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医名院建设标准及评审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0
附件4县级中医院建设基本标准一、建设原则第一条统筹规划,填平补齐。
对规划建设的县级中医院,按照本标准和填平补齐的原则,进行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
第二条完善、提升中医药服务功能,满足基本需求。
结合当地中医药服务需求,在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上,基本满足县中医医院提供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和对乡村两级开展中医药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以及人员培训的要求。
第三条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突出中医特色。
根据基本标准、覆盖人口及功能定位确定建设规模,做到规模适度,功能适用,装备适宜,经济合理。
二、业务用房建设标准第四条业务用房建设规模,按60平方米/床核定;床位规模原则上按不超过0.25张/每千人口核定。
县级医疗机构床位总数原则上按规划城镇人口2张/每千人口控制。
第五条项目单位预防、保健用房的建筑面积,应按编制内的每位预防保健工作人员20 m2配置。
第六条业务用房新建造价原则上应控制在1000元/m2以内(不含土地及各种取费),具体项目单位根据当地气候、区域环境等因素上下浮动10%—20%;现有业务用房改造造价原则应控制在500元/m2以内。
第七条业务用房面积分配应满足服务功能、业务技术及设备装备的需要,在控制总建筑面积的前提下,各类用房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可根据不同地区和医院的实际需要做适当调整。
使用面积分配应符合表1规定,建筑参数应符合表2规定。
三、建筑要求第八条贯彻适用、经济、美观原则,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整体规划、完善功能、突出中医特色,按照当地经济水平和区域条件合理确定。
第九条建筑材料和结构形式的选择,应符合建筑耐久年限、防火、抗震、防洪、建筑节能、保温隔热及施工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条项目单位的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主要业务用房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第十一条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诊查室2.8—3.0m,病房3.0—3.2m,医技科室应根据设备需要确定。
第十二条业务用房的首层室内外地面高差,应不小于0.45m。
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疗机构评审的实施细则(试行) 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卫生厅•【公布日期】2010.03.15•【字号】粤卫[2010]35号•【施行日期】2010.03.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疗机构评审的实施细则(试行)(2010年3月15日粤卫〔2010〕35号)第一条为加强对医院的监督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医疗机构评审办法》等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省辖区内的各类医院(含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等)按本细则申请评审。
未制定标准的专科医院不纳入评审范围。
第三条医院评审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四条医院评审有效期五年,实行不定期考核管理。
医院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三年后方可申请评审。
第五条地级以上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服务人口、医疗资源、医疗需求和现有医疗机构的分布情况制定《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和功能。
第六条《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须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当地政府批准。
第七条我省医院评审工作在二、三级医院中开展。
三级医院:是向多个地区提供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的医学教学、科研任务的区域性以上的医院。
二级医院:是向多个社区提供综合医疗卫生服务和承担一定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任务的医院(区县级医院、部分镇级医院或中心卫生院等)。
企事业单位及民营的医院级别由卫生行政部门比照规定。
第八条二级、三级医院评审各分甲、乙两个等次。
第九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医院评审的组织领导、监督管理等工作,成立医院评审委员会、建立专家库。
医院评审委员会根据综合性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及专科医院的性质,设置评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受理、资质审查、抽取评审专家和审核工作。
医院评审委员会可委托相应的社会团体负责评审中的具体事务性工作。
广东省医院评审标准与评价细则(二级综合医院,征求意见稿)一、医院管理(190分)项目内容评审标准分值检查方法判定结果扣分得分扣分原因(一)科室设置(10分) 1、职能科室:设办公室、医务科、质控科、院感办、门诊办、护理部、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信息科等。
3查人事资料和职工花名册。
1、标准中所列科室齐全,每缺一科扣0.5分;2、科室主任配备齐全,每缺一科扣0.5分;2、临床科室:一级临床科室:急诊科、ICU、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或五官科)、口腔科、中医科、麻醉科、皮肤科、康复科、感染科.二级临床科室:内科:应有4个以上专科,设消化、心血管、呼吸、血液等。
外科:应设3个以上专科,设普外、泌尿外科、骨科等。
妇产科:设妇科、产科。
儿科:设儿内科、新生儿科。
3 同上。
1、一级科室每缺一科扣0.4分;二级科室缺科扣0.2分。
.重点专科:全院应有2个以上重点专科(以市卫生行政部门核定为准)。
每个重点专科具有15张以上床位数和必要的医疗设备。
1每缺一个重点专科扣0.5分;每科床位数少于15张扣0.5分。
3、医技科室:设药剂科、检验科、输血科(血库)、病理科、影像科、理疗(可与康复科合设)、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内窥镜室、营养室、超声、心电图、脑电图等。
2 同上。
每缺一科扣0.2分。
4、其他科室:图书馆、病案统计室。
1 同上。
每缺一室扣0.3分。
项目内容评审标准分值检查方法判定结果扣分得分扣分原因(二)人力资源(20分) 1、医院核定床位数200张以上。
3听汇报、查资料。
了解:1、人员学历、资历、专业年限;2、技术职务、职称任命;3、技术挡案;4、人员编制。
1、病床少于200张不能定为二级医院。
2、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较为1:1.3-1.5,卫技人员与床位比为1.10:1,病床护士与床位比为0.40:132、病床与工作人员之比每低0.1扣0.2分。
3、卫技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75%,护理人员占卫技人员的50%。
广东省中医药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7.30•【字号】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7号)•【施行日期】2021.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87号)《广东省中医药条例》已由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于2021年7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0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1年7月30日广东省中医药条例(2021年7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保护人民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事业发展以及相关监督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西医结合。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管理相关的工作。
第六条支持社会力量投资、捐赠、资助中医药事业。
引导中医药行业组织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发挥其在中医药规划、政策及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对在中医药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中医药服务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科学合理设置中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医门诊部等中医医疗机构,发展有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医疗机构,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将中医药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中医院建设标准中医院是指专门从事中医诊疗、预防、康复和中医药科研、教学、传授中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疗机构。
中医院建设标准是指中医院建设所需的各项标准,包括建筑标准、设备标准、管理标准等,是保障中医院正常运行和提高中医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
下面将从建筑、设备、管理等方面介绍中医院建设标准。
首先,中医院的建筑标准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建筑面积、空间布局、环境卫生等应满足中医临床诊疗和中药煎煮、制剂等需要。
中医院建筑应注重传统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应体现中医文化的特点,营造出舒适、宁静的就诊环境,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其次,中医院的设备标准也至关重要。
中医诊疗设备、中药煎煮、制剂设备等应齐全,并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中医院还应配备中医诊疗所需的各类诊断设备,以确保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此外,中医院还应具备急救设备和药品,以应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事件。
除了建筑和设备标准,中医院的管理标准也是中医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医疗质量管理等方面。
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中医医师资格,且医德医风良好,能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
此外,中医院还应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加强对医疗质量的监督和评估,确保中医诊疗的科学性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医院建设标准涉及建筑、设备、管理等多个方面,是中医院建设和运行的重要保障。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和管理,才能保障中医院的正常运行,提高中医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诊疗服务。
希望各地中医院在建设和管理中能够重视中医院建设标准,不断提升中医服务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基地。
为了提高中医医院的服务质量,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合理的中医医院建设标准至关重要。
首先,中医医院的建设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医药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规划设计。
在选址和规划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医院周边环境、交通便利程度、自然资源等因素,确保医院建设符合环保要求,有利于患者就医和医务人员工作。
其次,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应注重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的配备。
中医医院应当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中医药诊疗设备,保障中医药诊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医院还应加强中医药科研力量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另外,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还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应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完善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中医医生和中医药专家加入到医院的工作中,提高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还应注重医院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医院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医院还应注重患者的就诊体验,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提升患者满意度。
最后,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还应注重医院的文化建设和社会责任。
医院应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传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履行医院的社会责任,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中医医院的建设标准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中医医院服务质量的关键。
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希望各地中医医院能够重视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不断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为人民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广东省中医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
(试行)
一、医院管理(260分)(一)依法执业(40分)
(二)组织机构和管理(40分)
(三)人力资源管理(40分)
(四)应急管理(20分)
(五)信息系统(20分)
(六)财务管理(40分)
(七)后勤保障管理(20分)
(八)医疗仪器设备管理(10分)
(九)中医药文化建设(20分)
(十)院务公开管理(10分)
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430分)(一)医疗质量管理组织(30分)
(三)医疗技术管理(30分)
(四)重点专科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30分)
(五)门诊工作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20分)
(六)急诊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30分﹚
(八)重症监护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30分)
(九)感染性疾病和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40分)。
广东省中医名科建设标准及评审细则建设指标评审方法评审细则分值备注1.中医药技术特色1.1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制定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优势病种中医综合治疗人次占专科总治疗人次的比例≥80%。
且适应症选择准确,技术操作规范,临床疗效明确。
查阅相关资料,并现场考核医师。
未制定治疗方案,或未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工作,不得分;优势病种中医综合治疗人次占专科总治疗人次的比例<80%,每降低标准5个百分点,扣1分。
现场考核医师3人,考核不合格,每人扣1分;技术操作不规范,或适应症选择不恰当,酌情扣分。
51.2开展疗效显著的专科中医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5项,具有区域领先水平的现代医疗技术≥2项,并在临床应用。
查阅相关资料及相关佐证材料。
没有开展专科中医技术不得分;缺1项,扣1分;没有区域领先水平现代医疗技术,不得分,少1项,扣1分。
51.3专科住院及门诊专科病种中医治疗率≥90%;应用院内制剂≥5种;专科住院及门诊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使用率达到70%以上。
查阅相关住院和门诊病历门诊专科病种中医治疗率<90%,扣1分;住院中医治疗率<90%,扣1分;使用院内制剂少1种,扣0.5分;中药饮片使用率低于70%,扣1分。
31.4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制定专科病种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并实施。
查阅住院病历及护理记录没有制定专科病种的特色中医护理扣3分;没有实施,扣2分。
32.专科病种特色2.1优势病种疗效高。
专科优势病种≥3种,优势病种有相应的诊疗方案、优化方案和临床路径,并实施。
查阅病历及相关资料少1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扣1分;缺诊疗方案优化,扣1分;未实施临床路径,扣1分。
4 2.2专科有3个以上相关危重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查阅病历及相关资料少1个危重疑难病种,扣1分; 3并有较突出的疗效。
2.3专科疑难危重病例(CD型病例)收治率查阅相关资料专科疑难危重病例(CD型病例)收治比例≥60%,得4分;每降低1%,扣1分。
42.4区域影响力强。
广东省中医名科建设标准及评审细则建设指标评审方法评审细则分值备注1.中医药技术特色1.1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制定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优势病种中医综合治疗人次占专科总治疗人次的比例≥80%。
且适应症选择准确,技术操作规范,临床疗效明确。
查阅相关资料,并现场考核医师。
未制定治疗方案,或未开展中医综合治疗工作,不得分;优势病种中医综合治疗人次占专科总治疗人次的比例<80%,每降低标准5个百分点,扣1分。
现场考核医师3人,考核不合格,每人扣1分;技术操作不规范,或适应症选择不恰当,酌情扣分。
51.2开展疗效显著的专科中医技术及特色疗法操作规范≥5项,具有区域领先水平的现代医疗技术≥2项,并在临床应用。
查阅相关资料及相关佐证材料。
没有开展专科中医技术不得分;缺1项,扣1分;没有区域领先水平现代医疗技术,不得分,少1项,扣1分。
51.3专科住院及门诊专科病种中医治疗率≥90%;应用院内制剂≥5种;专科住院及门诊中药饮片(含中药颗粒)使用率达到70%以上。
查阅相关住院和门诊病历门诊专科病种中医治疗率<90%,扣1分;住院中医治疗率<90%,扣1分;使用院内制剂少1种,扣0.5分;中药饮片使用率低于70%,扣1分。
31.4开展中医特色护理。
制定专科病种的中医特色护理方案并实施。
查阅住院病历及护理记录没有制定专科病种的特色中医护理扣3分;没有实施,扣2分。
32.专科病种特色2.1优势病种疗效高。
专科优势病种≥3种,优势病种有相应的诊疗方案、优化方案和临床路径,并实施。
查阅病历及相关资料少1个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扣1分;缺诊疗方案优化,扣1分;未实施临床路径,扣1分。
4 2.2专科有3个以上相关危重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查阅病历及相关资料少1个危重疑难病种,扣1分; 3并有较突出的疗效。
2.3专科疑难危重病例(CD型病例)收治率查阅相关资料专科疑难危重病例(CD型病例)收治比例≥60%,得4分;每降低1%,扣1分。
42.4区域影响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