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后氯碱工业简史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现代化工之母──氯碱工业-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
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掌握氯碱工业的原理和技术;
3.学习氯碱工业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原理;
•难点:氯碱工业的设备和安全生产。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1. 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
氯碱工业的起源
•安东尼·莱文霍克于1774年用电解法制备了氢氧化钠;
•葛缤德在1886年用电解法制备了氯气。
氯碱工业在中国的发展
•1950年代开展;
•1960年代发展迅速;
•1978年后得到改革和发展。
2. 氯碱工业的技术原理
氯碱工业的原理
氯碱工业是利用电解法将食盐水溶液分离成氯气、氢气和氢氧化钠的生产过程。
氯碱工业的技术流程
① 准备原料
② 电解
③ 分离产物
氯碱工业的设备
•电解槽
•收集器
•氢气收集槽
•离子交换膜
氯碱工业的安全生产
•确保电解槽、收集器的清洁;•保证电解槽的稳定性;
•严格控制温度、电流和电压。
3. 氯碱工业的应用
•氢氧化钠的应用
•氯气的应用
•次氯酸钠的应用
•氢气的应用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题;
•思考氯碱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教学反思
氯碱工业是中国现代化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了解了氯碱工业的发展历史、技术原理、设备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此次学习,他们对中国现代化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指生产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和氯气等产品的一类化工生产工艺,是当代工业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原料之一。
下面为您介绍氯碱工业的发展史。
一、氢氧化钠的开发历史氢氧化钠可以追溯到古时代,在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已经用苏打灰和石灰的混合物制备了碱液。
17世纪前,只有从植物中提取的碱液供应市场,直到19世纪中期的氢氧化钠被纯化,才开始了大规模制造。
二、氯气的开发历史氯气也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古希腊人就将从海水和盐矿水中提取的盐,和来自印度的木材燃烧后的灰渣混合起来,通过燃烧制备氯气。
1774年,瑞典化学家Scheele将盐酸和锰矿反应,制得了氯气。
他还用氯气与氨气反应的余热制得了氯化胺。
1800年,英国化学家Davy在氯化钾中以电解方式制得了纯氯气。
19世纪中叶,随着电解技术的发展,氯气的生产进一步得以发展。
1902年,德国科学家Haber首次把氯气用于工业中,他通过将氯气与氢气反应,制得了氯化氢。
此后,氯气的生产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三、氢氧化钠和氯气共同制造的历史1876年,匈牙利化学家Kováts首次提出用氯化钠水溶液电解制得氢氧化钠和氯气的方法。
1903年,Belgium company Solvay开始在欧洲生产氢氧化钠,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氯化钠再被用于制备氢氧化钠,这被称为“氯气—氢氧化钠流程”。
20世纪初,氢氧化钠和氯气的共同制造成为规模化生产的主要方法。
20世纪60年代,氢氧化钠和氯气的生产成为了我国的一项重点工业。
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氢氧化钠和氯气的制造工艺也不断更新和改进,对我国的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今天,氯碱工业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基础化工之一,对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大事记1929年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建中国第一家氯碱厂——上海天原电化厂。
1935年山西化学厂建成,并采用西门子水平隔膜电解槽。
1940年天原电化厂由上海迁至重庆后建立的重庆天原电化厂投产。
1940年沈阳化工厂、汉沽化学厂、天津大沽化工厂分别建成。
1952年锦西化工厂建成水银电解槽,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碱的历史。
1952年锦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化苯生产装置。
1953年国家决定重点建设的太原化工厂、四川长寿化工厂、湖南株洲化工厂分别于1958、1959年建成。
1956年锦西化工厂建成第一台水银整流器。
1956年上海天原化工厂开发出漂粉精生产装置。
1957年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在上海天原化工厂建成,单槽产量提高10倍,电耗降低23%。
1958年国家决定在衢州、武汉、福州、广州、合肥、九江、西安、遵义、常州、南宁、四平、北京、上海建设13个年产0.75~3万吨/年规模的氯碱厂,总投资6.45亿元,并在1959年建成。
1958年锦西化工厂3000吨/年悬浮聚合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建成投产,开创了我国聚氯乙烯工业化生产的历史。
1958年长寿化工厂建成我国第一套氯丁橡胶生产装置。
1959年原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和锦西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共同完成6000吨/年悬浮聚合法生产定型设计,锦西、北京、天津、上海、福州、株洲等7套6000吨/年聚氯乙烯装置投产。
1959年沈阳化工厂建成氯化石蜡-42生产装置。
1962年武汉市建汉化工厂和上海天原化工厂分别开展100吨/年乳液聚合法聚氯乙烯中间实验,后扩建为500吨/年生产装置。
1963年我国第一套1000A/600V硅整流器在锦西化工厂诞生。
1965年石墨三合一盐酸合成炉在锦西化工厂投产。
1966年自贡鸿鹤化工厂建成天然气热氯化法甲烷氯化物装置。
1973年上海天原化工厂、福州化工厂、杭州电化厂、天津化工厂、无锡电化厂等企业开展了疏松型树脂的研究,并逐步投入生产运行。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之一。
主要产品是氯气和烧碱(氢氧化钠),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纺织、造纸、冶金、有机、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的兴起,氯碱工业发展迅速。
氯碱工业的形成18世纪,瑞典人K.W.舍勒用二氧化锰和盐酸共热制取氯气:这种方法称化学法。
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可制得固体产物漂白粉,这对当时的纺织工业的漂白工艺是一个重大贡献。
随着人造纤维、造纸工业的发展,氯的需要量大增,纺织和造纸工业,成为当时消耗氯的两大用户。
用化学方法制氯的生产工艺持续了一百多年。
但它有很大缺点,从上述化学反应式,可见其中盐酸只有部分转变为氯,很不经济;且腐蚀严重,生产困难。
烧碱最初也用化学法(也称苛化法,即石灰-苏打法)生产:Na2CO3+Ca(OH)2─→2NaOH+CaCO3电解食盐水溶液同时制取氯和烧碱的方法(称电解法),在19世纪初已经提出,但直到19世纪末,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研制成功,才使该法得以工业化。
第一个制氯的工厂于1890年在德国建成,1893年在美国纽约建成第一个电解食盐水制取氯和氢氧化钠的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氯不仅用于漂白、杀菌,还用于生产各种有机、无机化学品以及军事化学品等。
20世纪40年代以后,石油化工兴起,氯气需要量激增,以电解食盐水溶液为基础的氯碱工业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50年代后,苛化法只在电源不足之处生产烧碱。
电解法的发展氯碱生产用电量大,降低能耗始终是电解法的核心问题。
因此,提高电流效率,降低槽电压和提高大功率整流器效率,降低碱液蒸发能耗,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等,一直是氯碱工业的努力方向。
初期为了连续有效地将电解槽中的阴、阳极产物隔开,1890年德国使用了水泥微孔隔膜来隔开阳极、阴极产物,这种方法称隔膜电解法。
以后,改用石棉滤过性隔膜,以减少阴极室氢氧离子向阳极室的扩散。
这不仅适用于连续生产,而且可以在高电流效率下,制取较高浓度的碱液。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基本无机化工之一。
主要产品是氯气和烧碱(氢氧化钠),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纺织、造纸、冶金、有机、无机化学工业的发展,特别是石油化工的兴起,氯碱工业发展迅速。
氯碱工业的形成18世纪,瑞典人K.W.舍勒用二氧化锰和盐酸共热制取氯气:这种方法称化学法。
将氯气通入石灰乳中,可制得固体产物漂白粉,这对当时的纺织工业的漂白工艺是一个重大贡献。
随着人造纤维、造纸工业的发展,氯的需要量大增,纺织和造纸工业,成为当时消耗氯的两大用户。
用化学方法制氯的生产工艺持续了一百多年。
但它有很大缺点,从上述化学反应式,可见其中盐酸只有部分转变为氯,很不经济;且腐蚀严重,生产困难。
烧碱最初也用化学法(也称苛化法,即石灰-苏打法)生产:Na2CO3+Ca(OH)2→2NaOH+CaCO3↓电解食盐水溶液同时制取氯和烧碱的方法(称电解法),在19世纪初已经提出,但直到19世纪末,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研制成功,才使该法得以工业化。
第一个制氧的工厂于1890年在德国建成,1893年在美国纽约建成第一个电解食盐水制取氯和氢氧化钠的工厂。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氯不仅用于漂白、杀菌,还用于生产各种有机、无机化学品以及军事化学品等。
20世纪40年代以后,石油化工兴起,氯气需要量激增,以电解食盐水溶液为基础的氯碱工业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50年代后,苛化法只在电源不足之处生产烧碱。
电解法的发展氯碱生产用电量大,降低能耗始终是电解法的核心问题。
因此,提高电流效率,降低槽电压和提高大功率整流器效率,降低碱液蒸发能耗,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等,一直是氯碱工业的努力方向。
初期为了连续有效地将电解槽中的阴、阳极产物隔开,1890年德国使用了水泥微孔隔膜来隔开阳极、阴极产物,这种方法称隔膜电解法。
以后,改用石棉滤过性隔膜,以减少阴极室氢氧离子向阳极室的扩散。
这不仅适用于连续生产,而且可以在高电流效率下,制取较高浓度的碱液。
中国氯碱八十年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29年,正是在这一年,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氯碱企业一一天原电化厂,从此揭开了国内氯碱工业从无到有的篇章。
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氯碱工业起步相对滞后,晚于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但是在氯碱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将中国氯碱工业推向国际舞台前列。
在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我国氯碱工业发展步伐缓慢。
建国前的20年当中,我国只有10个氯碱厂(点),烧碱最高年产量仅为 1.5万吨,氯产品只有液氯、漂白粉、盐酸、三氯化铁等简单几种,然而这在当时已实属不易。
建国后,我国氯碱工业与祖国共同成长,国民经济需求的不断扩大带动着氯碱企业规模的壮大。
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烧碱产量便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经过漫长的发展直至21世纪初,我国烧碱、聚氯乙烯生产规模相继跻身世界首位。
氯产品的开发也从起初的四五种发展到现如今的二百余种,并逐渐向精细化工与循环经济方向迈进。
资本的不断积累,给予企业足够的空间提升生产技术水平。
而在早期的技术革新中,原化工部同企业技术人员的努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正是早期的氯碱人通过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并加以开发创新,才研发出适合中国氯碱企业生产的技术装置,从而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
团结、自强、创新”的精神感染了一代代氯碱人,促使我们将一个基础十分薄弱的工业,建设成为当今技术先进的化工产业。
八十年的成果固然喜人,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氯碱工业仍然任重道远。
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氯碱工业将继续秉承老一辈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端产品,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1929年〜1948年中国氯碱工业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
新中国建立前的氯碱厂规模较小,产品品种单一,产量很少。
同时,受到当时复杂战争环境的影响,多数氯碱厂均出现停产或搬迁等变故。
我国第一家氯碱厂是在1929年,由当时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天原电化厂。
解放前后氯碱工业简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市纺织、印染及其他行业所需要的烧碱(化学名称氢氧化钠,别称苛性钠、火碱),基本依赖输入。
1942年,民族工商业者先后创立了丰盛号制碱厂、德隆号制碱厂、青岛制碱厂(1943年1月)等苛化法烧碱厂,均为手工业工场,生产技术落后,采用人工操作,大锅熬制,生产规模也很小,职工人数多者30余人,少者不及10人。
1944年,日本在青岛设立的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和德山曹达(曹达,日语。
即烧碱)工厂,共同投资65787万元(伪币),计划利用青岛地区的海盐和上海纱厂(现青岛国棉五厂)的剩余电力,建立青岛曹达工厂。
设计规模为日产烧碱9吨、漂白粉5吨、盐酸17吨;全部设备均由日本运来。
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运达的设备器材尚不足20%,所有的初期工程,也随着日本的投降而中断。
1945年1月,青岛延年化学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爱尔麻亚电解槽16只(投产8只)、电动机6台、直流发电机1台、真空蒸发器1套、漂白粉塔1座,日产液体烧碱300~350公斤、漂白粉300公斤左右。
1946年春,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青岛红旗化工厂前身)建立,主要设备有纳尔逊电解槽10只、漂白粉装置一套,日产30%烧碱350公斤、32%漂白粉182公斤。
1947年7月,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利用日本曹达工厂遗留的电解设备,建成青岛第一化工厂(青岛化工厂前身),9月投产。
主要设备有纳尔逊电解槽28只、漂白粉间与盐酸石英塔1座。
投产后,又增装西门子电解槽32只,建水泥制氯化锌塔1座。
产品有烧碱、漂白粉、盐酸和氯化锌。
这3个电解法烧碱厂的建立,标志着山东省以电解食盐水溶液为基础的氯碱工业的诞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造成交通阻隔,运输困难,氯碱工业所需原料短缺,生产厂家成本加大,难以承受。
同时,美国的烧碱、漂白粉等化工产品大量涌入青岛,低价倾销,青岛市烧碱生产厂家无力与之抗衡,市场被夺,产品销售困难。
氯碱工业综述摘要:介绍我国氯碱工业起源、发展及现状。
主要经历过哪些阶段。
关键词:氯碱工业;起源;发展;现状。
氯碱工业是以食盐为原料,用电解法生产烧碱(氢氧化钠)、氯气、氢气和由此生产一系列氯产品(例如盐酸、高氯酸钾、次氯酸钙、光气、二氧化氯等)的无机化学工业。
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
氯与烧碱都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冶金、造纸、纺织、石油等工业,以及作为漂白、杀菌、饮水消毒之用。
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0] 我国氯碱工业主要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
目前我国正处于成熟时期。
萌芽时期:在此期间我国出现了早期的氯碱工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化工实业家吴蕴除先生创办的上海天原电化厂。
[1]在萌芽时期我国正处于战争年代。
在战火纷飞中。
我国的氯碱工业坚强的长出绿芽。
我国的氯碱工业起源于二三十年代。
开创者: 吴蕴初;吴蕴初:化工专家,著名的化工实业家,我国氯碱工业的创始人。
二三十年代,他研究成功廉价生产味精的方法,在我国创办了第一个味精厂、氯碱厂、耐酸陶器厂和生产合成氨与硝酸的工厂。
为我国化工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1930年投产的上海天原电化厂(现上海天原化工厂的前身)作为我国最早的氯碱工厂,日产烧碱2t。
[7]到1949年解放时,全国只有少数几家氯碱厂,烧碱年产量仅1.5万吨,氯产品只有盐酸、液氯、漂白粉等几种。
[3]1935年山西化学厂建成,并采用西门子水平隔膜电解槽。
受战争的影响,上海天原电化厂迁往重庆并于1940年重庆天原电化厂并投产.[8] 在抗战期间,日军为扩大供给,充实战备,在东北、华北占领区也相继建立了一些氯碱工厂。
这些工厂在日军投降后,经过当地政府的帮助与工人的维护,陆续恢复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日后几家重点氯碱生产企业。
正是在战争中积累了顽强的生存经验使得多数氯碱厂能够在建国后积蓄力量,不断发展。
纯碱工业60年发展史建国后的60年里,中国纯碱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六个第一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产量在世界的比重将近40%。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纯碱产量突破100万吨大关,改革开放更是让纯碱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80年代“两级跳”产量分别突破200万吨和300万吨。
2003年,纯减产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成为世界产能最大、产量最大的纯碱生产国。
从1949年到2009年,历史的车轮跨越了一个甲子。
回眸凝望,中国纯碱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3年,纯碱产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纯碱产量由1949年的8.8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1881万吨,增长213倍。
纯碱工业用六个第一确立了自己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纯碱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合成法纯碱产能第一、产量世界第一;氯化铵产能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一。
纯碱产量在世界中的份额由1949年的不足1%发展到2008年的近40%。
中国正从纯碱大国向纯碱强国迈进。
一、我国纯碱工业的发展历程纯碱作为基础化工原材料,主要用于建筑材料、化工、化学农药、有色金属、纺织等工业,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化工之母”。
纯碱的产量和消费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纯碱工业的诞生我国是世界上建立纯碱工业较早的国家。
1920年,我国纯碱工业的先躯、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在天津塘沽兴建了永利碱厂(1968年更名为天津碱厂)。
这是我国第一个纯碱生产厂,也是亚洲第一家碱厂,采用索尔维法生产(即氨碱法)。
1921年,侯德榜博士接受范旭东先生的邀聘,离美回国,承担起续建碱厂的技术重任,1924年8月永利碱厂开工出碱,揭开了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制碱工业史上的第一页。
在制碱技术和市场被外国公司严密垄断下,侯德榜带领技术人员和工人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于1926年6月生产出洁白的纯碱,碳酸钠含量在99%以上,定名为“红三角牌”,同年8月,“红三角牌”纯碱在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
中国氯碱工业发展八十年回顾时间:2009-09-30 上传:张忠涛阅读:01929年,国内第一家氯碱厂——天原电化厂在上海正式建立,从此揭开了我国氯碱工业发展的序幕。
2009年,在祖国度过六十年华诞的同时,中国氯碱工业同样迎来了行业发展的第八十个春秋。
追忆八十载风云岁月,如同一部凝聚着无数氯碱人奋斗与拼搏的光辉历史。
在氯碱企业共同的努力之下,我国由建国前烧碱年产量不足2万吨发展到如今的全球氯碱生产第一大国,氯产品的开发也从建国前的几种增加至目前的二百余种。
追忆往昔,回顾走过的一路兼程,我们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KyG山东新龙集团KyG山东新龙集团萌芽时期的中国氯碱工业KyG山东新龙集团中国氯碱工业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期,由于国内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爆发,民族工业奄奄一息,各氯碱厂也在开工与停产之间反复,生产极不稳定,早期的氯碱行业正是在这一特殊时期艰难起步。
KyG山东新龙集团新中国建立前,我国共有10个氯碱厂(点)。
解放前夕,电解法烧碱年生产能力近1.5万吨,主要氯产品仅有液氯、漂白粉、盐酸、三氯化铝等简单几种。
第一家氯碱厂是在1929年,由当时著名爱国实业家吴蕴初先生在上海创办的天原电化厂。
当时化工原料盐酸多年来依赖从日本进口,加之时局动荡产品供应时断时续,这激发了吴蕴初先生要创立中国人自己的氯碱厂。
1930年11月10日天原电化厂正式开工,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孔祥熙到会并致词,称赞吴蕴初:“独创此厂,开中国电化工业之新纪元”。
KyG山东新龙集团在此期间,日军为扩大供给,充实战备,在东北、华北占领区也相继建立了一些氯碱工厂。
这些工厂在日军投降后,经过当地政府的帮助与工人的维护,陆续恢复生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成为了日后几家重点氯碱生产企业。
正是在战争中积累了顽强的生存经验使得多数氯碱厂能够在建国后积蓄力量,不断发展。
KyG山东新龙集团KyG山东新龙集团中国氯碱工业在摸索中前进KyG山东新龙集团建国之初,百废待举,多数氯碱厂在国民党统治时期遭到物质被掠夺、设备被破坏的损害。
氯碱工业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的化工行业发展在近些年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氯碱工业更是在其中取得了很多突破,从氯碱工业的产量,质量,生产技术,生产品种等多个方面来看,我国的氯碱工业发展和应用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随着氯碱工业的蓬勃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场饱和问题给氯碱工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本文在分析当前氯碱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氯碱工业的应用进行分析,对氯碱工业的应用和发展提出建议。
1.氯碱工业的发展概况1.1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氯碱工厂是1930年投产的上海天原电化厂(现上海天原化工厂的前身),日产烧碱2t。
到1949年解放时,全国只有少数几家氯碱厂,烧碱年产量仅1.5万吨,氯产品只有盐酸、液氯、漂白粉等几种。
从20世纪末开始,我国的氯碱工业在产量、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
到1990年,烧碱产量达331万吨,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于世界第三位。
1995年,烧碱产量达496万吨,其中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法生产的达56.2万吨,占总产量的11.3%。
预计到2021年,烧碱年产量将达540万吨,其中用离子膜电解法生产的将达180万吨,占33.3%。
1.2行业概述氯碱化工工业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生产工业,主要产品为氯气、烧碱以及氢气等。
氯碱工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氯碱化工行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氯碱工业作为传统的化工行业,其发展己经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卞要采用电解食盐水溶解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工业生产,我国大部分氯碱行业的企业都是采用隔膜法和离子膜交换法两种工艺来进行生产,由于技术相对成熟和公开化,因此这一行业的竟争比较激烈。
2.氯碱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1产品结果规模问题目前我国的氯产品主要有无机氯产品和有机氯产品。
我国氯产品开发与生产最近几年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还相当大。
我国氯碱工业的发展我国最早的氯碱工厂是1930年投产的上海天原电化厂(现上海天原化工厂的前身),日产烧碱2t。
到1949年解放时,全国只有少数几家氯碱厂,烧碱年产量仅1.5万吨,氯产品只有盐酸、液氯、漂白粉等几种。
近年来,我国的氯碱工业在产量、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等方面都得到很大发展。
到1990年,烧碱产量达331万吨,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位于世界第三位。
1995年,烧碱产量达496万吨,其中用离子交换膜电解法生产的达56.2万吨,占总产量的11.3%。
预计到2000年,烧碱年产量将达540万吨,其中用离子膜电解法生产的将达180万吨,占33.3%。
离子交换膜法制烧碱目前世界上比较先进的电解制碱技术是离子交换膜法。
这一技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开始工业化生产。
离子交换膜电解槽主要由阳极、阴极、离子交换膜、电解槽框和导电铜棒等组成,每台电解槽由若干个单元槽串联或并联组成。
右图表示的是一个单元槽的示意图。
电解槽的阳极用金属钛网制成,为了延长电极使用寿命和提高电解效率,钛阳极网上涂有钛、钌等氧化物涂层;阴极由碳钢网制成,上面涂有镍涂层;阳离子交换膜把电解槽隔成阴极室和阳极室。
阳离子交换膜有一种特殊的性质,即它只允许阳离子通过,而阻止阴离子和气体通过,也就是说只允许Na+通过,而Cl-、OH-和气体则不能通过。
这样既能防止阴极产生的H2和阳极产生的Cl2相混合而引起爆炸,又能避免Cl2和NaOH溶液作用生成NaClO而影响烧碱的质量。
下图是一台离子交换膜电解槽(包括16个单元槽)。
精制的饱和食盐水进入阳极室;纯水(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加入阴极室。
通电时,H2O在阴极表面放电生成H2,Na+穿过离子膜由阳极室进入阴极室,导出的阴极液中含有NaOH;Cl-则在阳极表面放电生成Cl2。
电解后的淡盐水从阳极导出,可重新用于配制食盐水。
离子交换膜法电解制碱的主要生产流程可以简单表示如下图所示:电解法制碱的主要原料是饱和食盐水,由于粗盐水中含有泥沙,精制食盐水时经常进行以下措施(1)过滤海水(2)加入过量氢氧化钠,去除钙、镁离子,过滤Ca(2+)+2OH(-)=Ca(OH)2(微溶)① Mg(2+)+2OH(-)=Mg(OH)2↓② Mg(HCO3)2+2OH(-)=MgCO3+2H2OMgCO3+2H2O=Mg(OH)2+H2O+CO2(3)加入过量氯化钡,去除硫酸根离子,过滤Ba(2+)+SO4(2-)=BaSO4↓(4)加入过量碳酸钠,去除钙离子、过量钡离子,过滤Ca(2+)+CO3(2-)=CaCO3↓Ba(2+)+CO3(2-)=BaCO3↓(5)加入适量盐酸,去除过量碳酸根离子2H(+)+CO3(2-)=CO2↑+H2O(6)加热驱除二氧化碳(7)送入离子交换塔,进一步去除钙、镁离子(8)电解2NaCl+2H2O=(通电)H2↑+Cl2↑+2NaOH离子交换膜法制碱技术,具有设备占地面积小、能连续生产、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高、能适应电流波动、能耗低、污染小等优点,是氯碱工业发展的方向。
我国的氯碱工业氯碱工业是生产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基本化学工业。
它不仅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料,其产品还广泛用于农业及冶金、造纸、纺织、印染、食品、电子等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氯碱工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
爱国实业家吴蕴初1929年在上海集资创办了天原电化厂,这是我国第一个氯碱厂。
天原电化厂一建立,就遭到了外商的打击和排挤。
外商为了垄断中国市场,不惜大幅度降价倾销烧碱和漂白粉,企图把这一新生的民族工业扼杀。
为此,天原电化厂同外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终于站住了脚。
1932年,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在巩县兵工厂引进美国电解槽。
1935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建了西北电化厂,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
新中国成立后,氯碱工业迅速发展。
我国的氯碱工业从科研、设计到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1983年,全国有184个氯碱生产厂点,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烧碱的产量从1949年的1.5×104 t增加到1988年的3.005×106 t。
1983年的烧碱产量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居世界第5位;氯产品已有70多种;1983年全国烧碱一天半的产量就相当于旧中国一年的产量。
1949年,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对有些厂进行改造、扩建,增加了烧碱生产能力。
1951年,锦西化工厂新建的水银电解槽投入生产,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度烧碱的历史。
与此同时,成立了天津化工厂。
1953年,国家决定在山西太原建设一座综合性的化工厂,从苏联引进技术与主要设备,是我国第一项重点工程。
1956年后又完成三项工程。
同时积极改造和挖掘老厂生产潜力。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试制成功了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与旧电解槽相比,单槽产量可提高10倍,电耗可降低23%。
生产技术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到1958年已建立了3个氯碱工业的专业科研、设计单位。
国家决定建设13个年产规模为0.75×104 t至3×104 t的氯碱企业。
解放前后氯碱工业简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青岛市纺织、印染及其他行业所需要的烧碱(化学名称氢氧化钠,别称苛性钠、火碱),基本依赖输入。
1942年,民族工商业者先后创立了丰盛号制碱厂、德隆号制碱厂、青岛制碱厂(1943年1月)等苛化法烧碱厂,均为手工业工场,生产技术落后,采用人工操作,大锅熬制,生产规模也很小,职工人数多者30余人,少者不及10人。
1944年,日本在青岛设立的上海纺织株式会社和德山曹达(曹达,日语。
即烧碱)工厂,共同投资65787万元(伪币),计划利用青岛地区的海盐和上海纱厂(现青岛国棉五厂)的剩余电力,建立青岛曹达工厂。
设计规模为日产烧碱9吨、漂白粉5吨、盐酸17吨;全部设备均由日本运来。
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运达的设备器材尚不足20%,所有的初期工程,也随着日本的投降而中断。
1945年1月,青岛延年化学厂建成投产,主要设备有爱尔麻亚电解槽16只(投产8只)、电动机6台、直流发电机1台、真空蒸发器1套、漂白粉塔1座,日产液体烧碱300~350公斤、漂白粉300公斤左右。
1946年春,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青岛红旗化工厂前身)建立,主要设备有纳尔逊电解槽10只、漂白粉装置一套,日产30%烧碱350公斤、32%漂白粉182公斤。
1947年7月,中国纺织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利用日本曹达工厂遗留的电解设备,建成青岛第一化工厂(青岛化工厂前身),9月投产。
主要设备有纳尔逊电解槽28只、漂白粉间与盐酸石英塔1座。
投产后,又增装西门子电解槽32只,建水泥制氯化锌塔1座。
产品有烧碱、漂白粉、盐酸和氯化锌。
这3个电解法烧碱厂的建立,标志着山东省以电解食盐水溶液为基础的氯碱工业的诞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发动内战,造成交通阻隔,运输困难,氯碱工业所需原料短缺,生产厂家成本加大,难以承受。
同时,美国的烧碱、漂白粉等化工产品大量涌入青岛,低价倾销,青岛市烧碱生产厂家无力与之抗衡,市场被夺,产品销售困难。
在两面夹击之下,苛化法烧碱厂全部倒闭;青岛延年化学厂开工年余便被迫停工,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自投产就陷于半瘫痪状态,停工的时间比开工的时间多,形同倒闭。
青岛第一化工厂技术、设备在当时还较为先进,但因缺煤少电、设备状况极差,生产时断时续,仅日产烧碱12吨(100%,下同),自1947年9月投产至1949年5月,共生产烧碱227吨。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后,青岛第一化工厂被收归国有,6月16日恢复生产,当年生产烧碱144吨。
7月2日,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恢复生产,电解槽增至20只。
1950年1月,青岛延年化学厂恢复生产,开工后又增加电解槽7只。
1950年上半年,青岛市的氯碱生产虽然恢复并有所发展,但尚未走出低谷。
一是解放战争仍在进行,交通运输仍较困难,原材料供应紧张,价格较高,致使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二是青岛市还存有大量美国漂白粉,产品不易销售,青岛第一化工厂当时隶属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其产品可直接供给纺织印染厂家,广益、延年两厂则销售比较困难。
加之两厂负债过多、经营管理不善,一度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
延年化学厂曾几次申请歇业,经青岛市工商局一再鼓励和帮助,勉强支持下来,广益化学工业厂则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1950年4月,南海专署(后改为胶州专署)投资4亿元(旧币)与之合营,易名为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公记,工厂性质由私营变为公私合营,生产形势逐步好转,当年生产烧碱89吨、漂白粉187吨。
1950年下半年开始,青岛市纺织、印染生产一再扩大,对烧碱、漂白粉的需求大增,每天需液碱2万余吨,加之国家控制烧碱进口,禁止漂白粉进口,烧碱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电解法烧碱厂相继扩大生产,青岛第一化工厂投入生产的电解槽达48只,广益化学工业厂电解能力扩大到年产400吨,延年化学厂电解槽增至16只。
私营兴华化工厂于当年建成投产,有电解槽15只(该厂于1955年前后因亏损严重而关闭)。
苛化法烧碱也再度发展起来,先后有毅生、德兴东、建华、大昌、维化、永新、鼎成、景盛、德发等20余家小型苛化法烧碱厂建立投产,广益化学工业厂、东生福制碱厂也增加了苛化法烧碱。
苛化法烧碱产量超过了电解法烧碱产量。
但这些手工制碱厂带有投机性质,粗制滥造竞争销路。
青岛市化工行业公会为纠正这种不良现象,组织了烧碱联营,将全市所产烧碱规格一律提高到规格40度含碱30%,使全市液碱日产量保持在2万吨左右,以充分供应各行业的需要。
1951~1952年,青岛化工厂(原青岛第一化工厂)根据华东区工业会议的要求,进行扩产改造,烧碱年产能力由650吨增至1600吨,成为山东省产量最大、设备最好的电解法烧碱厂。
青岛延年化学厂增加了苛化法烧碱,日产电解液体烧碱350公斤,苛化法液体烧碱800公斤。
同年6月,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移交青岛实业总公司,苛化法烧碱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不仅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产量和质量,降低了成本,当年生产烧碱761吨。
1953年,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试制成功95%固体烧碱,并投入批量生产,年产能力为1000吨。
1955年,青岛延年化学厂并入广益化学工业厂。
翌年,德发化学厂、景盛制碱厂、永新合作社、鼎成工业社等9家小型苛化法烧碱厂并入广益化学工业厂,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较大生产规模。
1956年,根据国家计委和化工部关于山东省不宜再发展苛化法烧碱生产,要把重点放在电解法烧碱上,以达到发展一些氯产品的要求,在青岛化工厂投资100多万元,进行扩产改造。
增加纳尔逊电解槽88只,电解槽总数达184只(25平方米西门子电解槽64只,12平方米纳尔逊电解槽120只);同时,对盐水工序、蒸发工序、氯氢处理系统填平补齐,烧碱年产能力提高到2500吨,并建成投产山东省首套液氯生产装置,年产能力为5000吨。
1957年,青岛广益化学工业厂停止苛化法烧碱,扩大电解法烧碱生产规模,投入运行的电解槽达到52只。
1958年开始,在青岛化工厂投资280多万元,进行较大规模的扩建和设备更新,采用比较先进的16平方米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逐步淘汰落后的西门子电解槽和纳尔逊电解槽。
1960年,该厂烧碱产量达到157万吨,占山东省总产量219万吨的717%。
其间,由于“大跃进”急于求成思想影响,片面追求高指标、高产量,违背科学规律,无限制地拼设备、挖潜力,电解槽长期超负荷运转而无维修机会,造成严重损坏,产品质量急剧下降。
1960年1~7月份该厂烧碱含盐量平均为710%,最高达105%,严重超过部颁标准;漂白粉一级品率从1957年的532%下降到07%。
消耗定额增高,生产成本加大,30%液体烧碱的每吨成本从1957年的32781元上升到43232元。
1961年产量急剧下降,仅生产烧碱8824吨,比1960年降低近50%。
1961~1964年,青岛市关停了“大跃进”期间上马的小型苛化法烧碱;青岛广益化工厂因设备、工艺落后,1959年开始大幅度削减烧碱生产,1961年停止了生产。
至1964年,山东省电解法烧碱厂家只保留了青岛化工厂。
1965年,青岛化工厂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进行了以电解装置为中心的全面技术改造,烧碱年产能力达到25万吨。
“文化大革命”初期,化学工业特别是农药及其他氯产品的生产得以迅速发展。
1970年,青岛红旗化工厂恢复电解法烧碱生产,新安装16平方米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年产能力为4000吨。
同年10月,胶南化工厂电解烧碱装置建成投产,采用3型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年产能力为1500吨。
青岛市电解法烧碱装置能力达到305万吨,占山东省年产能力568万吨的537%。
但随着“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和破坏,青岛市氯碱工业形成的生产能力不能完全发挥,特别是1974年,全市生产烧碱109万吨,相当于生产能力的1/3,青岛化工厂仅生产9196吨,相当于1963年的产量。
产品质量下降,消耗成本上升,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以至发生严重亏损。
胶南化工厂1970年投产至1976年,累计亏损99万元,为建厂投资665万元的1489%;青岛化工厂在10年中有6年发生亏损,亏损总额高达1570万元。
其中,1974年全厂停产3次,累计88天,亏损534万元。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青岛市氯碱工业得以迅速恢复。
1977年,青岛化工厂扭转了连续38个月的亏损局面,生产烧碱269万吨,被化工部列为全国14个首先采用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厂家之一。
青岛红旗化工厂生产烧碱3210吨;1978年胶南化工厂的产量也达到1333吨;均创建厂后最高纪录。
1978~1980年,国家投资640万元,青岛化工厂自筹2185万元,对烧碱生产装置进行更新换代,安装具有70年代先进水平的30平方米金属阳极隔膜电解槽48只,淘汰部分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同时对盐水、氯氢处理、蒸发、供电等工序进行了相应的技术改造,烧碱年产能力达到5万吨,1990年又扩大到65万吨。
1978年,胶南化工厂将50只3型立式吸附隔膜电解槽更换为8型,年产能力提高到3000吨;1989年投资500万元,安装16平方米金属阳极电解槽36只,年产能力增至1万吨。
青岛红旗化工厂1985年扩充电解装置,电解槽增至72只,烧碱年产能力扩大到6500吨1990年,青岛市电解烧碱年产能力总计达到815万吨,生产烧碱67万多吨,比1978年的361万吨增长86%以上。
氯碱工业是生产烧碱、氯气和氢气的基本化学工业。
它不仅为化学工业提供原料,其产品还广泛用于农业及冶金、造纸、纺织、印染、食品、电子等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的氯碱工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
爱国实业家吴蕴初1929年在上海集资创办了天原电化厂,这是我国第一个氯碱厂。
天原电化厂一建立,就遭到了外商的打击和排挤。
外商为了垄断中国市场,不惜大幅度降价倾销烧碱和漂白粉,企图把这一新生的民族工业扼杀。
为此,天原电化厂同外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终于站住了脚。
1932年,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在巩县兵工厂引进美国电解槽。
1935年,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建了西北电化厂,采用西门子式水平隔膜电解槽。
新中国成立后,氯碱工业迅速发展。
我国的氯碱工业从科研、设计到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1983年,全国有184个氯碱生产厂点,分布在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烧碱的产量从1949年的 1.5104t增加到1988年的3.005106t。
1983年的烧碱产量仅次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居世界第5位;氯产品已有70多种;1983年全国烧碱一天半的产量就相当于旧中国一年的产量。
1949年,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对有些厂进行改造、扩建,增加了烧碱生产能力。
1951年,锦西化工厂新建的水银电解槽投入生产,开创了我国生产高纯度烧碱的历史。
与此同时,成立了天津化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