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训练2018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天天练33文言断句 (1)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天天练32 古代文化常识(二)[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
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B.“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类似于今天的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C.古代官员为去世的父母在官府内闭门守孝叫“丁忧”,遭逢母亲丧事叫“丁母忧”。
D.“侍读”是官职名,其主要职责是陪帝王或皇子读书,为其讲学,供其咨询。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
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还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
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为“梏”。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
“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
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该词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B.“夺情”指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来定赏罚。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顿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
行礼时,以头叩地停顿一段时间才起身,故称“顿首”。
也用于书信的起头或结尾,表致敬。
B.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两为四锱,一锱为六铢,后用“锱铢”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C.三辅,本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方。
天天练37诗歌鉴赏(形象篇)[基础过关]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对雪①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本诗写于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
②书空:原指晋人殷浩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画字。
(1)诗中的“老翁”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颔联在整首诗中起了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琴刘允济【注】昔在龙门侧,谁想凤鸣时。
雕琢今为器,宫商不自持。
巴人缓疏节,楚客弄繁丝。
欲作高张引,翻成下调悲。
【注】刘允济,初唐诗人。
武后在位时嘉其文才,中宗即位后贬其为地方官员。
(1)诗人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琴”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咏琴时,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天天练23图文转换(一)[基础过关]1.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1)(2)题。
(1)简要解说漫画内容,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请用一句话说出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下面是我国颁布的全国“防灾减灾日”图标,请写出该标志中除文字、数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上海格致中学从五个维度对学生“综合素养”进行评价,下图的黑色区域是某位同学的评价结果。
天天练31 古代文化常识(一)[基础过关]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可用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服”,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便服。
B.“赙助”,指赠助丧家的财物。
C.“践阼”,特指帝王即位。
D.“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旧俗元夜张灯为戏。
另有农历八月十五为“中元”。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B.“东宫”既指太子所居之宫,亦指太子,古代设三少、三公等侍奉太子。
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中庸》《春秋》,其实本来有六经,《乐经》亡于秦末战火。
D.“江左”是一个地理名词,一般指江东,即长江下游江南地区。
古人习惯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
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
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
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又可细分为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谏议大夫,始置于秦,隋唐仍置谏议大夫,有左谏议大夫和右谏议大夫,分属于门下省与中书省。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太祖、高祖、明宗、太宗、文王、武王等。
D.表字,古时人在本名以外由父母或师长为自己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别名。
天天练30文言虚词(二)[基础过关]一、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不拘于.时()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耳得之.而为声()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月出于.东山之上()8.生乎.吾前()二、单选题。
9.与“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10.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见相如,必辱之.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佯狂不知所之.者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1.与“为.具牛酒饭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窃为.大王不取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2.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中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3.与“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D.阿母为.汝求14.与“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 .北救赵而.西却秦 D .吾恂恂而.起 15.与“放浪形骸之.外”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吾从而师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钱思公虽生辰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三年真题·大聚焦一、(2016·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改庶吉士。
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
与修《大明会典》成,迁左中允。
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
时词臣不附刘瑾,瑾恶之。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
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
帝好佛,自称大庆法王。
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
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去珪。
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B。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D。
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部左/右侍郎/【解析】选B.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的意思,再根据职位的变迁进行断句。
由上文可知,傅珪参与编写了《大明会典》,也在“瑾恶之”之列,结合原句“降珪修撰”可知前边的“镌”是“削减”的意思,故应在“官”后断,排除A、D。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孰_与_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原文:初举明经,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参考译文】王义方,是泗州涟水县人。
幼年孤苦贫寒,侍奉母亲很恭敬,精通《五经》,正直高傲,特立独行。
当初考明经科,于是到京师去,途中遇到一个步行的人,那人自称父亲是颍上令,听说病得很重,想兼程前往探视,但徒步行走不能快速前进,想不出好主意来。
王义方解下自己所骑的马给他,没告诉他姓名就离开了。
4.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原文: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
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
副使仓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
【参考译文】李士衡在昭文馆任职时,出使高丽,一名武官做他的副手。
高丽赠送给他的礼品财物,李士衡都不放在心上,一切都委托给副使。
当时,船底有渗漏的地方。
(装船时)副使把李士衡所得绢类丝织物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所得的东西放在上边,来避免漏水浸湿。
航行到海上,遇到了大风,船将要倾覆,船工们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装载的东西都丢弃到海里去,不这样的话船太重,必定难以免祸。
副使仓皇之下拿起船里的东西扔进海里,就没有时间去挑拣。
大约投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平稳了。
之后清点所投的东西,都是这个副使的东西,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由于在船底就一无所失。
5.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孔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诏还御史台原文:部将韦岳告位集方士图不轨,监军高重谦上急变,捕位劾禁中。
孔戣奏:“刺史有罪,不容系仗内,请付有司。
天天练35文言翻译(一)[基础过关]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长安中,张柬之代杨元琰为荆州长史,与元琰泛江中流,言及则天革命【注】,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及柬之知政事,奏引元琰为右羽林将军。
至都,柬之谓曰:“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乃结元琰与李多祚等,定计诛张易之兄弟。
及事成,加云麾将军。
(选自《旧唐书》)【注】革命:古代认为天子受天命称帝,故朝代更替,君主改年号,称为革命。
(1)议诸武擅权之状,元琰发言慷慨,有匡复之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记昔江中之言乎?今日之授,意不细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的文段,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江之南有贤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淮之南有贤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二贤人者,足未尝相过也,口未尝相语也,辞币未尝相接也。
其师若友,岂尽同哉。
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学圣人而已矣,学圣人,则其师若友,必学圣人者。
圣人之言行,岂有二哉?其相似也适然。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1)非今所谓贤人者,予慕而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天练33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基础过关]一、(2018·湖北襄阳五中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
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一晌”一句,写宴会散后词人犹依依不舍,在楼头凝望,客人都已经看不见了,他还不愿下楼回房。
D.“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E.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答案:BC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C项,此词为闺怨词,抒情主人公非词人,词人只是代言闺人之怨,“人不见”指不见思念的游子,而非看不见客人。
2.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天天练33 文言断句(一)[基础过关]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初,上潜龙时,尝从容与宇文庆言及天下事。
及_此_庆_恐_上_遗_忘_不_复_收_用_欲_见_旧_蒙_恩_顾_具_录_前_言_为_表_而_奏_之_上_省_表_大_悦_自_是_上_每_加_优_礼。
卒于家。
(选自《隋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
即命对。
铸首陈:“动_天_之_德_莫_大_于_孝_感_物_之_道_莫_过_于_诚_诚_孝_既_至_则_归_梓_宫_于_陵_寝_奉_两_宫于_魏_阙_绍_大_业_复_境_土_又_何_难_焉。
”帝嘉纳之。
(选自《宋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李藩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
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藩晏如也。
杜_亚_居_守_东_都_表_致_府_中_亚_尝_疑_牙_将_令_狐_运_为_盗_掠_服_之_藩_争_不_从_辄_去_后_果_获_真_盗_稍_知_名。
(选自《新唐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
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曰:“可。
”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_邹_汝_为_吾_君_主_鸟_而_亡_之_是_罪_一_也_使_吾_君_以_鸟_之_故_杀_人_是_罪_二_也_使_诸_侯_闻_之_以_吾_君_重_鸟_以_轻_士_是_罪_三_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选自《晏子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今_以_百_金_与_抟_黍_以_示_儿_子_儿_子_必_取_抟_黍_矣_以_和_氏_之_璧_与_百_金_以_示_鄙_人_鄙_人_必_取_百_金_矣_以_和_氏_之_璧_道_德_之_至_言_以_示_贤_者_贤_者_必_取_至_言_矣。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
(选自《吕氏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9处)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
信_名_则_群_臣_守_职_善_恶_不_逾_百_事_不_怠_信_事_则_不_失_天_时_百_姓_不_逾_信_义_则_近_亲_劝_勉_而_远_者_归_之_矣。
”(选自《韩非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唐震字景实,会稽人。
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
既_登_第_为_小_官_有_权_贵_以_牒_荐_之_者_震_内_牒_箧_中_已_而_干_政_震_取_牒_还_之_封_题_未_启_其_人_大_愧。
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
(选自《宋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提升]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
善骑射。
皇_祐_中_广_源_州_蛮_侬_智_高_反_陷_邕_州_又_破_沿_江_九_州_围_广_州_岭_外_骚_动_青_上_表_请_行_翌_日_入_对,自言:“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
愿得蕃落骑数百,益以禁兵,羁贼首致阙下。
”帝壮其言。
(选自《宋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9处)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悦之,曰_举_烛_者_尚_明_也_尚_明_也_者_举_贤_而_任_之_燕_相_白_王_王_大_悦_国_以_治_治_则_治_矣_非_书_意_也。
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选自《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卢钧字子和,系出范阳。
举进士中第,以拔萃补秘书正字。
会_昌_中_汉_水_害_襄_阳_拜_钧_山_南_东_道_节_度_使_筑_堤_六_千_步_以_障_汉_暴_王_师_伐_刘_稹_武_宗_以_钧_宽_厚_能_得_众_诏_兼_节_度_昭_义_军。
会稹死,敕乘驲往,进检校兵部尚书,专领昭义。
(选自《新唐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8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
邻人有烛而不与,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
邑_人_大_姓_文_不_识_家_富_多_书_衡_乃_为_其_佣_作_而_不_求_直_主_人_怪_而_问_之_衡_曰_愿_得_主_人_书_遍_读_之_主_人_感_叹_资_给_以_书_遂_成_大_学。
(选自《太平广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王先好学而不得法。
其_友_李_生_问_之_曰_或_谓_君_不_善_学_信_乎_王_生_不_说_曰_凡_师_之_所_言_吾_悉_能_志_之_是_不_亦_善_学_乎?李先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选自《李生论善学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7处)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_学_而_不_勤_问_非_真_能_好_学_者_也_理_明_矣_而_或_不_达_于_事_识_其_大_矣_而_或_不_知_其_细_舍_问_其_奚_决_焉?(选自《孟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有盲子过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楯,竞竞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
过_者_告_曰_第_放_下_即_实_地_也_盲_子_不_信_握_楯_长_号_久_之_手_惫_失_手_坠_地,乃自哂曰:“嘻,蚤知是实地,何久自苦耶?”(选自《应谐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练33 文言断句(一)1.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上省表大悦/自是上每加优礼原文:及此,庆恐上遗忘,不复收用,欲见旧蒙恩顾,具录前言为表而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