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答案94029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6
第一章绪论习题1.热空气与冷水间的总传热系数K值约为42.99k c a l/(m2・h・℃),试从基本单位换算开始,将K值的单位改为W/(m2・℃)。
[答案:K=50M(m2・C)]。
解:从附录查出:1k c a l=1.1622×10-3K W·h=1.1622W·h所以:K=42.99K c a l/(m2·h·℃)=42.99K c a l/(m2·h·℃)×(1.1622W·h/1k c a l)=50w/(m2·℃)。
2.密度ρ是单位体积物质具有的质量。
在以下两种单位制中,物质密度的单位分别为:S I k g/m2;米制重力单位为:k g f.s2/m4;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000k g/m3,试从基本单位换算开始,将该值换算为米制重力单位的数值。
〔答案:p=101.9k g f/s2/m4〕解:从附录查出:1k g f=9.80665k g·m/s2,所以1000k g/m3=1000k g/m3×[1k g f/(9.80665k g·m/s2)]=101.9k g f·s2/m4.3.甲烷的饱和蒸气压与温度的关系符合下列经验公式:今需将式中p的单位改为P a,温度单位改为K,试对该式加以变换。
〔答案:〕从附录查出:1m m H g=133.32P a,1℃=K-273.3。
则新旧单位的关系为:P=P’/133.32;t=T-273.3。
代入原式得:l g(P’/133.32)=6.421-352/(T-273.3+261);化简得l g P=8.546-3.52/(T-12.3).4.将A、B、C、D四种组分各为0.25(摩尔分数,下同)的某混合溶液,以1000m o l/h 的流量送入精馏塔内分离,得到塔顶与塔釜两股产品,进料中全部A组分、96%B组分及4%C组分存于塔顶产品中,全部D组分存于塔釜产品中。
化工原理(下)参考卷及答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2A 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1、在)(*L G G Ap p K N -=中,*L p 代表的是( C )。
A 、界面处被吸收组分的分压力; B 、气相主体中被吸收组分的分压力; C 、与液相主体浓度相平衡的气相分压力。
2、 吸收操作的作用是分离( A ) 。
A 、气体混合物;B 、液体均相混合物;C 、气液混合物。
3、全回流时,y 一x 图上精馏段和提馏段两操作线的位置( B )。
A 、在对角线与平衡线之间; B 、与对角线重合; C 、在对角线之下。
4、精馏塔中由塔顶向下的第n-1,n ,n+1层塔板上的液相组成(摩尔分率)关系为( C ) A 、x n+1 > x n > x n-1 ; B 、x n+1 = x n = x n-1 ; C 、x n+1 < x n < x n-1 。
5、对于不饱和的湿空气,其露点( C )湿球温度。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6、恒速干燥阶段,物料表面的温度等于( A )。
A 、湿空气的湿球温度; B 、湿空气的干球温度; C 、湿空气的露点温度。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低浓度逆流吸收操作中,当吸收剂温度降低而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平衡常数m 变小。
( √ )2、吸收操作的最小液气比指的是使操作线上某一点与平衡线相遇的液气比。
( √ )3、当精馏操作的回流比减少至最小回流比时,所需理论板数为最小。
( × )4、精馏操作中过冷液体进料将使提馏段的汽流量和液流量都大于精馏段。
( √ )5、某种湿空气的温度t 越高,湿空气的相对湿度φ越低。
( √ )6、在气流干燥过程,热空气的焓值必定减小。
( × )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还是愈小。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化工原理是化学工程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主要涉及化学工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工过程中的物质转化、能量转化和动力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化工原理这门课程,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常见的课后习题答案。
1. 请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和单位。
答: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浓度变化量。
它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速率= ΔC / Δt其中,ΔC表示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一般为摩尔/升·秒。
2. 请计算以下反应的速率:2A + B → C,当[A]从0.1mol/L降低到0.05mol/L时,时间为10秒。
答:根据速率的定义,我们可以计算速率为:速率 = (0.1mol/L - 0.05mol/L) / 10秒= 0.005mol/(L·s)所以该反应的速率为0.005mol/(L·s)。
3. 请解释活化能的概念和意义。
答:活化能是指化学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需要克服一定的能垒才能转化为产物。
活化能可以用来描述反应物转化为产物的难易程度。
活化能越高,反应越难发生;活化能越低,反应越容易发生。
4. 请计算以下反应的活化能:A → B,当反应速率为0.01mol/(L·s)时,温度为300K,气体常数R为8.314J/(mol·K)。
答: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我们可以计算活化能为:速率= A·exp(-Ea/RT)其中,A为指前因子,Ea为活化能,R为气体常数,T为温度。
将已知条件代入方程,可得:0.01mol/(L·s) = A·exp(-Ea/(8.314J/(mol·K)·300K))由此可得活化能Ea的值。
5. 请解释化学平衡的概念和条件。
答: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系统中,反应物转化为产物与产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的状态。
《化工原理》课本习题答案第一章流体流动1 PA(绝)= 1.28×105 N/m2PA(表)= 2.66×104N/m22 W = 6.15吨3 F = 1.42×104NP = 7.77×104Pa4 H = 0.39m5 △P = 2041×105N/m26 P = 1.028×105Pa△h = 0.157m7 P(绝)= 18kPa H = 8.36m8 H = R PA> PB9 略10 P = Paexp[-Mgh/RT]11 u = 11.0m/s ; G = 266.7kg/m2sqm = 2.28kg/s12 R = 340mm13 qv = 2284m3/h14 τ= 1463s15 Hf = 0.26J/N16 会汽化1718 F = 4.02×103N19 略20 u2 = 3.62m/s ; R = 0.41m21 F = 151N22 v = 5.5×10-6m2/s23 =0.817 a = 1.0624 略25 P(真)= 95kPa ; P(真)变大26 Z = 12.4m27 P(表)= 3.00×105N/m228 qv = 3.39m3/h P1变小 P2变大29 qv = 1.81m3/h30 H = 43.8m31 τ= 2104s32 He = 38.1J/N33 qv =0.052m3/s=186m3/h34 qv1 = 9.7m3/h ; qv2 = 4.31m3/hqv3 = 5.39m3/h ; q,v3 = 5.39m3/h35 qvB/qvC = 1.31 ; qvB/qvC =1.05 ;能量损失36 P1(绝)=5.35×105Pa37 = 13.0m/s38 qv = 7.9m3/h39 qVCO2(上限)=3248l/h40 = 500 l/s ; τ=3×104PaF = 3×102N P = 150w41 he = 60.3J/kg42 τy = 18.84Pa μ∞ = 4.55Pa·s43 τy = 39.7Pa44 略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1 He = 15+4.5×105qV2He = 45.6J/N Pe = 4.5KW2 P = ρω2r2/2 ; Φ/ρg = u2/2g = 22.4J/N3 He = 34.6J/N ; η = 64%4 略5 qV = 0.035m3/s ; Pe = 11.5KW6 串联7 qV = 0.178m3/min ; qV, = 0.222m3/min8 会汽蚀9 安装不适宜,泵下移或设备上移10 IS80-65-160 或 IS100-65-31511 ηV = 96.6%12 不适用13 P = 33.6KW ; T2 = 101.0℃14 qV = 87.5m3/h ; 选W2第三章流体的搅拌1 略2 P = 38.7w ; P’ = 36.8w3 d/d1 = 4.64 ; n/n1 = 0.359 ; N/N1 = 100 第四章流体通过颗粒层的流动1 △φ = 222.7N/m22 △φ/L = 1084Pa/m3 V = 2.42m34 K = 5.26×10-4m2/s ; qe = 0.05m3/m25 A = 15.3m2 ; n = 2台6 略7 △V0 = 1.5L8 △V = 13L9 q = 58.4l/m2 ; τw = 6.4min10 τ = 166s ; τw = 124s11 K = 3.05×10-5m2/sVe = 5.06×10-2m3 ; V = 0.25m312 n’ = 4.5rpm ; L’/L = 2/3第五章颗粒的沉降和流态化1 ut = 7.86×10-4m/s ; ut’ = 0.07m/s2 dP = 88.8μm3 τ = 8.43×10-3s ; s = 6.75×10-5m4 dpmax = 3.6μm5 dpmin = 64.7μm ; ηP = 60%6 可完全分开7 ζRe2<488 η0 = 0.925 ; x出1 = 0.53x出2 = 0.27 ; x出3 = 0.20x出4 = 0 ; W出 = 59.9kg/day9 ε固 = 0.42 ; ε流 = 0.71 ; ΔФ = 3.14×104N/m210 略11 D扩 = 2.77m12 略第六章传热1 δ1 = 0.22m ; δ2 = 0.1m2 t1 = 800℃3 t1 = 405℃4 δ = 50mm5 (λ’-λ)/ λ = -19.7%6 略7 Q,/Q = 1.64 λ小的放内层8 a = 330W/m2*℃9 a = 252.5W/ m2*℃10 q = 3.69kw/m211 q1/q2 =112 w = 3.72×10-3kg/s ; w’=7.51×10-3kg/s13 Tg = 312℃14 Tw = 746K15 τ = 3.3hr16 ε A = 0.48 ; ε B = 0.4017 略18 热阻分率0.3%K’=49.0W/m2·℃ ; K,, = 82.1W/m2·℃19 w = 3.47×10-5kg/m·s ; tw = 38.7℃20 δ= 82mm21 a1 =1.29×104W/m2·℃ ; a,2 = 3.05×103W/m2·℃ ; R = 7.58*10-5m2·℃/W22 δ= 10mm ; Qmax = 11.3KW23 R = 6.3×10-3m2·℃/W24 n = 31 ; L = 1.65m25 L = 9.53m26 qm = 4.0kg/s ; A = 7.14m227 qm2 = 10.9kg/s ; n = 36 ; L = 2.06m ; q,m1 = 2.24kg/s28 qm = 0.048kg/s29 t2 = 76.5℃ ; t2 = 17.9℃30 t,2 = 98.2℃ ; 提高水蒸气压强T’=112.1℃31 qm1 = 1.24kg/s32 T,2 = 78.7℃ ; t,2 = 61.3℃33 T = 64.6℃ ; t2a = 123.1℃ ; t2b = 56.9℃34 t2 = 119℃35 τ = 5.58hr36 单壳层Δtm = 40.3℃ ; 双壳层Δtm’=43.9℃37 a = 781W/m2·℃38 L = 1.08m ; t2’=73.2℃39 NP = 2 ; NT = 114 ; L实 = 1.2L计 = 3.0m ; D = 460mm 第七章蒸发1 W = 1500kg/h ; w1 = 12.8% ; w2 = 18.8%2 Δt = 12.0℃3 A = 64.7m2 ; W/D = 0.8394 W = 0.417kg/s ; K = 1.88×103W/m2·℃ ; w’= 2.4%5 t1 = 108.6℃ ; t2 = 90.9℃ ; t3 = 66℃6 A1 = A2 = 9.55m2第八章吸收1 E=188.1Mpa;偏差0.21%2 G=3.1×10-3kgCO2/kgH2O3 Cmin=44.16mg/m3水;Cmin=17.51mg/m3水4 (xe-x)=1.19×10-5;(y-ye)=5.76×10-3 ;(xe-x)=4.7×10-6 ;(y-ye)=3.68×10-35 (y-ye)2/(y-ye)1=1.33 ; (xe-x)2/(xe-x)1=2.676 τ=0.58hr7 τ=1.44×106s8 Kya=54.9kmol/m3·h ; H OG=0.291m ;液相阻力分率15.1%9 N A=6.66×10-6kmol/s·m2 ; N A’=1.05×10-5kmol/(s·m2)10 略11 略12 NOG=13 略14 略15 x1=0.0113; =2.35×10-3 ;H=62.2m16 (1)H=4.61m;(2)H=11.3m17 Gmin=0.489kmol/m2·h ; x2=5.43×10-618 HA=2.8m ; HB=2.8m19 (1)HOG=0.695m;Kya=168.6kmol/m3·h;(2)w=4.36kmol/h20 y2=0.00221 η’=0.87;x1’=0.0032522 y2’=0.000519第九章精馏1 (1)α1=2.370 ;α2=2.596 ;(2)αm=2.4842 t=65.35℃; xA=0.5123 t=81.36℃ ; yA=0.18724 (1)NT=7; (2)V=20.3kmol/h; (3)D=47.4kmol; W=52.6kmol25 t=60℃; xA=0.188; xB=0.361; xC=0.45126 x(A-D) :0.030;0.153;0.581;0.237 y(A-D) :0.141;0.306;0.465;0.08527 D/F=0.4975;W/F=0.5025; xD(A-D):0.402;0.591;0.007;9.7×10-5 ;xW(A-D):1.4×10-5;0.012;0.690;0.29828 N=14.1 ; N1=7.9第十章气液传质设备1 EmV=0.7582 ET=41%3 N实=104 D=1.2m5 HETP=0.356m6 D=0.6m; △P/H=235.44Pa/m第十一章萃取1 (1)E=64.1kg;R=25.9kg;x=0.06;y=0.046 (2)kA=0.767;β=14.62 (1)E=92.2kg;R=87.8kg;yA=0.13; xA=0.15(2)E°=21.31kg;R°=78.69kg;yA°=0.77;xA°=0.163 (1)R=88.6kg;E=130.5kg;yA=0.0854;yS=0.862;yB=0.0526;xS=0.0746;xB=0.82 5 (2)S=119.1kg4 xA2=0.225 E1=125kg;RN=75kg;yA1=0.148;yS1=0.763;yB1=0.089;xSN=0.0672;xBN=0.9136 (1)S/B=24.9;(2)S/B=5.137 (1)Smin=36.47kg/h (2)N=5.1第十二章其它传质分离方法1 m=47.7kg2 t1=44.9℃3 a=138.3m2/g4 τB=6.83hr5 W3=0.0825;qm2=5920.3kg/h; JV1=0.0406kg/m2·s;JV2=0.0141kg/m2·s 第十三章热质同时传递的过程1 略2 (1)θ1=20℃; (2)t2=40℃;H=0.0489kg水/kg干空气3 H=0.0423kgH2O/kg干H24 (1)W=0.0156kgH2O/kg干空气(2)tw3=18.1℃5 t2=45.2℃;H2=0.026kg水/kg干气6 W=2.25kg水/kg干气7 P2=320.4kN/m28 Z=2.53m第十四章固体干燥1 =74.2%; =5.6%2 W水=0.0174kg水/kg干气; Q=87.6kJ/kg干气3 略4 (1)ΔI=1.25kJ/kg干气;(2)t2=55.9℃;(3)t2=54.7℃5 (1)t2=17.5℃;H2=0.0125kg水/kg干气 (2) =10.0%6 自由含水量=0.243kg水/kg干料结合水量=0.02kg水/kg干料。
第七章 吸收1,解:(1)(2) H,E 不变,则 (3)2,解:同理也可用液相浓度进行判断3,解:HCl 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需估算。
现,故HCl 在水中的扩散系数.水的缔和参数分子量粘度 分子体积4,解:吸收速率方程1和2表示气膜的水侧和气侧,A 和B 表示氨和空气代入式x=0.000044m 得气膜厚度为0.44mm.5,解:查008.0=*y 1047.018100017101710=+=x 764.001047.0008.0===*x y m Pa mp E 451074.710013.1764.0⨯=⨯⨯==Pa m kmol E C H ⋅⨯=⨯==3441017.71074.75.55KPa P 9.301=2563.0109.3011074.734⨯⨯==P E m 0195.0109.301109.533=⨯⨯=*y 01047.0=x 862.101047.00195.0===*x y m Pa mp E 531062.5109.301862.1⨯=⨯⨯==Pa m kmol E C H ⋅⨯=⨯==-35510875.91062.55.5509.0=y 05.0=x x y 97.0=*09.00485.005.097.0=<=⨯=*y y 吸收∴atm P 1=,293k T =,5.36=A M ,29=B M 5.215.1998.1=+=∑AV()()smD G 25217571071.11.205.2112915.36129310212121--⨯=+⨯+⨯=L D ,6.2=α,18=s M (),005.1293CP K =μmol cm V A 33.286.247.3=+=()()s m s cm D L 29256.081099.11099.13.28005.1293136.2104.721---⨯⨯=⨯⨯⨯⨯=或()()()12A A BM A P P P P RTx D N --=3107.53.10105.0m kN P A =⨯=2266.0m kN P A =212.96065.53.101m kN P B =-=226.10066.03.101m kN P B =-=()24.986.1002.9621m kN P BM =+=()()()07.566.04.983.101295314.81024.01043-⨯⨯-=--x s cm D C 2256.025=为水汽在空气中扩散系数, 水的蒸汽压为,时间 6,解:画图7,解:塔低:塔顶:2.5N 的NaOH 液含 2.5N 的NaOH 液的比重=1.1液体的平均分子量:通过塔的物料衡算,得到如果NaOH 溶液相当浓,可设溶液面上蒸汽压可以忽略,即气相阻力控制传递过程。
化工原理习题参考答案1. 题目一题目描述:在一个化工过程中,一种原料A通过反应生成一种产品B。
反应速率方程为:\[r = k \cdot C_A^n\]其中,r为反应速率,k为反应速率常数,C_A为原料A的浓度,n为反应级数。
请问:a)如果反应级数n=1/2,求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的关系。
b)如果反应级数n=2,求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的关系。
c)如果反应级数n=0,求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的关系。
答案a)当反应级数n=1/2时,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的关系为\[r = k \cdot \sqrt{C_A}\]即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的平方根成正比。
这意味着原料浓度每增加一倍,反应速率将增加两倍。
b)当反应级数n=2时,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的关系为\[r = k \cdot C_A^2\]即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的平方成正比。
这意味着原料浓度每增加一倍,反应速率将增加四倍。
c)当反应级数n=0时,反应速率与原料浓度没有直接关系,即反应速率不随原料浓度的变化而变化。
这表示反应速率常数k是一个常数值,不受原料浓度的影响。
2. 题目二题目描述:在一座化工厂中,一个反应釜内发生了一个一级反应,反应速率方程为\[r = k \cdot C\]其中,r为反应速率,k为反应速率常数,C 为反应物的浓度。
初始时刻,反应物的浓度为\[C_0\],经过一段时间后,浓度降低到一半。
请问:a)经过多长时间,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1/4?b)经过多长时间,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1/8?答案首先,由一级反应速率方程可知,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满足指数关系。
即\[C = C_0 \cdot e^{-kt}\]其中,t为时间。
根据题意可知,当\[C = \frac{C_0}{2}\]时,反应进行了一半。
代入公式中可得:\[\frac{C_0}{2} = C_0 \cdot e^{-kt}\]整理得:\[e^{-kt} =\frac{1}{2}\]取对数得:\[-kt = \ln{\frac{1}{2}}\]解得:\[t = \frac{\ln{2}}{k}\]即经过时间\[t =\frac{\ln{2}}{k}\]时,反应物的浓度降低到初始浓度的一半。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解答精编W O R D版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化工原理课后习题解答(夏清、陈常贵主编.化工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章流体流动1.某设备上真空表的读数为 13.3×103 Pa,试计算设备内的绝对压强与表压强。
已知该地区大气压强为 98.7×103 Pa。
解:由绝对压强 = 大气压强–真空度得到:设备内的绝对压强P绝= 98.7×103 Pa -13.3×103 Pa=8.54×103 Pa设备内的表压强 P表= -真空度 = - 13.3×103 Pa2.在本题附图所示的储油罐中盛有密度为 960 ㎏/? 的油品,油面高于罐底 6.9 m,油面上方为常压。
在罐侧壁的下部有一直径为 760 mm 的圆孔,其中心距罐底 800 mm,孔盖用14mm的钢制螺钉紧固。
若螺钉材料的工作应力取为39.23×106 Pa ,问至少需要几个螺钉?分析:罐底产生的压力不能超过螺钉的工作应力即P油≤σ螺解:P螺= ρgh×A = 960×9.81×(9.6-0.8) ×3.14×0.762 150.307×103 Nσ螺= 39.03×103×3.14×0.0142×nP油≤σ螺得 n ≥ 6.23取 nmin= 7至少需要7个螺钉3.某流化床反应器上装有两个U 型管压差计,如本题附图所示。
测得R1 = 400 mm , R2= 50 mm,指示液为水银。
为防止水银蒸汽向空气中扩散,于右侧的U 型管与大气连通的玻璃管内灌入一段水,其高度R3= 50 mm。
试求A﹑B两处的表压强。
分析:根据静力学基本原则,对于右边的U管压差计,a–a′为等压面,对于左边的压差计,b–b′为另一等压面,分别列出两个等压面处的静力学基本方程求解。
化工原理课后题答案1. 解:(1) 乙醛的饱和蒸汽压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温度越高,收集到的甲醇的量就越多。
(2) 通过降低乙醛的饱和蒸汽压,如在装置中增加冷凝器,可以提高甲醇的回收率。
2. 解:(1) 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分子量为28 g/mol。
(2) 对乙烯C2H4完全燃烧,需要的理论氧气量按照化学计量比为1:3,即每1 mol的乙烯需要3 mol的氧气。
(3) 所以,1 g乙烯需要$\dfrac{3 \times 32}{28}$ g的氧气进行完全燃烧。
3. 解:(1)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 + HCl → NaCl + H2O。
(2) 摩尔质量:NaOH = 40 g/mol,HCl = 36.5 g/mol。
(3) 反应物NaOH与HCl摩尔比为1:1,所以1 g的NaOH可以与1 g的HCl完全反应。
(4) 根据化学方程式,1 mol的NaOH可以与1 mol的HCl完全反应,生成1 mol的NaCl。
(5) 所以,1 g的NaOH可以完全中和36.5 g的HCl,生成58.5 g的NaCl。
4. 解:(1)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K用来表示反应物浓度与产物浓度之间的比值。
(2) 如果K > 1,表示产物浓度远大于反应物浓度,反应是偏向产物一侧进行的。
(3) 如果K < 1,表示反应物浓度大于产物浓度,反应是偏向反应物一侧进行的。
(4) 如果K = 1,表示反应物浓度与产物浓度相等,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5. 解:(1) 工业上常用的高聚物有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
(2) 高聚物的制备通常采用聚合反应,如聚乙烯的制备通常使用乙烯单体进行聚合反应。
(3) 聚合反应一般分为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和阳离子聚合等不同机制。
6. 解:(1)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量。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和反应物物理状态等。
3.在大气压力为101.3kPa 的地区,一操作中的吸收塔内表压为130 kPa 。
若在大气压力为75 kPa 的高原地区操作吸收塔,仍使该塔塔顶在相同的绝压下操作,则此时表压的读数应为多少?解:KPa.1563753.231KPa 3.2311303.101=-=-==+=+=a a p p p p p p 绝表表绝1-6 为测得某容器内的压力,采用如图所示的U 形压差计,指示液为水银。
已知该液体密度为900kg/m 3,h=0.8m,R=0.45m 。
试计算容器中液面上方的表压。
解:kPaPa gmρgR ρp ghρgh ρp 53529742.70632.600378.081.990045.081.9106.13300==-=⨯⨯-⨯⨯⨯=-==+1-10.硫酸流经由大小管组成的串联管路,其尺寸分别为φ76×4mm 和φ57×3.5mm 。
已知硫酸的密度为1831 kg/m 3,体积流量为9m 3/h ,试分别计算硫酸在大管和小管中的(1)质量流量;(2)平均流速;(3)质量流速。
解: (1) 大管: mm 476⨯φh kg ρq m V s /1647918319=⨯=⋅= s m d q u V /69.0068.0785.03600/9785.0221=⨯==s m kg u G ⋅=⨯==211/4.1263183169.0ρ (2) 小管: mm 5.357⨯φ质量流量不变 h kg m s /164792=s m d q u V /27.105.0785.03600/9785.02222=⨯==或: s m d d u u /27.1)5068(69.0)(222112=== s m kg u G ⋅=⨯=⋅=222/4.2325183127.1ρ1-11. 如附图所示,用虹吸管从高位槽向反应器加料,高位槽与反应器均与大气相通,且高位槽中液面恒定。
现要求料液以1m/s 的流速在管内流动,设料液在管内流动时的能量损失为20J/kg (不包括出口),试确定高位槽中的液面应比虹吸管的出口高出的距离。
第一章流体力学1.表压与大气压、绝对压的正确关系是(A)。
A. 表压=绝对压-大气压B. 表压=大气压-绝对压C. 表压=绝对压+真空度2.压力表上显示的压力,即为被测流体的(B )。
A. 绝对压B. 表压C. 真空度D. 大气压3.压强表上的读数表示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强比大气压强高出的数值,称为( B )。
A.真空度B.表压强C.绝对压强D.附加压强4.设备内的真空度愈高,即说明设备内的绝对压强( B )。
A. 愈大B. 愈小C. 愈接近大气压D. 无法确定5.一密闭容器内的真空度为80kPa,则表压为( B )kPa。
A. 80B. -80C. 21.3D.181.36.某设备进、出口测压仪表中的读数分别为p1(表压)=1200mmHg和p2(真空度)=700mmHg,当地大气压为750mmHg,则两处的绝对压强差为(D )mmHg。
A.500B.1250C.1150D.19007.当水面压强为一个工程大气压,水深20m处的绝对压强为( B )。
A. 1个工程大气压B. 2个工程大气压C. 3个工程大气压D. 4个工程大气压8.某塔高30m,进行水压试验时,离塔底10m高处的压力表的读数为500kpa,(塔外大气压强为100kpa)。
那么塔顶处水的压强( A )。
A.403.8kpa B. 698. 1kpa C. 600kpaD. 100kpa9.在静止的连续的同一液体中,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压强( A )A. 均相等B. 不相等C. 不一定相等10.液体的液封高度的确定是根据( C ).A.连续性方程B.物料衡算式C.静力学方程D.牛顿黏性定律11.为使U形压差计的灵敏度较高,选择指示液时,应使指示液和被测流体的密度差(ρ指-ρ)的值( B )。
A. 偏大B. 偏小C. 越大越好12.稳定流动是指流体在流动系统中,任一截面上流体的流速、压强、密度等与流动有关的物理量( A )。
A. 仅随位置变,不随时间变B. 仅随时间变,不随位置变C. 既不随时间变,也不随位置变D. 既随时间变,也随位置变13.流体在稳定连续流动系统中,单位时间通过任一截面的( B )流量都相等。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1. 题目题目:对于一个容器内的理想气体,假设质量为m,在压缩过程中体积由V1压缩至V2。
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求证在任意温度下,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做功的大小与压缩的速度无关。
1.1. 答案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我们可以推导出气体做功的表达式。
首先,设初始状态为(V1, T1),压缩后气体的状态为(V2, T2)。
设气体在压缩过程中的压强变化为dp,由状态方程可得:P1V1 = mRT1 (1)P2V2 = mRT2 (2)根据理想气体的压强定义 P = F/A,其中A为气体受力的面积,F = Δp A 表示单位时间内气体受到的压力作用力。
假设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为 F,即Δp A = F。
由于压缩过程中气体的体积减小了ΔV = V1 - V2,所以做功可以表示为:W = F * ΔV = A * Δp * ΔV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得:Δp = P2 - P1 = mRT2/V2 - mRT1/V1将其代入做功公式中可得:W = A * (mRT2/V2 - mRT1/V1) * (V1 - V2)化简上述式子可得:W = A * (mRT1 - mRT2) * (1/V1 - 1/V2)我们可以看到,做功量与压力、温度、质量以及体积之间都有关系。
当温度恒定时,即 T1 = T2 = T,上式可以进一步化简为:W = A * mR * T * (1/V1 - 1/V2)这个式子表示了在恒温条件下,做功量与压缩速度(即体积的变化率)无关。
因此,根据以上推导,可证明在任意温度下,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做功的大小与压缩速度无关。
2. 结论在任意温度下,质量为m的理想气体在压缩过程中做功的大小与压缩速度无关。
这是因为在恒温条件下,做功量仅与压强、质量、温度和体积之间相关,并与压缩速度无关。
这个结论可以应用于化工工程中的压缩过程分析和设计,可以通过调节温度、压强和体积的组合来实现对压缩过程的控制,无需考虑压缩速度的影响。
绪论1解:换算因数: 1.010********/==⋅=⋅=⋅⋅⋅⋅⋅⋅⋅⋅sm kg s m s cm g sN m scm g spa scm g∴1g ⋅cm -1⋅s -1=0.1pa ⋅s 2.解:51001325.1Paatm ⨯= 1m N Pa 2=⋅- 1m N J =⋅ 3310m L -= ∴2321001325.1m J m N m N atm L ⨯=⋅⋅⋅⋅⋅⋅-∴21001325.1J atm L ⨯=⋅以J ·mol -1·K -1表示R 的值R =0.08206×1.01325×102 J ﹒mol -1﹒K -1=8.315 J ﹒mol -1﹒K -1第一章 流体流动1. 表压=-真空度=-4.8×104Pa 绝压=5.3×104 Pa2.解:设右侧水面到B ′点高为h 3,根据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可知P B =P B ′ 则ρ油gh 2=ρ水gh 3mm mkg mmm kg h 4921000600820h 3323=⋅⨯⋅==--水油ρρ h=h 1+h 3=892mm5解:以图中截面a-a ′为等压面,则P 啊=Pa ′ρ油g(h 1+h 0)=ρ油g(h 2-R+h 0) + ρ水银gR (h 0为水银压差计高液面与容器底部的高度差) ∴ h 2=h 1 + R - ρ水银R/ρ油 = 4 +0.2-13600*0.2/860 = 1.04m6解:h=P(表压)/ ρ水g =81.9*10001000*10 =1.02 m7.解:由公式AVsu =可得 Vs=uA=u πd 2/4=0.8×π×(57-3.5×2)2×10-6/4=1.57×10-3m 3/sWs=Vs ρ=1.57×10-3×1840=2.89kg/ss m kg u AWsG ⋅=⨯===2/147218408.0ρ 9解:以地面以下的水管所在的平面为基准水平面,则:fh Pu gz u P gz ∑+++=++ρρ2222211122Z 1=9m, u 1=0, P 1=P 2=P 0 ,Z 2=4m,u 2=u∴9.81*9=9.81*4+222u +40*222u∴u=1.55m/s,Vs=uA=1.55*3.1415926*0.0252=10.95m3/h 若Vs'=Vs*(1+25%)=1.25Vs,则u'=1.25u=1.9375m/s ∴Z 1-Z 2=7.86m,即将水箱再升高7.86-5=2.86m 10解:Vs=8m3/h 时,该系统管路中水的流速为u 1=4Vs/3600πd 2=4*8/3600*3.1415926*0.0532=1.008m/s以压力表处为截面1-1',水箱液面为截面2-2',并以截面1-1'为基准水平面,则:f h Pu gz u P gz ∑+++=++ρρ2222211122Z2-Z1=24m P2=0 u2=0∴P1=(234.93+∑h f )*1000而3424.5001.01000*008.1*053.0Re===μρduε/d=0.2/53=0.00377查表得λ=0.0282 ∴∑h f = (h f + ξ)﹒u 12/2 =(0.0282*100/0.053 + 1)* 1.0082/2 =27.54J/Kg ∴P 1=(234.93+27.54)*1000=0.262MPa即压力表的读数为0.262MPa 时才能满足进水量为8m3/h 的需要。
化工原理课后习题答案1. 请计算下列问题:问题1,一个反应器中,A物质以一级反应速率消耗,反应速率常数为0.05分钟^-1。
初始时刻A物质的浓度为2mol/L,经过多长时间后,A物质的浓度降至0.5mol/L?答案,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d[A]/dt = k[A],可得到d[A]/[A] = -kdt。
将初始时刻A物质的浓度为2mol/L代入方程,得到ln(2/0.5) = -0.05t,解得t=27.7min。
问题2,一容积为10L的反应器中,A物质以二级反应速率消耗,反应速率常数为0.02L/(molmin)。
初始时刻A物质的浓度为0.5mol/L,经过多长时间后,A物质的浓度降至0.1mol/L?答案,根据二级反应速率方程,d[A]/dt = -k[A]^2,可得到1/[A] 1/[A0] = kt。
将初始时刻A物质的浓度为0.5mol/L代入方程,得到1/0.1 1/0.5 = 0.02t,解得t=25min。
问题3,在一反应器中,A物质以零级反应速率消耗,反应速率常数为0.1mol/(Lmin)。
初始时刻A物质的浓度为2mol/L,经过多长时间后,A物质的浓度降至1mol/L?答案,根据零级反应速率方程,-d[A]/dt = k,可得到[A] = [A0] kt。
将初始时刻A物质的浓度为2mol/L代入方程,得到1 = 2 0.1t,解得t=10min。
2. 请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在化工生产中,为什么要控制反应速率?答案,控制反应速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副反应和产物损失,保证产品质量。
问题2,什么是反应速率常数?它受哪些因素影响?答案,反应速率常数是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浓度为单位体积的情况下,反应速率的比例系数。
它受温度、催化剂、反应物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3,零级反应速率方程和一级反应速率方程有何区别?分别举例说明。
答案,零级反应速率方程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无关,如溶解固体的速率。
化工原理课后题答案1. 请解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并列举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
温度升高会加快分子的运动速度,增加碰撞频率和能量,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浓度的增加会增加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也会提高反应速率。
压力的增加对气相反应有影响,因为增加压力会使气体分子的密度增加,碰撞频率增加,反应速率也会增加。
催化剂是一种可以改变反应速率但本身不参与反应的物质,可以提高反应速率,降低活化能,加速反应的进行。
2. 请说明化学平衡的概念,并列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化学平衡是指在封闭容器中,当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催化剂等。
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平衡位置,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影响不同。
压力的增加对气相反应有影响,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增加压力会使平衡位置移向摩尔数较少的一侧。
浓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平衡位置,增加某一种物质的浓度会使平衡位置移向另一侧。
催化剂可以影响反应速率,但不影响平衡位置。
3. 请解释原子结构中原子核的构成和特点。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占据整个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但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占据了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
原子核带正电荷,因此原子核周围围绕着带负电的电子云,形成了原子的结构。
4. 请解释化学键的概念,并列举化学键的种类。
化学键是指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或者电子转移而形成的连接。
化学键的种类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
离子键是通过正负电荷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通常是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化合物。
共价键是通过原子之间共用电子而形成的化学键,常见于非金属之间的化合物。
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通过电子海模型相互连接而形成的化学键。
5. 请解释化学反应的热力学基本概念,并列举热力学基本定律。
第1章 流体流动1-1.容器A 中气体的表压力为60kPa ,容器B 中的气体的真空度为Pa 102.14⨯。
试分别求出A 、B 二容器中气体的绝对压力为若干Pa 。
该处环境大气压等于标准大气压。
(答:A,160kPa ;B,88kPa )解:取标准大气压为kPa 100,所以得到:kPa 16010060=+=A P ;kPa 8812100=-=B P 。
1-2.某设备进、出口的表压分别为 12kPa -和157kPa ,当地大气压为101.3kPa ,试求此设备进、出口的压力差为多少Pa 。
(答:169kPa -) 解:kPa 16915712-=--=-=∆出进P P P 。
1-3.为了排除煤气管中的少量积水,用如图示水封设备,水由煤气管道上的垂直支管排出,已知煤气压力为10kPa (表压)。
问水封管插入液面下的深度h 最小应为若干? (答:m 02.1)解:m 02.18.910101033=⨯⨯=∆=g P H ρ习题1-3 附图1-4.某一套管换热器,其内管为mm,25.3mm 5.33⨯φ外管为mm 5.3mm 60⨯φ。
内管流过密度为3m 1150kg -⋅,流量为1h 5000kg -⋅的冷冻盐水。
管隙间流着压力(绝压)为MPa 5.0,平均温度为C 00,流量为1h 160kg -⋅的气体。
标准状态下气体密度为3m 1.2kg -⋅,试求气体和液体的流速分别为若干1s m -⋅?( 答:1L s m 11.2U -⋅=;1g s 5.69m U -⋅= )习题1-4 附图解:mm 27225.35.33=⨯-=内d ,m m 5325.360=⨯-=外d ;对液体:122s m 11.2027.011503600/500044/-⋅=⨯⨯⨯===ππρ内d m A V u l l l l l ; 对气体:0101P P =ρρ⇒3560101m kg 92.51001325.1105.02.1-⋅=⨯⨯⨯==P P ρρ,()224内外内外D d A A A g -=-=π()2322m 1032.10335.0053.04⨯=-=π,13s m 69.592.51032.13600/160/--⋅=⨯⨯===ggg gg g A m A V u ρ。
6. 在并流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油。
水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5℃,40℃,油的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50℃和100℃。
现生产任务要求油的出口温度降至80℃℃,假设油和水的流量,进出口温度及物性不变,若换热器的管长为1m,试求此换热器的管长增至若干米才能满足要求。
设换热器的热损失可忽略。
解:根据题意列出关系式:热流体(油):T1=150℃→ T2=100℃冷流体(水):t1=15℃→ t2=40℃现在要求:热流体(油):T1=150℃→T2=80℃冷流体(水):t1=15℃→t2=?开始: Q= W h C ph(T1 - T2)=50 W h C ph =W c C pc(t2-t1)=25W c C pc=K0S0ΔtmΔt m=(Δt1-Δt2)/ln(Δt1/Δt2)=(135-60)/ln(135/60)=92.49改变后: Q,=W h C ph(T1 - T2)=700 W h C ph=W c C pc(t2,-t1)=(t2,-15)W c C pc=K0S0,Δtm,∴25/(t2,-15)=50/70 ∴t2,=50℃Δt m, =(Δt1-Δt2,)/ln(Δt1/Δt2,)=69.81∴Q/Q*= K0SΔtm / K0S,Δtm,= LΔtm / L,Δtm,=50/70∴ L,=1.85L=1.85m7.重油和原由在单程套换热器中呈并流流动,粮站油的初温分别为243℃和128℃;终温分别为167℃和157 ℃。
若维持两种油的流量和初温不变,而将两流体改为逆流,试求此时流体的平均温度差及他们的终温。
假设在两种流动情况下,流体的无性和总传热系数均不变,换热器的热损失可以忽略。
解:由题意得:并流时:热流体(重油):T1=243℃→T2=167℃冷流体(原油):t1=128℃→t2=157℃∴ Q =W h C ph(T1 - T2)=76 W h C ph =W c C pc(t2-t1)=29W c C pc=K0S0ΔtmΔt m =(Δt1-Δt2)/ln (Δt1/Δt2)=43改为逆流后:热流体(重油):T1=243℃→ T2,=?冷流体(原油):t2,=?←t1=128℃同理:Q ,=W h C ph(T1 - T2,)=(243- T2,)W h C ph=W c C pc(t2,-t1)=(t2,-128)W c C pc=K0S0,Δtm,∴29/(t2,-128)=76/(243- T2,)∴T2,=578.45-2.62 t2, --------(1)Δtm,=[(243- t2,)-(T2,-128)]/ln[(243- t2,)/(T2,-128)] -------(2)又 Q/Q*= Δtm / Δtm,=29/(t2,-128) ---------(3)由(1)(2)(3)解得 t2,=161.41℃T2,=155.443℃Δtm,=49.5℃8.在下列各种管式换热器中,某溶液在管内流动并由20℃加热到50℃。
加热介质在壳方流动,其进出口温度分别为100℃和60℃,试求下面各种情况下的平均温度差。
(1)壳方和管方均为单程的换热器。
设两流体为逆流流动。
(2)壳方和管方分别为单程和四程的换热器。
(3)壳方和管方分别为二程和四程的换热器。
解:(1)热流体:T1=243℃→ T2=60℃冷流体:t2=50℃← t1=128℃Δt1=50℃Δt2=40℃∴Δt m=(Δt1-Δt2)/ln(Δt1/Δt2)=44.8℃(2)壳方和管方分别为单程和四程,则需计算平均温度差校正系数ψΔt,由已知条件计算得ψΔt=0.891∴Δtm,=ψΔtΔtm=0.891×44.8=39.9℃(3)查图得,ψΔt=0.97∴Δtm,=ψΔtΔtm=0.97×44.8=43.5℃9.在逆流换热器中,用初温为20℃的水将1.25kg/s的液体(比热容为1.9kJ/kg•℃,密度为850kg/m),由80℃冷却到30℃。
换热器的列管直径为ф252.5mm,水走管方。
水侧和液体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分别为0.85 W/(m2•℃)和1.70 W/(m2•℃)。
污垢热阻忽略。
若水的出口温度不能高于50℃,试求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解:热流体:T1=80℃→ T2=30℃冷流体:t2=50℃← t1=20℃Δt1=30℃Δt2=100℃∴Δt m=(Δt1-Δt2)/ln(Δt1/Δt2)=18.205℃Q =W h C ph(T1 - T2)=1.9×10³×1.25×50=118.75W又Q= K0S0Δtm,其中 1/ K0= d0/αi d i+1/α0 解得K0=0.486×10³m2•℃/W∴0.486×10³×18.205 S0=118.75×10³∴S0=13.4m³10.在列管式换热器中用冷水冷却油。
水在直径为ф192mm的列管内流动。
已知管内水侧对流传热系数为3490 W/(m2•℃),管外油侧对流传热系数为258 W/(m2•℃)。
换热器用一段时间后,管壁两侧均有污垢形成,水侧污垢热阻为0.00026m2•℃/W,油侧污垢热阻0.000176m2•℃/W。
管壁导热系数λ为45 W/(m•℃),试求:(1)基于管外表面的总传热系数;(2)产生污垢后热阻增加的百分比。
解:(1)1/K0 =d0/αi d i+1/α0+R sid0/d i+R s0+bd0/λd m=19/(3490×15)+0.00026×19/15+0.000176+(0.002×19)/(45×16.9)+1/258∴K0 =208 m2•℃/W(2)产生污垢后增加的总热阻: d0/αi d i+ R s0=19/(3490×15)+0.000176=0.00050533产生污垢前的总热阻:d0/αi d i+1/α0+ bd0/λd m=19/(3490×15)+(0.002×19)/(45×16.9)+1/258=0.0043 ∴增加的百分比为:0.00050533/0.00429=11.8%11.在一传热面积为50m2的单程列管式换热器中,用水冷却某种溶液。
两流体呈逆流流动。
冷水的流量为33000kg/h,温度由20℃升至38℃。
溶液的温度由110℃降至60℃。
若换热器清洗后,在两流体的流量和进出口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冷水出口温度增至45℃。
试估算换热器清洗前后传热面两侧的总污垢热阻。
假设(1)两种情况下,流体物性可视为不变,水的比热容可取4.187kJ/(kg•℃);(2)可按平壁处理,两种工况下αi和α0分别相同;(3)忽略管壁热阻和热损失。
解:换洗前:热流体:T1=110℃→ T2=60℃冷流体:t2=38℃←t1=20℃Δt1=72℃Δt2=40℃∴Δt m =(Δt1-Δt2)/ln (Δt1/Δt2)=54.4℃Q= W h C ph(T1 - T2)=50W h C ph =W c C pc(t2-t1)=18W c C pc=K0S0Δtm =54.4K0S0代入数据计算得K0=254W/(m2•℃)换洗后::热流体:T1=110℃→T2=60℃冷流体:t2=38℃←t1=20℃Δt1=72℃Δt2=40℃∴Δt m =(Δt1-Δt2)/ln(Δt1/Δt2)=54.4℃Q= W h C ph(T1 - T2)=(100-T2)W h C ph=W c C pc(t2-t1)=25W c C pc=K0,S0Δtm,∴50/(100-T2)=18/25 →T2=40.56℃∴Δt m, =(Δt1,-Δt2,)/ln(Δt1,/Δt2,)=35℃Q= =W c C pc(t2-t1)= K0,S0Δtm,代入数据计算得K0,=548.3 W/(m2•℃)∴总污垢热阻为:1/ K0-1/ K0,=1/245-1/548.3=2.1×10-3 m2•℃/W12.在一单程列管换热器中,用饱和蒸汽加热原料油。
温度为160℃饱和蒸汽在壳程冷凝(排出时为饱和液体),原料油在管程流动,并由20℃加热到106℃,列管换热器尺寸为:列管直径为ф19×2mm,管长为4m ,共25根管子。
若换热器的传热量为125Kw,蒸汽冷凝传热系数为7000 W/(m2•℃),油侧污垢热阻可去为0.0005 m2•℃/W,管壁热阻和蒸汽侧垢层热阻可忽略,试求管内油侧对流传热系数。
又若有的流速增加一倍,此时若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为原来的1.75倍,试求油的出口温度。
假设油的物性不变。
解:1/K0 =d0/αi d i+1/αi+R si d0/d i,又K0=Q/S0Δtm其中S=25×3.14×19×10³×4=5.97Δt m=(Δt1-Δt2)/ln(Δt1/Δt2)=90.27℃∴K0=125×10³/(5.97×90.27)=232.1 W/(m2•℃)可以解得αi =359.5 W/(m2•℃)改变流速后:K0,= 1.75K0=406.2 W/(m2•℃)Q*=2Q(t2,-t1)/(t2-t1)=125×10³(t2,-20)/86又Δt m, =[(T-t1)-(T-t2,)]/ln[(T-t1)/(T-t2,)]=Q,/K0S可以解得 t2,=99.2℃13.90℃的正丁醇在逆流换热器中被冷却到50℃。
换热器的传热面积为6m2,总传热系数为230 W/(m2•℃)。
若正丁醇的流量为1930kg/h,冷却介质为18℃的水。
试求:(1)冷却水的出口温度;(2)冷却水的消耗量,以m³/h表示。
解:由传热方程式Q=K0SΔt m= W h C ph(T1 - T2)查表得70℃的正丁醇的比热为3.06×10³J/(kg•℃)∴Q=1930/3600×3.06×10³×(90-50)=65.5×10³J/sΔt m =Q/K0S=65.5×10³/(230×6)=47.5℃Δt m =(Δt1-Δt2)/lnΔt1/Δt2=[(90- t2)-(50-18)]/ln[(90- t2)/(50-18)]试差得t2=22.7℃假定无热阻损失即冷水吸收热量和正丁醇放出热量相等Q =W c C pc(t1-t2),C pc=4.183kJ/(kg•℃)65.5×10³=4.183×10³W c(22.7-18) W c=3.33kg/s ∴V=12m。