了5次活动,每册围绕一个重点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研讨与练习’和‘梳理探究’中也有写作与口语交际方面的练习,供你们选择。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摘要】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写作议论文具有重要性。
其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以及诗歌作品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
这些丰富多样的内容为写作提供了广泛的选择空间,帮助学生拓展思路、丰富观点,并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深入探讨文学作品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社会主题;名人传记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与行动,提供具体案例支撑;古代文言文可以锻炼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提升行文的表达能力等等。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为写作议论文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来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写作、素材、经典文学作品、名人传记、古代文言文、现代散文、诗歌作品、丰富多样1. 引言1.1 高中语文教材对于议论文写作的重要性通过阅读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从中汲取思想启示和写作素材。
名人传记则可以让学生了解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人生观念。
古代文言文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智慧和哲理,启发他们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思考。
现代散文和诗歌作品则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当代社会的各种议题和情感,为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提供新颖的素材和观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对于学生的议论文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提升写作水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各种文学作品,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现实,发现问题,思考解决之道,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
2. 正文2.1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可作为议论文写作素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议论文写作的素材。
这些作品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通过分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为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以《红楼梦》为例,这部小说描绘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活用课本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作者:周晓美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5年第1期江苏省扬州仪征市胥浦小学周晓美【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议论文写作是教学任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本文就如何活用课本已有的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这一主题展开探讨,提出活用课本中知名人物生平事迹,活用课本中人物和事件素材,活用课文中的诗词名句素材等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本资源议论文写作素材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过程中,经常发现许多学生写着写着就面临没有素材可以加以引入的尴尬情形。
而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与要求就是必须以非常丰富、非常翔实、非常可靠的事例作为论据对论文提出的观点加以论证。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明白“厚积而薄发”的道理,要求学生注重知识积累,关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类时事,学会从日常学习中积累写作素材。
从而让学生懂得在写作中真正可用的素材是非常丰富的,只要拥有一颗善于挖掘、敢于发现、积极积累的心,当“山穷水尽”之时将素材挖掘的方法转向于“内求”,将目光与思维投入到自身已经学过的课本,同时注重发挥关联性挖掘技能,将课本中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转换,促使其转化为服务于自身写作的“活水源泉”,往往可以起到非常出奇的效果。
下面结合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如何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活用课本中知名人物生平事迹通常说来,能够入选到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不管是文章本身还是文章的作者都具具很高的知名度,不管是文章内容本身还是作者的道德品行都称得上是楷模,特别是作者日常品行中的一点一滴,无不折射出作者高尚的人格品质与魅力,无不蕴含着丰富而崇高的精神内涵。
比如,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陆游、鲁迅等等,他们的生平事迹在初中课文内都或多或少的出现过。
为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切实着眼于丰富学生的知识量,积极依托于所学课文引导学生对他们人格魅力的品读,加深对他们崇高精神价值的深入理解,加强对他们独具特色个性的体验,引领学生加强有关他们生平事迹材料的积累,培养学生对这些知名人士的历史史实阅读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从而为他们写作过程中,将他们的生平事迹转化为议论文的重要论据素材。
巧用课本素材丰富作文内容近年来,高考作文在文体选择方面给了考生以充分的自由,“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使得考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但关注高考的师生同时也发现,在见诸各种媒介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议论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根据有关统计,2007年、2008年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1%和91.8%;而就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来看,89.6%的考生选择写议论文。
这说明,为了求“稳”和得到一个相对的高分,许多学生在考试时会主动选择议论文这种文体。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选择写议论文,并不一定就能写好。
材料积累不够,学生在写作过程就会深感“书到用时方很少”;而不会灵活运用材料,则容易使材料和论点“脱节”、“若即若离”,甚至使论证过程“转向”。
巧妙地挖掘素材,灵活地运用素材,适当地评析素材,已经成为高中学生写好议论文的最重要条件。
对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入手,挖掘、积累和妙用其中的素材,使其成为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多角度挖掘,一材多用,适应不同论题课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看看,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
例如,学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相关材料,从而论证以下不同的论题:为人父母者,不要独断专横,以免发生悲剧。
焦母凶悍,强迫儿子休妻再娶;刘兄势利,逼迫妹妹改嫁攀富,从而导致了“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悲剧的发生。
女性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刘兰芝被迫回娘家,却清早起来“严妆”,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并从容细心地给小姑交代家中事务;面对兄长的逼迫,她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外柔内刚,勤劳善良,做有个性光彩的人。
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小姑关心疼爱,对长辈尊敬有加,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不卑不亢面对焦母的刁难,表面顺从却以死反抗兄长的逼迫,是个有个性的女子。
用好教材资源写好议论文一、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议论文写作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容易空发议论空喊口号,或者大量堆砌事实论据,或者将某一事实论据作过多的展开,或者不会对论据展开有针对性的论述……大多数学生对材料性议论文写作尚未有过尝试,对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也存在困难。
指导学生避免这些问题,是本次作文指导的重难点。
二、目标拟定1.审题,读懂材料,明确文章的观点。
2.辨析,理清思路,确定文章的结构。
三、教学流程(一)出示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50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著名教育家霍懋征说:“没有兴趣,就没有教育。
”作为学生,读了以上两句名言,你一定有所感悟,并形成观点,请写一篇议论文,论证你的观点。
要求:1.题目自拟。
2.不少于600字。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这是一次期末学情检测的作文题,材料作文的形式,议论文的要求,要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自己的明确观点,并围绕观点做出严谨的分析和阐述,证明自己的观点。
九年级上学期有两个议论文阅读单元和三次议论文专项写作训练,同时在“学习扩写”“学习缩写”“学习改写”三个作文训练专题中,也都涉及议论文片段写作的训练,这次作文的命题是对九年级上册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系列训练的集中检验和考核。
(二)分析材料1.读懂材料抓关键。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阅读两则材料,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并且找到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
两则材料都紧扣“兴趣”这一关键词,强调了“兴趣”无论对于学习者还是教育者都至关重要。
由此确定论述的话题——“兴趣”。
2.分析提示明要求。
分析提示语,明确作文的具体要求:站在学生角度,综合对两句话的理解,写出一篇议论文,题目自拟。
严格按照题干要求来写作,防止出现硬伤。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于帮助学生审准题,紧扣材料条分缕析,确保审题准确深刻,全面细致,无一遗漏。
(三)理清思路1.说经历,晓概念。
引导学生谈一谈日常生活当中自己感兴趣的事和其间的表现,在形象可感的事例中了解“兴趣”“乐趣”“有趣”的区别,明晰“兴趣”的概念,防止在依据观点选择论据时出现偏差。
利用课本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学生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常常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尴尬局面。
议论文写作需要丰富翔实的论据,而丰富翔实的论据离不开积累。
人们常说厚积而薄发,强调的就是积累的重要性。
但是中学生学习任务重,缺乏宽裕的时间和从容的心态来积累写作素材,因而常常导致作文内容空洞,言之无物。
其实,学生在写作中真的没有可用的素材吗?答案是否定的。
实际情况是学生缺乏对素材的发现和挖掘,要想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有效地解决议论文缺乏鲜活论据的问题,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内求,即把目光投向课本,深入挖掘并恰当使用课本资源,使课本资源成为服务于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阶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
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
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通过积累,学生具备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写作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有了源头才会倾注出起初的水来,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充足的材料,一旦有机会表达,它就会将之灵活生动地运用于写作实践中,拥有了车薪自然容易煮开杯水。
积累得很多,思路就开阔,写起来就比较顺手。
课本就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学生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学生去开发。
问题在于不少学生身在宝山而不知山中有宝,空手而回,留下了遗憾。
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一定能克服作文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吹的难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课本资源作为写作中的素材库,可以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三类资源:一、课本中文章作者的生平事迹材料入选语文教材的课文作者,他们的文章和道德都堪称楷模,他们身上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人类的精神丰碑。
如,孔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陶渊明,鲁迅、巴金、曹雪芹等大量作者。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1. 引言1.1 探讨高中语文教材对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意义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不仅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议论文写作能力的重要来源。
探讨高中语文教材对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这些经典课文涵盖了各个领域的话题,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写作素材选择。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与观点,为他们进行论证和观点表达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社会热点话题也为学生议论文写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各种社会问题和争议不断涌现,这些话题常常成为学生议论文的写作对象。
通过对教材中社会热点话题的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时事动态,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提高写作的深度和见地。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丰富多样,为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和启发。
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教材中的经典课文、社会热点话题、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升议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水平。
高中语文教材对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积累意义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正文2.1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是议论文写作素材的宝库。
这些经典课文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话题和素材来源。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情感纠葛,可以让学生思考人性的复杂和情感的变化,从而展开对爱情、友情、人生的深入探讨。
《鲁迅文集》中的《自嘲集》和《狂人日记》则为学生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社会批判的素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
除了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包含了许多经典的古文和现代散文,如《论语》、《孟子》、《红岩》等,这些作品涵盖了政治、道德、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议论题材,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写作。
浅谈如何利用课本积累作文素材浅谈如何利用课本积累作文素材论文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这里的应用能力当然就包括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逐年下降,作文中素材匮乏、陈旧的现象极为普遍。
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尝试在教学中通过深挖课文素材、补充相关文本相关资料、整理课本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有效积累作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
关键词:利用课本作文素材肖川先生说过:造就一个人的书卷气,提升其思想和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
写作可以锻炼一个人的逻辑思维,使之表达时用词恰当、准确,对个人的文学素养以及想象的空间都有一定的提高,最重要的是可以锻炼语言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
这里的应用能力当然就包括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却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逐年下降,作文中素材匮乏、陈旧的现象极为普遍。
究其原因,主要是课业压力等原因,使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也无暇阅读,故在写作中既缺乏鲜活的生活实例,也不了解很多经典的名人事迹,使学生在写作时呈现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状态,他们的作文有的内容空洞,有的事例陈旧或不够经典,还有的为凑够字数废话连篇。
为了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我尝试在教学中深挖课文素材,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作为语文各项能力的基础,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知识迁移,让他们认识到课本,也是作文材料“无尽藏也”,从而帮助学生有效积累作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
一、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多角度解读教材中的名人经典事例。
在我们的高中教材中,有很多名人经典事例,如《烛之武退秦师》《陈情表》《记念刘和珍君》等等。
从高中语文教材中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摘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议论文写作素材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经典课文中的议论文范例、名言警句的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议论文素材以及历史事件与当代议论话题的联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在课文中提炼出适合议论文的论点,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学习语文教材,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教材不仅能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丰富性也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更多的选择和灵感,使他们的写作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议论文写作、学生能力培养、经典课文、名言警句、文学作品、历史事件、议论话题、论点、影响、丰富性。
1. 引言1.1 高中语文教材的价值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的重要来源,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思想精华。
通过研读高中语文教材,学生可以接触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风貌,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和诗歌,往往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高中语文教材还包含了许多具有社会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文章和作品,这些文本往往涵盖了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素材。
通过分析和思考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范例,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高中语文教材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通过深入研读和积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写作素材,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
1.2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备受重视。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让议论言之有据——谈善用课本中的材料丰富作文作者:徐俊贤来源:《作文通讯·高中》 2019年第1期一篇优秀的、充实的议论文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典型论据。
文中能够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
恰当的论据一方面丰富了议论文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所以同学们在写作议论文时除了要言之有理,更要言之有据,这样才能真正令人信服。
很多同学认为,写作时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恰当的论据来证明观点,以至于常常通篇说理,不仅内容单调,理也不能具体准确地说清楚。
因此许多同学都注重平时积累写作素材,也买了很多高考作文素材类书刊作为他山之石。
这些方法都可行,可由于学习压力大,常常有心无力。
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善用、巧用高中三年课本中的材料,就能收获大量优秀素材作为写作论据。
下面就给同学们提供三种积累课本素材的方法。
一、按照古今中外的人物进行整理,对曾多次使用的人物素材进行新的解读与分析。
选择论据,首先要挑选自己熟悉的素材。
如果将课本中所有名人的名字加以整理,我们会得到长长的一串名单。
这里以沪教版为例,古代人物有司马迁、苏轼、陶渊明,现当代人物有鲁迅、杨绛、史铁生,外国人物有梭罗、马丁·路德·金,等等。
其实这些人物都是学生作文中的常客,可往往写作时陈词滥调毫无新意,也无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真正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无法揭示这些论据的现实意义。
这时候,就需要同学们在整理这类素材之余,对这些人本身进行更全面的了解,或者通过课本中其他人对其的评价加深印象,选取这个人物身上时代感较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方面加以分析。
比如运用太史公的材料时,尽量避免重复列举他在逆境中勤奋撰写《史记》的事例来表现其坚忍不拔的精神,反而可以借鉴资中筠《无韵之〈离骚〉———太史公笔法小议》一文。
从司马迁含蓄隐忍的笔法之下,看到他“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可贵品质,从一个读书人的担当与责任的角度去思考去挖掘,这样能深入联系当今社会的种种现象针砭时弊。
巧用课本素材丰富作文内容近年来,高考作文在文体选择方面给了考生以充分的自由,“文体不限”、“文体自选”的写作要求使得考生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
但关注高考的师生同时也发现,在见诸各种媒介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议论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根据有关统计,2007年、2008年高考作文中议论文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1%和91.8%;而就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来看,89.6%的考生选择写议论文。
这说明,为了求“稳”和得到一个相对的高分,许多学生在考试时会主动选择议论文这种文体。
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选择写议论文,并不一定就能写好。
材料积累不够,学生在写作过程就会深感“书到用时方很少”;而不会灵活运用材料,则容易使材料和论点“脱节”、“若即若离”,甚至使论证过程“转向”。
巧妙地挖掘素材,灵活地运用素材,适当地评析素材,已经成为高中学生写好议论文的最重要条件。
对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已成为“天方夜谭”,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入手,挖掘、积累和妙用其中的素材,使其成为议论文写作的“源头活水”。
一、多角度挖掘,一材多用,适应不同论题课本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看看,就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
例如,学完《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挖掘相关材料,从而论证以下不同的论题:①为人父母者,不要独断专横,以免发生悲剧。
焦母凶悍,强迫儿子休妻再娶;刘兄势利,逼迫妹妹改嫁攀富,从而导致了“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悲剧的发生。
②女性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
刘兰芝被迫回娘家,却清早起来“严妆”,将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并从容细心地给小姑交代家中事务;面对兄长的逼迫,她以死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③外柔内刚,勤劳善良,做有个性光彩的人。
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渝,对小姑关心疼爱,对长辈尊敬有加,充分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不卑不亢面对焦母的刁难,表面顺从却以死反抗兄长的逼迫,是个有个性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