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物理八年级5.1物体的质量 1
- 格式:ppt
- 大小:3.39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五章我们周围的物质一、课标要求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解读:关于“质量”,要求学生对质量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学生懂得质量是反映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物理量,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及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并让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估测常见物体质量的能力。
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去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是关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属于独立操作水平,即学生必须学会正确操作与读数。
2.通过实验建立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解读:关于“密度”,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即让学生经历“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的过程,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从而建立密度的概念。
其次是理解密度概念,指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体会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一比值(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另外要求学生用密度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将所学的密度知识与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3.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读:关于“物质的属性”,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学生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硬度”等,当然也可以涉及物质的其他属性。
《标准》还要求学生在描述物质的某种特性时,尝试将这种属性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联系起来,了解物质属性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要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对此,一般不进行终结性评价,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交流讨论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4.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5. 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5.1 物体的质量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沪粤版初中物理八年级5.1《物体的质量》这一章节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
在此,我将以第一人称,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引入、实践操作、理论讲解、互动讨论的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理解物体的质量这一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
难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各种物体。
学具:记录本、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称量水果,来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每组有一台天平和一些砝码及各种物体。
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学会使用天平来称量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理论讲解:在学生实践操作之后,我会为学生讲解质量的定义,以及质量的计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4. 互动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是如何通过实践操作来确定物体的质量的,并分享他们的心得体会。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学会使用天平称量物体质量,理解质量的定义,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
活动难点:能够通过实践活动,运用质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程度,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去观察生活中的质量现象,比如在超市购物时,尝试自己称量商品的质量,以此来巩固他们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5.1 物体的质量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⑴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⑵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⑶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⑷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概念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⑸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养成自觉遵守操作规范的良好习惯,耐心细致、精益求精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材说明本节主要内容有: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以及天平的使用方法。
质量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是全章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质量与天平的相关知识,才能更深刻领会密度知识,完成质量测量与密度测定两个实验。
因此它既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的编写思路是:首先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熟悉的物体,使学生利用丰富的图文资源,采取比较的方法,揭示不同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少之分,根据这一共同特征,进而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然后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在学生建立质量概念的基础上,介绍质量的单位,并通过让学生填写一些物体的质量的单位,使质量的单位感性化,接着通过信息浏览栏目扩展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最后通过两个学生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练习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本节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是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
这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3.教学建议在学习质量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关于“物体”,学生比较好理解,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如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而“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教学时可以出示两个材料相同而大小明显不同的物体,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教师明确告诉学生: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吗?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物体的质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知识点:质量的概念、单位以及测量;一个活动: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以及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
初中阶段对质量概念的理解只是定性的,要求较低,重点是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
托盘天平是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教材要求学生自己先阅读说明书,通过师生的交流协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这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传统教学中的先教后学有明显区别。
随后安排的探究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自己去体会同一物体的形状、状态及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物体质量不变,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质量是物体的属性”的理解。
【设计思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质量概念,介绍质量单位。
同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入手,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的估测能力,帮他们建立对质量单位的感性认识;借助实物和课本中的信息快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和互助协作精神,提高学习兴趣;采用“边探索、边实验、边讨论”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科学思维,培养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道质量的单位及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无关。
2、通过练习与比较,初步感受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的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测量的意义,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重点:质量的单位和测量。
难点:学习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具准备】:天平、橡皮泥、抹布、铁锤、铁钉、桌子、椅子、大头针、1升水、小玻璃瓶、大玻璃茶杯(各一个)、硬币、鸡蛋、苹果、冰块、小而薄的塑料袋、烧杯、刚烧开的热水若干、PPT课件等【教学过程】一、通过对不同物体进行分类引入质量概念:老师在讲台上顺次展出:铁锤、铁钉、桌子、椅子等。
物体的质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不随着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等的改变而改变。
(2)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2、过程与方法(4)经历通过比较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建立质量初步概念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在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过程中,培养规范操作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质量的概念,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比较复杂,学生难以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三、学情分析“质量”一词在生活中比较常见,而且在不同的地方其含义也不同,学生可能易混淆。
八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探究,但在操作上容易出现偏差,比如,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有的同学可能会习惯性地用手去拨动游码和取放砝码;将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等等。
这需要加强规范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阅读文本、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参与探究过程来亲身体验;借助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认识;采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加强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以此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
五、教具准备教师用:米尺、木板、铁钉、冰块、铁锤、水桶、烧杯、物品包装袋、演示天平等。
学生用:天平和砝码、金属块、笔、量筒、酒精等。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观察教室都有什么?它们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出示: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这两个物体有什么相同之处吗?椅子、桌子都叫做(稍停)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稍停)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体所含的物质有多有少吗?二、物体的质量实物展示:一颗铁钉、桌子、汽车轮胎、椅子、自行车轮胎、铁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