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梧桐
- 格式:docx
- 大小:13.21 KB
- 文档页数:1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探微内容概要:意象是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古典诗词就是由意象有规律合目的的组合而构成的。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纵观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梧桐”这一传统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古典诗词中,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的过程中,逐渐具有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苦、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本文拟从这些方面对“梧桐”这一传统意象进行初步阐释。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意象是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意象又是其艺术灵魂。
所谓意象就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像,或者是借助于客观物像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①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主观情志与客观物像相互交融的艺术形态。
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它有自己的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的创作视野,诗人将它写入古典诗词中并融入其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时,梧桐就由自然属性转变成社会属性,成为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
因此,在历代文人反复写入和复写创新的过程中,“梧桐”这一意象就具备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凉、悲伤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
一、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象征人品性的高洁古典诗歌中常用许多具有高洁品性的物象来象征人的品性之高洁,梧桐就是其中的物象之一。
“良禽择木而栖”,梧桐可以招致祥鸟凤凰,是高洁的象征。
我国古代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昔郑玄云“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又如北宋陈翥在《桐谱·斜源第一》中云:“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
梧桐柔弱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
”②“良禽择木而栖”之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萋萋,雍雍喈喈。
”后人则据此来称赞人的品性之高洁。
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宋代词歌以描述感情为主,最突出的特色在于抒发文人对自然之美的肯定与眷恋,“梧桐”意象是宋词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内容。
宋代山水诗人经常运用梧桐这一象征自然之美的典故,来抒发其对自然之美深深的情感。
梧桐在中国古代文中常出现,早在白居易《咏梅》:“咏梅之初雪,睡起芳香未醒乡”中,就出现了梧桐的典故,由此可以看出,宋人对梧桐的感情并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继承自昔日。
宋代词人崔颢曾有“梧桐洲头树,叶落无人收”的诗句,此句抒发的是文人愁思的情感,与梧桐形成了有机的结合,梧桐成了文人表达感伤情怀的媒介,从古代到宋代,梧桐已经被中国文人接受并深入人心。
宋代,刘禹锡《竹枝词》中描绘了一段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其中他把梧桐用在了描写爱情本身的方面:“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刘禹锡将桃花与人面结合,表现了一种美好的爱情,梧桐则是用来抒发另一种爱的情怀:“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梧桐像一棵树,勾起了抚今追昔的人们的情怀与愁绪,象征着文人对过去美好而挥之不去的感受。
此外,梧桐还经常出现在宋词中象征着文人穷极思牵挂,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里的梧桐暗喻文人把情感隐藏在心底,不诉说,不表达,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苍白和孤独。
宋代文人用梧桐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往往抒发宋人心中对自然之美的眷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杨柳青青江水平》:“小桥流水人家少,微波添滩芦花香,小儿携短童篷船,溶溶解帘穿流光”,这里,梧桐又成为文人表达情感的媒介,象征着文人把自然之美融入自己的文学作品中。
另外,宋词中的梧桐还象征着时光流逝,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说:“行乐须及春,百花时,环佩美,朱颜罗裳带,古今萧条”,这句诗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而梧桐也成为文人表达这种感情的一种媒介,描绘出一种温柔的怀旧之情。
总之,梧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宋代,宋词中常出现梧桐的意象,表达文人对自然之美、抚今追昔、穷极思牵挂以及时光流逝的不由自主之情。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梧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主题,因其华丽的外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更是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梧桐的描写渗透到宋词的各个层次,成为宋词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梧桐在宋词中,主要被塑造成一种抒情的象征,它是一个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梧桐代表着高大威猛,其苍劲磅礴的意象让人们联想到壮丽的天地,也被用来表达自然的威力;它也代表着勇敢、倔强、自立,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勇气,有坚强的意志,坚持自我;梧桐还暗喻一种坚持、温柔的爱情,它代表着彼此的执着和持之以恒的坚贞爱情,象征着一种永恒不变的爱情;梧桐还代表着仁义道德,表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正义,一种担当社会责任感的力量;此外,梧桐还被用来表达一种优雅沉稳的内心态度,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平和,以及一种内心深处的智慧与勇气。
梧桐不仅在宋词中被广泛地运用,也被运用在许多其他文学作品中。
在元曲中,梧桐作为一种宏伟的象征,出现在许多作品中,例如《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满堂风雨凋旗画,斗柄星河森梧桐”。
明代文学中,梧桐也有很多著名的作品,例如《醉翁亭记》中的“五更钟催流火梧桐”,《水浒传》中的“梧桐叶下空谢春”,等等,都让人们感受到梧桐在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深刻意义以及优美的形象。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不仅深深吸引了广大读者,也能让人们深刻体会到这株树,在宋词中所蕴藏的深邃意蕴。
因而,梧桐也成为了宋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宋词文学的发展和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宋词中,梧桐的描写可以说几乎涉及到所有的主题,其强大的诗意赋予宋词文学以卓越的审美价值,让它以别样的魅力与读者建立起呼应与情感共鸣的关系。
此外,梧桐意象也让宋词中蕴藏着的文化内涵被发掘出来,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宋词所传达的仁义道德以及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因此,梧桐意象在宋词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它不仅能让宋词文学更加出彩,更能让人们细细品味出宋词文化的深邃内涵,而这也是宋词文学传承发展的最大动力之一。
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说略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木,有其自然属性,但当它进入诗人的笔下,并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思和审美理想时,就由一个普通的自然物象,变成了一个蕴涵丰富、寄寓深广的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梧桐”意象的情感蕴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寓意高洁的品格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而且梧桐木质轻软,是制琴的良材,故梧桐在古诗中常用来象征美好高洁的品格。
例如,《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高贵圣洁的凤凰,只选择梧桐树栖息,可见梧桐的高贵与非凡。
此处诗人用凤凰和鸣于山岗,梧桐身披朝阳茂盛生长,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从此,以梧桐寓意高洁的品格成为世人的共识,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唐代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居住在高大疏朗的梧桐上,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清亮、响彻四方。
这首咏物小诗,托物寓意,以高大挺拔、绿叶疏朗的梧桐为蝉的栖身之处,写出了蝉的高洁,隐喻自己对美好品格的向往和追求。
唐人李伯鱼《桐竹赠张燕公》:“凤栖桐不愧,凤食竹何惭。
”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
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
”北宋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坚,阳骄叶更阴。
”皆是借梧桐象征品性高洁的名句。
二、寓意忠贞的爱情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
据云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梧桐共长共老,同生同死,因此诗文中常以梧桐作为伉俪情深、忠贞爱情的象征。
汉代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末段:“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此诗就化用了梧桐的这一意蕴,既寄寓了人们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企盼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残酷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唐诗中的梧桐意象更是蕴含了丰富的爱情意义。
高考圈-让你的大学对得起高三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古诗意象梧桐
梧桐
⊙凄凉、悲伤
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例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例2: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
例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例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例5: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例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摘要:意象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范畴,它在古典诗词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使古典诗词具有情感性,还让古典诗词具有了承载文化底蕴的生命力。
若诗人词人想要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意象就就是必不可少的载体。
“梧桐”作为一种常见的植物,就是诗人词人们所喜欢引用的一种意象,其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
它就是古代文人内心情感的话语形式,就是诗人词人情感抒发的一种实物载体,它能表达作者在特定环境下的思想感情。
它所被寄予的情感也就是多种多样的,并不只就是象征着那单调的愁苦。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象梧桐意象就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就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就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就是其艺术的灵魂。
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与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
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 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就是悲凉愁苦。
但就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就是这些。
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做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
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梧桐深深深几许?——探析唐诗宋词中的梧桐意象【内容摘要】唐诗宋词中的梧桐意象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抒发壮志时,梧桐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在表达爱情时,梧桐蕴含的浓浓爱意,在怀友送别时,梧桐传着真挚的友情。
“梧桐”意象所表达寄托的意蕴多种多样,不一而足,有的传承古义,体现其文化内涵,有的又抓住其形、其色、其性等方面的自然特征,抒发创作人的情思,根据其观察点的不同,唐诗宋词中“梧桐”意象在名、形、性、影、声五个方面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和重要审美意义的抒发性意象。
【关键词】:梧桐意象唐诗宋词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
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梧桐亦是唐诗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
梧桐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
梧桐入诗最多的大概要数宋词,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
两词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而各有千秋。
亡国之前耽于享乐,亡国之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
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西楼见残月,夜已深沉,顾影徘徊,不能入寐,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再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人也。
这里的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
梧桐作为意象有什么含义
梧桐的象征含义
1、高洁品格
梧桐在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
如:“凤凰鸣矣,于彼高岗。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大雅·卷阿》)。
”诗人在这里用凤凰和鸣,歌声飘飞山岗;梧桐疯长,身披灿烂朝阳来象征品格的高洁美好。
古代有“栽桐引凤”之说。
2、忠贞爱情
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在诗人的笔下,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
3、孤独忧愁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
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位亡国之君幽居在一座寂寞深院里的落魄相。
4、离情别绪
在唐宋诗词中,梧桐作离情别恨的意象和寓意是最多的。
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诗人以昔日的盛况和眼前的凄凉作对比,描写了唐明皇因安史之乱失去了杨贵妃后的凄凉境况。
浅析古典诗歌中的“梧桐”意象意象就是古典诗词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
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
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
意象相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来说,是其艺术的灵魂。
梧桐,作为一种普通的树种,由于它自身具有一些特别的品质,而且这些品质能寄托和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思、审美理想,所以梧桐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古典诗词的一个传统意象。
梧桐这个意象意象在经过历代文人反复使用后,它所蕴含的情感意义也变得很丰富,很有意味的。
而“梧桐”这一常见意象,在大多数时候给我们的感觉都是悲凉愁苦。
但是,在古典诗词中,它所象征的并不仅仅只是这些。
它还象征着爱情、象征着人的高洁的品性,在思乡怀远时,梧桐被当做故乡的象征,在怀友送别时,梧桐还被当作友情的象征,梧桐有时还被寄寓成一种美好的生活愿望等等。
那么,下面我们来逐一的分析,它所被寄予的情感吧。
一、象征悲凉的孤独与愁苦风吹叶落,雨打梧桐,在凄清的景象中,梧桐成为了文人笔下孤独与忧愁的意象,李煜在《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词人把客观景象“梧桐”与主观的孤独忧愁结合得天衣无缝,,深深的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那份愁苦与凄凉。
如白居易的《空闺怨》中:“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中“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这些句子都是通过“梧桐”这一传统意象来传达悲苦凄恻的离愁别绪的。
梧桐的意象及诗句古诗词中“梧桐”有不同的意象。
第一种:是引得凤凰来的高贵树种,是高洁的象征。
代表诗: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梧桐和蝉两种表高洁的意象,来展示自己的心绪和抱负。
第二种: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
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老,同生同死,故诗词中常用梧桐来比喻爱情、相思和悼亡之情。
代表诗:半死桐宋代:贺铸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这是贺铸最为深情的一首悼亡词。
其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让人落泪不已。
第三种:文人悲秋的情绪的载体。
古人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的说法,所以古人把梧桐看作是秋天的象征,而中国文人在秋天来临时,总有一种伤感的悲秋心态。
代表诗:卜算子宋代: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第四种:凄凉悲伤的离愁之苦的象征。
代表诗:《更漏子·玉炉香》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第五种:故园之恋,离国之悲。
大概是古时人喜欢在房前屋后种植梧桐树,梧桐就有了故园的意义,由此就赋予了梧桐的离愁之苦的意蕴。
代表诗:相见欢五代: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梧桐在古诗的象征意义
梧桐在古诗中常常被赋予象征意义,梧桐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忠诚、友谊等情感,因此在古诗中也常常出现梧桐的形象。
梧桐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爱情
在古代,梧桐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
《诗经》中有一句“凤鸟飞来,对梧桐”,意思是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
另外,梧桐还被用来表达爱情的热情和坚定。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一句“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其中“两心知”就是指的两人之间的爱情。
2. 忠诚
梧桐在古诗中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忠诚。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其中“更上一層樓”就是指的忠诚,表示愿意跟随主人到更高的层次,表明自己的忠诚和决心。
3. 友谊
梧桐在古诗中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友谊。
唐代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中有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其中“天涯若比邻”就是指的朋友之间的友谊,表示即使海内外相隔,也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友谊。
梧桐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非常广泛,可以用来表达爱情、忠诚和友谊等情感。
梧桐不仅是一种美丽的植物,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古诗中经常出现梧桐的形象。
古典诗词中梧桐意象的离别原型意义
梧桐树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离别,因为它的枝叶萧索,枯槁,象征着离别带来的凄凉、孤独与悲伤。
比如《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
”这里的梧桐树象征着离别的凄凉,而细雨则表达了悲
伤的心情。
另外,梧桐树也被用来暗喻离别的持久性,因为它的枝叶经久不衰,比如《滁州西涧》中:“滁州西涧烟笼寒,独立小桥渔
翁横。
双照青山如蓝布,卷作秋千增暮凉。
梧桐渐落连枝影,水深千尺空潭声。
” 这里的梧桐树象征着离别的持久性,而空
潭声则表达了离别带来的凄凉。
论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意象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由无数意象构建成的艺术殿堂。
梧桐,在现代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具有富贵、祥瑞、爱情、愁苦等审美意蕴。
在反复使用和沿袭不衰的过程中,文人们用情感的链条,将它与其他意象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复合意象群。
用来烘染氛围,营造意境,表达了不同的抒情主题。
标签:意象;梧桐;原型;比兴;意境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是感觉号隋思的具体表现。
自刘勰之后,意象得到广泛的使用,特别是在古代诗词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审美意义。
梧桐属落叶乔木,茎可高达16米,树皮青绿色、平滑,雌雄同株,常栽于庭院、井台,系观赏树木,古有井桐、金井梧桐之称,又称梧、梓、青梧、桐麻等。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梧桐是一种很普通的树木,但从意象初创时期的《诗经》起一直到清词,“梧桐”意象频繁出现在文人笔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审美象征意象。
一、梧桐的原型及比兴的审美象征意象梧桐作为人们喜爱的树木,种植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它最早出现于《诗经·鄌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从这首诗中可见梧桐材质美好而高洁,是造琴的良好木材。
桐琴音质清越而悲凉,“弦泛桐材响,杯澄糯酴醇”。
古代的琴瑟是一个人高贵身份的象征,弹奏者用它来抒发自己的悲欢离合情怀。
如李白《长相思》(其二)“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梧桐可以招致凤凰,是祥瑞的象征。
如北宋安徽铜陵人陈翥在其《桐谱·斜源第一》中写道:“夫凤凰,仁瑞之禽也,不止强恶之木。
梧桐柔软之木也,皮理细腻而脆,枝杆扶疏而软,故凤凰非梧桐而不栖。
”凤凰非梧桐不栖的说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在古代的象征意义梧桐树在古代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被广泛运用于文化、宗教、哲学等领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象征之树。
梧桐的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梧桐在古代常被视为高贵、不拘俗世的象征。
梧桐树高大挺拔,枝叶茂密,独立于其他树种之上,因此被赋予高贵的象征意义。
古代文人墨客常以梧桐为写作的寄托,将其比喻为自身的志向追求,表达了对高尚品质和独立精神的向往。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一诗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其中的“轻罗小扇扑流萤”暗喻自己的才情,而“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则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向往,梧桐作为背景环境的一部分,更加突出了诗人的高雅情调和追求。
梧桐在古代文化中也被赋予了长寿和吉祥的象征意义。
梧桐树具有生命力顽强的特点,能够生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因此被视为长寿的象征。
古代帝王将梧桐树作为祥瑞之物,常用于宫殿、祭祀等场合的装饰。
同时,民间也流传着梧桐树能够祛病延年的说法,人们常常在自家庭院或公共场所栽种梧桐,以求得长寿和吉祥的祝福。
这种象征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故事《梧桐雨》中,通过梧桐树的形象,表达了对长寿和吉祥的向往。
梧桐在古代文化中还与友谊和家庭团结等价值观紧密相连。
梧桐树的树形独特,枝叶茂密,因此被赋予了“同根同心,枝叶相连”的象征意义。
人们常常将梧桐树作为友谊和团结的象征,用以寄托对亲情和友情的美好祝福。
在《史记·张释之卫庄公章》中,就有“梧桐同心舍”之说,用以形容家庭和睦、团结一致的深刻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梧桐常常被用来描绘亲情和友情的坚固和持久。
例如明代作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故事《姜太公钓鱼》中,主人公姜太公在梧桐树下钓鱼,表达了对家庭团结和友情的向往与珍视。
总的来说,梧桐在古代具有高贵、不拘俗世的象征意义,被视为自由独立的象征;同时也象征着长寿和吉祥,被人们寄予了美好的祝愿;此外,梧桐还与友谊和家庭团结等价值观紧密相连,被用来寄托人们对亲情和友情的美好向往。
古诗词中的意象解读(4)古典诗词中的“梧桐”意象梧桐是中国文学重要的植物意象,在先秦典故里,梧桐与美好的人格息息相通,后来发展成人格的象征符号。
梧桐是上好的琴材,,故成为与古琴相关的意象、典故,文人抚琴寄托心声,故又把心声寄托于梧桐。
悲秋的主题也常常离不开梧桐,它还与爱情有关。
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故古人常在其上寄托精神、情志,梧桐成为诗人精神家园的象征。
唐诗中,梧桐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友情意义,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引梧桐为知己,也把知己比作梧桐,梧桐意象中含有知己之意;二是梧桐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友情与别情;三是“丝桐”是唐代诗人传递友情的工具。
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当算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梧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蝉居于梧桐之上,此诗以梧桐树干的高挺清拔声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
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梧桐前着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由此可见一斑。
桐木也可指品行高洁。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孟郊《秋怀》)桐木是制琴的美材,峥嵘的桐木制成的美琴却弃置不被用,借此寄托了诗人苦吟一生而穷困一生的失意的悲哀。
桐花也能对超凡的才能起衬托作用。
李商隐在表现韩冬郎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才能时写“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传说中凤凰喜栖于桐花遍野的丹山,所以桐花便成了俊才的生活背景。
时至初秋,梧桐落叶最早。
因此诗人常有梧桐叶落而天下知秋的怀想。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晏殊《清平乐》)平淡幽细的描绘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耿玉真《菩萨蛮》)萧索之秋梧桐叶落,人去京师,闺中人怎不怅然失望?柳永《玉蝴蝶》中有“梧叶飘黄,谴情伤”之句,渲染出秋的萧疏、清幽和衰飒。
把梧桐与秋联系得最好的是李煜的《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浅论宋词中的意象—梧桐
梧桐是宋词中一个备受青睐的意象。
梧桐这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在诗人们的笔下是非常“专情”的, 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孤寂、冷清、落寞、哀愁等情绪。
梧桐入诗最多的大概要数宋词, 而宋词中之梧桐最著名的莫过于南唐李煜深院中的“寂寞梧桐”和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
两词均系国破家亡之哀音, 而各有千秋。
亡国之前耽于享乐, 亡国之后溺于悲哀, 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一般认为是他亡国之后所作。
词的上阕写景:“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西楼见残月, 夜已深沉, 顾影徘徊, 不能入寐, 其人之浓重愁情可见, 再向深院望去, 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 寂寞庭院, 重门深锁, 多么清冷的环境啊!寂寞者实非深院梧桐, 人也。
这里的梧桐着上冷落凄清的色彩, 这就是王国维所说“以我观物, 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后主此梧桐已是着上“我之色彩”的梧桐了。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 此词通过残秋景物的衬托, 抒写夫亡家破、饱经忧患离乱生活的深重哀愁, 词中极力铺叙“乍暖还寒”、“晚来风急”的恶劣气候,“满地黄花堆积”的零落景色, 更兼黄昏时刻点点滴滴在梧桐叶上的凄清秋声, 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悲愁氛围,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耿玉真《菩萨蛮》云:“玉京人去秋萧索, 画檐鹊起梧桐落。
教枕悄无言, 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 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港, 芭蕉生暮寒。
”这是一首倾诉闺情的篇章, 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温柔多情, 敏感恬静的女子, 在一个秋日的黄昏, 她凭栏凝思, 沉浸在对远方亲人的怀念之中。
起首两句, 描绘出一幅飒爽的深秋之景:万物萧索桐叶飘落, 景中有情。
鹊起而不顾暗示“人去”而不归, 主人公怅然失望之情隐然可见, 细微如梧桐叶落之声尚清晰可闻, 则庭院之寂寥, 女子怀想之深可想见了。
由此开篇, 全词都笼罩着瑟瑟寒意。
梧桐入诗写愁很有特色的数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叶叶梧桐坠。
绿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 银屏昨夜微寒。
”作为一位雍容华贵的士大夫, 晏殊词中的愁多是些富贵闲愁, 这首词亦不外此。
词人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 表现了他的轻微愁思, 起首二句在写景中点明时间, 渲染环境。
以“细细”状金风, 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骛平静、悠闲, 以“叶叶”状梧桐叶飘落的景象,让人感到很有次序, 很有节奏。
向来写梧桐经秋都是较为凄凉的, 经过一代又一代词人的染笔, 以致于使人一听到秋风吹拂梧桐, 就产生凄凉况味, 而象晏殊写得如此平淡幽细的, 却极为少见。
正是因为诗人的愁是一种轻愁、闲愁, 来不得那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