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ra和H&M的营销策略对比(非常强大的marketing和logistics的资源例子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86 KB
- 文档页数:4
快速时装巨头ZARA和H&M品牌运营的异同点(提到快速时装,人们想到的一定就是ZARA和H&M这两大零售巨头。
它们是时尚服饰业界的另类,开创了快速时尚(Fast Fashion)模式,在消费者中快速传播。
虽然同是快速时装,那么,ZARA和H&M之间又存在哪些异同点呢?相同点:ZARA和H&M成功的根本在于他们抓住了行业的本质,符合了当前社会现状,也符合了当前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据专家分析,是M型社会、奢侈风、复杂的需求成就了ZARA和H&M。
如今,美国等很多国家都已经是M型社会,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国家步入M型社会,中产阶级在未来将大大减少,这使得人们对于服装的价格要求更加苛刻,平价就成为了大需求;奢侈风,在年轻人中间猛吹,很多人都不惜代价去追求成千上万的奢侈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的,ZARA和H&M就为这些追求奢侈品的人开辟了另一个空间,消费者对于时尚的要求总是不断提高的;复杂的需求就要求ZARA和H&M不断更新款式,不断推陈出新,人们还希望自己的服装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
ZARA一年中大约推出12000种时装,而每一款时装的量一般不大。
ZARA和H&M都大大提高了前导时间。
前导时间是从设计到把成衣摆在柜台上出售的时间。
中国服装业一般为6~9个月,国际名牌一般可到120天,而ZARA一般为7-12天,H&M把衣服从设计到上架的时间压缩,最短只需三个星期。
前导时间的减少也就直接带给了企业利润,前导时间多一天,成本就会增加一点。
ZARA是先从消费者入手,然后将意见反馈到商店,各个商店汇总到设计,然后通过采购、生产出时尚新品。
这样,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实现在不同的国家生产,当地销售。
H&M每天都以国家及店面为单位,分别分析每件衣服的销售成绩,掌握哪些产品热卖,需要立刻增加生产,也让货品供应更顺畅。
公司标榜店面每天都会进货,以补足消费者目前最需要的产品。
ZARA与H&M供应链的比较分析对于中国传统的服装企业来说,ZARA和H&M是羡慕渴求但又无法复制的。
西班牙的ZA RA和瑞典的H&M,目前是国际上两大成功的服装零售品牌,拥有杰出的供应链协调能力。
其中ZARA的供应链属于典型的需求型供应链,即根据实际消费需求而不是预测需求来开展计划和组织协调生产,其主要形式为面向订单生产。
H&M取两者所长,包含这两种供应链,既有生产推动,又有需求推动,即双供应链模式。
虽然两家企业的供应链模式不同,但指导思想是相同的,即服装行业成功的本质:快速的响应时间和严格的成本控制。
本为旨在总结归纳两家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异同点,为中国服装零售企业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公司简介ZARA是西班牙Ind itex集团旗下的一个子公司,它既是服装品牌,也是专营ZA RA品牌服装的连锁零售品牌。
1975年设立于西班牙的ZARA,隶属于Ind itex集团,为西班牙排名第一,并于近年超越了美国的G AP、瑞典的H&M成为全球排名第一的服装零售集团,在世界各地78个国家内,设立超过五千多家的服装连锁店。
ZARA主要做服装加工起家,2005年才第一次登上Inter brand发布的全球最佳品牌排行榜,2006年排名已经次于Adida s,品牌价值达42.35亿美元。
2005年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中,ZARA排77位,被称为“服装业的De ll”。
ZARA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设计师的优异设计,紧随世界潮流服装趋势,但价格却更为低廉。
ZARA的战略定位为人们“买得起的快速时尚,采取“快速、少量、多款”的产品管理模式,在保证保持与时尚同步的同时,通过组合开发新款式,快速的推出新产品,而且每种款式在每个专卖店推出的数量都只有几件,人为的造成“缺货”,以实现快速设计、快速生产、快速出售、快速更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服装零售店内最受欢迎的品牌汇总随着时尚行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个性化需求的增加,服装零售店内的品牌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
消费者对于品牌的选择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品牌的知名度、产品质量、风格设计以及价格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汇总一些当前最受欢迎的服装品牌,并探讨它们的成功之处。
1. Zara(扎拉)Zara是一家西班牙的快时尚品牌,以其快速更新的款式和合理的价格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Zara的成功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使其能够快速捕捉时尚趋势并迅速生产出相应的产品。
此外,Zara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定期上新和举办时尚活动来吸引顾客,使其成为了时尚潮流的引领者。
2. H&M(Hennes & Mauritz)H&M是一家瑞典的快时尚品牌,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知名度。
H&M以其多样化的产品线和价格亲民的策略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该品牌注重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推动环保和社会责任,这也使得H&M在年轻一代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3. Nike(耐克)作为全球知名的运动品牌,Nike一直以其创新的产品和激励人心的品牌形象而备受推崇。
Nike的成功源于其强大的品牌定位和营销策略。
该品牌与众多体育明星和运动团队合作,通过赞助和广告宣传来提升品牌形象。
此外,Nike还积极采用科技创新,推出具有高性能和时尚设计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运动装备的需求。
4. Uniqlo(优衣库)Uniqlo是一家来自日本的时尚品牌,以其简约、实用和高品质的产品而备受欢迎。
Uniqlo注重基础款式的设计和舒适度,以及对细节的关注。
该品牌还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推出环保材料和回收计划,赢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5. GU(Jill Stuart)GU是日本知名设计师Jill Stuart创立的时尚品牌,以其时尚、年轻和实惠的特点而备受喜爱。
GU的成功在于其与知名设计师的合作,将高端设计带入大众市场。
在中国,欧洲服装巨擎ZARA和H&M先后登陆上海滩,从ZARA单店开业日营业额到H&M单店日销售额200万,以一个令行业内艳羡的业绩促动了国内服装领域的羡慕声。
或许这样的业绩在国内都可以称得上是神话,又或许很多业内人士会自我安慰一下“人家是国际品牌,我们能比吗?”,当然更多的人会去思考这种现象,与其说现象,还不如说其实根本就是本质。
简单了解一下ZARA和H&M的发展历史。
ZARA的母公司Inditex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时装销售巨匠,集团现已拥有了国际八大独立品牌,在62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2700家店铺。
2004年销售总额超过56.7亿欧元,其资本总额超过了170亿欧元,目前该集团员工人数已超过5万,是世界上最大的时装公司之一。
ZARA成立于1985年,该品牌已在6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850家店铺,2004年度全球营业收入46亿欧元,利润4.4亿欧元,获利率9.7%,比美国第一大服饰连锁品牌GAP的6.4%还要出色。
Hennes&MauritzAB(简称H&M)由ErlingPersson于1947年在瑞典创立,现在全球24个国家销售服装与化妆品,雇员总数超过50,000人。
不寻常的是,H&M没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工厂,他与在亚洲与欧洲的超过700家独立供应商保持合作。
H&M总部位于斯德哥尔摩,公司重要的职能部门如设计采购部、金融部、财务部、发展部、展示设计部、广告部、公关部、人事部、物流部、IT与客户服务部都设在总部。
同时,公司在全球设有15个办事处,22个生产办公室负责与大约700个供应商进行沟通,在这22个生产办公室中,9个在欧洲,11个在亚洲,1个在中美洲,1个在非洲。
一、 两大巨头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OEM”虽然ZARA有自有工厂,但是绝大多数的产品还是通过协作厂商进行OEM生产,ZARA其实严格意义上已经超越了OEM的概念,主要是采用合作的方式参股到世界各地的生产商,而H&M一家自有工厂都没有,完全靠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厂商进行生产。
Zara和H&M的营销策略对比(非常强大的marketing和logistics的资源例子分析)摘要]西班牙的ZARA和瑞典的H&M,目前为国际上两大成功的服装零售品牌,两家公司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营销策略的运用。
本文旨在总结归纳两家公司营销策略上的异同点。
为中国零售企业提取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关健词]ZARA、H&M、营销策略(一)引言西班牙知名服装品牌ZARA属于在西班牙排名第一、垒球排名第三的服装零售商Inditex公司旗下的品牌,该公司在全球拥有近2000多家分店,其中ZARA是Inditex公司9个品牌中最著名的旗舰品牌,被认为是欧洲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
ZARA已在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店,并且每年都以7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
尽管ZARA连锁店只占Inditex公司所有分店数的二分之一,但其销售额却占到了公司总销售额的75%左右。
瑞典H&M公司,全称Hennes&Mamitz,是由其创始人ErlingPersson在1947年创立于瑞典的服装零售连锁企业。
目前公司在欧洲和北美的2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其零售店,每年销售货品超过5,5亿件,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服装零售连锁企业之一。
这两大服装零售业的巨头,能在欧洲及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归功于他们独特的营销策略。
本文旨在比较这两家公司营销策略的异同。
为中国服装零售业提取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二) ZARA与H&M的营销策略比较1)产品策略ZARA和H&M采用的都是“少量、多款”的产品策略,两者都打破了传统服装业界季节的限定,在同一季节内也会不断推出新颖款式供消费者选择。
ZARA的“少量、多款”产品策略的实现,依靠的是公司对时尚信息和消费者反馈信息的快速采集与共享,而这主要缘于以下两个系统的构建。
*庞大的设计团队的构建:ZARA拥有一个两百多人组成的,非常强大的新产品开发团队,该团队包括三类人员:设计师、市场专家和生产经理。
其中约有一百多人为设计师,平均年龄不到30周岁。
年轻的新产品开发团队对时尚有着敏感准确的理解,他们从米兰、巴黎时装秀取得灵感,识别流行的时尚趋势,设计与这些趋势相匹配的各种款式。
ZARA只需几天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对歌星的装束或顶级服装大师创意作品的模仿。
从流行趋势的识别到将迎合流行趋势的新款时装摆到店内。
ZARA只需两周的时间,而传统生产方式下这个周期要长达到4-12个月。
*信息共享体系的构建:ZARA的每个门店,都安装着彼此独立的信息系统。
每天晚上,位于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的ZARA总部,会和每个门店交换大量原始数据,数据细致到每款产品卖了几单、尺码、颜色、数量、卖出时间、支付方式、折扣信息、价格调整等。
之后,各部门会根据需要分解数据,以对各地市场做出判断。
而这些所获取的信息又会及时反馈到ZARA的设计总部。
设计师们根据各地的流行情报信息来进行设计流行趋势的识别。
而每个门店经理手上的PDA为其沟通的有效工具,可以通过PDA向西班牙总部发出订单,能在PDA上获取总部给他们的建议订货量,还可以利用PDA与总部产品经理进行直接沟通。
H&M为实现其“少量、多款”的产品策略同样也在以下方面做出了努力。
*消费者需求信息获取体系的建立:为了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公司创造产品采取了一种“推一拉”的方式,即除了把公司认为消费者想要的产品“推”给消费者外,更要用消费者想要的商品来“拉”住消费者。
公司设计团队不定期地在东京、巴黎、纽约及其他主要的对尚之都旅行,从T台时尚到街边流行到处捕捉时尚灵感、设计出具有吸引力的产品。
*信息共享体系的建立:H&M总部和22个生产办事处的所有部门间的沟通基于一个名为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 ion Tech-nologies)平台,在H&M的总部。
设计与采购部门协同工作,每个设计理念都有一支设计师、采购员、助理、打版师、财务总监及部门经理组成的团队,这样可以在设计初期便着手在价格、市场反馈和流行时尚之间取得平衡,而这些人员的日常信息沟通借助的就是ICT平台。
ICT为H&M建立了一个环型的信息反馈机制,销售、库存、采购计划和生产能力的信息变得完全透明,使多品种,更新频率较高的产品的管理成为可能。
2)价格策略两家公司的在价格上都采取低价策略。
ZARA的目标消费群是收入较高并有着较高学历的年青人,主要为25-35岁的顾客层,H&M也将目标消费群定为15-30岁的年青人,这一类的购买群体具备对时尚的高度敏感度并具备一定消费能力,但并不具备经常消费高档奢侈品牌的能力,两家公司频繁更新的时尚低价产品正好可以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
但是,因两家公司采取了不同的供应链策略,所以虽同为低价,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ZARA为确保其“少量、多款、平价”的商品以“极速”方式送达客户手中,将大部分生产放在欧洲。
在西班牙,ZARA拥有22家工厂,其50%的产品通过自己的工厂生产,50%的产品由400家供应商完成。
这些供应商有70%位于欧洲,其他则分布在亚洲。
这样的地理位置是为了保持其供应链的响应速度,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物流成本。
为确保商品传递的迅速,ZARA还坚持以空运方式进行商品的运输,也使其成本进一步提升。
与ZARA不同。
H&M在供应链的构建上更看重成本的因素,公司产品的制造环节被完全外包给分布在亚、欧、非洲及南美的约700家制造商(大部分在盂加拉、中国、土耳其)。
公司根据其销售产品的差异,采用了双供应链策略:①管控欧洲生产的快速反应供应链,大约一半的前沿时尚产品在接近欧洲市场的欧洲国家(主要是土耳其)制造,此类商品需要较短的交货周期(最短3-4周),以便及时根据销售反馈做出调整;②管控亚洲生产的高教供应链,另一半的基本款产品时尚风险较小,交货周期可以相对延长(最长6个月),为保证低价和质量则安排在低成本的亚洲国家(主要是中国、孟加拉等国)制造。
通过以上供应链的调整和安排,使H&M在价格上可以采取比ZARA更低一层的策略。
据统计,H&M的时装价位比ZARA约低出30%~50%。
在价格折扣方面,两家公司也都采用少折扣策略。
因两家公司的产品都是“少量、多款”,消费者如不在第一时间购买,就存在着再也买不到的风险,所以往往无法等到季末或岁末打折就会迅速购买。
正是利用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
两家公司的货物上柜后几乎都能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只会剩下少量不受欢迎的产品留在季末或岁末打折。
在这方面ZARA的成绩尤为突出,ZARA的打折商品数量平均约占它所有产品总数量的18%左右,约只有竞争者的一半水平。
以H&M经营状况最好的2001年为例ZARA平均打折商品占7%,H&M则为13%。
3)销售渠道策略为将商品以迅速、平价的方式送达消费者手中。
两家公司又都不约而同地采用“直营”策略。
ZARA和H&M作为服装品牌的同时,也是零售连锁店的品牌,他们在世界各地拥有大量的连锁店铺,而为达到商品传递迅速、价格低廉的经营目标,两家公司的连锁店铺基本由总部进行直营,货物由总部集中进行调配。
尽管如此,H&M并未放弃在销售渠道的拓展上的创新,到目前为止其销售渠道虽仍以直营店为主,但其目录销售、在线销售的业绩却在持续增长。
1980年,H&M收购了RoweHs公司,开始在瑞典、芬兰、挪威和丹麦进行目录销售;1998年,H&M在瑞典开设了网上商店,随后在芬兰、挪威、丹麦都开通了在线销售。
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2006年秋天,荷兰成为其在北欧地区以外首个开设在线销售的国家。
2007年秋季,德国和奥地利预计也将启动在线销售。
与H&M的创新不同,ZARA始终坚持其“直营”策略,并表示在短期内不会改变。
因为他们坚持认为让顾客进人店铺,直接接触商品,体验商品才是最好的经营方式。
两家公司也都致力于在各国铺设直营店铺。
ZARA是于1975年,由一位普通的铁路工人的儿子——阿曼奇奥·奥特加·乔开创的一家小店铺。
发展至今,ZARA已在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店,并且每年都以7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
ZARA零售终端网络现已覆盖到五大洲,ZARA位于欧洲的零售店所占比例最高,并以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中产阶级为其消费主体,在H&M店铺较多的北欧地区。
店铺数量相对较少,例如其在挪威只有首都奥斯路1家店铺,芬兰也就只有包括首都赫尔辛基在内的两个城市的3家店铺,而H&M 在挪威的46城市、芬兰的26个城市都有店铺分布。
H&M于1947年在瑞典创立。
1964年开始开拓国际市场,如今已在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店。
1964及1967年H&M首先进入邻国挪威和丹麦,这两个国家与瑞典在有相似的文化、经济水平、价值观念、气候条件,这些相似性对于没有什么国际化经验,刚开始跨国经营的H&M公司来说有助于减少经营风险。
此后公司基本也采用由近及远的接触扩散方式,先在接近原有市场的国家开展经营活动,当经营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再建立生产与服务机构。
H&M在全球的店铺覆盖国家没有ZARA广泛。
几乎没有涉足ZARA积极开拓的南美市场,也正体现出H&M的这种谨慎经营,稳步扩张态度。
虽然H&M当前的主营区域仍然是欧洲,但2007年3月在香港首家店铺的开张、4月上海两家店铺的开张、以及其中文网站()的建立都表明了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蓄势待发的姿态。
4)促销策略与以上营销策略中,两家公司具有的部分相似点不同,在促销方面,两家公司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ZARA几乎不作广告宣传,它的广告成本仅占其销售额的0-0.3%,而行业平均水平则是3.5%,广告费用的节省几乎成为它另一方面的利润来源。
ZARA的品牌宣传主要靠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其产品结构自身的特点。
以时尚、现代且丰富的款式结构配合合适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并以快捷的更新速度抓住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一旦看中而不购买,很快就会没有货”;二是依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时装摆放与展示方式:①地理位置选择方面:ZARA一般都将店铺开在高档商业区和繁华的交通枢纽。
尽管在这些地方开店的成本费用很高。
但ZARA总是在店里留出宽敞的空间,为顾客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购物环境,2000年ZARA店的平均面积为910平方米,到2003年底,ZARA 在垒球连锁店的总面积达68.6万平方米,平均每个分店的面积为1096平方米。
②橱窗展示方面:ZARA聘请多名时装设计师从米兰、巴黎时装秀取得设计灵感,利用高档品牌提前发布时尚信息的传统(如3月发布秋冬季时装、9月发布春夏季时装。
发布时间和真正的销售季节中间通常有6个月的时间差),使得时尚杂志还在预告当季潮流时,ZARA橱窗已在展示这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